小米SU7 Ultra

搜索文档
跨界联动!CEC 平潭站首推挑战赛 + MINI 经典赛,小米 SU7 护航还邀车主自驾游
经济观察网· 2025-09-14 21:40
赛事阵容与平台拓展 - 首次推出CEC x GIC平潭挑战赛 为广东国际赛车场车队与车手提供国家级赛事平台[1] - 香港MINI系列赛再度亮相 以经典MINI赛车为统一车型 集结港澳资深车手[1] 赛事保障与车辆支持 - 小米汽车派出SU7 Ultra担任官方安全车 YU7担任医疗车 全程护航赛事安全[1] 车主活动与体验融合 - 组织车主自驾游活动 以赛道为起点串联龙王头海滨浴场及北部生态廊道等平潭地标[1] - 实现速度赛事与休闲旅游双重体验 让车友在观赛之余畅享岚岛风光[1]
小米 SU7 Ultra 广告现身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雷军回应
搜狐财经· 2025-09-05 20:19
品牌营销策略 - 公司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投放仅含SU7 Ultra图片的极简广告 旨在触达传统豪车用户群体[1][3] - 公司高管强调让传统豪车用户看到小米汽车具有战略重要性[1][3] - 机场广告投放兼具向国际受众展示中国新能源技术实力的外宣功能[3] 产品性能表现 - SU7 Ultra搭载三电机全轮驱动系统 输出功率达1548马力 零百加速1.98秒 最高时速超350km/h[6] - 车辆支持5.2C最大充电倍率 采用897V高压架构 11分钟完成10%-80%快充[6] - CLTC续航里程620km 百公里电耗16.5kWh 最小转弯直径11.7米 制动距离30.8米[6] 市场定位认知 - 产品通过纽北赛道成绩建立高性能认知 广告策略强调无需文案渲染的自信姿态[3] - 公司通过旗舰产品SU7 Ultra展示新能源技术领先性 定位为行业性能标杆[3][6] - 市场反馈显示订单量持续增长 反映消费者对产品竞争力的认可[3]
雷军:小米精英驾驶培训·浙江站明日报名 1999元/人
搜狐财经· 2025-09-05 18:20
公司动态 - 小米汽车推出"精英驾驶·高阶驾驶培训"浙江站项目 定价1999元每人 首批10000人免费参与 [1][3] - 培训分两期开放报名 首期9月6日10:00开启(9月13-21日场次) 第二期9月16日开放(9月22-28日场次)[3] - 培训地点位于浙江国际赛车场 依托专业赛道提供沉浸式高阶驾驶体验 [3] - 报名资格限定为小米SU7、小米SU7 Ultra和小米YU7三款车型的锁单用户 需通过小米汽车APP报名 [3] 用户服务 - 培训项目旨在提升用户驾驶技能与安全意识 进一步丰富用户服务体系 [1][3] - 强化品牌与用户之间的连接 显示公司在汽车后市场服务领域的持续投入 [3] 市场表现 - 小米SU7自发布以来凭借出色性能表现和智能化配置获得市场高度关注 [3]
小米真把保时捷Taycan设计师挖来了
36氪· 2025-09-05 15:38
核心人才引进 - 兰博基尼首席外饰设计师Fabian Schmölz于2024年4月离职后立即加入小米汽车 担任外饰设计负责人 负责欧洲市场设计需求及车型外观规划[1][4][5] - Fabian Schmölz曾主导兰博基尼Temerario及Lanzador概念超跑外观设计 并参与保时捷911、718 Boxster、Taycan原型车等经典车型设计[1][5][9] - 小米汽车欧洲研发中心已吸纳至少9名欧洲豪华品牌人才 来源包括宝马、法拉利、保时捷和兰博基尼[3][12][17] 欧洲研发团队建设 - 小米汽车在德国慕尼黑设立欧洲研发中心 团队规模近50人[12] - 团队核心成员包括前宝马底盘技术主管Rudolf Dittric(研发中心负责人)及前法拉利F1空气动力学专家Ricard Aiguabella Macau(首席空气动力学工程师)[14][17] - 宝马系人才占比显著 涵盖性能开发、设计管理及CMF(颜色、材料、工艺)等关键领域[14][16][17] 产品与设计战略 - Fabian Schmölz设计风格以锐利线条和强肌肉感为特征 预计将强化小米新车"超跑"设计语言[11] - 国内市场测试加长版车型SU7 L 轴距及车长显著增加(或超5.2米) 定位行政轿车市场[25][27] 全球化进程 - 小米汽车计划2027年正式进入欧洲市场 此前已在巴塞罗那MWC展及巴黎车展亮相SU7车型[19][21] - 2024年7月首辆小米SU7 Ultra实验车在慕尼黑完成上牌 欧洲本土化测试已启动[21][24]
行业深度 | 自主冲击豪华市场 高端定义增量空间【民生汽车 崔琰团队】
汽车琰究· 2025-09-02 22:30
核心观点 - 2024-2025年自主车企份额提升主要依赖5-15万元A级车市场,但该市场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未来增长需聚焦15万元以上中高端市场,品牌塑造成为竞争核心 [2][3][12] - 中高端市场(15万元以上)盈利能力显著更强,15-25万元市场年净利润约550-600亿元,25万元以上豪华市场年净利润约800亿元,而5-15万元市场年净利润仅500-600亿元 [3][12][24] - 25万元以上豪华市场格局已基本稳定,理想、华为系、小米通过电动化、智能化及产品形态变革解构传统豪华品牌壁垒,形成头部竞争格局 [5][13][21] - 15-25万元中端市场格局分散,合资品牌仍占主导,自主份额不足50%,该市场成为传统车企和二线新势力实现品牌突破和利润增长的关键领域 [5][18][50] - 海外豪华品牌形成分层竞争格局:超豪华品牌(如法拉利、保时捷)依赖性能稀缺性和奢侈品逻辑,传统高端品牌(如BBA)注重豪华体验和技术标准化,孵化高端品牌(如雷克萨斯)强调可靠性和服务差异化 [4][42][44] 市场分层与竞争格局 - **5-15万元市场**:年销量约1100-1200万辆,自主份额达70.6%(2025Q2),但自2024Q3以来增长停滞,进入存量价格竞争阶段,盈利能力承压 [12][16] - **15-25万元市场**:年销量约550-600万辆,自主份额仅48.0%(2025Q2),大众、比亚迪、丰田、本田为头部玩家,市场缺乏龙头,格局分散 [18][19][20] - **25万元以上市场**:年销量约400万辆,自主份额47.7%(2025Q2),BBA份额下滑至24.2%(2025Q2),理想、华为系、小米占据头部地位 [21][22][23] 盈利能力分析 - 5-15万元市场年收入1.1-1.2万亿元,净利润率约5%,年净利润500-600亿元 [3][12] - 15-25万元市场年收入1.1-1.2万亿元,净利润率约5%,年净利润550-600亿元,盈利能力与5-15万元市场相当但销量仅其一半 [3][12][24] - 25万元以上市场单车净利润约2万元(BBA为3万元),年净利润800亿元,盈利能力强于其他细分市场 [3][12][24] 海外品牌发展路径 - **超豪华品牌**:法拉利、保时捷通过赛道技术下放、限量策略和手工工艺塑造奢侈品属性,维持高溢价和稀缺性 [37][39][41] - **传统高端品牌**:BBA凭借历史积淀、技术标准化和全产品矩阵覆盖,形成豪华体验和品牌标签,但电动化转型中面临溢价稀释 [28][29][31] - **孵化高端品牌**:雷克萨斯、英菲尼迪依托母体技术优化,通过高可靠性、差异化服务和区域深耕策略立足中高端市场 [33][34][36] 自主品牌战略方向 - **25万元以上市场**:理想、华为系、小米已通过产品形态变革(如理想家庭定位、华为智能化、小米性能优势)建立品牌壁垒,格局稳定 [5][47][49] - **15-25万元市场**:需减少性价比依赖,通过智能化(如智能驾驶、座舱)和产品设计差异化替代合资品牌,实现品牌心智转移 [50][51][52] - **超豪华市场**:百万级以上市场因电动化平价性能而萎缩,需求向50-70万元市场转移,问界M9等产品已实现高配置覆盖 [13][49] 投资聚焦领域 - 中高端新势力:小米集团、理想汽车、小鹏汽车 [6] - 传统自主高端子品牌:吉利汽车、长城汽车、比亚迪 [6] - 华为合作车企:赛力斯、上汽集团、长安汽车 [6] - 潜在关注标的:北汽蓝谷、江淮汽车 [6]
麦肯锡最新报告:中国消费市场五大“逆风翻盘”信号……
搜狐财经· 2025-09-02 09:33
核心观点 - 中国消费市场展现出超预期的韧性与活力 主要体现在五大领域 包括新能源汽车 旅游业 资本市场 文化出海和外资品牌增长 [2][4] 零售销售表现 - 上半年零售销售同比增长5% 5月增速冲高至6.4% [5] - 消费模式转向精明消费 注重悦己消费和价值消费 [7] 新能源汽车行业 -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 2024年预计出口550万辆 比2019年增长8倍 [16] - 电动车销量飙升37.2% 占汽车出口总量40% [7][16] - 比亚迪以427万辆销量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电动车制造商 [4][16] - 小米SU7 Ultra现象级热销 体现智能科技和设计创新能力 [16] 旅游业复苏 - 2025年第一季度接待入境游客逾3500万人次 创单季历史新高 [4] - 上半年入境游累计增幅22% [4][10] - 国内旅行达3.29亿次 增长18% [10] - 国际航空客流量超过2019年水平 出境和入境分别增长9%和13% [10] 资本市场动态 - 港交所上半年融资1071亿港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8倍 [4][17] - 私募和风投二季度达2280亿人民币 重点关注零售和快餐 [17] - 消费公司成为IPO主力军 如下沉市场和出海品牌受关注 [17] 文化出海表现 - 《黑神话:悟空》全球售出2800万份 海外玩家占比30% [4][19] - 泡泡玛特Labubu系列营收增长726%达30亿人民币 国际销售额占39% [20] 外资品牌增长 - 户外运动服饰等细分赛道爆发式增长 过去几年有6个新品牌年营收突破5亿美元 [4] 消费模式转变 - 消费者追求高性价比商品和高价值会员制服务 [7] - 零食集合店凭借平价多样化策略满足小确幸需求 [7] - 山姆会员店通过精选好物和省心购物体验获得成功 [7] 政策影响 - 55国240小时免签政策推动入境游增长 [10] 产业链机会 - 电动车产业链从电池 芯片到智能驾驶蕴藏巨大投资和就业机会 [14]
小米汽车8月交付超过30000辆 2025年目标提升至35万台
凤凰网· 2025-09-01 10:41
公司业绩表现 - 小米汽车8月交付量超过30000辆 [1] - 2025年全年交付目标提升至35万台 [1] 产品与市场活动 - 小米全家族产品(SU7、SU7 Ultra、YU7)在成都车展亮相 [1] - 成都车展是中国四大A级车展之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 [1]
小米SU7Ultra纽北限量版首秀成都车展,七夕送限定矿泉水
新浪科技· 2025-08-29 10:25
参展阵容与车型亮点 - 公司将在成都车展16号馆H1607展台展出全阵容车型 包括SU7 SU7 Ultra和YU7 [1] - 车身颜色包括市场反响热烈的流金粉 影青色以及新亮相的丹霞紫 [1] - SU7 Ultra纽北限量版全球首次展出 该车型2025年款全球仅限量10台 具有独特设计与专属标识 [1] 车展营销活动 - 公司为观众提供印有成都特色元素的矿泉水和精美小展品作为礼品 [1] - 8月29日至30日期间推出特别款七夕爱心矿泉水 结合节日氛围吸引观众互动打卡 [1] 行业展会动态 - 成都车展将于8月29日开幕 公司通过短视频提前剧透参展亮点 [1][2]
《绿化带战神》之歌刷屏,雷军真的能听进去吗 | 韩韩观察
搜狐财经· 2025-08-27 19:12
核心观点 - 网络歌曲《绿化带战神》的病毒式传播反映了市场对小米汽车营销策略的反感情绪 但小米汽车的产品力依然受到认可 [2][3] - 小米汽车在销量和财务表现上创造行业奇迹 Q2交付81302台 毛利率达26.4% 预计下半年盈利 [9][10][11] - 公司需要正视营销宣传中的过度包装和设计借鉴问题 这些短期策略正在对品牌口碑产生反噬作用 [6][13][14] 市场情绪与品牌形象 - 用户通过绿化带事故图片进行调侃本质是情绪输出 并非否定产品本身 [3] - 小米SU7因与保时捷Taycan相似被称为"米时捷" 小米YU7被指与法拉利Purosangue外观雷同 [4] - 4.2万元前舱盖宣传存在"性能件"误导 实际仅为装饰性"心情件" [6] - 公司对质疑采取强硬态度 强调家族化原创设计 加剧外界反感 [6] 业绩表现与商业模式 - 小米汽车Q2单季交付量达81302台 年内35万辆交付目标完成无压力 [10] - 汽车业务毛利率高达26.4% 预计下半年实现盈利 [10] - 公司业绩连续多季度创新高 被形容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9] - 小米模式整合方法论、爆品模式和新零售 被视为核心护城河 [12] 营销策略与行业定位 - 测试里程719万公里等宣传被指过度包装 常规路测被大做文章 [14] - "连夜说服高管"、"车规级纸盒"等营销噱头已被证伪 [14] - 公司更擅长站在风口而非创造风口 注重资源整合与用户体验创新 [16][17] - 投资者对小米模式存在疑虑 Q2业绩优异但股价未恢复前期高点 [16] 发展预期与行业挑战 - 需要摆脱路径依赖 停止走捷径和鸡贼取巧的营销方式 [13][19] - 应追求核心技术制高点 从顺势而为转向引领创新 [19] - 具备承担更大责任的潜力 可给汽车行业带来真正引领性创新 [19] - 有望带领中国车企闯进全球舞台 撼动特斯拉和传统汽车巨头 [19]
歌手曾一鸣吐槽小米YU7车内有异味:一分钱一分货,理想MEGA就没有
新浪科技· 2025-08-25 14:33
核心观点 - 歌手曾一鸣在社交媒体指出小米YU7车型存在车内异味问题 但强调异味非刺鼻类型而是皮质材料散发的专属味道 同时肯定理想MEGA Home和小米SU7 Ultra车型无此问题 [1] 产品对比 - 理想MEGA Home和小米SU7 Ultra在车内空气质量方面表现良好 未检测到异味 [1] - 小米YU7存在持续未散的异味现象 用户推测与车辆用料相关 但未经过专业检测验证 [1] 用户反馈 - 小米YU7异味被描述为"皮质散发的专属味道" 用户明确表示不属于刺鼻化学气味 [1] - 用户通过"一分钱一分货"的表述暗示不同车型配置与价格差异可能导致用料品质区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