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

搜索文档
港股通科技ETF嘉实(520670)上涨3.02%,上市以来连续“吸金”超8400万元
搜狐财经· 2025-08-22 14:18
流动性方面,港股通科技ETF嘉实盘中换手20.96%,成交7065.44万元,市场交投活跃。拉长时间看,截至8月21日,港股通科技ETF嘉实近1年日均成交 6475.89万元。 截至2025年8月22日 13:34,港股通科技ETF嘉实(520670)上涨3.02%;成分股方面,华虹半导体涨超11%,中兴通讯涨超10%,黑芝麻智能、中芯国际等跟 涨。 港股通科技ETF嘉实紧密跟踪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HSSCITI」)旨在反映能通过港股通买卖,业务与科技主题相关的香 港上市公司之表现。 伴随着龙头中报业绩的验证、美联储降息预期的强化、Al商业化进程的加速,市场对于港股科技板块的信心逐步回归,资金开始提前蓄力伏击,关注其补涨 潜力。国投证券表示,从60日滚动收益率差值来看,历史上创业板指和恒生科技两者存在明确交替轮动关系,当创业板指涨幅领先恒生科技20pct时,多数 意味着恒生科技指数相对将迎来补涨,目前两者收益率差值已经来到18pct。 申万宏源证券认为,港股指数层面的阶段性跑输只是对前期上涨较快的阶段性盘整,而伴随着中报季业绩披露的逐渐展开,此前业绩预期较低的板块有望重 新获得市 ...
广发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ETF(159262):估值修复潜力可观,政策助力科技腾飞
东吴证券· 2025-07-06 21:21
报告核心观点 报告认为广发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ETF(159262.SZ)具有投资价值,其跟踪的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多方向驱动科技行业发展,有估值修复空间,但也存在一定潜在风险。该ETF产品贴合不同投资策略需求,与竞品相比具有行业纯度和龙头配置等优势 [5]。 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HSSCITI)投资价值分析 估值水平处于历史较低位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市盈率PE - TTM为21.92倍,位于历史34.90%分位数;市净率PB - LF为3.15倍,位于历史82.80%分位数,估值处于历史较低区间,安全边际高且有增值空间 [14][15]。 - 对比中证科技指数,自2023年7月17日以来,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市盈率与市净率普遍较低,显示出估值性价比优势 [24][25]。 多方向驱动科技行业发展 - **资金面**: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港股,2022年以来几乎每月买入成交额大于卖出成交额,2025年4月净买入达1574.22亿人民币,截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净买入39357.34亿人民币。港股通资金持续流入科技板块,推动市场活跃度提升,科技行业有望保持活跃 [26]。 - **政策面**:中国政府重视科技创新,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科技产业发展,涵盖科研资源分配、产业链分工等多方面。内地与香港政策协同,为港股科技企业营造有利外部环境,促进产业互补和国际化发展 [31][33]。 - **盈利面**:截至2025年6月30日,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股息率为0.90%,位于历史95.90%分位数,分红能力逐步上升,显示盈利能力攀升和业绩兑现 [36]。 估值修复空间与潜在风险 - **估值修复空间**:对比美股科技龙头,截至2025年6月30日,港股市场市值排名前十的科技相关个股PE - TTM为27.34倍,较美股存在54.7%理论上行空间;PS - TTM为6.24倍,较美股存在100.55%理论上行空间。随着AI技术发展,港股科技公司有望迎来估值重构 [39][40]。 - **潜在风险**:存在中美科技博弈与外部政策不确定性、政策执行差异与效果不确定性、市场情绪波动与资金流动、业绩兑现不及预期等风险 [53][60][61]。 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HSSCITI)行业分析 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特征与跟踪逻辑 - **编制方法**:反映能通过港股通买卖、业务与科技主题相关的香港上市公司表现,在恒生综合指数成分股和港股通范围内选30只股票,采用流通市值加权,每季度调整成分股,2023年7月17日推出,基期为2020年12月31日,基点为3000 [62]。 - **细分行业分布**:行业集中在资讯科技业、非必需性消费和工业,按恒生二级行业分类,截至2025年6月底涵盖软件服务、资讯科技器材等6类子行业 [63]。 - **对科技成长性的反映逻辑**:通过成分股筛选、权重分配、覆盖范围等维度捕捉科技企业成长潜力,结合市场动态调整,确保对科技行业成长性实时映射 [68]。 科技子行业发展趋势、政策与监管环境影响 - **软件服务行业**:技术创新驱动、监管逐步完善,AI和云计算技术推动发展,政策支持提供基础设施环境,监管促进技术安全发展 [73][74]。 - **资讯科技器材行业**:市场需求增长与产业融合,2025年1 - 6月净流入资金320亿元,区间涨跌幅58.9%,与制造业融合加深。政策支持提供融资和产业协同机遇,监管面临技术标准升级和国际规则挑战 [75][76][77]。 - **专业零售行业**:处于消费复苏与政策利好环境,后疫情时代消费需求释放,资金流入提供支持,政策刺激消费需求,监管涉及商品质量、消费者权益和外汇管理等方面 [78][80][83]。 不同科技指数之间的异同 - 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纳斯达克100指数、科创50指数均聚焦科技领域,但因市场定位、覆盖范围、成分股特征等差异,结构表现不同。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行业分布集中在信息科技、可选消费和通讯服务 [84][86]。 产品介绍:港股通科技ETF(159262.SZ) 基金基本要素 - 广发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ETF(159262.SZ)2025年6月26日成立,发行规模13.41亿元,7月7日上市,采用完全复制法跟踪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投资范围为标的指数成份股及备选成份股,管理费率0.50%/年,托管费率0.10%/年 [87]。 跟踪指数介绍: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HSSCITI.HI) - 由恒生指数有限公司发布,反映港股通机制交易的科技相关香港上市公司表现,成分股30只,涵盖多个科技子领域,采用流通市值加权,每季度调整,前十大公司权重占比76%,科技巨头增强市场影响力和投资吸引力 [89]。 投资场景分析:灵活适配不同策略 - **长期科技配置**:前十大成分股多为全球龙头,契合长期价值投资,虽短期波动高,但长期发展趋势明确 [90]。 - **主题轮动策略适应性**:成分股集中在科技核心领域,对市场变化反应灵敏,适合科技主题轮动策略 [91]。 - **定期投资策略**:费率相对较低,采用T + 0交易机制,可作为定期投资配置选择 [92]。 竞品比较分析 行业覆盖与成分结构 - 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专注港股通范围内科技企业,行业聚焦明确,剔除非科技行业,成分股100%集中于科技领域,覆盖6个恒生二级行业,前十大成分股以互联网和硬件科技龙头为主,“软硬结合” [94]。 - 相较于恒生科技指数和港股通互联网指数,行业覆盖更聚焦,后两者泛科技特征或非科技行业成分影响核心浓度和科技代表性 [95]。 历史表现 - 三只港股科技指数表现有相关性,但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在年化收益率、最大回撤和收益波动比等关键指标上展现相对优势,更具吸引力 [99]。 差异化优势 - **行业纯度优势**:通过双重筛选机制确保成分股质量,核心科技行业集中度达100%,高于其他指数 [101][102]。 - **龙头配置优势**:前十大成分股为科技细分领域龙头,平均市值超9800亿港元,资讯科技业和非必需消费行业占比形成互补,规避单一技术路线风险 [103]。
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参与港股科技板块的投资利器
华泰证券· 2025-07-06 18:55
根据研报内容,以下是量化模型与因子的总结: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 **模型构建思路**:聚焦TMT板块,剔除医药、家电、汽车等行业,确保科技主题投资的纯度[28][29]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选股范围:具备港股通南向交易资格且恒生行业分类属于资讯科技类、电子零件、互动媒体及服务、线上零售商、支付服务的股票[34] - 筛选条件:最近6个月日均总市值排名前30的股票[34] - 加权方式:流通市值加权,个股权重上限10%[34] - 调整频率:每半年调整一次成分股[34] **模型评价**:行业分布集中,科技属性纯粹,避免了不同行业逻辑差异对收益的稀释[28][29] 2. **模型名称**:恒生科技指数 **模型构建思路**:覆盖与科技主题高度相关的行业,包括网络、金融科技、云端、电子商务等[34]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选股范围:恒生行业分类属于工业、非必需性消费、医疗保健、金融、资讯科技业的股票[34] - 筛选条件:满足科技平台运营、研发支出占比≥5%或收入同比增长≥10%之一,并选取市值最大的30只股票[34] - 加权方式:流通市值加权,个股权重上限8%[34] - 调整频率:每季度调整一次成分股[34] 3. **模型名称**: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 **模型构建思路**:覆盖通信、互联网、医药生物、电子、半导体等科技相关行业[34]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选股范围:中证港股通综合指数样本中科技相关行业的股票[34] - 筛选条件:剔除过去两年营收增速连续为负且研发投入占比<3%的股票(中证二级行业前三豁免),选取最近一年日均总市值前50的股票[34] - 加权方式:市值加权,个股权重上限10%[34] - 调整频率:每半年调整一次成分股[34] 4. **模型名称**: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 **模型构建思路**:聚焦互联网、电子、通信设备、生物科技等科技领域[34]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选股范围:具备互联互通标的资格且主营业务属于科技相关领域的股票[34] - 筛选条件:近两年营收复合增长率>10%或近一年研发费用占比>5%,剔除流动性后10%的股票,选取最近一年日均总市值前30的股票[34] - 加权方式:流通市值加权,个股权重上限15%(前五大合计≤60%)[34] - 调整频率:每半年调整一次成分股[34]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 - 近一年年化收益率55.90%,近三年年化收益率8.83%[43] - 2025年上半年涨跌幅超18%,年内最高收益达30%以上[23][24] - 当前PE-TTM约20倍,低于2020年7月以来9%分位数[6][8] 2. **恒生科技指数**: - 当前PE-TTM约20倍,PB-LF 2.89倍,分别处于历史8.5%和58%分位数[8][9][11] - 2025年上半年涨跌幅与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接近[24] 3. **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 - 行业分布包含20.94%的汽车与零配件和11.31%的医药生物[36] 4. **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 - 行业分布包含12.14%的汽车与零配件和10.40%的医药生物[36]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注:研报中未明确提及独立因子的构建,主要围绕指数编制规则展开,故本部分暂缺) 因子的回测效果 (注:研报中未提供独立因子的测试结果,故本部分暂缺) 补充说明 - **行业分布对比**: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在信息技术(66.55%)、可选消费(18.25%)、通讯服务(15.20%)的分布更集中,而其他指数包含医药、汽车等非核心科技行业[33][36] - **市值分布**: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成分股中市值≥1000亿港元的占比26.67%,流动性较好[40][42]
港股通科技ETF(159262)投资价值分析:科技浪潮窗口遇见穿越周期的投资选择
国信证券· 2025-07-05 17:1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优于大市·维持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未来3 - 4年或将是AI技术革命的应用落地和集中变现阶段,港股科技板块涵盖AI主要参与者,将显著受益 [1] - 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是港股投资重要代表,“硬科技”基因纯正,历史上有较高Alpha和较低Beta,适合长线投资 [2] - 港股通科技ETF跟踪该指数,规模十亿级,基金经理经验丰富,与竞品相比优势明显,适合国内投资者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科技投资正驶向浪潮之巅 - 人工智能科技周期正进入白热化阶段:当前处于人工智能科技周期第三个基钦周期末期,“下半场”技术变现阶段股价收益率通常更高,即将迎来的第四个基钦周期是人工智能技术集中变现期,港股科技股是参与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机遇的重要途径 [13][14][16] - 互联网:流量价值待挖掘,场景渗透有空间:2024年国内网民规模达11.1亿人,普及率78.6%,互联网行业增长范式向“价值深耕”转变,人工智能在网民中渗透空间大,多个互联网应用场景用户数与使用率创新高 [20][23][27] - 消费电子:技术换代正逢政策支持:AI手机、折叠屏手机、VR/AR、汽车电子等消费电子产品技术与形式将更新,行业面临科技迭代机遇,同时享受国家促消费政策扶持 [43][45][47] - 半导体:技术迭代与国产替代共振,促进行业快速发展:美国限制半导体设备和芯片对华出口,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成国家战略,2024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同比增19.8%,预计2025年增13.2%,AI芯片是重要驱动品类 [48][49][52] - 软件:SaaS带动行业规模持续高增:软件业受益于AI,近10年国内软件业增速维持在11%以上,SaaS是高速发展细分领域,港股市场集中了国内SaaS龙头企业 [53][57] 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HSSCITI)分析 - 选股规则:聚焦高流动性的科技板块权重股:该指数反映港股通范围内科技企业股价走势,选市值靠前30只个股,覆盖大盘蓝筹科技股 [61] - 行业配置:覆盖港股科技企业核心赛道:权重股主要有互联网、半导体等,覆盖主要科技股概念,与竞品相比“硬科技”基因更纯正 [61][63][69] - 走势表现:兼具超额收益与稳定性:2022年至今累计价格收益率9.6%,高于其他指数;2024年初至今收益率58.6%也领先,且兼具高Alpha与相对较低Beta水平,适合长线配置 [70][74][78] 港股通科技ETF(159262)分析 - 指数概况:十亿级规模的港股科技领域新品:成立于2025年6月26日,募集份额13.41亿份,是港股科技主题投资差异化补充 [90] - 基金经理:专注行业与主题类ETF管理:由夏浩洋管理,有8年证券/基金业从业经验,4年被动指数型基金管理经验,任内产品跟踪误差符合主流水平 [91][93] - 竞品比较:科技成分均衡,穿越周期的投资品种:与其他港股科技竞品相比,有更多硬科技属性,受益于南向资金,历史净值走势优;与A股、美股科技相比,行业分配均衡,盈利能力与成长能力均衡,能经受逆周期考验,顺周期进攻性强,交易层面更适合国内投资者 [96][97][107] - 小结:港股科技平衡了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适合国内投资者;港股通科技ETF科技主题成分纯粹,受益于AI革新和南向资金,历史走势优,是长线配置较优选择 [118]
投资进化论丨恒生港股通科技VS恒生科技,除了不受QDII额度限制,还有什么不同?
金融界· 2025-06-12 14:38
港股科技板块表现 - 港股科技板块经历4月回调后逐步收复失地,成为市场"人气王" [1] - AI与云计算技术突破、中概股回归政策、美联储降息预期共同推动板块估值提升 [1] 恒生科技指数与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对比 编制规则 - 恒生科技指数选取30家科技主题港股公司,非外国公司权重上限8%,外国公司4%,季度调整并设快速纳入机制 [2] - 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选取30家港股通科技公司,权重上限10%,半年调整且无快速纳入机制 [2] 行业分布 - 恒生科技指数包含17%汽车权重及10%旅游/家电/医药生物股,行业覆盖更广 [4] - 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剔除消费类行业,聚焦软件服务(23.15%)、资讯科技器材(20.46%)、半导体(13.88%)等纯科技赛道 [4][6] 权重股集中度 - 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前十大成份股权重合计76%,高于恒生科技的71% [6] - 快手-W(11.4%)、美团-W(10.16%)、阿里巴巴-W(9.8%)为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前三大权重股 [8] QDII额度占用 - 恒生科技含非港股通标的需QDII额度,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全部为港股通标的无额度限制 [9] 历史业绩 - 近1年恒生科技上涨44%,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上涨51.4%,后者因集中度更高弹性更大 [10] - 2021-2024年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年度涨跌幅(-17.64%至36.76%)普遍优于恒生科技(-32.7%至18.69%) [13] 指数选择建议 - 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科技属性更纯粹,适合追求高弹性投资者 [11] - 恒生科技指数覆盖消费/医药等多元领域,适合希望分散配置的投资者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