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大脑
搜索文档
“今年最火的20家机器人,我只投中5家”
投中网· 2025-10-23 14:30
投资策略与反思 - 在机器人领域的投资策略结合了战术性快速反应与战略性前瞻布局,例如在人形机器人风口出现时快速投资加速进化和松延动力,而在早期则基于对智能发展大方向的预判投资了做具身大脑的自变量机器人和走类脑路径的千诀科技[2] - 对过往投资选择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在早期估值便宜时,对于未来均有潜力的公司不应强求“赌冠军”,而应考虑更广泛的布局,例如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的Top20榜单中,有13家公司在首轮融资时曾与公司交流,但最终只投资了5家,错失了部分资本收益机会[16][17] - 投资策略自2023年下半年发生重大转变,从过度依赖对产业和技术范式的准确判断转向更相信创始人本身,即使其短期方向判断与公司存在分歧,只要认为创始人足够强和可信,便会投资[19][20] 对具身智能行业的判断 - 公司对具身智能有独特的定义,认为其本质是人类认知学和行为学术语,指通过与环境互动产生认知和智能的学习路径,而非简单地将智能赋予机器,并且早在2022年底就预判其将与强化学习方法对应,并规划在2024年进行投资[24][26][27] - 公司预判了智能范式进化的三个阶段:信息智能(当前大语言模型)、具身智能(对应强化学习)和未来的类脑智能,这一前瞻性判断使其在2023年AI热点形成前就已布局[27] - 在技术路线尚未完全收敛的背景下,公司投资决策的核心标准是判断企业能否活下去,重点关注短期是否有可观收入和长期发展空间,例如所投公司松延动力手握2000多个机器人订单对应近亿元收入,加速进化已交付数百至上千台机器人,千诀科技的机器人大脑被WAIC上1/4的参展企业使用[35][36] 个人背景与投资风格 - 投资人的职业背景跨越摇滚乐、互联网创业和风险投资,其重大职业选择多从感性兴趣出发,如早期放弃音乐道路选择互联网公司瀛海威,这种基于本心的选择使其在未追逐芯片、新能源等热点期间,反而有时间提前关注和布局AI新方向[11][53][65][67] - 投资人自我评价为理性与感性交融,依赖强逻辑性和系统支撑进行判断,但对无法用理性拆解的领域(如新消费)则感到挑战,这种特质使其更擅长投AI、机器人等直接触达个人、具有丰富创造性的领域,而非To B生意[45][46][48][62] - 在机构机制允许的宽容度下,投资人在热点不匹配个人兴趣的时期鲜少出手,这段“冷板凳”时期为其积累了观察和思考AI方向的时间,最终帮助机构抓住了后续的AI投资机会[4][66][67] 行业认知与投资实践 - 公司强调在AI投资中基于认知提前布局的重要性,需要在行业共识形成前判断技术方向并果断投入,例如所投项目大多卡在大公司入场前的几个月到半年[31][32] - 公司目前在机器人领域包括上下游供应链投资了20多家企业,在模型层和应用层累计投资约40个AI项目,主力基金单笔投资平均在1500万人民币左右,反映出科创项目估值提升的趋势[33] - 公司认为,在技术范式快速变化的领域,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人才密度、资金充足性、灵活性和创始人远见,只要能随技术调整并积累数据、场景等优势,便能在范式清晰后占据主导,如同大模型领域的发展路径[37]
英伟达将发布机器人大脑产品,深市规模最大机器人ETF(159770)涨超2%,最新规模创历史新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5 11:29
机器人ETF市场表现 - 8月25日A股早盘机器人ETF(159770)上涨2.11% 成交额超2.7亿元[1] - 该ETF连续两日获资金净流入累计超5000万元 最新规模75.77亿元创历史新高[1] - 成分股表现突出 云天励飞-U涨超12% 迈赫股份/天准科技/奥普特等多股跟涨[1] 行业技术突破 - 英伟达将发布机器人大脑产品 近期已发布开源物理AI应用和机器人视觉推理模型Cosmos Reason[2] - 宇树科技即将发布31个关节自由度的"芭蕾舞者"人形机器人 实现通用化突破[2] - 中国举办首场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赛事 吸引近400所高校6000余名学生参与工业及家庭服务场景应用验证[2] 产业链发展态势 - 机器人ETF紧密跟踪中证机器人指数 重点配置制造业与信息技术服务业[1] - 重仓股包含汇川技术/科大讯飞/石头科技等龙头企业[1] - 英伟达等巨头积极推进人形机器人布局 产业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商用[3] 机构观点 - 多家整机厂对2026年产业发展持乐观态度 关注大模型/场景应用/供应链新变化[3] - 行业快速发展下市场聚焦壁垒提升 看好扩产难度大环节及制造管理能力优秀企业[3]
大牛扎堆进入具身智能,智驾不香了吗?
虎嗅APP· 2025-07-21 21:09
核心观点 - 自动驾驶领域技术高管正密集转向具身智能创业 形成近10年科技领域最大规模人才迁徙 [1] - 具身智能赛道因技术复用性高 市场需求爆发及原赛道技术升级等因素吸引人才涌入 [2][4][6][7] - 行业处于高热度阶段但技术路径尚不清晰 存在泡沫化风险 [9] 人才迁徙现状 - 前华为车BU首席科学家陈亦伦 百度智能驾驶负责人李震宇联合创业项目获1.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 创国内领域最高纪录 [1][6] - 地平线创始成员余轶南 原小米汽车自动驾驶负责人刘方等头部企业技术高管相继入局 [1] - 中国具身智能创业公司数量已超300家 远超2018年电动车创业公司数量 [1][3] 市场前景与资本热度 - 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2029年达750亿元 各地方政府重点关注的产业方向 [3] - 机器人算法工程师2025年岗位需求同比激增409% 5年以上经验者月薪5万元仍供不应求 [6] - 一级市场投资人主动挖角技术高管 头部人才创业即可获得巨额融资 [6] 技术协同性 - 具身智能与自动驾驶共享环境交互 传感器数据感知 实时建模与决策优化的技术栈 [4] - 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直接复用自动驾驶系统的视觉 导航和AI算法技术 [4] - 机器人大脑模型主流技术路线VLA已在自动驾驶领域验证成效 如星海图为理想汽车提供技术支持的团队现转向机器人开发 [5] 人才需求特征 - 顶尖院校博士学历成为门槛 清华 北大及美国卡耐基梅隆 普渡大学等院校博士更受青睐 [6] - 技术栈升级要求工程师同时掌握机械 控制与AI能力 传统规则控制型软件工程师无法满足新需求 [6] 行业变革驱动因素 - 2024年端到端技术颠覆传统模块化流程 导致车企缩减高阶智驾编制 感知团队面临结构性调整 [7] - 自动驾驶领域技术实现路径趋于清晰(特斯拉 华为 小鹏已建立成熟模型) 竞争维度转向数据与算力 限制技术高管发挥空间 [9] - 具身智能领域技术路径尚未明确 为技术人才提供更多创新可能性 [9]
千诀科技获追创创投联合领投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专注「机器人大脑」
IPO早知道· 2025-03-14 18:52
公司融资与战略布局 - 千诀科技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由追创创投与德同资本联合领投,景业智能投资的产业基金正景智远基金战略投资 [2] - 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团队扩充和全球商业化 [2] - 追觅科技的扫地机器人业务已与千诀科技开展合作,探索AGI大模型赋能产品 [3] 技术路线与产品定位 - 公司专注于"机器人大脑"研发,目标让机器人实现自主观察、思考和行动,突破特定场景单一任务限制 [2] - 采用类脑技术路线,基于全球最大家庭场景数据集训练模型,降低训练成本并支持低功耗长时程复杂任务 [2] - 推出世界首个全栈级类脑多模态大模型,积累亿级具身感知与决策预训练数据集 [3][3] 团队背景与行业合作 - 创始人高海川为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曾领导类脑双臂机器人课题组;陈峰教授系中国首批类脑计算专家 [3] - 追创创投将依托追觅科技生态为千诀提供落地场景,投资方认为具身智能临近规模商业化拐点 [3][3] - 公司定位"产品级具身大脑",强调通过市场检验锻造高商业价值产品 [3] 行业动态与竞品参考 - 推荐阅读中提及逐际动力、星海图、穹彻智能等具身智能领域融资案例 [7][8] - 热门IPO列表显示自动驾驶(小马智行)、AI芯片(地平线)等关联领域活跃度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