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核燃料
icon
搜索文档
俄总理:俄商品出口正更多面向欧亚经济联盟、独联体、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市场
新华财经· 2025-10-22 08:22
出口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出口额超过255亿美元 [1] - 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非能源类产品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以上 [1] - 截至2024年底,面向欧亚经济联盟、独联体、金砖国家、上合组织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出口在俄罗斯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已超过85% [1] 出口商品与市场 - 俄罗斯制造的商品包括能源、化肥、核燃料、金属、鱼类、海鲜等 [1] - 购买俄罗斯商品的包括合作伙伴及不友好国家 [1] - 俄罗斯商品出口正越来越多面向欧亚经济联盟、独联体、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更具潜力的市场 [1] - 过去四年,俄罗斯在上述方向的出口稳步增长 [1] 贸易政策立场 - 尽管面临来自不友好国家的外部压力,俄罗斯制造的商品仍有市场 [1] - 俄罗斯愿意进行坦诚对话和互利贸易 [1] - 俄罗斯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合作在不断增强 [1]
【环球财经】俄罗斯总理:俄商品出口正更多面向欧亚经济联盟、独联体、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市场
新华财经· 2025-10-21 22:04
出口表现与市场结构 - 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出口额超过255亿美元 [1] - 俄罗斯非能源类产品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2%以上 [1] - 俄罗斯商品出口日益侧重欧亚经济联盟、独联体、金砖国家及上合组织等市场,截至2024年底这些市场占俄出口总额比重已超过85% [1] 出口商品构成与客户 - 购买俄罗斯商品的客户包括合作伙伴及不友好国家,后者购买商品涵盖能源、化肥、核燃料、金属、鱼类及海鲜等 [1] - 俄罗斯商品在面临外部压力下仍有市场 [1] 政府支持措施与品牌推广 - 俄罗斯已启动名为"国家合作与出口"的国家项目,旨在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重点增加农产品出口、扩大工业品供应及提升高科技产品售后服务 [2] - 俄罗斯创建国家品牌"俄罗斯制造",并已在中国、阿联酋、越南、埃及、土耳其及沙特阿拉伯开设数十家线上线下门店和品牌展厅 [2] - 俄罗斯政府将继续采取措施提升"俄罗斯制造"品牌在外国消费者中的知名度,使其成为高品质代名词 [2] 行业活动 - 第十三届"俄罗斯制造"国际出口论坛于10月21日在莫斯科举行,该论坛由俄罗斯出口中心主办,是俄罗斯出口商的年度盛会 [2]
核聚变“奇点时刻”:全球竞速正酣,核能源标的已涨疯!
格隆汇APP· 2025-10-14 18:42
核心观点 - 核聚变产业正加速落地,全球资本与国家战略层面竞相投入,技术突破与工程化进程超预期,为产业链带来明确投资机遇 [2][4][6] - AI数据中心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巨大、稳定电力需求,正成为推动核电(包括SMR与聚变)发展的强力引擎,促使行业价值重估 [11][12] - 从SMR到核聚变,技术落地确定性强,部分标的已实现显著涨幅,投资机会围绕“技术突破+订单落地”展开 [2][6][14] 全球竞速:国家战略层面的能源博弈 - 美国将核聚变升级为“国家安全优先事项”,要求2028年底前开工示范聚变电站 [4] - 中国在投入上领先,2023年以来对核聚变投入至少65亿美元,仅中国聚变能源公司就获21亿美元注资,是美国能源部2026年聚变预算(7.45亿美元)的3倍 [4] - 中国在关键材料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生产全球近80%的钨、67%的钒,美国94%的钇依赖从中国进口,核聚变商业化必需的锂-6全球仅中国和俄罗斯能生产 [4] - 德国计划在2029年前投入超20亿欧元,以抢建全球首座核聚变发电站 [5] 技术突破:工程化进程超预期 - 全球聚变行业总投资额从2021年的19亿美元飙升至2025年的97亿美元,四年增长超五倍 [6] - 45家受访聚变公司中,有35家预计在2030-2035年间运营具有净能量增益的商业示范电站 [6] - 中国技术进展扎实,“东方超环”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稳态运行1066秒,大型实验装置BEST进入组装阶段,并有明确的“三步走”商用计划 [6] - 海外科技巨头直接押注,Helion承诺2028年发电并为微软供电,CFS与谷歌签约计划在2030年代初供电200兆瓦 [6] - SMR领域技术落地迅速,NuScale首个项目2027年投产,OKLO、NNE完成关键验证 [6] 产业链机遇:核心环节率先受益 - 超导磁体是聚变装置“心脏”,未来商用堆高温超导成本占比可能达46%,西部超导低温超导产品市占率超70%,联创光电是高温超导领域先锋 [7] - 真空室制造精度要求高,合锻智能已中标BEST装置真空室项目,国光电气参与ITER供货 [7] - 偏滤器使用高熔点钨材,安泰科技的钨铜组件对标ITER标准,中钨高新掌握核心原材料 [7] - 配套设备环节,东方电气、哈尔滨电气作为传统核电配套主力,技术积累可直接复用 [10] - 建设运营环节,中国核电拥有丰富核安全管理经验,中国核建是核工程建设主力军 [10] AI数据中心带动全球核电蓬勃发展 - 2025年全球AI数据中心耗电量预计突破4500亿千瓦时,相当于挪威全年用电量的3倍,核电因其零碳、稳定特性成为科技巨头首选能源 [12] - 谷歌与CFS签约的200兆瓦聚变电力将优先供应其德州AI超算中心,满足该中心70%用电需求 [12] - 微软计划使用Helion提供的50兆瓦核电支撑Azure云平台AI训练,预计减少数据中心38%碳排放 [12] - 2025年上半年,中国AI数据中心新增核电采购量同比激增120%,带动中广核矿业核燃料订单增长65%,东方电气核电发电机组出货量同比提升42% [12] - 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每年可满足超120万个年均耗电8000度的AI训练服务器的供电需求 [12] 从概念到订单的价值重估 - 部分标的涨幅显著,SMR龙头NuScale Power年内涨超120%,中广核矿业涨62%,印证了技术落地确定性带来的价值重估 [2][14] - 未来投资机会将继续围绕“技术突破+订单落地”展开 [14]
欧盟制裁俄罗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普京:美国持续购买俄核燃料
搜狐财经· 2025-10-03 21:34
欧盟对俄制裁与能源政策 - 欧盟对俄罗斯实施第19轮制裁,核心措施包括冻结俄罗斯海外资产及阻止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出口 [1] - 欧盟放弃从俄罗斯进口廉价能源,导致欧盟许多企业陷入被动局面,并使其制造业竞争力受损 [1][5] - 欧盟拒绝购买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但美国在2025年从俄罗斯进口核燃料,使俄罗斯获得8亿美元收入 [3] 北约东扩与地缘政治 - 北约在苏联解体后持续东扩,现有32个成员国,近期在俄乌冲突期间接纳芬兰和瑞典加入 [1] - 北约以时机不对为由公开拒绝乌克兰加入申请,以避免与俄罗斯直接冲突 [3] - 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被视为为北约背书并力挺美国战略,但欧盟自身需付出代价 [3] 欧美对俄策略差异 - 美国制裁俄罗斯的同时,持续从俄进口核燃料和钛合金,以维持其航空制造业需求,未伤害自身利益 [3][5] - 欧洲铁心制裁俄罗斯的行为,被解读为支持美国战略而放弃自身立场和利益,凸显欧盟作为美国工具的本质 [5]
普京若卸任,欧洲结局会怎样?
搜狐财经· 2025-10-03 12:39
文章核心观点 - 普京卸任这一假设性命题是分析欧洲未来安全与能源格局的关键催化剂 而非根本解决方案 欧洲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其内部在安全依赖与自主、意识形态与务实利益之间的深层撕裂 [1][10] 安全格局潜在路径 - **强硬派接班路径**:若军方强硬派掌权 欧洲可能面临冲突外溢的至暗时刻 包括关键能源基础设施被切断及战术核武器部署风险 同时美国的风险外包策略可能引发北约与俄罗斯正面对抗 [3] - **务实派掌权路径**:若经济务实派上台推动停火 欧洲将迎来短暂缓和 通胀或下降2-3个百分点 但会加剧欧盟内部分裂并恶化防务困境 欧盟8000亿欧元的防务计划已背负沉重债务 [4] - **权力真空路径**:若出现短暂权力真空 局势可能彻底失控 俄罗斯军方或乌克兰方面可能采取冒险行动 欧盟碎片化的军备体系不足以应对突发危机 [5] 能源博弈影响 - **短期供应链风险**:欧洲在大幅削减俄罗斯油气进口后 仍高度依赖俄罗斯化肥(占比34%)和核燃料 这些关键物资供应若被切断将严重冲击欧洲农业和法国核电体系 [6][8] - **长期结构重构**:俄罗斯油气对华出口比例突破45% 其向东转战略若被新政权加速 将强化欧洲对美国能源的依赖 欧盟进口LNG中美国占比已达54% 较战前暴涨十倍 欧洲能源定价权几乎完全丧失 [8]
“特不靠谱”?他的产业棋局,正在一个个落地成金!
格隆汇APP· 2025-09-29 19:11
文章核心观点 - 特朗普的产业政策从“口号”转变为具有强大执行力的系统性战略,核心围绕“国家安全、选票利益、技术霸权” [10] - 政策通过“减税+补贴”、“订单兜底”、“股权绑定”等组合拳深度绑定企业利益与国家战略,推动制造业回流、关键领域自主化和能源基建发展 [3][5][8] - 市场早期对政策的质疑已被落地的项目、增长的财报和具体的订单所打破,相关公司成为直接受益者 [2][10] 制造业回流 - 英特尔作为芯片自主化核心,在“减税+边境税威慑”及《美国芯片和科学法案》的百亿美元补贴下,亚利桑那州工厂产能爬坡,俄亥俄州新厂破土动工 [3][4] - 波音获得数百亿美元的F-47战斗机合同,压过洛克希德·马丁,证明其作为国防战略支柱获得订单与政策双重兜底 [3][4] - 美国钢铁公司受益于对钢铝加征25%关税及万亿基建需求,进口钢材占比从29%跌至18%,国内钢价上涨,公司在俄亥俄州扩建钢厂并创造5000多个岗位 [4][19] 关键领域霸权布局 - MP Materials从濒临破产的稀土企业转变为“美国稀土国家队”,获得国防部4亿美元投资、1.5亿美元贷款及“10年包销+价格下限”的兜底协议,政府成立50亿美元关键矿产基金支持其整合全产业链 [5] - 核能领域,Centrus Energy作为美国唯一浓缩铀生产商获得独家订单股价涨超21%,NuScale获5亿美元研发补贴,Lightbridge在政策落地当天股价暴涨42.59% [6][15][16] - Palantir市值从206亿美元涨至1732亿美元,获得国防预算中30%的AI防务基金,并主导“复制者计划”等核心项目 [6][7][13] - 甲骨文参与5000亿美元“Stargate Project”,负责超80%的政府与军方AI数据存储,年营收贡献超20亿美元 [7] 能源与基建的深层逻辑 - 传统能源巨头埃克森美孚、Pioneer Natural Resources等受益于联邦土地钻探许可审批从6个月缩至2个月、环保法规撤销等政策,本土页岩油占比从65%升至72%,单井开采成本降近10% [8][23] - 马拉松石油等炼化企业借助燃油车市场份额稳定,开工率从85%拉升至92% [8][24] - 劳氏公司财报显示木材、钢材等建材销量涨17%,对公业务营收暴增30%;Commercial Metals的基建专用钢材订单涨45%;诺福克南方铁路货运量因原材料运输需求涨18% [9][22][25] 政策受益公司名单 - 第一梯队(核心支柱):Palantir (PLTR)、甲骨文、MP Materials、美洲锂业(LAC) [10][13][14] - 第二梯队(核心政策受益):Lightbridge (LTBR)、Centrus Energy (LEU)、NuScale (SMR)、洛克希德·马丁(LMT) [15][16][17] - 第三梯队(政策间接利好):皮博迪能源(BTU)、美国钢铁公司(X)、纽柯钢铁(NUE)、劳氏公司(LOW)、Pioneer Natural Resources (PXD)、埃克森美孚(XOM)、马拉松石油(MPC)、Commercial Metals (CMC)、诺福克南方铁路(NSC)、CSX Corporation (CSX) [18][19][21][22][23][24][25]
欧美关税新协议引发欧盟内强烈批评
经济日报· 2025-08-28 06:12
协议核心内容 - 美国将对绝大多数欧盟输美商品统一征收15%进口关税 涵盖汽车 半导体 药品 木材等战略性商品 较此前4%至5%的平均关税水平大幅提高[1][2] - 美国同意建立零关税清单 首批纳入飞机及零部件 部分化工品 通用药品和软木 这些产品仅适用最惠国待遇[2] - 欧盟承诺将现行对美国工业制成品的一般性关税降至零 将美国产汽车关税从10%降至2.5% 为美国海产品和农产品提供更优惠的市场准入条件[3] - 欧盟承诺至2028年额外进口总值达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 包括液化天然气 原油和核燃料 并将显著增加从美国采购军事装备[3] - 欧盟企业将在未来数年间向美国市场投入约6000亿美元的新投资 包括从美国进口用于AI数据中心的芯片[3] 行业影响分析 - 汽车行业面临美国27.5%的进口关税 美方要求欧盟先取消对美国工业品关税和放宽农产品市场准入后才会降低汽车关税[2] - 葡萄酒和烈酒行业将一律被征收15%关税 意大利葡萄酒协会称这对最依赖对美出口的行业是沉重打击[5] - 制药 农产品和钢铁等意大利对美顺差最大的产品将受到冲击 估计每年可能令意大利损失超过20亿欧元[5] - 半导体行业被美方列为战略性商品 将适用15%的进口关税[2] 协议争议与批评 - 欧洲政界批评协议明显有利于美国 与世界贸易组织原则相矛盾 削弱基于规则的交易体系[4] - 法国政府称这是欧洲的黑暗一天 指责欧盟选择屈从 并呼吁启动反胁迫工具[5] - 经济学家认为协议将抑制美欧贸易 由于美国贸易政策不可预测性 这未必是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方法[6] - 批评者警告协议危及欧盟战略自主 平衡贸易关系和能源多元化目标 可能削弱欧盟内部凝聚力和政治公信力[6]
海外周度观察:美国贸易协议中的“虚虚实实”-20250809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8-09 23:30
贸易谈判进展 - 美国已与9个经济体达成贸易协议,覆盖49.7%的进口商品规模,谈判进程已近半[12] - 美国建立三档分层关税体系:最低档10%(盟友国)、中间档15%-20%(已达成协议经济体)、高档20%-50%(谈判受阻经济体)[2] - 二季度美国有效关税税率7.9%,远低于18.3%的理论税率[1] 贸易协议执行风险 - 欧盟需将对美年均投资规模翻2.6倍至3200亿美元才能兑现承诺,但资金依赖私营企业约束力低[3] - 日本承诺的5500亿美元投资中98%为贷款,年均投资需达2024年的4.7倍[3] - 韩国承诺投资规模相当于其财政支出的53%,需将对美FDI提升至过去三十年总和[3] 关税收入与财政影响 - 2025年二季度关税收入640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3.6倍[1] - 截至7月29日美国今年关税收入达1256亿美元,同比增长2.3倍[4] - 财政赤字率从2月的7.3%降至6月的6.4%[4] 市场与资产表现 - 当周标普500上涨2.4%,纳斯达克指数上涨3.9%,10Y美债收益率上行4bp至4.3%[5] - WTI原油下跌7.8%至63.9美元/桶,COMEX黄金上涨1.3%至3403.5美元/盎司[5] - 美元指数下跌0.4%至98.27,离岸人民币升值至7.1890[5] 政策动向 - 美国对印度加征二级关税至50%,并宣布对所有进口半导体芯片征收100%关税[5] - 特朗普提名米兰为美联储理事,市场关注7月CPI数据(预期核心CPI环比0.3%)[5][96] - 7月美国ISM服务业PMI为50.1,低于预期的51.5,显示就业走弱[93]
欧美新关税协议能兑现吗
国际金融报· 2025-07-30 19:14
欧美贸易协议核心条款 - 美国对欧盟输美产品征收15%关税 取代此前威胁的30%税率[1][2] - 欧盟承诺对美国增加6000亿美元投资并购买7500亿美元能源产品[1][2] - 飞机及零件、部分化学品和农产品获得关税豁免[2] - 半导体领域可能达成单独协议[2] 协议谈判背景 - 欧盟最初采取对抗性措施 曾计划对美国进口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2] - 法国和德国态度强硬 一度考虑启用法律工具对抗美国[2] - 在8月1日最终期限压力下 欧盟委员会主席与特朗普火速达成初步协议[2] 能源采购计划可行性分析 - 7500亿美元能源采购计划需分三年完成 年均采购额需达到2500亿美元[7][8] - 美国目前是欧盟最大石油供应国 占欧盟进口量16% 提供近半数液化天然气[9] - 即使购买美国全部原油和液化天然气 年采购价值仅1410亿美元[9] - 欧盟能源采购由私营公司主导 受市场价格和长期供应协议约束[9] - 额外进口可能违背欧盟减少化石燃料消耗的目标[9] - 有分析认为采购可能延长至五年 年均采购额降至1500亿美元[10] 行业影响评估 - 关税对出口导向型行业冲击较大 特别是德国汽车业[4] - 关税提升将通过价格弹性部分传导至美国消费者[4] - 德国行业游说团体BDI称协议发出跨大西洋贸易"致命信号"[6] - 德国中小企业联合会预警"灾难性影响"[6] 欧盟内部反应 - 协议被《南德意志报》批评为"糟糕的协议" 认为欧盟遭到羞辱和勒索[5] - 德国和意大利迅速接纳协议 法国总统保持沉默[6] - 欧洲议会自由派领导人批评欧盟是"经济巨头、政治侏儒"[6] - 欧盟贸易谈判负责人称协议挽救了双边贸易流动和就业机会[6]
欧洲承诺购买7500亿美国能源 一张注定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华尔街见闻· 2025-07-30 18:29
贸易协议能源采购目标 - 欧盟承诺从美国购买高达7500亿美元的能源产品 [1] - 根据最新协议,欧盟承诺每年购买约2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包括液化天然气(LNG)、石油和核燃料 [2] - 与2024年约650亿欧元(约760亿美元)的美欧能源贸易额相比,目标需要三倍以上的增长 [2] 目标可行性分析 - 分析师普遍认为这一数字远超欧盟进口需求和美国出口能力,实现可能性微乎其微 [2] - 要达到每年2500亿美元目标,欧盟需从美国进口约67%的能源需求 [3] - 2024年欧盟从美国进口能源总额约650亿欧元,其中LNG为200亿欧元(3500万吨),石油和石油产品为440亿欧元 [3] - 即使欧盟将所有LNG采购转向美国,总额也只能达到400-500亿欧元 [3] - 美国2024年向全球所有买家的能源出口总额仅为3180亿美元,其中欧盟进口约760亿美元 [3] 市场与政治因素 - 欧盟无法控制公司进口行为,交易由企业完成而非政府直接购买 [4] - 欧洲大部分石油由私营公司进口,天然气由私营和国有公司混合进口 [4] - 欧盟委员会可整合LNG需求谈判条件,但不能强制公司购买燃料 [4] - 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也在贸易协议中承诺购买更多美国能源,加剧全球市场竞争 [4] 能源转型与长期影响 - 欧盟增加燃料购买计划与其向清洁能源转型的预期需求下降相矛盾 [5] - 欧盟石油需求在几年前已达峰值,缺乏从美国进口更多石油的主要需求 [5] - 欧洲公司可能投资美国LNG终端以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但未来五年内不会实质性改变市场格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