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葵一号
icon
搜索文档
“AII in AI”的风 吹到了大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9 21:04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AII in AI"的风,渐渐吹向了大海。 10月28日至30日,2025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简称"海博会")在深圳举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发现,招商局、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海油、深圳港等一批涉海龙头企业均展出了AI应用的最新 成果。 无人驾驶集卡、无人叉车等无声穿梭于港口码头,实现作业流程优化,锻造更高效安全、韧性更强的现代航运枢纽;航运大模 型"Shipping GPT"、渔业大模型"渔书"等重塑传统高强度、高风险行业的工作模式;"海葵一号"等深海"国之重器"更是在超强台 风中验证了数智化转型效果,累计避免产量损失19.9万吨,减少停产损失超15亿元。 政策面上,近期多地推进部署"AI+海洋":浙江省印发《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海洋"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目标形成10 个以上"人工智能+海洋"标志性应用场景;青岛市成立"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联盟",华为等担任理事长单位;深圳亦发布一 批"AI+海洋"行业应用场景,覆盖海洋执法、深海资源开发、港口航运、智能船舶、海洋生态预警、远洋渔业等细分领域。 从海岸线到大洋深处,从海平面到海底油田, ...
300多家涉海龙头企业集结 2025海博会深圳启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9 17:57
10月28日,2025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以下简称"海博会")在深圳正式开幕。本届海博会以"数智深蓝 共创未来"为主题,并首次实行市场化办展,于10月28日至30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展览面积4万 平方米,汇聚超300家行业龙头企业、科技企业,同期举办多场高端峰会论坛,打造海洋经济交流合作 平台。 聚焦深海科技前沿,让硬核创新"亮出来" 本届海博会紧扣数智发展趋势,设海洋能源、深海科技、海洋智能装备、海洋电子信息四大核心前沿展 区,并延伸海洋现代服务业、海洋生物医药、滨海旅游三大高潜力应用领域,构建蓝色经济全产业链创 新图谱。展会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央企、上市公司、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海洋企业参展。 在中海油展位前,数个形态各异的海洋油气装备模型一字排开,吸引了众多参展商驻足问询。记者了解 到,当前,距离深圳东南240多公里的流花油田水面上,就有我国首艘自主建设的深水油气加工厂"海洋 石油119"、亚洲首艘圆筒型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三大"国之 重器"联袂助力我国深海油气资源高效开发。 其中,"海洋石油119"集成了14个油气生产功能模块,拥有国内最复杂的 ...
300多家涉海龙头企业集结,2025海博会深圳启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9 17:08
10月28日,2025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以下简称"海博会")在深圳正式开幕。本届海博会以"数智深蓝 共创未来"为主题,并首次实行市场化办展,于10月28日至30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展览面积4万 平方米,汇聚超300家行业龙头企业、科技企业,同期举办多场高端峰会论坛,打造海洋经济交流合作 平台。 本届海博会紧扣数智发展趋势,设海洋能源、深海科技、海洋智能装备、海洋电子信息四大核心前沿展 区,并延伸海洋现代服务业、海洋生物医药、滨海旅游三大高潜力应用领域,构建蓝色经济全产业链创 新图谱。展会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央企、上市公司、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海洋企业参展。 在中海油展位前,数个形态各异的海洋油气装备模型一字排开,吸引了众多参展商驻足问询。记者了解 到,当前,距离深圳东南240多公里的流花油田水面上,就有我国首艘自主建设的深水油气加工厂"海洋 石油119"、亚洲首艘圆筒型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三大"国之 重器"联袂助力我国深海油气资源高效开发。 其中,"海洋石油119"集成了14个油气生产功能模块,拥有国内最复杂的海上油气处理工艺流程,相当 于一座占地3 ...
3800万吨只是开始!中国深海“三巨头”正在改写全球能源版图
搜狐财经· 2025-10-18 21:20
核心观点 - 流花油田群原油累计产量突破3800万吨,标志着中国深水油气开发能力实现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身份转换 [1] - 油田群的成功依赖于硬核技术装备与数字化、智能化系统的深度融合,重构了深海油气生产流程 [1][3] - 该成就提升了国家能源安全水平,并为未来大规模开发南海深水油气资源奠定了坚实基础 [7][8] 技术装备突破 - “海洋石油119”FPSO相当于将30万平方米的陆地油气处理厂搬到海上,能同时控制三个油田的水下生产系统 [3] - “海葵一号”是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具备360度无死角稳定性,无需调头应对海况 [3] - “海基二号”是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可支持27口生产井同时作业,并通过2.5公里长海底管缆实现一体化外输 [3] 数字化与智能化应用 - 数字孪生系统为整个油田群创建虚拟双胞胎,实现设备状态实时监测、故障风险预测和维修方案模拟 [3][5] - 智能化运维平台能自动调整荷载,使维修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预防,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3][5] - 数字化系统直接带来了平台寿命延长和运营成本降低的效果 [3] 绿色低碳成效 - “海洋石油119”的伴生气回收系统已累计减少碳排放75万吨,相当于种植4000多万棵树 [5] - “海葵一号”配备了国内首套海上伴生气脱硫系统,按高峰年产量计算可减排1.3万吨 [5] - 绿色低碳技术被主动融入生产流程,从成本项转变为竞争力 [5] 战略与行业意义 - 深水开发能力的提升有助于降低中国70%的石油进口依赖度,增强能源安全 [7] - 中国南海深水区油气资源储量占比超过70%,流花油田群的成功经验具备可复制性 [7] - 该突破表明中国已在全球深水油气开发赛道掌握核心技术,成为未来能源博弈的关键参与者 [8]
锻造“国之重器” 山东挺起海洋产业“硬脊梁”
中国新闻网· 2025-09-27 09:20
高技术船舶制造 -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在青岛交付运营 [2] - 全球首艘21万吨氨燃料双燃料散货船已开工建造 [2] - 为挪威船东建造的8.2万载重吨系列散货船首制船交付 [2] - 中国首个半固定式火箭海上发射试验平台“东方航天港一号”在海阳正式亮相 [2] - 推动船舶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从制造基地向智造高地的跃升 [2] 高端海工装备 - 全国首个全潜式大型网箱“深蓝1号”在青岛建成交付 [3] - 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在青岛建造完工并离港启运 [3] - 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在东营完成吊装 [3] - 已累计交付各类海洋装备超百座,包括全球最新一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和全球先进的巴西国油FPSO [5] - 高端海工装备从关键利器发展为产业标杆,不断刷新中国海工装备制造的新高度 [3] 海洋装备产业集群 - 推动东营海上风电装备制造等13个特色海洋产业集聚区强势崛起 [6] - 海洋交通运输等12个“雁阵形”产业集群提速发展 [6] - 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6] - 青岛锚定集聚赋能,让总装建造企业与配套企业比邻而居 [6] - 烟台以油气装备和新型海工为双轮,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从简单配套向深度协同跃迁 [6] - 威海深耕豪华客滚船、远洋渔船与游艇等特色船艇制造赛道 [6] - 产业从单个企业领跑到集群梯队共进,从链条断点补齐到产业循环畅通 [7]
一座山海之城的现代化跃进!青岛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齐鲁晚报网· 2025-09-26 07:40
开放与门户枢纽建设 - 青岛被定位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 [2] - 全球国际航运中心综合实力排名跃升至第13位,首次超越东京和釜山 [2] - 上合示范区已落地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500亿元 [2] - 进口原油“先放后检”模式使油轮验放时间从2-3天缩减至半天,每船节约费用200万元 [2] - 国际友城“朋友圈”拓展至54个国家95个城市 [8] 科技创新与产业体系 - 2024年新获批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59家省重点实验室,15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省43% [4] - 高新技术企业达86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9777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升至全国第6 [4] - 崂山区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350亿元,增长25%,获评省级数字产业集群 [6] - 崂山区人工智能产业园已吸引超260家人工智能企业落户 [7] - 平度市形成精细化工、海湾化工、化工新材料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6] 现代海洋与高端制造 -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仪器仪表两大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4] - 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生产装置“海葵一号”交付运营 [4] - 中电建115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开工建设,“国信”15万吨级养殖工船建成出坞 [4] - 工业控制系统产业、精细与专用化学品产业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4] 文旅融合与国际交流 - 2025年1月至8月青岛机场口岸查验出入境人员236万人次,同比增长23.48% [8] - 韩国籍旅客入境约23万人次,占入境外籍旅客总量72% [8] - 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汇集近50个国家2300余款啤酒,吸引7万余名外国游客 [8] 城市发展与民生福祉 - 全市70%以上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37.1万人,扶持创业4.5万人 [9] -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74所,康复大学建成招生,33个医疗项目同步推进 [9] - 地铁运营总里程达到352公里,实现机场1小时通达青岛全域的目标 [9] - 2024年PM2.5平均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改善10.3%,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6% [9]
“青岛制造”行 消费韧性强
证券时报· 2025-08-09 02:02
青岛制造业基础与消费市场关系 - 青岛消费市场的韧性源于扎实的制造业底盘,从"网红"城市发展为"长红"城市的关键在于产业基础和持续升级 [1] - 上世纪80年代末形成的"五朵金花"(青岛啤酒、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奠定了"青岛制造"的品质认知,现升级为年产值超4000亿元的家电电子产业集群 [1] -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承担全国动车组50%的产量,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拥有"海葵一号"等全球领先成果 [1] 制造业升级对消费市场的直接影响 - 青岛啤酒通过数智化改造实现柔性生产,支持消费者定制啤酒并24小时冷链直达全国 [1] - 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4.3万家企业,实时反馈用户需求至生产端,智慧家庭场景解决方案收入持续增长 [1] - "制造端精准响应消费端"的能力是青岛消费市场持续活跃的核心支撑 [1] 新兴产业对消费的推动作用 - 虚拟现实领域由歌尔声学、小鸟看看等企业领跑,崂山区集聚科研力量 [2] - 生物医药领域阿斯利康吸入剂基地、海尔大健康产业园加速建设,"中国康湾"逐步成型 [2] - 上半年青岛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规上工业,新产业带动新就业和消费需求 [2] 青岛产业体系规划与资本运作 - 构建"10+1"产业体系,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智能网联新能源车等先导及新兴产业 [2] - 青岛市境内外上市公司超80家(境内60家),居省内第一、北方城市第三,其中近四成与消费相关 [2] - 海尔智家通过资本运作收购国际品牌完善高端产品线,上市公司持续壮大为消费市场扩容提供动力 [2]
海洋旅游业繁荣、海洋油气业增储、海工装备市场活跃…… 深圳海洋经济劈波斩浪动能十足
深圳商报· 2025-07-02 06:34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2024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5409.4亿元,成为推动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引擎 [1] - 海洋交通运输业强势引领,海洋旅游业延续繁荣态势,海洋油气业支柱地位显著 [1]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船舶工业稳步增长,海洋技术服务、海洋信息服务迎来强劲增长 [1] 海洋油气业发展 - 南海东部油田连续三年稳产2000万吨以上 [2] - 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和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海葵一号"正式投产 [2] - 2025年3月发现惠州19-6亿吨级油田,攻克埋深超4500米的超深层勘探技术难题 [2] 海洋制造业与新兴产业布局 - 培育壮大海洋船舶、海工装备、涉海设备、涉海材料等海洋制造业 [3] - 推动绿色智能船艇、水下机器人等重点产品发展 [3] - 招引苇渡科技、山东滨海新材料、欧卡智舶、西井科技等涉海重点企业 [3] 政策与资金支持 - 利用中央专项资金支持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等领域 [4] - 使用市级专项资金支持海洋机构落户、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 [4] - 推动深圳湾生态科技园挂牌全市首个"海洋产业专业园" [4] 产业合作与联盟建设 - 推动深圳市新能源船舶产业联合会、深圳市海洋智能感知产业创新联盟成立 [4] - 与江门签署海洋经济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书,促进深江海洋产业合作 [4] - 与澳门合作探索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支持涉海企业发行债券 [4] 公共测试区建设 - 深圳首个开放水域测试区正式运行,面向小型智能船舶、海洋监测设备等开展测试服务 [5] - 推动大鹏湾海洋综合试验场建设,首期建设土洋和畲吓湾开放式海域试验区 [5][6] - 主要服务于传感器等感知探测类产品、小型智能船艇、智能水下装备等测试场景 [6]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示范了什么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7 10:42
科技创新 - 全球首个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装备海试成功,连续稳定运行超过240小时,制氢纯度达99.99% [4] - 亚洲首艘圆筒形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和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投用,标志中国超大型油气装备自主建设能力达世界先进水平 [4] - 鳍源科技消费级水下机器人FI-FISHP3自2018年初上市以来获数千万订单,持续领跑全球市场 [4] - 潜行创新在东盟市场销售额过去3年增长率分别达25%、30%和35%,与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企业建立合作意向 [4] - 深圳建成国家级涉海创新载体平台5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16个、工程实验室1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个,集聚370余个涉海科研团队 [4] - 2024年在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能源等领域支持实施50余个专项资金项目 [4] 科研平台与创新主体 - 深圳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一期工程生活区主体结构完成95%、科教区地基基础基本完成 [5] - 中国海洋大学建立深圳研究院,推动建设海洋信息领域高水平实验室 [5] - 全市涉海创新载体达75个,国家级/省级创新载体26个,涵盖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等重点领域 [5] - 全市高校设立18个海洋领域研发平台,深圳大学成立海洋信息系统研究中心 [5]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实现海洋技术与工程项目自主招生并在中国科学院深海所建成联合培养基地 [5] - 南方科技大学自主设置"海洋地球物理学"二级学科获批,海洋高等研究院面向全球招募人才 [5] 高端装备产业 - 全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与海洋船舶工业企业合计269家,2024年增加值预计达240亿元 [8] - 孖洲岛基地2024年修船产值25.9亿元,完成船舶维修改装242艘,位居全国第二 [8] - 水下机器人专利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一,绿色智能海洋装备重点企业市场占有率超5成 [8] - 招商局工业集团在西太平洋完成6000米级采矿车原位海试,最大作业水深5566.7米 [8] 海洋能源产业 - 南海东部油田连续3年实现2000万吨以上高效稳产,全市海洋油气业2024年增加值预计超600亿元 [8] - 建成3座LNG接收站,设计接收能力1640万吨,位居全国第二 [8] - 2024年深圳港LNG接卸总量达1350万吨,位居全国第一 [8] - 红海湾海上风电项目完成项目核准批复 [8]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 - 全市海洋信息服务企业51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3家 [9] - 累计建设覆盖海域5G基站867个,有效信号覆盖可延伸至25千米范围 [9] - 培育出朗诚科技、碧兴物联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9]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 全市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企业7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 [9] - 建成1个省级、9个市级海洋生物医药创新载体 [9] - 拥有HW130注射液等3款在研海洋创新药 [9] 港口与航运 - 2024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达3339万标箱,同比增长超11%,稳居全球第四 [12] - 组合港、内陆港总数增至62个,通关效率提升60%,节省货主报关成本约30% [12] - "渝深图定班列"实现成渝货物2天至盐田、3天抵香港 [12] 清洁能源与绿色港口 - 2024年深圳港LNG吞吐量为1336万吨,连续4年稳居全国第一 [13] - 盐田港全年LNG加注量达30万立方米,2025年一季度加注量超17万立方米、同比增长近3倍 [13] - 建成61套岸电设施,覆盖86个泊位,覆盖率达80% [13] - 建成启用全球首座港内底盘式拖车换电站 [13] 船舶租赁与法律服务 - 深圳船舶租赁产业规模达全国前三、华南地区首位 [13] - 累计落地39单船舶租赁业务,租赁资产达160.3亿元 [13] - 深圳国际仲裁院海事仲裁中心2024年受理海事案件165宗,同比增加50% [14] 海洋旅游 - 海洋旅游业生产总值约占全市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的1/5 [15] - 2024年邮轮旅客吞吐量达8.9万人次,邮轮运营36航次,位列全国第四 [15] - 西涌成为我国首个、亚洲第二个国际暗夜社区 [15]
山东:培新“链”群 现代化产业体系筋强骨壮
新华网· 2025-05-23 08:45
山东现代产业体系发展 - 山东打造青烟威船舶与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设计—配套—总装"全产业链优势,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生产装置"海葵一号"已交付[2] - 枣庄高新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带动"煤城"转型"锂电之都",18栋单体建筑加速建设[2] - 26个省级以上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抢占制高点,商业航天、人形机器人、新能源电池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 - 海阳市毛衫产业通过数字技术转型智能制造,九成以上产品出口,全电脑横编机实现1小时成衣交付[3] - 东方航天港突破20余项核心技术,完成93颗卫星发射,轻量化复合材料研发使火箭减重30%[3] - 山东推进"万项技改、万企转型",2023年完成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投资4418亿元,2024年一季度技改项目开工1311个,投资1440亿元[4] 新兴动能培育 - 山东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全链条发展,完善无人机产业链"1+N"图谱,壮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5] - 一季度电子、化学原料、汽车等行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化学纤维、电气机械等行业增速较高[5] - 济南量子科技、青岛深海空天、烟台商业航天等领域涌现创新成果[5] 氢能产业发展 - 国氢科技120千瓦"氢腾"燃料电池系统应用于南极科考站多能互补微电网[6] - 济南部署40辆氢能重卡和22辆氢能环卫车,青岛港首创氢动力轨道吊,"中国氢港"雏形显现[6] - 政府通过项目审批、研发补贴等支持氢能产业链技术攻关,拓展示范应用场景[6] 科技创新与产业链整合 - 山东2024年科技经费投入1452亿元,"山东好成果"覆盖基础研究、高端装备等领域[7] - 企业牵头实施省重大科技项目比例超80%,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比例全国第二[7] - 12英寸碳化硅衬底、超大尺寸铌酸锂晶体全球首发,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3%[7] 特色产业链升级 - 威海钓具产业年销25万支碳纤维钓竿,光威集团推进"钓具产业大脑"建设整合中小企业资源[8] - 山东"链长制"覆盖19条标志性产业链,36万家规上企业实现营收11万亿元,占全省90%以上[9] - 青岛仪器仪表集群构建研发验证全流程生态,集聚42家企业年产值近5亿元,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促进资源开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