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动搅拌车
icon
搜索文档
三一重工(600031)2026年度投资峰会速递:国内强韧性 海外大空间
新浪财经· 2025-11-09 18:28
国内市场需求 - 国内挖掘机销售展现出强劲韧性 9月小挖和中挖内销量同比增速分别为29%和6% [1][2] - 国内需求回暖主要受益于存量设备进入更新周期 上一轮挖机上行周期为2015-2023年 按照挖机平均8至10年使用寿命计算 当前正处于存量设备的集中更换期 [2] -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站项目和新藏铁路等大型项目有望提升国内工程机械总需求 公司深度参与雅江水电站等项目 [1][2] 海外市场表现 - 公司海外收入持续保持强劲增长 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达263.02亿元 同比增长11.72% 占公司总收入58.7% [3] - 9月大挖出口销量同比增速高达94% 体现出海外矿用设备的旺盛需求 印尼、非洲等地区需求保持高景气 [3] - 公司全球化运营能力领跑行业 2022年至2024年海外收入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5.2% [3] 产品与技术发展 - 公司坚定推进电动化研发并取得显著成果 2025年电动化战略再升级 深度聚焦细分场景 [1][4] - 2025年三月公司面向全球发布第五代电动装载机爆款产品 包括SW956E、SW960E、SW966E等型号 额定载重量从5.8吨到6.8吨不等 [4] - 公司正强化矿业机械板块以承接旺盛的海外矿业需求 2024年12月首台400吨矿用正铲液压挖掘机SY4000H下线 填补超大吨位挖机型谱空白 [4] 财务预测与市场地位 - 预计公司2025至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9.44亿元、119.75亿元和155.91亿元 对应EPS分别为0.98元、1.32元和1.71元 [5] - 按2020年至2024年核心工程机械产品累计收入计算 公司是全球第三、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 [3] - 2020年至2024年 公司挖掘机累计销量全球第一 混凝土机械累计收入全球第一 [3]
中联重科(000157) - 000157中联重科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1104
2025-11-04 17:14
总体业绩表现 - 前三季度营业收入371.56亿元,同比增长8.06%,归母净利润39.20亿元,同比增长24.89%,毛利率28.1%,净利率10.55% [3] - 单三季度营业收入123.01亿元,同比增长24.88%,归母净利润11.56亿元,同比增长35.80% [3] - 单三季度毛利率28.00%,环比提升0.3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整体毛利率28.10%,同比提升0.07个百分点 [7] 全球化进展 - 前三季度境外收入213.13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57.36%,同比增长20.8%,单三季度增速超30% [3] - 海外收入占比同比上升6.05个百分点,海外毛利率高于国内,推动综合毛利率提升 [7] - 欧洲、非洲、拉美、东南亚、中东、澳新等市场需求旺盛,矿山、土方、混凝土设备表现突出 [3] - 德国、匈牙利工厂稳步推进,欧洲本地化供应链体系初步成型 [3] 国内市场复苏 - 国内非挖板块全面回暖,混凝土和工程起重机械国内销售同比增长约30% [10] - 混凝土机械电动搅拌车收入同比翻番,未来三年市场需求约8万台,渗透率预计达90% [4] - 起重机大吨位履带吊国内市占率行业第一,400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供不应求 [3] - 单三季度内销收入转正且取得两位数以上增速 [10] 新兴产业与产品布局 - 土方机械前三季度海外增长态势喜人,产品电动化与场景拓展同步推进 [4] - 矿山机械聚焦大型化、绿色化、智能化,百吨级矿挖国内市占率行业前三,百吨级混动宽体车国内领先 [17] - 农业机械推进高端、国际、新能源战略,混动拖拉机首次出口海外高端市场 [4] - 高空机械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直臂72米高端电动产品在欧洲批量上市 [4] 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 - 已推出多款自主研发样机,具备软硬件一体化全栈自研能力 [5] - 自研关键零部件包括行星关节模组、摆线关节模组、减速器、控制器、电机等 [5][19] - 自建百工位训练场,积累18万条数据,形成16个领域数据集 [19] - 数十台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进行预装配、分拣、质检等场景验证 [20] - 计划2026年起逐步批量生产并面向市场销售 [20] 经营质量与成本控制 - 前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净额28.66亿元,同比增长137%,收现率102.6% [5] - 单三季度经营性现金流净额11.14亿元,同比增长190%,收现率110.8% [5] - 存货余额较年初减少12.86亿元,下降5.70%,单三季度下降21.13亿元 [5] - 单三季度管理费用4.63亿元,同比减少15.60%,管理费用率3.76%,同比降低1.81个百分点 [5] - 单三季度销售费用9.95亿元,同比增长20.14%,但销售费用率8.08%,同比降低0.32个百分点 [6] 融资与战略规划 - 拟在港股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用于研发和海外业务体系建设 [9] - 初始转股价9.75港元,较港股收盘价溢价约35%,较A股股价溢价超10% [10] - 可转债年化到期收益率1.8%,低于相同期限债券融资成本 [10] - 公司定位为"价值成长企业"和"前沿科技企业",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3] 下游需求驱动因素 - 国内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带动设备需求强劲 [10] - 2018-2021年销售高峰的工程机械存量设备进入集中替换周期,未来5年持续释放增量 [11] - 政策端特别国债、专项债加码基建投资,设备更新和绿色转型政策纳入工程机械支持范围 [12] - 海外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持续,中国产品替代欧美产品趋势明显 [14]
中联重科前三季度稳健增长,拟发行港股可转债彰显未来增长信心
经济网· 2025-10-31 15:52
财务业绩 - 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1.56亿元,同比增长8.06% [1] - 归母净利润39.20亿元,同比增长24.89%,扣非归母净利润26.44亿元,同比增长20.69% [1]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8.66亿元,同比增长137.31%,收现率达102.59% [1] 海外业务 - 前三季度境外收入达213.13亿元,占总营收57.36%,同比提升6.05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0.80% [1] - 单三季度海外收入增速进一步提升至34.01% [1] - 公司深化"端对端、数字化、本土化"战略,海外制造基地实现全品类产品覆盖,加速德国二期、匈牙利工厂建设 [1] 国内市场与产品 - 国内市场复苏态势从挖掘机传导至起重机、混凝土机械等传统优势板块,公司履带吊市占率稳居行业第一,超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供不应求 [2] - 混凝土机械受益于电动化政策推动,行业预计未来三年搅拌车市场需求总量约8万台,电动搅拌车渗透率有望升至90% [2] - 土方机械、矿山机械、农业机械、高空作业机械等新兴产业持续蓬勃发展,矿山机械百吨级矿挖国内市占率第一 [2] 战略与资本运作 - 公司拟在港股市场发行不超过60亿元可转债,资金将全部投入研发创新与海外体系建设,支撑"相关多元"与"全球化"战略 [1] - 公司自2024年起布局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具备软硬件一体化全栈自研能力,推出多款自主研发样机及"云谷具身智能大模型" [2] - 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如行星关节模组、减速器、控制器等均为自主研发,建有上百工位训练场,数十台人形机器人已进入工厂作业 [2] 技术基础设施 - 公司拥有国家最高等级A级、国际T3+级超算中心,现有GPU算力达59P,支持1000个机柜、1万个服务器和混合云算力弹性扩展 [3]
中联重科前三季度归母净利39.2亿元 拟发行港股可转债提升全球竞争力
证券日报网· 2025-10-30 21:45
公司2025年三季度财务表现 - 报告期内公司多项核心指标全面增长 营业收入371.56亿元 同比增长8.06% 归母净利润39.20亿元 同比增长24.89% 扣非归母净利润26.44亿元 同比增长20.69%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8.66亿元 同比增长137.31% [1] - 公司拟在港股市场发行不超过60亿元可转债 资金将全部投入研发创新与海外体系建设 较高的转股溢价率35%展示了公司对未来业绩和股价增长的信心 [1] 海外市场发展 - 公司深化端对端数字化本土化战略 前三季度境外收入213.13亿元 占总营收57.36% 同比提升6.05个百分点 同比增长20.80% 第三季度增速提升至34.01% [2] - 海外制造基地实现全品类产品覆盖 持续拓展欧洲非洲拉美东南亚市场网点 德国二期匈牙利工厂建设加速 欧洲本地化供应链体系初步成型 [2] 国内市场复苏与产品优势 - 国内市场复苏态势从挖掘机传导至起重机混凝土机械等传统优势板块 公司履带吊市占率稳居行业第一 超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等高附加值产品供不应求 [2] - 混凝土机械受益于电动化政策推动 存量设备电动化替代更新提速 行业预计未来三年搅拌车市场需求总量约8万台 电动搅拌车渗透率有望升至90% [2] 新兴产业发展 - 土方机械矿山机械农业机械高空作业机械等新兴产业持续蓬勃发展 以矿山机械为例 公司聚焦大型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 实现市场产品技术全面突破 百吨级矿挖国内市占率第一 [3] - 矿山机械超高端产品矩阵覆盖200吨300吨和400吨等 具备纯电混动拖电三位一体的成套新能源动力方案 欧盟CE认证满足欧五排放的混动机型陆续推出 智慧矿山解决方案具备车路平台云全栈交付能力 [3] 人形机器人产业布局 - 公司自2024年起布局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 具备软硬件一体化全栈自研能力 推出多款自主研发样机 发布云谷具身智能大模型和工具链 [3] - 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如行星关节模组摆线关节模组减速器控制器电机等均为自主研发 建有上百个工位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 数十台人形机器人已进入工厂作业 [3] - 公司拥有国家最高等级A级国际T3+级超算中心 现有GPU算力达59P 支持1000个机柜1万个服务器和混合云算力弹性扩展 具备政策本体零部件大模型场景数据及算力多位一体优势 [4] 港股可转债发行计划 - 拟发行的H股可转债采用溢价发行 转股周期可有效保护现有股东利益 60亿元规模如全部转股将提升H股股本和流动性 提升国际投资者占比和国际资本形象 [5] - 通过条款设计 本次H股可转债的利息预计将显著低于公司境外信贷融资成本 能够降低财务费用支出 有助于提升股东整体回报 [5]
第三季度单季营收123亿元!中联重科拟发行港股可转债彰显未来增长信心
长沙晚报· 2025-10-30 21:37
财务业绩表现 - 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1.56亿元,同比增长8.06% [1] - 第三季度单季实现营业收入123.01亿元,同比增长24.88%,业绩拐点效应明显 [1] - 公司净利润和经营性现金流等核心指标实现全面增长 [1] 海外市场表现 - 前三季度境外收入达213.13亿元,占总营收的57.36%,同比提升6.05个百分点 [3] - 境外收入同比增长20.80%,第三季度增速进一步提升至34.01% [3] - 公司加速德国二期和匈牙利工厂建设,欧洲本地化供应链体系初步成型 [3] 国内市场复苏 - 国内市场复苏态势从挖掘机传导至起重机、混凝土机械等传统优势板块 [3] - 公司履带吊市占率稳居行业第一,超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等高附加值产品供不应求 [3] - 行业预计未来三年搅拌车市场需求总量约8万台,电动搅拌车渗透率有望升至90% [3] 多元化产业布局 - 土方机械营收自2019年至2024年增长8.6倍,矿山机械自2021年以来营收增长8.91倍 [5] - 农业机械营收增长近2倍,高空作业机械从零起步并实现四年翻番 [5] - 公司自2024年起布局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已推出多款自主研发样机并发布“云谷具身智能大模型” [5] 港股可转债发行 - 公司拟在港股市场发行不超过60亿元可转债,资金将全部投入研发创新与海外体系建设 [1][7] - 可转债采用溢价发行,转股溢价率为35%,展示了公司对未来业绩和股价增长的信心 [1][7] - 此次发行有助于降低财务费用,提升H股流动性和国际投资者占比,支持公司全球化战略 [7]
三一重工港股上市,“A+H”双平台锚定全球化新征程
证券时报网· 2025-10-28 12:34
上市事件概览 - 三一重工于10月28日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06031HK,成功构建A+H双平台上市格局 [1] - 公司全球发售约632亿股H股,发行价为2130港元/股,并设有15%超额配股权 [3] - 此次IPO引入21名基石投资者,合共认购759亿美元的发售股份,包括淡马锡、贝莱德、高瓴、瑞银资管等知名机构 [3] 战略核心与公司定位 - 公司正全面推进全球化、数智化、低碳化三大核心战略 [4] - 按2020年至2024年核心工程机械产品的累计收入计算,公司是全球第三、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 [4] - 公司产品远销全球150余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至2024年挖掘机累计销量全球第一,混凝土机械累计收入全球第一 [5] 全球化运营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海外收入复合年增长率高达152% [5] - 公司致力于借助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渠道,全面对接国际资本市场,开启全球化发展新篇章 [3] 数智化制造实力 - 公司拥有两座世界经济论坛认证的灯塔工厂,即北京桩机工厂和长沙18号工厂,为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唯一 [5] - 通过数智化赋能制造、运营、服务全流程,实现质量精进及效率突破 [5] 低碳化产品进展 - 2024年,公司有40余款新能源产品成功上市,涵盖挖掘机、装载机、泵车等 [5] - 2024年来自于新能源工程机械产品的收入约为人民币4025亿元,收入贡献比例大幅超过全球行业平均水平 [5] - 公司电动挖掘机、电动搅拌车、电动自卸车等新能源产品销量均位居中国第一 [5]
三一重工赴港IPO:再造出海引擎
市值风云· 2025-10-16 18:07
港股IPO战略意图 - 公司已获得中国证监会出具的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标志着港股IPO迈出关键一步[3] - 此次赴港上市并非因为资金短缺,公司在宣布IPO前一交易日刚披露2025年度中期分红计划,拟豪掷26.14亿元分红,现金分红率达到50.11%[4] - 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拓展全球销售网络和建设海外研发中心,核心战略指向出海[13] 财务实力与市场地位 - 按照2020-2024年核心工程机械的累计收入计算,公司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及国内第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6] - 公司核心产品市场地位稳固,挖掘机国内销量连续14年称冠,混凝土机械连续14年蝉联全球第一品牌[6] - 2015-2024年十年间,公司累计产生经营性净现金流876.3亿元,自由现金流合计高达526.73亿元[8] -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手握货币资金近200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125亿元,类现金资产接近325亿元,有息负债率仅为15.2%[9] 出海战略成效 - 出海有效缓冲了国内下行压力,2020-2024年公司海外营收从141亿元增至485亿元,近乎翻了3.5倍,营收占比从14.2%提升至62.38%[17] - 2025年上半年海外营收延续增势,同比增长11.72%至263亿元,营收占比保持在60%以上[17] - 海外市场毛利率通常高出国内5-10个百分点,有效拉动公司整体盈利水平,毛利率长期保持在25%-30%高位[26] - 海外收入主要面向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亚澳地区贡献超四成海外收入,非洲成为增长最快地区,需求更为稳定[23] 全球行业格局与竞争对标 - 2024年全球工程机械销售额达到2135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增至2961亿美元,是一条持续增长的万亿级大赛道[32] - 全球市场仍由欧美日企业主导,2025年卡特彼勒、小松市场份额分别为15.9%、11.2%,而公司市场份额为4.6%,位列全球第六[34] - 与国内龙头徐工机械相比,公司总营收体量有超百亿差距,但海外市场已实现规模领先,且凭借更高盈利能力,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反超近10亿元[21][28] 产品布局与未来挑战 - 在产品覆盖广度上与国际巨头仍有差距,例如卡特彼勒有挖掘机产品57种,吨位覆盖0.93吨-660吨,而公司有47种,吨位覆盖为1.95-120吨,在微小挖和大型矿山挖掘机领域布局薄弱[37] - 公司下游应用领域相对集中在建筑工程,而国际巨头涉足能源交通及资源开发等多个领域,使其更易受单一行业周期影响[38] - 赴港上市是公司扩大全球份额、突破成长天花板战略的关键一环,旨在提供多元融资渠道和灵活资本运作平台,助力国际竞争[38]
梁稳根家族携615亿身家,赴港上市进程再进一步,迈入新阶段
搜狐财经· 2025-10-12 02:46
赴港上市进程 - 公司赴港上市于10月9日获得中国证监会备案通知书,计划发行不超过10.83亿股H股,登陆港交所主板[1] - 此次上市为公司第四次冲刺,历程长达16年,从2009年首次启动H股计划至今[1][3] - 公司需在获得备案通知书后12个月内完成发行,否则需更新材料[5] 上市历史与战略意义 - 2011年公司曾获证监会批准发行H股并计划筹资34亿美元,但因市场波动在香港路演后搁浅[3] - 2023年2月公司转向筹划发行GDR并在德国法兰克福交易所上市,但该计划于2024年4月终止[5] - 2025年2月公司宣布重启港股上市计划,5月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由中信证券担任独家保荐人[5] - 赴港上市是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关键落子,若成功上市将成为梁稳根掌控的第四家上市公司[3] 全球化战略与市场表现 - 公司全球化源于生存压力倒逼,国内工程机械市场2024年销量同比下滑12%,但公司凭借海外布局实现逆势增长[7]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海外收入达263亿元,占总营收比重59.1%,海外市场已贡献近六成营收[7][9] - 海外市场毛利率较国内高出9.08个百分点[7] - 2025年1-6月公司总营收445.34亿元,同比增长15%;净利润52.1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6%[9] 全球研发与本地化网络 - 公司建立“1+5+N”全球研发体系:以中国研发中心为基地,在德、美、日、印、印尼设立5个研发中心,并通过全球销售网络进行本地化开发[9] - 针对不同市场进行产品定制,如为欧洲推出符合欧五排放标准的挖掘机,为非洲定制耐高温设备,为中东北非设计防沙尘机型[9]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海外上市80余款新品[9] - 公司在海外拥有35座智能工厂,覆盖150多个国家,配备400多家子公司、1900个销售网点及近1000个配件仓库[11] - 海外员工本地化率高达70%,印尼工厂可实现“11分钟下线一个标准节”的智能生产节奏[11] 区域市场业绩 - 2025年上半年非洲区域收入36.3亿元,同比增长40.5%[11] - 欧美市场增速最快,挖掘机械收入达99.57亿元,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均实现双位数增长[11] 技术投入与创新成果 - 2019年至今三一集团累计投资超百亿元升级工厂,长沙18号工厂通过AI智能套料系统将钢材利用率提升11个百分点[11] -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21.6亿元,研发团队5632人中42%拥有研究生学历[13] - 无人摊压机群在51个项目中标,京哈高速项目中实现25.25米路宽无人并铺[13] - 公司电动搅拌车、自卸车等市占率居行业第一,并推出全球首台纯电伸缩臂履带起重机、氢能搅拌车等创新产品[13] - 公司累计申请专利17442件[13] 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 - 梁稳根实控的三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约2600亿元,其中三一重工规模最大[13] - 三一重工由向文波主导,三一重能由周福贵负责,三一国际由梁在中任董事长[13] - 梁稳根家族财富达615亿元,其于2022年辞任三一重工董事长,仅保留非执行董事职务,日常经营全权交给向文波团队[13][15] - 向文波2024年薪酬92.9万元,但持股市值使其个人财富跃升至95亿元;总裁俞宏福年薪高达707.7万元[15]
中标香港最大智能化搅拌站!荣利营造新能源在手订单破1.5亿港元
智通财经· 2025-10-09 10:09
公司业务进展 - 公司子公司荣利新能源签订香港蓝地石矿场智能化搅拌站建设工程合约,合同价值超1亿港元,工程期限一年 [1] - 该项目规划建设七条生产线,建成后将成为香港规模最大的全流程智能化搅拌站 [1] - 公司新能源设备采购意向协议正逐步落地,涉及纯电重卡等设备的落地订单金额已达数千万港元 [1] - 自发起成立香港零碳智能联盟以来,公司新能源业务在手订单总额已突破1.5亿港元,正从资源整合期向收益兑现期加速迈进 [1] 公司竞争优势 - 项目成功得益于公司稳固的综合技术能力、项目管理水平以及在新能源领域的资源整合能力 [2] - 得益于与三一集团的深度合作,项目将全面应用三一重工生产的核心机械设备,有望加大三一电动搅拌车规模化投入 [2] - 公司在绿色设备方面强大的竞争力正在基建赛道上制造差异化,有效提高未来项目中标机会 [2] 公司发展战略 - 公司业务策略为传统建筑工程与新能源业务双轮驱动,传统业务提供稳定利润及现金流,新能源业务带来可观增长潜力 [3] - 新能源业务从联盟组建到订单落地、收入兑现仅用不到半年时间,战略推进效率远超市场预期 [3] - 公司构建了抗周期的业务结构,发展节奏稳中有进,新业务快速突破,切实兑现了对投资者的承诺 [3] 行业前景与机遇 - 香港碳中和2050目标下,绿色基建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仅北部都会区规划就涉及超50亿港元的新能源配套项目 [4] - 作为零碳智能联盟核心成员,公司在绿色交通、智慧能源领域的技术方案已形成先发优势,有望持续获取大额订单 [4] - 公司与三一集团、宁德时代的战略合作不断深化,核心设备供应效率和技术迭代速度领先同业,成为项目投标中的核心加分项 [4] - 随着香港绿色基建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公司有望在双轮驱动战略下进一步打开增长空间,形成传统与新兴业务相互赋能的发展格局 [4]
三一重工产品“含绿”量逐年提高,管理层仍应重视ESG以防代理成本过高|华夏ESG进阶观察
华夏时报· 2025-09-04 11:09
核心观点 - 三一重工新能源产品销售额快速增长 2022年27亿元 2023年32.76亿元 2024年40.25亿元 增速保持20%以上 [3][4][5] - 公司环境维度表现突出 清洁能源使用量从2021年509.9万千瓦时提升至2024年7607.2万千瓦时 使用比例达13.8% [6] - 治理维度存在短板 董事会多元化不足 女性董事占比仅10% 独立董事比例33.3% [7][8] 新能源业务发展 - 电动产品技术路线涵盖纯电/混动/氢燃料 累计获得电动化专利697项 [4] - 2023年电动产品收入31.46亿元 氢能源收入1.3亿元 [5] - 2024年上市40余款电动产品 销量突破6200台 [5] 生产绿色化进程 - 节能降耗项目节约能源费用从2022年5777.6万元提升至2023年1.12亿元 [6] - 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从2022年1.88%提升至2024年13.8% [6] 公司治理结构 - 董事会9名董事中含3名独立董事和1名女性董事 [7] - 董事会成员平均任期14.67年 在机械行业525家企业中排名第一 [7] - 研发人员数量从2023年8057人减少至2024年5867人 30岁以下人员增加1500多人 [9] 研发投入变化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从2023年8.33%下降至2024年7.06% [9] - 30至40岁研发人员减少3700多人 从4769人降至980人 [9] 港股IPO影响 - 赴港IPO将促使公司提高治理透明度和规范化水平 [10] - 港交所新规要求董事每年完成至少2小时ESG专项培训 [10] - 要求董事会将气候目标纳入核心战略并披露具体路径 [11] 行业背景 - 中国单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降低11.6% [4] - 主要资源产出率比"十三五"末提高12% [4] - 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达三分之一 每3度电中就有1度是绿电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