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H100 GPU
icon
搜索文档
当前时点如何看商业航天?
2025-11-25 09:19
当前时点如何看商业航天?20251124 商业航天产业的中长期发展框架是什么? 从中长期来看,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基建投入期和应 用爆发期。在基建投入期,投资者应关注资本开支的爆发性和持续性,希望在 资本开支增速最高时进行投资并在适当时机退出。卫星互联网行业也遵循这一 逻辑,其收入增长主要来源于下游资本扩张。 应用爆发期则是新兴技术落地带 来的收入增长。我们预计 2027 年或 2028 年将是业绩兑现的高峰期和拐点。 从需求角度看,2030 年 6G 发牌照将推动通信基础设施的新一轮迭代,加上基 站使用寿命通常为 10 年左右,到 2030 年前后需要更新换代,这将推动卫星 网络在偏远地区取代地面网络。预计 27、28 年前后会迎来一个产业拐点。 从 成本供给角度看,商业航天与传统航天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盈利模式,因此成本 控制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发射成本差距较大,如 SpaceX 的 Falcon 9 火箭 具备可回收能力,大幅降低了成本。国内预计将在今年(2025 年)年底前进 通信领域看好灿勤科技的陶瓷滤波器(已产生收入),以及海格通信在 应用端市场的广泛布局和芯片领域的独特优势,海格 ...
Here's Why Nov. 19 Could Be a Very Important Day for the Stock Market
The Motley Fool· 2025-11-13 17:12
公司市场地位与影响力 - 公司是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市值达4.6万亿美元 [2] - 公司在标普500指数中的权重为8%,在纳斯达克100指数中的权重高达14%,其股价大幅波动可能影响整个市场 [2] - 公司在人工智能行业占据主导地位,许多大型科技股倾向于跟随其走势 [2] 即将发布的季度财报 - 公司将于11月19日发布2026财年第三季度(截至10月31日)的运营业绩 [3] - 公司的营收、盈利以及前瞻指引若超出或低于华尔街预期,可能导致其股价出现显著变动 [3] - 11月19日的财报结果可能影响今年剩余时间内整体市场的方向 [3] 人工智能芯片技术优势 - 公司的图形处理器已成为人工智能工作负载的首选数据中心芯片,在性能方面持续设定基准 [4] - 基于Hopper架构的H100 GPU在2023年为公司赢得了98%的市场份额,是开发大型语言模型最强大的芯片 [5] - 针对需要更多计算能力的“推理”模型,公司的Blackwell Ultra GPU架构提供了强大支持,其GB300芯片性能比H100提升高达50倍,目前需求远超供应 [6] - 计划于明年发布的Rubin架构据早期报告性能可能是Blackwell Ultra的3.3倍,相当于Hopper的165倍 [7][8] 华尔街业绩预期 - 公司对2026财年第三季度的营收指导为54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4% [9] - 该季度营收的约90%可能来自数据中心部门,该部门负责AI GPU的销售 [9] - 华尔街共识预期公司该季度每股收益约为1.25美元 [10] - 华尔街同时关注公司对第四季度(截至2026年1月31日)的前瞻指引,分析师预期营收指导为613亿美元 [11] 股票估值与潜在表现 - 公司上次于8月27日发布财报(2026财年第二季度)后,股价至今上涨了7% [13] - 公司当前市盈率为53.5倍,较其10年平均值61.2倍有12%的折价 [14] - 华尔街预期公司2027财年(2026年2月开始)每股收益将增长至6.68美元,据此计算其远期市盈率仅为28.1倍 [14] - 假设华尔街预期准确,公司股价在未来12至18个月内可能需要飙升90%才能维持其当前市盈率水平 [16]
太空算力热度提升,航空航天ETF(159227)连续5日净流入,规模突破20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3 10:03
市场表现 - 11月13日A股三大指数集体低开,航空航天ETF(159227)低开后震荡上行,截至9:37涨幅0.09%,成交额达1117万元 [1] - 持仓股航新科技、天奥电子、中国卫星、振华风光、上海瀚讯等涨幅居前 [1] - 航空航天ETF(159227)连续5个交易日获资金净流入,合计吸金3.15亿元,最新规模超20亿元,创成立以来新高,为全市场规模最大的航空航天类ETF [1] 行业动态 - 海外太空算力发展提速,11月2日英伟达将H100 GPU成功送入太空,测试数据中心在轨道环境中的运行可行性 [1] - 11月4日马斯克表示将扩大星链V3卫星规模,建设太空数据中心,目标在4-5年内通过星舰完成每年100GW的数据中心部署 [1] - 11月5日谷歌宣布启动"捕日者计划",拟在2027年初发射两颗搭载Trillium代TPU的原型卫星,将AI算力直接部署到太空 [1] 产业与投资逻辑 - 太空算力具备"低成本广资源大空间"的特点,为商业航天找到了稳定长期的盈利模式 [2] - 航空航天ETF(159227)紧密跟踪国证航天指数,该指数申万一级军工行业占比高达98.2%,为全市场"军工纯度"最高的指数 [2] - 指数覆盖航空装备、航天装备、卫星导航、新材料等关键产业链环节,商业航天概念权重占比高达51.83% [2]
太空算力逐步走进现实 相关概念股受关注
证券时报· 2025-11-12 01:56
太空算力行业概述 - 太空算力指将数据中心部署于太空轨道,使卫星具备拍摄记录与实时反馈决策能力,相比地面数据中心具有能源供给高效稳定、低温真空环境利于散热、以及快速部署与大规模扩展等优势 [4] - 海外科技巨头发展提速,英伟达将H100 GPU送入太空测试可行性,马斯克计划通过星舰在4-5年内每年部署100GW数据中心,谷歌启动"捕日者计划"拟于2027年初发射搭载TPU的卫星 [3] - 国内进展领先,中国"三体计算星座"于今年5月进入组网阶段,首发12颗计算卫星搭载星载智算与通信系统,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 [3] 机构关注的投资领域与标的 - 机构建议关注7个细分领域,包括太阳翼及能源系统、太空计算卫星、卫星总装运营、卫星载荷及元器件、火箭等 [4] - 根据机构一致预测,有18只个股明年及2027年净利润增速均超过20%,其中信科移动-U和西测测试未来两年预测净利增速均超100%,海格通信、臻镭科技和上海瀚讯等净利增速均超40% [4] - 机构关注度方面,国博电子和航天电子分别有12家和11家机构评级,国博电子被认定为有源相控阵T/R组件龙头,受益于特种领域订单恢复及5G-A/6G新兴场景需求 [5] 相关公司市场表现 - 18只相关个股年内平均涨幅接近54%,大幅跑赢同期大盘,其中星图测控和斯瑞新材股价实现翻倍 [5] - 部分受益标的市值分布广泛,从佳缘科技的48.63亿元到中国卫星的513.20亿元不等 [1]
存储大牛股,突然跳水!科技巨头押注太空算力,这些股有望受益(名单)
证券时报· 2025-11-11 18:21
存储芯片龙头股价异动 - 存储芯片概念股香农芯创尾盘急速杀跌,收盘跌幅近10%,成交金额达113.14亿元,创历史新高[1] - 该股早盘股价一度突破200元大关,续创历史新高,市值一度超过950亿元[1] - 香农芯创此前数月涨幅显著,8月大涨近25%,9月飙升近117%,10月大涨超45%,8月以来累计涨幅超420%[1] - 公司在股价异动公告中表示,主营业务为芯片分销与产品研发,生产经营情况正常,基本面未发生重大变化,但经营业绩未与近期股票涨幅对应,存在市场交易变化无对应盈利能力支撑的风险[3] 太空算力产业发展动态 - 太空算力逐步走向现实,英伟达于11月2日将H100 GPU送入太空测试轨道数据中心可行性[4] - 马斯克计划扩大星链V3卫星规模,建设太空数据中心,目标在4-5年内通过星舰每年部署100GW数据中心[4] - 谷歌启动"捕日者计划",拟于2027年初发射两颗搭载Trillium代TPU的原型卫星,将AI算力直接部署到太空[4] - 国内星算计划的三体计算星座已完成12颗卫星部署,单星算力744TOPS,星间激光通信速率100Gbps,12颗卫星互联后具备5POPS计算能力和30TB存储容量,已开始商业化运营[4] - 星算计划将扩展至2800颗卫星、10万POPS算力,最新卫星单星算力突破10POPS[4] 太空算力优势分析 - 太空算力相比地面数据中心优势明显:能源供给高效稳定、低温真空环境有效排热提升能效比、避免地面审批及土地电网限制,具备快速部署与大规模扩展能力[5] 受益公司及细分领域 - 华西证券指出普天科技深度参与"三体计算星座"项目,在星间星地链路、卫星载荷、地面站建设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7] - 霍莱沃是卫星测量领域核心厂商,上海瀚讯为千帆星座通信分系统供应商及G60星座载荷相关通信设备承研单位,臻镭科技是卫星互联网核心芯片及元器件供应商[7] - 方正证券建议关注太阳翼及能源系统、太空计算卫星、卫星总装运营、卫星载荷及元器件、火箭等7个细分领域[7] 高成长标的财务预测 - 机构一致预测显示18只个股明年及2027年净利增速均超20%,其中信科移动-U和西测测试未来两年净利增速均超100%[7] - 海格通信、臻镭科技、上海瀚讯等个股机构一致预测净利增速均超40%[7] - 国博电子和航天电子均有10家以上机构评级,国博电子系有源相控阵T/R组件龙头企业,受益于特种领域订单恢复及商业航天发展带来的星载T/R组件需求,同时5G-A/6G场景增加射频模块及芯片需求[8] 个股市场表现 - 18只个股年内平均涨幅接近54%,大幅跑赢同期大盘[9] - 星图测控和斯瑞新材股价翻倍,年内涨幅分别为180.00%和130.45%[9][10]
太空AI发展提速,天基智能有望迎来新业态:计算机行业重大事项点评
华创证券· 2025-11-10 14:53
行业投资评级 - 计算机行业投资评级为“推荐”(维持)[6] 核心观点 - 全球太空AI发展提速,天基智能有望迎来新业态[2][9] - SpaceX计划加速布局太空算力,星舰或实现每年1太瓦(1TW)AI算力部署,V3卫星容量预计较V2提升10倍至1Tbps,最早或于2026年上半年启动发射[9] - 英伟达H100 GPU成功送入太空,运算能力是以往所有太空在轨计算机的100倍,未来将测试分析地球观测图像及运行大型语言模型,Starcloud-2任务计划搭载Blackwell GPU提供7千瓦计算能力[9] - 我国太空计算星座加速建设,首次成功发射12颗“三体”计算卫星,“三体计算星座”计划达千星规模,国星宇航“星算”计划由2800颗算力卫星组网,2025年计划完成超50颗计算卫星的星座布局[9] 重点公司分析 - 报告覆盖多家重点公司,包括紫光国微(市值672.7亿元)、中国卫星(市值526.2亿元)、光迅科技(市值496.1亿元)、软通动力(市值487.0亿元)、中科星图(市值326.0亿元)等[5][10] - 提供各公司2024A和2025E的EPS、PE、PS预测数据,例如紫光国微2025年预测PE为40.4倍,中国卫星2025年预测PE为1182.5倍[5][10] 投资建议 - 建议关注卫星制造和天基AI应用等领域投资机会[9] - 卫星制造领域建议关注中国卫星、上海港湾、光迅科技、烽火通信、航天电子[9] - 卫星运营领域建议关注中国卫通、普天科技、软通动力、开普云、星图测控[9] - 火箭发射领域建议关注高华科技[9] - 卫星应用领域建议关注中科星图、莱斯信息、华测导航、海格通信等[9]
北美光通信企业当季业绩表现亮眼,英伟达、谷歌推进太空算力部署
2025-11-10 11:34
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的行业包括太空算力与商业航天、AI产业、光通信行业(含光模块、光器件、液冷技术)[1] * 提及的公司包括全球科技巨头(英伟达、谷歌、OpenAI、微软、Meta)、中国相关企业(南京蓝塔、普天科技、上海瀚讯、海格通信、中微科技、成长科技、航天电子、光迅、复旦微、中兴通讯、中际旭创、天孚科技、源杰科技、世佳光子、英维克、申菱、依顿电子)以及北美公司(Lumentum、Coherent Finisar)[1][2][3][4][5][6][7] 核心观点与论据 太空算力与商业航天 * 全球科技巨头积极布局太空算力,英伟达启动Starlink计划并于2025年11月2日将第一颗H100 GPU送入太空,谷歌启动"逐日计划"计划在2027年发射两颗TPU 6芯片[2] * 太空算力优势在于利用太阳能供电,其效率是地面供电的数倍,有助于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商业模式逐渐成型,例如南京蓝塔尝试通过卫星互联提供B端服务[1][2] * 中国已开始布局三体计算星座,预计未来将发射1,000至3,000颗卫星,普天科技是重要供应商[1][3] * 太空算力和商业航天展现强劲发展势头,相关企业如上海瀚讯、海格通信等值得关注[1][3] AI产业现状与争议 * AI产业存在泡沫争议,论据是OpenAI未来几年预计投入约1.4万亿美元,但单季度营收仅40多亿美元,同时亏损超过100亿美元[4] * 北美市场对云服务提供商(CSP)的阶段性投资回报率(ROI)低于预期表示担忧[4] * 核心观点认为AI作为长期科技变革,价值体现需时日,目前基建侧发展迅速,但应用端需要逐步渗透,长远来看产业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4] * AI投入与产出存在时间差是螺旋式上升的体现,预期的分歧是新一轮投资机遇[6] 光通信行业(含光模块、光器件) * 光通信行业发展显著,1.6T光模块及二排光模块订单良好,上游供应链如光芯片、硅光芯片及激光器等配套设施也在匹配[1][5] * 北美公司Lumentum和Coherent Finisar业绩超预期,Lumentum受益于数据中心互联,收入环比增长十几个百分点,EML供需缺口从10%扩大到20%-30%[2][7] * Lumentum正积极扩产(从4英寸晶圆扩展到6英寸),并布局大功率CW激光器和OCS技术,预计2026年底OCS收入可达1亿美元,Coherent同样通过扩产提升产能并积极拓展DCI订单[7] * 预计2026年1.6T光模块需求将达2000万至3,000万只,800G需求达4,000万至5,000万只,激光器(特别是EML和CW光源)需求旺盛[2][7] * 推荐关注中际旭创、天孚科技等龙头企业,以及源杰科技、世佳光子等激光芯片公司,谷歌预计在2025年第四季度或2026年初积极拉货[2][7] 液冷技术 * 液冷技术值得关注,英伟达预计2026年液冷市场空间将达70亿美元,其中CSP领域占30亿美元[2][6] * 英伟达在Fermi架构中采用微通道解决方案,使得冷板价值量可能翻3至5倍,液冷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相关企业如英维克、申菱和依顿电子也在不断突破海外市场[6] 其他重要内容 * 中兴通讯等企业推动新技术应用,为行业带来创新机会[5] * 在新技术方面,建议关注CPO和OCS相关标的公司[7] * 涉及板卡芯片方面,如复旦微这样的公司也值得关注[3]
太空算力火热,AI+卫星共振!卫星ETF(159206)冲击3连涨,成分股航天宏图涨超10%
搜狐财经· 2025-11-10 10:07
卫星ETF市场表现 - 截至特定时间点,卫星ETF(159206)上涨2.53% [3] - 该ETF近7天获得连续资金净流入,合计净流入1.75亿元,最高单日净流入7209.17万元,日均净流入达2500.54万元 [3] - 成分股中,航天宏图股价上涨10.81%,臻镭科技上涨8.56%,航天电子上涨7.57% [4] 太空计算产业发展动态 - 英伟达首次将H100 GPU送入太空,打造首个轨道数据中心,其能源成本仅为地球的十分之一,并能减少90%碳排放 [4] - 太空数据中心利用无限太阳能,革命性解决地面资源短缺问题,商业服务预计明年开启 [4] - 马斯克表示,星舰的问世为大规模部署太阳能人工智能卫星开辟道路,是实现每年1太瓦人工智能算力部署的可行路径 [5] - 国内计划于2025年5月启动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组网,“三体计算星座”规划发射不少于千颗卫星,目标在2030年前建成 [5] 行业前景与投资逻辑 - 太空算力具备“低成本、广资源、大空间”的特点,为商业航天找到了稳定长期的盈利模式 [5] - 行业当前正处于“天感地算”向“天数天算”的过渡阶段,未来随组网计划推进,将形成全球覆盖的空天算力网络 [5] - 卫星ETF(159206)聚焦商业航天与卫星通信,在卫星产业链中超配卫星制造环节 [6] - 该ETF是市场首支且同类规模最大的卫星ETF,成立日期为2025年3月6日 [7]
谷歌启动“太阳捕手”计划,关注太空算力产业进展
长江证券· 2025-11-10 08:51
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看好丨维持 [7] 报告核心观点 - 谷歌启动"太阳捕手"计划,探索发射搭载自研TPU AI芯片的人造卫星,在太空中构建可扩展的计算互联网络,以充分利用空间太阳能 [2][4] - 能源成为AI发展的重要瓶颈,太空算力凭借其特有优势成为中美布局的重要方向,有望成为未来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9] - 建议关注卫星制造商及发射服务提供商、耐空间环境的算力硬件供应商、太空算力运营商三大方向 [2][9] 事件描述 - 美国当地时间11月4日,谷歌正式启动Project Suncatcher"太阳捕手"计划 [2][4] - 计划探索发射搭载自研TPU AI芯片的人造卫星,构建太空可扩展计算互联网络 [2][4] - 目标是充分利用远多于地球表面的空间太阳能 [2][4] 行业背景与驱动力 - 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带动电力需求大幅提升,根据国际能源署报告,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需求预计增长一倍以上,达到约945太瓦时 [9] - 人工智能是推动用电激增的最主要动力 [9] - 太空算力可省去地面数据中心30%的冷却能耗,且太阳能可免费供应,有望突破能源瓶颈 [9] 海外厂商布局 - 除谷歌外,美国初创公司Starcloud联合英伟达于11月2日发射搭载H100 GPU的Starcloud-1卫星,计划在太空构建大型数据中心 [9] - 马斯克表示SpaceX将扩大Starlink V3卫星规模,着手在太空建设数据中心应对AI算力不足 [9] - 亚马逊创始人Jeff Bezos表示未来10至20年将在太空建造吉瓦级数据中心 [9] 国内产业进展 - 国星宇航发起"星算"计划,计划发射2800颗计算卫星搭建总算力达每秒10万P的天基算力网 [9] - 今年5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首批12颗计算卫星并成功入轨,成为全球首个成功组网并投入运行的太空计算卫星星座 [9] - 10月13日"星算计划"02组星座及单星算力突破10P的"天秤-10"卫星发布,标志从技术验证向规模化部署阶段突破 [9] 投资建议关注方向 - 卫星制造商以及发射服务提供商 [2][9] - 耐空间环境的算力硬件供应商 [2][9] - 太空算力运营商 [2][9]
华西证券:低轨卫星拐点已至 国内组网加速
智通财经网· 2025-11-07 16:39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低轨卫星轨道和频谱资源遵循“先登先占”的国际规则,近地轨道仅能容纳约6万颗卫星,成为中美竞争的战略焦点 [1][2] - 全球申报的低轨卫星总量已超过10万颗,远超轨道总容量,其中SpaceX申请了4.2万颗,亚马逊Kuiper计划部署3236颗,中国星网GW星座申报约1.3万颗,上海垣信千帆星座规划部署约1.5万颗 [2] - 从实际部署看,差距悬殊:SpaceX累计发射已突破10000颗,在轨运营8600多颗,而国内在轨低轨卫星仅约300余颗 [1][2] 国际电信联盟规则与时间表 - 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的分配有严格时限,立项7年内必须发射第一颗卫星,第12年要完成50%,第14年必须完成100% [2] 发射运力与技术发展 - 火箭运力是关键指标,SpaceX猎鹰9号近地轨道运力为22.8吨,中国长征八号运力仅7吨,双方运力差距较大 [3] - 国内商业火箭发展迅猛,星际荣耀、星河动力等多家民营公司已成功完成入轨发射,其中星河动力已成功开展19次商业发射交付 [3] - 可回收火箭技术是降本关键,朱雀三号、天龙三号等致力于降低发射成本,朱雀三号计划在2025年底前进行入轨级首飞 [3] 成本下降趋势 - SpaceX通过规模化制造已将单颗卫星成本控制在50万美元以下,发射成本因火箭回收技术而大幅降低 [4] - 中国卫星制造产业通过模块化设计和批量生产,正缩小与国际水平的单星成本差距,卫星平台成本占比降低,核心成本将集中于有效载荷 [4] 应用市场前景 - 低轨卫星通信正与地面5G网络深度融合,2025年联发科与欧洲太空总署成功完成全球首次符合3GPP R19规范的5G-Advanced卫星宽带实网连线,为手机直连卫星服务奠定基础 [5] - 人工智能与低轨卫星结合催生智能卫星系统,英伟达已将H100 GPU送入太空,谷歌“捕日者计划”预计2027年将两颗搭载TPU的原型卫星送入轨道,可摆脱电力和散热瓶颈 [5] 国内组网进展与模式 - 2025年国内发射进度加快,低轨卫星进入加速组网期,发射节奏明显加快,如7月30日长征八号甲发射06组卫星,9月27日长征六号甲发射11组卫星 [6][7] - 发射模式向高密度发展,千帆星座采用“一箭10星/一箭18星”模式,行业正突破批量化卫星生产和快速组网技术,从“单星定制”迈向“星座化部署”新阶段 [7] 相关公司 - 建议关注复旦微电(688385SH)、紫光国微(002249SZ)等标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