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Omniverse平台
icon
搜索文档
百度智能云领跑AI公有云市场,全栈能力助力智能经济时代
搜狐财经· 2025-08-30 05:09
AI行业发展历程 - 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成为AI进军日常生活的标志性事件[1] - AI初期以聊天机器人和生成式工具等亲和形态融入大众生活[1] - 当前AI已渗透至手机、电脑、医疗诊断及各类App等广泛领域[3] 具身智能突破 - 机器人实现从步履蹒跚到完成后空翻、拳击等高难度动作的进化[3] - 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推动技术发展高潮[3] - 英伟达Omniverse平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解决机器人训练环境问题[4] 云服务商核心作用 - 云服务商解决具身智能面临的数据稀缺、算法短板和泛化能力不足等挑战[4] - 提供全栈AI开发能力支撑模型训练、仿真测试和推理等全流程[4] - 百度智能云在AI公有云市场占有率保持首位[5] 百度智能云技术体系 - 百舸算力平台擅长处理需反复模拟训练和策略优化的场景[5] - 千帆大模型平台支持技术人员自由开发智能机器人[5] - 百舸5.0升级强化训练推理效率 千帆4.0通过RFT工具链实现少量数据高精度调整[5] 行业应用案例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百度支持下实现听懂人话和看懂世界的能力[5] - 与宇树科技等头部厂商合作巩固行业领先地位[5] - 为网易伏羲《逆水寒》手游提供文心大模型和百舸算力 支持高并发访问稳定性[7] AIGC算力支持 - 文生图/文生视频应用需要极高算力支持[7] - 百度百舸异构计算平台配备万卡集群和高效运维工具保障训练稳定性[7] - 技术能力覆盖智能终端、汽车、工业、金融及教育等全行业领域[7]
英伟达推出“Thor”,谁赚了?
钛媒体APP· 2025-08-29 15:57
产品发布与定位 - 英伟达于2025年8月25日正式推出专为物理AI和人形机器人设计的计算平台Jetson Thor 包含开发者套件Jetson AGX Thor和量产模组Jetson T5000 [1] - Jetson Thor基于Blackwell架构 是一个包含芯片、开发套件和软件栈的完整计算平台 定位为机器人开发的"大脑" [1] - 该平台与DGX训练系统、Omniverse仿真平台共同构成开发闭环 大幅降低开发成本、周期与风险 [2] 性能参数与技术创新 - Jetson Thor的AI算力达到2070 TFLOPS 是前代产品Orin系列的7.5倍 相比十年前产品提升7000倍性能 [2] - 能效提升3.5倍 内存配置为128GB LPDDR5X 带宽273GB/s 支持100Gbit/s以太网 [2] - Blackwell架构使机器人能在边缘端实时运行多模态大模型(如LLM、VLM) 满足具身智能的算力需求 [8] 市场策略与定价 - Jetson Thor套件起售价3499美元(约合人民币2.51万元) 8月25日起全球销售 DRIVE Thor平台9月开始发货 [4] - 公司同时瞄准机器人计算平台Jetson Thor与自动驾驶计算平台DRIVE Thor两大市场 [4] - 价格策略保持高端市场定位 确保生态系统厂商获得足够回报 [4] 生态系统建设 - Jetson平台已吸引超过200万名开发者 拥有150多个硬件系统、软件和传感器合作伙伴 [5] - 提供"三计算机"工作流:DGX训练模型、Omniverse仿真测试、Thor实体部署 降低试错成本和开发周期 [15] - 海外合作伙伴包括Boston Dynamics、Agility Robotics、Amazon Robotics、Medtronic和Meta [15] 行业影响与竞争格局 - 2025年上半年机器人产业链融资88起 同比增长近80% 产业爆发推动算力需求指数级增长 [7] - 高通、华为、地平线等竞争者通过全栈解决方案、ASIC芯片或高性价比方案应对竞争 [15][16] - 工业巡检、家用服务机器人等对算力要求不高的细分市场仍为其他芯片厂商提供空间 [16] 战略意义与行业变革 - 英伟达通过Thor平台抢占人形机器人产业标准定义权和生态制高点 [8] - 公司实现从AI计算向物理AI的延伸 将数据中心计算能力带到边缘设备 [12] - 汽车和机器人业务虽仅占英伟达总收入约1% 但年增长率达72% 预计2026财年第二季度增速加速至80% [12] 厂商合作与产业响应 - 国内首批合作厂商包括优必选、宇树科技、银河通用、智元机器人、傅利叶智能、豪恩汽电、联影医疗、万集科技 [15] - Thor平台可能拉平硬件性能差异 使竞争焦点转向算法创新、场景理解和商业化能力 [18] - 中国厂商面临技术依赖风险 需权衡竞争优势与供应链安全 [19]
人工智能+政策东风下,首程控股推进机器人应用落地
格隆汇· 2025-08-29 12:10
行业趋势与政策环境 - 机器人产业在人工智能政策与全球AI浪潮推动下进入应用加速期 [1] - 人工智能政策深入实施及AI大模型与英伟达生态加速赋能行业发展 [2] 战略合作与技术整合 - 首程控股联合旗下首程机器人科技与阿尔特汽车及其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1] - 合作方阿尔特汽车此前已与英伟达深度合作引入Omniverse平台至机器人与汽车研发场景 [1] - 四方将在机器人一体化研发、仿真训练平台建设、智能制造及应用验证领域展开合作 [1] - 建立优先采购机制 阿尔特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首程机器人产品与解决方案 [1] - 双方将开展二次开发对现有产品进行功能优化与场景适配 [1] 产业生态与投资布局 - 公司通过资本布局投资宇树科技、银河通用、松延动力、星海图、加速进化等头部企业 [2] - 通过首程机器人与上百家上下游企业合作打通本体、零部件与应用完整链条 [2] 商业化前景与增长预期 - 公司将依托头部企业技术、生态伙伴协同与自身运营场景推动多维度商业化应用 [2] - 公司战略价值逐步凸显 营收有望迎来指数级增长 [2] 相关ETF表现 - 食品饮料ETF(515170)近五日涨0.50% 市盈率20.74倍 份额增至68.3亿份(增加1.8亿份) 主力资金净流出3307万元 估值分位20.73% [4] - 游戏ETF(159869)近五日涨3.39% 市盈率44.92倍 份额增至53.5亿份(增加6100万份) 主力资金净流出4296.1万元 估值分位66.14% [4] - 科创半导体ETF(588170)近五日涨10.78% 份额增至3.9亿份(增加1600万份) 主力资金净流入2375.9万元 [4] - 云计算50ETF(516630)近五日涨13.84% 市盈率123.45倍 份额增至4.0亿份(增加300万份) 主力资金净流入120.9万元 估值分位91.73% [5][6]
昨夜,黄仁勋给中国机器人企业包了一份礼物
36氪· 2025-08-26 16:25
产品发布与规格 - 英伟达发布全新机器人计算平台Jetson Thor 基于最新Blackwell GPU架构 AI算力达2000 TFLOPS以上 较上一代提升7.5倍 配备128GB内存 [1][4] - 产品可同时处理多路传感器数据(包括摄像头、激光雷达、触觉传感器) 实现高速多模态感知与实时决策 [4] - 开发者套件美国售价为3499美元(约合人民币2.5万元) [3] 技术突破与行业意义 - 平台使机器人具备环境感知、信息分析和自主决策能力 突破传统简单指令执行模式 [3][6] - 解决机器人领域"缺大脑"核心问题 推动具身智能发展 为规模化应用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9][10] - 头部企业技术突破可能推动机器人产业进入新发展阶段 [10] 应用场景与案例 - 适用于工厂、仓储物流、服务、医疗等领域 实现自主搬运、分拣、药物配送、康复训练等功能 [3][8][12] - 已获全球多家企业采用 包括宇树科技、波士顿动力、Agility Robotics等 中国企业参与度较高(优必选、银河通用、众擎、智元机器人等) [3][8] - 实际应用验证显示运动速度、动作流畅性、导航与交互能力显著提升 [8] 软件生态与开发支持 - 结合Isaac GR00T人形机器人模型和Isaac Sim仿真平台 支持虚拟环境训练与模型优化部署 [8] - 通过Omniverse平台实现虚拟与现实场景联动 缩短研发周期并提升环境适应性 [8] - 支持同时运行多个AI模型 为开发者提供高度自由与灵活的开发环境 [3][6] 战略布局与行业影响 - 英伟达通过硬件算力、软件平台和场景落地布局智能机器人生态体系 [12] - 机器人规模化应用带来的算力需求可能进一步支撑公司估值 [12] - 全球机器人企业与英伟达芯片形成紧密捆绑关系 [12]
黄仁勋急了?盘点他关于投资中国市场的30个想法
36氪· 2025-07-21 09:32
英伟达CEO黄仁勋今年第三次访华,行程仍在继续,持续抢占各大媒体头条。 此刻的英伟达正处于高光时刻:H20中国市场解禁之后,英伟达市值再创新高,成为全球首个市值突破 4万亿美元的公司。 这次中国行,黄仁勋诚意满满,表达了进一步投资中国市场的意愿。在7月16日的演讲、媒体见面会和7 月17日与深度对谈中,黄仁勋持续做了深度、信息密度非常大的内容输出,涉及H20芯片,对中国AI与 技术进展看法,对AI与AI未来的深层理解,个人与英伟达发展等等议题。 5. 从供应链角度看,AI改变了我们构建和运输物品的方式。中国有数百个模拟数字孪生研究项目,很 多机器人通过英伟达Omniverse训练。下一波能理解物理世界,并执行任务的AI将在10年内出现,将彻 底改变现有的工厂模式。 谈中国AI与技术进展 6. AI的发展涉及三个层次:计算、模型与应用。中国在模型层面尤其进展迅速,DeepSeek、阿里巴 巴、月之暗面等企业都在技术上取得显著突破。DeepSeek推出全球首个开源推理模型,无疑是重大突 破。在应用层面,中国的发展更为迅猛,新应用不断涌现。中国不仅在创造新技术,也在迅速整合并应 用这些技术。 7.一切离不开中国强大 ...
出海得学会“傍大款”
投中网· 2025-07-20 11:27
智能网联行业发展历程 - 上世纪70年代末斯坦福大学设计出首辆基于摄像头识别的自动驾驶汽车[2] - 2001年西安交通大学研制出低速校园自动驾驶车"思源1号"[2] - 2013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30多家单位提出智能网联汽车概念[2] - 当前L2级辅助驾驶已普及,新能源汽车实现车路云互联[2]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产业链条长且复杂,技术方向不统一,各地政策存在差异[3] - 行业空间持续扩大,头部新能源车企动向影响资本市场[3] - 北京环普国际科创园已形成智能网联产业集群,入驻120余家顶尖企业[7] 自动驾驶发展瓶颈 - L3级以上落地面临数据挑战,包括海外数据需求和合成数据应用[10] - 法规完善与道路基建是关键,车路协同需时间发展[10] - 感知端需解决多传感器在极端天气下的性能问题[10] - 决策端需处理"边缘案例"和"长尾场景"[10] - 车企需满足工信部L2组合驾驶辅助的严格准入要求[13] 封闭场景商业化案例 - 踏歌智行在露天矿实现500余台L4级矿用车7*24小时运营[11] - 无人矿车在安全、效能、经济、环保方面全面超越人工驾驶[12] - 已完成超8亿元融资,C轮获合肥产投等4亿元投资[11] 车路云一体化发展 - 百度2020年启动全球首个车路云一体化自动驾驶示范区[15] - 2023年五部委推动相关政策,多地启动百亿级投资[15] - 面临数据确权、收益分配等商业化路径不清晰问题[16] - 国汽智图构建统一时空数据平台解决数据孤岛问题[19] - 18米三轴铰接车可实现城市固定路线L4级无人驾驶[19] 智能座舱发展现状 - 技术路线多样且缺乏统一标准,人机交互评价差异大[25] - 与消费电子产业链关联度高但试错成本更高[25] - 需先在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验证技术再移植到汽车[25] 资本与产业关系 - 产业资本存在节奏错配,资本有时过度引领产业[26] - 一级市场退出路径单一导致资本诉求难匹配[27] - 当前投资面临"小、卷、贵"三大难题[27] - 智能网联出海被视为避免内卷的重要方向[28] 企业出海案例 - 希迪智驾2024年提交港股IPO,专注矿卡自动驾驶[29] - 雷科智途聚焦地下矿自动驾驶,完成1亿元A轮融资[29] - 行易道科技已进入韩国、东南亚市场,2024年签署L4项目[30] - 海外项目导入周期长但利润有保障,需与大型企业合作[30]
黄仁勋预言“未来最大的一场变革”
第一财经· 2025-07-18 11:02
英伟达AI与生物医学融合 - 公司首次实现将生物学转化为计算机语言 标志着生物学从科学向工程化转变 带来指数级增长潜力 [2] - AI理解生物学语言需先掌握自然规律 包括人体代谢机制和细胞功能等基础 才能应用于药物研发等领域 [2] - "数字生物"被CEO黄仁勋定义为未来最大变革 将深度重塑生命科学行业 [4] 医疗健康领域应用 - 公司布局个性化医疗 新一代诊疗中心和生物医学创新 构建生态系统以变革医疗行业 [5] - 与诺和诺德合作开发AI药物研发工具 同时推进医院AI护理助手 通过3D数字孪生实现远程患者监测 [6] - 富士康基于Omniverse平台开发心脏3D可视化模型和乳腺癌药物疗效模拟工具 [7] 技术平台与行业合作 - Omniverse平台支撑医疗AI开发 案例包括富士康的CoroSegmentater心脏模型和肿瘤治疗模拟软件 [7] - 公司强调AI需具备描述生物学语言的能力 这是实现自然规律模拟的关键突破点 [3]
黄仁勋评价DeepSeek和通义千问:都是世界顶尖开源大模型
中国证券报· 2025-07-18 05:03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 人工智能技术从2012年到2017年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语言理解能力方面快速进步并超越人类能力,如今从感知型升级为生成式人工智能 [1] - 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发展趋势是向物理世界渗透,当前处于推理型人工智能浪潮,下一个浪潮将是物理型人工智能,应用于机器人等物理机械中 [1] - 人工智能技术会为科学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帮助理解蛋白质、化学物质、细胞乃至生命的意义,进而研发新药物并延长人类寿命 [2] 中国人工智能生态 - 中国研究者发表的人工智能论文数量世界第一,在开源方面表现突出,DeepSeek和通义千问是世界顶尖的开源大模型 [1][2] - 开源大模型助力形成中国人工智能生态并推动全球其他地区生态构建,医疗公司、金融机构、机器人公司等可利用这些模型并根据需求调整 [1][2] - 中国有数百个项目运用英伟达Omniverse平台模拟数字孪生,用于设计和优化工厂和仓储系统,许多机器人在该平台虚拟世界训练以便与人类安全协作 [3] 芯片技术发展 - 未来硅基技术将在晶体管结构、封装技术、硅光技术三方面迭代,晶体管向三维发展,下一代将是"全环绕栅极"晶体管 [2] - 芯片领域从单芯片发展到堆叠芯片、多芯片,封装技术越来越先进,硅光子技术将有较大创新空间 [2] - 英伟达技术路线图已覆盖接近10年未来规划,公司预计至少需忙碌20年 [2][3] 中国市场重要性 - 中国市场对英伟达非常重要,是世界上最大市场之一,具有活力和独特性 [1][3] - 英伟达恢复H20芯片在中国销售并推出面向中国市场的新GPU,产品应用于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具身智能大模型训练等领域 [3] - 英伟达不将自身视为芯片公司而是"AI基础设施"或"计算平台"供应商,机器人技术将为公司带来万亿美元级别增长机会 [3]
黄仁勋:AI已能理解生物学语言!“数字生物”将成为下一场变革
第一财经· 2025-07-17 19:44
人工智能与生物学的交汇 - 医学的未来在于人工智能与生物学的交汇,让AI理解生物学的语言并用生物学语言进行描述是英伟达的开创性工作 [1] - 公司首次实现将生物学用计算机语言呈现,使生物学从科学转变为工程学科,带来指数级增长潜力 [1] - AI需要理解自然规律和生物学运行机制(如人体代谢、细胞功能)才能掌握生物学语言,进而助力药物研发等领域 [1] - "数字生物"将成为未来最大变革,对生命科学产生深刻影响 [1] 医疗健康行业应用 - 公司正在推动个性化医疗、新一代诊疗中心和突破性生物医学创新,建立生态系统以改变医疗健康行业 [2] - 与诺和诺德等合作借助AI加速药物研发,同时开发医院AI护理助手通过实时3D数字孪生实现远程患者监测 [2] - 富士康基于Omniverse平台开发AI医疗大模型CoroSegmentater实现心脏3D可视化,以及模拟药物治疗对乳腺癌肿瘤影响的AI工具 [2]
黄仁勋刚刚发声,还换上唐装!称中国供应链是奇迹
第一财经· 2025-07-16 15:17
英伟达CEO黄仁勋链博会演讲 - 黄仁勋首次参加中国官方举办的重大活动 身着唐装并部分使用中文演讲 体现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1] - 英伟达首次向中国庞大供应链展示自身技术 黄仁勋称中国供应链是"奇迹" 预测十年内AI将驱动工厂和机器人协作 [1] - 中国有超过150万开发者在英伟达平台进行开发 合作伙伴包括腾讯、网易、米哈游等游戏厂商 [1][3] 英伟达技术发展历程 - 1993年从游戏芯片起家 2006年推出CUDA软件平台 奠定AI时代基础 [1] - 2016年推出全球首款AI超级计算机DGX 早期客户包括OpenAI [2] - 从Hopper架构到Blackwell架构 AI计算能力提升100倍 速度比摩尔定律快1000倍 [2] 英伟达在中国AI生态布局 - AI技术已应用于腾讯微信、阿里淘宝、字节跳动抖音等头部应用 驱动小米自动驾驶和百度搜索引擎 [2][3] - 数字孪生平台Omniverse被中国数百个项目采用 包括智能工厂和自动驾驶仿真 [3] - 黄仁勋强调中国开源AI是全球催化剂 点名DeepSeek、阿里巴巴、腾讯等为全球一流企业 [3] 行业趋势展望 - 软件编程向机器智能转变 将重塑芯片和计算机行业 [2] - AI下一个浪潮是机器人系统 帮助机器理解物理世界并执行任务 [3] - AI正在推动医疗健康诊断 改变制造和物流运输等供应链环节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