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

搜索文档
净利润预增超10倍!首批券商中期业绩“全员预增”
中国经营报· 2025-07-12 12:19
行业整体表现 - 9家上市券商2025年上半年全员实现净利润大幅增长,整体净利润或超90亿元,平均增幅约3倍 [1][2] - 券商板块作为"牛市旗手",在A股活跃度回升背景下业绩提升、预期加码,有望强势领涨 [1] - 7月以来杠杆资金净买入非银板块12.53亿元,净流入规模在行业板块中排名第八 [5] 头部券商表现 - 国信证券预计净利润47.8亿—55.3亿元(同比+52%—76%),为已披露券商中规模最大 [3][4] - 国联民生因并购并表效应,净利润达11.29亿元(同比+1183%),增幅居首 [3][4] 中小型券商表现 - 华西证券净利润4.45亿—5.75亿元(同比+1025%—1354%),因去年同期基数小增幅显著 [3][4] - 国盛金控净利润1.5亿—2.2亿元(同比+237%—394%),华林证券净利润2.7亿—3.5亿元(同比+119%—184%) [3][4] - 红塔证券净利润6.51亿—6.96亿元(同比+45%—55%),哈投股份净利润3.8亿元(同比+233%),财达证券净利润3.63亿—4.04亿元(同比+51%—68%) [3][4] 市场观点与驱动因素 - 招商证券认为资本市场底部稳固,券商受益于"公募平配"政策红利、并购重组题材和虚拟资产催化 [5] - 天风证券指出本轮行情以增量资金入场为主导,需关注券商行业"反内卷"盈利修复、人民币国际化及港股估值修复三大长期逻辑 [5]
稳就业促创业 担保贷款政策持续加码
中国经营报· 2025-07-12 03:18
政策支持 - 全国多地出台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投放力度成为重要举措 [1] - 安徽省砀山县31位返乡创业大学生均成功申请创业担保贷款,贷款额度从10万元提升至50万元 [2] - 湖南省出台《湖南省创业担保贷款实施办法》,个人和小微企业贷款额度分别为30万元和400万元,期限不超过3年和2年 [3]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印发《关于健全创业支持体系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若干措施》,推动创业担保贷款扩面增量 [4] - 重庆市将个人创业担保贷款额度从30万元提升至50万元,小微企业贷款额度从400万元提升至600万元 [5] 银行参与 - 创业担保贷款采取政府主导、担保机构担保、合作银行放贷的模式,风险可控 [6] - 浦发银行太原分行中标山西省创业担保贷款合作银行项目,成为唯一中标的股份制银行 [6][7] - 齐鲁银行推出"济担—创业贷",累计为4.5万人次提供约58亿元资金支持 [7] - 湘潭农商行累计支持492户创业主体,投放信贷资金4.39亿元,间接带动新增就业1569人 [8] - 上海市2024年度共有24家合作银行的180家支行开展创业担保贷款工作 [8] 产品特点 - 创业担保贷款由政府担保、贴息,实际利率低至1.5% [7] - 莱商银行"济担—创业贷"享受贷款实际利率50%的财政贴息 [10] - 长安银行"创业担保贷"适用于创业者个人和小微企业,由担保基金或国有担保公司提供担保 [10] - 创业担保贷款在中西部地区的实际利率降至年化3%以下 [9] 数据统计 - 全国每年享受创业担保贷款支持的创业者人数超过100万人 [2] - 湖南省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1.77亿元,带动5.6万人就业 [3] - 齐鲁银行"济担—创业贷"累计为4.5万人次提供约58亿元资金支持 [7] - 湘潭农商行累计投放信贷资金4.39亿元,间接带动新增就业1569人 [8]
险资加码布局不动产 上半年大额投资规模增幅近600%
中国经营报· 2025-07-12 03:18
险资不动产投资规模大幅增长 - 上半年4家保险公司披露12笔大额不动产投资 涉及6个项目 合计新增投资49 2亿元 较去年同期7 05亿元增长597 87% [1] - 主要投资机构包括平安人寿 中国人寿 太平洋人寿 建信人寿 其中中国人寿对英国伦敦两处写字楼项目出资4 6亿英镑(约45 34亿元人民币)占比超92% [2] - 投资均为对已签署项目的追加出资 显示机构采取稳妥策略而非全新涉足 头部险企重点增持一线城市优质写字楼 物流园区等现金流稳定项目 [3] 投资标的与地域分布特征 - 境内项目集中于北京 上海核心地段:平安人寿投资北京丽泽商务区0 32亿元 太平洋人寿投资上海淮海中路3 47亿元 建信人寿投资上海外滩绿地办公楼693万元 [2] - 境外投资以伦敦金融城为主:中国人寿4 6亿英镑投向Aldgate Tower和金丝雀商务区写字楼 占披露总额的92% [2] - 其他参与机构包括大家保险 中邮保险 新华人寿 阳光人寿等 形成行业性布局趋势 [3] 投资形式多元化创新 - 除直接物权投资外 出现公募REITs 不动产股权基金等新形式:中邮保险领投上海博华广场专项基金 与美国汉斯集团 阿布扎比投资局联合持有 [4] - 国寿投资联合首程控股等设立规模100亿元的平准基础设施REITs基金 首期超50亿元 为当前市场最大同类基金 [5] - 机构选择标准包括风险收益平衡(银发股权基金 vs REITs) 流动性需求(持有型物业租金 vs REITs退出) 合规要求及合作便利性 [5] 行业面临的合规挑战 - 2021年以来5家机构因不动产投资违规被罚 事由包括权属变更延迟 融资超比例 违规缴保证金 投资商业住宅等 [6] - 违规原因涉及项目复杂性(跨领域操作疏漏) 收益驱动(放松风控标准) 投后管理经验不足(运营隐患识别不清) [6] - 创新工具规则不完善(如REITs)及关联交易压力(股东方定价干预)可能引发利益输送风险 [7]
重要股东减持+新股配售 众安在线面临发展关键点
中国经营报· 2025-07-12 03:12
公司股价表现与资本运作 - 公司股价在5月22日—29日5个交易日内累计涨幅超过74%,近一个月涨幅接近一倍 [1] - 公司启动H股配售融资,配售2.15亿股H股,占扩大后已发行H股数目的约13.15%及已发行股份总数的约12.76% [2] - 配售事项所得款项总额为39.24亿港元,扣除佣金及估计开支后为38.96亿港元,配售价为每股18.25港元,较最后交易日收盘价折让约8.5% [2] - 配售完成后公司股价持续下跌,截至7月4日收跌16.66港元,相比配售价跌去8.7% [3] 股东结构变化 - 配售新股后主要股东持股比例均被稀释:中国平安从10.21%降至8.90%,加德信投资从9.09%降至7.93%,蚂蚁集团从7.37%降至6.43%,腾讯从7.34%降至6.40%,日讯网络科技从5.51%降至4.81% [3] - 蚂蚁集团在6月24日卖出约3375.48万股H股股票,总成交价约6.54亿港元,持股比例降至7.63%,退出第一大股东之位 [4] - 优孚控股在5月28日和6月9日分别卖出约1300万股和451.02万股股份,持股占比降至4.58% [5] - 蚂蚁集团表示减持是正常的投资决策,不会影响与众安在线的业务合作 [5] 金融业务布局 - 公司布局多元金融业务,包括众安银行、众安人寿、众安小贷等 [6] - 众安国际作为公司国际发展平台,用于发掘海外市场金融科技及保险科技业务 [6] - 众安银行2024年净收入5.48亿港元,同比增长52.6%,净亏损2.32亿港元,同比收窄42% [8] - 公司通过将众安国际从附属公司变为合营公司,确认一次性投资收益37.84亿元 [8] 业务合作与业绩表现 - 公司与蚂蚁集团、中国平安合作金额持续增长,2024年与两者的保险业务交易年度金额上限合计超过50亿元 [9] - 公司与蚂蚁集团2025年交易上限较2024年上调约17% [11] - 2023年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40.78亿元,相较于2022年净亏损11.12亿元改善51.90亿元 [8] - 2024年公司净利润6.03亿元,同比上涨主要来源于境内保险资产总投资收益较2023年提升85.4%至13.35亿元 [10] 公司治理与发展战略 - 公司2024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三年发展规划"等议案 [4] - 公司表示股权变化是正常经营行为,有利于聚焦主业、更好发展 [8] - 公司依托股东资源建立了健康、数字生活、消费金融、汽车四大业务生态 [8]
汽车单踏板模式迎来国家标准 多年安全争议画上句号
中国经营报· 2025-07-12 00:28
新国标核心内容 - 工信部发布《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GB21670-2025),将于2026年1月1日实施,系2008年以来首次重大更新 [1] - 新国标规定默认工作状态下仅通过松开加速踏板实现的制动作用不应使车辆减速至停车,驾驶员需踩刹车踏板才能彻底刹停 [1] - 新国标未禁用单踏板模式,但要求出厂默认设置不能为单踏板模式,用户可手动切换启用 [1] 单踏板模式规范细则 - 电力再生式制动系统每次上电后需重新进入默认状态或用户预设状态,默认状态制动减速度不超过3m/s² [2] - 车企需通过用户手册或电子记录告知工作状态设置方法,非默认状态需持续提供光学提示 [2] - 当自动制动或电力再生制动减速度超过1.3m/s²时,系统需点亮刹车灯并持续发出信号 [2] 单踏板模式争议与设计初衷 - 单踏板模式将加速和减速整合至一个踏板,可能干扰驾驶员条件反射机制,增加误操作风险 [3][5] - 该模式设计初衷为提高续航(动能回收)并提升拥堵路况驾驶舒适度,同时延长机械刹车寿命 [3] - 过去几年因误踩踏板导致的安全事故频发,引发对模式安全性的担忧 [3] 行业现状与标准化影响 - 当前车企对单踏板模式的实现差异明显,包括动能回收强度、默认启用状态及用户关闭权限 [4] - 新国标通过统一功能边界、启用条件和用户提示要求,推动行业标准化并保障行车安全 [4] - 标准实施后零部件供应商可能面临成本压力,行业淘汰赛或加速 [6] 技术架构与安全挑战 - 单踏板模式需由单一控制单元调度加速和减速指令,系统集成度高,对软件逻辑和容错能力要求更严 [5] - 车企需加强用户教育并建立冗余安全体系以应对潜在操作延迟风险 [5]
科技企业支撑需求回暖 北京甲级写字楼市场筑底企稳
中国经营报· 2025-07-12 00:23
北京甲级写字楼市场二季度表现 - 市场需求触底反弹,空置率微降0.2个百分点至18.4%,租金跌幅收窄至1.6%,呈现筑底企稳态势 [1][2] - 二季度净吸纳量转正至12960平方米,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 [2] - 高科技行业成为租赁主力,占比达34%,字节跳动等头部企业在中关村和亚奥区域扩张,新租约总面积56700平方米 [1][2] 行业需求结构 - 金融业占比22%,专业服务业占比16%,代表交易包括长江证券、大家保险整合搬迁及君泽君律师事务所更新 [3] - 国央企因政策回归自有物业趋势明显,对核心区域去化形成压力,但科技企业扩张坚挺支撑市场活力 [3] 子市场分化表现 - 金融街租金环比骤降6.1%至389.2元/平方米·月,空置率微升至9.7%,主因金融类国央企回归自有物业 [3] - CBD租金环比降2.8%至255.4元/平方米·月,空置率改善至15.1%,需求来自专业服务与金融业搬迁 [4] - 中关村租金仅微降1.0%至258.2元/平方米·月,空置率大幅改善3.2个百分点至12.8%,受益于科技政策及企业扩张 [4] 未来供应与竞争趋势 - 2026年将迎供应高峰,预计新增75.7万平方米,其中CBD区域Z3、Z5、Z6及齐家园项目贡献40.9万平方米 [5] - 业主策略转向提升软性竞争力,如定制化精装修交付、配套服务升级,以吸引优质租户 [5]
从物业缴费到邻里社交,这家银行如何掘金高频交易场景?
中国经营报· 2025-07-12 00:23
场景金融发展趋势 - 银行业近年来深入探索场景金融 覆盖便民缴费 消费购物 食堂用餐 养老医疗 社区托管 文旅农游等高频交易场景 [1] - 农商银行积极布局场景金融领域 将金融服务融入生活场景 深入社区居民衣食住行 [2] - 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布局数字生态场景体系 构建零售数字金融生态 提升金融产品服务可获得性和普惠性 [4] 天津农商银行实践案例 - 公司在静海区朝阳街道社区创新接入智慧物业场景 成为天津市首个以物业为基础的"综合便民生活服务平台" [3] - 通过"吉祥物业通"实现物业缴费 投诉建议 邻里社交等功能 并延伸提供用餐托管 购物打折 健康义诊 文旅娱乐等生活服务 [3] - 智慧物业场景提升物业公司数字化服务水平 物业缴费率明显提升 降低运营成本 同时激活居民社区内消费需求 [3] 数据驱动业务创新 - 场景金融核心价值在于基于交易记录 消费偏好 信用评估等多维数据构建精准客户画像 实现金融产品精准匹配 [5] - 社区场景下的消费行为数据可应用于零售端贷款产品审核测算 如按期缴纳物业费行为可作为信用状况参考 [5] - 数据量达到规模效应后价值更高 银行可通过场景实现客户引流 将流量转化为金融服务客户 [5][6] 场景金融业务协同 - 通过智慧食堂 智慧医疗等高频生活场景触达客户 建立高频互动 带动贷款 理财等低频金融服务需求 [6] - 利用行业资源优势打通社区与商户 社区与渠道 社区与需求的三层服务逻辑 实现金融服务与生活场景深度融合 [3]
从“广度”到“深度” 银行线上渠道持续整合
中国经营报· 2025-07-12 00:22
银行微信公众号功能调整 - 某区域银行调整微信公众号理财产品购买功能 封闭式理财和定开型理财购买需跳转至手机银行App完成 赎回功能暂不调整[1] - 银行在微信公众号 小程序等"微银行"渠道建设上聚焦轻量级移动金融服务 如一键签约授权 账户查询及动账提醒等功能[1] - 今年以来多家银行调整微信公众号功能 郑州银行 "兴业银行遵义分行" 朝阳银行等公众号进行迁移或停止运营[2] 银行微信公众号收缩原因 - 部分银行机构在公众号渠道获客 留客效果有限 因此减少相关投入[2] - 微信服务号变更展示规则 从直接触达客户变为折叠状态 展示效果受限[2] - 微信公域信息流投放效果优于银行账号获客运营效果 部分机构缩减运营账号同时加大信息流投放[2] 手机银行App角色升级 - 手机银行App角色从基础服务平台建设升级为智能金融与生活服务的核心中枢[1] - 外部第三方渠道推送 展示 触达规则变更具有不确定性 手机银行App自主性更强[3] - 银行强化自营手机银行App建设 不断调整迭代是大势所趋 也是提升线上自营竞争能力的具体体现[3] 银行线上渠道挑战 - 用户体验有待优化 尤其对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不够友好[3] - 数据隐私和合规要求持续提升 增加运营复杂性[3] - 部分银行线上线下脱节 服务流程不顺畅 中小银行技术投入不足 数字化人才缺乏[3] - 传统线上营销转化率偏低 无法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3] 手机银行效能提升措施 - 内蒙古农商银行正蓝旗支行发起手机银行App账户"唤醒"工作 提示长时间未使用用户进行激活[4] - 荆州农商银行开展手机银行业务培训 对新版手机银行业务办理流程 操作规范 限额提升等进行细致说明[4] 微信银行与手机银行功能定位差异 - 手机银行集成多样化功能 如生活缴费 理财购买 转账汇款 信用卡申请与还款等 几乎涵盖所有银行业务[5] - 微信银行提供轻量化金融服务 如账户余额查询 交易明细查询 信用卡还款 小额转账 生活缴费等[5] - 微信银行优势在于社交互动方面的营销价值较强 可通过社交裂变营销实现营销信息快速传播[5] 银行线上渠道发展方向 - 公域聚焦微信 抖音等大流量平台投放 小红书等生活分享类平台有望成为拓客重要渠道[5] - 私域聚焦手机银行App 小程序不断升级 打造高效"公+私"品牌建设与拓客链路[5] - 手机银行在零售数字渠道中用户占比从32%跃升至88% 十年间增长近3倍 活跃用户全网渗透率从12.48%跃升至55.69%[5] - 手机银行市场进入存量用户深度运营阶段 未来竞争力取决于生态整合能力与服务体验差异化水平[5] 银行App体验管理变革 - 从早期功能导向 以基础功能实现为核心 发展为中期精细提升阶段 从"能用"转向"好用"[6] - 目前进入系统化体验运营阶段 用户体验成为核心指标贯穿产品生命周期[6] - 银行线上渠道从单一交易入口向智能化 生态化的综合服务平台加速转型[6] 未来银行线上渠道发展方向 - 全渠道融合 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的一致性与连续性[6] - AI深度赋能 让智能服务从基础查询拓展到个性化管理与风险控制[6] - 场景生态拓展 构建"金融+生活"生态系统[6] - 聚焦新市民等细分客群的个性化需求 提供更灵活 更便捷的数字化服务方案[6]
永辉超市公开反腐 力求重塑供应链体系
中国经营报· 2025-07-12 00:22
供应链反腐与改革 - 公司发布公开信宣布建设阳光供应链,向腐败和潜规则宣战,拒绝供应商"走后门"和"潜规则"[2] - 在财务结算方面承诺"不拖、不卡、不刁难",设立供应商财务结算专线实现24小时内响应[3] - 供应商入驻流程全程线上化,禁止员工私自推荐供应商以杜绝人为干预[3] - 行业专家指出KA模式下供应商支付费用进入商超导致商品缺乏竞争力,是公司供应链变革的核心原因[2] - 零售行业人士透露采购捞油水是行业潜规则,生鲜品类因非标准化和高专业性更易滋生腐败[3][5] 业绩压力与调改进展 - 公司2021-2024年营收连续下滑,从910.62亿元降至675.74亿元,同比降幅扩大至14.07%[4] - 同期归母净利润持续亏损,2024年亏损14.65亿元[4] - 2024年6月启动学习胖东来模式的调改,截至7月7日已完成128家门店改造,目标9月底达200家[4] - 调改后商品结构接近胖东来标准80%,鲜食品类占比从不足5%提升至20%[5] 组织架构与商品策略调整 - 近一年多位高管变动,新聘副总裁佘咸平曾任职沃尔玛山姆、盒马鲜生等企业[5] - 人力资源方面缩短工作时间并增加薪酬福利[5] - 商品策略上引入胖东来商品并开发自有品牌,采用裸价直采模式取消后台费用[5] - 计划聚焦核心供应商,砍掉中小供应商以提升产品研发能力和品质保障[6] 行业趋势与战略转型 - 行业专家提出零售业需与供应链建立共赢关系,从博弈转向协同合作[6] - 未来趋势是采购流程数字化智能化,通过数据共享建立互信型供应链生态[6] - 公司提出与供应商建立共生关系,共同为用户创造价值[2][5]
“北上”养老升温 金融机构如何应对?
中国经营报· 2025-07-12 00:20
跨境养老政策与趋势 - 港澳跨境养老政策加快落实 越来越多港澳长者选择"北上"养老 [1] - 香港特区政府推出30项银发经济措施 聚焦跨境养老制度衔接 政策从碎片化探索转向系统性破局 [2] - 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建设不断深化 "北上"养老成为一种新趋势 [2] 金融机构布局与创新 - 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推动"跨境金融+养老金融"新模式 支持大湾区内地城市建设优质生活圈 [1] - 中国银行率先布局跨境养老服务 促成多个跨境养老项目落地 成为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推动者 [1] - 澳门国际银行依托集团粤港澳大湾区布局 为老年客户提供境内账户开立 电子支付 跨境理财通等全方位服务 [2] - 星展银行以生态构建者角色 链接金融 科技 医疗健康等资源 探索老龄化议题创新合作模式 [3] 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 金融机构应完善养老金融产品体系 开发"保险+养老社区入住权""储蓄+长期护理"等组合产品 [1] - 优化跨境购房按揭服务 简化境外收入证明核验流程 通过汇率避险工具降低还款波动风险 [1] - 推动外卡支付 跨境转账及外币兑换服务覆盖养老机构 社区医院等场景 [4] - 开发覆盖三甲医院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 支持香港"长者医疗券"在大湾区内地医疗机构直接结算 [5] 金融科技应用 - 搭建集银行账户管理 保险理赔 医疗预约 健康数据查询于一体的跨境养老金融数字化平台 [5] - 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跨境数据安全互通 通过生物识别简化身份核验流程 [5] - 联合三地金融机构建立创新实验室 研发适老化智能投顾 风险预警等工具 [5] 行业挑战 - 各城市政策与法规差异导致统一养老金融产品难以推出 [6] - 长者跨境规划金融资产面临投资受限 收益波动与转换成本高的困境 [6] - 创新型 综合型养老金融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无法充分满足多元化养老投资需求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