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经营报
icon
搜索文档
“金鼎杯”买方投顾资产配置大赛导师周承:建议考核模式由基金销售转为基金存续规模
中国经营报· 2025-07-11 22:47
基金投顾行业发展现状 - 行业进入新发展阶段,试点机构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积累经验,谋求转型发展 [1] - 自2019年首批试点落地以来,已有60余家机构获批参与,未来试点资格机构还将扩容 [1] - 业务规模与参与主体快速增长,试点机构从首批5家扩展至2024年的60家,服务资产规模达千亿级别 [9] - 基金投顾从早期单一组合推荐转向全市场资产配置,涵盖股票基金、债券基金、QDII、ETF等多元资产,并推出目标止盈、智能定投等工具 [9] - 客户对基金投顾认知度逐步提高,从自己选基金转变为将资金交给投顾机构配置 [9] 买方投顾转型的痛点和难点 - 考核和人才是买方投顾转型的最大痛点和难点 [2] - 银行对基金的考核由总行选定重点基金并下达指标,分支行被动完成,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买方投顾" [2] - 总行选定重点基金的工作人员不直面客户,且不承担择基失误责任,近年来大部分银行选定的重点基金亏多赚少 [2] - 一线理财经理面临客户投诉压力,总行缺乏售后支撑,导致客户信任度下降,银行非息净收入同比大幅下降 [3] - 买方投顾转型在银行业落地困难重重 [4] 金融机构的改进方向 - 考核模式需从重点基金销量考核转变为全量基金存续规模考核,由理财经理自行配置适合的基金 [5] - 提高人才专业能力是核心,理财经理应具备医生般的专业能力而非服务员式的服务意识 [6] - 监管机构要求的"了解你的客户"相当于中医把脉,理财顾问配置产品相当于开药方 [7] - 银行需长期培养一线员工专业能力,但现实是专业能力强的员工往往被提拔至管理层 [7] - 总行基金产品经理需具备扎实专业能力,选择与市场匹配的重点基金并提供持续投顾支持 [8] 基金投顾试点成果与未来影响 - 试点五年多来,业务规模与参与主体快速增长,管理规模达千亿级别 [9] - 投顾机构运用AI等工具提高择机和择基效率,通过第三方平台提供更全面、客观的基金组合 [9] - 客户能更容易选择适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投顾产品,贯彻监管适当性原则 [9] - 证监会推动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转常规,将对财富管理行业带来积极影响 [9] 买方投顾资产配置大赛的意义 - 大赛为参赛者提供公平竞赛环境,完全依据市场判断选择基金构建实盘组合 [11] - 强大的学术支持和导师团队有助于培养基金投顾人才,提高专业实战能力 [11] - 为买方投顾生态健康发展选拔、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11]
连续落子城市更新项目 中建壹品“曲线”加码上海
中国经营报· 2025-07-11 22:12
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将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等一线城市作为全力聚焦拓展的第一发展梯队,不断提升城市深耕水平[1] - 公司锚定"千亿地产"目标,密集在北京市、深圳市等一线核心城市开疆拓土[1] - 公司调整市场布局,向北京市、长三角、大湾区等高能级城市转移,形成"北上深蓉"区域市场新格局[8] 上海城市更新项目 - 公司以22.57亿元拿下上海市杨浦区定海社区I9-01地块历史风貌保护项目[1][2] - 项目位于杨浦区滨江南段,建设用地面积21210.66平方米,容积率1.4,地上计容建筑面积29694.92平方米[2] - 项目要求配建不低于住宅地上计容建筑面积5%(1484.75平方米)的公共租赁住房[4] 项目开发经验 - 公司已连续三年在杨浦区落子城市更新项目,开发了浦江之星、外滩源著、华忻坊等项目[1] - 公司具备2022-2024年在上海市历史风貌保护项目的开发经验[4] - 公司近期在杨浦区还拿下了I14-01地块、I15-03、I15-02地块和H4-10地块等项目[5] 行业趋势分析 - 房企对外投资主要布局核心城市的核心地块,这些区域以城市更新项目为主[6] - 上海市核心区域改善项目房价逆势上涨,"日光盘"频现,具备较高投资安全边界[6] - 城市更新项目投资周期长,资金成本压力大,且涉及文物保护等限制[7] 业绩与排名 - 公司2024年操盘金额424.1亿元,位列全国房企第19位[8]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操盘金额173.7亿元,排名第20位[8] - 公司目标冲刺全国房企20强,实现"千亿地产"目标[7][8] 项目开发策略 - 公司充分发挥全产业链优势,推进风貌遴选、城市更新、股权收购、合作开发等拿地方式[7] - 城市更新项目盈利方式主要通过资产管理和运营收益实现,与开发销售模式有本质区别[7] - 部分项目由多家房企联合开发,互相借力,优势互补[7]
创业板综合指数编制优化 7家基金公司火速申报ETF
中国经营报· 2025-07-11 19:45
指数编制方案修订 - 深交所及深圳证券信息公司修订创业板综合指数编制方案 样本股数量调整为1316只 覆盖95%创业板上市公司 总市值覆盖率98% [1] - 剔除被实施风险警示(ST或*ST)的样本股 引入ESG负面剔除机制 剔除国证ESG评级C级及以下企业 [1] - 修订后高新技术企业权重占比92% 战略性新兴产业权重占比79% 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三大重点领域企业权重占比74% [1] ETF产品申报动态 - 鹏华基金、银华基金、博时基金申报创业板综ETF 建信基金、华宝基金、招商基金、东财基金申报创业板综增强ETF [1] 指数历史表现与特征 - 创业板综运行近十五年 累计涨幅197% 年化收益7 6% 今年以来累计上涨10% [2] - 指数呈现长期收益优良、行业分布均衡、成长性突出、个股权重分散特征 [2] - "创系列"指数覆盖宽基、主题、策略、ESG等类型 跟踪产品规模超2000亿元 [2] 深交所未来规划 - 深交所将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 持续优化"创系列"指数及产品 丰富优质投资标的供给 [2]
成本压力致业绩背离 司太立回应上交所问询
中国经营报· 2025-07-11 19:45
应付账款与产销量背离 - 2024年末应付账款余额同比增长36.45%至5.09亿元,主要产品造影剂系列生产量和销售量分别下滑9.21%和5.65% [3] - 应付账款增加源于工程设备款增加7978.03万元(增幅67.35%)和采购货款增加5620.2万元,其中2024年Q4碘原料采购额同比猛增约1.1亿元至2.32亿元 [4] - 公司解释为碘原料价格攀升背景下"低价囤货"策略,但库存量增长28.05%与产销量双降形成矛盾 [4] 在建工程异常 - 2024年在建工程余额同比增长99.28%,远超同期3%-7%的收入增速 [5] - 江西司太立和上海司太立项目连续三年完工进度超90%却未转固,规避固定资产折旧计提 [6] - 2022-2024年累计投入12.19亿元购建固定资产,核心募投项目"年产1550吨造影剂原料药"延期至2025年12月 [6] 存货与业绩恶化 - 2024年末存货余额11.05亿元(同比降3.76%),但在产品增10.26%、库存商品增6.78%,94.79%存货库龄在一年以下 [5] - 2024年营业收入23.5亿元(同比增7.02%),但归母净利润亏损4909.9万元(同比降211%),扣非净利润亏损5412.99万元(同比降251.56%) [8] - Q4归母净利润亏损5807.48万元(同比降1281.88%),毛利率从2023年24.29%下滑至19.43% [8] 亏损驱动因素 - 固定资产转固导致折旧激增但产能利用率不足,美元汇率上升推高进口碘成本,销售费用增长蚕食利润 [8] - 实际亏损4909.9万元远超业绩预告的2500-3100万元亏损区间 [8] - 大股东股权质押比例极高:胡健质押99.99%持股(4630万股),胡锦生质押96.73%持股(4359.68万股) [9] 公司背景 - 国内造影剂原料药龙头,碘海醇原料药产能及产量居国内前列,2016年上市 [7]
年内累计涨幅达36% 银价创近13年来新高
中国经营报· 2025-07-11 19:45
银价表现 - 现货白银价格于2025年7月初超过36美元/盎司,7月5日触及36.91美元/盎司,连续六个交易日上涨,创近13年来新高,年内累计涨幅达36% [1] - 现货黄金同期涨幅为25%,白银表现显著优于黄金 [1] - 期货市场上,COMEX白银期货自6月5日突破36美元关键阻力位,18日一度冲高至37.435美元,同期沪银主力合约同步冲高至9075元/千克的历史峰值 [2] - 实物回收价达7.1元/克(约合33美元/盎司),同比上涨30% [2] 投资产品情况 - 多家银行陆续上线银条、银元宝等投资理财产品 [1] - 投资银条、银元宝等产品销量同比激增40%以上 [2] - 500克以上大规格产品在核心城市热销 [6] - 实物积存业务由多家银行提供,支持1克起投增强流动性,但需关注0.5%—1.2%工费成本对收益率的影响 [6] 价格上涨驱动因素 - 地缘政治风险激化避险需求,美国特朗普政府关税升级触发全球贸易摩擦,叠加中东及俄乌冲突反复推升资金涌入贵金属 [3] - 工业端刚性需求形成强支撑,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突破600GW,光伏银浆用银量随产业扩张持续攀升 [3] - 金银比估值修复逻辑发力,当前90附近的水平仍显著高于60—80的历史均值区间 [3] - 美联储因就业疲软强化降息预期,今年9月降息概率达94%,10年期美债收益率跌至4.35%,实际利率下行降低白银持有成本 [4] - 地缘政治风险推升波动率指数(VIX),资金加速涌入避险 [4] 机构与资金动向 - 全球白银ETF持仓量记录显示,2025年6月23日峰值为14950.99吨(约合4.8亿盎司),7月3日持仓降至14868.74吨,但仍处高位 [4] - 机构与散户同步增持 [4] - 白银ETF持仓量持续攀升,机构资金加速流入 [2] 未来走势分析 - 短期走势面临双向波动压力,需警惕全球贸易摩擦若现缓和信号可能削弱避险溢价 [5] - 美联储6月点阵图显示,若经济数据超预期或推迟宽松时点,将压制无息资产估值,银价关键支撑位或下移至36.5美元/盎司 [5] - 中长期上行趋势未改:光伏产业扩张令2025年白银供应缺口扩大至1.17亿盎司 [5] - "大而美"法案引发的债务货币化预期持续侵蚀美元信用,催化去美元化配置需求 [5] - 技术面若突破37美元/盎司后,上行目标或指向38美元/盎司—40美元/盎司区间 [5] 投资策略建议 - 投资者可采取多元化配置工具:实物资产如投资银条、银元宝,金融衍生品如白银ETF流动性高、期货合约杠杆放大收益但风险陡增,间接投资渠道如白银矿企股票或贵金属主题基金 [5] - 规避风险可以聚焦三个策略:分散持仓,技术防御,动态跟踪宏观信号 [5] - 操作上可逢低布局多单,或买入看涨期权对冲波动 [5] - 应严格仓位管理机制,单笔交易风险敞口应控制在本金3%以内,总仓位不宜超过资产总额的20% [7] - 针对杠杆交易,需预设5%价格回撤的追踪止损机制 [7] - 建议采用"哑铃策略",可配置20%—40%国债或铂金等避险资产,平衡白银投资风险 [7]
它石智航完成1.22亿美元融资 具身智能前景几何
中国经营报· 2025-07-11 15:47
融资动态 - 它石智航完成1.2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由美团战投领投,钧山投资、碧鸿投资、国汽投资、临港科创投、赛富投资基金、建发新兴投资跟投,老股东线性资本、襄禾资本持续加码 [1] - 融资资金将用于拓展生态与场景资源,启动全球顶尖人才招聘计划,构建更具活力和可持续竞争力的组织 [1] 公司背景 - 它石智航成立于2025年2月5日,是一家由AI驱动的具身智能技术公司 [1] - 公司以Human-Centric具身数据引擎为核心,研发了全球领先的物理世界AI和通用机器人全栈技术体系 [1] 行业前景与挑战 - 具身智能被认为是未来重要方向,尤其在老人护理等场景具有潜力,但当前应用场景有限,主要集中在科研、实验、展览、演出等小规模领域 [2] - 行业面临硬件瓶颈:传感器精度、成本、功耗及多模态融合不足,复杂环境中的感知能力受限,执行机构灵巧度和适应性不足 [3] - 软件与算法瓶颈:数据收集困难,世界模型构建和常识推理能力不足,动态环境中的长期规划能力待提升 [4] - 行业天花板目前不高,公司差异化不明显,尚未实现工业场景量产,多学科交叉特性(软件、硬件、光机电组合)增加了商业化难度 [4] 技术发展现状 - 当前AI技术对语义、情感及人机互动的理解不足,陪伴型机器人需突破硬件和情感交互的双重挑战 [2] - 人形机器人硬件成熟度不足,安全性、实用性仍需提升 [2] - 行业处于早期阶段,新进入者门槛较低,但整体技术粗糙,商业化落地需长期投入(约10年) [2][4]
浙江海洋大学贺义雄:浙江海洋经济差异化突围,需强化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中国经营报· 2025-07-11 15:26
海洋经济总体发展 - 2024年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 [1]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重创新驱动和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1]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1] - 广东省、山东省、海南省等沿海省份积极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形成标杆样本 [1] 浙江省海洋经济现状 - 2024年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2012.4亿元,同比增长6.5% [1] - 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在全国沿海省份中位居中游,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海洋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2] - 与广东省、山东省相比,浙江省在海洋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存在差距 [1] 浙江省海洋经济优势 - 政策支持与战略规划完善,出台一系列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3] - 产业基础雄厚,涵盖油气全产业链、临港装备、港航物流、海洋渔业、滨海文旅、海洋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 [3] - 海洋交通运输和船舶制造具有显著优势 [3] - 开放合作水平高,与多国建立广泛合作关系,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4] - 注重区域协同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优化资源配置 [4]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建议 - 统筹资源、资本、技术、制度、数据等要素,实现高效配置 [4] - 强化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5] - 加强海洋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海洋信息化水平 [5] - 依托宁波舟山港优势,发挥数字化条件,搭建专业平台,结合航运、金融、贸易、物流资源 [6] - 聚焦海洋电子信息、新能源、工程装备、新材料、绿色渔业等高科技产业 [7] - 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环境建设,深化科研机构、高校与龙头企业合作 [7] - 推动海洋科技国际交流合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培育创新型涉海企业 [8]
部分“养老贷”产品下架
中国经营报· 2025-07-11 14:41
农商行推出"养老贷"产品 - 多家农商行近期推出"养老贷"产品,帮助居民解决养老保险缴费难题,提高其养老收入 [1] - 产品主要由当地人社部门和银行联合推出,贷款利率在3.1%—3.45%之间,无需抵押,最长还款期15年,可随时提前还款且无违约金 [1] - 部分产品上架后不久即被暂停或下架,例如某农商行于7月10日暂停业务,湖南地区也有农商行下架产品 [1] 湖南地区"养老贷"产品情况 - 湖南临澧农商银行推出"养老贷"2.0版本,截至6月9日余额突破3000万元 [2] - 贷款需先经当地人社部门确认资质,政府给予一定贴息,但办理人数相对有限 [2] - 产品本质是银行借款给客户一次性补缴15年高档养老保险费,例如补缴8.55万元后每月养老金可从198元增至813元,增加615元 [2] 产品设计与还款机制 - 还款从每月发放养老金中扣除,扣除后到手的养老金额仍高于补缴前 [3] - 贷款条件包括本地户籍、年龄不超过65周岁、信用记录良好等 [3] - 利率固定无浮动,最长还款期15年,借款人身故时由保险公司赔付剩余贷款本息,养老保险账户余额可由继承人继承 [3] 其他地区类似产品 - 四川盐边推出年利率3%的助保贷款,政府贴息50%(困难群体全额贴息),最长可贷5年 [5] - 广西多地农信机构推出"续保贷",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和城乡困难居民 [5] - 贵州部分农商行推出"养老贷",具有办贷快、利率低、免担保等特点 [5] 行业专家观点 - "养老贷"有助于缓解特定客群资金不足问题,提高养老待遇,资金使用方向和回款来源明确 [3] - 需在推广中守住合规要求,利率设定基于普惠原则,避免还款额过度占用养老金额度 [6] - 银行应与保险公司合作优化风险缓释手段,确保资金专款专用,防范黑产违规行为 [6]
高铁自动驾驶秉持安全第一原则 以更加谨慎态度发展技术
中国经营报· 2025-07-11 14:40
高铁速度与需求矛盾解决方案 - 中国高铁已研发出试验时速450公里、运营时速40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列车,采用轻量化车体技术缩短制动距离 [2] - 通过优化列车运行图、增加列车编组(如8节变16节)提高运输能力,繁忙线路高峰时段运力翻倍 [2] - 应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调度集中系统和运输调度管理系统形成安全成熟的运输组织模式 [2] - 实施分区域分时段混合速度运营和差异化票价策略平衡客流需求 [3] 高铁自动驾驶技术发展 - 京张高铁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具备车站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等全流程自动化功能 [3] - 高铁自动驾驶是包含轨道、信号、调度等多专业的整体系统,复杂性高于公路自动驾驶 [3] - 未来将发展环境自感知、安全自评估、故障自诊断能力,向更安全高效智能方向发展 [3] - 需突破环境感知局限、人机协同挑战等技术瓶颈,建立数据驱动的新运营体系 [4] 自动驾驶系统研发进展 - 2017年启动CTCS+ATO系统研发,2018年6月开始综合试验 [4] - 系统需适应复杂运行环境和全网互联互通需求,设计目标包括提高安全性和能效 [5] - 未来智能动车组将实现智能供电调度、灾害预警和自动应急处置功能 [5] - 智能调度系统可实现动态调度、协同控制、故障诊断等全网优化功能 [5] 车辆与系统技术创新 - 深化轻量化设计实现列车轻量化与高强韧的平衡 [2] - 提升牵引与制动功率、承载及抗冲击能力满足速度提升需求 [2] - 信号系统需缩短更高速度下的最小追踪间隔 [2] - 基础设施需优化网络化运营和快速安检流程 [2]
6月全国城轨客运量增长2.7% 北京、上海等地客流或迎新高
中国经营报· 2025-07-11 14:40
行业数据 - 2025年6月全国轨道交通总客运量26.9亿人次 环比下降6.3% 同比上升2.7% 增速较5月的2.9%放缓 [1] - 6月平均客运强度0.817万人次每公里日 环比下降3.1% 同比下降3.8% [1] - 全国运营线路330条 总里程11127.6公里 列车开行356万列次 同比增长6.27% [1] 城市表现 - 客运量增幅前三城市:太原(+137.86%) 郑州(+27.87%) 南通(+22.29%) 主因新线路开通 [1] - 客运量降幅前三城市:嘉兴(-22.89%) 三亚(-21.54%) 文山(-11.90%) 均为有轨电车项目 [1] - 一线城市中仅上海客运量同比下降2.3% 北京/广州/深圳实现正增长 [2] - 客运强度两极:深圳最高(1.50万人次/公里日) 文山最低(0.01万人次/公里日) [2] 线路建设 - 2025年上半年新增运营线路220.70公里 含6条新线及11段延伸段 [2] - 新增线路制式占比:地铁73.12%(161.38公里) 市域快轨16.99%(37.50公里) 有轨电车9.89%(21.82公里) [2] - 地铁新增里程占比同比下降2.32个百分点 市域快轨/有轨电车占比分别上升1.32和1个百分点 [3] 行业动态 - 有轨电车客流下滑主因:线路选址不合理导致需求不足 缺乏网络效应 [2] - 暑期预计北京/上海/西安/成都等旅游城市客流将迎高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