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汽车报网
icon
搜索文档
航盛电子与四维图新深化合作 共拓汽车智能化产业新型关系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4-24 11:33
文章核心观点 航盛与四维图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多领域深度合作,推动汽车智能化技术落地与产业升级,构建新型产业关系,提供全栈能力和出行体验 [1][5] 合作背景 - 2025年4月23日,第二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期间,航盛与四维图新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 双方优势 - 航盛深耕汽车电子软硬件设计与生产制造,在智能座舱等方面具备领先优势,拥有成熟供应链体系与规模化生产能力 [3] - 四维图新在汽车辅助驾驶核心技术等领域具备领先优势 [3] 合作内容 创新性产品合作 - 成立产品线联合研发合作体,聚焦芯片联合定义等方向,加速创新技术成果转化 [4] - 芯片领域,在下一代芯片共同定义等领域合作,探索创新型产业合作模式 [4] - 驾驶辅助系统领域,发挥双方技术优势,强化能力,共同研发舱驾融合技术 [4] - 智能座舱领域,在软件应用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打造贴合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 [4] 生产制造合作 - 航盛利用自身生产制造能力,为四维图新提供支持,提升其产能与交付能力,优化成本与效率 [4] 全价值链协同 - 实现研发、生产全价值链协同,构建全生命周期竞争力,占据智能汽车供应链关键生态位 [4] 合作愿景 - 突破传统供应链协同模式,构建新型产业关系,为车企提供全栈能力,为全球用户提供出行体验 [5]
油电同智,一汽奥迪上海车展开启智能豪华出行新篇章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4-24 11:16
<><><><>< ( > R L 11 11.1 油驰电掣,尽在奥迪;油电同智,聚势共进。在4月23日上海国际车展上,一汽奥迪携强大产品阵容亮相,5款重磅车型不仅展示了豪华电动汽 车的进阶,也让智能化在燃油车上绽放出新的光彩。这背后是一汽奥迪强大的平台支撑力量,即豪华燃油平台PPC和豪华纯电平台PPE。此次车展, 基于PPC豪华燃油平台打造的全新奥迪Q5L迎来全球首秀、一汽奥迪A5L首次解密内饰设计;基于PPE豪华纯电平台打造的奥迪A6L e-tron完成车展 首秀,奥迪Q6L e-tron、Q6L Sportback e-tron更是联袂登场,展示奥迪品牌智能科技高度。 中国豪华电动汽车在经历了"1.0油改电的探索破局期"到"2.0创新突破的多元竞逐期"之后,正式迈入了"3.0高品质安全与科技的跃迁发展期",这在一汽 奥迪身上展现的最为淋漓尽致。而在燃油车领域,一汽奥迪同样向外界表面,燃油车也可以智能化。"一汽奥迪A5L和全新奥迪Q5L搭载的PPC平台采用了奥 迪最先进的E³ 1.2电子电气架构,实现豪华燃油车全面智能升级。"中国一汽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兼一汽-大众党委书记、总经理陈彬表示。 一汽奥迪A5L ...
卡尔动力:未来运输机器人定价25万起 让每个司机都拥有自己的机器人车队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4-24 11:09
产品发布 - 卡尔动力在上海国际车展发布全球首款未来运输机器人KargoBot Space,可实现单车运输毛利提升5倍 [1] - KargoBot Space采用无驾驶舱设计,载货空间提升25%,有效载重提升10%,每车每年可增加25万-40万元收益 [8] - 产品配备智能车灯系统,通过交互点阵屏、车灯和语音播报实时传递行驶意图,提升安全性 [8] - 首款定价25万元+5万元/年服务费,预计2027年量产大宗货运和快递快运车型 [1][18] 技术配置 - 搭载32个传感器,包括禾赛超高清激光雷达AT1440,点云密度超越主流产品40倍 [11] - 采用地平线征程6P计算平台,支持全栈自动驾驶计算任务,配备双颗芯片满足冗余需求 [11] - 电池容量最高1026kWh,单次换电续航800公里,接入宁德时代全国换电网络 [12] - 自动驾驶系统KargoBot Neutron融合多维度数据构建端到端大模型,支持灵活裁剪适配不同场景 [14] 战略合作 - 与地平线合作部署征程6P计算方案,推动L4级自动驾驶重卡编队技术迭代 [1][21] - 与宁德时代骐骥合作开发换电底盘,打造全国新能源+自动驾驶货运走廊 [1][21] - 联合阿尔特、中集车辆研发末端物流配送机器人,与中通快递等开拓物流市场 [21] - 目标覆盖中国6万亿物流市场,开拓全球60万亿市场,实现1%市占率和20%成本节约 [22] 运营数据 - 累计L4级自动驾驶编队运营里程2000万公里,大宗商品运输2亿吨公里 [6] - 业务覆盖全国7个城市、20个客户,在华北西北地区开展常态化运营 [4] - 国内首家获准在西北跨市测试自动驾驶重卡编队,打通北方大宗货运走廊 [4] 行业背景 - 中国公路货运市场规模超6万亿元,自动驾驶技术可创造价值达1.5万亿元 [4] - 物流行业面临降本增效需求迫切、重卡司机短缺且老龄化等痛点 [4] - 公司已实现商业闭环和技术闭环的双向正循环,在万亿级市场建立领先地位 [4]
尖端钢材赋能安全集成化 VAMA&GONVVAMA重磅发布“驭简”多零件集成解决方案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4-24 10:21
尖端钢种助力轻量化与安全升级 安全与轻量化是车身设计与制造的首要准则,车身材料的创新也始终围绕着强度、成型性与轻量化的三个维度展开。此次转让的钢种涵盖了安赛乐米塔 尔在汽车用钢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其中兼具强度、成型性、轻量化性能于一身的Ductibor® 1500和Fo.jpgorm®系列尤为引人注目。 4月23日,在上海车展媒体发布会上,VAMA&GONVVAMA重磅发布了驭简™多零件集成解决方案。该方案利用尖端钢材技术,采用创新的集成化设 计,旨在进一步提升汽车制造的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为推动汽车制造集成化与轻量化提供更具竞争力的全链路解决方案。 安赛乐米塔尔全球汽车业务负责人Philippe Aubron在发布会上宣布,安赛乐米塔尔将向其合资企业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有限公司(VAMA)转让24 个先进钢种,其中包括备受瞩目的Ductibor® 1500和Fo.jpgorm®系列,同时为驭简™多零件集成解决方案(Power of Less)在中国区域的发布揭幕。驭简™ 多零件集成解决方案的引入,旨在通过创新材料与工艺,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在轻量化、安全性与成本效率方面实现突破。 其中,作为全新第三代铝硅 ...
发力合资2.0时代,上汽大众以全球标准打造首款增程式概念车ID.ERA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4-24 10:15
4月22日,上汽大众携首款续航超1000公里的全尺寸增程式SUV概念车ID.ERA全球首发,并于2025上海车展开幕日首次公开亮相。作为上汽大 众合资2.0时代的重要里程碑和中德双方美美与共的结晶,ID.ERA承载着上汽大众新能源转型的决心,将开创一个油、电、混同步发展的新时代。 高智感驾乘,尖端技术一车满足 ID.ERA集优秀的德系机械素质、底盘调校哲学与进化型智驱架构于一身,且深度融合主被动安全,构建软硬协同的"磐石"安全防护系统。 依托丰富的动力总成开发经验,上汽大众以燃油车王者姿态,强势入局增程混动领域。动力上,ID.ERA搭载了被誉为"机皇双子星"之一的"节能 王"EA211 1.5T EVO II发动机,采用VTG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技术与深度米勒循环技术,拥有体积小、效能高、输出稳、故障少、噪音低、全适配6大核心 优势,始终以"最经济呼吸节奏"运行。ID.ERA的CLTC纯电续航一举突破350公里,刷新同级续航天花板,综合续航超过1000公里。 ID.ERA是大众品牌首款增程式概念车,定位为全尺寸SUV。新车基于"高智感、高情感、高辨识"三大核心理念,既是德系造车底蕴与未来科技的完美 融合,也是大 ...
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上汽商用车开启全新征程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4-24 09:59
当前,全球商用车市场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和物流需求增长,商用车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特别是新能源化、智能化转型浪潮 下,电动商用车市场迎来大时机。 然而,市场竞争格局也日趋激烈,国内外众多品牌在新能源赛道强势崛起,行业正经历深度洗牌。技术变革叠加环保法规趋严,商用车企业面临产品 快速迭代、成本控制、服务升级等多重挑战。在此背景下,上汽集团加快推进商用车板块战略转型。 在上汽集团"懂车更懂你"战略框架下,集团以技术平权与生态共创为双轮驱动,重构汽车产业价值逻辑,将用户需求深度融入产品全链路,实现 从"功能堆砌"到"价值共生"的跃迁。 活动现场,上汽商用车提出五年内达到"销量翻番、突破年销量50万台"的目标,以"中国市场轻客第一""中国市场新能源轻商第一""海外市场轻商出 口第一"三大战略支点,剑指全球商用车第一梯队。 02 引领商用车行业向智能化转型 上汽大通作为集团商用车战略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进程中肩负着至关重要的使命。面对全球商用车市场环境的向好趋势和日益激 烈的竞争态势,上汽大通紧跟集团战略步伐,致力于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引领者。 4月23日,2025上海车展启幕。当日,上汽 ...
预计日均客流超10万人!上海车展开幕,再一次炸裂出圈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4-24 09:45
预计总客流量约130万人次,日均客流超10万人次! 4月23日,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上海车展)盛大开幕。本次上海车展 以"拥抱创新 共赢未来"为主题,展出总面积超过36万平方米,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家中外知 名企业参展,相比往届参展国别范围更广、规模再创新高。据统计,本届上海车展首发新车将超100 辆,小米汽车、鸿蒙智行、方程豹、蔚来子品牌乐道、萤火虫等品牌也首次亮相。 这场全球汽车行业的盛会,全方位呈现了汽车行业的变革与创新,再一次让中国汽车站上了世界舞 台的中心! 汽车"智能脑"集体觉醒 2025年被行业公认为"智驾元年",智能化成为本届上海车展当之无愧的核心主题,无论是自主、新 势力品牌,还是以往在智能化方面有些"落后"的合资、外资品牌,这次都拿出了看家本领。 比亚迪携"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登场,其自主研发的芯片与算法架构深度融合头部企业计算平 台,通过三个版本实现10万-20万元级车型全覆盖。此外,仰望U8升级版搭载了最新的驾驶辅助系统, 与地平线、商汤等合作的智能座舱系统也首次亮相。 以智能化见长的小鹏汽车此次展示的XNGP 5.0系统,新增匝道博弈通行功能,复杂 ...
多元化:中国汽车动力变革突围新路径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4-24 09:10
从最初完全依靠引进,到后来自主设计结合国外技术咨询,再到如今全自主设计和开发,中国汽车动力 技术实现长足进步,全面实现了与国外技术并跑。不仅如此,在插混领域,比亚迪以电为主、以发动机 为辅的插混路线,不仅带火了中国市场,还成功带动国外同行在插混市场的研发,使其成为全球新能源 汽车市场的一条重要技术路线。 插电式混动和增程式动力系统,为我国汽车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动力特色,也为其走向全球市场打下基 础。创新是汽车发展的根本。扔掉拐杖,走自己的路,才会有光明前景。 为缓解能源过度依赖进口带来的压力,前不久颁布的《能源法》提出,为实现未来能源低碳化,应积极 发展氨、氢、醇这类的低碳新燃料的应用。但氨燃料在常温常压下是气体,并且其着火温度高、火焰传 播速度慢,在内燃机上实现应用尚有许多挑战。氢气具有很多优点,比如不含碳,质量热值高,燃烧速 度快且清洁,是很有发展前景的新燃料。不但可在燃料电池上高效应用,也可直接在内燃机上作燃料。 但其如果直接电解水制取需要约55kWh电获得一公斤氢,生产成本较高。此外,氢气密度太小,运输费 用高。加之氢气易逃逸,一般材料难以满足要求。鉴于以上原因,氢气加注站建设要求相较于常规燃油 加注站 ...
喊话车企放弃自研 智驾供应商给出了100种理由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4-24 09:04
文章核心观点 - 智能驾驶进入平权时代渐成新车标配,供应商呼吁车企放弃自研智驾,对于车企而言自研智驾面临高投入、长周期等问题,依靠供应商更具性价比,车企应专注资源高效整合,与供应商分工协作推进智驾技术进步 [2][6][9] 智驾供应商呼吁车企放弃自研 - 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称特斯拉FSD在中国领先,智驾迟早成标配,车企没必要全栈自研,标准化工作应交供应商 [2] - 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呼吁车企将更多资源投入提升用户体验,20%自研与80%合作将成智驾赛道常态 [2] - 四维图新首席执行官程鹏表示车企自研智驾性价比低,应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 依靠供应商更具性价比 - 问界M8因搭载华为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收获10万辆订单,华为全栈自研的智驾系统在国内新车搭载率位居前列,其训练机制提升模型可解释性与决策精度,海量训练数据为模型优化提供养分 [2] - Momenta通过自研为多家车企提供智驾解决方案,其开放技术架构能适配多种芯片平台,降低技术整合难度,2024年新增车企定点项目数位居行业前列 [3] - 从技术和成本角度看,供应商提供智驾方案性价比高,如Momenta端到端大模型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大疆纯视觉智驾方案硬件成本低、适配快,降低上车门槛 [3] - 一些供应商体现“术业有专攻”技术优势,如地平线征程6芯片实现性能与功耗平衡,提升智能驾驶计算方案处理能力和效率 [4] - 商业模式创新使智驾供应商更有效率,如轻舟智航“敢赔模式”构建风险分担机制,降低车企应用智驾技术风险及成本 [4][5] 周期长、花费高,自研智驾逐渐被弃 - 小鹏汽车每年在智能驾驶研发投入超30亿元,全栈自研的XNGP智驾系统可实现技术迭代,硬件成本平均每车2万元 [6] - 理想汽车自研AD MAX智驾系统投入大量资源,连续3季度研发费用达30亿元,从立项到量产耗时4年 [6] - 车企全栈自研研发投入高、时间周期长,面临技术迭代、市场需求变化等风险,且自研智驾系统成本及升级维护成本较高 [6] - 很多整车企业选择与供应商合作推进智驾系统研发与应用,上汽集团与多家智驾供应商深度合作 [6][7] - 车企全栈自研可掌握核心技术形成数据闭环,但易错失市场最佳机遇期;供应商提供智驾系统可降低成本提高上车速度,但需做好数据管理协调 [8] 车企要专注资源高效整合 - 车企研发资金、资源应围绕智驾深度挖掘技术潜力,目前研发投入重点领域包括智驾、芯片、架构、车机、操作系统等 [9] - 车企应注重提升智驾安全性能,解决技术短板和“黑盒”问题,投入数据安全措施及机制研究,如特斯拉自研加密算法保护数据 [10] - 汽车智能化下半场行业竞争本质是“AI+数据+生态”竞赛,整车企业需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打造可持续发展竞争壁垒,政策合规性和成本控制是关键因素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