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汽车报网
icon
搜索文档
李嘉刺破制动液认知谜团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21 15:45
新能源汽车制动液行业变革 - 新能源汽车普及导致制动系统工作逻辑发生结构性变革 传统制动液标准滞后于技术迭代 存在安全风险 [1][4] - 新能源车制动系统特性包括能量回收、电子助力、车重增加20%~30% 对制动液提出更高沸点、更低粘度、更强防腐的核心要求 [4] - 现行国家制动液标准仍停留在燃油车时代 干沸点230℃与湿沸点155℃难以匹配新能源车复杂工况 [5] 统一石化战略布局 - 公司将制动液从"消耗件"重新定义为关乎驾乘生死的"安全件" 推动行业认知变革 [1][6] - 推出混/电/油全兼容制动液 以电动车最高要求为标准向下兼容 解决修理厂多型号库存难题 [8] - 研发能力方面 构建AI驱动平台使新产品开发周期从"年"缩短至3~6个月 围绕性能、成本、碳排放等4维度优化 [8] 技术突破与标准升级 - CLASS7级别制动液达到国际最高标准 企业标准严于国标 推动行业技术标准制定 [8] - 电液制动切换时产生的频繁压力脉冲加速油气阻形成 新能源车紧急调用液压制动时制动液需承受剧烈热负荷波动 [4] - 线控制动系统对响应速度要求极高 制动液低温高粘度可能成为响应延迟诱因 [4] 市场潜力与安全理念 - 2024年中国新车登记达3583万辆 机动车保有量突破4.53亿辆 制动液市场潜力达百亿元级别 [9] - 公司将制动液、冷却液和玻璃水并列为新能源汽车三大"安全液体" 超越传统耗材认知范畴 [9] - 安全与健康是产品研发首要原则 强调"健康和安全是天大的事情" [9]
重卡产业创新发展已非单打独斗 北奔重汽带了个好头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21 15:31
伴随汽车产业"新四化"的飞速发展,重型汽车正处于智能化、电动化的高速发展期,为了进一步探讨未来重卡与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前 沿技术的发展趋势,7月18日,由北奔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多家单位主办的"2025重型汽车创新发展国际学术与产业融合大会暨新技术发布 会"在包头举行。 B e o I A HI an . y An H 1 A ALL V 1187 A T d B C V 7 R D 2 leria ri A ( 01 重卡产业正在深度重构 当前,在"双碳"目标与全球能源转型的驱动下,中国商用车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技术革新。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4年我国新能源重卡销量约8.2万辆,市场渗透率13.6%;2025年一季度,渗透率快速增至19.7%,4月终端市场渗透 率首次突破20%,新能源重卡已经成为支撑市场增长的核心力量之一。 并且,在"双碳"目标和能源结构调整的驱动下,重卡动力系统多元化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包括纯电动、氢燃料电池、插电式混合动力、增程式混合动 力、甲醇等多种技术路线"百家争鸣"。 决定未来竞争力的,不只是产品本身,而是能否在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融合上持续突破,在系 ...
军工涨、汽车降!这家德国老牌企业拟出售汽车业务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21 09:27
公司战略转型 - 莱茵金属计划剥离汽车业务"动力系统"部门,将重心全面转向国防军工领域 [1] - 已与私募股权公司OEP就潜在出售展开初步谈判,交易尚处早期阶段 [1] - 公司表示正通过竞争性流程与多家竞标者洽谈,但拒绝透露具体细节 [1] 业务结构分析 - 军工业务占比达80%,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50%,营业利润率15.2% [3][4] - 汽车业务营收占比下降,2024年营业利润率从6.4%降至4.2% [4] - 2025年Q1军工业务推动整体营收增长46%至23.05亿欧元,汽车业务营收同比下降6.7%至5.05亿欧元 [4] 汽车业务困境 - 受欧洲市场低迷、成本上升及电动化冲击,2024年大众/宝马净利润分别下降30.6%/36.9%,行业传导至零部件供应商 [3] - 2025年Q1汽车部门营业利润暴跌70.4%至900万欧元,营业利润率从5.8%降至1.8% [4] - 已签约业务量同比骤降47.6%至3.25亿欧元,反映需求持续萎缩 [4] 历史定位与调整 - 公司曾坚持"内燃机+电动化"双轨战略,2018年在中国市场逆势增长6% [6] - 2024年起逐步将柏林/诺伊斯工厂改造为军工产线,保留部分汽车零部件产能 [6] - CEO帕佩格明确汽车部门6700名员工表现优异,但业务"不再符合核心定位" [9] 潜在交易动态 - 除OEP外,私募Mutares也曾进行非正式谈判,但需高价才能说服管理层 [9] - 工会与职工代表倾向保留业务并推动工厂转型,而非直接出售 [9] - 公司声明正评估所有选项以确保"将民用部门交予可靠买家" [9]
马斯克深陷政治旋涡 特斯拉面临脱轨风险?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21 09:27
马斯克与特朗普关系恶化 - 马斯克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就职典礼上高调发言,但不到半年两人彻底反目成仇 [2] - 马斯克成立"美国党"引发特朗普公开嘲讽,称其行为"荒谬"且"脱轨" [2] - 特朗普签署"大而美"法案取消电动汽车联邦税收抵免,直接重创特斯拉市场竞争力 [4] "大而美"法案对特斯拉的影响 - 法案取消7500美元电动汽车联邦税收抵免,导致特斯拉面临12亿美元直接损失 [4][5] - 特斯拉股价单日暴跌5.4%,市值蒸发3900亿美元 [4] - 税收抵免政策终止将影响16万辆特斯拉美国销量,年利润损失9.6亿美元 [5] - 储能业务和光伏业务的联邦税收抵免取消,年利润损失2.4亿美元 [5] - 法案首次对电动汽车车主征收每年250美元使用税,打击消费者购车意愿 [5] - 取消"碳积分"交易使特斯拉失去重要利润来源,2015年以来累计收益超110亿美元 [5] 特斯拉全球销量持续下滑 - 2025年二季度交付量38.41万辆,同比下降13.5%,连续两个季度下滑 [6] - 上半年全球交付量72.08万辆,同比下降13% [6] - 欧洲市场5月销量同比大降27.9%,1-5月累计销量下降37.1%至75196辆 [6] - 美国市场一季度销量同比下降9%,二季度跌幅扩大至16.7% [7] - 中国市场上半年销量26.34万辆,同比下降5.4%,市占率从15%峰值萎缩至7.6% [7] 新兴业务进展受阻 - 人形机器人Optimus项目负责人离职,量产目标推迟至少两个月 [8] - 硬件存在关节电机过热、灵巧手承载不足、电池续航有限等缺陷 [8] - Robotaxi试点运营期间发生多起异常驾驶事件,包括撞上静止车辆 [9] 资本市场反应 - 马斯克成立"美国党"导致特斯拉股价单日下跌6.79%,市值蒸发680亿美元 [10] - 投资者担忧马斯克涉政分散公司精力,政治风险加剧 [10][11] - 分析师认为成立新党是充满政治风险的赌博,加剧市场不安情绪 [11]
艾睿铂:今年中国品牌市场份额将达67%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21 09:27
展望未来,报告认为,汽车制造商应采取两项关键举措,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日前,全球咨询公司艾睿铂发布年度行业深度分析报告《2025全球汽车展望》,报告指出,在全球 汽车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颠覆性革命之际,中国领先的新能源车企不仅经受住了考验,更凭借"新运营 模式"成为推动全球汽车行业变革的主导力量,树立了速度、效率和创新的新标杆。 通过对汽车领域的深度剖析,这份报告对汽车行业提出了很多预见性的判断。报告指出,中国新能源车 企的"新运营模式"使新车上市的时间减少一半,投资减少40%~50%,并具备30%的成本优势;预计到 2025年,中国品牌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将达到67%,而外国品牌的市场份额将持续下降;到2030年,中国 汽车制造商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将翻倍,占比将达到10%,在欧洲的年产量将增加80万辆,而欧洲本土车 企则可能会关闭相当于1.5家工厂的产能(约40万辆),这将推动投资组合的调整;新一轮美国关税带 来的成本预计在2026年达到约300亿美元,根据艾睿铂的观察,这些成本压力正在促使许多美国企业考 虑将其供应链迁出中国,以减轻关税带来的影响;对于持续几年的价格战,报告判断,中国市场的价格 战仍在持续,但20 ...
观车 · 论势 || 汽车经销商的“求救”,最该让谁听到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21 09:27
在笔者看来,只有商协会发布倡议和函还远远不够,必须看到问题的关键,并下决心治理才能阶段性缓 解经销商压力。 如今,国内汽车市场已经进入"既决高下,也决生死"的淘汰赛,汽车厂家无不使出浑身解数争取坐在餐 桌旁,避免成为餐桌上的一道菜。但是"餐票"有限,在此关键时刻,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舍弃利润, 先保市占率,宁可自损八百也要伤敌一千,拿到"餐票"再说。 这么看来,就连汽车厂家自己都在亏损卖车,他们还会顾及经销商能不能挣钱吗?恐怕很难。 那么,一开始厂家卖车都是挣钱的,为什么现在总能看到哪家企业每卖一辆车就亏四五万元的新闻呢? 大概10年前,国家推出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当时的新能源汽车价格高昂,而且配置差、续驶里程 短,根本卖不动。于是一些车企开始低于成本价卖车,用补贴的钱弥补低价的损失,居然最后赚得盆满 钵满。不过,这种做法最终遭到了国家的严厉打击。 之后,新能源汽车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何定位自己的产品,选择什么样的定价策略是每个品牌都 必须考虑的问题。根据成熟市场经验,定价太高,销量肯定上不去。当时美国也是在福特推出成本低、 售价低的T型车之后,才使汽车进入千家万户。各国车企一开始并没有亏钱卖车的做法。 ...
二手车如何成为汽车消费第二增长线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21 09:12
如果将汽车市场的交易趋势置于历史长河之中看,新车与二手车的销量变化仿佛一场龟兔赛跑:遥遥领先的新车市场与奋起直追的二手车市场之间交易 规模的差距,正在日益缩小。 在汽车市场保有量基盘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无论是面向促进国内汽车消费的内循环还是二手车出口的外循环,二手车行业为整个汽车市场提供了巨大的"蓄 水池"。 在近日召开的2025年中国二手车大会上,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田甜用一系列详实的数据,呈现了二手车行业日益成为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第二增长曲线 的历程。 图片作者: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 二是经营品类越来越聚焦。二手车商从最初的经营多种品牌到现在转向专攻ABB、蔚小理等少数品牌,甚至是单一品牌、单一车型。 三是二手车新能源专营店逐渐涌现。这类经营者不同于传统二手车商,他们非常年轻,属于在互联网成长的一代,经营理念更符合汽车行业数字化、智能 化、电动化的发展趋势。 二手车与新车比值逐渐缩小 随着我国二手车政策全面落地,带动二手车市场除个别年份外,保持每年两位数的增长率。尤其是自2024年7月后,在国家以旧换新、报废更新政策的加持 下,对车市的拉动效果逐渐显现,截至目前有超过1000万辆新车享受到国家政策补贴,同时 ...
蓄力二十年,官方认证二手车欲反客为主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21 09:05
"22年来,上汽大众在官方认证二手车方面投入超过20亿元,但时至今日市场占比仅有3.1%。"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销售与市场执行副总经理傅强, 在7月3日举行的2025年中国二手车大会的主题演讲中透露的一组数据,暴露了国内官方认证二手车的尴尬处境和现实困境。 尽管被视作含着"金汤匙"出生,并且见证了中国二手车市场从小、散、乱跃迁规模化、规范化发展阶段,但官方认证二手车在其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却始 终未能从二手车市场的边缘走到中心。 在全国二手车年交易量即将迈过2000万辆门槛之际,如何重塑官方认证二手车业务、如何应对市场变化持续迭代业务、新能源品牌又该如何搭建自己的认证 二手车业务,成为摆在每家车企面前的必答题。 车市进入以二手车为核心的下半场 "如今,二手车站在我国汽车市场发展的中心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肖政三强调,我国汽车市场已进入以二手车为核心的下半场,做好二手车业务关乎 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厂家与经销商是命运共同体,特别是在当前"两新"政策背景下,双方需要加强协作,通过置换业务带动新车销售。肖政三呼吁,厂家要高度重视二手车业务 发展,将二手车业务提升到与新车业务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当前 ...
金融大礼包勾勒汽车消费新图景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21 08:57
当消费者考虑更换一辆新能源汽车但苦于全款压力;当4S店返利和补贴迟迟未到,暂时无法赎回银行抵押的车辆合格证;当二手车商因资金周转不 畅,难以及时补货,这些汽车产业链条上的堵点,如今正迎来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等6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从支持增强消费能力、扩大消费领域金融 供给、挖掘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促进提升消费供给效能、优化消费环境和政策支撑保障6个方面提出举措,要实实在在地撬动汽车消费市场的齿轮。 随着金融工具与购车需求、产业循环深度咬合,汽车市场将迎来怎样的化学反应?这场金融赋能消费的升级行动,或许隐藏着行业破局的密码。 多维破解消费痛点,释放消费潜力 《指导意见》指出,积极开展汽车贷款业务,综合借款人信用水平、还款能力等,合理确定贷款发放比例、期限和利率,适当减免汽车以旧换新过程中提前 结清贷款产生的违约金。可以说,从购车贷款发放、以旧换新成本、新能源汽车支持等多个维度,直击消费者在汽车消费过程中的痛点与难点,有望重塑汽 车消费格局,让更多消费者圆购车梦。 以往,汽车贷款政策较为僵化,不少消费者因无法满足严苛条件,被拒之汽车消 ...
暴风眼中的哪吒汽车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21 08:50
公司现状 - 母公司合众新能源已发布投资人预招募公告,正式开启破产重整程序 [2] - 2024年销量骤降63%,资产负债率突破85%红线 [3] - 拖欠宁德时代等核心供应商款项,采用"债转股"方案(70%债务转股权,30%分期无息偿还) [4] - 全国三大工厂总规划产能35万辆,实际利用率不足30%,浙江桐乡总部工厂停工 [4] - 员工数量从高峰期3000余人缩减至不足800人,管理层集体降薪超50% [4] 销量表现 - 2022年销量15.2万辆,2023年下滑至12万辆,2024年仅交付6.5万辆 [3] - 高端车型哪吒S、哪吒GT市场认可度低,走量车型哪吒V和哪吒U遭遇竞品挤压 [3] - 年销10万辆成为"生死线",若复工后无法重回该规模将面临二次暴雷风险 [6] 技术研发 - 研发投入长期不足营收5%,远低于行业15%平均水平 [7] - 2+级辅助驾驶系统OTA更新停滞半年,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研发因资金问题搁浅 [7] - 2026年前需推出技术代际产品否则将边缘化 [7] 行业背景 - 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寡头竞争阶段,二线品牌面临"上有豪华、下有性价比"夹击 [6] - 年销20万辆正成为新能源车企"生死线" [9] - 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达55%,市场增长红利将向头部企业集中 [10] - 未来3年新能源车企数量将减少至20家左右,90%新势力会被淘汰 [10] 自救措施 - 必须在7月30日前锁定战略投资人,四季度前恢复生产 [6] - 潜在投资方要求先降低负债才考虑注资 [6] - 拥有完整生产资质、15万辆年产能基础和东南亚市场布局 [10] 渠道与用户 - 经销商体系缩减40%,约300家经销商联合维权 [9] - 40万车主面临"修车无门"风险,140余位车主组建维权群 [9] - 延保服务购买率激增30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