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际金融报
icon
搜索文档
大"汽""皖″成
国际金融报· 2025-08-08 00:31
2025,中国汽车业年中叙事一言蔽之:大"汽""皖"成一一安徽超越广东。 8月7日,根据安徽省汽车办消息,今年上半年,安徽汽车产量达149.95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73.09万辆,双双位居全国第一,实现历史性突 破。 中国汽车产业的权力版图正在剧烈重构,凭借着全链协同的产业集群优势,安徽成功"弯道超车"。 中国汽车产业的权力版图正在剧烈重构,凭借着全链协同的产业集群优势,安徽成功 " 弯道超车 " 。 不仅如此,从产品结构来看,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安徽汽车产业的核心增长极。 上半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73.09万辆,占比已达47.2%,几近"半壁江山",领先第二名广东近30万辆。去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成功突破百万 辆大关,达到 168.4万辆,今年以来增长势头强劲。 实际上,在安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轻量化材料、销售维保、回收利用等环节一应俱全,真正实现了"不出安 徽就能造一台新能源整车"。 此前,汽车第一大省一直是广东,作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长期霸主,因为坐拥广汽和比亚迪,广东省从2016年便位居汽车产量第一,十年未曾动摇。 2024年,广东仍以570.74万辆的惊人产量 ...
规模破万亿!银行发行“二永债”须警惕这项风险→
国际金融报· 2025-08-08 00:18
银行"二永债"发行概况 - 今年以来银行发行"二永债"总额已超万亿元,截至8月7日达到10464.60亿元 [1][2] - 仅7月内发行规模激增超2000亿元,达到2294亿元,远超一季度的1738.60亿元 [1][2] - 2023年至2024年银行"二永债"发行数量和规模持续增长,发行数量分别为123只和142只,年度发行总额分别为11142.9亿元和16637.9亿元 [2] 发行结构分化 - 大行发行规模占据"半壁江山",国有银行合计发行16只总额5950亿元,股份行发行9只总额2670亿元 [4] - 中小银行成为发行数量主力,地方银行及民营银行发行46只总额1844.6亿元 [1][4] -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化明显,国有行17.79%,股份行13.71%,城商行12.44%,农商行12.96% [5] 发行驱动因素 - "二永债"发行加速源于银行对补充资本金需求增大,巴塞尔协议Ⅲ要求商业银行总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 [3] - 银行机构为支持实体经济加大信贷投放增加了资本金消耗 [3] - 存贷息差持续收窄使银行难以通过内源性收入补充资本金 [3] 中小银行发行特点 - 中小银行看重"二永债"的便利性,不依赖资本市场估值表现,适用于非上市银行 [4] - 相比股权融资不稀释股权,融资成本在低利率环境下相对可控 [4] - 可以调整债券配置优化资本结构,二级资本债计入二级资本,永续债计入其他一级资本 [4][5] 潜在风险与挑战 - 二级资本债在发行后第5年开始每年可计入二级资本的比例逐年下调,从100%递减至20% [5] - 赎回"二永债"有门槛要求,资本充足率应持续高于监管红线 [5] - 中小银行构建资本补充长效机制仍是挑战,需要警惕资本补充"后劲不足"风险 [5] 市场展望 - 2025年大行注资落地及化债背景下银行资产质量改善将缓解资本补充压力 [6] - "二永债"仍为"资产荒"延续下的优质配置品种,但优质信用债逐渐"利率化"使投资安全垫变薄 [6] - 投资者需要优化配置策略,在下沉市场挖掘更具确定性的增量收益 [6]
大“汽”“皖″成
国际金融报· 2025-08-08 00:14
安徽汽车产业崛起 - 2025年上半年安徽汽车产量达149.95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73.09万辆,双双位居全国第一 [1][4] - 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达47.2%,领先第二名广东近30万辆 [4] - 2024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68.4万辆,2025年增长势头强劲 [4] 产业链优势 - 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覆盖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轻量化材料等全环节,实现"不出安徽造整车" [5] - 汇聚7家整车企业(比亚迪、奇瑞、蔚来等),3000余家零部件企业,1700余家后市场企业 [9] - 合肥形成"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格局,拥有6家整车企业和数百家核心零部件企业 [11] 区域协同发展 - 芜湖贡献全省46.2%汽车产量和80%出口,奇瑞2025年上半年出口55.03万辆,全球120个国家 [12] - 马鞍山专注商用车领域,滁州构建动力电池全产业链,宣城聚焦电机部件,其他城市差异化布局轻量化、氢能等 [15][16] - 各市依据资源禀赋分工协作,推动安徽汽车产业规模扩大、技术创新 [16] 统计口径调整影响 - 2025年统计口径改为"生产地统计",比亚迪合肥基地95万辆产量(占安徽56.4%)从广东划归安徽 [8][9] - 比亚迪合肥基地三期完工后年产能将达132万辆 [9] 历史对比 - 广东2024年汽车产量570.74万辆,安徽262.03万辆,差距超300万辆 [7] - 广东凭借广汽和比亚迪长期占据第一,安徽通过全链协同实现反超 [6][1] 出口表现 - 2024年安徽汽车出口量全国第一,每4辆出口车中1辆为"安徽造" [15] - 奇瑞2024年出口超百万辆,2025年上半年出口55.03万辆,蝉联中国品牌第一 [12]
2025中国经济夏季研讨会在沪举办 专家建言科技创新绿色发展
国际金融报· 2025-08-07 23:48
经济内外双循环协调发展 - 中国人民银行应作为创造需求的第一推动力 通过向中央政府定向增发货币来创造消费购买力 重点投向科教文卫等公共品领域以带动私人品经济发展 [2] - 地方政府可精准发行可多次循环使用的产业链消费券 通过刺激消费带动全产业链循环 [2] - 央行可通过"熊猫债"向友好国家发行跨境人民币 由这些国家创造中国外需 采购中国产品和服务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发行的自主可控 [2] - 产能过剩为共产主义实现提供物质前提 建议采用复合型分配制度(按需/按劳/按资/机会收益)破解产能过剩问题 [2] 绿色低碳转型 - 城市需统筹产业结构调整 能源清洁转型与绿色生活方式 重点完善统计核算 扩大碳市场覆盖 推进低碳交通与建筑 [3] - 碳管理服务中心将为企业提供碳资产保值增值服务 助力钢铁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3] 城市软经济发展 - 建议利用中国百强城市 百强上市公司 全球百强大学资源 实现三百融合 支持城市硬经济和软经济发展 [4] - 2023年中国人才规模达2.2亿 但存在质量参差不齐 区域分布不均 新兴领域人才缺口大等问题 [4] - 建议基于城市定位精准施策 产学研融合培养人才 分类评价人才 促进区域人才合理流动 [4] - AI技术可实时采集城市消费数据 精准预测需求 防止产能过剩和内卷 [4] 民营经济发展 - 民营经济是经济活力与创新的核心 需建立明确透明的政企关系 通过法治保障促进发展 [5]
私有化退市?新世界辟谣未与黑石等接触
国际金融报· 2025-08-07 23:41
私有化传闻澄清 - 公司发布澄清公告,否认控股股东及黑石集团就私有化要约进行接触 [2] 资产出售动态 - 计划出售香港国际机场11SKIES购物中心,总楼面面积38万平方呎,市场估值超百亿港元 [4][5] - 传闻出售上海淮海中路K11写字楼部分,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标价28.5亿元,后被公司辟谣 [5][6] - 杭州甲级写字楼计划年内出售,市值约10亿元,本财年目标出售资产260亿港元 [9] 财务表现与债务压力 - 2024财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34%至358亿港元,核心经营溢利减少18%至69亿港元 [7] - 净利润亏损171亿港元(含175亿港元非现金亏损),归母净利润亏损197亿港元 [7] - 总债务规模1516亿元,短期债务416亿元,资产负债率49.33%未达40%目标 [8] - 延期支付34亿美元永续债利息,后完成882亿港元再融资,银行贷款最早到期日为2028年 [9] 市场与运营数据 - 上海K11写字楼单位租金9元/平方米,毛收益率5.8%,高于内地隐含资本化率3.6% [6] - 11SKIES若出售将成为香港机场近年最大商业资产交易之一 [5]
特朗普关税为啥无法重振制造业
国际金融报· 2025-08-07 23:41
美国制造业现状 - 美国制造业活动持续萎缩,3-7月PMI为48(低于50荣枯线)[2] - 制造业在5-6月减少2.6万个岗位,7月预估再减1.1万岗位[3] - 当前美国进口商品平均关税税率达18%,为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高水平[2][4] 关税政策影响 - 最新关税政策对69国进口商品征收10%-41%关税,半导体进口关税达100%[4] - 美国已获得1270亿美元关税收入,同比增长132%[4] - 高关税可能推动纺织业回流,但对汽车、钢铁产业作用有限[2] 企业案例表现 - 惠而浦80%在美销售家电本土生产,因亚洲竞争对手提前出货被迫减产[3] - 哈雷和北极星因消费者支出不确定性削减产量[3] - 苹果计划追加1000亿美元在美投资,但供应链全球化本质难改变[7] 产业回流挑战 - 制造业回流需数年时间建立供应链,非短期可完成[6] - 美国制造商面临钢、铜、铝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3] - 生产转移成本高昂,iPhone若在美生产价格或达3500美元[7] 宏观经济压力 - 关税导致制造商无法转嫁成本,挤压利润空间[7] - 消费者支出疲软影响企业生产决策[3] - 近2万亿美元制造业项目需多年才能落地[5][6]
申万菱信旗下基金“折戟”!发起式基金如何走出清盘危机?
国际金融报· 2025-08-07 23:16
发起式基金清盘潮 - 申万菱信旗下两只发起式基金因三年后规模低于2亿元触发清盘条款,分别为碳中和智选混合型(规模0.08亿元)和养老目标日期2040三年持有混合型(规模0.25亿元)[1][2] - 2025年全市场清盘基金160只,其中61只为发起式基金,占比近40%[1][4] - 发起式基金成立门槛低(仅需管理人认购1000万元并持有3年),但三年后规模需达2亿元,否则强制清盘[2][4] 行业竞争与淘汰机制 - 清盘潮反映行业资源向优质基金集中,业绩不佳或缺乏竞争力的产品被加速淘汰[1][7] - 普通基金清盘多因规模低于5000万元或持有人不足200人,而发起式基金清盘主因三年规模考核未达标[4][5] - 发起式基金常为追逐热点批量成立,赛道退潮后易成"清盘重灾区"[4] 基金公司应对策略 - 面临三年考核的发起式基金需通过调整产品设计、优化营销策略及提升持有体验来吸引投资者[7] - 行业需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注重产品前瞻性和投研能力,避免短期规模扩张牺牲长期信誉[8] - 当前市场环境下,规模困境易形成恶性循环,短期内提升至2亿元难度较大[7] 市场现状与潜在风险 - 全市场2293只发起式基金中1242只规模未满2亿元,2025年底前百余只面临三年考核[6] - 2022年市场高点成立的基金集中到期,部分产品因市场环境难以实现规模增长[4] - 清盘机制倒逼公司审慎布局产品,减少盲目跟风热点行为[1][7]
7年来首次!莫迪或于8月底访华
国际金融报· 2025-08-07 22:57
中印关系转暖 - 印度总理莫迪计划于8月31日至9月1日访华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 若成行将是其7年来首次访华 [1] - 莫迪上次访华为2018年4月武汉非正式会晤和6月上合青岛峰会 2020年6月中印边境冲突导致关系紧张 2022年10月金砖喀山峰会为双边关系定调重回稳定发展轨道 [2] - 2023年6月印度外交部宣布加快恢复中印直航航班 7月24日起印度时隔5年恢复向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 [2] - 2023年6-7月印度国防部长、国家安全顾问及外长相继访华 均为五年内首次 形成高级官员规模性访华态势 [2][3] 经济合作重启 - 印度财长表示将放宽资本限制 经济智库建议允许中国实体无需审批收购印度公司24%股份 理由是中国占全球电子制造产能60% 完全排除不现实 [3] - 印度政府《2023-2024年经济调查报告》支持邀请中国企业在印度建厂生产出口产品 [3] - 分析人士指出领导人互动创造积极叙事氛围 推动双边会谈和关系正常化 [3] 地缘政治调整 - 印度转向中国战略部分源于美印关系跌至特朗普上台以来最低谷 美国对印度部分商品加征25%关税使总税率达50% 涉及80亿美元对美出口产品 [4][5] - 印度20%出口商品面向美国(占GDP2%) 受影响产业包括宝石珠宝、服装纺织品及化学品 [5] - 印度国内舆论反对对美让步 前财政部长认为美印在关税能源等多领域分歧大 和解可能性小 [6] 多边合作探索 - 印度前劳工部长表示正通过英国欧盟自贸协定等多边路径寻求突破 强调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可缓冲外部冲击 [7] - 分析认为莫迪访华将向西方霸权发出信号 凸显发展中国家合作意愿 [7]
香港首份RWA产业白皮书发布:呼吁建立全流程风险和合规管理体系
国际金融报· 2025-08-07 22:38
核心观点 - 报告打破"万物皆可RWA"盲目乐观态度 提出资产筛选三大标准框架[1][4] - RWA总锁仓量达125亿美元 同比增长124% 行业处于概念验证向实际应用转型关键节点[5] - RWA与稳定币结合标志链上金融范式升级 解决交易空转和代币无根问题[6] - 监管形成穿透式原则和沙盒试验机制 通过牌照准入制度构建市场壁垒[6] 行业发展现状 - RWA代币化成为全球金融与区块链行业重点布局方向 形成传统机构、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和加密项目多方协同格局[5] - 花旗、渣打等全球头部银行探索支付结算、资产管理及跨境交易应用场景[5] - 蚂蚁数科推出机构级区块链平台Jovay 显著提升吞吐量并缩短用户响应时间[5] 资产类别应用 - 已形成金融资产、新能源资产、不动产、无形资产和算力资产五类主流方向[6] - 新能源RWA体现中国特色 展示绿色金融与实体经济融资场景潜力[6] - GPU算力资产凭借AI产业刚性需求和可信数字基因成为理想锚定资产[6] - 不动产RWA面临产权登记差异、估值不一致及地方监管合规挑战[6] 驱动因素与风险 - 兴起原因包括传统资产缺乏流动性、区块链技术成熟度提高及市场需求变革[7] - 面临各国监管差异显著、链下数据透明度不足、部分资产流动性差等风险[7] - 技术安全漏洞与合约复杂性构成潜在隐患[7]
千亿流量新入口,全国20城电梯间“碰一下”抢1亿现金红包
国际金融报· 2025-08-07 22:37
合作内容 - 分众传媒与支付宝联合推出"碰一下抢红包"服务,用户可通过解锁手机触碰分众广告屏幕旁的蓝环领取最高88元的支付宝现金红包 [1] - 此次红包活动累计发放1亿元,同时提供1000万份淘宝闪购免单及各类优惠 [1] - 活动覆盖全国20余个城市 [1] 营销效果 - 三得利在上海、杭州的投放点位日均活跃率提升65% [1] - 杭州地区用户领券率达到68.6% [1] - 该模式被描述为"品效销"融合的三位一体新营销模式,将广告位升级为交易新入口 [1] 行业应用 - "碰一下"技术已应用于便利店支付、快递柜取件、餐饮店点餐、单车骑行等多个场景 [1] - 目前已有10万快递柜和20万单车支持"碰一下"功能 [1] - 该技术正成为各行各业打通线上线下场景的新入口 [1] 战略意义 - 支付宝将"碰一下"定位为线下服务的亿级新入口 [2] - 该技术旨在助力行业创新交互、提升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 [2] - 目标是帮助合作伙伴通过新入口创造业务增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