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际金融报
icon
搜索文档
亚辉龙:实控人拟减持不超3%
国际金融报· 2025-08-18 21:26
股东减持计划 - 控股股东兼董事长胡鹍辉持有2.22亿股(占总股本38.9466%)拟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不超过570.43万股,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1140.85万股,合计减持不超过1711.28万股(占总股本3%)[1] - 副总经理兼核心技术人员肖育劲持有248万股(占总股本0.4348%)拟减持不超过62万股(占总股本0.1087%)[1] - 减持实施时间为2025年9月10日至2025年12月9日[1]
手机回收商闪回科技三闯港交所,四年半亏损超3亿,对赌协议压顶……
国际金融报· 2025-08-18 21:21
公司IPO动态 - 闪回科技第三次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 此前曾于2024年2月和9月递表[1] - 公司成立于2016年 专注于二手手机回收业务 拥有"闪回收"和"闪回有品"两大核心品牌[1] 财务表现 - 2021-2025年上半年累计亏损3.37亿元人民币 其中2021年亏损4870.8万元 2022年9908.4万元 2023年9826.8万元 2024年6644.3万元 2025年上半年2463.3万元[2][3] - 同期收入持续增长:2021年7.5亿元 2022年9.19亿元 2023年11.58亿元 2024年12.97亿元 2025年上半年8.09亿元[3] - 毛利率从2021年8.2%下降至2024年4.8% 2025年上半年回升至6.3%[5] - 销售成本从2021年6.88亿元增长至2024年12.35亿元 增幅近100% 2025年上半年达7.59亿元 占营业收入93.81%[5] 市场地位 - 按2024年回收和售出二手手机交易总额计算 公司是中国第三大手机回收服务提供商 市场份额均为1.3%[3] - 2023年市场份额1.4% 远低于行业前两名爱回收(9.1%)和转转(8.4%)[3] 商业模式 - 主要通过与上游采购商合作 通过"以旧换新"渠道回收旧手机 翻新后转售[8] - 近九成营收由自建线上渠道闪回有品贡献 第三方电商平台占比不到10%[4] - 采购量从2021年103.3万台增至2024年128.6万台 采购金额从5.38亿元升至10.36亿元[8] 运营风险 - 高度依赖上游采购合作伙伴 议价能力较低[8] - 需通过增加采购成本和佣金保持回收量和市场份额[8] - 多个主流手机品牌推出自有回收平台 加剧同业竞争[8] - 无法完全将采购成本压力转嫁给客户 售价低于竞争对手[9] 现金流与负债 - 2021-2024年连续四年经营活动现金流为负:2021年净流出639.9万元 2022年4373.6万元 2023年4777.4万元 2024年1844.9万元[13] - 存货持续增长 从1841.8万元增至3275.4万元[13]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流动负债净额7.22亿元 负债净额7.13亿元[13] - 赎回负债从2021年12月31日3.07亿元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7.91亿元[13] 股权结构 - 创始人刘剑逸和CEO余海容合计持有约45.35%股份[14] - 已完成多轮股权融资 投资方包括小米集团、顺为资本、清桐资本、同创伟业等[14] - 同行业对手转转也通过收购股权方式参与投资[14] 资金用途 - IPO募集资金将用于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升级[14] - 加强上游采购合作伙伴战略合作[14] - 加大营销推广力度并拓展高潜力销售渠道[14]
美股二季报收官,投资者紧盯零售业
国际金融报· 2025-08-18 21:16
美股二季度财报表现 - 标普500指数成分股公司二季度利润同比增长12%左右 远高于7月初预测的5%增幅 [1][2] - 标普500指数较4月低点攀升29% 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达9.7% [2] - 超过三分之二盈利增长来自通信服务和信息技术板块 [2] 行业分化表现 - 科技公司业绩受益于AI支出提振 而包装公司 油气钻探商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处境艰难 [2][3] - 航空业出现明显提振 美联航股价年内累计上涨4% 上月机票价格上涨推动行业反弹 [3] - 标普500指数市盈率达22.5倍 高于10年平均水平18.8倍 [3] 零售业展望 - LSEG零售/餐饮指数预计盈利同比增长5.7% 沃尔玛 好市多等广义零售商盈利增长率预计比去年高出31% [5] - 6月和7月零售销售强劲 亚马逊 eBay等零售商尚未看到支出回落 [4] - 51%消费者计划削减支出 主要减少外出就餐 服装配饰 旅行和奢侈品消费 [6] 零售商业态分化 - 沃尔玛 好市多等大众平价零售商处于有利地位 受益于对便宜货的广泛需求 [6] - 家得宝 劳氏等家装公司因房地产市场疲软可能持续陷入困境 [6] - 专业零售商和百货商店可能持续走低 因消费需求聚焦生活必需品 [6]
手机回收商闪回科技三闯港交所,四年半亏损超3亿,对赌协议压顶……
国际金融报· 2025-08-18 21:16
公司IPO动态 - 闪回科技第三次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 此前于2024年2月和9月两次递表[1][2] - 公司成立于2016年 专注于二手手机回收服务 拥有"闪回收"线下回收品牌和"闪回有品"线上销售平台[2] 市场地位 - 按2024年二手手机交易总额计算 公司是中国第三大手机回收服务提供商 市场份额约1.3%[3] - 行业前两名爱回收和转转2023年市场份额分别为9.1%和8.4% 公司1.4%的市占率显著落后[3] 财务表现 - 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收入持续增长:7.5亿元→9.19亿元→11.58亿元→12.97亿元→8.09亿元[3] - 同期亏损累计达3.37亿元:4870.8万元→9908.4万元→9826.8万元→6644.3万元→2463.3万元[3] - 销售成本从2021年6.88亿元增长至2024年12.35亿元 增幅近100%[5] - 2025年上半年销售成本7.59亿元 同比增长37.74% 占营业收入93.81%[5] 盈利能力 - 毛利率从2021年8.2%下降至2024年4.8% 2025年上半年回升至6.3%[5] - 毛利率远低于行业龙头爱回收母公司万物新生(超过19%)[5] - 毛利受二手手机采购成本、售价波动、市场竞争和宏观经济状况多重影响[6] 业务模式 - 通过与主流手机品牌、运营商和大型商户合作开展"以旧换新"业务[7] - 采购量从2021年103.3万台增至2024年128.6万台[7] - 采购金额从2021年5.38亿元飙升至2024年10.36亿元[7] - 近九成营收由自建线上渠道闪回有品贡献 第三方电商平台占比不足10%[4] 竞争劣势 - 产品售价低于竞争对手 以256G iPhone15Pro为例 闪回有品售价明显低于爱回收[8][10] - 平台销售机型数量少于竞争对手[8] - 多个主流手机品牌推出自有回收平台 加剧行业竞争[7] 资金状况 - 连续四年经营活动现金流为负:2021年-639.9万元至2024年-1844.9万元[10] - 存货从1841.8万元增长至3275.4万元[10] - 2025年上半年流动负债净额7.22亿元 负债净额7.13亿元[10] - 赎回负债从2021年12月31日3.07亿元增加至2025年6月30日7.91亿元[10] 股权结构 - 创始人刘剑逸和CEO余海容合计持有约45.35%股份[11] - 刘剑逸通过ShanHuiShou BVI持有31.71%股份[11] - 曾获得小米集团、顺为资本、清桐资本等多轮融资[11] 资金用途 - IPO募集资金将用于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升级[11] - 加强上游采购合作伙伴战略合作[11] - 扩大营销推广并拓展高潜力销售渠道[11]
再创新高!36万亿险资投向这些领域
国际金融报· 2025-08-18 20:33
保险资金运用规模 - 截至二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突破36万亿元 同比增长17.4% [1] - 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32.60万亿元 财产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2.35万亿元 [1] - 资金增长得益于储蓄需求旺盛带来的保费增长及股债市场回暖带来的金融资产市价上涨 [1] 股票投资配置 - 人身险公司股票投资余额2.87万亿元 占比8.81% 较去年同期增长1.8个百分点 [2] - 财产险公司股票投资余额1955亿元 占比8.33% 较去年同期增长1.84个百分点 [2] - 年内险资举牌达27次 超去年全年的20次 中国平安接连举牌中国太保H股和中国人寿H股 [2] - 保险资金入市加快因政策面打通配置路径及低利率环境下长钱长投需求扩大 [2] 债券投资配置 - 人身险和财产险公司债券投资余额17.87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1.94万亿元 [3] - 人身险公司债券投资余额16.92万亿元 占比51.90% 财产险公司债券投资余额9455亿元 占比40.29% [3] - 8月8日起新发行国债、地方债、金融债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 [3] - 权益配置有望持续提升 高股息OCI股票配置或增加以缓解增值税及利率下行压力 [3]
专家热议智能时代与低空经济
国际金融报· 2025-08-18 20:29
"低空安全是低空产业发展的基础,这不仅仅是一门管理学,还涉及到技术+应用的范畴,在空域划分、空域管理、无人机侦测、飞行保障(如起 降安全、导航抗干扰抗诱骗、气象区域数据预报等)、应急故障管理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做大量管理学+科研工程化工作。"薛玉磊表示。 中国卫星(600118)导航定位协会首席专家、教授曹冲表示,"目前,要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以细分领域的产业化为基础,以产业带 动低空产业的发展,北斗时空将在低空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核心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人工智能专家委员刘德权院士探讨了低空经济在航空应急救援领域的应用前景。他表示,由于无人机的机 动灵活性,低空经济将在灾害智能感知、智能搜索与应急救援、应急综合管理、应急通信等领域有非常多的应用场景。 产业分享环节,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中国航天九院704所)副总工程师冯来、亿航智能设备(广州)有限公司中国境内空域协调中心总经理余节 虎、风和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上海卷积通讯电磁科技与传感技术实验室薛玉磊博士等产业代表,分别就低 空经济产业协同发展进行了分享。 日前,第二十届"蓝色浦江"学术年会之"智能时代与低空 ...
7月上海本外币贷款余额12.79万亿元,同比增长7.8%
国际金融报· 2025-08-18 20:26
存款方面,7月末,上海本外币存款余额23.07万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比上月末低0.1个百分 点。人民币存款余额21.81万亿元,同比增长7.3%,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外币存款余额1765亿 美元,同比增长8.3%,增速比上月末低4.6个百分点。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的数据,7月末,上海本外币贷款余额12.79万亿元,同比增长 7.8%,增速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12.21万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比上月末低0.6 个百分点;外币贷款余额801亿美元,同比增长1.6%,增速比上月末低0.5个百分点。 7月份,人民币贷款减少448亿元,同比多减690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145亿元,其 中,短期贷款增加3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14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减少748亿元,其中,短期贷 款减少340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406亿元,票据融资增加42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90亿元。 外币贷款减少23亿美元,同比多减5亿美元。 7月份,人民币境内企(事)业单位票据融资增加42亿元,同比少增225亿元;经营贷款减少393亿 元,同比少减29亿元;贸易融资、固 ...
再创新高!36万亿险资投向这些领域→
国际金融报· 2025-08-18 20:26
保险资金运用规模 - 截至二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突破36万亿元 同比增长17.4% [1] - 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32.60万亿元 财产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2.35万亿元 [1] - 资金运用余额增长得益于储蓄需求旺盛带来的保费增长及股债市场回暖带来的金融资产市价上涨 [1] 股票投资配置 - 人身险公司股票投资余额2.87万亿元 占比8.81% 较去年同期增长1.8个百分点 [3] - 财产险公司股票投资余额1955亿元 占比8.33% 较去年同期增长1.84个百分点 [3] - 年内险资举牌次数达27次 超过去年全年的20次 中国平安举牌中国太保H股和中国人寿H股 [3] - 保险资金入市加快因政策面打通配置路径及低利率背景下长钱长投需求扩大 [3] 债券投资配置 - 人身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债券投资余额17.87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1.94万亿元 [5] - 人身险公司债券投资余额16.92万亿元 占比51.90% 财产险公司债券投资余额9455亿元 占比40.29% [5] - 8月8日起新发行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 [5] - 权益配置有望持续提升 高股息OCI股票配置增加以缓解增值税及利率下行压力 [5]
7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93万亿元
国际金融报· 2025-08-18 20:23
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情况 - 截至2025年7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规模达3.93万亿元 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3% [1] - 从券种结构看 境外机构持有国债2.02万亿元(占比51.4%) 同业存单0.98万亿元(占比24.9%) 政策性金融债0.76万亿元(占比19.3%) [1] 境外机构主体入市情况 - 7月份新增3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 [1] - 截至7月末共有1171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 其中608家通过直接投资渠道入市 834家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 271家同时通过两个渠道入市 [1] 境外机构现券交易情况 - 7月份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现券交易量约为1.44万亿元 [1] - 7月份境外机构日均交易量约为628亿元 [1]
汉得信息:实际控制人拟受让0.50%公司股份
国际金融报· 2025-08-18 20:13
实际控制人持股变动 - 实际控制人陈迪清计划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受让原一致行动人范建震持有的505.69万股公司无限售流通股 [1] - 受让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0.50% [1] - 转让完成后陈迪清持股比例将提升至5.25% [1] 公司治理结构影响 - 公司控制权结构进一步稳定 [1] - 不会对公司治理结构及持续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