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金融债
搜索文档
2024年债券市场分析研究报告-CCDC
搜狐财经· 2025-10-26 18:44
宏观经济金融运行情况 - 2024年全球经济呈现分化复苏态势,美国经济增长2.9%,欧洲陷入衰退,全球通胀回落至5.8% [36][37][38] - 中国GDP同比增长5.0%至134.91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8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1.44万亿元 [50][51] - 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欧元区降息四次至3.15%,美联储降息三次累计100个基点 [39] 债券市场整体运行 - 2024年中国债券市场发行量48.45万亿元,同比增长6.83%,存量规模156.56万亿元,同比增长11.07% [1][74][79] - 债券收益率整体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年末降至1.68%,全年下行88个基点 [1][67] - 现券结算量416.38万亿元,回购结算量2190.66万亿元 [1] 债券市场产品结构 - 国债发行占比25.75%,金融债21.08%,地方政府债20.18%,中期票据10.04%,短期融资券8.57% [76][78] - 政府债券融资规模11.30万亿元,在社会融资中占比35.03%,较2023年提高8.03个百分点 [77] - 绿色债券市场规模15468.63亿元,资产证券化市场发行约1.98万亿元 [2] 市场创新与制度建设 - 产品创新亮点纷呈,推出绿色债券创新产品、"两新"债务融资工具,TLAC非资本债券成功落地 [1] - 市场制度建设持续深化,完善专项债券管理、风险防范处置、信息披露等机制 [2] - 对外开放稳步推进,熊猫债发行规模创新高,"债券通""互换通"机制不断完善 [2] 2025年市场展望 - 债券市场将受益于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行规模有望继续增长 [2][61] - 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提高赤字率,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 [61] - 货币政策将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相匹配 [61]
债市角度学习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
西部证券· 2025-10-26 15:1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二十届四中全会“十五五”规划为长期规划,不涉及短期政策,与“十四五”规划平滑接续,对短期债市影响中性;长期来看,规划重点任务或对债券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1][2][18] - 短期债市或保持震荡运行,建议以哑铃型为主,交易中适当控制久期水平,把握超跌反弹交易机会,注重逆向操作 [2] 各部分总结 复盘综述与债市展望 - 本周双降预期落空、风险偏好抬升、新规悬而未决,债市多空反复、收益率来回震荡,10Y、30Y国债利率分别上行2bp、1bp [9] - “十五五”规划是在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时期的积极应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部署12项分项任务,强调实现全年经济目标 [1][10][13] - 公报短期对债市影响中性,债市震荡格局未变,长期或推动科创债、绿色债券等品种发展及债券市场双向开放 [2][18] 债市行情复盘 资金面 - 央行净投放1981亿元,资金利率上行,R001、DR001较10月17日分别上行2bp、0.3bp至1.38%、1.32% [22][23] 二级走势 - 收益率震荡上行,各关键期限国债利率均上行,部分国债期限利差收窄,10y、30y国债收益率较10月17日分别上行2bp、1bp至1.85%、2.21% [30] 债市情绪 - 30Y国债周换手率小幅回落,部分国债利差走阔或收窄,银行间和交易所杠杆率下降,中长期纯债型基金久期中位数先升后降、分歧度上升,10年国开债隐含税率走窄 [40] 债券供给 - 本周利率债净融资额上升至4972亿元,国债、地方政府债净融资额上升,政金债净融资额下降 [52] - 本周存单发行利率上升至1.65%,下周地方政府债发行规模将增加 [3][58] 经济数据 - 三季度经济增速放缓,9月供强需弱格局强化,地产投资端仍有惯性,10月以来汽车零售走势偏弱,工业生产延续改善 [3][62][63] 海外债市 - 美国9月CPI回落为降息铺路,法国、德国债市下跌,新兴市场涨多跌少,中美10Y国债利差收窄 [73][74][77] 大类资产表现 - 本周大类资产表现为原油>生猪>沪铜>中证1000>沪深300>可转债>美元>螺纹钢>中资美元债>中债>沪金 [3] 政策梳理 - 金融系统多部门传达学习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强调做好四季度金融工作 [82] - 介绍“十五五”规划建议内容及主要目标,关注规划具体内容及政策举措落地 [83] - 商务部就出口管制问题与外资企业沟通,关注外资企业在华投入与合作情况 [86]
9月债市迎来新变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14:14
境外机构持仓概况 - 截至2025年9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78万亿元,约占市场总托管量的2.2% [1] - 从券种看,持有国债2.00万亿元、占比52.9%,同业存单0.86万亿元、占比22.8%,政策性金融债0.77万亿元、占比20.4% [1] - 境外机构持有同业存单规模从7月的0.98万亿元、8月的0.91万亿元下降至9月的0.86万亿元 [3] 市场参与主体动态 - 2025年9月新增11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占三季度新增总数15家的73.33% [1][3] - 截至9月末,共有1176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其中612家通过结算代理渠道入市,837家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 [1] - 政策允许参与债券回购业务的投资者类型全面扩围,涵盖境外央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 [7] 现券交易活动 - 境外机构9月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现券交易量约为0.96万亿元,日均交易量约为417亿元 [1] - 根据中债登数据,境外机构9月现券交易规模约为0.83万亿元,较8月的0.87万亿元小幅下降 [3] - 商业银行9月现券交易规模为24.46万亿元,较8月小幅增长0.24万亿元,证券公司交易规模为14.98万亿元,较8月下降0.54万亿元 [3] 回购交易情况 - 非法人产品9月质押式回购规模为55.95万亿元,较8月的57.08万亿元下降1.13万亿元 [4] - 商业银行9月买断式回购规模为0.93万亿元,较8月增长0.10万亿元,证券公司买断式回购规模为0.71万亿元,较8月小幅上升 [4] - 新机制下,9月29日18家境外机构投资者与多家回购做市商达成"债券通"北向通买断式回购交易共计44笔、39.5亿元 [6] 债市开放新政影响 - 2025年9月26日,央行、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公告,支持境外机构投资者开展债券回购业务,进一步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 [6] - 新业务采用国际市场通行的"标的债券过户和可使用"模式,提升交易便利性,并通过多种措施保障安全 [7] - 业界认为新规将提升市场活跃度,促进流动性改善,并推动参与主体多元化,增强市场韧性和价格发现效率 [7][8] - 回购业务允许境外机构在不减持现券的情况下获取短期资金,间接增强其现券持有意愿,为市场稳定性提供支撑 [8]
9月债市新增11家境外机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07:41
境外机构持仓概况 - 截至2025年9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78万亿元,约占市场总托管量的2.2% [1] - 从券种看,持有国债2.00万亿元、占比52.9%,同业存单0.86万亿元、占比22.8%,政策性金融债0.77万亿元、占比20.4% [1] - 2025年三季度,境外机构持有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规模基本持平,但持有同业存单明显下降,从7月的0.98万亿元降至9月的0.86万亿元 [3] 境外机构市场参与动态 - 2025年9月新增11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使三季度新增机构总数达15家,其中9月新增数量占比73.33% [1][3] - 截至9月末,共有1176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其中612家通过结算代理渠道入市,837家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 [1] - 境外机构9月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现券交易量约为0.96万亿元,日均交易量约为417亿元 [1] 银行间市场机构行为比较 - 2025年9月,境外机构现券交易规模约为0.83万亿元,较8月的0.87万亿元小幅下降 [3] - 商业银行9月现券交易规模为24.46万亿元,较8月小幅增长0.24万亿元,参与度保持稳定 [3] - 证券公司9月现券交易规模为14.98万亿元,较8月的15.52万亿元下降0.54万亿元,参与度有所回落 [3] 债券回购业务新规及影响 - 2025年9月26日,央行、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公告,支持境外机构投资者开展债券回购业务,进一步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 [4] - 新业务采用国际市场通行的"标的债券过户和可使用"模式,提升交易便利性,并通过多项措施保障安全 [6] - 新规允许境外机构在不减持现券的情况下获取短期资金,减少被动抛售行为,间接增强现券持有意愿 [7] 新规落地初期市场响应 - 政策出台后,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作为首批跨境回购做市商,于9月29日落地多笔首日交易 [5] - 9月29日,新机制下18家境外机构投资者与多家银行及券商达成"债券通"北向通买断式回购交易共计44笔、39.5亿元 [5] - 参与主体类型全面扩围,涵盖各类金融机构及中长期机构投资者,无论通过直接入市或"债券通"渠道均可参与 [6] 新规对市场的预期影响 - 业界预计新规将提升市场活跃度,促进流动性改善,并推动参与主体多元化,增强市场韧性和价格发现效率 [6] - 新规有助于吸引更多境外资金流入国内现券市场,推动交易规模扩大,提升人民币债券资产的使用效率 [7] - 参与主体多元化将带来更多交易策略,如回购业务与利率互换结合,催生更多组合策略以对冲利率风险 [7]
9月末境外机构 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78万亿元
金融时报· 2025-10-23 09:58
本报讯 记者张弛报道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最新发布的简报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境外机构持 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78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2%。从券种看,境外机构持有国债 2.00万亿元,占比52.9%;持有同业存单0.86万亿元,占比22.8%;持有政策性金融债0.77万亿元,占比 20.4%,其他品种债券0.15万亿元,占比3.9%。 9月份,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现券交易量约0.96万亿元,日均交易量约417亿元。 责任编辑:袁浩 9月份,新增11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截至9月末,共有1176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 其中,612家通过结算代理渠道入市,837家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273家同时通过两个渠道入市。 ...
对内支撑实体对外助力开放 “债市基石”立起来
证券日报· 2025-10-17 00:07
市场发展核心观点 - “十四五”期间债券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规模、品种、风控和开放四大维度协同发力,实现从量的增长到质的跃升 [1][2] - 市场通过“对内支撑实体、对外助力开放”的双向维度释放关键价值,成为稳定经济大盘、助推金融强国建设的核心“压舱石” [5] - 展望未来,市场将在产品创新、风险防控、开放深化三大核心维度持续发力,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8][9] 市场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5年8月末,债券市场托管余额超192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逾60% [1][2] - 2024年单年发行规模达79.62万亿元 [2] 产品创新与品种 - 2025年5月推出债市“科技板”,专门服务半导体、生物医药等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需求 [2] - 公募REITs加速扩容,覆盖仓储物流、保障性住房等场景,盘活存量资产超千亿元 [2] - 资产证券化产品持续创新,涌现出数据资产ABS、知识产权ABS等品种,民企资产担保债券、转型债券逐步推广 [2] - 未来将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打造专项金融工具 [1][8] 风险防控与稳定性 - 交易所市场债券违约率长期保持在1%左右的低位 [1][3] - 截至2025年6月末,超六成融资平台实现退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稳步化解 [1][3] 对外开放与国际影响力 - 截至2025年8月末,80个国家和地区的1170家境外机构入市,持债规模约4万亿元,较“债券通”开通前增长近4倍 [1][3] - 中国债券已全面纳入彭博巴克莱、摩根大通、富时罗素三大国际指数,在富时罗素全球国债指数中占比升至全球第二 [3] - “互换通”累计成交1.5万多笔,名义本金约8.2万亿元,成交规模较上线初期增长9倍多 [3][7] - “债券通”形成“北向通”与“南向通”双向开放闭环,“互换通”每日净限额提升至450亿元 [7] 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 - 债市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核心场域,192万亿元规模为货币政策精准落地提供广阔空间,构建“精准滴灌”的政策传导机制 [5] - 债券市场在价格型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影响债券市场利率和“比价效应”提高政策利率到贷款利率的传导效率 [6] - 市场持续释放直接融资效能,为不同领域、类型的实体企业提供适配融资方案 [6] 未来发展重点 - 产品端需优化债券品种结构,发展高收益债券市场,丰富绿色债券与资产证券化产品,创新增信工具类型 [8] - 风险防控需健全违约处置法律框架,丰富市场化处置工具,发展标准化信用违约互换产品,完善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 [9] - 开放深化需推动国内债市与国际接轨,加强跨境合作,同时做好跨境资金流动监管 [9]
美联储10月降息概率飙升97.3%:普通人如何守住钱袋子?
搜狐财经· 2025-10-15 17:45
美联储降息预期与背景 - 美联储10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飙升至97.3%,12月进一步降息50个基点的概率高达93.5% [1] - 本次降息背景包含核心PCE物价指数高达3.7%,远超2019年的1.6%,同时失业率为3.8%并显现恶化趋势 [4] - 与2019年周期相比,当前环境具有通胀水平更高、地缘政治风险更大、全球债务规模更庞大的特点 [11] 对房贷市场的影响 - 美联储降息预计在1-2个季度内传导至国内LPR利率,可能带动房贷利率下调0.15%-0.3% [5] - 以100万元30年期等额本息贷款计算,月供可减少200-400元,但国内政策可能使利率下调幅度小于美联储幅度 [5] 对银行存款及货币基金的影响 - 降息周期启动后,国内银行存款利率将进入下行通道,三年期大额存单利率普遍在2.6%左右,后续可能跌破2.5% [6] - 货币基金收益率或将步入"1时代",余额宝等产品收益持续走低 [6] 对股市的影响 - 参考2019年经验,标普500在首次降息后三个月内上涨12% [8] - A股消费、黄金板块可能受益,但需警惕市场可能已提前消化降息预期以及国内经济复苏力度的不确定性 [8] - 关注美联储政策转向后1-3个月的美股科技股反弹窗口,纳指在降息初期通常有超额收益,但波动率同步放大 [12] 对债券及黄金市场的影响 - 2019年降息周期中,国内债市收益率下行约50个基点,债券型基金平均收益超4% [11] - 同期黄金价格累计上涨23%,但期间波动率高达15%,本次周期中黄金的避险属性可能更强 [11] - 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2.8%,仍具配置价值 [11] 资产配置策略 - 建议将40%-50%资产配置于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低风险品种,同时可筛选股息率超过4%的公用事业股 [11] - 美元指数可能跌破105关口,持有美元等外汇资产的投资者建议分批结汇,人民币资产吸引力相对提升 [13] - 保守型投资者可将债券配置比例提升至50%以上,平衡型投资者保持股债四六开,激进型投资者也需控制股票仓位不超过70% [14]
固定收益周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5年三季度例会解读:从“投放”转向“落实”-20250930
爱建证券· 2025-09-30 14:3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保持基调稳定,进行了边际调整,政策进入观察落实期,短期内全面降息降准概率不高,结构性工具使用频率与规模有望提升 [4][61] - 近期债市受三重因素扰动,公募基金销售费用新规影响债市微观结构,超长期国债及政策性金融债或被优先减持,5年期附近国债与政金债或展现相对韧性 [67][71] 各部分总结 债市周度复盘 - 9月22 - 26日债市受流动性影响,国债收益率先上后下,1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区间为1.7850% - 1.8360% [2][9] - 央行操作节奏变化影响债市情绪,22 - 23日净投放后净回笼引发担忧,24 - 26日投放操作提振信心 [9][10] - 截至9月26日,国债收益率普遍先上后下,关键期限利差表现分化 [11][18] 债市数据跟踪 资金面 - 9月22 - 26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9406亿元,逆回购、MLF有投放和回笼,下周逆回购到期量小于前一周 [20] - 资金利率表现分化,R001、DR001下行,R007、DR007上行,资金分层现象增加,FR007S1Y、FR007S5Y上行 [21] - 9月22 - 26日SHIBOR利率下行 [32] 供给端 - 9月22 - 26日利率债总发行量和净融资额减少,政府债发行规模环比有变化,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减少、净融资额环比减少、发行利率上行 [37][47] 下周展望与策略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三季度例会解读 - 总体基调稳中微调,形势判断积极因素增多,政策思路重心转向执行与传导,结构性工具扩围提质 [59][61] - 2025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表述在态度、实施、结构上进行边际调整,进入观察落实期 [61] 下周展望 - 下周国债供给压力降低,地方政府债计划发行1071.53亿元 [64] - 临近跨季,下周资金利率中枢或将提升,预计资金面保持紧平衡 [65] 债市策略 - 近期债市受三重因素扰动,股债性价比显示一年滚动股债利差逼近+2倍标准差区间 [67] - 公募基金销售费用新规影响债市,超长期国债及政策性金融债或被优先减持,5年期附近国债与政金债或有相对韧性 [71] 全球大类资产 - 截至9月26日美债收益率曲线平坦化,美元指数微幅走高,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上调,英镑、欧元兑美元下跌,美元兑日元上涨 [74] - 截至9月26日黄金、白银、原油价格走高 [75][78]
未来,超长债谁来买?:地方债发行期限梳理-20250925
华源证券· 2025-09-25 19:3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地方债发行规则变化大加权平均期限拉长,一般债与专项债有差异,2025年拟安排专项债4.4万亿元 [1] - 未来超长债或供求失衡,中国非金融部门宏观杠杆率偏高,利率上行加剧债务压力 [1][2] - 建议从供需两端发力缓解超长债供需失衡压力 [2] 相关目录总结 地方债发行规则与期限变化 - 2015年地方政府自主发行债券全面启动,初期期限最长10年且有比例限制,2018年增加15年和20年期,2019年取消期限比例结构限制,2020年明确9种期限及新增一般债期限要求 [1] - 2015 - 2018年地方债规模加权平均发行期限在6年左右,2019年以来大幅拉长,由2019年的10.3年增至2025年(截至9月15日)的15.5年,15年及以上发行规模占比由2019年的18.6%升至2025年(截至9月15日)的48.6% [1] 一般债与专项债差异 - 一般债用于无收益公益性项目,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偿还,期限结构需均衡,平均期限控制在10年及以下 [1] - 专项债对应有收益公益性项目,偿还资金来自政府性基金收入或专项收入,政策鼓励发行长期限专项债,2025年拟安排4.4万亿元用于投资建设等 [1] 超长债供求情况 - 2021 - 2025年(截至9月25日),20年及以上利率债年度发行规模从1.96万亿增长至4.65万亿,银行自营债券投资久期压力上升 [1] - 超长债配置需求主要来自寿险,2024年人身险和财险公司债券投资余额合计增加3.58万亿,但保险预定利率下调等因素或使未来险资配置需求减弱 [1] - 银行受账簿利率风险指标约束,2024年及2025年(截至9月19日)银行自营在银行间市场分别净卖出20Y(不含20Y)以上利率债1.33万亿和1.31万亿,险资及债基等是主要承接方 [1] - 公募基金惩罚性赎回费新规或使主动债基规模萎缩且降久期,若继续大量发行超长债,可能面临需求不足问题 [1] 宏观杠杆率与债务压力 - 截至2025年3月末,中国非金融部门宏观杠杆率高达292.2%,显著高于发达经济体平均值(258%),非金融企业25Q1宏观杠杆率达141.8%,大幅高于美国等经济体 [1] - 当前中国经济有下行压力,利率上升加剧企业和地方政府付息压力 [1][2] 缓解供需失衡建议 - 需求端:央行及早重启国债买入并扩围至地方债,按月固定规模全曲线净买入;鼓励银行将超长利率债上线柜台债及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范围,引导长线资金加大投资 [2] - 供给端:适度控制15年及以上政府债券发行期限占比,提升10年以内规模占比;引导地方政府发行超长浮息债解决银行利率风险问题 [2]
央行上海总部:8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83万亿元
国际金融报· 2025-09-22 19:15
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债券市场情况 - 截至8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83万亿元 约占市场总托管量2.3% [1] - 持有国债2.01万亿元占比52.5% 同业存单0.91万亿元占比23.8% 政策性金融债0.74万亿元占比19.3% [1] 境外机构主体入市情况 - 8月新增1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 [1] - 截至8月末共有1167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 其中607家通过直接投资渠道入市 831家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 271家同时通过两个渠道入市 [1] 境外机构现券交易情况 - 8月境外机构现券交易量约1.15万亿元 日均交易量约546亿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