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半导体芯闻
icon
搜索文档
台积电,再创新高
半导体芯闻· 2025-06-24 18:03
全球半导体晶圆代工市场表现 - 2025年第1季全球半导体晶圆代工市场营收达720亿美元,年增13%,主要受AI与高效能运算(HPC)芯片需求推动 [1] - 台积电首季市占率提升至35%新高,营收年增超30%,显著领先产业整体增速 [1][2] - 先进制程(3纳米/4纳米)与先进封装技术成为主要成长驱动力 [1] 厂商竞争格局 - 台积电凭借先进制程与封装技术优势巩固市场主导地位,Intel在18A/Foveros技术取得进展,三星3纳米GAA仍面临良率挑战 [2] - 封装测试(OSAT)产业营收年增7%,日月光/矽品/Amkor因承接台积电AI芯片外溢订单受益明显 [1] - 非记忆体IDM厂商(NXP/Infineon/Renesas)受车用/工业需求疲弱影响,营收年减3% [2] 技术发展趋势 - AI成为重塑晶圆代工供应链的核心动力,推动产业从线性制造向"Foundry 2.0"高度整合价值链转型 [3] - 2纳米制程推进与AI/Chiplet设计复杂度提升,带动光罩领域需求增长 [2] - Chiplet整合技术与系统级协同设计将引领新一轮半导体创新 [3]
三星1.4nm,推迟
半导体芯闻· 2025-06-24 18:03
三星晶圆代工战略调整 - 公司决定推迟原定2024年第二季度动工的1.4纳米测试线建设,投资时间延后至2024年底或2025年上半年[1] - 1.4纳米工艺量产时间可能从原计划的2025年推迟至2028年,因测试线建设延迟影响进度[1] - 推迟主因是晶圆代工业务低迷,2024年第一季度部门亏损约2万亿韩元[1] 资源重新配置 - 将年度设施投资从10万亿韩元缩减至5万亿韩元,采取保守策略应对市场疲软[1] - 集中资源推进2纳米工艺量产,目标在2024年底实现该节点商业化[1][2] - 暂停1.4纳米测试线建设后,2纳米成为2024年唯一重点投资的尖端工艺[1] 2纳米工艺进展 - 当前2纳米良率仅20-30%,需通过技术改进提升生产效率[2] - 组建专项任务组(TF)由CTO南锡宇领导,确保Exynos 2600处理器按期量产[2] - 计划将华城园区S3的部分3纳米产线转换为2纳米产线,具体时间取决于订单量[3] 客户拓展计划 - 重点争取特斯拉、高通等北美科技公司订单,以支撑2纳米产能[3] - 美国泰勒工厂可能部署2纳米工艺,加速技术迭代以满足客户需求[3] - 移动部门计划在Galaxy S26智能手机采用2纳米制程的Exynos 2600处理器[2]
HBM关键设备,韩国对中出口
半导体芯闻· 2025-06-24 18:03
韩美半导体向中国供应热压键合机 - 韩美半导体开始向中国半导体企业供应热压键合机(TC Bonder)该设备主要用于AI服务器核心组件HBM的制造过程 在垂直堆叠DRAM芯片时施加热量与压力实现稳固连接 [1] - 公司此前一直对SK海力士独家供应该设备 此次举措被认为是对SK海力士多元化供应商战略的回应 [1] - 韩美半导体去年已向一家中国半导体企业供应多台热压键合机 目前该企业处于设备测试阶段 尚未追加订单 [1] SK海力士供应链多元化战略 - SK海力士自去年6月起开始从韩华半导体技术采购热压键合机 并在今年进一步扩大与韩华的合作 规模超越韩美半导体 [1] - 作为回应 韩美半导体于今年4月撤回派驻SK海力士的设备维护工程师团队 表达强烈不满 [1] 技术外泄风险与出口管制 - 业界担忧韩美半导体向中国供货可能引发技术外泄 尤其是本土专利技术 中国市场存在技术泄露风险 [2] - 美国政府去年12月加强对HBM的出口限制 新增多项禁运设备与软件 热压键合机目前未列入禁运项目 但未来可能面临美国压力与制裁 [2]
国产ADC,打破垄断
半导体芯闻· 2025-06-24 18:03
ADC行业概述 - ADC(模数转换器)是模拟和数字世界沟通的关键桥梁,通过采样模拟信号并转换为离散值实现信号转换 [1] - ADC可分为积分型、逐次逼近型、并行比较型/串并行型、Σ-Δ调制型、电容阵列逐次比较型及压频变换型六类 [1] - 2024年全球ADC市场规模突破300亿美元,年均增速达7.5%,受通信、国防军工、工业医疗和人工智能需求驱动 [1] 国际竞争格局 - ADC市场长期被ADI、TI等国际巨头垄断,高端ADC国产化率不足5% [2][4] - 国际巨头技术迭代显著:ADI基于28nm工艺的ADC产品性能达12位10GSPS,支持5G毫米波信号处理,较本世纪初数十MSPS水平有质的飞跃 [4] - 海外巨头对华禁售高端ADC产品,形成技术壁垒 [4] 国产突破进展 - 成都华微发布HWD12B16GA4型射频直采ADC芯片,采样率16GSPS、输入带宽10GHz,动态范围60dB以上,噪底-154dBFS/Hz,配套时钟芯片抖动低至40fs [5] - 性能对标国际:TI的ADC12DJ5200RF采样率5.2/10.4GSPS(带宽8G),ADI的AD9213采样率6/10.25GSPS(带宽6.5G),成都华微产品参数全面领先 [6] - 该芯片实现国内高速高精度ADC自主创新突破,打破国际垄断 [6] 研发体系与产品布局 - 成都华微2019年成立转换器前沿技术研发中心,团队规模60余人(博士6人、硕士33人),覆盖模拟/数字全流程设计 [7] - 已构建8-12位分辨率、8-128GSPS采样率的高速ADC/DAC谱系化产品体系,12位8GSPS ADC和8位64GSPS ADC实现批量供货 [7] - 高精度ADC产品覆盖16位及以上分辨率,12-14位高速高精度ADC/DAC填补国内空白,应用于卫星通信、雷达探测、电子对抗等高端领域 [8][9]
FPGA,走向何方?
半导体芯闻· 2025-06-23 18:23
FPGA发展历程 - 1985年全球首颗商用FPGA芯片XC2064诞生,采用松散组织逻辑块和软件可配置连接的设计理念,颠覆当时最大化利用晶体管的主流思路 [1] - FPGA发明者Ross Freeman预见晶体管成本下降趋势,其设计理念被后续市场发展验证 [1] - FPGA产业已发展40年,形成超100亿美元市场规模,预计2023-2029年将以10% CAGR增长至154亿美元 [5] 技术特点与行业影响 - FPGA具备硬件可编程特性,支持实时处理、低时延任务,在边缘AI、网络加速、ADAS等领域表现突出 [5][6] - 技术演进从简单LUT查找表发展到集成嵌入式处理器、高速收发器和硬IP,可处理高性能复杂任务 [8] - 开创无晶圆厂商业模式,消除定制掩膜加工需求,降低硬件创新门槛 [7] - 改变半导体设计范式,使芯片功能可在制造后重新定义,缩短产品上市周期 [7] 市场应用现状 - 自适应计算器件已渗透汽车、工业、航天、医疗、金融等广泛领域 [6] - AMD(Xilinx)累计交付30亿颗FPGA/自适应SoC,服务7000+客户,连续25年保持市场份额领先 [10] - 边缘AI应用中FPGA具备独特优势:可定制AI部署规模、可编程I/O接口、适应多样化传感器场景 [11] 未来发展方向 - 重点拓展边缘AI应用场景:自动驾驶、工业机器人、6G网络、气候研究、太空探索 [11] - 技术突破方向:Chiplet设计、先进制程工艺、软件开发工具链优化 [12] - AMD产品组合覆盖从低功耗(Spartan/Artix系列)到高性能全场景需求,结合CPU/GPU形成多维算力支持 [13]
又一国产GPU巨头,上市新进展
半导体芯闻· 2025-06-23 18:23
公司IPO进展 - 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IPO辅导状态已变更为"辅导工作完成",瞄准科创板上市 [1][4] - 公司与华泰联合证券于2025年1月12日签署辅导协议,分两期完成辅导工作(第一期1月15日至3月31日,第二期4月1日至报告出具日) [4] - 辅导机构认为公司已具备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内控制度及合规意识,核心人员全面掌握资本市场规则 [4][5] 公司技术实力与产品布局 - 核心团队平均拥有近20年高性能GPU研发经验,主导过十多款世界主流GPU产品全流程开发 [5] - 产品线覆盖全栈GPU芯片:曦思®N系列(智算推理)、曦云®C系列(通用计算)、曦彩®G系列(图形渲染),均采用自研GPU IP及指令集架构 [6] - 技术应用场景包括智算、自动驾驶、数字孪生等前沿领域,软件栈MXMACA®兼容主流GPU生态 [5][6] 股权结构与融资情况 - 实际控制人陈维良直接持股9.6%,通过上海骄迈(22.83%)、上海曦骥(6.95%)间接控制合计39.38%股份 [10] - 公司成立后连续五年进行大额融资,2024年8月最后一轮融资方包括浦东资本、上海科创基金等国有资本及市场化机构 [6] 行业动态与竞争格局 - 国产GPU企业密集冲刺IPO:摩尔线程进入"辅导验收"阶段,燧原科技、壁仞科技等同期启动IPO [10] - 胡润《2024全球独角兽榜》显示:摩尔线程估值255亿元、燧原科技160亿元、壁仞科技155亿元、沐曦股份100亿元 [10] - 产业链合作案例:超讯通信成为沐曦特定行业全国总代,联合定制AI算力设备方案 [7]
报名中 | 2025 Rambus 北京设计研讨会
半导体芯闻· 2025-06-23 18:23
半导体行业发展趋势 - 数据传输速度和安全性成为半导体行业的关键挑战,人工智能、联网车辆、5G和物联网的爆发式增长推动了对高性能计算和低功耗芯片的需求激增 [1] - 内存带宽与数据处理安全性的瓶颈日益凸显,接口IP和安全IP技术成为行业突破的核心驱动力,直接影响芯片效能、兼容性及抗攻击能力 [1] Rambus公司技术优势 - Rambus是接口IP和安全IP技术领域的先驱,其高速接口技术重新定义了内存与系统间的数据传输标准 [1] - 公司提供DDR内存接口、HBM3/4和PCIe 5/6等解决方案,显著提升数据中心、边缘计算等场景的性能上限 [1] - 安全IP解决方案包括信任根技术、安全协议引擎、内联密码引擎、后量子密码算法加速器核等,构建了强大的产品组合 [1] 技术探讨会核心内容 上午会议 - 重点讨论用于人工智能和其他先进应用的最新接口和安全IP解决方案,包括量子安全加密、信任根、HBM4、GDDR7、PCIe 6.1/7.0、CXL3.1、MIPI等 [6] - 专家将详述这些技术如何帮助客户加快片上系统芯片(SoC)设备开发,降低风险并通过差异化实现更强价值主张 [6] - 具体议题包括选择合适的内存用于训练和推理、PCIe和CXL作为AI时代关键互连技术、以太网IP在Scale Out布局、MIPI CSI-2先进传感器技术助力自动驾驶等 [9] 下午会议 - 深入探讨汽车安全解决方案,涵盖智慧联网汽车硬件和软件设计师面临的最新趋势和挑战 [7] - 会议内容聚焦生态系统的合作、安全性和功能安全的规定和要求、最新评估方法,帮助降低实施复杂性、安全风险并简化认证流程 [7] - 具体议题包括芯片与零部件安全测试、GB44495及OEM网络安全规范、R155合规性方法、FUSA处理器驱动汽车革命等 [11] 会议基本信息 - 会议将于2025年7月9日8:30-17:30在北京丽亭华苑酒店举行,提供午餐和茶歇 [3][4] - 合作伙伴包括M31、晶心科技、Brightsight、ETAS、DPLSLab、CoMIRA、Riscure等多位技术专家 [2]
CPO,势不可挡
半导体芯闻· 2025-06-23 18:23
数据中心光互连技术转型 - 数据中心向共封装光学(CPO)交换机转型趋势明确,主要驱动力在于CPO带来的显著功耗节省[1] - Arista联合创始人Andy Bechtolsheim仍主张线性可插拔光学(LPO)在1600G代际与CPO功率效率相当,且LPO功耗较传统可插拔器件降低30-50%[1] - 行业在CPO可靠性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展望400G每通道SerDes代际时CPO可能成为唯一可行选择[2] CPO技术方案对比 博通方案 - 推出Bailly CPO交换机,基于Tomohawk-5 ASIC,集成八个6.4Tbps光引擎,总带宽51.2Tb/s[12] - 下一代102.4Tbps CPO交换机预计采用改进的硅光子引擎,每个引擎带宽12.8Tbps以上[14] - 采用边缘耦合光纤连接,每个光引擎配备16对光纤,使用CWDM技术实现4λ×100G配置[23] - 每个800Gb/s端口功耗约5.5W,较传统可插拔模块15W降低3倍[32] 英伟达方案 - Quantum-X InfiniBand交换机系统具备144个800Gb/s端口,总带宽115.2Tbps,采用四个28.8Tbps CPO封装[16] - Spectrum-X以太网交换机系列提供128个800G端口(102.4Tb/s)和512个800G端口(409.6Tb/s)配置[17] - 采用可拆卸光子组件(OSA)设计,每个封装含六个OSA模块,提升可维护性[19] - 使用微环谐振器调制器(MRM),功耗仅1-2pJ/bit,较MZM的5-10pJ/bit显著降低[30] 技术实现细节 集成方案 - 硅中介层方案通过高密度D2D链路缩短核心裸片与光引擎连接,但热管理复杂且成本较高[6] - 有机基板方案将光引擎布置在主裸片周围,允许独立散热和模块化测试,成为主流集成方案[7][8] 关键指标 - 带宽密度定义为沿光接口边缘每毫米传输数据量(Tbps/mm),对满足爆炸式带宽需求至关重要[9] - 博通光引擎通过有机基板短连接实现6.4Tbps带宽,英伟达采用台积电COUPE工艺堆叠EIC/PIC[19] 光纤与激光器 - 博通使用16个可插拔激光模块,每个6.4T引擎配两个模块;英伟达仅需18个模块服务144个800G通道[28] - 英伟达Quantum-X每个CPO封装有324个光连接,其中288根光纤用于数据传输[24] 未来技术方向 - 垂直耦合、多芯光纤(MCF)和密集光纤间距(可达18µm)技术正在突破边缘长度限制[35][36] - 光子织物/中介层方案将光基础层与计算小芯片3D堆叠,可提供超大光I/O表面[44][45] - 光背板/中板链路可取代铜缆实现机架内连接,显著减轻重量和拥塞[42] 行业挑战与机遇 - CPO将颠覆现有供应链模式,导致厂商锁定和运营复杂性增加[39] - 热管理成为关键挑战,液冷成为高密度CPO系统的必要解决方案[40] - 纵向扩展场景(如英伟达GPU集群)可能率先大规模采用CPO技术[41] - 当前CPO成本优势不明显,需通过量产实现经济性突破[39]
SiC大厂破产重组,瑞萨损失巨大
半导体芯闻· 2025-06-23 18:23
债务重组与资本结构优化 - Wolfspeed与主要债权人签署重组支持协议(RSA),涉及97%优先担保票据债权人、瑞萨电子子公司及67%可转换债券持有人[1] - 交易将使公司整体债务减少约70%(46亿美元),年度现金利息支出减少约60%[1] - 公司获得2.75亿美元新融资,形式为第二留置权可转换票据,由现有可转换债券持有人全额支持[3] - 优先担保票据将以109.875%利率偿还2.5亿美元,同时降低未来现金利息和流动性要求[3] - 52亿美元现有可转换票据和瑞萨电子贷款将转换为5亿美元新票据和95%新普通股[3] 股权结构调整 - 现有股权将被取消,持有人按比例获得3%或5%新普通股,可能因其他股权发行而稀释[4] - 瑞萨电子将获得2.04亿美元可转换票据(占重组后股份13.6%未稀释/11.8%完全稀释)[8] - 瑞萨电子将获得38.7%普通股(未稀释)或17.9%(完全稀释)及5%认股权证[9][10] 运营与执行计划 - 公司计划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提交自愿重组申请,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末完成[5] - 重组期间保持正常运营,继续向供应商付款并维持员工薪酬福利计划[5] - 碳化硅材料和器件供应不受影响,公司强调200毫米全自动制造基地的技术领先优势[2][5] 瑞萨电子财务影响 - 瑞萨电子20.62亿美元定金将转换为Wolfspeed可转换票据、普通股和认股权证[7] - 预计在2025年6月30日前合并报表中记录约2500亿日元损失(按150日元/美元汇率)[10] - 原定2025年上半年利润预测保持不变,因采用Non-GAAP标准未调整[11] 战略定位与行业影响 - 公司强调碳化硅技术全球领导地位,聚焦电气化转型中质量、耐用性和效率需求[2] - 重组旨在加速盈利并支持长期增长战略,巩固碳化硅市场领先地位[1][2] - 瑞萨电子保留在未获监管批准时获得同等经济价值工具的权利[10]
三星美国厂,即将量产
半导体芯闻· 2025-06-23 18:23
三星电子美国泰勒晶圆厂进展 - 公司正在加速美国泰勒2纳米工艺代工厂的量产准备工作 计划最早于2024年1-2月引入首批量产设施[1] - 该工厂原定量产4纳米工艺 后因市场考量转向聚焦2纳米工艺 但此前多次推迟建设进度 主要因担忧需求未明确导致成本损失[1] - 2023年Q2已重启洁净室装修工程 预计年底完工 洁净室是引入制造设备的前提基础设施[1] 量产线建设规划 - 计划2024年初开始引进公用设施建立量产线 目前正在进行设备选型 即将与合作伙伴敲定投资订购细节[2] - 部分设备供应商已启动向美国运输设备的准备工作 由于是首条量产线 短期投资规模相对较小[2] - 实际投资计划可能根据客户订单情况动态调整 相关零部件进口认证程序已启动[3] 技术优势与客户进展 - 2纳米工艺(SF2)较3纳米工艺性能提升12% 能效提高25% 芯片面积减少5% 计划2023年下半年启动量产[2] - 已获得韩国本土及日本AI芯片设计公司订单 但尚未签约全球科技巨头客户 正积极与潜在客户谈判[2] - 行业认为泰勒工厂对需要美国本土先进制程的客户具备吸引力 工厂复工和量产线具体化讨论增强了市场信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