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集团股份(00489)

搜索文档
东风集团股份(00489) - 盈利预警

2025-08-07 20:43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及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對本公告的內 容 概 不 負 責,對 其 準 確 性 或 完 整 性 亦 不 發 表 任 何 聲 明,並 明 確 表 示,概 不對因公告全部或任何部份內容而產生或因倚賴該等內容而引致的任 何 損 失 承 擔 任 何 責 任。 DONGFENG MOTOR GROUP COMPANY LIMITED* 東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註冊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代號:489) 盈利預警 此 公 告 由 東 風 汽 車 集 團 股 份 有 限 公 司(以 下 稱「本公司」,連 同 其 附 屬 公 司 統 稱「本集團」)根 據 香 港 聯 合 交 易 有 限 公 司 證 券 上 市 規 則(「上市規則」) 第13.09條及香港法例第571章證券及期貨條例第XIVA部之內幕消息條文 而 發 佈。 本 公 司 董 事 會(「董事會」)謹 此 通 知 本 公 司 股 東 及 潛 在 投 資 者,董 事 會 認 為,基 於 對 本 集 團 截 至 二 零 二 五 年 六 月 三 十 日 止 六 個 月 的 最 新 未 經 審 核 綜 合 管 理 賬 目 的 初 ...


发力出口业务 东风和日产豪掷10亿“二次合资”
经济观察网· 2025-08-06 19:01
合资公司设立 - 日产中国与东风集团股份拟在广州市新设合营企业,专注于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汽车装饰品的出口业务 [2] - 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亿元,东风集团股份和日产中国分别出资4亿元和6亿元,持股比例为40%和60% [2] - 合资公司经营期限为28年 [2] 合资背景与战略意义 - 日产用60%股比换取主导权,将东风产能和渠道作为出口跳板,东风则通过40%股权锁定海外窗口 [3] - 合资公司定位为轻资产、快周转的"海外突击队",而非重资产新工厂 [3] - 日产在出口车型选择和海外渠道上保持主导,东风在制造、物流上保留话语权,形成优势互补 [3] - 日产中国对合营企业具有控制权,东风集团股份对特定事项可施加决定性影响 [3] 合资动因 - 东风日产在华销量持续下滑,2021-2024年累计销量分别为106.71万辆、91.73万辆、72.31万辆、63.12万辆,同比分别下滑11.04%、14.04%、21.53%、12.7% [4] - 2024年1-6月东风日产累计销量25.28万辆,同比下滑23.5% [4] - 东风日产年产能约148万辆,2024年产能利用率仅43%左右 [4] - 日产汽车在2024年3月发布的"The Arc日产电弧计划"中明确2025年开始在中国市场整车出口,第一阶段目标10万辆 [4] 产品与运营策略 - 第一款出口车型为东风日产纯电轿车N7,该车型上市45天即交付1万辆 [5] - 日产计划利用在墨西哥、中东、东盟的现有认证与网络,快速导入东风系燃油车与启辰电动车型 [6] - 若明年能实现10万辆库存车出口,可为东风日产国内新品投放提供现金流支持 [6] 行业影响与前景 - 合资出口是日产与东风在销量下滑、国内竞争白热化背景下的"二次合资",旨在将中国过剩产能和成熟供应链转化为出口基地 [5] - 合资出口可在未来2-3年内显著改善东风日产财务报表,但公司仍需完成产品、品牌和渠道在中国本土的再进化 [6]
第一批15+大终端报告剧透!2025高分子产业年会邀您9月10日共聚合肥!
DT新材料· 2025-08-06 00:04
大会概况 - 2025高分子产业年会暨"新塑奖"评选将于9月10-12日在安徽合肥举办 聚焦新树脂、新材料、新设备及新兴应用领域(具身机器人、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电磁屏蔽等)[1] - 大会主题包括探讨"十五五"高分子产业发展趋势、改性塑料高质量发展方向、高附加值高性能材料研究进展 并促进产学研用金合作及企业第二增长曲线拓展[1] 组织机构 - 主办单位为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DT新材料) 协办单位包括舟山市投资促进中心 支持单位涵盖中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安徽省复合材料工业协会等[2] - 专家顾问团由多位院士及教授组成 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蹇锡高(大会主席)、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刘孝波等[2] - 特别鸣谢企业包括耐驰科学仪器(热分析系统)、浙江道默工程材料(聚酰胺全球领导者)、丰汇新材料科技(激光焊接行业领先者)等[2][3][4] 参会嘉宾 新能源汽车领域 - 小鹏汽车材料总监(省级材料评审专家 专注新材料应用开发)[4] - 岚图汽车材料及轻量化负责人(东风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 轻量化材料应用经验丰富)[5] - 延锋国际助理副总裁(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高分子材料改性研发经验突出)[7] 具身机器人领域 - 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CEO(西南地区人形机器人代表 专注轻质材料应用探索)[8] - 灵心巧手高级合伙人(Linker Hand系列灵巧手月销超千台 全球高自由度灵巧手市占率80%)[10] 电磁屏蔽与复合材料领域 - 信维通信研究院院长(实现LCP薄膜研发至模组整合全链条突破)[12] - 中兴通讯高级工程师(专注5G领域PCB加工及电磁屏蔽材料研发)[13] 低空经济及航空航天领域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首席专家(特种高分子材料及树脂基复合材料研发带头人)[15] - 沃飞长空部门负责人(吉利科技旗下 参与国家重点飞行器新材料工艺应用)[17] 往届参会单位 - 包括巴斯夫、科思创、沙特基础工业公司等国际化工巨头 以及科亚装备集团、Instron等设备厂商[31][32]
东风汽车整合三大自主品牌央企新势力加速提振市占率
中国证券报· 2025-08-05 05:06
品牌整合战略 - 东风汽车正式整合旗下东风风神、东风纳米和东风奕派三个自主乘用车品牌,成立东风奕派科技有限公司,新公司将下设风神和奕派两大品牌[1] - 原纳米品牌将并入奕派,与风神并列为新公司两大品牌[1] - 东风奕派科技将作为集团"自主乘用车事业的主力军",旗下品牌产品将面向多元化的用户市场[1] 品牌定位与产品矩阵 - 东风纳米是2023年推出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聚焦年轻用户,旗下有纳米01、纳米06两款微型或小型汽车[2] - 东风奕派2024年推出,聚焦主流汽车市场,现有奕派007和奕派008两款车型[2] - 整合后产品定位:奕派主打15万元至25万元市场区间,纳米聚焦6万元至10万元区间,形成更完整的产品矩阵[2] 整合优势与协同效应 - 整合将结束三大品牌在制造、营销等环节的割裂状态,提升响应速度与灵活性[2] - 风神拥有成熟混动和燃油技术,奕派具备先进量子平台纯电架构,纳米拥有小型化三电系统,技术互补性强[2] - 开放跨品牌授权,优质经销商可销售车型从两款扩展到四款,提升经销商经营能力[3] 运营效率提升 - 通过组织整合实现研发、生产、供应链、销售及服务全价值链闭环管理,解决信息传递偏差和决策效率低下问题[3] - 与宁德时代、Momenta、百度、腾讯、高德等头部技术服务商合作打造"奕派+"生态矩阵[3] 华为深度合作 - 与华为合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与岚图品牌合作,第二阶段推进猛士817项目[3] - 当前进入"DH项目"阶段,特点是联合定义、联合开发、联合共创和联合营销[4] - 合作目标:融合东风汽车机械工艺与华为智能科技,提升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体验[4]
日产百亿汽车工厂7.23亿卖身岚图?东风汽车:严重失实
新京报· 2025-08-05 00:04
岚图汽车收购地块 - 岚图汽车计划以7.23亿元收购东风集团股份位于武汉的地块 面积120 35万平方米 土地单价40 06万元/亩 [1] - 该地块为东风日产武汉云峰工厂所在地 年产能15万辆 可扩展至30万辆 兼容燃油车 混合动力 纯电动等多种车型生产 [1] - 武汉云峰工厂2022年5月投产 此前生产东风日产纯电动车型艾睿雅 2024年6月起为岚图汽车代工 [1] - 岚图汽车全新纯电家用SUV知音在云峰工厂生产 2024年9月首批岚图知音在该工厂下线 [1] 东风汽车回应传闻 - 东风汽车澄清"岚图吞日产百亿工厂"等传闻为不实消息 7 23亿元仅为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 [2] - 部分自媒体将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曲解为工厂整体资产价值 东风汽车称其严重失实 [2]
锚定新能源、全球化 三大汽车央企明确发展目标
证券日报· 2025-08-05 00:00
中国汽车央企战略目标 - 中国一汽、东风公司、中国长安三大汽车央企相继明确发展目标 旨在全球汽车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 [1] - 三大汽车央企的战略布局展现了中国汽车产业"国家队"的责任与担当 [1] 中国长安具体规划 - 战略定位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 [2] - 未来5年将推出50余款新能源产品 包括7款以上30万台级全球化大单品 [2] - 计划构建阿维塔、深蓝、长安三大品牌的全谱系新能源矩阵 [2] - 未来10年将投入约2000亿元用于新汽车领域 新增1万人规模的科技创新团队 [2] - 2030年目标:整车产销500万辆 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超60% 海外市场销量占比超30% [2] 中国一汽具体规划 - 未来五年目标为完成关键调整期主要任务 并全面筑牢转型基础 [3] - 2030年目标"六个超过":整车销量超500万辆 其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销量超300万辆 [3] - 自主品牌销量目标超200万辆 其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销量超150万辆 [3] - 海外市场销量目标超70万辆 职工平均收入增速继续超过央企平均水平 [3] 东风公司具体规划 - 坚持乘商并重 统筹自主与合资 加快发展新能源事业 [3] - 在完成自主新能源百万辆目标基础上 加快实现新能源销量300万辆 [3] - 推动公司总体销量重回400万辆 并努力挑战更高目标 [3] 政策支持与行业影响 - 三大汽车央企的战略布局与国家汽车产业转型顶层设计形成深度呼应 [4] - 国务院国资委自2024年起对三大汽车央企新能源汽车业务实施单独考核 [4] - 新考核机制打破传统利润考核框架 纳入市场占有率、技术创新等指标 [4] - 三大汽车央企将引领中国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助力中国迈向汽车强国 [4]
三大汽车央企赛跑!长安、一汽2030年销量目标要实现500万辆,谁会先达成?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4 18:01
2030年销量目标 - 中国一汽计划2030年实现整车销量超过500万辆 其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300万辆 自主品牌销量超过200万辆 自主品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150万辆 海外市场销量超过70万辆 [1] - 中国长安计划2030年实现整车销量500万辆 其中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超过60% 海外销量占比超过30% [2] - 东风汽车集团提出未来五年推动公司总体销量重回400万辆 并挑战更高目标 但未公布具体2030年销量目标 [2] 全球车企竞争格局 - 2024年全球车企销量前十名中 年销500万辆是进入前五名的门槛 当前第五名Stellantis集团销量为553.7万辆 [3] - 若三大汽车央企实现目标 2030年总年销量将至少达1400万辆 其中新能源汽车至少900万辆 [4] 海外市场战略差异 - 中国长安2030年海外销量目标为超过150万辆 是中国一汽70万辆目标的两倍 [4] - 东风汽车旗下东风柳汽和岚图2030年海外销量目标分别为30万辆和50万辆 合计高于中国一汽整体海外目标 [4]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 2024年前7个月 中国长安新能源汽车销量45万辆(同比+48.8%) 东风汽车40.2万辆(同比+6.8%) 中国一汽自主新能源14.5万辆(同比+95.5%) [5] - 中国长安和东风汽车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均为100万辆 其中东风自主新能源确保90万辆 [7] 政策驱动因素 - 国务院国资委启动"央企新能源汽车单独考核" 三大汽车央企均设定"实现30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五年目标 [5] - 专项考核方案将重点考核技术、市场占有率和未来发展 并考虑战略投入期的经营性亏损 [7]
东风成立奕派科技,整合奕派、风神、纳米三大品牌
观察者网· 2025-08-04 11:28
公司战略发布 - 东风奕派科技发布"未来之翼"战略计划,包含技术、产品、品牌、海外四大战略支柱 [1] - 公司整合风神、奕派、纳米三大自主品牌成立东风奕派汽车科技公司以提升效率避免内耗 [3] - 东风乘用车公司2024年累计销售汽车21.34万辆同比增长82.4%,2024年上半年销量10.48万辆同比增长23% [3] 技术规划 - 固态电池计划2026年上车,性能达350Wh/kg,-30℃续航达成率70%以上 [5] - 2026年发布首款千伏平台车型,电压平台1200V,峰值12C快充常温下充电1秒增加2.5公里续航 [5] - 推出4个级别天元智驾方案及天元智舱3.0,匹配8295P/8397等旗舰芯片 [5] - 与宁德时代、Momenta、百度、腾讯、高德等头部技术服务商合作 [5] 品牌与产品布局 - 东风纳米融入东风奕派并携手华为开发高端智能产品系列进军中高端市场 [5] - 风神品牌定位"智慧家享汽车品牌",专注全球节能车市场2028年在售车型达10款 [6][8] - 到2028年产品矩阵达20款,主流科技系列面向年轻用户,智能精品系列与华为合作首款高端智能全尺寸SUV2026年上市 [6] - 智能精品系列应用华为乾崑智驾ADS 4和鸿蒙座舱5技术 [6] 海外扩张 - 2027年海外车型达30多款覆盖ICE、HEV、EV多动力形式及A0到C级车型 [8] - 2027年全球网点超2000家,2026年本地化制造销量占比20%以上,2030年目标50%以上 [8] - 锚定10个战略市场结合中国文化标签与海外属地化IP提升品牌影响力 [8] 新车发布 - 2026款东风奕派eπ008上市限时先享价17.36万元 [10] - 风神L8首次亮相搭载东风马赫混动技术,纯电续航248公里综合续航2245公里综合油耗2.4L/百公里综合功率265KW [10]
多家车企发布7月份销售数据 新能源汽车市场激战正酣
证券日报· 2025-08-04 00:00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7月表现 - 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延续高增长态势,自主车企与新势力呈现不同发展轨迹:自主车企凭借全产业链和全球化布局领跑,新势力阵营内部洗牌且头部竞争白热化 [1] 自主车企表现 - **比亚迪**:7月销量34.43万辆(同比+0.6%),累计销量近250万辆,海外销售8.02万辆(同比+159.5%)[2] - **上汽集团**:7月整车销量33.8万辆(同比+34.2%),自主品牌销量21.4万辆(同比+39.4%),新能源销量11.7万辆(同比+64.9%)[2] - **吉利汽车**:7月销量23.77万辆(同比+58%),新能源销量13.01万辆(同比+120%),新能源渗透率55%[2] - **一汽集团**:7月销量25.24万辆(同比+6.5%),自主新能源销量2.85万辆(同比+129.03%)[3] - **奇瑞汽车**:7月销量22.44万辆(同比+14.7%),出口11.91万辆(同比+31.9%)[3] - **长安汽车**:7月销量超21万辆,新能源销量7.9万辆(同比+73%)[3] - **长城汽车**:7月销量10.44万辆(同比+14.34%),新能源销量3.46万辆(同比+43.27%)[3] 新势力车企表现 - **零跑汽车**:7月销量5.01万辆(同比+126%),首次突破5万辆,连续5个月居新势力榜首,C11与B01车型矩阵推动增长[4] - **小鹏汽车**:7月销量3.67万辆(同比+229%),创单月交付新高,累计销量23.39万辆(同比+270%)[4] - **小米汽车**:首款SUV小米YU7推动7月销量首破3万辆,开售18小时锁单量超24万辆,二期工厂试点投产缓解产能压力[4] - **蔚来集团**:7月销量2.10万辆,主品牌交付1.27万辆,乐道品牌交付5976辆,萤火虫品牌交付2366辆,计划推出三款新SUV[5] - **理想汽车**:7月销量3.07万辆(同比-40%),表现承压[6] 传统车企新能源品牌表现 - **深蓝汽车(长安旗下)**:7月销量2.72万辆(同比+62%)[6] - **阿维塔(长安旗下)**:7月销量1.01万辆(同比+178%)[6] - **岚图汽车(东风旗下)**:7月销量1.21万辆(同比+102%)[6] - **奕派汽车(东风旗下)**:7月销量2.79万辆(同比+70.9%)[6] - **极狐汽车(北汽蓝谷旗下)**:7月销量0.94万辆(同比+50.35%)[6] - **极氪与领克(吉利旗下)**:7月合计交付4.42万辆[6] 行业策略与趋势 - 自主车企注重全价格带布局和全球化拓展,如比亚迪、吉利通过多品牌矩阵覆盖不同群体并加速海外渗透[6] - 新势力聚焦细分市场突破:零跑、小鹏以高性价比车型上量,小米依托生态优势,理想、蔚来探索高端差异化路径[6] - 8月将有小鹏P7、吉利银河A7、岚图知音等新车上市,市场竞争进一步升级[6] - 818购车节、成都车展等促销活动有望刺激终端需求释放[7]
又一车企新势力亮相!东风奕派科技携手华为,搅动新能源江湖
南方都市报· 2025-08-03 22:12
公司战略与定位 - 东风奕派科技作为东风汽车自主乘用车事业主力军,定位为"用户型、科技型企业典范",以技术自研和用户服务为核心竞争力 [2] - 公司提出"未来之翼"战略计划,包含技术、产品、品牌、海外四大战略支柱,目标实现快速发展 [8] - 品牌架构以"奕派向上、风神向新"为核心,整合东风纳米资源并携手华为开发高端智能产品系列 [12] 产品与技术亮点 - 2026款东风奕派eπ008六座版推出家悦版和家享版,增程版限时价17.36万起,纯电版17.86万起,全系标配高通骁龙SA 8295P芯片 [4] - 东风风神L8作为首款战略车型,实测纯电续航248公里,综合续航2245公里,综合油耗2.4L/百公里,综合功率265KW [6] - 技术基座包括量子架构、马赫动力、天元智舱等六大领域,拥有全球首个16000吨一体化大压铸设备(抗扭强度达传统车身3倍) [10] - 固态电池技术2026年上车,能量密度350Wh/kg,-30℃续航保持率70%以上,超千伏高压架构支持1200V电压平台和12C快充(1秒充电增加2.5公里续航) [10] 合作与生态布局 - 与华为深化战略合作,共同开发高端智能产品系列,应用乾崑智驾ADS 4和鸿蒙座舱5技术 [12][14] - 联合宁德时代、Momenta、百度等头部技术服务商构建智慧技术生态圈 [10] 市场规划与目标 - 计划2028年形成20款车型矩阵,承诺每款车型每年进化,其中智能精品系列由华为合作开发 [14] - 海外战略目标2027年推出30多款车型,覆盖多动力形式和左/右舵市场,2030年本地化制造率达50%以上 [14] - 全球网点数量计划达2000+,重点布局10个战略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 [14] 用户服务与效率 - 提出"用户问题10分钟响应、1小时解决方案、1天满意闭环"的服务标准 [8] - 发起效率革命,强调用户需求第一时间上车、内部流程快速响应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