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巨子生物(02367)
icon
搜索文档
炮轰券商、剑指巨子生物,华熙生物“左右开弓”为哪般?
第一财经· 2025-05-21 22:11
华熙生物与券商研报争议 - 华熙生物公开驳斥9家券商研报关于"透明质酸过时论"的观点,认为这些报告存在误导性结论[1][3] - 被点名券商包括华泰证券、安信证券、国金证券、西部证券等,其研报普遍认为重组胶原蛋白在生物活性、安全性等方面优于透明质酸[3][4][5] - 华熙生物已向证监会举报相关券商发布不实报告误导市场,并得到两大行业协会支持[1][5] - 公司强调透明质酸在炎症控制、癌症干预等领域有充足科学依据,反驳安全性不如胶原蛋白的说法[5] 行业格局变化 - 透明质酸企业(华熙生物、昊海生科、爱美客)股价较2021年峰值平均下跌75%以上,市值大幅缩水[2][8][9] - 重组胶原蛋白企业(巨子生物、锦波生物)成为资本新宠,股价创新高,巨子生物上市以来累计上涨220.92%[2][9] - 中国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市场预计以44.93%年复合增长率增长,2025年达585.7亿元[7] 华熙生物经营状况 - 公司2023-2024年营收连续下滑(60.76亿→53.71亿),归母净利润暴跌70.59%[10] - 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峰值72.45%降至2024年47.92%,成为业绩拖累主因[10] - 2025年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继续下滑20.77%、58.13%,公司承认存在组织管理问题[11] - 公司启动组织变革,董事长直接管理品牌部门,设立竞争情报部,严查贪腐问题[11][12] 竞争对手表现 - 巨子生物2022-2024年营收从23.75亿增至55.39亿,净利润从10.02亿增至20.62亿,保持50%左右增速[13] - 锦波生物同期营收从3.9亿增至14.43亿,归母净利润从1.09亿增至7.32亿,增速超80%[13] - 华熙生物通过收购益而康进入胶原蛋白领域,但该子公司2024年亏损564万元[13] 技术路线对比 - 行业人士认为透明质酸与重组胶原蛋白各具优势,前者在即时效果和成熟产业链占优,后者在生物活性和修复功能更强[14] - 短期内两者将形成差异化竞争,胶原蛋白难以完全替代透明质酸[14]
华熙生物暗指巨子生物联合券商散布玻尿酸过时论 重组胶原蛋白赛道高景气仅因“题材幻象”??
新浪证券· 2025-05-21 17:07
行业技术路线之争 - 华熙生物发布文章直指券商研报鼓吹"透明质酸过时论"是资本驱动的题材幻象 [1] - 行业正经历重组蛋白与玻尿酸技术路线的话语权争夺战 [1] - 公司强调透明质酸作为成熟技术的市场价值不应被短期炒作否定 [1][4] 券商研报争议 - 公司点名9家券商(信达/华泰/方正/平安/西部/安信/申港/国金/华福)涉嫌刻意对比抬高重组胶原蛋白 [2] - 券商研报被指放大重组胶原蛋白在皮肤修复、抗衰老领域的优势 [2][4] - 公司认为相关研报直接动摇其以玻尿酸为核心的业务根基 [4] 企业业绩对比 - 巨子生物2024年营收55.39亿元(同比+57.2%),归母净利润20.62亿元(同比+42.4%) [6] - 华熙生物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11.61%,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70.59% [1][6] - 巨子生物2019-2024年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42% [6] 资本市场表现 - 巨子生物股价2025年5月达86.45港元,较2024年底60港元涨幅超44% [8] - 华熙生物市值从1400亿元峰值跌至256亿元,蒸发超千亿 [9] - 华熙生物股价较2021年历史高位309.43元/股下跌逾80% [9] 行业格局变化 - 玻尿酸赛道(华熙/爱美客/昊海生科)与胶原蛋白赛道(巨子/锦波)呈现冰火两重天 [5] - 公司指重组胶原蛋白概念火爆源于资本炒作而非技术突破 [4][5]
华熙生物怒斥券商研报背后:玻尿酸与重组胶原蛋白不该“你死我活”
证券之星· 2025-05-21 15:24
华熙生物与巨子生物的市场争议 - 华熙生物公开指责多家券商宣扬透明质酸钠"过时论"并为巨子生物站台 认为这是"浮躁资本"构建的题材幻象 严重伤害透明质酸产业 [1] - 华熙生物股价从2021年峰值超1400亿元缩水至250亿元 巨子生物2025年内股价涨幅近70% [2] - 华熙生物2024年营收53.71亿元(同比降11.6%) 净利润1.64亿元(同比降72.27%) 巨子生物同期营收55.39亿元(增57.17%) 净利润20.62亿元(增42.06%) [2] 重组胶原蛋白与透明质酸的市场前景 - 重组胶原蛋白因生物相容性和皮肤修复效果受资本追捧 预计2026年市场份额将超透明质酸(CAGR 52.6%) [3] - 透明质酸在医美填充类项目中仍不可替代 华熙生物保持技术积累优势并布局胶原蛋白市场 [3] - 重组胶原蛋白原料成本高 发酵工艺不完善 化妆品应用研究尚不成熟 需更多研发投入 [4] 券商研报与行业动态 - 华福证券、德邦证券等已删除涉及重组胶原蛋白的争议研报 [4] - 行业分析认为透明质酸与重组胶原蛋白可长期共存 满足医美市场多样化需求 [4]
华熙生物指责券商“误导市场”并称已获道歉,研报撰写人回应:内容合规
经济观察网· 2025-05-20 23:04
华熙生物与券商研报争议 - 华熙生物公开指责9家券商机构发布的10篇研报鼓吹透明质酸"过时论"并误导市场[1] - 公司已向证监会反映情况并收到部分券商道歉但未透露具体内容[1] - 被点名券商包括华泰证券、方正证券、平安证券等其中多数表示对涉事研报不知情或需协调回应[1] 研报内容争议焦点 - 券商研报将重组胶原蛋白与透明质酸对比称前者具有更多生物学特征和安全性优势[3] - 华熙生物反驳称这些对比缺乏科学依据未经第三方专业论证且无视药监局审批数据[3] - 公司认为研报本质是为巨子生物站台构建"题材幻象"以营造更大市场预期[3] 行业协会立场 -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和化妆品工业协会联合发布倡议书呼吁回归科学本质[3] - 协会秘书长透露华熙生物2024年面临业绩下滑70.59%和团队贪腐问题[4] - 华熙生物称获得两家协会支持但遗憾相关方未参与科学讨论转向社交媒体制造评论[4] 巨子生物与华熙生物业绩对比 - 巨子生物2024年营收55.39亿元同比增长57.07%首次超越华熙生物[6] - 华熙生物同期营收53.71亿元同比下降11.61%净利润1.74亿元同比减少70.59%[6] - 巨子生物核心品牌可复美贡献82%营收基于自主研发的重组胶原蛋白技术[6] 分析师回应 - 参与撰写研报的分析师强调内容合规基于公开资料整合且有完整质控流程[2][7] - 分析师否认"站台"行为称行业研报需横向对比不同公司但会保持客观平衡[7][8] - 指出医美行业研报需符合生物化学专业要求数据来源包括付费数据库等[8]
手撕玻尿酸“过时论”,华熙生物怒斥券商概念炒作 重组胶原蛋白是不是“题材幻象”?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0 18:28
华熙生物驳斥透明质酸"过时论" - 公司通过官方公众号发文《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直接点名9家券商研报,称透明质酸"过时论"是"浮躁资本"构建的题材幻象 [1][3] - 公司表示此次发声前已与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沟通并获得支持,认为资本市场概念剧烈切换会伤害产业 [1] - 公司强调透明质酸产业是中国优势产业,2021年全球销量占比82%,其中公司占比44% [6] 透明质酸与重组胶原蛋白技术对比 - 透明质酸产业化早于重组胶原蛋白,华熙生物2000年借助微生物发酵技术开启产业化 [5][6] - 券商研报称重组胶原蛋白在安全性等方面优于玻尿酸,华熙生物认为这些结论具有误导性 [7][9] - 目前无官方结论证明两种技术孰优孰劣,重组胶原蛋白被追捧反映资本市场"求新"特性 [2][9] 资本市场表现分化 - 巨子生物2025年股价涨幅近70%,市值达909亿港元,2024年毛利率82.09% [10] - 玻尿酸"三剑客"业绩普遍不及预期:华熙生物市值从1400亿元跌至256亿元,20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超70%;爱美客营收增速降至5%左右;昊海生科增速降至1%左右 [10][13] - 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6年胶原蛋白市场份额将超透明质酸,年复合增长率52.6% [15] 重组胶原蛋白行业竞争加剧 - 中国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市场预计2025年达585.7亿元,2030年达2193.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4.93% [16] - 华熙生物已布局该领域,预计1-2年内推出多款重组胶原蛋白医疗器械产品 [17] - 爱美客、华东医药、江苏吴中等多家A股公司也在布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17] 技术发展挑战 - 重组胶原蛋白原料处于发展早期,发酵工艺有待完善,原料成本较高 [18] - 作为化妆品新兴成分,其应用研究尚不十分透彻,需要更多研发投入 [18] - 行业面临政策变动、竞争加剧等风险,监管要求可能趋严 [18]
“西北大学副校长范代娣成陕西首富”上热搜,校方:其早已卸任巨子生物董事,任职流程合规
搜狐财经· 2025-05-20 14:27
公司背景与业务 - 范代娣与丈夫严建亚于2001年创立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是西北大学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的成功范例 [3] - 巨子生物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研发并产业化类人胶原蛋白技术,2017年已建成11条生产线,产品在7个国家地区及国内30个省市1000多家医院广泛应用,系列产品终端销售额累计近百亿元 [3] - 2022年11月巨子生物登陆港交所,范代娣曾以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兼首席科学官身份出现在招股书中 [3] - 巨子生物截至5月12日收盘市值为83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773亿元) [4] 股权结构与关联企业 - 范代娣曾是西安三角防务股份有限公司自然人股东,但已于2007年7月退出 [3] - 范代娣于2024年12月退出三森实业投资湖北有限公司(原西安三森有限公司) [3] - 范代娣及丈夫严建亚名下两家上市公司巨子生物和三角防务总市值近900亿元,截至5月12日合计持股市值达457亿元 [4] 产学研结合 - 类人胶原蛋白技术由西北大学与巨子生物共同研发并产业化,相关技术多次获得国家及陕西省颁发的各种奖项 [1] - 巨子生物作为西北大学产学研合作的成功范例,实现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发展 [3]
创新药产业链表现活跃,恒生医疗ETF(513060)高开高走上涨2.48%,三生制药涨超33%
搜狐财经· 2025-05-20 10:02
指数表现与成分股 - 恒生医疗保健指数(HSHCI)上涨2.69% [3] - 成分股三生制药(01530)上涨33.93% 欧康维视生物-B(01477)上涨7.44% 再鼎医药(09688)上涨6.39% 石药集团(01093)和诺诚健华(09969)跟涨 [3] - 恒生医疗ETF(513060)上涨2.48%报0.50元 实现连续3日上涨 [3] ETF交易数据 - 恒生医疗ETF盘中换手率2.6% 成交额2.66亿元 [3] - 近1月日均成交额12.37亿元 居可比基金首位 [3] - 近1周规模增长1.90亿元 新增规模排名可比基金前1/3 [4] 资金动向与杠杆情况 - 前一交易日融资净买入额371.15万元 [4] - 最新融资余额达3.64亿元 [4] 历史业绩表现 - 近1年净值上涨24.97% [4] - 成立以来最高单月回报28.34% 最长连涨月数4个月 最长连涨涨幅38.75% [4] - 上涨月份平均收益率6.79% [4] - 近1年超越基准年化收益2.46% 排名可比基金前1/2 [4] 风险收益指标 - 近1年夏普比率1.12 排名可比基金前1/2 [4] - 今年以来相对基准回撤0.45% 为可比基金最小回撤 [4] 产品结构与成本 - 管理费率0.50% 托管费率0.15% [4] - 近1月跟踪误差0.027% 为可比基金最低跟踪误差 [5] - 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56.67% [5] 估值水平 - 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最新市盈率(PE-TTM)23.84倍 [5] - 估值处于近1年6.91%分位 即低于近1年93.09%的时间 [5] 权重股构成 - 前十大权重股包括药明生物(权重4.44%) 百济神州(权重4.44%) 信达生物(权重0.98%) 康方生物(权重0.98%) 石药集团(权重0.67%) 京东健康(权重0.72%) 中国生物制药(权重0.80%) 巨子生物(权重0.87%) 阿里健康(权重未列明) 翰森制药(权重未列明) [5][7] 行业分析观点 - 创新药产业链表现活跃 受国家鼓励创新政策推动 [3] - 多层次支付体系正在建立 医疗需求刚性推动行业企稳回升 [3] - 建议关注高成长方向:医药外包服务中的ADCCDMO和减肥药产业链多肽CDMO [3] - 建议关注预期改善方向:第三方检验医学实验室及消费医疗中的眼科与口腔领域 [3]
华熙生物怒“怼”券商研报 事起玻尿酸、重组胶原蛋白之争
经济观察网· 2025-05-19 18:06
核心观点 - 华熙生物公开驳斥多家券商研报中关于重组胶原蛋白优于玻尿酸的观点 强调透明质酸的技术领先性和产业价值 [1][2] - 公司指责券商研报和媒体传播的"玻尿酸过时论"误导市场 损害中国透明质酸产业的全球优势地位 [2] - 华熙生物通过科学论证维护透明质酸在衰老研究和生物科技领域的核心地位 突出自身技术壁垒 [3] 行业竞争格局 - 巨子生物作为重组胶原蛋白代表企业 2023年营收35.24亿元同比增长49.05% 净利润14.52亿元同比增长44.88% [4] - 巨子生物2024年营收55.39亿元同比增长57.17% 净利润20.62亿元同比增长42.06% 毛利率达82.09% [4] - 华熙生物2023年营收同比下降4.45% 归母净利润下降38.97% 2024年营收53.71亿元同比下降11.61% 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降70.59% [4] 资本市场表现 - 华熙生物市值从2021年超1400亿元降至2025年5月19日的243亿元 [5] - 巨子生物市值达892亿元 反超华熙生物 [5] - 两家医美龙头企业市值出现显著逆转 反映市场对不同技术路线的偏好变化 [4][5] 技术路线争议 - 券商研报主张胶原蛋白在皮肤修复 抗衰老和安全性方面优于玻尿酸 [2] - 华熙生物强调透明质酸产业化是中国生物科技实力体现 通过合成生物学形成系统优势 [3] - 公司认为重组胶原蛋白概念被资本市场选中 旨在营造比透明质酸更大的产业预期 [2]
医美年报|上游业绩分化严重:玻尿酸三巨头遇业绩滑铁卢、华熙生物再垫底 重组胶原蛋白市场竞争升温
新浪证券· 2025-05-16 15:58
医美行业2024年财报分析 行业整体表现 - 医美产业链上游业绩分化严重,巨子生物、锦波生物以高增长领跑行业,营收同比分别增长57.2%和84.92%,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42.4%和144.27% [2] - 玻尿酸三巨头(爱美客、华熙生物、昊海生科)业绩承压,爱美客营收增速降至5.45%,昊海生科营收微增1.64%,华熙生物营收同比下降11.61%,归母净利润下降70.59% [2][3] - 行业正经历技术路线更替,从玻尿酸向胶原蛋白转型,产业价值逻辑重构 [3] 玻尿酸三巨头业绩失速原因 - 爱美客王牌产品"嗨体"市场渗透率接近天花板,溶液类注射产品营收增速从23%以上骤降至4.4% [5] - 华熙生物功能性护肤品营收同比下滑31.62%,拖累整体业绩,尽管透明质酸原料业务保持增长 [5] - 昊海生科玻尿酸产品营收增长13.08%,但眼科、骨科产品受集采降价冲击,抵消医美业务增长红利 [5] 胶原蛋白新势力崛起 - 巨子生物2024年营收55.39亿元,毛利率82.09%;锦波生物营收14.43亿元,毛利率92.02% [5] - 中国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市场规模预计从2022年185亿元增至2027年108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42.4% [7] - 爱美客收购哈尔滨沛奇隆生物制药,布局动物胶原蛋白产品;华熙生物重组人源胶原蛋白原料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7]
日化护肤年报|高毛利低净利现象明显 逸仙电商、上海家化、嘉亨家化净利率为负
新浪证券· 2025-05-16 15:48
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 2024年日化护肤行业呈现高毛利率、低净利率特征 17家上市公司中近8成销售毛利率高于50% 部分企业超过75% 但7成公司销售净利率低于15% [1][2] - 销售毛利率与净利率差距主要源于行业普遍高销售费用 巨额营销支出侵蚀利润空间 [2] 公司毛利率表现 - 锦波生物、巨子生物、敷尔佳销售毛利率位列行业前三 分别为92.02%、82.09%、81.73% [2] - 销售毛利率低于50%的4家公司为拉芳家化(47.87%)、科思股份(44.4%)、嘉亨家化(19.73%)、青松股份(17.42%) [2] - 青松股份毛利率垫底(17.42%) 反映代工厂议价能力弱 下游品牌商选择面广导致竞争激烈 [6] 公司净利率表现 - 锦波生物、巨子生物、敷尔佳销售净利率同样居前 分别为50.68%、37.22%、32.78% [4] - 净利率最低的三家公司为嘉亨家化(-2.57%)、上海家化(-14.67%)、逸仙电商(-20.9%) [4] - 逸仙电商净利率垫底(-20.9%) 主要受持续亏损和高营销支出影响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