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信建投证券(601066)
icon
搜索文档
四年腰斩,中信建投这只基金何以成“底部”尴尬代表?
搜狐财经· 2025-09-03 04:30
基金业绩表现 - 中信建投低碳成长混合A单位净值截至2025年8月19日为0.5356 累计净值0.5356 成立以来亏损46.44% 近3年亏损61.01% [1][3] - 基金近1月上涨16.84% 近3月上涨25.46% 近6月上涨6.91% 近1年上涨10.41% 但长期表现仍处于行业底部 [3] - 基金规模为2.07亿元(2025年6月30日) 属于混合型-偏股中高风险产品 [3] 基金经理与基金管理人 - 基金经理周紫光2016年加入中信建投基金 曾就职于多家证券公司担任研究员 [2] - 周紫光管理的多只基金均出现显著亏损 选股择时和风控能力受到质疑 [2] - 基金管理人中信建投基金成立于2013年9月 由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控股 [2] 投资策略与市场表现 - 基金成立于2021年12月中旬 成立时点并非市场高点 新能源军工科技等领域仍存在结构性机会 [2] - 基金经理基于对光伏板块供给侧改革的预期 等待抢装+限产带动的涨价行情 但股票未跟随供应链价格上涨 [4] - 2025年A股市场整体呈现赚钱效应 众多权益策略产品实现数十个百分点涨幅 但该基金持续踏空市场行情 [1]
10725只基金产品获基金公司自家员工持有 在全市场产品总数中占比超八成
证券日报· 2025-09-03 00:15
基金公司员工持有情况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 全市场10725只基金获公司员工持有 占产品总数超八成 [1] - 货币市场型基金中 易方达现金增利货币获员工持有3.78亿份 华泰柏瑞交易货币和中信建投智多鑫货币均超1亿份 [1] - 权益类产品中 中庚价值先锋股票获持有1.97亿份 富国稳健增长混合和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持有混合分别获持有6073.82万份和6052.22万份 [1] 员工增持动态 - 上半年3700余只产品获员工增持 其中24只基金增持超1000万份 [2] - 权益类基金占增持超千万份产品的50% 共12只 [2] - 富国稳健增长混合获增持2920.59万份 华夏房地产ETF联接和易方达中证创新药产业ETF联接发起式分别获增持2646.09万份和2437.26万份 [2] 基金经理投资观点 - 多位基金经理关注"反内卷"政策对企业盈利的修复作用 认为有序竞争可提升品质和盈利持续性 [3] - 科技成长方向持续受关注 包括半导体 创新科技产品和创新药领域 [4] - 新能源领域出现结构性机遇 聚焦劣质产能出清和优质技术溢价产业逻辑 [4] 特殊产品类别持仓 - 易方达优势领航6个月持有混合获员工持有1.37亿份 为FOF产品中最高 [1] - 易方达亚洲精选股票(QDII)获员工持有8033.35万份 为QDII产品中最高 [1] - 货币市场型基金 QDII基金和债券基金均出现较大规模增持 [2]
振华新材: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贵州振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度持续督导定期现场检查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9-03 00:15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 公司章程和治理制度完备合规且有效执行 董事和高管按规定履行职责 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 [1][2] 信息披露 - 公司真实准确完整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无虚假记载 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符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定 [2] 独立性与关联方资金往来 - 公司在资产 人员 财务 机构和业务方面保持独立性 无关联方违规占用资金情形 [2] 募集资金使用 - 募集资金存放和使用符合监管规定 实行专户存储和专项使用 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使用情况与披露一致 无违规改变用途或损害股东利益的情形 [3][4] 关联交易与对外投资 - 关联交易 对外担保和重大对外投资无违法违规情形 [4] 经营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71,281万元 同比下降27% 归母净利润-21,743万元 亏损扩大 [5] - 产品销售价格承压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正极材料议价能力减弱 售价持续低位运行 [5] - 原材料碳酸锂价格低位波动 成本加成定价模式导致价格传导滞后 影响阶段性盈利能力 [5] - 下游需求结构性变化 磷酸铁锂电池主导中低端车型市场 对三元材料形成替代 传统中镍5系材料需求收缩 新一代6系高电压材料未形成批量订单 [5] - 产能利用率不足导致单位产品固定成本较高 闲置产能停工损失计入成本 对利润造成压力 [5] 应对措施 - 公司采取强化技术创新与产品迭代 优化市场与客户结构 深化降本增效与精益管理等措施应对经营不利影响 [6]
振华新材: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贵州振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持续督导跟踪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9-03 00:15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71,281万元,同比下降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1,743万元,亏损进一步扩大,主要受产品销售价格承压、原材料价格波动、下游需求结构性变化及产能利用率不足等因素影响 [1] - 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三元正极材料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CR3集中度由2024年的47.9%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53.9%,同时磷酸铁锂电池对三元材料形成结构性替代 [7] - 公司通过强化技术创新、优化客户结构及深化降本增效等措施应对挑战,并持续推进高镍材料、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等研发项目 [10]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71,281.25万元,同比下降26.69% [8]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1,743.17万元,亏损同比扩大 [8]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681.74万元,较去年同期-136,131.98万元有所改善 [8] - 研发投入5,362.14万元,同比增长3.95%,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7.52%,上升2.22个百分点 [8][11] - 资产总额726,690.31万元,较2024年末下降6.96%,资产负债率42.19%,下降1.24个百分点 [8] 经营风险因素 - 产品销售价格承压:行业竞争加剧导致正极材料议价能力减弱,产品售价持续低位运行 [1][8] - 原材料价格波动: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波动导致成本传导滞后,影响阶段性盈利能力 [1][5][8] - 下游需求结构性变化:磷酸铁锂电池在中低端车型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公司传统中镍5系材料需求收缩,新一代6系高电压材料尚未形成大批量订单 [1][8] - 产能利用率不足:部分产线产能利用率偏低,单位产品分摊固定成本较高,闲置产能停工损失计入成本 [1][6][8] 行业竞争与市场 - 三元材料行业面临磷酸铁锂材料成本优势冲击,动力电池市场结构性分化加剧 [4][7] - 行业集中度提升,2025年上半年国内三元材料CR3集中度达53.9%,较2024年47.9%上升6个百分点 [7] - 海外市场存在不确定性,欧美电动车供应链本土化政策及贸易壁垒对中国正极材料出口构成长期挑战 [8] 研发与技术进展 - 新增5项发明专利授权,8项发明专利申请 [11] - 重点推进6系三元材料批量交付,布局高镍/超高镍材料、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锰铁锂及固态电池电解质等前沿技术 [10] - 开拓储能、电动工具、低空经济等新兴应用场景,开发差异化产品 [10] 募集资金使用 -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净额123,521.79万元,累计使用118,619.48万元,其中2025年上半年使用538.45万元 [12] - 2022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净额109,009.26万元,累计使用90,092.57万元,2025年上半年未使用 [12] - 募集资金存放和使用符合监管规定,专户存储和专项使用 [12] 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 - 控股股东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4.65%,实际控制人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持股31.41% [12] -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直接或通过资管计划持股,未出现股份质押、冻结情况 [12][13][14] - 2025年上半年核心技术人员减持297,959股股票 [14]
润建股份:关于变更持续督导保荐代表人的公告
证券日报· 2025-09-02 22:11
公司公告核心内容 - 润建股份收到保荐机构中信建投证券关于变更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持续督导保荐代表人的函件 [2] - 中信建投证券为润建股份2020年度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保荐机构 项目持续督导期原定于2021年12月31日截止 [2] - 因公司募集资金尚未使用完毕 中信建投证券需继续履行募集资金相关的持续督导职责 [2] 保荐代表人变更详情 - 原保荐代表人李一睿因个人工作变动不再负责持续督导工作 由魏思露接替其职责 [2] - 原保荐代表人团队由王站和李一睿组成 变更后由王站和魏思露共同履行持续督导义务 [2]
狂揽745亿!券商经纪收入飙涨5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2 21:02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42家上市券商证券经纪业务手续费收入745.63亿元,同比增长50% [1] - 前十家券商合计收入462.73亿元,行业占比超60% [1][3] - 代销金融产品收入55.68亿元,同比增长30%,占经纪业务收入7.5% [8] 头部券商格局 - 中信证券以79.92亿元经纪业务收入居首,同比增长42.55% [3][4] - 国泰海通收入68.66亿元,同比增幅101.6%,增速领跑头部机构 [3][4][6] - 国信证券收入42.62亿元(同比+70.51%),中金公司33.19亿元(同比+51.3%) [4][6] 中小券商增长弹性 - 国金证券经纪收入15.33亿元(同比+64.26%),国元证券8.01亿元(同比+60.31%) [5][4] - 方正证券收入25.96亿元(同比+57.63%),华安证券7.21亿元(同比+57.59%) [5] - 财达证券、华林证券等4家券商收入增幅超50%,收入规模3.5-5.2亿元 [6] 财富管理转型进展 - 代理买卖证券业务收入627.2亿元,占比84%,同比增长55% [8] - 头部券商代销收入领先:中信证券8.38亿元、中金公司6.03亿元、国泰海通4.48亿元 [8] - 国金证券代销收入同比增超100%,国信证券、中金公司等增幅超50% [9] 客户结构优化 - 中信建投上半年新增客户83.08万户(同比+12.98%) [11] - 国泰海通高净值客户数较上年末增6.8%,私人定制服务资产规模增57.7% [12] - 招商证券高净值客户数同比增23.99%,东方证券高净值客户8985户(较年初+12.13%) [12] 机构业务拓展 - 财通证券机构客户资产规模同比增23.4%,股权激励客户突破1万户 [13] - 招商证券私募客户交易资产规模较2024年末增17.71% [13] - 国信证券搭建私募综合服务平台,拓展QFII专户及量化基金业务 [13][14] 买方投顾发展 - 东方证券基金投顾规模149.25亿元,客户复投率75.95% [16] - 华泰证券基金投顾规模210.37亿元,国联民生规模97.08亿元 [17] - 光大证券投顾服务客户资产破800亿元,收入同比增173% [17] 海外市场布局 - 中信证券境外财富管理收入实现同比翻倍增长,以香港、新加坡为双中心 [19] - 广发证券境外财富管理转型成效显著,金融产品销售净收入及多市场佣金同比增长 [19]
持仓最高达100多亿!券商自营重仓股出炉 上半年都买了哪些股票?
第一财经· 2025-09-02 20:16
行业业绩表现 - 上半年A股42家上市券商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518.66亿元,同比增长11.37%,净利润1040.17亿元,同比增长65.08% [1] - 上市券商自营收入总计1123.54亿元,同比增长53.53%,占营收比重超四成,成为主要业绩增长点 [1][3] - 共有25家上市券商自营收入超10亿元,占上市券商总数近六成 [3] 头部券商自营业务 - 中信证券自营收入190.52亿元居首,占其营收330.39亿元的57%,是唯一超百亿券商 [2] - 国泰海通、中国银河自营收入分别为93.52亿元、73.99亿元,位列第二、三位 [2] - 申万宏源、中金公司、华泰证券、国信证券、广发证券等5家券商自营收入均超50亿元 [2] 券商自营增幅分化 - 长江证券自营收入14.79亿元,同比大增668.35%,增幅最高 [3] - 国联民生、华西证券自营收入分别为20.97亿元、5.87亿元,增幅达458.78%和245.07% [3] - 浙商证券自营收入14.16亿元,同比增长146.38% [3] - 财通证券自营收入2.42亿元,同比下降39.73%,是主营业务中降幅最大的 [4] 重仓股持仓规模 - 江苏银行为券商第一大重仓股,华泰证券持有9.23亿股,市值超百亿元 [1][5] - 永安期货、中信建投分别为第二、三大重仓股,持仓数量4.39亿股和3.83亿股,市值65.07亿元和92.08亿元 [1][5] - 中国石化、上海莱士、誉衡药业持仓市值分别为13.28亿元、8.58亿元和3.1亿元 [5] 持仓结构调整 - 二季度国联民生大幅加仓四川成渝989万股,增幅达151.33%,成为第五大股东 [6] - 宏创控股、云天化分别获中金公司、国投证券加仓575.76万股和500万股 [6] - 内蒙华电、伊之密、华达科技获券商加仓均超300万股 [6] - 皇氏集团被东方证券减持1400万股,降幅超34% [7][8] - 新钢股份、盈方微、平煤股份等券商持仓减少均超200万股 [9] 持仓行业偏好 - 券商自营持股集中在非银金融、电子、生物医药等行业 [1] - 自营资产除股票外还包括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 [1]
关键一跌!“旗手”护盘未果,三大支撑,顶流券商ETF(512000)近20日大举吸金41亿!
新浪基金· 2025-09-02 20:10
市场表现 - A股三大指数全线下跌 券商板块内部分化明显 太平洋单日收涨逾6% 主力资金净流入26.86亿元 东方财富跌近3% 头部券商普遍下跌逾1% [1] - 券商ETF(512000)场内价格单日下跌1.27% 日线连续3日收阴 全天成交额超18亿元 维持高流动性 [1] - 券商板块自8月上旬创年内新高后走势趋缓 但资金通过ETF持续布局 单日净流入4.62亿元 近20日累计净流入超41亿元 [3] - 券商ETF(512000)基金规模达312亿元 创历史新高 年内日均成交额超9亿元 为行业规模与流动性双领先的ETF产品 [3] 市场预期分析 - 摩根士丹利认为A股未全面过热 成交量与两融余额虽提升但未破历史纪录 风险整体可控 [5] - 中原证券指出A股处于政策利好与流动性充裕环境 预计短期市场以震荡上行为主 需关注政策与资金面变化 [5] 行业基本面 - A股49只券商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均实现正增长 其中13家增幅超100% 两家盈利增长近1200% [6] - 市场交投活跃度提升驱动经纪与自营业务增长 成为券商业绩核心回暖动力 [6] - 中证全指证券公司指数市净率PB为1.65倍 处于近10年51.47%分位水平 估值处于中位区间 [6] 板块配置价值 - 证券公司指数较历史高点仍有距离 在所有一级行业中排名中后 存在补涨空间 [8] - 公募新规实施后 低估值的券商板块有望受益于"基准回归"带来的增量资金 [8] - 政策端以"活跃资本市场"为导向 注册制深化、交易机制优化及中长期资金引入直接拓宽投行、经纪与资管业务空间 [13] - 资金端市场信心修复推动成交与两融回升 养老金及保险等增量资金入市预期为业绩提供弹性 [13] - 行业向财富管理与机构业务转型 优化收入结构并增强盈利稳定性 兼具Beta弹性与Alpha增长潜力 [13]
持仓最高达100多亿 券商自营重仓股出炉(附名单)
第一财经· 2025-09-02 19:13
行业业绩表现 - 上半年A股42家上市券商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518.66亿元,同比增长11.37%,净利润1040.17亿元,同比增长65.08% [1] - 上市券商自营收入总计1123.54亿元,同比增长53.53%,占整体营收比例超四成 [1][2] - 共有25家上市券商自营收入超10亿元,占上市券商总数近六成 [2] 头部券商自营业务 - 中信证券自营收入190.52亿元,为行业唯一超百亿券商,占其营收330.39亿元的比例达57% [2] - 自营收入排名二至三位的为国泰海通93.52亿元、中国银河73.99亿元 [2] - 申万宏源、中金公司、华泰证券、国信证券、广发证券自营收入均超50亿元 [2] 券商自营增幅差异 - 长江证券自营收入14.79亿元,同比增幅达668.35% [2] - 国联民生自营收入20.97亿元,同比增长458.78%;华西证券自营收入5.87亿元,同比增长245.07% [2] - 浙商证券自营收入14.16亿元,同比增长146.38% [2] - 财通证券自营收入2.42亿元,同比下降39.73%,是主营业务中收入降幅最大的板块 [3] 重仓股持仓规模 - 江苏银行为券商持仓规模最大个股,华泰证券持有9.23亿股,持股比例5.03%,按6月底股价计算持股市值超百亿元 [1][4] - 永安期货被财通证券持有4.39亿股,持仓市值65.07亿元;中信建投被中信证券持有3.83亿股,持仓市值92.08亿元 [1][4] - 中国石化被国信证券持有2.35亿股,持仓市值13.28亿元;上海莱士被中信证券持有1.25亿股,持仓市值8.58亿元 [4] 持仓变动情况 - 二季度国联民生证券对四川成渝增持989万股,增幅达151.33%,持股数量增至1642.56万股 [6] - 宏创控股获中金公司加仓575.76万股,云天化获国投证券加仓500万股 [6] - 内蒙华电、伊之密、华达科技获券商加仓均超300万股 [7] - 皇氏集团被东方证券减持1400万股,降幅超34%;上海机电被中信证券减持929.15万股;东北证券被中信证券减持905.93万股 [8][9][11] 持仓行业偏好 - 券商自营持股集中在非银金融、电子、生物医药等行业 [1] - 自营资产配置除股票外还包括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 [1]
827新政两周年:IPO稳态回暖,融资增五成、零破发
新浪财经· 2025-09-02 19:00
IPO市场整体表现 - 自2023年8月27日证监会提出"阶段性收紧IPO与再融资节奏"的827新政以来,A股IPO市场呈边际回暖态势,但"快节奏IPO时代"难以重现 [1] - 截至8月31日,年内已上市67家企业,同比增加8家;募资总额656.13亿元,同比增幅达55.23% [2] - 年内无新股IPO上市首日破发,首日收益率达169.7%,同比增56%,是2023年同期收益率的4.6倍 [3][18] 各交易所IPO分布 - 上交所主板15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募资342.33亿元,另有1家企业在发行阶段;科创板8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募资81.17亿元,无企业在发行阶段 [4] - 深交所主板8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募资43.78亿元;创业板24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募资148.87亿元,另有1家企业在发行阶段 [4] - 北交所11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募资36.53亿元,另有1家企业在发行阶段 [5] 券商保荐业务表现 - 华泰联合与国泰海通保荐IPO上市数量最多,均有7家企业上市;中信建投与中信证券并列第二,均有6家 [5] - 12家券商IPO上市保荐收入过亿元,其中华泰联合收入3.82亿元,中信建投收入3.78亿元,国泰海通和中信证券均为3.28亿元 [8] - 券商平均承销费率为5.31%,其中东方证券费率最高达16.75%,中金公司费率最低为1.39% [6][7] 受理企业情况 - 年内新增受理企业180家,较去年同期的32家增加148家,增幅达462.5% [3] - 北交所受理115家,同比增85家;上交所受理33家,深交所受理32家 [8] - 38家券商保荐受理企业,平均保荐4.79家,中位数保荐2家,其中国泰海通保荐27家居首 [8][9] 在审与终止审查情况 - 各板块在审企业共289家,同比减少36家;终止审查企业90家,同比减少277家,降幅75.5% [3] - 国泰海通保荐在审企业数量最多达42家,中信证券33家位居第二,中信建投22家位列第三 [14][15] - 中信证券在审企业预计募资850.98亿元居首,国泰海通418.72亿元次之,中金公司670.26亿元位列第三 [15][17] 市场结构特征 - 头部券商占据主导地位,前三名机构(国泰海通、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合计保荐64家,占总量的35.16% [11] - 超过三分之二的机构(25家)保荐数量不足3家,市场竞争激烈,资源向头部集中趋势明显 [13] - 北交所IPO受理企业数量大幅增长,但沪深两市的受理数量仍处于较低水平 [19] 市场展望 - 市场人士认为IPO不会回到从前的高强度、快节奏状态,审核尺度可能适度放宽但与市场状况相匹配 [19] - 随着牛市行情演绎和更多增量资金入市,结合IPO受理提速和北交所崛起,建议关注打新策略的收益增强属性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