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ETF投资宝典系列之二:自由现金流全方位解析与指数比较
国金证券· 2025-04-12 16:01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自由现金流率因子增强策略 **模型构建思路**:基于自由现金流/企业价值因子构建指数增强策略,通过筛选高自由现金流率的股票实现超额收益[63]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因子定义:自由现金流率 = 自由现金流 / 企业价值,其中企业价值 = 总市值 + 总负债 - 货币资金[62] - 选股方法:每月末调仓,选取因子得分前10%的股票等权配置,基准为对应宽基指数(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中证全指)[69] - 交易设置:单边手续费0.3%[69] **模型评价**:策略在多个宽基指数上表现稳定,超额收益显著,尤其在中证全指上信息比率达0.84[73] 2. **模型名称**:自由现金流率因子多空组合 **模型构建过程**: - 分组测试:按因子值将股票分为10组,做多Top组、做空Bottom组,计算多空净值[62] - 回测参数:月频调仓,沪深300/中证500/中证全指回测区间为2013-2025年,中证1000为2014-2025年[63] - 因子有效性指标:计算IC值(因子与下期收益的秩相关性)$$RankIC_t = corr(Rank(X_{t,m}), Rank(r_{t+1,m}))$$[62] ---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自由现金流率因子 **因子构建思路**:衡量企业自由现金流相对于企业价值的比率,筛选现金流质量高且估值合理的股票[62]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数据来源:剔除金融地产行业,要求企业连续5年经营现金流为正[39] - 计算步骤: 1. 自由现金流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 - 资本开支[25] 2. 企业价值 = 总市值 + 总负债 - 货币资金[62] 3. 因子值 = 自由现金流 / 企业价值[62] **因子评价**:在沪深300和中证1000上IC均值分别为3.69%和1.61%,多空Sharpe比率最高达0.59(中证1000)[64] 2. **因子名称**:盈利质量辅助因子 **因子构建过程**: - 用于预筛选:盈利质量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 - 营业利润) / 总资产,剔除排名后20%的股票[39] - 结合ROE稳定性:剔除近12季度ROE波动率后10%的企业[39] --- 模型回测效果 1. **自由现金流率增强策略** - 中证全指增强:年化收益率12.98%,超额收益7.89%,IR 0.84[73] - 沪深300增强:年化超额收益5.46%,最大回撤43.49%[73] - 中证500增强:年化超额收益5.61%,信息比率0.53[73] 2. **自由现金流率因子多空组合** - 沪深300多空:年化收益5.52%,Sharpe比率0.44[64] - 中证1000多空:年化收益4.68%,Sharpe比率0.59[64] --- 因子回测效果 1. **自由现金流率因子IC测试** - 沪深300:IC均值3.69%,t统计量3.68[64] - 中证500:IC均值1.95%,风险调整IC 0.22[64] - 中证全指:IC移动平均稳定性最佳[68] 2. **多空净值表现** - 中证1000多空净值走势最稳定,最大回撤13.31%[68] - 沪深300多空净值累计收益2.3倍(2013-2025年)[67] --- 关键指标对比 1. **指数表现(2013-2025年)** - 国证自由现金流指数:年化收益26.39%,夏普比率1.19[50] - 中证800自由现金流指数:累计超额收益266.22%[44] 2. **因子分组收益** - 沪深300 Top组年化超额5.38%,Bottom组负超额[64] - 中证1000 Top-Bottom多空年化收益4.68%[64]
VIX冲高回落,短期波动警报尚未解除
信达证券· 2025-04-12 15:56
根据提供的研报内容,以下是量化模型与因子的详细总结: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股指期货分红点位预测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基于历史数据和成分股分红信息,预测股指期货合约存续期内标的指数的分红点位[9][11][16][18]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收集标的指数成分股的历史分红数据 2. 根据上市公司公告和分红政策,预测未来一年内各成分股的分红金额和时间 3. 汇总成分股分红数据,计算指数分红点位 4. 按合约存续期划分,计算各合约期间的分红影响 $$分红点位 = \sum_{i=1}^n (成分股i分红金额 \times 权重_i)$$ 其中n为指数成分股数量[9][11][16][18] 2. **模型名称:基差修正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剔除分红影响后计算真实的期货合约基差[20]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计算实际基差:期货价格 - 指数价格 2. 加上存续期内未实现的预期分红 3. 进行年化处理 $$年化基差 = \frac{(实际基差 + 预期分红点位)}{指数价格} \times \frac{360}{合约剩余天数}$$[20] 3. **模型名称:期现对冲策略** - **模型构建思路**:利用股指期货进行现货头寸的风险对冲[44][46][47][51][54][58]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连续对冲策略**: 1. 现货端持有标的指数全收益指数 2. 期货端做空等额名义本金的股指期货合约 3. 定期滚动持有季月/当月合约[44] - **最低贴水策略**: 1. 计算所有可交易合约的年化基差 2. 选择贴水幅度最小的合约开仓 3. 持有8个交易日后重新选择[46]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Cinda-VIX波动率指数** - **因子构建思路**:反映期权市场对标的资产未来波动率的预期[62]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1. 收集不同行权价期权的隐含波动率 2. 采用类似海外VIX指数的计算方法 3. 计算不同期限(30/60/90/120日)的波动率预期[62] - **因子评价**:能有效捕捉市场恐慌情绪和波动预期 2. **因子名称:Cinda-SKEW偏斜指数** - **因子构建思路**:衡量期权市场对标的资产收益分布不对称性的预期[68]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1. 计算不同行权价期权的隐含波动率 2. 分析波动率曲线的偏斜特征 3. 量化市场对尾部风险的定价[68] - **因子评价**:可作为"黑天鹅"风险预警指标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IC对冲策略(2022/7/22-2025/4/11)** - 年化收益:-2.08%(当月)、-1.71%(季月)、-0.83%(最低贴水) - 波动率:3.98%、4.89%、4.80% - 最大回撤:-7.51%、-8.34%、-7.97% - 净值:0.9449、0.9544、0.9778[48] 2. **IF对冲策略(2022/7/22-2025/4/11)** - 年化收益:1.01%、1.06%、1.60% - 波动率:3.12%、3.46%、3.24% - 最大回撤:-3.95%、-4.03%、-4.06% - 净值:1.0275、1.0288、1.0439[53] 3. **IH对冲策略(2022/7/22-2025/4/11)** - 年化收益:1.42%、2.20%、1.86% - 波动率:3.23%、3.66%、3.23% - 最大回撤:-4.22%、-3.75%、-3.91% - 净值:1.0389、1.0604、1.0510[57] 4. **IM对冲策略(2022/7/22-2025/4/11)** - 年化收益:-4.95%、-3.96%、-3.44% - 波动率:4.39%、5.48%、5.34% - 最大回撤:-13.84%、-12.63%、-11.11% - 净值:0.8718、0.8965、0.9098[59]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Cinda-VIX指数(2025/4/11)** - 上证50VIX_30:22.26 - 沪深300VIX_30:22.97 - 中证500VIX_30:31.73 - 中证1000VIX_30:32.42[62][69] 2. **Cinda-SKEW指数(2025/4/11)** - 上证50SKEW:100.46 - 沪深300SKEW:101.54 - 中证500SKEW:101.32 - 中证1000SKEW:100.09[69]
一周市场数据复盘20250411
华西证券· 2025-04-12 15:52
根据提供的研报内容,以下是量化模型与因子的总结: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行业拥挤度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通过计算行业指数最近一周价格和成交金额变动的马氏距离,衡量行业的交易拥挤程度[17]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1. 计算行业指数价格变动和成交金额变动的标准化值 2. 计算两者的马氏距离,公式为: $$D = \sqrt{(x - \mu)^T \Sigma^{-1} (x - \mu)}$$ 其中,\(x\)为价格和成交金额的变动向量,\(\mu\)为均值向量,\(\Sigma\)为协方差矩阵 3. 通过置信椭圆(99%置信水平)划分象限,第1象限椭圆外的点表示短期显著拥挤的行业[17] - **因子评价**:该因子能有效捕捉市场短期交易过热或过冷的行业状态 2. **因子名称:行业估值因子(PE分位数)** - **因子构建思路**:基于行业PE历史分位数(2019年起)评估当前估值水平[16][20]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1. 计算各行业当前PE值(如计算机75.65倍、银行5.91倍)[14] 2. 统计各行业PE在2019年以来的历史分位数(如钢铁99%、公用事业4%)[16] - **因子评价**:分位数因子能横向比较不同行业的估值相对位置 --- 因子回测效果 1. **行业拥挤度因子** - 最新监测结果:农林牧渔行业出现短期交易拥挤[18] 2. **行业估值因子** - 极端高估值行业:钢铁(PE分位数99%)、建筑材料(97%)、机械设备(92%)[16] - 极端低估值行业:公用事业(4%)、食品饮料(11%)、纺织服饰(12%)[16] --- 注:报告中未提及量化模型的具体构建,仅包含行业拥挤度和估值两类因子的分析方法[17][16][14]
多因子选股周报:换手因子表现出色,中证1000指增组合年内超额3.15%-20250412
国信证券· 2025-04-12 15:46
根据提供的研报内容,以下是量化模型与因子的详细总结: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BP** - 因子构建思路:衡量股票的估值水平,计算净资产与总市值的比率[17]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BP = \frac{净资产}{总市值} $$ - 因子评价:传统估值因子,反映公司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相对关系 2. **因子名称:单季EP** - 因子构建思路:衡量单季度盈利能力的估值指标[17]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单季EP = \frac{单季度归母净利润}{总市值} $$ 3. **因子名称:非流动性冲击** - 因子构建思路:反映股票流动性风险,计算价格波动与成交额的关系[17]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非流动性冲击 = \frac{过去20个交易日的日涨跌幅绝对值}{成交额的均值} $$ - 因子评价:流动性因子中表现稳定的指标 4. **因子名称:三个月换手** - 因子构建思路:衡量股票中期流动性水平[17]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三个月换手 = 过去60个交易日换手率均值 $$ 5. **因子名称:特异度** - 因子构建思路:反映股票特异性风险,通过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残差计算[17]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特异度 = 1 - 过去20个交易日Fama-French三因子回归的拟合度 $$ 6. **因子名称:预期净利润环比** - 因子构建思路:反映分析师预期变化[17]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预期净利润环比 = \frac{一致预期净利润}{3个月前一致预期净利润} $$ 因子回测效果 沪深300样本空间 1. **非流动性冲击因子** - 最近一周:1.05% - 最近一月:2.34% - 今年以来:1.49% - 历史年化:0.68%[19] 2. **三个月换手因子** - 最近一周:0.66% - 最近一月:1.55% - 今年以来:0.35% - 历史年化:3.47%[19] 3. **单季EP因子** - 最近一周:-1.37% - 最近一月:-1.12% - 今年以来:-0.25% - 历史年化:5.21%[19] 中证500样本空间 1. **预期净利润环比因子** - 最近一周:1.32% - 最近一月:2.85% - 今年以来:3.25% - 历史年化:2.97%[21] 2. **BP因子** - 最近一周:-2.00% - 最近一月:-1.81% - 今年以来:-3.65% - 历史年化:3.75%[21] 中证1000样本空间 1. **三个月机构覆盖因子** - 最近一周:1.74% - 最近一月:4.08% - 今年以来:4.46% - 历史年化:6.03%[23] 2. **特异度因子** - 最近一周:-1.00% - 最近一月:-0.05% - 今年以来:-0.69% - 历史年化:4.94%[23]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MFE组合构建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在控制行业/风格暴露等约束下最大化单因子暴露[35]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begin{array}{ll}max&f^{T}\ w\\ s.t.&s_{l}\leq X(w-w_{b})\leq s_{h}\\ &h_{l}\leq H(w-w_{b})\leq h_{h}\\ &w_{l}\leq w-w_{b}\leq w_{h}\\ &b_{l}\leq B_{b}w\leq b_{h}\\ &\mathbf{0}\leq w\leq l\\ &\mathbf{1}^{T}\ w=1\end{array} $$ 其中: - $f$为因子取值向量 - $w$为组合权重向量 - $w_b$为基准指数权重[35][36] - 模型评价:更贴近实际组合构建的因子检验方法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中证1000指增组合** - 本周超额收益:-0.88% - 本年超额收益:3.15%[14] 2. **沪深300指增组合** - 本周超额收益:-1.25% - 本年超额收益:1.61%[14] 3. **中证500指增组合** - 本周超额收益:-1.53% - 本年超额收益:2.17%[14] 注:所有因子和模型数据均来自报告中的单因子MFE组合测试结果,测试区间包含最近一周、最近一月、今年以来及历史年化表现[19][21][23]
金融工程日报:指缩量收涨迎4连阳,半导体产业链爆发-20250411
国信证券· 2025-04-11 22:42
根据提供的金融工程日报内容,以下是量化模型与因子的结构化总结: ---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封板率因子** - 构建思路:通过涨停股盘中表现与收盘状态的对比反映市场情绪强度[16] - 构建过程: $$封板率=\frac{最高价涨停且收盘涨停股票数}{最高价涨停股票数}$$ 筛选上市满3个月的股票,统计当日最高价涨停且收盘仍涨停的股票占比[16] - 因子评价:高频指标能有效捕捉短期资金博弈情绪 2 **连板率因子** - 构建思路:衡量涨停股持续性的重要指标[16] - 构建过程: $$连板率=\frac{连续两日收盘涨停股票数}{昨日收盘涨停股票数}$$ 需满足上市满3个月条件,计算两日涨停的股票占比[16] - 因子评价:对游资主导的题材炒作行情有较强解释力 3 **大宗交易折价率因子** - 构建思路:通过大额交易折价水平反映机构资金动向[25] - 构建过程: $$折价率=\frac{大宗交易总成交金额}{当日成交份额总市值}-1$$ 统计单日成交超11亿元的大宗交易,计算加权平均折价率[25] - 因子评价:对中长期资金配置行为有预示作用 4 **股指期货年化贴水率因子** - 构建思路:利用期现价差反映市场预期[27] - 构建过程: $$年化贴水率=\frac{基差}{指数价格} \times \frac{250}{合约剩余交易日数}$$ 分别计算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主力合约贴水率[27] - 因子评价:对冲成本指标同时隐含市场情绪 --- 因子回测效果 1 **封板率因子** - 当日取值:71%(较前日下降1%)[16] - 近一月分位数:未披露具体值 2 **连板率因子** - 当日取值:16%(较前日下降5%)[16] - 近一月分位数:未披露具体值 3 **大宗交易折价率因子** - 当日取值:6.22%[25] - 半年均值:5.37%[25] 4 **股指期货年化贴水率因子** - 上证50:4.97%(近一年24%分位)[27] - 沪深300:9.26%(近一年16%分位)[27] - 中证500:22.86%(近一年6%分位)[27] - 中证1000:17.61%(近一年18%分位)[27] --- 注:报告中未涉及量化模型的具体构建,仅包含市场监测类因子[16][25][27]
解析中证全指自由现金流指数及现金流因子构建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4-11 18:12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模拟现金流组合** - **模型构建思路**:参考中证全指自由现金流指数的编制规则,通过筛选现金流质量高、盈利稳定的股票构建组合[18][19]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样本筛选**:剔除金融地产行业(中信一级分类),要求自由现金流(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 - 资本开支)和企业价值(市值 + 总负债 - 货币资金)均为正[19] 2. **盈利质量过滤**:连续5年经营活动现金流为正,且盈利质量排名前80%(盈利质量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 - 营业利润) / 总资产)[19] 3. **排序选股**:按自由现金流率(自由现金流/企业价值)从高到低选取前100只股票[19] 4. **加权方式**:自由现金流加权,单股权重上限10%,每年4月、8月、10月调仓[19] - **模型评价**:自由现金流加权能更直接反映企业当期经营质量,相比市值加权在回溯期内表现更优[39] 2. **模型名称:现金流指数加权方式对比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测试自由现金流加权、自由流通市值加权、自由现金流率加权三种方式对组合表现的影响[35][37]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基于相同选股池,分别采用三种加权方式构建组合并回测[37] ---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营收现金流差异因子(FCF_GAP)** - **因子构建思路**:通过比较营业收入与自由现金流的差异,识别创收能力与现金流质量不匹配的公司[40]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FCF\_GAP = \frac{营业收入 - 自由现金流}{营业收入}$$ 其中自由现金流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 - 资本开支[40] - **因子评价**:与常见因子相关性低,在沪深300和中证500中RankIC IR达-0.34和-0.32,具有稳定负向选股能力[41][46] 2. **因子名称:现金流-营收四象限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根据营收和自由现金流的边际变化将股票分为四类(双增/双降/营收增现金流降/营收降现金流增)[51]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1. 计算营收和自由现金流的同比变化 2. 划分象限并构建等权组合[54] - **因子评价**:"双增"组合年化收益13.20%显著优于"双降"组合7.89%,能捕捉不同市场风格下的超额收益[58] ---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模拟现金流组合** - 年化收益率:18.75% - 年化波动率:23.40% - 夏普比率:0.80 - 最大回撤:-43.18%[21][23] 2. **现金流指数加权方式对比** - 自由现金流加权:年化收益18.75%,夏普0.80 - 自由流通市值加权:年化收益16.81%,夏普0.74 - 自由现金流率加权:年化收益16.38%,夏普0.67[37][39] ---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FCF_GAP因子** - RankIC均值(中证全指):-2.28% - RankIC IR(沪深300):-0.43 - RankIC<0占比(中证500):69.67%[46] 2. **现金流-营收四象限因子** - "双增"组合年化收益:13.20% - "双降"组合年化收益:7.89%[58]
分红对期指的影响20250411
东方证券· 2025-04-11 17:45
根据提供的研报内容,以下是量化模型与因子的详细总结: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分红预测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基于上市公司已公布的分红信息(如股东大会通过、董事会预案等),结合历史分红率和盈利预测,预估成分股的分红对股指期货合约的影响[8][10][23]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预估净利润**:优先采用年报、快报、预警或分析师预测数据,未公布数据则使用TTM或历史分红率假设[26][27] 2. **计算税前分红总额**: - 已公布预案的直接采用 - 未公布的按历史分红率推算(若去年分红率为正)或假设不分红(去年未分红或净利润为负)[31] 3. **计算指数影响**: - 股息点公式:$$\mathrm{w_{it}={\frac{w_{i0}\times\mathrm{\scriptsize{\left(\mathrm{\scriptsize{\normalsize1+R\mathrm{\scriptsize{\normalsize1}}}\right)}}}{\sum_{1}^{n}w_{i0}\times\mathrm{\scriptsize{\left(\mathrm{\scriptsize{\normalsize1+R\mathrm{\scriptsize{\normalsize1}}}\right)}}}}}}$$ 其中 \( w_{i0} \) 为初始权重,\( R \) 为涨跌幅[28] 4. **预测合约影响值**:根据除权除息日估计规则(已公布日期优先,未公布则参考历史时间差中位数)[32][33] - **模型评价**:依赖历史数据和假设,市场环境突变可能导致预测偏差[35] 2. **模型名称**:股指期货定价模型(理论部分) - **模型构建思路**:基于无套利原理,考虑分红现值和利率影响[36]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离散红利定价公式**:$$F_t=(S_t-D)(1+r)$$ 其中 \( D \) 为红利现值,\( r \) 为无风险利率[36] - **连续红利定价公式**:$$F_t=S_t e^{(r-d)(T-t)}$$ 其中 \( d \) 为年化红利率[37] ---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分红预测模型**: - **上证50期货(IH)**: - 4月合约年化对冲成本21.05%(剔除分红)[11] - 9月合约含分红价差+6.43点(实际价差-53.98点)[11] - **沪深300期货(IF)**: - 4月合约年化对冲成本24.28%[12] - 9月合约分红影响占比2.08%[12] - **中证500期货(IC)**: - 6月合约分红修正价差-108.76点(实际-157.12点)[13] - **中证1000期货(IM)**: - 9月合约年化对冲成本10.89%(剔除分红)[14] 2. **股指期货定价模型**: - 未提供具体回测指标,仅作为理论参考[36][37] --- 其他关键数据 - **分红剩余影响**: - 中证1000期货4月合约剩余影响0.00%[15] - 沪深300期货6月合约剩余分红影响0.82%[12] - **分红时间分布**:预计2025年分红集中在5-7月,对6月/9月合约影响显著[10] 注:报告中未涉及独立量化因子构建,主要围绕分红预测与期货定价展开[7][23]
热点追踪周报:由创新高个股看市场投资热点(第189期)-20250411
国信证券· 2025-04-11 17:45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250日新高距离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计算当前收盘价与过去250日最高价的相对距离,衡量股票或指数的趋势强度[10]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250日新高距离 = 1 - \frac{Closet}{ts\_max(Close, 250)}$$ 其中,$Closet$为最新收盘价,$ts\_max(Close,250)$为过去250个交易日收盘价的最大值。若收盘价等于新高值,则距离为0;若回落,则距离为正[10] - **模型评价**:直观反映价格趋势强度,适用于动量策略筛选 2. **模型名称**:平稳创新高股票筛选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结合分析师关注度、股价路径平稳性等多维度筛选具有持续动量的股票[23][25]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初筛条件**: - 过去3个月买入/增持评级研报≥5份[25] - 过去250日涨跌幅全市场前20%[25] 2. **精细化筛选**: - **价格路径平滑性**:计算股价位移路程比(未公开公式)[23] - **创新高持续性**:过去120日250日新高距离的时间序列均值[25] - **趋势延续性**:过去5日250日新高距离的时间序列均值,取前50名[25] - **模型评价**:综合基本面与技术面,筛选具有稳健动量特征的股票 ---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250日新高距离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衡量个股或指数相对于历史高点的位置,捕捉趋势延续性[10]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同上述模型公式[10] 2. **因子名称**:创新高个股数量占比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统计行业/板块内创新高个股比例,反映热点集中度[18][19]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创新高占比 = \frac{行业创新高个股数量}{行业总股票数量}$$ 例如:银行行业创新高占比42.86%[18] ---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250日新高距离模型**: - 上证指数新高距离7.21%,深证成指14.45%,沪深300 11.88%[11] - 银行行业新高距离3.85%(全行业最低),煤炭行业距离最远[12] 2. **平稳创新高股票筛选模型**: - 筛选出30只股票,如双林股份(过去250日涨幅601%)、万辰集团(275%)[29] - 消费板块占比最高(9只),基础化工行业在周期板块中表现突出[26] ---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250日新高距离因子**: - 中证2000指数创新高个股占比18.25%,中证1000指数13.50%[19] - 汽车行业创新高个股占比28.63%,农林牧渔25.47%[18] 2. **创新高个股数量占比因子**: - 制造板块创新高股票307只(占比19.90%),科技板块153只(11.00%)[19] --- 注:所有数据截至2025年4月11日[11][18][29]
资产配置(二):风险预算风险平价模型
长江证券· 2025-04-11 17:33
根据研报内容,以下是量化模型与因子的详细总结: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风险预算风险平价模型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调整风险预算灵活适应投资需要,解决传统风险平价模型在资产波动差别大时过于保守的问题[8][9]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定义资产风险贡献公式: $$RC_i = w_i \frac{(\Sigma w)_i}{\sqrt{w^T \Sigma w}}$$ 其中$\Sigma$为资产协方差矩阵,$w$为权重向量[23][24] - 引入风险预算调整因子$k_i$,调整后的风险贡献比例为: $$RC_i : \mathbf{RC} = k_i$$ 基准风险贡献公式为: $$\mathbf{RC} = \frac{\sqrt{w^T \Sigma w}}{\sum k_i}$$[37][38] - 动态调整规则:根据资产过去6个月夏普比排名调整风险预算倍数(1倍/1.5倍/静态基准)[40][41] 2. **模型名称**:宏观风险平价模型 **模型构建思路**:通过资产定价体系分解系统性风险与特质性风险,从收益来源进行风险配置[10][11]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 资产收益线性模型: $$r = 1^T \times I \times f_{base} + B \times I \times F + \varepsilon$$ 其中$f_{base}$为基准收益,$F$为因子收益矩阵,$B$为暴露矩阵[10][64] - 系统性风险贡献公式: $$RCF_i = w_{new,i} \frac{(\Sigma_f w_{new})_i}{\sqrt{w^T \Sigma w}}$$ - 特质性风险贡献公式: $$RCE_i = \frac{w_{new,i}^2}{\sqrt{w^T \Sigma w}}$$[11][74][75] - 引入子类资产后通过滚动回归动态调整暴露[81][102]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基本大类资产风险平价模型** - 年化收益:5.03% - 最大回撤:-5.10% - 波动率:2.58% - 夏普比:1.90 - 月度胜率:71.11%[28] 2. **增加风险预算的静态/动态版本** | 指标 | 静态风险预算 | 动态风险预算 | |--------------|--------------|--------------| | 年化收益 | 5.80% | 6.98% | | 最大回撤 | -9.30% | -12.38% | | 波动率 | 5.80% | 6.29% | | 夏普比 | 0.97 | 1.07 | | 权益平均仓位 | 10.28% | 4.99% [46][89] 3. **宏观风险平价模型(子类资产版)** - 年化收益:7.35% - 最大回撤:-11.49% - 波动率:6.63% - 夏普比:1.07 - 月度胜率:63.33%[89] 4. **精炼资产池版本** | 指标 | 资产风险平价 | 宏观风险平价 | |--------------|--------------|--------------| | 年化收益 | 6.63% | 8.03% | | 最大回撤 | -2.84% | -3.59% | | 波动率 | 2.83% | 3.79% [110] 关键评价 1. 风险预算机制有效提升了收益但同步增加波动,动态调整优于静态规则[46][89] 2. 宏观风险平价对模型精度要求高,但能解决资产交叉风险问题[12][99] 3. 子类资产扩充通过暴露调整间接实现风险预算再平衡[51][58]
麦高视野--ETF观察日志(2025-04-10)
麦高证券· 2025-04-11 14:45
根据提供的研报内容,以下是量化模型与因子的总结: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RSI相对强弱指标** - **因子构建思路**:通过计算一定周期内平均涨幅与平均跌幅的比值,判断市场超买或超卖状态[2]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RSI = 100 - \frac{100}{1 + RS}$$ 其中,RS为12天内平均涨幅与平均跌幅的比值。RSI>70为超买,RSI<30为超卖[2] - **因子评价**:经典动量类指标,适用于短期市场情绪判断 2. **因子名称:净申购金额** - **因子构建思路**:通过ETF净值变化计算资金流入流出情况[2]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NETBUY(T) = NAV(T) - NAV(T-1) \times (1+R(T))$$ 其中NAV为ETF净值,R(T)为跟踪指数收益率[2] 3. **因子名称:日内行情趋势** - **因子构建思路**:基于5分钟级别成交价捕捉日内价格波动特征[2]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采用最高价/最低价红点标记法构建趋势图(未给出具体公式)[2] 因子回测效果 1. **RSI因子** - 华泰柏瑞沪深300ETF:37.87 - 易方达沪深300ETF:39.65 - 华夏沪深300ETF:39.49 (其他ETF取值见原文表格)[4] 2. **净申购因子**(单位:亿元) - 华泰柏瑞沪深300ETF:-29.04 - 易方达沪深300ETF:-0.60 - 华夏沪深300ETF:-3.41 (其他ETF取值见原文表格)[4] 注:报告中未提及量化模型相关内容,故未总结模型部分。机构持仓占比、管理费率等为描述性指标,未作为量化因子构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