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竞争
搜索文档
美国图谋破产,中国决定暂停反制措施,2个细节表明中方奉陪到底
搜狐财经· 2025-11-19 14:37
哈喽,大家好,我是山无言,今天和大家聊聊中美同时停止港口和船舶制裁的这件事。大家知道,"实 力决定一切",美国一直被认为是"纸老虎",因为当中国的实力变强时,美国也只能被迫后退。 要理解这次风波,首先得搞清楚美国背后的真实意图。表面上,美国声称要恢复本国造船业的竞争力, 推动制造业回流,并保障所谓的国家安全。但实际上,美国已经发现,单靠市场手段根本无法和中国竞 争,所以它通过"301调查"这种行政手段,试图用制裁来打压中国的优势。10月14日,美国的这项法案 正式生效,开始对中国的相关船舶加征港口费,并对核心设备征收高达100%的关税,直接设立了贸易 壁垒。 就在今天,11月10日,美国和中国相继宣布暂停海事制裁和反制措施。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中国和美国 各自退一步,但实际上,这是美国的失败,也是中国决心奉陪到底的体现。 与此同时,美国还联合韩国等盟友,允许韩国为美国海军建造宙斯盾驱逐舰,并专门推动了《海军准备 状态保障法》,为盟友代工美国舰艇开了绿灯,目的是通过"抱团取暖"来弥补美国造船业的不足,共同 遏制中国。这些行动本质上是美国想通过规则和壁垒,将中国制造业拖进"死胡同"。不过,美国也很清 楚,光靠自己那 ...
中国速度惊人!5年内韩国十大产业全线失守,真相令人咋舌!
搜狐财经· 2025-11-18 20:09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与影响 - 中国制造业在短短5年内对韩国十大产业形成快速追赶态势[1] -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超越部分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制造业重要力量[2] - 发展影响不仅主导国内市场,更在全球范围产生深远影响[1] 中国制造业崛起的驱动因素 - 关键技术领域研发投入加大,创新能力显著提高[2] - 政府政策扶持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2] - 庞大的国内市场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巨大空间[2] 韩国产业面临的挑战 - 韩国电子、汽车、钢铁等十大产业均受到中国企业强烈冲击[2] - 韩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相较于中国企业略显不足[4] - 韩国国内市场相对狭小,难以支撑企业快速发展[4] - 韩国政府对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相对较弱,影响企业竞争力[4] 中国企业逆袭典型案例 - 华为在通信领域超越三星,成为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制造商[5] - 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异军突起,成为韩国汽车产业劲敌[5] - 宁德时代已成为全球最大锂电池制造商之一[5] 韩国产业的应对措施 - 韩国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求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7] - 韩国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8] - 韩国政府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9]
对我们连下两封挑战书,中方用德国的方法打败德国,特朗普认清现实
搜狐财经· 2025-11-15 03:06
德国政策转向 - 德国总理默茨提案提高中国钢材关税,减少免税额度,并鼓励购买欧盟自产钢材[1] - 政策转向原因在于德国经济连续四年停滞,工程、汽车、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面临压力[1] - 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表示,若对华贸易关系恶化,欧洲应考虑报复措施,但同时强调需加强沟通以改善关系[3] 政策影响与行业反应 - 加税政策导致德国下游产业如汽车、机械、零部件成本上涨,进一步挤压本已受美国关税影响的利润空间[3] - 德国汽车协会指出,该政策将使供应链更为紧张[3] - 政策加剧中德关系紧张,导致德国外长临时取消访华,被视为一种政治姿态[3]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 - 中国在机械制造、工程设备、高端材料等领域不仅价格优势明显,质量也已追上甚至在某些细分领域领先[5] - 例如,中国企业的线材加工机报价为2.8万欧元,性能相当但远低于欧洲企业的13万欧元报价[5] - 中国对欧洲的机械出口额从六年前的200亿欧元增长至400亿欧元,预计今年将突破500亿欧元[5] 中德贸易格局变化 - 德国在对华贸易中首次出现逆差,过去以机械、汽车出口为主,如今格局已变[5] - “中国制造”已成为品质、效率、性价比的综合代名词[5] - 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主动采购中国设备,甚至在高端制造领域开始依赖中国供应链[11] 全球贸易环境与德国困境 - 美国的关税战对德国出口型经济造成严重挤压,德国缺乏美国那样的内部市场规模作为缓冲[7] - 德国自身存在政治反复、制度僵硬、生产成本高等结构性问题,在全球化产业链洗牌中暴露无遗[10][11] - 德国试图通过关税保护本土产业,但欧洲自产钢材存在价格高、质量可能不达标的问题,难以满足需求[10]
美称稀土将多如牛毛?美澳85亿合作藏深坑,570万吨仅中国零头?
搜狐财经· 2025-10-25 12:45
合作协议核心内容 - 美国和澳大利亚达成一项价值85亿美元的矿产合作协议,主要涉及关键的稀土资源 [1] - 该合作被视为两国互相迎合的结果,澳大利亚将借此提升其全球矿产市场地位,而美国旨在解决其关键矿产短缺和供应链漏洞问题 [4][6][3] 美国对稀土依赖的紧迫性 - 美国军工产业严重依赖中国稀土加工,美军87%的主要武器装备需要依赖中国的稀土加工环节才能投入使用 [1] - 具体案例显示,每架F-47战机需要8到12千克的稀土,且美国70%的重稀土必须从中国进口 [1] - 美国国内有50多种关键矿产和稀土资源短缺,供应链存在漏洞,可能影响未来关键时期的资源供应 [3] 全球稀土资源与产能格局 -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稀土储量,达4400万吨,是澳大利亚570万吨储量的约七倍多 [7] - 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不仅拥有全球40%的储量,还占据全球70%的产量,并控制了全球90%的稀土产业链及核心提取技术 [7] - 全球80%的重稀土储量掌握在中国手中,澳大利亚的稀土产能最多只能作为美国的战略储备,真正替代中国的可能性极低 [8] 合作面临的技术与产业挑战 - 澳大利亚的规模化稀土生产预计要到2028年才能实现,这与美国希望一年内实现自给的目标存在巨大差距 [7] - 稀土产业开发是一个长期过程,中国通过长期技术积累和产业沉淀建立了高技术壁垒,这不是通过投资或协议能轻易跨越的 [7][10] - 即使获得稀土资源,缺乏相应的技术和设备支持也无法将其转化为实用产品 [7] 合作前景与行业影响评估 - 该合作协议被视为一场“安抚焦虑”的表演,现实条件不允许其目标快速实现 [10] - 全球供应链由市场规则决定,难以通过政治博弈改变,产业竞争的核心在于实际的技术和生产能力 [10] -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地位基于长期积累,短期内难以被替代,格局改变遥不可及 [10]
制裁中国炼油厂,冯德莱恩下战书,特殊信函公布,俄将替中方兜底
搜狐财经· 2025-10-24 20:42
欧盟制裁措施 - 欧盟第19轮对俄制裁首次将12家中国能源公司列入名单,涉及炼油厂和石油贸易商 [1][3] - 制裁措施包括禁止相关企业油轮靠港、拒绝提供保险,并实施“次级制裁”,即处罚协助这些中国公司运油的第三方 [5] - 被制裁企业背后的炼油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3%,其角色是进口俄罗斯原油并进行全流程加工再出口 [5] 地缘政治与产业竞争背景 -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流出的信函中将中国列为“首要竞争对手”,并将清洁能源转型视为“摆脱中国依赖”的机会 [3][5] - 相关行动配合欧盟秋季峰会提出的“2040年减排90%”目标,旨在为“清洁产业脱中”造势,试图将中国产业链边缘化 [5][7] - 欧盟内部对制裁存在分歧,奥地利、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因能源成本和经济受损担忧拖延制裁,最终欧盟通过向斯洛伐克提供补贴才达成“勉强同意” [11][13] 中俄能源合作现状 - 2025年上半年,被制裁的中国企业从俄罗斯进口原油超过800万吨,占欧盟制裁目标原油出口的12% [9] - “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一旦建成,每年可向中国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能覆盖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的12% [11] - 俄罗斯正以实际行动稳定对中国的能源供应,双方油气合作未受制裁影响反而更加紧密 [9][11] 潜在反制措施与市场影响 - 中国商务部以三个“严重”回应制裁,指出其违反国际法、破坏中欧合作、冲击全球能源安全,并表示不承认未经联合国授权的单边制裁 [7] - 反制选项评估中包含稀土出口限制,欧盟新能源产业对中国稀土依赖度高达70% [9] - 其他潜在反制领域包括金融和贸易,例如对欧盟奢侈品、汽车等优势产业加征反倾销税,可能导致其利润下降20% [9] - 布伦特油价已冲上95美元/桶,全球能源市场受震动,中国企业正加速向东南亚和中东转移产能 [15]
刚拿下澳大利亚稀土大单,特朗普又要开第二枪,我国被做局?
搜狐财经· 2025-10-24 17:17
美国资源战略行动 - 特朗普政府高调推动与澳大利亚的稀土采购协议,旨在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并打造“干净供应链” [2][4] - 美国提供政府贷款支持本国企业获取哈萨克斯坦的钨矿项目,目标涉及高端制造、军工及航空领域 [8][10] - 这些行动被视为美国试图在资源领域绕开中国制造,进行“资源博弈”的政治和战略举措 [2][12] 美国战略的局限性 - 美国从澳大利亚采购的是稀土矿石而非成品,澳大利亚缺乏精炼加工能力,大部分稀土矿仍需送至中国进行精细提纯 [4][6] - 美国在稀土和钨的提炼加工环节存在技术短板,缺乏将矿石转化为高端材料所需的完整技术链和产业链 [6][8][10] - 从哈萨克斯坦获取钨矿面临成本高、周期长、技术不到位等挑战,加工环节可能仍依赖中国 [10][16] 中国的产业优势 - 中国在稀土领域拥有从采矿、选矿、提炼到高端应用的完整技术闭环和产业链,这是几十年技术积累和投入的结果 [6][14] - 全球钨深加工能力最强的国家是中国,其钨深加工产品出口占全球大头,掌握核心技术和完整产业链 [10][14] - 国际大厂如苹果、特斯拉均在中国设立稀土加工或配套基地,依赖中国的技术和效率 [14] 全球资源竞争格局 -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国际合作采取“共建共赢”思路,与非洲、东南亚、拉美国家合作进行基础建设和产业链开发 [16] - 中国近期提升稀土产业链的监管和环保要求,表明其正从“卖矿”向“卖技术”、“卖产品”的战略方向迈进 [14][16] - 真正的产业竞争取决于技术积累、系统建设和长期投入,而非政治合同,中国凭借链条全、技术深、效率高保持优势 [12][16][18]
美媒:以后就看是美国能先解决稀土,还是东方能先解决光刻机。
搜狐财经· 2025-10-12 18:02
地缘政治与产业竞争 - 美高层宣布禁止搭载其技术的光刻机出售给某亚洲大国 [1] - 该亚洲大国宣布禁止含自身技术与材料的稀土产品售美作为反制措施 [1] - 此次较量被视为双方产业硬实力的直接碰撞 [1] 光刻机技术与稀土依赖 - 荷兰ASML公司垄断顶尖EUV光刻技术 并于2024年进一步收紧DUV光刻机出口管制 [3] - ASML光刻机的核心部件高度依赖该亚洲大国的稀土技术 [3] - 蔡司镜头需掺入镧系元素提升透光性 光源系统依赖钇靶材反射极紫外光 [3] - 磁悬浮工作台使用钕铁硼永磁体实现纳米级定位 单台EUV光刻机消耗十余公斤稀土磁体 [3] 稀土产业格局与技术优势 - 全球70%的稀土开采 90%的分离加工 93%的磁体制造集中于该亚洲大国 [5] - 该国通过回流串级萃取工艺将稀土纯度提升至99.99% 掌握技术主动权 [5] - 下一代BEUV技术所需的钆 铽等稀有元素仅该国能实现规模化供应 [5] - 美国开采的稀土精矿在加工环节仍高度依赖该亚洲大国 [5] 产业安全战略 - 严守稀土技术防线被视为维护该国产业安全的核心任务 [7]
欧洲专题系列1:中欧关系的演变及其原因
东北证券· 2025-09-02 15:1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欧洲正面临经济、债务、政治等多重危机,衰落是慢性溃败过程,《欧洲专题系列》将解答衰落原因及未来变化,首篇回顾过去50年中欧关系变化并探讨底层原因 [1][2][15] - 以2017 - 2018年为转折点,中欧关系先升温后降温,源于中国高端制造业崛起挤占欧洲传统优势产业,以及中美关系变化影响欧洲对华态度 [16][19][30] - 欧洲对华态度转向消极,是因产业竞争白热化,中国在多领域打破欧洲垄断,贸易逆差扩大,引发中欧贸易战 [33][36][40] - 中国主要与欧洲“强国”(德、法、英等)直面竞争,与强国“全面和解”有阻力,未来中欧关系看点或在与二三流中等强国合作 [44][4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以2017 - 2018年为转折点,中欧关系经历了先升温后降温的过程 - 外交层面:1975 - 2000年建交初期互动有限;2001 - 2010年快速发展期高层互访增加但受美欧关系影响;2011 - 2020年深度合作期交流加深但产业竞争显性化;2021年至今战略调整期关系恶化,“竞争占据上风” [17][18][19] - 投资层面:1975 - 1990年萌芽起步期以欧洲对华单边输入为主;1991 - 2008年高速增长期欧洲对华投资为主,中国企业开始初期并购;2009 - 2016年调整转型期欧洲对华投资放缓,中国对欧投资崛起;2017 - 2020年规则博弈期欧洲对华并购审查严格;2021年至今竞合深化期欧洲对华限制加深 [22][24][26] - 外国企业数量:变化呈现类似阶段划分 [28] 欧洲对华态度转向消极的背后,是产业竞争趋于白热化 - 市场份额:2018年后中国在5G、光伏等领域打破欧洲垄断,蚕食其市场份额,贸易逆差扩大 [33] - 民众态度:欧洲国家民众对中国态度趋于消极,负面情绪增长,2018年前后加速转变,为中欧贸易战埋下伏笔 [36] - 贸易战:2024年4月以欧洲更新《中国“市场扭曲”报告》为标志打响,持续至2025年9月,重点聚焦新能源、高端制造等行业 [40][42] 中国主要与欧洲的“强国”进行直面较量 - 竞争国家:主要与德国、法国、英国等一流强国及荷兰、意大利、北欧部分国家等一流较强国家竞争 [44] - 竞争领域:与法国在核能、高铁等领域;与德国在汽车、化工等领域;与荷兰在高端制造、半导体等领域;与英国在航运、贸易等领域;与意大利在轻工制造等领域;与北欧国家在通信、生物医药等领域 [44][45] - 关系展望:与强国竞争大于合作,未来中欧关系看点或在与二三流中等强国合作 [48]
标普500四度冲击6400点失利,特斯拉强势四连涨,中概股表现分化
金融界· 2025-08-12 08:49
美股市场表现 - 美股三大股指小幅收跌 标普500指数报6373 45点 跌幅0 25% 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分别下跌0 3%和0 45% [1] - 标普500指数四度试探6400点关键阻力位未果 市场情绪在美联储7月CPI数据发布前愈发谨慎 [1] - 摩根大通测算显示 若7月核心CPI环比增速低于0 25% 标普500有望反弹1 5%-2% 若超0 4%则可能触发2%-2 75%的回调 [2] - 美国银行调查显示 91%的基金经理认为当前美股估值"高估" 创2001年以来最高纪录 [2] 科技巨头表现 - 特斯拉连续第四个交易日上涨 单日涨幅2 85% 领跑科技板块 科技七巨头指数下跌0 22% [2][3] - 英伟达下跌0 35% 苹果下跌0 83% 微软微跌0 05% 谷歌下跌0 23% 脸书下跌0 45% 亚马逊下跌0 62% [3] - 特斯拉年初至今仍下跌16 05% 而微软年初至今上涨24 26% 英伟达上涨35 59% 脸书上涨31 02% [3] 中概股表现 -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下跌0 29% 小鹏汽车逆势上涨近6% 阿里巴巴下跌1 43% 京东下跌0 98% [3][4] - 锂矿板块因宁德时代项目停产消息集体爆发 雅保 SQM等标的单日涨幅均超8% [3] - 网易年初至今上涨47% 腾讯控股ADR下跌0 73% 比亚迪股份ADR下跌0 84% 拼多多下跌1 07% [4] 行业动态 - AI应用领域遭遇"寒流" C3 ai因业绩不达预期暴跌25 58% BigBear ai盘后财报拖累股价近30% [5] - 加密货币市场冲高回落 以太坊储备库概念股涨跌互现 [5] - 英伟达和AMD与美政府达成出口协议 将向中国芯片收入征收15%"特许费" [5] - 大麻概念股在政策传闻刺激下异动显著 Tilray Brands单日暴涨41 82% [5] 地缘政治影响 -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与普京举行"试探性会晤" 贵金属期货普遍下跌 COMEX黄金主力合约收跌2 8% 白银合约跌幅2 33% [4]
雅江水电站背后是一个电力帝国对美欧印的降维打击!
搜狐财经· 2025-07-29 21:34
项目战略定位 - 雅江水电站是中国电力体系的核心节点和未来产业竞争的关键底牌[3] - 项目是重塑南亚格局战略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1] - 投资1.2万亿元建设水电站比建造舰艇和卫星更具战略价值[15] 发电规模与分配 - 年发电量达3000亿度相当于全国居民年用电量的三十分之一[4] - 电力主要向西南方向输送覆盖缅甸皎漂港中巴经济走廊和孟加拉湾区域[4][5] - 电力将支撑南亚和东南亚工业腹地发展而非东部沿海地区[4] 区域经济影响 - 项目将西部打造为连接南亚制造走廊的能源引擎[6] - 配套交通基础设施包括高铁和公路已延伸至边境地区[7] - 形成以中国电网和产业链为核心的南亚经济依赖体系[9] 产业竞争优势 - 稳定清洁廉价的电力供应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11][12] - 中国具备全球唯一的规模化稳定清洁电力供应能力[12] - 电力优势使中国在AI产业化应用方面形成降维打击能力[12][13] 地缘战略价值 - 项目将改变印度洋出海口使用格局增强中国影响力[8] - 通过电力+产业模式重构南亚地缘政治格局[9] - 项目是影响印度洋格局的能源转向器和战略纵深拓展[16][17] 技术发展支撑 - 水电站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充电宝和制造业西移的动力阀门[14] - 项目支撑算力算法终端到出口的全产业链条发展[13] - 电力保障使中国在科技竞争中获得持续优势[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