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抗药

搜索文档
现金及等价物仅够“活”12个月!岸迈生物携21亿美元BD交易赴港“续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1 22:52
行业趋势 - 国内创新药行业通过BD(商务拓展)模式加速发展,药企通过对外授权实现研发变现,缓解资金压力并加速全球化进程 [1] - 双抗赛道潜力巨大,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达134亿美元,预计2034年突破22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32.4% [8] - 双抗药物临床成功率仅8%,低于单抗药物的20%,显示研发难度较高 [8] 公司概况 - 岸迈生物专注于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TCE双抗)领域,自2023年底以来通过授权合作累计斩获超21亿美元交易价值,全球TCE双抗领域交易额排名第二 [1] - 公司创始人吴辰冰曾担任三生制药首席科学官兼研发总裁,拥有20年生物制药研发经验,战略聚焦双特异性抗体领域 [5] - 公司自主研发的FIT-Ig技术平台获得美国专利,解决了传统双抗药物易错配、稳定性差的问题 [6] 融资与估值 - 公司融资历程顺遂,种子轮后A轮融资1000万美元,B轮融资7400万美元,C轮融资1.2亿美元,截至2022年4月估值达4.92亿美元 [6] - 公司估值持续增长,从种子轮0.09美元/股增长到C轮1.55美元/股,与临床进展同步 [7] - 主要机构投资者包括国投创新、德诚资本、元禾原点、夏尔巴、招银国际等 [6] 核心产品与管线 - EMB-01是全球首批进入结直肠癌Ⅱ期试验的EGFR/cMET双抗药物,采用四价设计,有望克服单靶点疗法耐药问题 [8] - EMB-06是靶向BCMA/CD3的双抗,临床前研究显示较低细胞因子释放风险和较好抗肿瘤活性 [9] - EMB-07是中国唯一进入临床阶段的ROR1/CD3双抗,正在中澳两国开展针对淋巴瘤和实体瘤的I期研究 [9] 商业合作与财务 - 公司与Almirall、Vignette Bio、Candid、Juri等达成授权合作,累计交易价值超21亿美元 [9] - 2024年确认收入4.59亿元,实现净利润4770万元,2023年亏损5.95亿元主要来自研发支出和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 [9] - 截至2024年底现金及等价物3.86亿元,仅能维持12个月运营,未来需大量资金支持研发和商业化准备 [10] 市场前景 - 全球结直肠癌新增病例超200万例,中国占比超四分之一达54.24万例,中国结直肠癌药物市场规模约31亿美元,预计未来十年年均增速9.1% [8] - 全球范围内有7款在研EGFR/cMET双抗药物,EMB-01研发进度相对领先,但强生的埃万妥单抗已进入国内结直肠癌Ⅲ期临床 [8]
PD-(L)1/VEGF当道,双抗药物进入下一战场
新财富· 2025-06-27 17:07
双抗药物市场概况 - PD-(L)1/VEGF双抗成为市场焦点,2024-2025年涌现多笔重磅交易,如BioNTech以9.5亿美元收购普米斯生物后与BMS达成111亿美元合作开发BNT327,三生制药与辉瑞交易超60亿美元 [4][22] - 双抗药物发展历经技术路线争议,目前聚焦靶点组合选择与临床效果验证 [5] - 全球双抗研发管线中75%项目针对实体瘤,潜在治疗人群规模是血液瘤的9倍(2021年实体瘤新发病例1800万 vs 血液瘤130万) [24][25] 主流技术路线分析 - **PD-(L)1+X组合**: - 康方生物PD-1/CTLA-4双抗卡度尼利通过独特设计增强T细胞活性,齐鲁制药PD-1/CTLA-4双抗已提交中国上市申请 [12] - PD-(L)1/VEGF双抗(如康方AK112)兼具免疫治疗与抗血管生成优势,III期HARMONi-2研究显示PFS显著优于PD-1单抗 [13][22] - **CD3+X组合**: - 安进CD3/DLL3双抗Tarlatamab获FDA批准用于小细胞肺癌,信达生物CD3/CLDN18.2双抗IBI389在胃癌/胰腺癌中ORR达29.6% [14] - 实体瘤应用中面临T细胞募集困难等挑战 [14] - **EGFR+X组合**: - 强生EGFR/c-Met双抗在EGFR-TKI耐药患者中ORR达50%,百利天恒EGFR/HER3双抗ADC以84亿美元授权BMS [16] 市场共识与趋势 - PD-(L)1/VEGF路线替代CD3+X成为资本关注核心,2025年BMS与BioNTech合作总金额达111亿美元 [22][23] - 中国药企跳过血液瘤直接布局实体瘤,普米斯生物PD-L1/VEGF双抗通过授权实现累计120.5亿美元交易(9.5亿收购+111亿合作) [26][29] - 双抗资产出海加速,2024-2025年中国企业主导12笔超5亿美元交易,涉及PD-(L)1/VEGF、CD3+X等靶点 [28] 临床疗效争议 - 康方AK112的III期研究OS指标未达统计学显著性(HR=0.79,P值0.057),引发市场对监管审批担忧 [31] - FDA收紧审批标准,强调OS为关键终点,欧美患者占比不足(38%)可能影响PD-(L)1/VEGF双抗获批 [32][33] 未来发展方向 - 具备"双靶明确+数据清晰"特点的管线更受资本青睐,如PD-(L)1/VEGF组合 [36] - 国际化临床执行能力与成本控制成为企业竞争关键,中国药企从跟随者转向主导者 [29][37]
临床试验药流入市场,康方生物如何守住药品安全生命线?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6-18 19:24
核心观点 - 康方生物重庆销售人员伪造文件骗取临床研究药物并流入市场,公司回应称未向患者收费且销售人员未获利[2][3][12][14] - 卡度尼利单抗作为全球首个PD-1/CTLA-4双抗药物,已获批三项适应症并纳入医保,临床价值显著[4][6][16][17] - 依沃西(PD-1/VEGF双抗)成为创新药出海标杆,首付款5亿美元总交易50亿美元,并在头对头试验中击败全球药王K药[20][21][22][24] - 公司累计亏损超20亿元,研发投入高企但商业化进程加速,2024年营收21.24亿元[34][36][40][41] - 公司通过多次资本市场融资累计获约79亿港元,现金储备69亿元可支撑未来2-3年研发[42][43] 药品管理争议 - 重庆肿瘤患者李某美花费79320元购买70支卡度尼利,其中60支为临床研究用药[3][9][11] - 公司调查称销售人员伪造文件骗取药物并无偿提供给患者,强调药物质量符合GMP标准[14][15] - 事件与卡度尼利新适应症获批同时发生,引发对药品管理合规性的质疑[4][7] 产品研发与商业化 - 卡度尼利单抗已开展16种恶性肿瘤30项以上临床研究,被16项指南推荐[16][18] - 依沃西在非小细胞肺癌III期试验中PFS风险降低48%,但OS未达统计学显著性[28][29][30] - 2024年研发支出11.87亿元占收入55%,销售团队816人较2021年增59%[36][38] - 产品销售收入16.3亿元,商业授权收入因首付款因素同比缩减[40][41] 财务与融资 - 2017-2024年累计研发开支62亿元,销售费用26亿元[36][38] - 2024年归母净亏损5.15亿元,累计亏损超20亿元[34][41] - 上市及四次配售共融资79亿港元,现金储备69亿元[42][43] 市场表现 - 卡度尼利2025年纳入医保,依沃西海外商业化推进中[6][31] - 公司股价年内上涨56%,较发行价涨近5倍[26][27]
13亿BD交易仅是序幕,明慧医药藏了多少“金矿”?
格隆汇· 2025-06-12 09:33
公司发展历程与创始人背景 - 公司成立于2018年,同年获得8000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2019年启动杭州研发中心,2020年获得超7000万美元的第二轮融资 [1] - 创始人曹国庆博士拥有礼来十余年工作经验,曾任恒瑞医药副总经理,获得过礼来研发总裁奖 [1] 近期业务进展 - 5月9日将B7-H3 ADC(MHB088C)大中华区权益授权给齐鲁制药,交易总金额达13.45亿元(首付款2.8亿元) [1] - 5月25日启动IGF-1R抗体(MHB018A)治疗甲状腺眼病的Ⅲ期临床试验 [1] - 5月31日外用JAK抑制剂伊托法替布软膏(MH004)上市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适应症为特应性皮炎 [1] 研发管线布局 - 管线覆盖单抗、双抗、ADC、软膏,包括IGF-1R抗体MHB018A、PD-L1/VEGF双抗MHB039A、全球首创外用JAK抑制剂MH004软膏 [2] - ADC管线矩阵包含6款产品(MHB088C、MHB036C等),覆盖B7-H3、TROP2、IGF-1R等差异化靶点 [2] - B7-H3 ADC(MHB088C)采用专有SuperTopoi™ ADC平台开发,I/II期数据显示小细胞肺癌ORR达61.3%,DCR达93.5% [3][4] 商业化进展 - 外用JAK抑制剂MH004软膏预计2026年获批上市,适应症覆盖特应性皮炎(中国患者超7000万)和白癜风(患者超2200万) [5] - IGF-1R抗体MHB018A采用皮下注射(每4周一次),较已上市静脉注射产品(Tepezza、IBI311)更具便利性 [6][8] 潜在BD机会 - PD-L1/VEGF双抗MHB039A具备出海潜力,行业同类交易首付款最高达12.5亿美元(三生制药SSGJ-707) [10][11] - B7-H4 ADC(MHB009C)和c-MET ADC(MHB042C)均处于临床早期,同类产品授权金额最高达16亿美元(翰森制药HS-20089) [14][15] 行业竞争格局 - B7-H3 ADC领域全球尚无获批产品,中国3款进入III期(明慧MHB088C、宜联YL201、翰森HS-20093) [2] - IGF-1R抗体领域Tepezza 2024年销售额达18.15亿美元,信达IBI311打破中国TED治疗70年无新药局面 [7] - c-MET ADC领域全球仅艾伯维Emrelis获批,国内4款在研(含明慧MHB042C) [15]
国际巨头“扫货”中国管线,本土药企如何跨越“廉价资产”鸿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3 16:15
核心交易分析 - BMS与BioNTech达成BNT327(PM8002)双抗药物合作协议 交易总额高达111亿美元 包括15亿美元首付款和20亿美元非或有性周年付款 以及76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1] - 双方采用创新合作模式 全球利润或亏损按50:50比例分担 突破传统授权框架 [2] - BNT327为PD-L1/VEGF-A双抗 在治疗三阴性乳腺癌中显示积极临床数据 属于当前热门赛道 [2] 行业趋势 - 全球PD-(L)1市场规模2024年达525亿美元 同比增长12.3% 预计2028年PD-1/VEGF双抗市场规模近700亿美元 [3] - ADC药物市场快速增长 2024年规模145亿美元 预计2028年超550亿美元 [4] - 全球14款PD-(L)1/VEGF双抗进入临床 康方生物依沃西单抗为首个获批产品 普米斯PM8002进度全球第二 [4][5] 中国创新药企动态 - 三生制药PD-1/VEGF双抗SSGJ-707获辉瑞60.5亿美元授权 创中国创新药首付款纪录 [6] - 石药集团EGFR-ADC项目SYS6010展现63.2%客观缓解率 潜在交易总额达50亿美元 [6] - 康方生物依沃西单抗因临床数据击败默沙东可瑞达 推动合作方Summit股价一年暴涨583% [6] 研发效率与交易策略 - 中国创新药企研发成本仅为美国1/3-1/5 IND申报时间缩短30%以上 [6] - 百奥泰采用"分级特许权使用费"模式 恒瑞医药采用"首付+里程碑+销售分成"组合方案 [8] - 2020-2024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总额从92亿美元增至523亿美元 2025年前五月已达455亿美元 [7] 技术突破 - 中国学者2025年ASCO年会73项研究入选口头报告 较2023年增长232% [10] - 科济药业Claudin18.2 CAR-T有望成为全球首款实体瘤CAR-T产品 [10] - 远大医药建成全球核素种类最全智能工厂 靖因药业siRNA疗法首付款达9500万美元 [10]
BioNTech不到十亿美元收购中国公司获得的药,转手卖了超百亿美元
第一财经· 2025-06-03 11:56
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在PD-L1/VEGF双抗药物领域的领先地位 - 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引领了PD-L1/VEGF双抗药物的研发 [1][5] - 康方生物与Summit Therapeutics发布的PD-1/VEGF双抗依沃西全球3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该药物可将EGFR突变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48% [5] - 根据中国3期临床数据,依沃西将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了54% [5] BMS与BioNTech的重大合作 - BMS拟斥资高达111亿美元与BioNTech合作,获得下一代癌症免疫疗法,核心资产源自中国公司 [1][3] - 合作包括35亿美元无条件付款,两家公司将平分药物全球利润或亏损,联合开发和生产成本按50/50比例分摊 [4] - BNT327是一种靶向PD-L1和VEGF-A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用于治疗多种实体瘤 [1] BioNTech的资产收购与转手 - BioNTech去年以8亿美元收购普米斯生物,加上后续1.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整个收购交易不到10亿美元 [3] - 仅半年时间,BioNTech将获得的在研肿瘤药转手卖了超过110亿美元 [1][3] - BNT327是BioNTech通过收购普米斯生物获得,目前正在进行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临床试验 [3][4] PD-L1/VEGF双抗药物市场动态 - PD-L1/VEGF双抗药物成为制药行业研发热门赛道,在非小细胞肺癌、肾癌和三阴性乳腺癌中展现出潜力 [5] - 辉瑞与中国三生制药达成PD-1/VEGF双抗SSGJ-707授权合作,预付12.5亿美元,潜在里程碑款项高达48亿美元 [6] - 默沙东与礼新药业合作,同意支付高达33亿美元收购在研PD-1/VEGF双抗LM-299 [6] - 宜明昂科与Instil Bio达成总价值超20亿美元的协议,涉及PD-1/VEGF双抗IMM2510 [6] 市场反应与行业影响 - BMS与BioNTech合作消息推动BioNTech股价大涨超过20%,Instil Bio股价大涨近30% [5] - 生物医药投资人表示中国企业正在引领PD-1/VEGF双抗研发,大量授权交易和临床数据推动该领域发展 [6] - PD-L1/VEGF双抗有望取代默沙东Keytruda,Keytruda2024财年销售额达295亿美元 [5]
中国创新药企集中亮相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聚焦双抗、ADC研发进展
第一财经· 2025-06-01 18:47
中国创新药企研发进展 - 2024年大型跨国药企引进的创新药候选分子约31%来自中国,2019年这一数字为零 [1][3] - 中国创新药企在ASCO年会上集中亮相,超过70项研究入选口头报告,双抗药和ADC药物研究进展受关注 [1] 康方生物PD-1/VEGF双抗依沃西 - 全球3期临床试验显示,依沃西可将EGFR突变非鳞状NSCLC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48% [1] - 中国3期临床数据显示该药物将风险降低54%,且在亚洲患者中效果显著(EGFR突变率40%-50%,欧美仅10%-15%) [1] - 头对头试验结果与默沙东PD-1销量冠军Keytruda表现相当 [1] 信达生物PD-1/IL-2α-bias双抗IBI363 - 公布IBI363治疗免疫经治晚期黑色素瘤I/II期临床数据 [2] - 同步公布IBI363单药对比Keytruda在未治疗黑色素瘤患者中的II期临床进展 [2] 科伦博泰ADC药物进展 - 公布六项临床研究成果,包括ADC药物芦康沙妥珠单抗(sac-TMT)用于EGFR突变NSCLC的随机临床研究结果 [2] - 该药物靶向人滋养细胞表面抗原2(TROP2) [2] 其他中国药企动态 - 再鼎医药ADC药物ZL-1310获FDA快速通道资格,用于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 [2] - 映恩生物首次公布ADC药物DB-1310治疗晚期实体瘤的I/IIa期试验初步结果 [3] - 迪哲医药、泽璟制药、君实生物等企业也在ASCO亮相 [2]
中疾控专家回应新冠感染临床严重性变化情况;三生国健与辉瑞一款双特异性抗体达成协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1 07:43
政策动向 -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安志杰表示近期部分国家和地区新冠疫情呈小幅上升趋势但疾病的临床严重性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2] - 建议低龄儿童、老人及慢性病患者等免疫力较弱人群接种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相关疫苗 [2] 药械审批 - 常山药业那屈肝素钙注射液获得白俄罗斯药品注册证书该药品主要用于治疗静脉血栓形成及预防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3] - 上海医药利伐沙班片获得美国FDA批准文号该药品用于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和全身性栓塞的风险 [4] - 上海医药下属浙江信谊瑞爵制药有限公司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简略新药申请获得美国FDA批准 [4] 资本市场 - 柯君医药完成超亿元B+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推进心脑血管领域核心产品CG-0255的三期临床开发 [5] - 靖因药业与CRISPR Therapeutics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并商业化长效Factor XI靶向siRNA疗法SRSD107用于治疗血栓及血栓栓塞性疾病 [6] - 步长制药控股子公司浙江天元与辅必成医药就MF59乳佐剂签署委托研发协议 [7] - 步长制药拟将持有的9家控股子公司各1%股权转让给谢继辉 [7] 行业大事 - 三生国健与辉瑞就双特异性抗体产品707项目订立许可协议辉瑞获得除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的独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利 [8][9] - 双抗药物技术门槛与临床价值被跨国药企持续加码三生国健通过license-out获取海外市场里程碑付款及销售分成 [9] 舆情预警 - 金花股份股东新余金煜累计减持13.35万股公司股份占总股本的0.035765% [10] - 复星医药高级副总裁Rong Yang因个人原因辞职自2025年5月16日起不再担任该职务 [11]
先进制造业,奋斗者们有绝活儿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1 06:39
中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 中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已达14600多家 具有专业化 精细化 特色化和创新能力强的特征 在产业链中发挥强链 固链 稳链作用 [2] - 上海纬景储能科技专注锌铁液流电池技术 通过创新电极设计和电解液配方控制锌晶体生长 实现长时储能 已投建高度自动化智能产线 [2] - 浙江嘉兴佳利电子在微波陶瓷材料和元器件领域通过300多次试错 实现车载通信器件关键性能指标达标 并通过标准化手册降低50%以上试错成本 [3] 先进制造技术突破 - 北京微纳星空科技研制国内首颗民企0 5m分辨率遥感卫星和X波段商业SAR卫星 卫星总装涉及几十道工序和数百测试项 需严谨处理细节 [4] - 冈田智能(江苏)股份攻克链式刀库技术 通过183次试验实现效率大幅提升和成本显著下降 其产品可提升数控机床加工精度与效率 [5] 生物医药创新进展 - 中山康方生物医药自研双抗新药临床数据获国际认可 两款治疗胃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创新药已纳入医保 新一代双抗药物可同时作用于两个靶点实现协同效应 [6][7] 行业人才特质 - 制造业一线奋斗者普遍具备敢于试错 潜心钻研和跨界学习能力 需快速适应技术迭代 如储能行业需结合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掘创新点 [3][7] - 卫星制造领域要求工程师兼具设计能力和现场问题解决能力 需严格执行工艺标准 如螺钉分三次交叉对称拧紧等细节操作 [4]
12.5亿美元!三生国健双抗药物刷新国产创新药出海首付款纪录,公司涨停
第一财经· 2025-05-20 12:38
公司交易 - 三生国健及关联方授予辉瑞PD-1/VEGF双抗SSGJ-707全球独家开发、生产、商业化权利(不包括中国内地)[2] - 辉瑞支付12.5亿美元不可退还首付款及最高48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外加两位数百分比梯度销售分成[2] - 首付款分配比例为三生国健30%、沈阳三生70%[2] - 12.5亿美元首付款刷新国产创新药授权出海纪录,此前纪录为百利天恒双抗ADC药物BL-B01D1的8亿美元[2] 药物进展 - SSGJ-707获国家药监局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适应证为一线治疗PD-L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3] - 该药物已获FDA的IND批准,单药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进入III期临床,联合化疗及其他适应证处于II期临床[3] - 药物由三生国健与沈阳三生合作自主研发,接近商业化阶段[2] 行业动态 - PD-1/VEGF双抗通过结合PD-1抑制剂与VEGF抑制剂机制,理论上可增强抗肿瘤效果[3] - 康方生物PD-1/VEGF双抗临床试验数据"头对头"超越默沙东K药,引发全球交易热潮[3] - 普米斯生物被BioNTech收购,交易总价最高达9.5亿美元[4] - 礼新医药将PD-1/VEGF双抗LM-299授权默沙东,获5.88亿美元首付款及最高27亿美元里程碑付款[4] 市场影响 - 三生国健表示交易将加速SSGJ-707全球开发与商业化,提升国际市场认可度[4] - PD-1/VEGF双抗临床突破可能改变PD-1免疫治疗格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