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哑铃型策略
icon
搜索文档
11月,信用策略如何看待?:信用策略系列报告
华源证券· 2025-11-05 19:23
核心观点 - 对2025年11月的信用债行情整体保持乐观,但需关注公募基金赎回费新规落地进展及权益市场表现等扰动因素的边际变化 [1][23] - 不同券种的拉久期策略空间排序为:银行二级资本债 > 银行永续债 > 产业债 > 城投债 [1][23] 2025年10月信用策略回顾 - 2025年10月信用债收益率曲线整体下行并呈现平坦化趋势,10月底央行宣布重启国债买卖后收益率加速下行,信用表现整体好于利率 [2][4] - 10月份拉久期策略收益表现最佳,城投债拉久期策略收益达0.92%,优于产业债的0.83%、银行二级资本债的0.73%和银行永续债的0.89% [4] - 10月份不同信用策略收益排序为:拉久期策略(0.92%) > 哑铃型策略(0.82%) > 3Y子弹型策略(0.62%) > 短端下沉策略(0.26%),以城投债为例 [4] - 3Y AAA-二级资本债收益率在10月9日至10月27日期间由2.06%下行至1.99%,央行10月27日宣布恢复国债买卖后,其收益率快速下行至月末的1.90%附近 [2][16] 历年11月信用策略回顾 - 回顾2021年以来,除2022年11月受理财赎回潮冲击各信用策略录得负收益外,其余年份11月不同信用策略均录得正收益 [2][9] - 以银行二级资本债为例,2021年以来(除2022年11月)的11月,其短端下沉策略收益为0.22-0.32%,哑铃型策略收益为0.61-0.80%,拉久期策略收益为0.76-0.92% [2][9] - 2022年11月信用债市场调整主要受资金面边际收紧、房地产融资政策放松及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导致市场风险偏好回升,叠加理财赎回潮负反馈循环影响 [13] 2025年11月信用策略展望与投资建议 - 对11月信用策略保持乐观的三大理由包括:中长端信用债历史分位数仍处较高水平(如5Y AAA-银行二级资本债收益率为年初以来的81.8%分位)、国债买卖重启及资金面宽松支撑行情延续、银行负债成本下行(A股上市银行25Q3单季度计息负债成本率降至1.63%)支撑债券投资 [2][22] - 10月信用债流畅上涨的支撑逻辑包括:中美贸易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市场追涨权益资产情绪回落、央行恢复国债买卖操作推动债市上涨、资金面整体宽松(10月DR001围绕1.3%波动) [2][16] - 从历史分位数看,长端品种性价比排序为:银行二级资本债(81.8%分位) > 银行永续债(75.0%分位) > 产业债(64.2%分位) > 城投债(61.2%分位) [2][7]
债券ETF规模突破7000亿元
证券日报· 2025-11-04 00:13
债券ETF市场规模与增长 - 截至10月31日,债券ETF总规模突破7000亿元,达到7000.44亿元 [1] - 年初规模不足1800亿元,年内增长迅猛,规模增长超过5200亿元 [1] - 债券ETF市场自2024年起迎来爆发式增长,历经十余年建设后突破7000亿元大关 [5] 单只产品与基金管理人 - 全市场53只债券ETF中,50只产品规模超过10亿元,其中30只产品规模均超100亿元 [2] - 博时基金和海富通基金的债券ETF管理规模均已突破千亿元,为全市场仅有的两家千亿元级管理人 [2] - 今年以来共有20只债券ETF年内净流入额均超100亿元 [2] 资金流入与热门产品 - 截至10月31日,债券ETF年内吸引资金净流入额达4222.94亿元 [2] - 海富通中证短融ETF、鹏扬中债-30年期国债ETF、易方达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ETF年内资金净流入额居前,分别为366.28亿元、268.96亿元、189.35亿元 [2] - 债券ETF凭借低风险与稳健回报的双重优势,逐渐成为机构投资者的重要配置工具 [2] 创新产品的推动作用 - 今年债券ETF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主要得益于科创债ETF和基准做市信用债ETF等创新产品的推出 [4] - 今年以来新成立32只债券ETF,其中8只基准做市信用债ETF合计规模达1223.75亿元,24只科创债ETF吸引净流入1821.05亿元,合计规模达2523.44亿元 [4] - 年内新成立的32只债券ETF整体规模为3747.18亿元,占总体规模的53.53%,其年内资金净流入额2822.28亿元,占总体净流入的66.83% [4] 产品优势与市场前景 - 债券ETF正从小众工具向主流配置转型,其流动性、透明度优势在低利率时代尤为突出 [2] - 债券ETF具备指数基金优点,还拥有交易快捷灵活及场内质押的便利性 [2] - 部分债券ETF有效解决了信用债个券差异大、单券流通规模小、流动性相对较弱、信用风险管理难等问题 [3] - 随着产品体系向更多细分领域延伸,债券ETF将进一步衔接居民理财需求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5]
债市日报:10月27日
新华财经· 2025-10-27 15:56
中证转债指数收盘上涨0.83%,报485.18点,成交金额665.97亿元。"N金25转"、中环转2、富春转债、 伟测转债、振华转债涨幅居前,分别涨54.19%、7.83%、6.91%、5.91%、5.86%。通光转债、博23转 债、精达转债、豫光转债、华医转债跌幅居前,分别跌7.95%、5.74%、5.66%、5.02%、3.72%。 【海外债市】 新华财经北京10月27日电(王菁)债市周一(10月27日)偏强整理,超长端表现更优,国债期货主力全 线收涨,银行间现券收益率午后多数下行1BP左右;公开市场单日净投放1483亿元,税期影响之下,资 金利率延续上行。 机构认为,在MLF、买断式逆回购和买入债券到期压力加大,以及支持明年初政府债集中发行等背景 下,不排除央行在四季度采取降准或买入债券的手段来深度释放流动性。年底前市场流动性将继续处于 较为稳定的充裕状态,债市整体压力尚可。 【行情跟踪】 国债期货收盘全线上涨,30年期主力合约涨0.32%报115.4,10年期主力合约涨0.15%报108.175,5年期 主力合约涨0.12%报105.745,2年期主力合约涨0.05%报102.388。 银行间主要利率 ...
固定收益定期:资产的缺口与久期的压力
国盛证券· 2025-10-26 21:0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债市将继续震荡修复,四季度中后段利率下行或更为顺畅,10年国债利率到年底有望修复至1.6%-1.65%的调整前位置,建议采取哑铃型策略 [5][1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表现 - 本周资金继续宽松,债市小幅下跌,R007稳定在1.5%以下,R001在1.4%以下,10年和30年国债分别上升2.4bps和1.2bps至1.85%和2.21%,10年国开利率回升1.1bps至2.0%,3年和5年二级资本债利率分别上升2.9bps和0.8bps [1][8] 利率趋势 - 基本面和资金面均支持利率下行,3季度GDP实际同比增速放缓至4.8%,名义增速放缓至3.7%,4季度实际增速可能进一步下降,资金持续宽松使利率中枢难抬升 [1][8] 资金供需 - 债市资金来源大于资产供给,缺口近期有所拉大,除基金外金融机构负债端增速提升,居民存款、保险、理财等加总同比增速从5月的10.5%升至9月的11.5%,金融机构增加杠杆使资金来源进一步提升 [2][9] 资产配置 - 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增加但其他资产供给不足,需更多配置债券,非政府债券社融增速低,资金来源与资产供给增速差反映债市资产荒,近期缺口拉大,后续利率有望下行 [3][12] 久期压力 - 债市总量资产荒加剧,但久期不匹配压力增加,银行负债端久期缩短,活期存款占比上升,资产端国债和地方债供给久期拉长,地方债平均发行期限和存量久期上升 [3][15] 应对策略 - 需动态看待久期压力上升,此前长债利率上升已部分反映,长端利率上升会带来供给和需求动态变化,也会使机构调整配置行为 [4][17] 后市展望 - 3季度利率与基本面和资金面背离情况待修复,银行抛券压力和公募费率改革冲击仍在,4季度中后段利率下行或更顺畅 [5][19]
10月,信用策略如何布局?:信用策略系列报告
华源证券· 2025-10-11 09:57
核心观点 - 报告核心观点认为2025年10月的信用债配置策略应相对谨慎,建议以短端下沉策略作为底仓,并可在当前陡峭的收益率曲线环境下,通过增加杠杆来增配中长久期信用债,以增厚组合收益[2][24] - 历史回测显示,10月份做多信用债具有较高胜率,哑铃型或拉长久期策略能带来显著正收益,例如2024年10月二永债哑铃型策略和拉久期策略收益分别为0.44-0.58%和0.78-0.84%[2][10] - 当前市场环境与往年不同,低利率下票息保护较弱,且赎回费新规和IFRS9会计准则的实施等政策因素可能抑制机构配置行为,对信用债行情构成制约[2][17][20] 2025年9月及第三季度信用策略回顾 - 2025年9月,短端下沉策略是唯一取得正收益的策略,城投债、产业债、二级债、银行永续债的短端下沉策略收益在0.07%至0.12%之间,而哑铃型和拉久期策略普遍表现不佳,二级债和银行永续债的哑铃型策略分别录得-0.97%和-0.98%的负收益[2][3] - 2025年第三季度,短端下沉策略继续占优,相关券种策略收益在0.37%至0.42%之间,而城投债、二级债、银行永续债的哑铃型和拉久期策略亏损均超过1%[4][5] - 在9月和三季度,所有策略的资本利得均为负值,显示市场情绪谨慎,波段交易操作难度大,投资者抄底意愿不强[3][4] 历年10月信用策略回顾及2025年10月展望 - 回顾2021年至2024年每年10月,多数信用策略能取得正收益,胜率较高,例如2024年10月城投债3YAA+子弹型策略收益为0.43%,二级债5YAAA-拉久期策略收益达0.84%[10][13] - 历年10月信用债行情受资金面宽松、政策影响和机构行为共同驱动,央行通常会进行流动性投放以维持资金面宽松,如2025年10月央行计划通过逆回购操作净投放3000亿元资金[2][14][15][16][17] - 2025年10月面临的政策不确定性包括赎回费新规可能降低保险和银行自营的委外基金规模,以及IFRS9会计准则全面实施可能抑制保险机构对二永债的配置需求[17][20] 具体投资建议 - 建议采用短端下沉策略构建底仓,以应对当前市场不确定性[2][24] - 在当前陡峭的收益率曲线环境下,可增配中长久期信用债,并通过债券质押式回购增加杠杆以增厚收益,例如参考2024年10月数据,若按95%质押率计算杠杆,二永债哑铃型策略和拉久期策略的收益可分别增厚至0.86-1.12%和1.51-1.63%[2][24] - 总体策略不宜过于激进,需关注赎回费新规落地前的市场变化[2][24]
权益市场再度走高,核心板块仍需着重关注
大同证券· 2025-09-15 19:18
核心观点 - 权益市场在经历调整后再度走高 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再创年内新高 市场量能保持在2万亿元以上 短期情绪依然火热[2] - 美联储降息50bp概率加大 为市场上行提供助力 国内PPI数据回暖 核心CPI持续走强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消费品零售额稳中有进[2] - 债市应声回落 与权益市场形成鲜明反差 商品市场维持震荡态势 原油回落态势趋缓[2] - 市场更多走向结构性行情 主线核心板块成为带动市场上行的主要抓手[3][5] 大类资产总体表现 - A股前半周震荡 周四大幅拉升反弹 深指和创指再创阶段新高 表现强势[2][3] - 市场量能虽有所减弱 但仍保持在2万亿元之上 日均成交额达23264亿元[2][8] - 债市再度回落 因权益市场吸引更多投资者和资金流 债市关注度走低[2] - 商品市场维持震荡 黄金"一枝独秀" 贵金属对商品市场形成拉升[2][7] 权益市场表现 - 创业板指本周上涨2.10% 深证成指上涨2.65% 科创50指数上涨5.48%[8] - 日均成交量达1435亿股 日均成交额23264亿元 上涨个股3463家 下跌1893家[8] - 通信 芯片 电池 机器人等热门板块前半周表现平稳震荡 主线回归后市场拉升幅度加剧[3][13] - 本轮行情由业绩驱动对科创板块一致性预期引发 多板块形成一致上行趋势带动指数上行[3][13] 行业板块分析 - 双创板块领衔市场行情 强者恒强逻辑被反复验证 需重点关注通信 芯片 机器人 固态电池等板块[13] - 电子板块领涨 电力设备板块资金流入提升 主力资金净流出额度大幅回落[23][25][27] - 除双创板块外 需关注黄金 稀土等前期热点板块的低位布局机会[14] - 融资净买入拉升 两融余额持续上升 市场流动性处于高位[31] 配置建议 - 建议采用哑铃型策略 进攻端继续持有双创板块中相对强势概念如芯片 机器人 需控制仓位[5][14] - 防守端可逢低布局有色金属 黄金等前期较热但经历阶段性调整的板块[5][14] - 债市配置建议逢低布局更为灵活的短债市场以对冲风险[6] - 商品市场黄金短期建议维持仓位 中长期仍需持续观望[7][38]
9月利率策略展望:债行债道
国盛证券· 2025-09-05 08:22
固定收益利率策略 - 9月债市将逐步呈现修复走势 下一阶段股市对债市的压制或将逐步减弱 [3] - 10年和30年国债调整上限在1.8%和2.1%左右 年初利率的超涨已逐步被消化 [3] - 推荐哑铃型策略 逐步增加配置 预计下一阶段利率将逐步修复至调整前位置 [3] 银行业绩综述 - 银行营收及利润增速双双转正 息差降幅收敛趋势有望持续 [5] - 资产质量整体保持平稳 信用成本计提压力不大 全年利润增速有望保持稳定 [5] 云赛智联(600602 SH) - 25H1实现营业收入31.32亿元 同比增长7.25%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95亿元 同比下降15.94% [6]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约为64.89亿元、75.93亿元、89.43亿元 归母净利润约为2.36亿元、2.92亿元、3.71亿元 [6] 开立医疗(300633 SZ) - 25H1实现营业收入9.64亿元 同比下滑4.78% 归母净利润4703万元 同比下滑72.43% [9] - 25Q2实现营业收入5.34亿元 同比增长0.17% 归母净利润3896万元 同比下滑44.65% [9] - 预计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23.35亿元、27.86亿元、33.27亿元 分别同比增长15.9%、19.4%、19.4% [10] 鱼跃医疗(002223 SZ) - 25H1实现营业收入46.59亿元 同比增长8.16% 归母净利润12.03亿元 同比增长7.37% [11] - 25Q2实现营业收入22.23亿元 同比增长7.06% 归母净利润5.78亿元 同比增长25.43% [11] - 预计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84.79亿元、96.13亿元、108.84亿元 分别同比增长12.1%、13.4%、13.2% [12] 微电生理(688351 SH) - 25H1实现营业收入2.24亿元 同比增长12.80% 归母净利润3267万元 同比增长92.02% [13] - 25Q2实现营业收入1.20亿元 同比增长9.56% 归母净利润1480万元 同比增长15.22% [15] - 预计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4.88亿元、6.21亿元、7.95亿元 分别同比增长18.0%、27.4%、27.9% [15] 联影医疗(688271 SH) - 25H1实现营业收入60.16亿元 同比增长12.79% 归母净利润9.98亿元 同比增长5.03% [16] - 25Q2实现营业收入35.38亿元 同比增长18.60% 归母净利润6.28亿元 同比增长6.99% [16] - 预计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123.20亿元、149.33亿元、180.44亿元 分别同比增长19.6%、21.2%、20.8% [17] 迈瑞医疗(300760 SZ) - 25H1实现营业收入167.43亿元 同比下滑18.45% 归母净利润50.69亿元 同比下滑32.96% [19] - 25Q2实现营业收入85.06亿元 同比下滑23.77% 归母净利润24.40亿元 同比下滑44.55% [19] - 预计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382.58亿元、437.29亿元、499.48亿元 分别同比增长4.2%、14.3%、14.2% [20] 安孚科技(603031 SH) - 25H1实现营业总收入24.3亿元 同比增长5.0% 归母净利润1.1亿元 同比增长14.4% [22]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亿元、4.3亿元、4.7亿元 同比+94.4%、+31.1%、+9.3% [22] 行业表现 - 通信行业1月表现25.1% 3月表现54.3% 1年表现108.0% [2] - 综合行业1月表现24.9% 3月表现38.2% 1年表现110.3% [2] - 银行行业1月表现-2.1% 3月表现-0.2% 1年表现32.3% [2]
英伟达(NVDA):交银国际研究:Blackwell部署顺利推进,Rubin进度符合预期,对华业务仍存疑
交银国际· 2025-08-29 10:42
投资评级 - 英伟达(NVDA US)评级为"买入",目标价204美元,较当前收盘价180.17美元存在13.2%潜在涨幅 [1][2] 核心观点 - Blackwell Ultra系统部署顺利推进,基于GB300 NVL72的系统已实现每周1000个机柜的大规模出货,并预计在FY3Q26进一步加速上量 [6] - 新产品Rubin系列进度符合预期,已进入代工厂阶段,6种不同芯片设计在台积电流片,预计2H26上市,在连接数、带宽、算力及存储器性能上较Blackwell有显著升级 [6][13] - 对华业务存在不确定性,FY2Q26未交付H20产品,若出口条件允许,H20可能额外带来20-50亿美元收入 [6] - 公司采用"哑铃型策略",结合高度标准化产品(如Blackwell GB200/300 NVL72机柜)和高度开放型产品(如NVLink Fusion芯片、Spectrum-XGS以太网),以适配不同客户需求并强化竞争力 [9] - 短期股价或因年底缺乏催化因素(如资本开支计划、产品周期新信息)而保持平稳,历史数据显示2023/24年9月至年底股价波动幅度分别为0%和12% [7][8][11] 财务数据 - FY2Q26收入467亿美元,Non-GAAP毛利率72.7%,均超指引上限;FY3Q26收入指引中位数540亿美元,毛利率中位数73.5% [6][15] - 调整后FY2026E/2027E收入预测至2070亿美元/2691亿美元,Non-GAAP EPS调整至4.44美元/6.19美元(前值4.68美元/6.31美元) [5][6][17] - 预计净利润从2025年的742.65亿美元增长至2028E的1587.85亿美元,但增速放缓(2026E: +48.3%, 2027E: +39.3%, 2028E: +4.4%) [5][17] - 当前市盈率(NTM)接近2018年以来36.8倍的历史平均水平,估值完成修复 [11][13] 产品与技术进展 - Spectrum XGS以太网系统发布,支持跨区域延展(Scale Cross),年化收入潜力达100亿美元,强化远距离数据中心间网络协同能力 [6] - NVLink Fusion和Spectrum-XGS采用开放技术(PCIe/以太网),支持连接AMD及ASIC等异构加速芯片,提升生态兼容性 [9][10] - 开放连接策略或助力进入中国市场,通过异构网络整合国产加速芯片与英伟达GPU [10] 市场与估值 - 市值达4,396,148百万美元,年初至今股价上涨34.16%,200天均价为139.65美元 [4] - 目标价基于33倍FY27E市盈率(前值为35倍FY26/27E平均市盈率) [6] - 长期看好技术发展和市场份额,但短期催化因素有限 [11]
资金加仓港股,有机构称收益可达20%
搜狐财经· 2025-08-27 18:46
港股市场表现与资金流向 - 恒生指数年内涨幅超过28% 创近4年新高 领先全球主要股指 [1] - 南向资金8月15日单日净买入358.76亿港元 创历史最高纪录 [1] -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超9700亿港元 日均成交占比达30%-40% [5] 外资配置变化 - 新兴市场基金7月对H股和A股配置比例分别上升0.8和0.7个百分点 [1] - 外资基金7月对中国股票流入额从6月的12亿美元增至27亿美元 [1] - 全球基金和亚太除日本基金对中国的低配比例分别降至1.4和0.3个百分点 [1] 市场驱动因素 - 美元指数年初至今下跌9.4% 推动资金转向估值更优的中国资产 [3] - 内地低利率环境促使投资者通过港股通进行多元化布局 [4] - M1增速连续五个月回升 M1-M2负剪刀差收窄显示货币流动性活跃 [13] 南向资金行业偏好 - 近一月对金融/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净买入分别达416亿/320亿/220亿港元 [5] - 持仓腾讯控股超5800亿港元 建行/中移动/小米等超2000亿港元 [5] - 创新药指数近一年涨超58% 恒生消费指数年内涨幅达22.39% [5] 投资策略特征 - 机构普遍采用哑铃策略 平衡红利资产与成长主题(创新药/科技/新消费) [8] - 国有H股市净率0.80倍 滚动股息收益率达6.90% 显著低于A股估值 [9] - 港股科技板块预测市盈率约16倍 处于过去7年28%分位数 [13] 板块投资逻辑 - 科技板块崛起逻辑与美股"七巨头"相似 汇聚内地最优秀科技企业 [5] - 新消费企业受益于消费者转向体验型消费趋势 [6] - 创新药企发展反映内地药企研发和CMO合作成果 [6] 美联储政策影响 - 预防性降息周期下恒生指数曾实现3个月超40%反弹 [12] - 2019年降息期间恒指预期市盈率从10倍低点回升至12倍 [12] - 当前市场预期2026年底前降息近6次 若不及预期或引发失望情绪 [13]
资金持续加仓港股 有机构称收益可达20%丨中环观察
搜狐财经· 2025-08-27 16:45
港股市场表现与资金流向 - 恒生指数年内涨幅超过28% 创近4年新高 [1] - 新兴市场基金7月增配H股和A股 配置比例分别上升0.8和0.7个百分点 [1] - 外资基金7月对中国股票流入加速 从6月12亿美元增至27亿美元 [1] - 南向资金8月15日单日净买入358.76亿港元 创历史纪录 [1] -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超9700亿港元 日均成交占比30%-40% [4] 资金配置策略与行业偏好 - 南向资金近一个月净买入金融/信息技术/医疗保健行业分别达416亿/320亿/220亿港元 [4] - 南向资金持仓腾讯控股超5800亿港元 持仓建设银行/中国移动/小米/工商银行均超2000亿港元 [4] - 港股通创新药指数近一年涨超58% 恒生消费指数年内涨幅达22.39% [4] - 机构普遍采用"哑铃型"策略 兼顾红利资产与成长主题(创新药/科技/新消费) [6] - 中国石油股份市净率0.80倍 滚动股息收益率达6.90% [6] 科技与新兴产业投资逻辑 - 港股科技板块崛起逻辑与美股"七巨头"相似 聚集内地优秀科技企业 [4] - AI发展从"美国一家独大"转向"中美齐头并进" 机器人/AI独角兽IPO吸引成长投资者 [7] - 创新药企发展体现内地药企研发进步与全球CMO合作成果 [5] - 新消费企业崛起受益于消费者支出转向体验型消费 [5] - 恒生科技指数预测市盈率约16倍 处于过去7年28%分位数 [11] 利率环境与政策影响 - 美元指数年初至今下跌9.4% 促使资金从美国资产分散至中国资产 [2] - 内地低利率环境促使投资者通过港股通进行多元化布局 [3] - 美联储预防性降息可能驱使国际资本从成熟市场流向新兴市场 [10] - M1增速连续五个月回升 M1-M2负剪刀差收窄显示货币流动性活跃 [11]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筑底回升 资金从债市流出利好科技成长板块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