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四链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卢道真:以创新资本为桥,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落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5 17:27
活动概况 - 活动为“科学家遇见投资人”闭门研讨会西安交通大学专场 由陕西科控投资基金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主办 招商银行西安分行支持 21世纪创投研究院提供智库支持 [1] - 活动在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校区举办 旨在构建科学家 企业家与投资人之间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 [1] 协会角色与服务 - 陕西省创业投资协会是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聚合科技项目和科技投资两类资源 面向政府 行业机构和科技企业三大主体提供服务 [1] - 协会已形成七大服务板块 包括行业自律管理 秦创原系列路演服务 创投生态 人才培养等 [1] - 协会现有会员单位190家 涵盖省内外创投机构 孵化平台 金融机构等多类主体 [2] - 协会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痛点难点堵点 推动“四链融合”“三项改革”落地 通过项目路演 投融资对接 行业研究等方式 扮演科技成果转化的“摆渡人”和科技投资的“守夜人”角色 [2] 协会运营成果 - 协会主导举办超过200场项目路演活动 直接推动百余个项目被发现和被投资 直接累计促成融资总额超过80亿元 [2] - 协会联合编制《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5年)》 报告显示全省62家重点高校在2024年累计签订科技成果转化合同2.3万个 实现技术成果转化收益97.2亿元 [2] - 西安交通大学作为代表 为陕西持续输送众多优秀创业成果 转化项目和高科技企业 [2] 未来展望 - 协会期待通过更多活动和平台参与 让科研成果找到资本 让投资人发现项目 使科技创新在资本支持下成长 [3]
592颗星,1.1万亿活水:科创板激活中国创新伟力
中国基金报· 2025-11-05 13:02
【导读】592颗星,1.1万亿活水:科创板激活中国创新伟力 七年前,一颗改革的种子在黄浦江畔破土而出;七年后,一片"硬科技"的森林已在此枝繁叶茂,成为中 国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注脚。 从2018年11月5日那一声宣告起步,科创板以其前所未有的制度包容性与资本活力,重塑了中国科技创 新的生态,不仅为一批"卡脖子"技术攻坚者雪中送炭,更在全球科技竞争的版图上,刻下了鲜明的中国 坐标。 截至2025年10月底,科创板上市公司达到592家,IPO募集资金9346亿元,再融资2088亿元,合计超1.1 万亿元。7年间,这里以每小时诞生近3项发明专利的速度,在半导体、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必争 领域插上中国旗帜。 592家星火:制度包容性铺就硬科技通途 更具突破性的是,第五套上市标准为生物医药企业开辟了"希望之门"。 22家采用该标准的企业中,21家自研的48款药品/疫苗已获批上市,1家产品上市申请获受理。这些企业 推出的1类新药数量约占同期国产创新药获批总数的12%,成为中国医药创新的中坚力量。 1680亿投入:高强度研发定义创新底色 沿着科创板的轨迹,可以看到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清晰足迹。在这里,研发投入不是选择题 ...
上市公司投身产业实践 绘制昂扬向上科创曲线
中国证券报· 2025-11-05 04:17
研发投入与实力 - 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规模连续3年超万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达1.16万亿元,同比增长3.88% [1] - 全市场研发强度为2.16%,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研发强度高达5.21% [1]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第14位提升至第10位 [1] - 上市公司拥有341.91万名研发人员 [1] 重点领域技术攻坚 - “十五五”规划明确要求在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取得决定性突破 [2] - 半导体行业进入“水落石出”的下半场,至纯科技计划从单一装备供应商升级为工艺解决方案伙伴,以参与全球竞争 [2] - 上市公司被建议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以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 [2]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 规划提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3] - 2024年中国AMOLED显示器件出货面积接近880万平方米,维信诺致力于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转化为市场价值 [3] - 低空经济处于从“政策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型的关键期,中科星图旨在通过技术融合与生态协同实现安全、顺畅、经济的低空飞行 [3] 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 规划提出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未来产业 [3][4] - 中国电信、国盾量子等公司正推动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的规模化建设和多场景应用 [4] - 比亚迪、广汽集团等车企通过自研技术或开放场景加速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 [4] - 宇树科技、本源量子、星河动力、蓝箭航天等未来产业企业正积极推进IPO进程 [4] 创新生态与AI赋能 - 规划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5] - 润泽科技牵头组建的人工智能创新联合体整合了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中小企业的优势,构建协同融通的创新体系 [5] - 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日均AI Token消耗量突破30万亿,在1年半内增长300多倍 [5] - 万华化学利用AI从1.4万种催化方案中筛选出4种最优解,中兴通讯AI家庭终端产品2024年发货突破1亿台,青岛港AI平台第13次刷新世界纪录 [6] - 人工智能被判断有望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其影响将远超“互联网+” [6]
西安交大柴渭:科学家和投资人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力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4 17:41
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建设正是贯彻这一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 本次活动以"融合·共创·新动能"为主题,正是对国家战略和陕西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积极响应。 10月28日下午,由陕西科控投资基金、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主办,招 商银行西安分行支持,21世纪创投研究院担任智库支持的"科学家遇见投资人"闭门研讨会西安交通大学 专场活动在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校区举办。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柴渭在致辞时表示,当前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 关键时期。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成为日益重要的议题。 "我们深知,再好的科研成果,如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无法真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柴渭说。 他指出,科学家和投资人,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两大关键力量。科学家掌握着前沿技术和创新资源, 投资人则拥有市场洞察力和资本运作能力。两者的深度融合,能够有效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关键路 径,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四链融合"。 本次活动汇聚了顶尖科学家、头部创投机构合伙人、金融机构负责人等产学研融各界精英,这种跨界的 ...
“四链融合” “中国造”越来越有分量了
人民网· 2025-11-04 15:47
核心技术突破 - 安徽蚌埠一家科技企业成功量产仅30微米厚的柔性可折叠玻璃并应用于全球主流手机品牌 [3] - 曾经备受关注的35项"卡脖子"技术中到2024年已至少突破21项 [4] - "奋斗者"号深潜万米 "嫦娥"六号月背采样 "北斗"服务全球等成就彰显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4] 研发投入与基础设施 - "十四五"时期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2.44万亿元增长到3.61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 [4] - 研发投入强度从2.40%提升至2.68%首次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4] - 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供支撑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形成战略力量 [4] 资金链支持机制创新 - 浙江一家海归博士创办的人工智能芯片企业通过"企业创新积分制"获得无需抵押的"创新积分贷"化解资金链断裂风险 [5] - 安徽等地构建从天使基金到"专精特新"母基金的完整投资梯队并探索长周期考核机制 [5] - 截至2024年全国设立政府引导基金超1500只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超过3万亿元 [5] 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 -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龙头企业联合高校及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形成"龙头企业牵头 高校院所支撑 各创新主体协同"模式 [6] - 202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8万亿元是2020年的1.8倍 [6] 人才链机制创新 - 多地推行"校企双聘"机制高校教授可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企业专家也能进入高校出任"产业教授" [6]
中国经济微观察 “四链融合”“中国造”越来越有分量了
人民网· 2025-11-04 11:00
新型举国体制与科技创新成就 - 新型举国体制被视为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机制 [1] - “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2.44万亿元增长至3.61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40%提升至2.68%,首次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3] - 曾经备受关注的35项“卡脖子”技术中,到2024年已至少突破21项,背后有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支撑 [3] 四链融合机制创新 - “四链融合”旨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 [2][3] - 在资金链上,安徽等地构建了从天使基金到“专精特新”母基金的完整投资梯队,并探索长周期考核机制 [4] - 截至2024年,全国设立政府引导基金超1500只,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超过3万亿元 [4] 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 - 粤港澳大湾区实践“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模式,解决研发与市场脱节问题 [5] - 202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8万亿元,是2020年的1.8倍,显示创新与产业结合效果加速显现 [5] 人才链与体制机制突破 - 多地推行“校企双聘”机制,高校教授可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企业专家进入高校出任“产业教授”,促进人才双向流动 [5] - “企业创新积分制”依据人才、专利、研发投入等指标为企业“体检打分”,高分企业可申请无需抵押的“创新积分贷” [4] 具体技术突破案例 - 安徽蚌埠一家科技企业成功量产仅30微米厚的柔性可折叠玻璃,并应用于全球主流手机品牌 [2] - 浙江一家由海归博士创办的人工智能芯片企业,通过“创新积分贷”化解资金链断裂危机,其研发的芯片已实现量产 [4]
一颗产学研“金果”,“甜”了动力源和产业链
新华日报· 2025-11-03 20:51
文章核心观点 - 南京建邺高新区作为全省首批“双高协同”示范区,通过五级联动机制和四链融合,有效促进了园区企业与高校科研团队的精准对接和长效合作,加速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 [1][7] 产学研合作机制 - 构建“市领导挂钩、区领导部署、园区牵头、部门对接、小分队推进”的五级联动机制,通过技术经理人等角色点对点细致工作,显著提升对接效率 [3] - 在机制推动下,江苏欣网视讯与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合作从对接到签署“技术开发”和“研究生基地共建”两项协议仅用时15天 [2] - 该机制解决了传统产学研转化路径中高校科研团队不积极、企业“没门路”的被动局面 [3] 企业合作案例与成效 - 欣网视讯与东南大学合作,旨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优势互补,公司关注AI、智驾、低空经济等领域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2] - 烽火星空通过委托研究方式,与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在网络流量采集分析、大数据存储管理等多个技术领域开展研究 [4] - 烽火星空加大从高校引进博士、硕士毕业生,并派驻公司教授级高工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强化协同效应 [4] - 园区累计促成技术合作17项,组织超过20家企业和高校对接 [7] 政策与平台支持 - 出台《建邺高新区“双高协同”创新发展若干举措》,从载体供给、金融赋能、技术服务等多维度提供政策支撑 [5] - 联合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工程学院等多所高校,在园区共建“双高数字楼宇”,采用“1+3+N”模式打造全链条创新生态 [5] - 举办11场“莫莫下午茶”等对接活动,推动南京市机器人网联与安全技术创新联合体等7个高能级创新平台组建 [6] 人才与生态建设 - 选派企业高管担任高校产业教授和研究生校外导师,例如向南京工程学院选派7名企业高管,同时联合培养了一支20人规模的中级技术经理人团队 [7] - 林洋能源与南京工程学院团队共同攻坚“大规模储能系统中电池状态的精确监测和状态评估”等行业难题 [7] - 园区坚守“数字经济+现代金融”产业定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 [7]
淄博职业技术大学:“四链融合”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助力老工业城市职教突围
环球网· 2025-10-31 18:19
核心观点 - 公司以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为核心理念,紧密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需求,创新构建四维协同产业学院运行机制,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1] 产业学院治理机制 - 公司与万华化学、齐鲁石化、鲁南制药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19个混合所有制现代产业学院 [3] - 联合行业企业建立“1+N”理事会制度,龙头企业负责人直接担任学院副院长,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全过程 [3] - 健全校企人员互兼互聘机制,优化产业教授聘任与管理制度,构建多模态评价体系,引入合作企业先进评价方法 [3] - 与鲁南制药集团共建学院形成双管理、双身份、双激励、双保障格局,实践经验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4] - 牵头组建跨区域全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4个,承担省“十强”优势产业集群共同体5个领域建设,参与75个全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实体化运作国家首批示范职教集团1个 [4] 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 - 公司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布局精准发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零距离”对接 [5] - 全面推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采用“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构建基于真实工作场景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5] - 建成企业级实训中心42个,引入生产性设备总值超3亿元,现有企业兼职教师331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6% [5] - 与京东共建学院的学生参与电商项目全流程实训,2024年在校生实现服务销售额突破800万元,理想汽车订单班学生毕业前被预定一空,起薪普遍高于6000元,2024年有9名毕业生获“万华工匠”称号 [5] 协同创新与技术成果 - 公司与领军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投资建设中试基地、分析测试中心等研发平台,创新实训基地运营与成本分担机制 [6] - 教师团队对接企业需求解决技术难题,开展紧缺人才培训、技能鉴定等服务 [6] - 鲁中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与北汽新能源联合攻关的“电池管理系统优化”技术将车辆续航里程提升15%,已应用于3款量产车型,智能制造学院研发的智能分拣设备为当地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达20% [6] - 教师团队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三十多项,获专利十余项,通过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完成技术服务项目202项,服务中小微企业145家,到账经费3000多万元,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超11亿元 [6] 育人成果与区域影响 - 近五年公司累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4万余人,其中87.93%毕业生选择留鲁留淄就业创业,约80%现代产业学院毕业生服务于“四强”产业 [8] - 公司现代产业学院模式带动周边高中职院校开展同类合作,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教融合新生态 [8]
“科学家遇见投资人”闭门研讨会(西安交大专场)成功举办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9 20:24
活动背景与核心目标 - 活动为“科学家遇见投资人”闭门研讨会,是2025“一带一路”硬科技成果交易暨陕西创新创业创造大会系列活动之一,由陕西科控投资基金、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主办 [1] - 活动核心价值在于推动科学家与投资人深度融合,以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关键路径,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四链融合” [2] - 活动旨在搭建“双向奔赴”的桥梁,让实验室的智慧火花遇见市场中的耐心资本,构建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 [2] 区域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现状 - 2024年陕西省62家重点高校签订技术合同2.3万个,转化总合同金额达97亿元,西安交通大学贡献了众多优秀转化项目 [2] - 陕西创投行业聚焦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高校科转企业已成为上市主力军,通过六种转化模式与资本深度融合以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3] - 活动展示了陕西科技成果转化的丰富场景,涉及重防腐技术、低温等离子体应用、AI医疗影像方案等从传统工业升级到前沿医疗科技的不同赛道 [5] 行业趋势与机构战略 - 创投行业共识为“投早、投小、投科技”,资本开始向科技创新源头前移 [2] - 银行业在净息差收窄背景下需聚焦科技金融寻求突围,招商银行提出通过股债结合、全生命周期服务方案及联动多方构建科创金融生态的战略路径 [3] - 大模型技术正朝向多模态、轻量化及通用人工智能迈进,但在成本、幻觉与算力等方面仍面临关键挑战 [3] 资本参与模式与对话机制 - 活动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对话机制,圆桌沙龙第一轮次聚焦政府引导基金和国资机构的作用,讨论投资机制设计、风险分担机制等核心议题 [4][5] - 第二轮次圆桌沙龙聚焦市场化基金,分享其在投资机会识别、技术成熟度判断、商业化路径规划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增值服务能力 [5] - 21世纪创投研究院后续走访了思科赛、因诺航空、宏星浆料等科技创新企业,深入了解新材料、军工、低空经济、可控核聚变等硬科技赛道最新进展 [6]
广西南宁兴宁区举办桂籍科技人才创新大赛决赛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10-28 20:48
大赛概况 - 第二届“昆仑之星”桂籍科技人才创新大赛决赛在广西南宁·兴宁新产业加速器举办,主题为“桂雁展翅 创兴桑梓” [1] - 大赛聚焦多领域产业赛道,最终有11个优质项目进入决赛 [1][4] 产业聚焦领域 - 本届大赛重点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低空经济、新能源、新消费等产业赛道 [4] - 将科技创新性和落地适配性作为核心评价标准 [4] 区域产业发展成果 - 兴宁区积极融入“科技—产业—金融”新循环,搭建新产业加速器 [3] - 落地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广西分中心、中山大学—广西中大数智计算赋能联合实验室等区域性平台 [3] - 引进覆盖兴宁全域的无人机低空遥感网、众燊汇新能源电池复合材料结构件基地等新产业项目 [3] - 相关成果连续5年获评“南宁市优秀改革创新案例”,是全市唯一连续获此殊荣的城区 [3] 获奖项目扶持政策 - 决赛评选出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5项 [7] - 获奖企业可优先入驻加速器办公,享受为期2年的租金减免 [7] - 有自建厂房需求的企业将优先纳入兴宁区工业用地供应计划 [7] - 可享受“一站式”配套服务,涵盖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社保开户协助等 [7] - 大赛组委会将协助优秀参赛企业获取种子轮或天使轮融资,推动与大中型企业对接合作 [7] 产业加速器孵化成效 - 广西南宁·兴宁新产业加速器在助力区域企业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方面成效显著 [8] - 霓星高端两轮电摩项目落地后获5500万元A轮融资,其创新设计的“I AM”型摩托车斩获红点设计大奖 [8] - 光伏用超细银粉项目成功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端的突破,助力国内光伏产业链材料自给,并获评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优胜企业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