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欲望
icon
搜索文档
国家级催婚:日本「单身税」要来了,影响有多大?
36氪· 2025-07-05 20:26
日本人口危机与生育政策 核心观点 - 日本面临严峻人口危机,总人口连续14年下降,2023年出生人口跌破70万创新低[17][18] - 政府计划2026年实施"儿童与育儿支援金"制度,按收入阶梯征收2400-12000日元/年税费补贴育儿家庭[5][6] - 30年累计投入超66万亿日元(约3万亿人民币)刺激生育,但生育率仍持续下滑[31][37] 人口现状 - 总人口从1.28亿降至1.238亿,国民人数萎缩至1.2亿,2023年减少近90万人[17][18] - 2023年结婚登记数不足50万对创1945年来新低,独居家庭占比达38%[24][25] - 预测2035年15岁以上人口半数单身,1/3男性和1/5女性终身不婚[26] 生育刺激政策 - 现行补贴:一次性生育补贴50万日元(约2.5万人民币),0-3岁儿童每年12-18万日元补贴[33] - 教育支持:幼儿园至高中免费,三孩家庭公立大学学费全免(含医科)[34][35] - 新征税方案:2026年起年收入200万日元者缴2400日元,1000万日元者缴12000日元,逐年递增[6] 社会文化因素 - "三不主义"(不结婚/不生育/不买房)盛行,东京52%家庭为独居[22][25] - 经济停滞、阶层固化、职场内卷成为隐性生育抑制因素[41] - 政策仅能减缓下滑速度,难以逆转代际生育惯性[38][42] 国际比较 - 历史案例:苏联曾征"无孩税",韩国21%民众支持"单身税"[13][14] - 日本特殊性:生育率世界垫底+老龄化率全球第一+单身比例最高[20]
跌破70万,日本“单身税”真相...
搜狐财经· 2025-07-03 10:21
日本"单身税"政策分析 - 日本将从2026年4月起实施"儿童与育儿支援金"制度 所有医保参保者需按年收入阶梯缴纳 最高扣除额达19800日元/年 [1] - 缴费标准随收入递增 例如年收入1000万日元者2028年需缴纳19800日元 而200万日元收入者同期缴纳4200日元 [2] 日本人口结构危机 - 2024年新生儿数量跌破70万 较原预测提前15年 死亡人数达160万 自然人口连续18年负增长 [3] - 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29.3% 每3人中即有1名老人 联合国预测2100年总人口或降至7500万 [6] - 男性终身不婚率28% 女性18% 若不改善 每3名男性中1人终身未婚 每4名女性中1人未婚 [8] 生育激励政策体系 - 生育补贴包含50万日元一次性补助 180天带薪产假(前180天支付67%工资) [9][10] - 儿童津贴覆盖0-18岁 3岁前每月1.5万日元 高中阶段学费全免 三孩家庭大学学费最高减免70万日元/年 [10] - 幼儿教育(3-5岁)及公立高中学费全免 私立高中每年补助11.88万日元 [10] 劳动力市场现状 - 2024年应届生平均月薪33万日元(+3.8%YoY) 正式员工月薪34万日元 非正式员工仅23万日元 [14][16] - 非正式员工占比达37.1% 百家大型企业中60家非正式员工比例超80% [16] - 年功序列制导致中层掌握60%社会财富 物价上涨2.5%削弱工资实际购买力 [16][19] 行业影响与现象 - 低欲望社会催生动漫及成人产业发展 年轻人通过虚拟内容缓解现实压力 [13] - 零售服务业非正式用工普遍 例如くら寿司非正式员工占比87.74% すかいらーくホールディングス达86.39% [17][18] - 教育行业典型企业如東京個別指導学院非正式员工比例95.61% リソー教育达89.28% [17]
推绳子:通缩是现代经济的“抑郁症”
36氪· 2025-07-03 07:22
通胀与通缩的治理机制 - 治理通胀的核心是"收水"即回收市场过剩流动性 需注意节奏避免过度伤害企业[1] - 治理通缩难以通过简单"放水"实现 因可能陷入流动性陷阱 银行宁愿持有低息存款也不愿放贷[1] - 通缩环境下名义利率下降但实际利率上升 例如贷款利率3%+通缩-1%=实际利率4%[2] - 通缩中企业和居民借贷意愿低迷 政府成为主要借贷和支出主体[3] 财政政策的作用 - 政府支出分为直接投资基建和直接向民众发钱两种形式[4] - 凯恩斯主义基建投资需具备乘数效应 否则可能加剧政府债务危机[5][6] - 直接向民众发钱能更有效刺激消费 如中国"以旧换新"政策和美国疫情补贴[7] - 消费补贴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问题 日本案例显示福利提升未改变储蓄习惯[7] 通缩的社会心理特征 - 通缩本质是社会信心危机 表现为消费延迟和企业投资保守[9][11] - 日本"低欲望社会"现象:年轻人不买房不结婚 中产消费低迷[11][12] - 日本企业呈现"三不"特征:不盈利不破产不转型 大企业囤积现金[12] - 通缩具有自我强化特性 易形成"习得性无助"的社会心理[11] 历史通缩案例分析 - 美国镀金时代通缩源于金本位限制+生产力提升 属良性通缩[12][13] - 瑞士通缩由避险资金流入导致 通过负利率快速恢复[16] - 希腊通缩因欧元区货币约束 通过结构性改革历时5年走出危机[17] - 不同案例显示通缩成因各异 需针对性解决方案[18][19]
国家级催婚:“单身税”要来了,影响有多大
虎嗅APP· 2025-06-30 18:22
日本人口危机与生育政策 政策内容 - 日本政府计划2026年4月起实施"儿童与育儿支援金"制度 向所有缴纳医疗保险者征收年费2400日元至12000日元(约120元至600元) 采用累进税率 年收入200万日元者2026年缴纳2400日元 2028年增至4200日元 年收入1000万日元者2026年缴纳12000日元 2028年增至19800日元 [3][4] - 该政策被民间称为"单身税" 但官方否认 强调其全民性质 资金用于补贴育儿家庭 与医疗保险深度捆绑 无论是否有子女均需缴纳 [5] 历史背景 - 历史上存在类似"单身税"政策 古希腊罗马对超龄未婚男性征税 苏联曾征收"无孩税"至1992年 韩国近年有21%民众支持类似政策 [6][7] - 日本当前面临"国难级"人口危机 总人口连续14年下降 2023年出生人口跌破70万 国民人数萎缩至1.2亿 年减少近90万人 [9][10][11] 人口现状 - 日本生育率全球垫底 老龄化率全球第一 单身家庭占比达38% 东京独居家庭比例高达52% 预测2035年15岁以上人口半数单身 [13][17] - 2023年结婚登记数不足50万对 创1945年以来新低 研究显示未来1/3男性和1/5女性可能终身不婚 [16][17] 既有政策效果 - 日本1994年起累计投入66万亿日元(约3万亿人民币)刺激生育 当前年投入约3万亿日元(1500亿人民币) [19] - 现有福利包括:一次性生育补贴50万日元(2.5万元) 0-3岁儿童年补贴12-18万日元 幼儿园至大学教育免费 三孩家庭公立大学全免学费 [20][21][22] - 政策未能扭转生育颓势 主因包括经济停滞30年 阶层固化 社会"内卷"严重 以及全球性生育成本高企问题 [24][25] 政策困境 - 生育下滑具有代际惯性 补贴仅能减缓下降速度 需系统性解决方案 但政策干预仍优于不作为 [26] - 核心矛盾在于"超单身社会"与"低欲望社会"现象 年轻人普遍奉行"不结婚 不生育 不买房"的三不主义 [15][18]
泡泡玛特,离世界首富LV还差高定和走秀!
新消费智库· 2025-06-23 20:10
泡泡玛特的核心业务转型 - 公司从盲盒零售商转型为潮玩IP运营商,构建了覆盖设计、生产、渠道、社群的全产业链体系 [21] - LABUBU系列成为增长引擎,2023年贡献营收30.4亿元,同比增长7倍,超越元老IP Molly [12] - 供应链升级:70%产能集中于头部代工厂,存货周转天数从159天降至100天,建立柔性供应链模式 [15] 渠道与用户运营策略 - 线下渠道扩张:门店数量3年翻倍,机器人商店作为"病毒式触角"覆盖地铁站、商场 [16][18] - 线上布局:推出"葩趣"APP和微信小程序"泡泡抽盒机",线上复购率达50% [18] - 会员体系:2019年超4000万会员形成"潮玩部落",社群互动催生"改娃"DIY文化 [19] IP孵化与奢侈品化路径 - 设计师合作模式:提供10年长约、销售分成和独立创作权,如LABUBU设计师龙家升 [39] - IP改造流程:手稿拆解为181道工序,根据市场反馈调整设计(如"阳光计划"优化LABUBU形象) [39][41] - 破圈策略:通过米兰时装周联名、明星带货(Lisa、蕾哈娜等),部分联名款二手市场价格达14839元 [46][50] 奢侈品商业逻辑对标 - 稀缺性运营:隐藏款炒作与奢侈品牌限量策略相似,但需突破盲盒的"随机普惠性" [67][68] - 社群与渠道:葩趣APP(380万DAU)对标DIOR会员体系,直营占比82%接近爱马仕91% [72] - 文化输出:参与全球四大设计周,联名草间弥生等艺术家,模仿LV×村上隆模式 [72] 行业趋势与潜在机会 - 潮玩奢侈品化:LABUBU通过高曝光(时装周、明星街拍)建立高端形象,验证Z世代审美升级 [50][64] - 供应链协同:借鉴LVMH收购供应链企业模式,强化生产端控制力 [32][35] - 价格带拓展:基础款59元至大体限定9999元,形成168倍价差,接近奢侈品牌定价策略 [72]
中国刺激消费应该层次多样
第一财经· 2025-06-17 19:33
消费欲望与消费能力的理论框架 - 消费需求包含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两个维度,消费欲望源于基本需求和层次演进,与收入关联度低,而消费能力受收入、财富、信贷等因素制约 [1] - 消费欲望具有"非饱和性"特征,即对正常物品的偏好始终存在,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会导致部分必需品达到消费"饱和点" [2] - 制定扩大内需政策需区分消费欲望饱和点与消费能力差异,针对不同品类采取差异化策略 [1][2] 消费品类的饱和点分析 食品类 - 中国居民恩格尔系数2015-2024年稳定在28%-30%,显示食品消费进入稳定期 [3] - 人均实物消费量数据:2024年城市居民粮食108.5公斤(2013-2024年区间109-125公斤)、食用油9.2-11公斤、蔬菜103-114公斤、肉类28.4-39.6公斤 [3] 耐用品类 - 彩色电视机:城镇居民百户拥有量2010年达137台峰值(全国2021年120.8台) [3] - 洗衣机/计算机:城镇居民百户拥有量2012年分别达98.02台和87.03台饱和点 [3] - 摩托车:2014年城镇居民百户拥有量达峰值 [3] - 电冰箱/空调:2013年短暂下滑后恢复增长,受房地产发展及家庭小型化驱动 [4] - 排油烟机/移动电话/家用汽车:仍保持稳定增长,尚未见饱和点 [4] 服务消费 - 服务性消费支出持续增长,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显著低于城镇居民 [4] - 疫情前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增速持续高于总消费支出增速 [4] 消费能力分化特征 - 全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从1989年89%降至2024年68%,显示总体消费潜力巨大 [7] - 收入分层分析:2024年低收入组家庭消费支出达其可支配收入的2.7-3.09倍,中间偏下收入组达1.27-1.38倍,显示这两类群体依赖信贷或财富平滑消费 [7] - 低收入群体消费支出仅能覆盖食品烟酒和衣着类基础消费 [7] 政策建议方向 - 对已达饱和点的食品和耐用品,应通过质量升级和标准提升刺激需求 [5][8] - 空调、汽车、服务消费等领域仍存在显著增长空间 [5] - 建议采取分层销售策略:高端产品面向高收入群体,高性价比产品满足低收入群体需求 [8] - 参考历史经验(如电视下乡、电商平台差异化定位),实施差别化供给政策 [8]
音乐剧《芝加哥》长沙首演火爆 原汁原味再现百老汇风采
中国新闻网· 2025-06-17 09:31
演出盛况 - 百老汇原版音乐剧《芝加哥》在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首演,为观众带来原汁原味的百老汇视听盛宴 [1] - 首演之夜以1920年代芝加哥主题狂欢启幕,爵士乐队即兴演奏将气氛推向沸点 [2] - 演出时长近两个半小时,经典片段《Cell Block Tango》引发观众热烈掌声与喝彩 [2] - 现场观众反响热烈,首次观看者表示值得二刷 [2] 制作与艺术价值 - 该剧自1975年首演以来已斩获50多项国际大奖,包括六座托尼奖和两座奥利弗奖,是全球演出时间最长的美国音乐剧之一 [2] - 长沙站演出完美还原百老汇原版制作水准,服装、舞美及现场乐队细节彰显顶级匠心 [2] - 剧情通过幽默与讽刺探讨欲望、背叛和正义等深刻主题,被誉为反映社会现象的镜子 [2] 周边与营销策略 - 推出长沙站限定周边,包括红黑元素纪念票根、主题明信片、复古报纸及钥匙扣,增强观众沉浸感 [2] - 主办方设置剧粉"N刷礼包"和外地游客专属礼包,细节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2] 演出排期与后续剧目 - 6月13日至15日共举办5场《芝加哥》演出 [3] - 6月至7月还将上演刘昊然主演话剧《温暖的味道》、法语原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邓萃雯等主演话剧《鳄鱼》及俄罗斯水舞剧《雨中》 [7]
坚固的男性视角和虎扑一起贬值|编辑部聊天室
新浪财经· 2025-06-15 11:15
虎扑与小红书的商业对比 - 虎扑被迅雷以5亿元人民币收购 而小红书估值达260亿美元(截至2025年3月底) 两者商业价值差距显著 [1] - 虎扑商业模式单一 主要依赖社区广告收入 缺乏顶级体育赛事版权构成发展短板 [6][7] - 小红书形成完整商业闭环 采用算法推荐与社交关注结合的运营模式 已超越传统BBS形态 [7] - 虎扑分拆出的得物平台估值达710亿人民币(2024年4月) 证明男性用户在特定领域具备消费潜力 [6] 用户结构与社区特征 - 虎扑用户男女比例接近9:1 形成坚固的男性集团 小红书则以女性用户为主导 [7][11] - 品牌方更倾向投放女性博主 认为女性用户消费能力更强且更易为内容买单 [7] - 虎扑从体育社区转型为男性社区 创始人提出"男人更喜欢和男人玩"的运营理念 [8][11] - 社区内容从早期体育讨论转向性别话题 近年观点呈现偏激化趋势 与豆瓣等社区形成对立 [11] 消费行为与性别差异 - 电商大数据显示男性各类商品消费占比高于女性 但母婴等家庭消费多计入女性账户 [19][20] - 男性消费偏职业导向(如高质量男装) 女性消费偏家庭与美丽相关(医美 护肤品) [20][21] - 高端消费中男性占比更高 补品选择存在显著差异(男性鹿茸/虎鞭 女性红枣/芝麻) [21] - 中老年女性医美需求部分源于表情表达需求 而非单纯取悦他人 该现象在男性中几乎不存在 [21] 行业演变与商业模式 - 虎扑早期通过翻译NBA新闻起家 曾尝试押注体育产业但未能成功 [8] - 步行街板块成为转型关键 通过"关公战秦琼"类话题强化男性社区属性 [8] - 小红书成功将女性社区与消费主义结合 创始人称"中国最有钱的女人都在小红书" [15] - 时尚行业虽女性从业者居多 但决策权仍掌握在男性主导的价值体系中 [16]
责任、专注、自律……聪明人这样做能量管理 | 红杉Library
红杉汇· 2025-06-12 17:30
核心观点 - 个人成长的核心原则之一是"能量",即能够清醒自主地创造周围世界的能力 [6] - 能量的六个组成部分包括责任、欲望、自主选择、专注、努力行动、自律 [6] - 发展和正确使用能量是个人成长道路上最大的挑战之一 [6] 能量的组成部分 责任 - 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全权负责,无法逃避 [6] - 抱怨和逃避责任只会导致能量匮乏 [8] - 承担起责任意味着愿意付出努力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9] 欲望 - 欲望是能量的动力来源,允许自己拥有真实的梦想 [9] - 否认真实欲望会导致缺乏能量和不快乐 [10] - 真实的欲望才能激发真正的能量 [10] 自主选择 - 个人可以完全自由地决定自己想要什么,无需他人批准 [10] - 主动做出选择并承担责任是掌控能量的关键 [11] - 在人生十字路口清醒自主地做出选择 [11] 专注 - 真实的能量只存在于当下,无法改变过去或未来 [11] - 设定能提升当下专注度的目标比控制未来更重要 [12] - 专注于能带来当下快乐的目标更容易实现 [12] 努力行动 - 将目标变为现实必须付出行动 [13] - 正确的目标会自然驱动行动,无需强迫 [13] - 主观意念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才能变为现实 [14] 自律 - 自律是能量的支柱之一,帮助通过终点线 [14] - 自律意味着在需要时做出正确行动,而非极端方法 [15] - 自律水平越高,问题显得越小 [15]
泡泡玛特,距离世界首富LV就差高定和走秀了
搜狐财经· 2025-06-06 21:10
公司表现与市场定位 - 泡泡玛特股价从2024年初至今上涨9倍,从2022年10月低点至今上涨近20倍 [1] - LABUBU系列2023年营收达30.4亿元,同比增长7倍多,超越元老级IP Molly [5] - 公司从盲盒零售商转型为潮玩IP运营商,构建覆盖设计、生产、渠道、社群的全产业链体系 [7] 产品与IP运营 - Molly首个盲盒系列"Molly Zodiac"在2016年以4秒售罄,但初期面临产能不足问题 [5] - LABUBU通过米兰时装周联名、明星带货(如Lisa、蕾哈娜)实现破圈,部分联名款二手市场价格达14839元 [16][18][26] - 公司采用10年长约、销售分成、独立创作权等条件绑定设计师,如LABUBU设计师龙家升 [15] 供应链与生产优化 - 创始人王宁亲自整合东莞玩具产业带,70%产能集中于头部代工厂,建立柔性供应链模式 [5] - 通过大数据预测销量,存货周转天数从159天降至100天 [5] - 引入无尘车间和自动化设备,提升品控和生产效率 [5] 渠道与用户运营 - 线下渠道3年内门店数量翻倍,机器人商店(自动售货机)以59元低门槛扩大触达 [5][6] - 线上布局包括天猫旗舰店、葩趣APP、微信小程序"泡泡抽盒机",线上复购率达50% [6] - 会员体系2019年超4000万用户,形成"潮玩部落"社群文化,推动DIY改娃等衍生玩法 [6] 商业模式升级探索 - 泡泡玛特与奢侈品商业模式存在7大相似点:稀缺性制造、社群运营、价格策略、渠道控制等 [27] - LABUBU通过时装周、明星曝光塑造高端形象,部分产品已具备奢侈品属性 [18][26] - 公司需突破盲盒普惠性,强化阶层区隔以完成奢侈品化转型 [26][28] 行业对标与战略启示 - LVMH通过"买买买+改改改"双螺旋模型整合设计师资源与供应链,泡泡玛特类似但更侧重孵化潜力设计师 [9][13][14] - 奢侈品核心是创造欲望,高定时装秀虽不盈利但能拉动全系产品销量,泡泡玛特可借鉴此模式 [20][25][26] - 潮玩与奢侈品边界模糊,泡泡玛特有望通过高定限量款(如定价188888元的LABUBU系列)重塑行业认知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