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并购
搜索文档
闻泰安世并购案警示:地缘政治下,企业出海的治理陷阱与破局三策
创业邦· 2025-10-30 18:14
事件概述 - 闻泰科技控股子公司安世半导体被荷兰政府基于《货物供应法》冻结资产与知识产权,为期一年,同时公司CEO张学政的职务被暂停[10] - 该事件标志着历时数年的跨国并购拉锯战进入高潮,从一桩成功的商业交易演变为地缘政治挑战的典型案例[6][12] 事件发展脉络 - 2017年,荷兰半导体巨头恩智浦剥离安世半导体,由建广资本和智路资本牵头的财团收购[12] - 2018年至2020年,闻泰科技通过现金和发行A股等方式,完全收购安世半导体100%股权[12] - 2021年7月,安世半导体完成对英国车规级芯片企业Newport Wafer Fab的收购,但触发英国国家安全审查并被强制剥离[12] - 2024年底,闻泰科技及相关资本方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13] - 2025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对“实体清单”企业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追加同等制裁[13] - 2025年9月30日,荷兰政府依据该规则启动对安世半导体的冻结程序[14] 治理结构挑战与战略误判 - 三位核心外籍高管与三位新晋中国高管组成的“3+3”核心管理层格局,被英国国家安全调查定性为“隐秘的董事会接管”,认为其高度集中的治理模式构成“治理失当”[17] - 治理的“透明度”优于“控制力”,更换CEO的流程是否透明、理由是否充分是关键,而非能否更换[18] - 可设立由当地独立董事或行业领袖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对涉及核心技术与本地安全的决策拥有建议权或否决权[20] - 核心高管的更迭应是“事前沟通、寻求共识”的过程,而非“通知结果”[21] 文化整合与利益相关方管理 - 得益于疫情期间“缺芯”带来的需求激增,安世半导体业绩亮眼,但这暂时掩盖了内部整合的深层问题[23] - 财务上的成功是一把双刃剑,容易麻痹管理层,使其忽视组织文化和治理结构上正在扩大的裂痕[23][26] - 在尽调阶段应精准识别所有关键利益相关方,包括核心外籍高管、当地工会、社区领袖、相关政府部门及其潜在核心诉求[28] - 中方决策者应亲自参与定期、非正式的沟通,以感知情绪、建立信任、传递善意,并可借助熟悉当地环境的第三方机构作为沟通桥梁[28] 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考量 - 安世半导体生产的成熟制程芯片是汽车、工业等关键领域的基础组件,这种“基础性”使其成为欧美眼中的“必须赢”技术[29] - 2022年安世收购英国NWF时,后者参与的国防项目触发了“国家安全”审查,担忧源于知识产权流失与中国“军民融合”战略[29] - “国家安全”的定义已被无限拓宽,覆盖了关键基础设施、核心技术、公民数据,乃至一国的“战略自主性”[30][31] - 在并购规划阶段,应模拟被列入清单、遭遇强制剥离等极端情景,进行地缘政治压力测试,评估商业影响并制定预案[32] 战略启示与应对框架 - 企业需具备“双层思维”:既能精算商业的“财务账”,也能洞察地缘的“政治账”;既懂得如何“控制”,更懂得如何“信任”[37] - 将出海方向与“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框架相结合,善用政策性金融及行业联盟的集体力量,构筑系统性抗风险能力[38] - 将“治理结构设计”提升至战略高度,使其成为并购交易的顶层设计[39] - 将“利益相关方沟通”视为核心能力,用机制化的对话化解无形的信任危机[40] - 将“地缘政治风险评估”作为投资决策的前置环节,进行充分的压力测试[40] 行业影响与供应链风险 - 中国商务部向安世半导体发布出口管制通知,禁止其出口特定成品元器件和组件,位于中国的两家工厂是重要组装基地[44] - 安世内部(中国与荷兰总部)就发货流程及客户服务产生巨大分歧[44] - 全球汽车供应链开始预警,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正与雇员保险机构谈判,希望暂时减少生产工人的部署,日本汽车联合会也收到“交货预警”[44] - 贸易禁令和公司内部争执正急剧加速全球汽车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行业性的极端压力测试正在进行中[44]
跨国指数40.09% 潍柴绘制国际化发展蓝图
第一商用车网· 2025-10-27 16:18
国际化战略与并购整合 - 公司通过一系列跨国并购实现全球布局,包括2009年收购法国博杜安发动机公司、2012年收购法拉帝游艇集团和与德国凯傲集团及林德液压合作、2016年凯傲收购美国德马泰克、2017年投资PSI进入北美市场、2018年投资英国希锂斯动力和加拿大巴拉德动力系统布局氢燃料电池、2020年重组德国欧德思和奥地利威迪斯补齐新能源关键技术短板、2021年投资瑞士飞速集团完成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布局 [4][6] - 公司成功打破跨国并购“七七定律”,所有并购项目均实现成功整合和可持续增长,产品以迅猛增速征服当地客户 [8] - 公司打造“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工匠创新+基础研究创新”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拥有遍布全球的协同研发平台 [4][5] 海外业务业绩表现 - 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发动机板块出口收入同比增长30%,近5年海外收入和利润均保持高质量发展 [9] - 德国凯傲集团自2012年被公司战略投资后,营收从4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15亿元,业务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 [10] - 德国液压传动业务近五年收入复合增长率达6.5%,中国市场业务同期收入复合增长率高达25% [13] 子公司协同发展案例 - 博杜安发电机组销量在2025年持续攀升,核心竞争优势体现在产品更丰富、功率更强劲、品质更卓越、交付更快捷,并依托公司全球工厂布局优化交付时间 [11] - LHY液压完成品牌升级,从“林德液压”更名为“LHY”,标志着从单一液压元件供应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公司在中国潍坊投资20亿元建设液压研发制造基地支撑技术落地 [13][15] - 海外成员企业通过公司在资本、技术、生产布局等方面的全面支撑,实现业绩突破和战略升级,彰显跨地域、跨文化合作的潜力 [17]
2024-2001年上市公司企业海外并购、跨国并购数据(已测算好)
搜狐财经· 2025-10-23 15:16
数据集概况 - 数据集覆盖2024-2001年期间中国上市公司海外并购活动,包含1500多个样本,涉及785家企业 [1] - 数据提供原始数据、计算代码和最终计算结果,确保可验证性和准确性 [1] - 数据测算方法参考《中国软科学》邓秀媛(2018)研究,采用跨国并购是否完成作为成败衡量标准 [1] 核心变量定义 - 被解释变量包括跨国并购成败(Succ)和跨国并购完成时间(Duration),后者从并购宣告到完成的天数取对数 [2] - 解释变量涵盖企业社会责任指数(CSR)、官方语言(Language)、技术优势(Tech)等多个维度 [2] - 控制变量包含行业匹配程度(Indmatch)、高科技产业(Hitech)和并购经验(Experience)等关键因素 [2] 2024年并购交易特征 - 样本显示2024年发生多起重大并购交易,如证券代码603759的并购交易金额达374.465亿美元,并购比例为100% [4] - 交易支付方式多样,部分采用现金交易,如同行业并购指标为0的603871交易使用现金支付 [4] - 并购完成情况不一,部分交易显示完成状态为1,部分为0,反映不同并购项目的执行结果 [4] 研究方法论 -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对海外并购的影响,参考邓秀媛等(2018)的学术框架 [1][2] - 变量设计考虑国家层面、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多个维度,确保研究全面性 [2] - 技术优势变量专门针对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设定,反映技术获取型并购动机 [2]
国际房车巨头THL获超14亿元收购邀约,幕后或指向中国房车第一股新吉奥
经济观察网· 2025-10-21 15:59
收购事件概述 - 全球房车巨头Tourism Holdings Limited(THL)已收到一家中国企业发出的无约束性收购邀约,对方拟收购其超过半数股权[1] - 发起收购的中国企业极有可能是在澳新市场已有深厚布局的新吉奥房车(0805 HK),此次跨国收购交易涉及金额约3.38亿新西兰元(约合15.26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13.99亿元)[1][5] - 若交易达成,将成为中国房车领域迄今规模最大、体量最高的跨国并购案,标志着中国房车企业正加速从“制造输出”迈向“品牌整合”的全球化新阶段[5][8] 收购标的情况 - THL被公认为全球房车行业的领导者与行业标准制定者,业务网络覆盖新西兰、澳大利亚、北美、欧洲及英爱等主要市场[5] - 旗下拥有Apollo、RoadBearRV、ElMonteRV、JustGo等多个国际知名品牌,产品与服务贯穿房车制造、租赁及售后全链条,是全球唯一实现“制造+租赁+服务”一体化运营的房车企业[5] - 目前THL每年向全球市场投放近万辆房车,服务超过20万名用户,运营网络遍及五大洲,根据2024年财报,公司整体保持稳健盈利[5][8] 战略意义与潜在影响 - 新吉奥房车作为“中国房车第一股”,近年来在澳新市场发展迅速,市场份额已稳居区域第二,其全球化战略与此次收购目标高度契合[1] - 新吉奥在澳新市场经过十年深耕已建立完善的本地化运营体系,若能成功整合THL的全球网络与品牌资源,将快速完成从“区域强者”到“全球巨头”的身份转变[5] - 该交易目前仍处于初步意向阶段,后续需完成尽职调查及监管审批,包括中国相关政府备案、新西兰审批及多国反垄断审查[9]
溢价41.5%!中东、北美财团提价15.3%收购!美上市企业或退市?
新浪财经· 2025-10-16 21:01
收购提案核心条款 - 由阿布扎比资本(Masdar ADIA)加拿大养老金计划投资委员会(CPP Investments)及公司管理层组成的联合体于2025年10月10日提出最终非约束性收购提案 计划以每股8 15美元现金收购非财团持有的全部已发行及将发行股本 [1] - 此次经修订提案较2024年12月10日的初始提案每股价格提高1 08美元 增幅达15 3% 反映出联合体对收购成功的迫切性 [1] - 该报价相较于2024年12月10日的收盘价每股6 34美元溢价28 5% 相较于同日的30日成交量加权平均股价每股5 76美元溢价41 5% 高额溢价体现资产价值及对未来盈利能力的乐观预期 [1] 收购方背景与动机 - 收购联合体构成极具代表性 形成产业资本(中东资本)财务资本(北美长期投资机构)与管理层协同的收购模式 [2] - 阿布扎比投资局(ADIA)作为全球最大主权财富基金之一 长期聚焦高稳定性高成长性资产 加拿大养老金计划投资委员会以长期配置视角著称 二者共同入局或看中公司在印度清洁能源市场的龙头地位及稳定现金流潜力 [2] 潜在退市影响与战略布局 - 市场猜想收购可能导致公司从纳斯达克退市 一方面可摆脱美国市场严格的合规监管成本(如萨班斯法案) 另一方面将失去美股市场的股权融资渠道 [2] - 退市后公司或转向印度本土市场寻求估值重塑 凭借其印度第二大清洁能源开发商的地位 有望获得更高估值溢价 [2] - 中东资本的深度参与可能为公司打开中东地区的融资通道 解决后续发展的资金需求 [2] 公司行业地位与资产规模 - 公司是印度第二大清洁能源开发商 行业地位是吸引资本的核心亮点 [3] - 公司于2021年8月通过SPAC并购模式登陆纳斯达克 成为首家在该交易所上市的印度可再生能源企业 当时估值约45亿美元 [3] - 截至目前 公司资产规模持续扩张 项目组合规模即将突破20GW 这一基本面成为吸引国际资本的核心支撑 [3] 交易评估与后续流程 - 公司董事会特别委员会正联合财务顾问罗斯柴尔德公司及法律顾问年利达律师事务所推进提案评估 与财团的谈判仍在进行中 [3] - 若谈判达成一致 后续需通过股东投票等程序 整个交易落地或需数月时间 [3]
闻泰惊醒梦中人
虎嗅· 2025-10-15 20:20
事件概述 - 荷兰政府于九月底下令冻结闻泰科技子公司安世半导体在全球的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和人员,为期一年 [1][2][21] - 此次事件被视为地缘政治对商业逻辑的干预,标志着通过海外并购实现产业链升级的旧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4][5][22] 闻泰科技收购安世半导体背景 - 闻泰科技于2018-2020年间,通过三次交易以总额超330亿元收购安世半导体100%股权,创下中国半导体行业最大跨境并购纪录 [3][11] - 收购前,闻泰科技主营手机ODM业务,2018年手机代工出货量超1亿部,市场占有率超20%,但毛利率仅为7.56%,营收高度依赖通讯设备制造(占比95%) [8][9] - 安世半导体原为恩智浦的标准器件业务,是全球领先的功率半导体制造商,采用IDM模式,2015财年营业收入达12.4亿美元,税前净利润超2亿美元 [10][11] 收购的战略意义与成效 - 收购使闻泰科技从手机代工厂跃升为汽车半导体龙头,成为“中国半导体行业功率器件十强企业” [9][14] - 整合后,安世半导体业绩显著增长,2022年营收和净利润创历史新高,分别达160亿元和37.49亿元,较2015年营收近乎翻倍,净利润增长一倍以上 [13] - 2025年上半年,安世半导体实现营收78.25亿元,其中汽车领域收入占比近60%,中国区创收占比近一半 [13] - 公司研发投入从2019年的1.12亿欧元增至2024年的2.84亿欧元,并投入超48亿元用于产能扩建和先进封装项目 [12] 功率半导体与汽车芯片行业特点 - 功率半导体是处理电力的芯片,不追求先进制程,综合毛利率超30%,是汽车电动化趋势下的关键部件 [9][18] - 车规级芯片验证周期长,需2-3年甚至更久,认证后车企不易更换供应商,国际大厂凭借先发优势和完整产品矩阵形成壁垒 [19] - 功率半导体是国内汽车半导体中国产化率较高、最易实现国产替代的环节 [18] 地缘政治环境变迁 - 2020年后,科技产业边界重划,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欧洲加强外资审查,供应链安全取代市场效率成为首要原则 [4][22] - 2023年6月,欧盟出台“欧洲经济安全战略”,提出包括对外投资筛选和出口管制在内的“去风险”措施 [22] - 荷兰政府冻结令的实质是供应链安全防御行动,旨在防止在紧急情况下出现芯片断供 [23] 事件影响与行业启示 - 事件暴露了跨国并购的结构性弱点:安世注册地在荷兰,受欧盟法律监管,核心管理层为欧洲籍,地缘政治变化下中国股东可能名义控股、实质失权 [24] - 此举宣告通过并购补齐短板的路径正在关闭,中国半导体公司未来需同时面对技术和政治两道门槛 [25][26] - 行业发展的核心启示是:在安全逻辑主导下,技术和市场必须立足国内,自主可控成为唯一可靠路径 [6][26]
九年跨国并购梦碎!上海电力股价跌停后又现反转,60日涨幅超150%
华夏时报· 2025-09-11 22:55
跨国并购终止 - 公司终止收购巴基斯坦KE公司66.40%股份 原计划支付对价17.70亿美元并可能追加不超过0.27亿美元奖励金 [2] - 终止原因为交易对方未达成交割先决条件及巴基斯坦营商环境变化 不符合公司国际化发展方向 [4] - 该收购始于2016年 耗时九年 曾获中巴两国监管部门批准 但因2018年巴基斯坦电价机制调整降低标的盈利能力和股权价值导致交易搁置 [3][4] 市场反应与股价表现 - 消息发布后公司股价次日跌停 但第三日低开高走收盘上涨5.87%至22.01元/股 总市值达620亿元 [2] - 过去60日内公司股价累计涨幅达150.68% 券商分析认为上涨原与收购预期相关 但交易终止后预计下跌 [2] 公司经营与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04.75亿元 同比增长1.76% 归母净利润19.09亿元 同比增长43.85% [6] -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持续增长 分别为3.34亿元、15.93亿元和20.46亿元 [6] - 截至2025年6月底控股装机容量2580.13万千瓦 清洁能源占比61.83% 其中煤电984.80万千瓦(38.17%) 气电362.02万千瓦(14.03%) 风电523.56万千瓦(20.29%) 光伏709.75万千瓦(27.51%) [7] 业务运营数据 - 2025年上半年发电量378.48亿千瓦时 同比上升5.48% 其中煤电246.13亿千瓦时(+2.94%) 气电35.35亿千瓦时(-10.72%) 风电58.83亿千瓦时(+16.94%) 光伏38.17亿千瓦时(+28.05%) [7] - 同期供热量1079.54万吉焦 同比增长10.49% 在沪机组供热量约占上海公用电厂一半 [7] 国内新能源投资转向 - 公司同时批准两个新能源项目 奉贤5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动态总投资不高于37.80亿元 黑龙江牡丹江40万千瓦风电项目动态总投资不高于22.61亿元 [8] - 两项目资本金均为总投资的20% 其余通过贷款解决 奉贤项目为上海市第一批海上光伏试点 [8] - 公司业务覆盖火电、风电、光伏、氢能等 海外在运装机213.37万千瓦 境内装机80.95%集中于长三角地区 [6]
环球新材国际完成55亿元收购 正式接管默克SUSONITY业务
国际金融报· 2025-09-02 17:26
并购交易概述 - 环球新材国际以55亿元人民币对价完成收购德国默克集团旗下全球表面解决方案业务(SUSONITY)[2] - 交易为国内珠光材料行业规模最大的海外并购案[2] - 收购标的主要面向涂料、化妆品和工业表面解决方案市场[4] 战略意义与协同效应 - 收购获得SUSONITY业务覆盖全球18个国家的市场布局 在美国、欧洲、亚太等地形成多极战略布局[2][4] - 通过自产合成云母替代默克原先依赖的天然云母 有效应对原材料枯竭风险与能源成本上升挑战[2] - 整合研发体系共同开拓新能源汽车涂层、可持续美妆材料等新赛道 包括海洋防腐技术及自动驾驶感应涂层等此前被默克雪藏的技术[2] - 借助SUSONITY成熟跨境电商渠道与本地化服务体系 更高效开拓国际市场并推动销售增长[5] 财务与业务数据 - 环球新材国际2024年总营收16.62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51.15% 归母净利润2.42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3.37%[2] - 默克SUSONITY业务2022年至2024年收入分别为4.33亿欧元(约36.36亿元人民币)、4.05亿欧元(约34.01亿元人民币)和4.02亿欧元(约33.76亿元人民币)[4] - 交易对价相当于环球新材国际2024年16.49亿元营业收入的3.4倍[3] 公司发展历程与并购策略 - 公司前身为2011年成立的广西七色珠光效应材料有限公司 2019年成为国内最大珠光颜料生产商 2021年7月16日在港交所上市[2] - 2023年以4.7亿元收购韩国企业CQV 42.45%股份(2025年增持至45.11%) 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3] - 业务策略通过参与具备增长潜力并能提升股东价值的并购活动积极寻求海外投资机会[2] 行业与市场背景 - 德国默克集团拥有超过350年历史 SUSONITY业务在其电子科技板块中占比持续收窄 2024年已不足15%[3] - 默克集团早在2022年启动出售SUSONITY计划 旨在将电子科技业务重心聚焦于半导体和光电材料领域 逐步退出珠光颜料市场[3]
【商道论衡】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 三种路径
证券时报· 2025-08-29 17:36
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 - 企业国际化发展分为产品出口、国际化运营和全球化三个阶段 [1] - 国际化运营阶段通过海外实体组织直接面对终端用户 获得市场反馈并扩大销售 [1] 国际化运营路径分类 - 传统路径包括海外建厂本地生产销售、建立海外销售组织、跨国并购或合资三种方式 [1] - 路径选择不互斥 企业可同时采用多种方式 [1] 海外本地生产销售路径 - 适用于技术制造类企业 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制造业企业主流选择 [3] - 海尔1989年出口冰箱 1999年投资3000万美元建立美国生产基地 [3] - TCL 1999年在越南建生产基地 以此为支点拓展东南亚市场 [3] 直销模式路径 - 通过直接派遣人员海外销售建立组织 华为是典型代表 [3] - 通信设备需技术对接和持续运维 直销更适合产品特性 [4] - 除特定市场需代理渠道外 主要通过对电信运营商直销打开市场 [4] 高科技企业国际化特点 - 技术缄默性(Know-how)要求通过人员现场传授实现技术转移 [5] - 技术应用型知识需师傅带徒弟手把手教学 [5] 跨国并购路径 - 通过收购快速实现国际化 代表企业包括联想、吉利、字节跳动 [6] - 联想2004年以12.5亿美元收购IBM电脑部门 [6] - 吉利2010年全资收购沃尔沃轿车 采用品牌独立协同发展策略 [7] - 字节跳动2017年收购Flipagram和Musical.ly(近10亿美元) 整合为TikTok拓展全球市场 [8] 跨国股权投资路径 - 腾讯通过海外投资实现国际化 2005年入股韩国GoPets公司8.33%股权 [9] - 截至2021年初投资22个国家140多个标的 海外资产超6000亿元 [9] - 海外收入仅占海外资产5.3% 在跨国企业中处于低位 [9] 国际化布局对比 - 腾讯在18个国家25个城市设海外办公点 [9] - 字节跳动在30个国家180多个城市设立办公室 [9] 当前国际化环境变化 - 贸易壁垒增高和地缘政治风险凸显需要新决策逻辑 [9] - 技术制造类企业海外本地生产可能成为必选项 [9] - 跨国并购因国家安全和脱钩断链考虑变得更加困难 [9]
咖啡业务增长遇阻 Keurig Dr Pepper(KDP.US)以157亿欧元收购JDE Peet‘s破局
智通财经网· 2025-08-25 16:06
收购交易核心信息 - Keurig Dr Pepper以184亿美元现金收购JDE Peet's NV [1] - 交易价格为每股31.85欧元 较JDE Peet's 8月22日收盘价存在20%溢价 [1] 被收购方业务概况 - JDE Peet's为全球咖啡与茶行业巨头 拥有超50个品牌 [1] - 旗下知名品牌包括L'OR、Peet's、Jacobs等 [1] 收购战略动机 - 显著扩充Keurig Dr Pepper产品矩阵 [1] - 重振持续承压的咖啡业务 [1] - 突破自2018年合并后始终未能解决的增长困境 [1] 收购前业务表现 - 第二季度咖啡销量基本持平 [1] - K-Cups咖啡胶囊提价策略部分对冲成本压力 [1] - 单杯咖啡胶囊及咖啡机出货量下滑制约整体表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