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端制造业
icon
搜索文档
10月金融数据预测:信贷有望超季节性投放
招商证券· 2025-11-10 20:02
信贷与贷款预测 - 预计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700亿元,贷款增速维持在6.6%[1][4] - 预计10月社融新增1万亿元,增速从8.7%降至8.6%[1][6] - 预计10月M2同比增长8.2%,较9月的8.4%有所下降[1][9] 居民贷款与市场表现 - 10月居民贷款新增约400亿元,远低于上年同期的1600亿元[4] - 10月30大中城市新房成交面积同比下滑5.7%,十大重点城市新房成交面积同比下降26%[4] - 10月全国乘用车零售总量238.7万辆,同比增长6%,环比增长7%[4] 企业信贷与融资环境 - 10月企业信贷新增预计约2300亿元,剔除票据融资后约2000亿元[4] - 10月制造业PMI为49%,较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生产指数年内首次跌破荣枯线[4] - 10月BCI企业融资环境指数显著改善,提升6.15个百分点,录得年内第二高点[4] - 10月票据融资规模预计约300亿元,票据利率月末跳水至0.20%和0.01%,创年内新低[4] 社融分项与政府债 - 10月社融口径下人民币贷款预计新增3000亿元,低于过去三年同期平均的4077亿元[8] - 10月政府债净融资约5281亿元,其中国债净融资2245亿元,地方债净融资3036亿元[8] - 10月企业直接融资约3300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2900亿元,股权融资574亿元[8] M2派生途径 - 10月M2派生中,实体经济信贷派生约3500亿元,财政净投放派生约3000亿元,其他因素派生约-2000亿元[9][10]
又开打了?稀土王牌再亮剑!美国关税大棒卷土重来,中国破局关键锁定第三世界
搜狐财经· 2025-11-05 16:22
美方贸易策略与最新动态 - 美国在宣布与中国就稀土贸易达成阶段性妥协(中方暂缓管制措施,美方承诺降低关税)后72小时内,其贸易代表宣称将立即启动中国履约审查,财长耶伦警告若中国重启稀土管控美国必以关税反制[3] - 美方谈判策略被指为“双面战术”,类似2018年中美大豆贸易和解协议签署不到半月后,特朗普政府就新增2000亿美元关税清单的历史重演[5] 全球稀土产业格局与美方应对措施 - 中国掌控全球60%稀土开采和90%精炼产能(美国地质调查局2025年数据)[8] - 美国正以战时状态重建稀土供应链,措施包括拉拢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组建“稀土联盟”,向澳大利亚Lynas稀土公司注资2亿美元,并启动14亿美元紧急投资用于资助MP Materials在内华达州建立精炼厂[7][8] - 美国立法强制五角大楼在五年内断绝对中国稀土的采购[8] - 美国对稀土的依赖度高,每架F-35战机消耗417公斤稀土材料,特斯拉新型电机需4.5公斤钕铁硼磁体[8] - 美国摆脱中国稀土依赖面临现实困难,其唯一稀土矿芒廷帕斯的精炼产能不足全球3%,加州新建加工厂投产需至2028年,日本备用稀土储备仅够维持18个月生产[14] 中方战略应对与产业动态 - 中国通过市场多元化应对,2025年1-9月与非洲贸易额突破3000亿美元,巴西锂矿进口量激增270%并取代澳大利亚成为最大供应国,东南亚电动车市场中国品牌市占率达68%[11][12] - 中国通过技术升级降低资源消耗,永磁电机稀土用量下降60%(北方稀土2025中报),并通过回收技术从废料中提取纯度达99.999%的镝金属[12] - 中国在稀土技术领域占据主导,钕铁硼磁体专利数量全球占比升至82%[12] - 中国通过基建换资源的模式在第三世界国家(如刚果(金)的钴矿、智利的锂盐湖、几内亚的铝土矿)构建资源统一战线[11] 行业竞争与未来展望 - 大国博弈焦点在于高端制造业生死权的争夺,拜登誓言“砸烂中国稀土枷锁”[7] - 行业竞争被视作一场马拉松,将决定未来五十年国运,时间窗口正在收缩[16] - 应对之策包括用技术升级对冲资源消耗、用市场多元化破解贸易讹诈、用资源联盟瓦解西方围堵[16]
北京推进平原新城建设 顺义90个项目拟融资158亿元
新京报· 2025-10-31 19:03
项目征集概况 - 北京顺义区围绕重点产业功能区向社会征集90个优质项目,总投资930亿元,融资需求达158亿元 [1] - 项目涵盖新能源智能汽车、第三代半导体、医药健康、智能制造、现代服务等重点领域 [1] 分领域项目详情 - 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项目10个,总投资136亿元,融资需求约26亿元 [1] - 航空航天领域项目2个,总投资24亿元,融资需求约3亿元 [1] - 第三代半导体领域项目7个,总投资41亿元,融资需求约4亿元 [1] - 智能装备领域项目16个,总投资70亿元,融资需求约18亿元 [1] - 医药健康领域项目29个,总投资179亿元,融资需求约25亿元 [1] - 现代服务业领域项目21个,总投资288亿元,融资需求约80亿元 [1] - 智能制造领域项目5个,总投资192亿元,融资需求2亿元 [1] 顺义区产业基础 - "十四五"以来GDP年均增长5.8%,去年总量近2400亿元 [2] - 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汇聚四大整车企业,北京市每生产3辆汽车就有1辆来自顺义 [2] - 医药健康领域建成了全国唯一的"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 [2] - 临空经济区集聚200余家航空服务企业 [2] - 新国展片区室内展览面积占全市比重超50% [2] - 产业金融领域汇聚近500家优质机构,基金管理规模超4万亿元 [2] 顺义区开放优势与产业规划 - 拥有客流量排名全球前列的首都国际机场,通达全球54个国家的227个航点,洲际航点数量全国首位 [3] - 集聚外资企业950余家,其中跨国公司80余家,常住外籍人士近万名 [3] - 建立了提供永久居留、出入境签证、个税缴纳等便捷服务的外国人出入境服务大厅 [3] - 举办了六届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为167个国家和地区的3.4万个项目、4.5万名创业者搭建平台 [3] - 重点围绕新能源智能汽车、航空航天、第三代半导体、智能装备、医药健康五大高端制造业以及航空服务、商务会展、产业金融、科技服务四大现代服务业打造产业集聚地 [3]
主流经济学产业结构 论调局限在哪
搜狐财经· 2025-10-31 06:21
文章核心观点 - 主流经济学关于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观点是错误的,对于大国而言,应建立以高端制造业为核心的主导产业 [1][2] - 全球产业结构正发生重大变化,发达国家正推动制造业复兴,未来全球经济的核心竞争领域将是高端制造业 [2] - 发展强大的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和先进制造业,对于国家经济强大、安全及长远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4][5] 产业结构理论的演变与批判 - 主流经济学依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及库兹涅兹、钱纳里等观点,认为经济结构会最终演变为以第三产业(服务业)为主,这一观点对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严重误导 [1] - 历史现实证明,一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标志并非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大国尤其应以高端制造业为核心 [1] - 建立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的论调已经过时,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开始调整经济战略,重新重视制造业复兴 [2] 制造业对国家强盛的重要性 - 从世界强国历史看,没有国家依靠服务业成为世界最强国,所有强国均依靠强大的制造业崛起,而制造业衰落则导致国家衰退 [3] - 17世纪荷兰因制造业(如纺织业)而兴起,后因过度发展商业和金融被重视制造业的英国超越 [3] - 美国自19世纪60年代成为制造业强国,1894年制造业总产值超越英国,1953年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近30% [3] - 中国香港地区因制造业发展不足,尽管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强,但仍制约了其发展 [4] - 强大的制造业和国防军工产业对国家至关重要,近代中国因未参与工业革命、制造业薄弱而受欺 [4] - 美国虽以服务业为主导,但其高端制造业特别是国防军工产业仍保持强大竞争力,例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向政府交付72架F-35战机,国防部采购额占国内高技术制造业产值30%以上 [4] 全球竞争趋势与战略重点 - 未来全球争夺经济主导权的核心领域是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 [2] - 主要发达国家将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展开对全球资源的角逐,核心经济资源将流向该领域 [2] - 未来所有重大机会均存在于高端制造业及其滋生的高附加值产业,包括部分生产性服务业 [2] - 在当前全球化反复、国际竞争不确定的背景下,对于中国而言,发展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具有长远意义和紧迫性 [5]
【发展之道】 主流经济学产业结构论调局限在哪
证券时报· 2025-10-31 03:21
文章核心观点 - 主流经济学关于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观点是错误的,对于大国而言,应建立以高端制造业为核心的主导产业 [1] - 全球产业结构正发生重大变化,发达国家正推动制造业复兴,未来全球经济的核心竞争领域将是高端制造业 [2] - 历史经验表明,没有国家能依靠服务业成为世界强国,强大的制造业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强大的基石 [3][4] - 发展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对中国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和紧迫性 [5]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 主流经济学长期遵循“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劳动力会随收入增加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1] - 库兹涅兹提出20世纪70年代后经济服务化现象明显,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主导产业 [1] - 钱纳里指出经济结构会随增长从第一产业为主演变为第二产业为主,最终变为第三产业为主 [1] - 上述主流观点对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严重误导 [1] 全球产业战略新趋势 -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正重构产业结构,将制造业复兴作为新经济战略 [2] - 美国从奥巴马总统时期已开始调整经济战略,重新重视制造业 [2] - 未来全球争夺经济主导权的核心领域是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 [2] - 全球核心经济资源将源源不断流向高端制造业领域 [2] 制造业的历史重要性 - 17世纪荷兰成为全球最强国家,因大部分劳动力从事制造业和商业,居民收入远高于欧洲其他国家 [1][3] - 荷兰是近代西欧制造业第一个重要中心,尤其在纺织业,后因过度发展商业和金融业被英国超越 [3] - 英国在17世纪通过模仿荷兰和发展制造业形成产业集群,最终超越荷兰 [3] - 美国自19世纪60年代逐步成为制造业强国,1894年制造业总产值首次超越英国 [3] - 1953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近30% [3] 制造业与国家安全 - 一国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和国防军工产业,就难以保障国家安全 [4] - 美国虽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但其高端制造业尤其是国防军工产业仍保持强大竞争力 [4] - 美国国防部评估其采购额占国内高技术制造业产值30%以上 [4] -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向美国政府交付72架F-35战机,显示美国保留强大国防制造业 [4] 对中国的启示 - 香港地区服务业国际竞争力高,但因制造业发展不足制约了整体发展 [4] - 发展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对中国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和紧迫性 [5] - 各方在强调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上达成共识尤为重要 [5]
对话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工资增长跟上GDP增长的速度,才能真正把内需支撑起来
搜狐财经· 2025-10-27 00:33
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 - 将扩大内需定位为战略基点和长远之策,源于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需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和动能转换 [3] - 国内需求占比长期高达90%以上,未来需更多依赖居民消费支出而非投资支出,因生产性投资需求相对下降 [5] - 政策需促进劳动报酬在GDP中占比稳步上行,以扩大来自居民家庭的需求,这对未来经济发展和宏观稳定特别重要 [4] 新需求与新供给的互动关系 - 在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领域,供给与需求几乎同时发生或难以分开,供给端能对需求端进行预测并创造新需求 [8] - 以高端制造业和中高端服务业为代表的新供给能创造新需求,例如新款智能手机和人工智能+消费 [8] - 经济重心正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转移,这将为居民收入增长带来新机会 [3] 投资于人的核心理念 - 在经济发展新阶段,需要改变资源分配方式和财政支出结构,将家庭置于中心位置,更多地投资于人 [10] - 投资于人包括构建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确保工薪收入跟上经济发展节奏,并提高养老金、医疗保险等福利保障水平 [10] - 推动几项重要的惠民改革,对经济未来10至30年的发展至关重要,能维持内需在较高水平 [11] 扩大有效投资的路径 - 扩大有效投资的关键在于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投资比重,将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和群众生活上 [12][15] - 需要改变地方官员的考核机制,增加“投资于人”的维度,平衡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的关系 [14][15] - 应审视基建投资是否为形象工程或带来巨大债务负担,并制定投资于人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 [14] 驱动消费的收入与就业结构 - 需要保持5%左右的名义GDP增速,以创造更多中高端就业岗位,从而提升居民工资收入和消费能力 [6] - 实现收入增长的就业结构必然转向服务业,绝大部分劳动力需位于高端制造业或中高端服务业才能保障收入较快增长 [6] - 服务业越发达人力成本越高,与制造业通过降低成本提升生产力的逻辑相反,更有利于大多数人收入的持续提高 [6]
第三季度创单季单月“双新高” 前三季度增速比全国高1.4个百分点 上海交出一份亮眼外贸“成绩单”
解放日报· 2025-10-23 09:30
宏观经济表现 - 上海市2025年前三季度GDP增速为5.5%,高于全国水平 [1] - 前三季度上海市进出口总额达3.34万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比全国高1.4个百分点 [1] - 第三季度上海外贸规模创单季历史新高,9月单月进出口额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4059亿元 [1] 出口表现及驱动因素 - 前三季度上海市出口额为1.48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较全国高4.2个百分点,是外贸增长主要动力 [1] - 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出口额1936.7亿元,增长10.3% [2] - 医药品和西药原料药出口分别增长21.5%和40.7% [2] - 高端制造业出口增势明显,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高端机床、石化机械出口分别增长41.6%、39%、36.5%、29.6% [2] - 绿色产品“新三样”出口同比增长6.3%,其中锂电池出口321.5亿元增长20.7%,混动汽车出口196.1亿元增长2.1倍,液货船出口206.3亿元增长82.7% [2] 进口表现及结构变化 - 前三季度上海市进口额为1.86万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比全国高1.3个百分点 [1] - 进口增速从一季度下降12.5%转为三季度增长10.9% [2] - 半导体制造设备、电脑及其零部件、飞机及其零部件进口高速增长 [3] - 金属矿砂进口呈现量值齐升态势 [3] 市场格局演变 - 对欧盟、美国进出口分别下降0.4%和8.1%,合计占上海外贸总值比重下降2.5个百分点至27.7% [3] - 对巴西、印度等金砖国家出口2046.3亿元,增长27.7% [3] - 对非洲国家出口645.5亿元,大幅增长79.2% [3] 经营主体表现 - 上海民营企业前三季度进出口额1.32万亿元,大幅增长27.1%,增速领跑各类经营主体 [3] - 民营企业对上海进出口增长贡献率高达164.5% [3] - 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占全市外贸比重提升6.7个百分点至接近四成 [3]
前三季度上海市进出口规模呈现“阶梯式”上行走势
中国新闻网· 2025-10-22 18:56
总体进出口走势 - 前三季度上海市进出口总值达3.3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4%,增速较前8个月加快0.9个百分点 [1] - 进出口规模呈阶梯式上行,第一、二、三季度进出口额分别为1.01万亿元(下降2.5%)、1.14万亿元(增长7.2%)、1.19万亿元(增长11.3%) [1] - 9月单月进出口规模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4059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出口增长9.4%,进口增长15% [1] 按企业类型划分 - 民营企业进出口表现强劲,前三季度进出口值为1.32万亿元,大幅增长27.1%,拉动全市外贸增长8.9个百分点 [1] - 民营企业进出口值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达39.5%,为历史最高值,较去年同期提升6.7个百分点 [1] 主要贸易伙伴 - 对东盟、中东、非洲进出口值分别增长12.5%、22.9%、32.5%,对印度、墨西哥进出口值分别增长33%、17.4% [1] - 对欧盟进出口值微降0.4% [1] 主要出口产品 - 集成电路、通用机械设备、电气控制装置出口值分别增长10%、25%、20.5% [2] - 绿色航运装备液货船出口值大幅增长82.7% [2] -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出口值增长6.3% [2] 主要进口产品 - 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值增长6.4%,增速比总体进口值高5.3个百分点 [2] - 消费品进口值整体下降6.5%,但乳品、水果、肉类等民生类消费品进口值分别增长19.7%、15.3%、2.8% [2]
京产汽车每3辆就有1辆来自顺义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11 06:34
宏观经济与区域发展 - 顺义区"十四五"以来GDP年均增长5.8%,2023年总量达2388亿元[1] - 顺义区"十四五"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5%,2023年总量突破600亿元[1] - 顺义区"十四五"以来工业产值年均增长8.2%,2023年总量近2000亿元,稳居北京市前三[1] 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 - 顺义区已集聚理想汽车、北京现代、奔驰新能源、北汽越野车4大整车企业及150余家上下游企业[2] - "十四五"以来顺义区累计生产整车165万辆,实现产值3360亿元,年均增长13%[2] - 顺义区正在建设占地2500亩的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2] - 北京每生产3辆汽车,就有1辆来自顺义区[1] 航空航天产业 - 顺义区依托中航产业园和航天产业园,拥有20余家航空航天重点企业,"十四五"以来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5%[2] - 在飞机维修领域,顺义区发挥AMECO链主企业作用,带动20余家维修企业聚集,年工业产值达140亿元,占全国近两成[2] - 顺义区将推动北京航空发动机维修项目投产,打造罗罗全球维修网络的中国大陆首家、全球第四家遄达系列合资维修公司[2] - 顺义区拥有航空服务企业220余家,2023年营收近2000亿元,较2020年增长86%[2] 医药健康产业 - 顺义区医药贸易规模连续两年超千亿元,占全国近三分之一,其中疫苗进口占全国的95%[3] - 顺义区建成了全国唯一的罕见病用药保障试点,获批临床急需进口药品25个,与全球30余家跨国药企合作[3] - 顺义区医药制造领域集聚了40余家企业,"十四五"以来工业产值年均增长8%,2023年总量达120亿元[3] - 顺义区正与北大口腔医院合作推进国际口腔医疗器械创新转化基地建设[3] 开放平台与外资集聚 - 顺义区集聚外资企业950余家[4] - 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2023年园区企业营收超3500亿元,较2020年增长53%[4] - 天竺综保区在全国150个综保区绩效评估中排名前列[4] - 中德产业园集聚德资企业120余家,其中2021年园区获批以来新增企业数量占比50%以上[4] - 顺义区连续举办六届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为167个国家和地区的3.4万个项目、4.5万名创业者搭建平台[4] 民生与社会发展 - 顺义区每年将财政支出的85%以上投入到民生领域[6] - 5年来顺义区累计投入教育经费220亿元,新增学前学位1.1万个、中小学学位2万余个[6] - 5年来顺义区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7万个,连续13年获评"北京市充分就业区"[6] - 顺义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待遇"较2020年提高17%,为困难群体发放补贴超12亿元[6] - 顺义区竣工保障性住房3.8万套,"公租房备案家庭总体保障率"达93.85%,排名全市第一[6]
中国商务部连发两份通告,稀土技术严禁出口!
搜狐财经· 2025-10-10 10:21
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新规 - 中国商务部发布第62号公告,将稀土从采矿、冶炼到磁材加工全产业链的技术、数据和设备维护列入禁止出口名单,以掌握自主权[1] - 公告明确禁止个人未经允许向海外输出实质性技术,违者将面临处罚,此举直接禁止了企业向美国F/A-XX舰载机项目提供原料的行为[3] - 中国商务部第61号公告规定,需使用14纳米以下逻辑芯片、256层以上存储器或AI专用芯片的稀土,必须经过逐项批准,此举直接影响韩国三星公司的高端存储产能[5] - 稀土是高端电力电子不可或缺的原材料,新规在影响人工智能产业的同时,也被认为可能影响美国电网升级[5] 稀土产业链竞争优势 - 稀土的竞争优势不仅在于矿石,更在于后续的分离、提炼和冶炼等工序,这些工序在中国看似简单但技术关卡重重[7] - 新规从以往仅限制原料出口,扩展到技术层面控制,构建起上下游闭环,稳固了行业的长期竞争优势[7] - 中国拥有巨大的“矿山—工厂—终端”超级规模和广泛的民用消费市场,这是稀土不可替代的关键[9] - 在北美重建同等规模的稀土产业链将耗费大量时间在环境评估、基础建设和供应链上,且成本高昂[9] 全球供应链影响与应对 - 监管更为严格和精确,与美国军工项目合作紧密的伙伴需考虑被中国稀土技术束缚的风险[7] - 多数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不敢将全部赌注押在单一市场[7] - 美国采取的“多元供应+囤积”策略在过去十年效果不佳,许多新的稀土矿和项目要么停滞,要么预算天价,内部斗争是主要阻碍[9] - 通过此轮调整,稀土不仅是资源,更是一种全球话语权,中国借此精准对外展示实力并促进国内高端制造业发展[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