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药

搜索文档
抗癌药们的研发,终于摁下加速键
虎嗅APP· 2025-08-02 11:40
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陈伊凡、孙晓晨 编辑|苗正卿 头图|AI生成 "AI 原生 100" 是虎嗅科技组推出针对 AI 原生创新栏目,这是本系列的第「 10 」篇文章。 人类从未停止过与癌症、阿尔兹海默症、艾滋病等疾病等抗争。 但苦于新药研发的速度,这场疾病抗争史迟迟未能出线质的改变。而以生成式AI为基础的大模型的 出现,正在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进程。 第一缕夕阳透过会议室玻璃窗,与C12的创始人兼CEO陈志刚的对话已经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生研 湾,我们这次谈话发生的地方,是大量新药的创新源头。陈志刚正在做的,是一个针对实验室场景的 通用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将会先被用在新药研发,之后泛化到新材料和化工等场景。 他厚厚的镜片反射出一道光——那是比窗外阳光更锐的东西,此时,全球药物研发行业创新浪潮正汹 涌来袭,AI已成为这场创新风暴的核心驱动力,这场能力,比10年前更大、更足。 2022年,陈志刚的公司C12成立,尝试将垂直领域的AI Agent与具身智能结合,突破湿实验(虎嗅 注:湿实验通常涉及生物样本、化学物质或其他液体材料的操作和处理。这类实验往往需要特定的实 验室条件,如无菌环境、温度控制等)的效率瓶颈。 一 ...
抗癌药们的研发,终于摁下加速键
虎嗅· 2025-08-02 09:46
行业趋势与市场动态 - 生成式AI和大模型技术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新药研发进程,有望将研发周期缩短30%-50% [3][7] - 过去1个月内近100亿美元资本密集涌入AI制药领域,跨国药企与AI公司达成超过20项重大合作 [5] - 第三方机构预测2030年全球处方药市场达1.756万亿美元,AI制药将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6] - 传统新药研发成功率不足10%,平均耗时10年以上且成本高达3亿美元 [7][8] 公司定位与技术突破 - C12聚焦实验室场景的通用机器人,优先解决药物研发中"纯化"环节的痛点 [4][16] - 将垂直领域AI Agent与具身智能结合,突破湿实验效率瓶颈 [3] - 试点场景显示生产效率可提升数倍,成本显著下降 [10] - 采用租赁模式降低客户试错成本,决策周期仅为传统采购的一半 [55][56] 产品演进与商业模式 - 初期产品为AI Agent解决实验设计问题,仅覆盖7%的需求 [37] - 根据客户反馈转向硬件开发,解决科研人员70%的重复劳动 [4][37] - 商业模式从软件订阅扩展到"租转售",按工作流复杂度收费 [52][56] - 产品可泛化至新材料和化工领域,已获跨行业客户主动联系 [38][40] 竞争格局与差异化 - 区别于晶泰等AI分子设计公司,专注湿实验验证环节 [15][16] - 采用通用机器人+定制手指方案,打破All-in-one系统的高定制局限 [47][50] - 硬件成本仅为传统方案的1/15-1/20,更适应中小型药企需求 [55] 创始人洞察与战略 - 创业源于观察到实验室效率低下,科学家60-70%时间耗费在重复操作 [12] - 战略聚焦单点突破(纯化环节)而非全流程,缩短商业化路径 [61][62] - 核心方法论:深入场景解决问题→产品化→持续迭代验证价值 [25][26] - 2024年目标为深度服务1-2家标杆客户,2025年实现规模扩张 [72] 技术实现路径 - 利用大语言模型基础,将垂直领域开发成本降低50% [19] - 通过任务分解和现实对齐(grounding)解决AI幻觉问题 [46] - 构建双臂协同机器人串联专业设备,形成灵活自动化方案 [44][47]
半年盘点|AI制药向临床加速转化,百亿美元资本进场
第一财经· 2025-07-30 16:21
分子结构预测与蛋白设计快速进展,虽能提升效率,但由于成功率过低,仍需要依赖大量实验筛选,且具有周期长、成本高等特点,遇到新靶点时成功率更 是极低。 人工智能在驱动药物发现方面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今年上半年,AI研发的药物开始迈向临床阶段,而相关领域的合作及投融资事件也出现井喷。 中国本土创新企业在AI药物研发方面走在全球前列。咨询公司麦肯锡称,人工智能是制药业"百年难得的历史性机会"。 药物设计迈向"原子级精准工程" 刘佳指出,肉毒素正从天然提取向重组蛋白转型,其中,靶向神经递送工具及AI驱动的蛋白改造是未来研发的重要方向。目前,上海科技大学正在通过其 孵化的生物创新技术公司若弋生物进行相关药物的临床转化,并拓展潜在适应症,最终形成创新产品产业化的"中国方案"。 近年来,分子结构预测与蛋白设计快速进展,虽能提升效率,但由于成功率过低,仍需要依赖大量实验筛选。而这些实验常依赖动物免疫、高通量筛选等方 式,具有周期长、成本高等特点,遇到新靶点时成功率更是极低。因此过去几乎没有任何一种AI发现的药物能最终走向后期临床。 一位生物制药公司高层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大多数的候选药物分子的有效性通常要等到人体测试后 ...
刚刚,大曝光!“牛基”狂买
中国基金报· 2025-07-21 12:44
基金业绩表现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年内净值增长率高达133.73%,暂居全市场公募基金业绩榜首[4] - 中银港股通医药A以105.43%的年内净值增长率位居权益类基金业绩榜前三[5] - 诺安精选价值今年以来业绩为96.26%[7] - 中航优选领航A今年以来业绩为98.09%[9] 重仓股及持仓变动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重仓港股创新药,映恩生物-B、三生制药、石药集团新晋十大重仓股,映恩生物-B位列第一大重仓股[4] - 映恩生物-B、三生制药、石药集团今年以来累计涨幅分别超250%、390%、90%[4] - 中银港股通医药三生制药、石药集团、恒瑞医药新晋十大重仓股[6] - 诺安精选价值迪哲医药-U新晋十大重仓股,持仓市值为2119.19万元[8] - 中航优选领航第一大重仓股一品红、第二大重仓股荣昌生物今年以来股价累计涨幅分别超360%、140%[9] 行业观点与投资策略 - 随着医药行业监管进入常态化,国内医疗需求和医疗行为逐渐修复,2025年产品型企业将迎来恢复性增长[11] - 中国创新药的发展已从"叙事驱动"转向"产业逻辑驱动",行业正从"跟跑"迈入"并跑",并在局部实现"领跑"[11] - 看好壁垒高、路线确定性高、市场空间大的创新药企业,重点关注核心大单品赛道、技术突破细分赛道、AI制药赋能等环节[11][12] - 持续关注国产替代进程及产业的发展[12]
前瞻布局,融入全球药物创新网络
环球网资讯· 2025-07-20 10:10
公司创新成果与国际化 - 公司与阿斯利康达成53.3亿美元战略研发合作,涉及AI新药设计和发现平台[3] - 已有11项创新成果实现License-out(对外授权),创新能力获国际认可[3][4] - 全球设立五大研发中心,获得30余个海外临床批件、16项FDA快速通道或孤儿药资格[4] 研发投入与技术布局 - 2024年研发投入达57亿元,连续十几年高速增长,位居全国前列[8] - AI设计+自动化合成平台将新药早期发现时间缩短30%,成本降低近半,筛选准确率提升3倍[8] - 建立八大创新研发平台(纳米制剂、mRNA疫苗等),在研项目逾200个,2025年全球研发管线规模排名第19位[8] 产品结构与转型成效 - 创新药为主的成药销售收入占比高达80%,成为增长最快、贡献最大的板块[7] - 从抗生素原料药转型,成功开发恩必普、玄宁等国家一类新药,摆脱路径依赖[5][6] 政策支持与区域生态 - 石家庄累计兑现生物医药产业奖励资金2.9亿元,其中公司获7925万元[9] - 政府"一企一策"帮扶,2023年以来兑现奖补资金3.5亿元,斥资5800万元迁改电力支持灯塔工厂项目[9] - 目标5年内推动公司营收翻番至"千亿级",强化"中国好药·石家庄造"品牌[9] 行业趋势与战略方向 - 对外授权交易数量与金额屡创新高,出海成为创新药企全球化生存的必修课[4] - 公司坚持"创新与国际化"双轮驱动,通过合作反哺研发并学习国际经验[4][8]
东财远见成长混合发起式A:2025年第二季度利润65.29万元 净值增长率7.02%
搜狐财经· 2025-07-19 18:36
基金业绩表现 - 2025年二季度基金利润65.29万元,加权平均基金份额本期利润0.051元 [2] - 报告期内基金净值增长率为7.02%,截至二季度末基金规模为969.56万元 [2] - 截至7月18日,单位净值为0.866元 [2] - 近三个月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23.86%,位于同类可比基金81/138 [3] - 近半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36.14%,位于同类可比基金78/138 [3] - 近一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50.53%,位于同类可比基金48/133 [3] - 截至6月27日,基金成立以来夏普比率为0.0874 [7] - 截至7月18日,基金成立以来最大回撤为48.55% [11] - 单季度最大回撤出现在2024年一季度,为30.58% [11] 投资策略与方向 - 基金围绕创新药产业链调整投资方向布局,看好AI在药物研发、疾病诊断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3] - AI辅助药物研发尚在早期阶段,创新药头部企业在药物发现、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中均有潜在使用需求 [3] - AI医疗在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对医生诊疗准确度、诊疗整体效率的提升作用显著 [3] - 相关投资方向包含CRO、基因诊断、互联网医疗、手术机器人等 [3] - 中长期看好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基因诊断和治疗、精准医疗、AI影像、AI医生、AI药物筛选等方向 [3] 基金持仓与仓位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基金十大重仓股分别是微创医疗、泓博医药、泰格医药、锦欣生殖、诺思格、海吉亚医疗、微创机器人-B、润达医疗、晶泰控股、金域医学 [19] - 成立以来平均股票仓位为92.39%,同类平均为86.92% [14] - 2024年上半年末基金达到94.38%的最高仓位,2023年上半年末最低为81.16% [14] 基金经理信息 - 基金经理是孙辰阳,目前管理2只基金近一年均为正收益 [2] - 截至7月18日,东财卓越成长混合发起式A近一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最高达51.42% [2] - 东财远见成长混合发起式A近一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50.53% [2]
深度:创新药的前世今生,热点题材全揭密
搜狐财经· 2025-07-17 11:59
创新药行业发展历程 - 2015年前中国医药产业以仿制药为主,药审周期长(3-5年),研发投入低(药企研发费用率不足5%)[2] - 恒瑞医药2014年推出首个国产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百济神州泽布替尼2019年获FDA批准成为首个出海中国原研药[3] - 2015年药审改革推动药企向创新药转型,2017年加入ICH为创新药出海奠定基础[5] 政策支持体系 - 2025年临床试验审评时限从60日压缩至30日,北京试点平均用时23.8个工作日(提速70%)[5] - 2025年上半年批准43款创新药,国产占比超90%,抗肿瘤药物占比40%[5] - 北京市新政允许国谈创新药直接入院,医保基金探索与药企直接结算[5] - 2025年拟推出《商保创新药目录》拓展支付渠道[4] 技术突破与国际化 - 百利天恒EGFR×HER3双抗ADC进入III期临床,迪哲医药舒沃哲®获FDA加速批准[5] - 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海外授权交易70笔,首付款33亿美元,交易总额480亿美元[6] - 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12.5亿美元首付款的PD-1/VEGF双抗合作[6] 资本市场表现 - 2025年7月16日创新药板块主力净流入17.02亿元,千红制药、翰宇药业单日资金流入超1.5亿元[9] - 港股创新药指数年内涨幅34%,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平均市盈率52.98倍,市净率3.19倍[9] 核心企业分析 恒瑞医药 - A股市值第一(3797.81亿元),2024年研发费用63.46亿元[10] - 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累计销售额超200亿元,GLP-1/GIP双激动剂HRS9531 III期临床显示48周体重降幅17.7%[10] - 与美国Hercules达成GLP-1组合授权协议,首获19.9%股权+许可费[10] 百济神州 - 港股市值第一(3694.74亿元),泽布替尼2024年上半年全球销售额80.18亿元(同比+122%)[10] - 2025年Q1亏损收窄至12.5亿元,预计全年净利润转正[10] 百利天恒 - ADC领域领跑者,BL-B01D1授权BMS首付款8亿美元+潜在总额84亿美元[11] - 2024年营收58.23亿元(同比+936%),净利润37.08亿元[11] 信达生物 - GLP-1领域领军者,玛仕度肽成为首个国产GLP-1减重创新药[11] - PD-1达伯舒累计销售额超35亿元,2024年研发投入20亿元[11] 未来趋势 - AI制药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突破30亿美元[16] - 2030年国产创新药海外收入占比或超30%[16] - 2030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接近2.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4.1%[16]
港股医疗ETF: 永赢中证港股通医疗主题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2025年第2季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7-16 21:20
基金产品概况 - 基金类型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场内简称为"港股医疗",基金主代码为159366 [3] - 基金合同生效日为2025年4月2日,报告期末基金份额总额为47,333,072份 [3] - 投资目标为紧密跟踪中证港股通医疗主题指数表现,追求跟踪偏离度和跟踪误差最小化 [3] - 采用完全复制法进行投资,年化跟踪误差控制在4%以内,日均跟踪偏离度绝对值控制在0.35%以内 [3] - 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港股通医疗主题指数收益率(按估值汇率折算) [3] 基金表现 - 报告期内(2025年4月2日至6月30日)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25.96%,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7.70% [6] - 标的指数中证港股通医疗主题指数在二季度上涨10.69%,延续一季度良好表现 [5] 投资组合 - 报告期末股票投资占比86.76%,总金额59,436,982.37元 [8] - 行业配置集中于医疗保健(77.64%)和日常消费品(20.30%),工业占比0.70%,金融占比1.05% [10] - 未持有债券、资产支持证券、贵金属及衍生品 [9][11] 基金经理 - 基金经理储可凡具有8年证券从业经验,清华大学应用统计硕士 [4] - 曾任中银国际证券基金经理助理,现任永赢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 [4] 份额变动 - 基金合同生效日份额总额为212,333,072份,报告期内总申购151,000,000份,总赎回316,000,000份 [12] - 报告期末存在单一投资者持有份额占比超过20%的情况 [12]
晶泰控股20250428
2025-07-16 14:13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生命健康、AI制药、大化学 [1][2][8] - 公司:未提及具体名称,是一家在港股上市的企业 [8]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财务状况**:公司资产负债表健康,资金充足,能维持超10年运营,采用轻资产模式,专注服务不做临床,服务越多积累数据越多,服务平台越高效,财务比很多做管线的公司健康 [1] - **增长驱动与业务目标** - 生命健康需求在欧美,西方药物付费能力也在欧美,公司已与J&J、UCB、礼来等药企合作 [2][3] - 今年抗体大分子优化性增速可能比小分子更快,抗体发现团队服务客户三年,小分子服务七八年 [2] - 去年达成并超越验证抗体发酵能力的目标,今年下半年希望抗体发展事业部获得大合作,小分子药方面Indilepsis总部合作进展良好,有信心年底推进到下一个里程碑PCC,达到可获几千万人民币里程碑收费,若明年开展一期临床,礼来需额外付两千万美金劳务费 [3][4] - 开年以来看到钢铁、细胞分子、分子胶、多肽等需求,会继续寻找新商机,推动新材料、新能源、农业、锂电池材料等领域发展,与全球最大技术巨头合作,希望未来有更多大型自动化解决方案合作 [4][5] - **与同行对比优势** - 同行做生物技术精心做药到临床需烧钱且背科学风险,很多缺乏量子物理能力,主要用top - down AI,解决临床前药物研发只关注设计分子,不关注合成分子 [6] - 公司有250台电子员工作站解决合成分子的数据化和自动化技术需求,dry lab和wet lab两条腿走路,与很多只做dry lab的同行不同,综合各行业服务板块,独特性明显 [7] - 公司是唯一一家在赛道港股A股上市的企业 [8] - **未来商业模式趋势与应用** - AI + Robotics是行业大趋势,单一AI差异化不明显且效率难最大化,经济科技需AI、量子物理、机器人工作站三头马车同步进行,加速DMCA循环 [8][9] - 行业必须拥抱AI,公司有三年推动优势,欢迎投资人到深圳了解具体应用 [9] - 公司通过AI + 量子物理 + 机器人解决药物研发合成问题,积累合成数据搭建模型,预测化学反应,未来可用于化学药和新材料合成 [9][10][11] - 大健康方面,中药、生态化、癌症疫苗、宠物药等有很多商机 [11]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公司去年6月中上市,9月10号被快速拉入相关指数 [8] - 2003年前赛诺菲已宣布All in AI,几周前FDA表示不能再用大动物做实验,要用AI帮忙做代替动物的测试 [10] - Lobata、Spicer等招聘首席AI官 [10]
中国创新药迎DeepSeek时刻,中外产业协同大势所趋
第一财经· 2025-07-10 20:48
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正加速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创新药发展进入关键突破期 [1][2] - 中国创新药专利申请量占全球21.9%,临床阶段候选分子占比30%,2024年跨国公司引进的创新药中31%源自中国 [3] - 在全球25家管线最多的公司中,有9家来自亚洲,其中恒瑞医药90%以上的管线产品、中生股份和石药控股80%以上的管线产品由内部研发生产 [2] 行业发展历程与驱动因素 - 2003-2007年CRO企业因承接欧美订单迎来爆发期,2007-2012年跨国企业来华建立研发中心,2014年起资本活跃、医改推进、人才储备充足催生大量生物医药企业 [2] - 2015年以来超5000亿元风险投资投向生物医药领域,吸引高质量人才创立公司并带动CRO发展 [3] - 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改革、科创板允许未盈利药企上市等政策构建了从研发到资本化的完整生态 [3] 研发模式与技术突破 - 过去十年主要遵循"Metoo"和"Mebetter"的跟踪性创新模式,在已有药物靶点基础上改进优化 [4] - 中国药企以欧美1/3至1/5的成本、1/2的时间完成同等研发,体现系统性优势 [6] - 从基因编辑到AI制药,从细胞治疗到合成生物学,技术突破重塑行业格局 [2] 资本与政策支持 - 保险资金作为耐心资本可发挥独特作用,中国太保在生物医药赛道布局多只基金,总投资金额超950亿元 [4][5] - 政府出台多项政策鼓励险资加大对生物医药等领域投资 [4] - 审评流程从数年缩短至数月,缩短研发周期,提高投资回报效率 [3] 国际化合作与竞争 - 中国创新药企在国际市场上崛起,与跨国药企合作潜力增加,中外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 [6] - 默沙东、辉瑞分别以33亿、60亿美元高价引进中国创新药,显示中国研发的全球竞争力 [6] - 未来5-1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创新合作的核心枢纽,需在全球市场(美国占45%、欧洲占20%)中占据一席之地 [7] 行业影响力与未来展望 - 中国企业演讲内容在ASCO、ESMO等国际肿瘤学学术组织占比达30%,国际话语权显著提升 [2] - 未来十年中国有望重塑全球医药创新格局,让更多"中国智造"惠及全人类 [1][7] - 基础研究突飞猛进,风投投出的公司具备成果转化能力,跟踪性创新和原始性创新均有很大机会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