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
搜索文档
特斯拉打响大六座纯电SUV“反击战”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03 17:07
公司产品表现 - Model Y L上市后市场反响热烈 8月19日上市至9月初订单达12万辆 日均订单近1万辆[1] - 公司同步调整Model 3价格体系 9月1日将830公里续航版本售价从26.95万元降至25.95万元 降幅1万元[3] - 当前购车政策包含8000元车漆减免优惠 5年0息0手续费贷款及1299元充电福利包 政策有效期至9月30日[3] 公司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市场销量26.34万辆 较去年同期27.83万辆下降5.4%[3] - 市占率从2020年15%峰值萎缩至7.6%[3] - 8月中国批发销量83,192辆 环比增长超20%[3] - 欧盟市场7月销量仅6,600辆 同比下滑超40% 连续第七个月下降[4] 行业竞争环境 - 中国市场本土品牌通过配置 用户体验和价格实现赶超 加剧行业价格战[4] - 欧盟纯电动汽车7月销售量同比增长39% 但公司销量表现远低于去年同期11,465辆水平[4] - 大六座SUV细分市场存在显著需求潜力[4]
牛顿光学创始人陈义康:5亿红海生存游戏,细胞计数仪厂商如何在“价格战”中存活?
仪器信息网· 2025-09-03 14:25
行业概览 - 细胞计数仪年销量8000-10000台 市场规模5亿元以上 属于量多利薄但刚需极强的赛道[7] - 技术路线分化明显 进口设备如贝克曼库尔特Vi-CELL BLU定价数十万元 国产设备如牛顿光学定价仅几万元 形成互补关系[8] - 竞争格局呈现分层洗牌 头部品牌Countstar大幅降价引发行业价格内卷 中小品牌因资金链断裂或渠道策略失误被淘汰[9] 公司战略 - 牛顿光学采用借势高校策略 在暨南大学旁设办公室整合高校光路技术 降低从0到1的研发成本[12] - 产品开发聚焦核心刚需功能 确保细胞浓度和活率CV值控制在2%-5% 拒绝非必要功能堆砌[13] - 采取高低搭配产品策略 针对科研客户推手动明场机型 药企医院推高通量自动机型 复杂样本需求推荧光机型[13] 运营模式 - 通过贴牌代工分摊成本 为7个品牌提供OEM服务 利用产能维持利润[17] - 团队规模不足50人 年销量超500台 以小而精架构降低管理内耗[17] - 开发高附加值补充产品 如几千元细胞复苏仪和数十万元体积生物打印机 覆盖不同层级需求[17] 行业趋势 - 赛道成熟后预计仅剩3-5家企业存活 当前已呈现头部集中态势[9] - 品牌建设核心在于数据准确性而非宣传投入 产品性能与客户验证形成自然品牌背书[19] - 中小仪器企业需避免全链条自建 通过高校合作与渠道共建实现资源互补[19]
品牌心智种草:如何从“玄学”,变成“科学”?
虎嗅· 2025-09-03 10:16
"做品牌的成本是过去的十倍,但收益和成功率,之后过去的十分之一"。今天咱们聊聊,当价格战卷到 极限时,真正的高手在拼什么?答案之一是:抢占消费者心智中的某块领地,成为特定品类、情感需求 或功能场景下的首选。 ...
被董明珠狙击10年,宁波家电大王终圆上市梦 | 国潮风云
搜狐财经· 2025-09-02 23:31
公司上市及财务表现 - 奥克斯电气在港交所上市 发行2.38亿股股份 超额发售3107.4万股 发行价17.42港元/股 获557.2倍认购 募集资金41.5亿港元 开盘价16.10港元 当前股价16.64港元/股 市值264.28亿港元 [2] - 募集资金50%用于智能制造及供应链升级 20%用于全球研发 20%用于销售渠道加强 [2] - 2022-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分别为195.28亿元、248.32亿元、297.59亿元和93.52亿元 净利润分别为14.42亿元、24.87亿元、29.10亿元和9.25亿元 保持高速增长 [2] - 2022-2025年第一季度平均售价持续走低 分别为1698元、1550元、1517元和1531元 同期销量分别为1020万台、1400万台、1710万台和550万台 [21] - 毛利率整体走低 2022-2025年第一季度分别为20.0%、20.5%、19.2%和19.8% 低于格力30%以上的水平 [21] 市场竞争格局 - 截至2025年7月 中国空调市场全渠道销量TOP5品牌依次为美的、格力、小米、海尔、奥克斯 小米以13.7%销量占比位列第三 同比增速53.9% [18] - 按2024年销量计 奥克斯是中国第四大空调公司 市场份额7.3% 第一梯队格力美的市占率超20% [21] - 公司在大众市场份额达25.7% 位居第一 [21] - 中国空调行业参与者数量已超50家 [21] 业务战略与挑战 - 采用低价策略被称为"价格屠夫" 2001年将40多款机型价格下调30% 2002年再降20% 2001-2004年中国空调内销均价从2835元跌至1600元 年均降幅17.4% [6] - 线上渠道收入占比从2011年9%快速提升至2019年突破70% 线上收入从不足5亿元飙升至数百亿元 复合增长率约90% [9] - 2017年底试点"网批模式" 渠道层级从五层压缩至三层 大幅降低渠道成本 [10] - 2022-2024年不活跃经销商数量分别为2475家、1510家及2204家 占比分别为49%、23%和30% [21] - 海外收入占总营收比例从2022年42.9%提升至2025年前三月57.1% 其中ODM业务占海外收入80% [22] 研发与专利情况 - 研发费用占比持续较低 2022-2024年基本维持在2%左右 2024年投入7.1亿元 [16] - 截至2024年9月30日 在境内外取得专利超过1.2万件 [16] - 格力累计申请专利超12万件 2024年研发投入69.0亿元 研发收入占比3.77% 美的研发投入162.3亿元 占比3.99% [16] 历史发展轨迹 - 创始人郑坚江1961年出生于浙江宁波 25岁时贷款2000元承包钟表零件厂起步 [4] - 1994年成立宁波AUX电器公司正式进军空调市场 [5] - 空调销量从2001年20万套飙升至2004年325万套 增长达15倍 [6] - 2009年与淘宝网合作 2010年陆续与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合作 2011年直供京东 [9] - 2016年挂牌新三板 一年后摘牌 2018-2023年冲刺A股未果 2025年1月港股递表失效 8月通过聆讯 [24] 行业竞争动态 - 美的2019年借鉴奥克斯网批模式完成渠道改革 发动价格战 空调价格比格力低700-800元 线上市占率反超格力 [10] - 传统巨头通过子品牌布局性价比赛道 美的华凌、海尔统帅、海信科龙均定位高性价比 主攻线上和三四线城市 [11] - 小米依托生态协同与流量复用 借助数亿"米粉"基本盘 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小米之家渠道 产品注重颜值和高性价比 [18] - 美的集团明确2025年海外销售收入突破400亿美元目标 国际市占率达10% [23]
“坚决不打价格战”的霸王茶姬,二季度净利润下滑87.72%
新浪财经· 2025-09-02 19:49
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67.25亿元 同比增长21.61% [1] - 上半年净利润7.55亿元 同比下滑38.22% [1] - 上半年经调整净利润13.07亿元 同比增长6.78% [1] - 第二季度收入33.32亿元 同比增长10.2% [1] - 第二季度净利润7723.8万元 同比下滑87.72% [1] - 第二季度经调整净利润6.30亿元 同比微增0.1% [1] - 营销市场费用上半年支出6.84亿元 同比增长89.27% [8] - 管理费用上半年支出12.97亿元 同比增长186.31% [8] 运营指标 - 二季度大中华区单店月均GMV为40.4万元 同比下降23% [7] - 单店月均GMV连续六个季度下降 从54.9万元降至43.2万元 [7] - 上半年同店月销售额同比下降23.0% [8] - 全球门店数7038家 同比增长40.9% [10] - 海外门店208家 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178家 新加坡16家 印尼8家 泰国5家 美国1家 [10] - 上半年海外门店净增52家 [10] - 二季度海外GMV达2.352亿元 同比增长77.4% 环比增长31.8% [12] 战略与市场动态 - 公司坚持不做价格战 专注高价值品牌定位 [8] - 营销费用增加主要用于海外本地化广告投放和国内新品及会员营销 [9] - 新任命北美首席商务官陆怡华和北美首席发展官Aaron Harris [12] - 新茶饮品牌纷纷布局海外市场 行业竞争白热化 [13] - 海外市场面临原料准入标准差异 运输困难和消费口味差异等挑战 [13] 资本市场表现 - 发行价28美元/股 IPO募资4.11亿美元 [2] - 股价最高达41.8美元/股 当前报收19.11美元/股 较峰值下跌54% [2] - 市值35.0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0亿元) [2] - 半年报披露当天股价大跌13%左右 [2]
明月镜片:2025年一季度,离焦镜市场整体保持良好态势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02 19:45
行业竞争态势 - 2025年一季度离焦镜市场整体保持良好态势 但二季度起价格竞争突然加剧 部分主流外资品牌大幅降价[1] - 价格战长期难以为继 无法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部分外资品牌因陷入价格战困境已在暑期推出新品以重塑价值体系[1] - 当前市场不缺离焦镜 但缺乏价格稳定且功能与口碑俱佳的产品[1] 公司战略与表现 - 公司保持战略定力 是目前极少数未参与价格战的品牌之一 坚持不降价形成稀缺性优势[1] - 离焦镜出厂均价基本与去年持平 略有下降主要源于低折射率产品(如1.56)占比提升的结构性变化 整体价格体系保持稳定[1] - 零售端"轻松控"系列价格为离焦镜中最稳定的产品之一[1] - 上半年在剔除一代向二代产品切换影响后 离焦镜仍实现近20%增长 与行业头部同行趋势一致[1] 产品与市场前景 - 离焦镜品类仍处于快速增长通道[1] - 产品与定价稳定性获得市场印证[1]
上半年净利润比亚迪+吉利+长城≈宁德时代,卖车不如卖电池?
36氪· 2025-09-02 18:47
行业整体表现 - 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但行业面临增量不增收困境 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1] - 自主品牌蚕食合资公司市场份额 大型国有汽车集团赚钱能力大幅下降[1] - 头部民营企业盈利能力突出 比亚迪 吉利和长城汽车为上半年净利润最高三家乘用车上市公司[1] - 三家最赚钱民营车企上半年利润总和311.4亿元 与宁德时代单家净利润304.9亿元相当[3] - 价格战和内卷对盈利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市场竞争激烈等表述频繁出现在业绩报告中[3] - 汽车制造业利润率仅4.8% 低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5%的利润率[22] 头部民营车企财务数据对比 - 比亚迪营收3712.81亿元同比增长23.3% 净利润155.11亿元同比增长13.79%[5][6] - 吉利汽车营收1502.85亿元同比增长26.51% 净利润92.9亿元同比下降13.32%[5][6] - 长城汽车营收923.35亿元同比增长0.99% 净利润63.37亿元同比下降10.22%[5][6] - 三家车企均实现营收正增长 但仅比亚迪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6] - 吉利汽车核心归母净利润66.6亿元 扣除外汇汇兑损益后同比增102%[7] - 长城汽车扣非净利润35.81亿元 同比大幅下降36.39%[7][16] 销量表现分析 - 比亚迪累计销量214.59万辆同比增长33.04% 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211.32万辆同比增长30.94%[7] - 吉利汽车累计销量140.9万辆同比增长47.4% 新能源汽车销量72.5万辆同比增长126%[7] - 长城汽车累计销量56.9万辆同比增长10.4% 新能源汽车销量16.0万辆同比增长22.64%[8] - 销量增速>营收增速>利润增速 反映新车单车价格下降和利润空间压缩[9] - 比亚迪5-7月销量连续三个月环比下滑 分别销售29.4万 29.3万和26.3万辆[11] - 吉利汽车二季度销量环比增长 分别为23.5万 23.6万和23.7万辆[14] 盈利能力与竞争态势 - 比亚迪毛利率从去年同期18.78%下降至18.01% 二季度毛利率16.3%环比下降3.8个百分点[10] - 比亚迪二季度单车利润从一季度8800元降至4800元[10] - 吉利汽车单车平均销售收入减少1.4万元至9.6万元 毛利率16.4%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14] - 长城汽车毛利率同比下滑7.83%至18.38% 净利率同比减11.1%至6.86%[16] - 新能源业务成为吉利汽车最大亮点 与比亚迪市场份额差距从27个百分点缩小至18个百分点[14][16] - 长城汽车新能源车型销量16.04万辆 市场占比仅2.31% 远低于行业44.3%的渗透率[18] 研发投入与战略转型 - 比亚迪研发投入296亿元 较去年同期增加近100亿元[18] - 吉利汽车研发费用73.28亿元 占收入比例4.9%[18] - 长城汽车研发费用42.39亿元同比微增1.21% 一季度研发费用被销售费用反超[18] - 政策层面出手规范竞争秩序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出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倡议[24] - 企业竞争从价格战向技术战 品质战等多维度较量转变[25] - 1-7月降价新车数量106款 较2024年同期147款明显减少 6月行业利润率回升至6.9%[25]
抱歉了三亚,我的钱包选择了出国
36氪· 2025-09-02 18:47
出境游增长趋势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较去年同期上涨超30% [4] - 2024年中国居民出游人数56.14亿人次,其中00后占比37.6% [4] - 54.3%在线旅游用户选择出境旅游 [4] 国内外旅游成本对比 - 三亚3日游总费用约4200元(机票1800元、住宿1000元、门票500元、餐饮900元),日均消费1400元 [6] - 泰国曼谷-芭堤雅7日游总费用约4600元(机票1600元、住宿1800元、门票400元、餐饮1200元),日均消费不足660元 [32] - 大同机场往返曼谷机票最低350元,飞莫斯科单程价仅600元 [4] 目的地选择偏好 - 热门出境目的地集中在日本、泰国、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等3小时航行圈内 [3] - 国内优质旅游资源高度集中于三亚、云南、西藏等少数目的地 [33] 行业结构性挑战 - 国内旅游存在时空性资源失衡:优质资源具天然垄断性,假期集中导致机票酒店价格飙升形成"假期溢价" [33] - 商业同质化严重:多地出现雷同打卡墙/网红街/特产店模式,使旅游者缺失探索快乐感 [35] - 国内旅游业依赖门票经济,出境游则通过平价机票酒店吸引游客后通过二次消费(购物/SPA/深度体验)实现盈利 [35] 消费行为变化 - 年轻人因性价比选择出境游,出现"国内3天=国外7天"的消费替代现象 [1][3] - 消费者开始追求沉浸式体验,愿意为非遗工坊深度体验、小众徒步路线等差异化服务付费 [38] 行业转型方向 - 旅游业需从"门票依赖"向"体验经济"转型,打造个性化、差异化体验 [39] - 需通过创新模式与制度保障释放国内丰富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的潜力 [40]
比亚迪在日本大幅降价,最大降117万日元
日经中文网· 2025-09-02 16:00
比亚迪日本市场降价策略 - 公司在日本对纯电动汽车实施限时降价 降价幅度为50万至117万日元 约合人民币2.42万至5.67万元 涉及车型包括海豚、海豹和海狮07 [1][3][5] - 海豚车型降价后最低售价为249.2万日元 约人民币12.07万元 成为日本市场最便宜的纯电动乘用车 比日产樱花便宜10万日元 [6] - 海豹四轮驱动车型降价117万日元 叠加促销后最低售价455万日元 约人民币22.05万元 [6] 日本市场竞争格局 - 韩国现代汽车同期宣布限时降价 IONIQ 5降价158万日元至391万日元 KONA降价98.3万日元至301万日元 [11][13] - 美国特斯拉5月已在日本实施限时降价 进口电动汽车品牌价格竞争加剧 [13] - 日本车企计划推出新车型应对竞争 包括本田轻型EV N-ONE e、铃木首款EV e-VITARA和日产新款LEAF [13] 公司战略背景与业绩表现 - 降价策略源于中国市场增长放缓 7月全球销量同比仅增0.6%至34.4万辆 较此前超10%的增速明显减速 [7][9] - 公司通过价格战拉动市场 但过度竞争导致利润增长困难 [8] - 日本市场成为新增长点 2025年1-7月销量同比增长50%至1936辆 [9] - 公司计划2026年下半年推出日本专用轻型EV 目标售价低于日产和三菱同类车型 [10] 消费者购买成本 - 考虑日本政府及地方补贴后 海豚最低购买成本可降至149万日元 约人民币7.22万元 [6]
比亚迪 :行业内卷下拖累卖车毛利逊预期
新浪财经· 2025-09-02 15:06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毛利率因价格竞争激烈录得明显下滑 [3] - 单车盈利连续回落 [3] - 研发及资本开支增加导致成本压力进一步提升 [3] - 上半年汽车销量同比增长但第二季度按季下跌 [3] 经营策略 - 公司为应对行业内卷向经销商发放额外奖励 [3] - 积极推动海外产能布局包括泰国、印度尼西亚、巴西等新生产基地将陆续启动 [3] - 海外业务比重提升有助带动长期利润增长动能 [3] 行业环境 - 行业竞争和成本控制难度加剧 [3] - 短期面临价格战和高投资对现金流的压力 [3] 未来展望 - 下半年若能维持稳健销量增长及价格逐步企稳有望带动每辆汽车盈利回升 [3] - 固定成本压力有望随产能利用率提升而减缓 [3] - 多元化业务、技术领先及全球市场拓展有助缓冲竞争风险 [3] - 长期增长潜力依然具吸引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