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研发
搜索文档
丽珠集团:近年来公司已引进多款品种,快速构建起更丰富的研发管线
证券日报网· 2025-10-27 16:09
公司研发战略与管线构建 - 公司近年来通过引进多款品种快速构建起更丰富的研发管线 [1] - 未来研发将围绕“强优势领域与慢病”方向,包括消化、精神神经、心脑血管、代谢及自免等疾病领域 [1] - 公司计划通过合作引进具有潜力的优质分子,并加快推进临床转化以支持创新研发 [1] 合作引进项目的核心关注点 - 合作引进过程中公司优先考虑具备较长专利独占期的项目,关注专利壁垒 [1] - 公司关注项目的未来商业化潜力 [1] - 公司关注项目是否能解决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1] 对外授权合作与全球权益 - 公司目前拥有或共享多个创新药项目的全球市场权益,包括IL-17A/F、H001胶囊以及四价重组蛋白流感疫苗等 [1] - 近期公司重点推动IL-17A/F项目的对外授权合作 [1] - 其他项目亦在积极接触中,部分早期项目将待积累一定临床数据后依据成熟度稳步推进 [1]
希望中国创新药不要“抄袭”!中国药科大学上海高博肿瘤医院李进:有了第一个我们可以做第二个 但不要做第三、第四个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7 14:22
"中国首次进入临床的新兴抗肿瘤靶点是非常强的。"李进说,美国生物制药企业的数量不足4000家,而 中国生物制药企业的数量多于美国,如何克服创新能力较弱、研发"拷贝"的风气非常重要。"希望大家 不要去抄袭,如果有人已经做了第一个了,我们可以做第二个,但是别做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 在李进展示的另一张图片中,15家中国本土药企正在开展临床试验的药物,其对应靶点的全球排名均为 第一。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10月26日—27日,第十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在南京召开。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院长李 进以"中国源头创新破局之路"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根据李进提供的数据,2007年至2023年间,177家中国药企研发的350种创新药物在美国进行了691项临 床试验,涵盖499种适应证。其中,肿瘤领域是中国公司研发的主要关注点,相关创新药数量占比为 66%,适应证占比为72%,最常见的5种肿瘤药物靶点为PD-1、EGFR、PD-L1、HER2和claudin 18.2。 ...
招银国际:关注已授权药物的研发推进 推荐买入三生制药(01530)等
智通财经网· 2025-10-27 14:14
行业指数表现与展望 - MSCI中国医疗指数2025年初至今累计上涨58.6%,跑赢MSCI中国指数24.2个百分点 [1] - MSCI中国医疗指数在10月至今回调10%,被视为抄底机会 [1] - 资本市场融资复苏和创新药出海交易规模上涨推动国内创新药研发需求回暖 [1] - 叠加美国降息,CXO行业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迎来业绩修复 [1] 重点公司推荐 - 推荐买入三生制药、固生堂、巨子生物、药明合联、中国生物制药、信达生物 [1] 重要临床数据更新 - SKB264在OptiTROP-Lung04三期试验中针对二线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尚未达到,对比化疗组17.4个月,风险比为0.56 [2] - Ivonescimab在HARMONi-6试验中针对一线鳞状非小细胞肺癌,联合化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1.1个月,对比替雷利珠加化疗的6.9个月,风险比为0.60 [2] - 三生制药的707在一线结直肠癌试验中,5mg/kg每三周联合化疗的未经确认客观缓解率达到82.6%,其中确认客观缓解率为65.2% [2] - 康方生物的ivonescimab在二期试验中联合化疗于一线结直肠癌的客观缓解率为81.8% [2] 授权管线与业务发展合作 - 业务发展合作对股价的驱动力减弱,建议关注已授权管线在海外的临床推进 [3] - 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就IBI363等药物达成全球战略合作,信达生物将承担40%的全球研发费用并分享40%的美国商业权益 [3] - 临床推进确定性较高,将成为股价上涨催化剂,最终价值实现主要依靠商业化成功带来的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 [3] - 预期辉瑞将在年内公布三生制药707的海外临床计划,重点关注707与辉瑞多个ADC产品的联用 [3]
招银国际:关注已授权药物的研发推进 推荐买入三生制药等
智通财经· 2025-10-27 14:12
行业指数表现与展望 - MSCI中国医疗指数2025年初至今累计上涨58.6%,跑赢MSCI中国指数24.2个百分点 [1] - MSCI中国医疗指数10月至今回调10%,此轮回调被视为抄底机会 [1] - 资本市场融资复苏及创新药出海交易规模上涨,推动国内创新药研发需求回暖 [1] - 叠加美国降息因素,CXO行业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迎来业绩修复 [1] 重点公司投资建议 - 推荐买入三生制药、固生堂、巨子生物、药明合联、中国生物制药、信达生物 [1] 重要临床数据进展 - SKB264在OptiTROP-Lung04三期试验中,针对EGFR-TKI耐药的NSCLC二线患者,其单药治疗的中位总生存期尚未达到,对比化疗组的17.4个月,风险比为0.56 [2] - Ivonescimab在一线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HARMONi-6试验中,联合化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1.1个月,对比替雷利珠联合化疗的6.9个月,风险比为0.60 [2] - 三生制药的707在一线结直肠癌试验中,5mg/kg Q3W剂量联合化疗的未经证实的客观缓解率达到82.6%,其中经证实的客观缓解率为65.2% [2] 授权管线与业务发展 - 业务发展授权对股价的驱动力减弱,建议关注已授权管线在海外的临床推进 [3] - 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就IBI363等药物达成全球战略合作,信达生物将承担40%的全球研发费用并分享40%的美国商业权益 [3] - 海外临床推进确定性较高,是股价上涨的催化剂,品种的商业化成功带来的收益远超授权交易的首付款 [3] - 预期辉瑞将在年内公布三生制药707的海外临床计划,重点关注其与辉瑞多个ADC产品的联用前景 [3]
医药生物行业简评报告:重磅数据陆续读出,短期波动不改长期价值
首创证券· 2025-10-27 13:58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对医药生物行业评级为“看好” [1] 核心观点 - 源头创新能力提升,短期波动不改长期价值:在ESMO 2025大会上,由中国学者主导的入选“突破性摘要”(LBA)研究高达23项,3项成果进入“主席论坛”进行口头报告,体现出中国在全球医药创新中的地位持续提升 [5] - 国内创新药重磅数据陆续读出,部分品种具有全球竞争力 [5] - 投资建议关注点应从“预期”转向“兑现”,即临床数据读出、研究进展及商业化放量 [5] 重点公司临床数据总结 科伦博泰生物 - 芦康沙妥珠单抗(sac-TMT)在治疗EGFR-TKI耐药后EGFR突变NSCLC的III期研究中,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8.3个月,显著优于化疗组的4.3个月,风险比(HR)=0.49;中位总生存期(mOS)尚未达到,化疗组为17.4个月,HR=0.60 [6] - 与已获批的德达博妥单抗(Dato-DXd,mPFS为5.8个月,mOS为15.6个月)相比,sac-TMT在mPFS上具有优势,并有望在mOS上实现超越,成为该领域全球首个在III期研究中通过单药实现PFS和OS双重显著获益的方案 [6][7][8] - 博度曲妥珠单抗(HER2 ADC)在HER2+乳腺癌治疗中,mPFS达11.1个月,优于对照药T-DM1的4.4个月,HR=0.39 [6] 康方生物 - HARMONi-6研究结果显示,依沃西联合化疗对比替雷利珠联合化疗,mPFS为11.14个月,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9个月,HR=0.60 [9][11] - 海外合作伙伴Summit Therapeutics更新HARMONi-3研究计划,Sq-NSCLC队列预计2026年下半年进行PFS数据读出,Nsq-NSCLC队列预计2027年上半年达到PFS主要终点分析 [10] 基石药业 - CS2009(PD-1/VEGF/CTLA-4三特异性抗体)I期研究显示,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为11.8%,疾病控制率(DCR)为82.4%,后续随访ORR提升至17.6%;在驱动基因阴性亚组中ORR达25% [12][13] - 安全性良好,未发生剂量限制性毒性,3级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发生率为13.9% [12][13] 首药控股 - RET抑制剂SY-5007的II期研究显示,在初治RET融合阳性NSCLC患者中ORR达89.3%,优于塞普替尼的84.1%和普拉替尼的79.7%;在经治患者中ORR达81.3%,优于塞普替尼的61.1%和普拉替尼的63.1% [16][18] - 治疗相关停药率仅为1.9%,低于对比药物 [18] - 新药上市申请(NDA)已于2025年10月23日获得受理 [16] 劲方医药 - GFH375(KRAS G12D抑制剂)单药治疗晚期经治胰腺导管腺癌(PDAC),客观缓解率(ORR)为40.7%,疾病控制率(DCR)达96.7%,91.5%的患者靶病灶缩小,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5.52个月 [19][20] - KRAS G12D突变在KRAS突变中占比近30%,2025年预计影响全球近138万新发癌症案例,目前尚无同类抑制剂获批 [21] 奥赛康 - ASKB589(CLDN18.2单抗)联合化疗及PD-1抑制剂一线治疗晚期胃癌,在CLDN18.2中高表达患者中,ORR达76.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12.4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为21.36个月 [23][24] - 对比已获批的佐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方案(mPFS为11.0个月,mOS为18.2个月),ASKB589方案展现出更优的生存获益 [24][25] 投资建议与选股思路 - 建议关注以下四个方向的公司 [5][27]: 1. 研发及商业化能力已得到验证或跨国药企背书的行业龙头,如恒瑞医药、三生制药、信达生物 2. 国内和海外商业化兑现,进入业绩释放期的公司,如亿帆医药、康哲药业 3. 管线临床数据优秀,有望成为该适应症新标准疗法的公司,如科伦博泰生物、加科思、劲方医药、首药控股、基石药业、奥赛康、康方生物 4. 低估值/行业高壁垒,稳健增长兼具创新药估值弹性的公司,如人福医药、恩华药业
招银国际每日投资策略-20251027
招银国际· 2025-10-27 12:02
核心观点 - 美国9月核心CPI环比增速放缓至0.2%,同比增速3%不及预期,增强了市场对美联储年内再次降息的预期,预计年末联邦基金利率目标降至3.75%-4% [2] - 中国股市表现强劲,特别是港股原材料、可选消费与信息科技板块,A股半导体、硬件设备等涨幅居前,截至10月24日已有1083家A股公司披露三季报,其中60%公司净利润同比正增长 [4] - 医药行业尽管近期有所回调,但创新药研发需求回暖,CXO行业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迎来业绩修复,建议关注已授权创新药管线在海外的临床推进 [5][7] - 多家重点公司(如长城汽车、小米)三季度业绩呈现改善或强劲势头,并对未来展望积极 [9][14] 宏观经济与市场表现 - 美国9月CPI数据显示核心商品环比涨幅下行,但进口商品价格反弹,核心服务价格小幅回落,房租通胀降至2021年初以来新低 [2] - 全球主要股市年内普遍上涨,恒生科技指数年内涨幅达35.63%,深圳创业板指数年内涨幅达48.09% [2] - 港股分类指数中,恒生工商业指数年内表现最佳,上涨32.82%,恒生公用事业指数表现相对落后,仅上涨3.02% [3] - 南下资金净买入34.1亿港币,美团、中芯国际与中海油净买入规模居前 [4] - 美股上涨由信息技术、通讯服务与公用事业板块领涨,科技股和小盘股表现突出 [4] 行业点评:中国医药 - MSCI中国医疗指数2025年初至今累计上涨58.6%,跑赢MSCI中国指数24.2%,但10月至今回调10%,报告认为这带来抄底机会 [5] - 创新药出海交易规模上涨,叠加美国降息预期,CXO行业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迎来业绩修复 [5] - ESMO会议公布多项重磅临床数据:科伦博泰的SKB264在三期临床中针对EGFR-TKI耐药的NSCLC展现出OS统计学显著性;康方生物的Ivonescimab联合化疗在一线sqNSCLC的mPFS为11.1个月;三生制药的707在一线结直肠癌的uORR达到82.6% [6] - 建议投资者关注已授权管线在海外的临床推进,因其确定性较高,是股价上涨的催化剂,且最终价值实现主要依赖商业化成功 [7] - 报告推荐买入三生制药、固生堂、巨子生物、药明合联、中国生物制药、信达生物 [8] 公司点评 长城汽车 (2333 HK/601633 CH) - 长城汽车第三季度平均售价环比上涨3.6%,销量环比增长13%,但毛利率环比下滑0.4个百分点至18.4%,略逊预期 [9] - 第三季度净利润环比下降50%至23亿元,主要受俄罗斯报废税返还推迟影响,若剔除该因素及其他特殊项目,净利润环比增长约5亿元 [9] - 维持2025年135万台销量预测,但下调全年毛利率预测0.9个百分点至18%,同时下调2025年净利润预测12%至113亿元 [9] - 对2026年展望积极,预计魏牌和欧拉品牌合计销量有望同比翻倍至34万台,将2026年销量预测上调5%至157万台,预计净利润同比增长17%至132亿元 [10] - 维持买入评级,小幅下调港股目标价至20港元 [10] 滔搏 (6110 HK) - 滔搏26财年第二季度零售额同比下滑高个位数,库存天数保持健康为150天,但零售折扣同比仍在加深 [10] - 管理层重申26财年目标为净利润较25财年持平、净利润率提升,并有信心派息接近100%净利 [11] - 对净利润与盈利能力有信心,原因包括毛利率有望扩张、营运利润率改善以及26财年上半年单店销售已转正 [11] - 维持"买入"评级,小幅上调目标价至港币3.77元,基于27财年15倍预测市盈率 [12] - Nike出现积极信号,如新品售罄率改善,跑步品类2025年1–9月销售已转正,但改革仍处早期阶段 [13] - 26财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6%至人民币123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10%至7.88亿元,但优于预期,主因毛利率达41%高于预期 [14] 小米 (1810 HK) - 预计小米第三季度调整后净利润将实现强劲增长,同比增长60%至人民币100.1亿元,主要增长动力为智能电动车业务 [14] - 预计第三季度毛利率将达22.9%,优于市场预期,得益于手机/物联网/互联网业务的毛利率保持韧性 [14] - 对第四季度看法乐观,因智能手机销售占比提升、电动汽车交付量强劲及互联网业务稳定增长 [14] - 微幅下调FY25-27E调整后净利润预测3-4%,重申"买入"评级,目标价调整为61.3港元 [14] 微博 (WB US) - 预计微博第三季度总营收同比下降5%至4.42亿美元,略低于预期,主因快消品、手机及游戏等行业广告需求不及预期 [15] - 预计第三季度非GAAP净利润同比下降20%至1.11亿美元,受收入下滑及AI投资增加影响 [16] - 将FY25-27总营收预测下调1%-2%,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微调至14.0美元 [16]
中国医药:关注已授权药物的研发推进
招银国际· 2025-10-27 09:38
行业投资评级与市场表现 - 报告对医药行业持积极看法,认为近期回调是抄底机会 [1] - MSCI中国医疗指数2025年初至今累计上涨58.6%,跑赢MSCI中国指数24.2% [1] - 该指数在10月至今回调10%,为投资提供较好切入点 [1] 核心观点与驱动因素 - 创新药研发需求回暖,主要因资本市场融资复苏和创新药出海交易规模上涨 [1] - 美国降息预期将推动CXO行业在2025年下半年迎来业绩修复 [1] - 建议重点关注已授权创新药管线在海外的临床推进,因其确定性较高且是股价催化剂 [4] - 创新药BD交易对股价驱动力减弱,因估值和预期已较充分 [4] 重点公司投资建议 - 推荐买入六家公司:三生制药、固生堂、巨子生物、药明合联、中国生物制药、信达生物 [4] - 三生制药市值8,757.3百万美元,目标价37.58,上行空间34% [2] - 固生堂市值932.7百万美元,目标价48.28,上行空间62% [2] - 巨子生物市值5,743.6百万美元,目标价58.35,上行空间40% [2] - 药明合联市值10,872.2百万美元,目标价74.00,上行空间5% [2] - 中国生物制药市值16,802.3百万美元,目标价9.40,上行空间35% [2] - 信达生物市值18,939.4百万美元,目标价110.62,上行空间29% [2] 创新药临床进展 - SKB264在EGFR-TKI耐药的NSCLC三期试验中展现OS显著性,HR=0.56,化疗组mOS为17.4个月 [4] - Ivonescimab一线sqNSCLC联合化疗mPFS达11.1个月,对比替雷利珠+化疗的6.9个月,HR=0.60 [4] - 三生制药的707在一线结直肠癌试验中uORR达82.6%,cORR为65.2% [4] - 预计辉瑞将在年内公布三生制药707的海外临床计划,重点关注与辉瑞ADC产品的联用 [4] 行业数据与估值 - 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累计同比数据在报告中展示,但未提供具体数值 [8] - MSCI中国医疗保健指数动态市盈率图表显示估值水平 [11] - 多只重点公司个股的动态市盈率图表被列出,包括药明生物、药明康德、石药集团等 [18][25][20][27][22][29] - H/A股价差表显示部分公司H股相对A股折价,如昭衍新药H/A价差-48.44% [17]
昂利康三季度净利增幅超160%,抗癌创新药进展顺利打开未来成长空间
全景网· 2025-10-27 09:32
昂利康(002940.SZ)10月25日披露的三季报显示,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06亿元,实现归属 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769万元,同比增长55.59%。其中第三季单季度实现营收3.31亿元,同比增 长20.6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76万元,同比大幅增长165%,重回业绩增长快车道, 或标志着公司盈利能力进入加速释放期。 昂利康盈利的增长,源于公司持续推进的产品结构优化战略,高毛利产品占比持续提升,推动第三季度 毛利率升至38.59%,同比提升7.15个百分点,核心产品盈利空间显著扩大。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买卖依据,入市风险自担。) 作为深耕医药领域的老牌企业,昂利康正加速向"仿创结合"发展模式转型。目前,公司创新药管线进展 顺利,ALK-N001项目已进入I期临床阶段,在此基础上,公司又与亲合力就第二个创新药项目ALK- N002/IMD-1005项目合作达成一致,标志着公司在创新药研发布局方面更进一步。 据了解,ALK-N002/IMD-1005是一种全球创新的肿瘤微环境激活型的IgG1亚型的靶向CD47的遮罩型抗 体药物,有望为肿瘤患者提供新的免疫治疗选择。临床前 ...
乐普医疗(300003) - 2025年三季度报告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10-27 09:30
财务与经营业绩 - 2025年三季报实现经营性净现金流10.13亿元,预计全年可达14-15亿元 [2] - 传统心血管植介入和仿制药业务趋于稳定,预计明年收入端增长10%左右 [2] - 为应对集采,公司主动进行渠道库存管理,将经销商库存控制在1-3个月水平 [9] 心血管植介入业务与集采应对 - 冠脉植介入有三张药物球囊批文,集采后预计量价复合结果不变 [2] - 辅助球囊(切割球囊、乳突球囊、棘突球囊)集采后整体量价复合变化可能不大 [2] - 金属封堵器参与集采,左心耳封堵器市占率低可借机提升,可降解封堵器是否参与集采仍在沟通中 [2][4] - 可降解封堵器当前渗透率不到10%,若降价进集采可能提升至30% [4] - 植入式脑深部神经刺激器(DBS)预计近期获批,植入式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计划明年一、二季度申报 [4] 医学美容业务 - “童颜针”自8月初发货以来含税收入约1亿元,超出公司预期 [3] - 医美收入约20%来自KA渠道覆盖的大型连锁机构,产品已进入其中80%以上机构;大部分收入来自经销商渠道覆盖的1500-2000家中小型机构 [3] - 2025年医美业务收入目标10亿元,其中“童颜针”等产品目标6亿元,PDRN“三文鱼针”目标2亿元,热玛吉设备/耗材目标2亿元 [3] - PDRN“三文鱼针”预计明年一季度末获证,热玛吉已提交注册 [3] - “童颜针”370mg、220mg和110mg规格终端指导价分别为8800元、5800元和2980元 [10] 创新药研发进展 - MWN109注射液国内Ⅱ期临床已完成入组,计划明年二、三季度进入III期临床;口服片剂国内Ⅰ期临床接近完成,计划春节前完成Ⅱ期临床入组 [4] - MWN105正着手开展MASH和超重/肥胖适应症Ⅱ期临床试验 [4] - MWX203Ⅰ期临床试验入组完成约2/3,MWX401计划下月申报IND,预计明年一季度进入Ⅰ期临床 [4] 其他业务板块 - 外科麻醉业务受国家医保局2025年政策影响出现三个月停滞,现已重新报价入院 [4] - 体外诊断业务已基本见底,POCT和血栓弹力图仪竞争加剧 [4] - 可降解主动脉栓塞封堵器已完成5例植入,主动脉栓塞封堵器完成2例植入,准备进行100多例患者临床 [11]
丽珠集团(000513) - 2025年10月24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10-27 08:58
财务业绩 - 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91.16亿元,同比增长0.38% [2] - 扣非归母净利润17.12亿元,同比增长4.98% [2] - 制剂板块收入企稳上升,原料药板块收入同比小幅下降,诊断试剂板块销售收入同比下降 [2] - 全年收入端预计保持稳定,利润端增速有望高于收入端 [11] 研发进展 - P-CAB产品JP-1366片剂已申报上市,预计2027年获批;注射剂已进入II期临床,计划2027年底申报上市 [8] - IL-17A/F项目银屑病和强直性脊柱炎适应症均已完成III期临床,银屑病适应症预计2025年底申报上市 [3][4] - 精神领域NS-041片癫痫适应症完成II期首例入组,抑郁适应症IND申请获受理 [3] - 注射用曲普瑞林微球新适应症中枢性性早熟已完成III期临床入组 [3] - 口服GnRH拮抗剂项目辅助生殖适应症即将启动III期临床准备工作 [3] - 四价流感重组蛋白疫苗完成I期首例入组 [3] - 司美格鲁肽降糖适应症预计2025年内获批,减重适应症处于III期临床后期阶段 [3] - 阿立哌唑微球已于2025年获批上市 [9][14] - 三个月缓释亮丙瑞林微球已提交上市申请,预计2026年获批 [5] 产品管线与商业化 - 2024年国内P-CAB类药物销售额约12.5亿元,同比增长81% [8] - 未来2-3年IL-17A/F、P-CAB等产品将上市;3年后NS-041片、H001胶囊、流感疫苗等将陆续上市 [9] - 阿立哌唑微球挂网价已公布,正积极推进国家医保谈判,预计2025年内有结果 [14] - 精神长效制剂在欧美使用率达25%-30%,中国临床使用率不足1% [14] - 公司已启动阿立哌唑微球覆盖60家中心、1200例患者的真实世界研究 [14] 业务发展与合作 - 越南公司Imexpharm收购审批中,标的公司前三季度收入、利润及EBITDA均实现20%以上增速 [6] - IL-17A/F项目正与相关方就对外授权合作展开深入接洽 [4] - 公司未来BD引进将聚焦专利壁垒、商业化潜力及未满足临床需求 [7] - 研发投入坚持BD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拓展AI技术应用 [11] 公司治理与股东回报 - 2020-2024年累计回购股份17.2亿元,累计分红近60亿元 [13] - 公司正在执行回购资金6-10亿元的注销式回购计划 [13] - 主要大产品集采风险已基本消化,个别小品种影响可通过新产品上市消除 [12] - 三季度销售费用增加主要因阿立哌唑微球等新药上市推广及制剂药销售比重提升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