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
搜索文档
中国抛美债280亿!保尔森来华碰一鼻子灰,美国急得直跺脚
搜狐财经· 2025-07-23 08:07
中国减持美债动态 - 中国5月减持美债9亿美元,为连续第三个月减持,三个月累计减持280亿美元 [1] - 减持行为与其他主要经济体形成鲜明对比:日本增持5亿,英国增持17亿,加拿大大幅增持617亿创历史新高 [3] - 中国美债持仓从巅峰时期的1.3万亿美元降至7563亿美元,降幅达42%,持仓占比从11.2%降至4.3% [3][6] 中国资产配置策略转型 - 央行黄金储备飙升至7383万盎司创历史新高,形成"抛美债+买黄金"的双轨策略 [3] - 外汇储备结构显著变化:美元资产占比从80%下降,黄金+欧元占比突破34% [6] -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70国,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量同比暴涨240% [6][7] 全球货币体系格局演变 - 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占比从2015年1.89%升至3.2%,增速显著快于美元 [7] - 多国推进去美元化:沙特原油人民币结算量翻三倍,东盟十国推行本币结算,印度俄罗斯建立卢比卢布互认机制 [6][7] - IMF特别提款权中人民币权重提升至14.2%,反映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趋势 [6] 美债市场压力与中美博弈 - 美国国债规模达34万亿美元,1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4.5%警戒线,穆迪下调美债评级 [5][6] - 中国当前仍为美国第三大海外债主,持仓规模保持战略灵活性 [6] - 历史对比: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曾增持4000亿美债,与当前连续减持形成强烈反差 [6]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 跨境支付基础设施完善:CIPS用户突破70国,覆盖范围持续扩大 [6][7] - 大宗商品人民币结算突破:沙特石油、俄罗斯天然气、印度煤炭贸易均采用人民币结算 [7] - 国际储备货币地位提升:人民币在IMF特别提款权篮子中权重达14.2% [6]
东盟成重要支点,外资银行发力供应链金融
华夏时报· 2025-07-22 22:47
中国企业供应链策略转型 - 中国企业供应链策略从"中国+1"加速转向更稳健的"中国+N",东盟成为核心枢纽[2] - 近八成中国企业2024年业绩提升,但制造业面临营运成本高、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压力[3] - 企业通过数字化降本增效、本地化和多元化强化供应链韧性,以应对美国关税政策波动[3] 东盟市场重要性 - 东盟被视为中国企业最重要的海外采购市场、终端市场和未来投资目的地,马来西亚最受青睐,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紧随其后[4] -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完成将为企业带来更多机遇[5] - 中企在东盟的供应链金融需求从单纯融资转变为涵盖结算、融资、风险管理的综合服务[5] 外资银行角色与优势 - 外资银行凭借全球化网络和区域深耕优势,助力中企解决跨境资金流转和本地融资难题[2] - 截至2024年末,中国境内共有40家外资法人银行,其中37家为外商独资银行,近七成股东来自亚洲[6][7] - 外资银行母行多为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实力强且国际经验丰富,为在华业务提供坚实基础[6] 跨境供应链金融创新 - 外资银行推进数字化转型,如星展银行"e链通"、渣打银行区块链技术、大华银行"UOB Infinity"平台[7] - 信息互通和货币结算是跨境供应链金融主要难点,需专注定制化服务和结算能力[8] - 外资银行在东盟地区法律法规理解和人民币国际化业务探索上具备优势[9] 企业未来战略方向 - 多数中企预计2026年起市场改善,将供应链重构、海外扩张、数字化转型等融入未来三年核心战略[5] - 企业积极开拓北美、北亚和欧洲等高潜力市场,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供应链网络[5]
推进衍生品市场国际化的路径与前瞻布局
第一财经· 2025-07-22 21:11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衍生品市场共生发展 - 衍生品交易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驱动力 上海期货交易所2024年衍生品成交量达60亿手 占全球商品衍生品交易量的18% 上海原油期货日均成交量突破50万手 上海金基准价参与度达25% 成为全球第二大黄金定价基准 银行间市场利率互换交易量达45万亿元 [2] - 国际金融中心为衍生品市场提供发展沃土 自贸试验区政策推动区内衍生品交易量2024年同比增长40% 上海清算所实现人民币衍生品T+0跨境清算效率提升50% 人才计划促使衍生品专业人才净流入超1万人 [3] - 人民币国际化与衍生品创新联动 2024年跨境人民币衍生品交易量达12万亿元 推动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五大衍生品交易货币 绿色衍生品规模目标2025年突破1万亿元 [4] 离岸金融与衍生品交易互动机理 - 离岸金融为衍生品提供发展空间 香港离岸人民币衍生品交易量占全球72% 新加坡创新亚洲美元及货币互换等产品 上海自贸试验区FT账户支持企业操作境外汇率衍生品 [8] - 衍生品交易提升离岸金融吸引力 香港凭借离岸人民币衍生品稳居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中心 新加坡通过非本币衍生品实现特色化发展 [9][10] 衍生品市场国际化推进方向 - 深化跨境监管合作 探索混业监管过渡 建立跨部门监管协调机制 [12] - 强化产品创新与风险隔离 2026年底前复杂产品占比控制在15%以内 设立创新实验室完善测试流程和标准 [13] - 加速基础设施国际化 上海清算所2027年实现与Euroclear实时对接 2025年底跨境清算周期缩短至T+0.5 [14][15] - 对标国际市场需求 开发覆盖大宗商品汇率利率等领域的衍生品工具 优化保证金和交割服务 缩小境内外价差 [16][17] 上海金融衍生品市场开放与创新 - 优先布局利率衍生品如国债期货和SHIBOR期货 外汇衍生品如CNH/USD期货 新能源金属衍生品如锂钴期货 以及股指与个股衍生品如中证1000期权 [18] - 试点加密货币与稳定币衍生品交易 开发稳定币利率互换合约 建立数字资产衍生品沙盒 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在清算中的应用 [19] - 配套政策支持 允许衍生品交易资金在FT账户内自由兑换 对数字货币衍生品采用监管沙盒 加强与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交易所互联互通 [19] 专业能力与市场发展 - 培育专业交易团队 研发创新型标准化衍生品 提升市场活跃度 助力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高质量发展 [20]
宋雪涛:港股的新支点
雪涛宏观笔记· 2025-07-22 20:55
港股市场表现与支撑因素 - 2025年上半年港股市场表现强劲,年初在AI技术突破与科技重估下领跑全球,4月初对等关税风波后指数反弹,呈现结构性牛市格局 [2] - 恒生指数成分股仅85只,前五大公司市值占比34.3%,金融、可选消费、科技合计市值占比76.5%,高集中度导致高波动 [5] - 4月初以来在岸、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分别升值1.2%、1.5%,与港股反弹同步,港股与离岸人民币汇率相关性极高 [8] 流动性支持与资金动向 - 香港金管局单月投放1294亿港元流动性,规模为近十年次高,推动1个月期、3个月期Hibor分别下行3.4、2.7个百分点 [12] - 前5个月港股IPO募资773.6亿港元,同比猛增720%,接近去年全年水平(878.1亿港元) [12] - 南向资金2025年累计净买入14.5万亿港元,为去年同期2.9倍,港股通持仓占比达19%,外资中介占比42% [17] 行业配置与资金偏好 - 南向资金静态持仓以金融板块为核心,动态配置转向信息技术、通讯服务等多元化行业 [21] - 外资偏好金融、可选消费、信息技术板块,与港股市值结构相似 [21] - 港资过去三个月增配金融、信息技术、能源,减配工业、医疗、消费 [21] 港股展望与驱动逻辑 - 人民币实际购买力被低估,1美元购买力相当于3.4元人民币,制造业能力支撑汇率升值 [29] - 港股兼具南向资金护盘确定性和外资再配置潜力,龙头公司代表人民币核心资产 [32] - 银行板块因低波动、高股息特性受险资青睐,享有股息免税优惠 [33] 潜在催化因素 - 美联储降息将带动香港融资成本下降,利好地产和科技成长板块 [36] - 板块轮动持续,医药、传媒等基本面改善行业已获资金追捧,估值偏低板块存在接力机会 [39] - 长期期待人民币资产"第三轮重估",港股"国家风险溢价"有望收敛 [40]
中美博弈大变局!中国金融强势崛起,美国金融屠刀的时代已经结束
搜狐财经· 2025-07-22 20:48
中美博弈不仅限于贸易和科技,金融领域的较量也在悄然进行。 美国凭借其美元霸权和华尔街的金融市场规则,曾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强大的金融影响力。 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局势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正朝着全球金融中心迈进,能否打破美国的金融主导地位,成就金融强国的梦想? 作为金融强国的标准,并非单纯看银行数量或股市规模,而是要看一个国家能否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占据重要地位,能够玩转全球经济,让金融成为国家经济 发展的"血脉"。 美国的美联储之所以在全球金融体系中举足轻重,源于其独立性和强大的调控能力。 从目前全球金融体系来看,能够真正称得上"金融强国"的国家,通常都具备以下六大硬指标:硬通货的地位是衡量金融强国的首要标准。 美元之所以在全球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得益于其强大的全球结算能力和储备货币属性。 美元的广泛应用使得美国能够通过发行美元债务、控制全球金融流动来塑造全球经济格局。 中国要想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占据更高的地位,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人民币在全球贸易中的使用,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币结算正在逐渐取代美元成为重要选择。 中国通过贸易结算、资本市场改革以及金融 ...
里程碑!熊猫债累计发行规模突破一万亿元
新华财经· 2025-07-22 16:51
熊猫债市场发展里程碑 - 境外机构在岸人民币债券历史累计发行量达10938.9亿元 正式突破万亿元大关 [1] 发行规模演变 - 2005-2015年受制度限制累计发行仅113亿元 2016年政策放宽后年度发行量突破千亿元 [2] - 2024年创1948亿元年度发行纪录 2025年上半年交易商协会完成1535亿元注册(同比+165%) 发行844亿元 [2][3] - 2025年预测净发行量1610亿元 总发行量或达2230亿元(同比+14%) 近三年年均增速达79% [6] 发行主体多元化 - 累计发行机构超90家 覆盖国际开发机构/外国主权政府/境外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四大类别 [3] - 区域横跨五大洲 主权政府类发行人扩容至8个国家地区 含匈牙利50亿元绿色债及韩国30亿元可持续发展债 [3][5] - 国际开发机构中亚投行/新开发银行/非洲进出口银行2025年发行约350亿元支持"一带一路"及绿色项目 [5] - 跨国企业如奔驰/拜耳/宝马/巴斯夫多次发行 巴西企业书赞桉诺发行首单南美绿色熊猫债(票面利率2.45% 获3.8倍认购) [5] 投资者结构优化 - 投资者从大型银行扩展至央行/主权基金/保险/资管/境外私募基金等多元机构 [3] - "债券通""互换通"等互联互通机制完善提升人民币资产吸引力 [3] 政策与市场驱动因素 - 2015年人民币加入SDR/2016年放宽资金回流/2022年明确资金自由汇出等政策推动发展 [2] - 境内低利率环境与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融资成本优势 会计准则等效/资金汇兑便利化等制度创新降低合规成本 [3][6] - 央行2024年提出"提升人民币融资货币功能" 熊猫债成为人民币国际化重要抓手 [7]
博时市场点评7月22日:两市继续上涨,成交破1.9万亿
新浪基金· 2025-07-22 16:20
市场表现 - 沪深三大指数继续上涨,上证指数报3581.86点(上涨0.62%),深证成指报11099.83点(上涨0.84%),创业板指报2310.86点(上涨0.61%),科创100报1110.52点(上涨0.30%)[4] - 两市成交额突破1.9万亿元,为3月6日以来新高 [1] - 申万一级行业中,煤炭(上涨6.18%)、建筑材料(上涨4.49%)、建筑装饰(上涨3.38%)涨幅靠前,银行(下跌0.98%)、计算机(下跌0.73%)、通信(下跌0.43%)跌幅靠前 [4] - 2408只个股上涨,2653只个股下跌 [4] 政策动态 - 《住房租赁条例》正式出台,自2025年9月15日起施行,共7章50条,涉及规范出租承租活动、住房租赁企业行为、经纪机构行为等内容 [2] - 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资产管理试点业务实施细则印发,初始试点总规模上限为100亿元,支持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计价结算投资境内理财产品 [2] 行业与公司 - 雅鲁藏布江下游重大水电工程带动建材、机械等相关行业受市场青睐 [1] - 住房租赁市场进入法治化、规范化新阶段,有助于推动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2] - 跨境资产管理试点业务短期可能为境内资管机构带来增量资金,中长期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和海南自贸港建设 [3] 资金动向 - 两融余额报19179.18亿元,较前一交易日上涨 [5] - 市场成交额为19289.58亿元,较前一交易日上涨 [5]
2023年下半年银行股投资策略:基于美元信用长期受损的银行股研究
国金证券· 2025-07-22 16:15
上半年港股表现及反弹因素 - 2025年上半年港股走出强劲结构性牛市,开局受AI等科技重估带动,虽经4月初“对等关税”扰动,但新消费、创新药、非银金融轮动支撑反弹[2][5] - 反弹得益于四大因素:地缘风险降温推升风险偏好;弱美元环境下人民币升值显著提振港股盈利预期和外资信心;香港金管局为维持联系汇率及应对IPO热潮投放巨量流动性,压低融资成本;南向资金加速流入且话语权提升,改善流动性并推动AH溢价收敛,港股定价属性向A股靠拢[2] - 南向资金成为关键“护盘力量”,流入规模激增,持仓核心在金融,近期开始多元化配置信息技术、通讯服务等;各类资金整体青睐金融与科技板块,周期类信心仍偏弱[2] 下半年港股展望 - 基于美元信用长期受损及人民币实际购买力低估,叠加南向资金持续支撑,预计港股“结构性牛市”韧性仍在,人民币国际化空间及港股作为人民币核心资产代表的价值是长期看点,但需关注美元潜在反弹等变量带来的短期波动,预计对人民币压力可控[2] - 短期市场情绪受中美关系改善窗口、联储降息及部分行业基本面波动影响,板块轮动料将持续,可关注前期涨幅小、有基本面改善预期的冷门板块[3] - 长期看,随着宏观政策托底和改革深化,港股有望迎来“人民币资产第三轮重估”,其“国家风险溢价”收敛潜力大,内资定价权上升将放大重估高度[3] 风险提示 - 美联储降息不及预期,流动性利好不兑现[4] - 国内基本面超预期下行,压制外资信心[4] - 特朗普若超预期重启关税施压,可能从情绪上压制港股表现,出口相关板块存在风险[4]
两邻国已做选择,特朗普是真没想到,美方:中国还在狂抛美债
搜狐财经· 2025-07-22 15:08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中国抛美债不是一时冲动,美方两次误判。 特朗普也没料到,就连美国的两个近邻,也悄悄转向了,局势变了,反应还来得及吗? 5月的美债市场出了奇怪的事,一边中国继续减持,一边外国资金不断买入,你说怕的人还怕吗?买的人到底图什么? 先说数字,美国财政部给出的5月报告很直白。 中国美债持仓再次下降,降到了7563亿美元,已经连续三个月削减。 换句话说,中国现在美债持仓创下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可市场崩了吗?没有。 美债总持仓还涨了,总额超过9万亿美元,日本继续买,英国突然冲到了第二,几个月内多买上百亿。 你说这是"接盘侠"?不如说是战略配合。 中国慢慢走,美国盟友集体顶上,财政部官员一句话点破了底层逻辑——"市场参与者在变化,债券结构仍具吸引力。" 你能看出什么?我看到的是两套系统在拉锯,一套在撤,一套在补。 美债依然是全球最大债市,美联储短期无力收回,长期还得靠海外资金,可现在这套"外援模式"已经变味。 以前靠中日韩,现在靠美欧日,中国渐退,欧洲补位,美国自己维稳。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在"去美元化"的链条上,已经不再观望,而是实打实往前走。 美方知道吗?知道,他们看得见数字,判断也没 ...
亚投行熊猫债发行刷新两项历史纪录 境外投资者持有占比近六成
搜狐财经· 2025-07-22 11:44
亚投行熊猫债发行情况 - 亚投行成功发行20亿元2年期熊猫债券,票面利率1.64%,境外投资者持有占比近六成,市场认购踊跃[1] - 本次发行共获得64亿元人民币认购订单,实现3.2倍超额认购,创亚投行熊猫债发行历史最高纪录[1] - 最终定价较国开行同期限债券利差为+7个基点,为亚投行近三年来最窄发行利差[1] - 吸引超过30家机构参与,创参与机构最高纪录,包括12家新投资者,多家曾认购美元债的央行首次涉足在岸人民币市场[2] 熊猫债市场发展现状 - 熊猫债累计发行规模突破一万亿元,发行机构超90家,覆盖五大洲,人民币国际融资规模排名全球第二[3] - 外资银行及境外投资者持有熊猫债规模接近四分之一,投资者结构不断丰富[3] - 2024年上半年国际开发机构、跨国企业发行占比上升23个百分点,中长期限发行占比74%,上升20个百分点[8] - 上半年境外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和绿色债券等创新产品86亿元[8] 投资者结构分析 - 中资与外资银行资金管理部门占最终配售88%,央行和官方机构占10.5%,资管和保险公司占1.5%[4] - 境外投资者获57.5%配售份额,境内占42.5%,境外商业银行占比最高达47%[4][5] - 境内外资银行占27%,国有及股份制银行占10%,城商行/农商行占4%[5] 政策支持与制度优化 - 2022年11月政策明确熊猫债募集资金可自由汇往境外,2024年交易商协会简化定向发行要求并引入创新配售机制[6][7] - 2024年9月央行提出提升人民币融资功能,支持优质主体发行熊猫债[7] - 2024年7月七部门优化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的熊猫债资金管理流程[8] 市场影响与趋势 - 熊猫债市场与人民币国际化形成双向促进,增强人民币投融资功能[6] - 国际知名发行主体如匈牙利政府、摩根士丹利已获注册额度拟近期发行[3] - 巴西、非洲等地区机构积极推进熊猫债发行,助力国际金融合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