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驱动
icon
搜索文档
苏州工业经济向稳向新向优
苏州日报· 2025-08-04 08:31
工业生产表现 - 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393.6亿元 同比增长4.6% [1]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 [1][2] - 前十大重点行业产值均实现正增长 其中电子信息业增长7.5%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5.3% [2] 智能制造升级 - 推进100项以上传统产业焕新项目 排查1000家以上落后生产工艺装备企业 [2] - 智能工厂培育企业目标达3000家 [2] - 和博科技MLCC技术使制造成本下降40% 预计年营收超6亿元 [2] - 纽威数控四期工厂投用后预计年新增产能7亿元 [2] 工业投资态势 - 上半年工业投资完成1173.5亿元 同比增长14.7% [3] - 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5.9% 同比提高5.0个百分点 [3] - 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27.7% 对工业投资增长贡献率达72.0% [3] - 对超30亿元项目最高支持1亿元 设备投入超5000万元项目按5%比例支持 [3] 高新技术产业贡献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192.1亿元 同比增长6.6% [6]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6.4% [6] -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557.1亿元 同比增长10.1% [6] - 航空航天制造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新能源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2.5% 27.1% 55.9% [6] 重大项目进展 - 商用航空研发制造基地投资50亿元 包含铂力特3D打印 航空智能检测修复项目 [1] - 瑞可达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预计年新增营业收入14亿元 [1] - 罗氏诊断在华最大单笔投资项目落户苏州 建成后年产值达百亿元 [3] - 孚杰集团计划明年完成三条智能化产线改造升级 [1] 创新生态建设 - 新能源汽车公共服务平台集成近800项研发测试能力 [4] - 建成东数西算长三角算力调度中心 覆盖通算 智算 超算 量算 [4] - 6家企业入选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 数量全省第一 [6] - RISC-V创新中心成立 技术已应用于能源 智能家居等领域 [6] - 国芯科技发布全球首款48伏汽车电子架构安全气囊点火芯片 [6]
激活创新动能 引领产业强区
新华日报· 2025-08-02 05:39
重大项目进展 - 哈汽重燃及核电装备生产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10亿元,达产后年销售收入约11亿元,年税收总额3100万元,主厂房已完成封闭 [1] - 项目建成后哈电汽轮机(镇江)有限责任公司有望成为国内领先、行业一流的研发制造基地 [1] - 江苏省镇江船厂为荷兰船东建造的第二艘新型特种海洋风电装备安装运输船提前两个月完工交付,成功进入欧洲海工高端市场 [1] 企业订单与生产 - 镇江船厂新接各类海工船舶订单31艘,同比增长34%,在手订单超过60艘,交付期延续到2028年 [1] - 恒昇船舶今年生产总值预估达3亿元,在手订单已排到2027年,拥有3项发明专利和15项实用新型专利 [2] - 澳芯(镇江)海洋科技上半年完成120台柴油机管系及配件研发生产,全年订单量300台 [3] 区域经济发展 - 镇江高新区1-6月GDP增长6.6%,制造业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技改项目投资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1] - 上半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8个,总投资91.43亿元,新建项目开工率100% [2] - 形成以船舶动力板块为核心的特色产业集群,绿色动能、新能源特种工程船保持行业领先 [2] 技术创新与平台建设 - 船舶动力创新联合体将在船舶高压油管技术方面开展攻关,力争年内取得技术突破 [3] - 全省首个"先进船舶海工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成立,实现四链深度融合 [3] - 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30家,推动船用智能控制系统等25项科研成果产业化 [3] 产业服务与配套 - 镇江高新区建立产业项目帮办代办联动服务机制,提供从签约到投产全程服务 [2] - 首家入驻船舶海工机电配套产业园的企业为中船动力、沪东重机等提供配套服务 [3] - 开展产业链党建先锋行动,吸引省船舶动力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落户 [3]
广东传统产业谋变: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搜狐财经· 2025-08-01 10:03
传统产业在广东经济中的地位 - 传统产业占广东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超七成 利税占六成五 从业人员占七成五 是广东经济的顶梁柱[2] - 广东制造业31个行业大类、4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大部分来自传统产业 产量居全国第一的160多种工业产品也主要来自传统产业[2] -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规模达2.86万亿元 服装年产量超40亿件 家电产业规模持续位居全国第一 空调等七类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2]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 - 世界总需求收缩导致全球贸易总量下降 衍生出需求萎缩、价指下跌、消费降级、订单减少、产能过剩等问题[5] - 企业存在不愿、不敢、不会转型的三不问题 以及缺技术基础、缺技术人才、缺转型经验、缺试错再投资能力的四缺问题[6] - 部分行业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协同转型效果[6] 转型升级路径与政策支持 - 转型升级核心路径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打造典型场景 如飞亚达通过机器识别系统减少60%以上误判[3][7] - 广东累计推动超4.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占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近60% 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88.2% 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91.3%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8.6%[4] - 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和《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 通过立法支持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3] 创新驱动与生态构建 - 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 但面临产业与创新生态不足、创新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问题 需打造服务传统产业升级的创新突击队[8][9] - 广东将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强化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布局 解决高质量技术供给问题[9] - 需深化放管服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激活传统产业中沉淀的闲置或低效资源[9] 政策与资金支持方向 - 强化政策供给 围绕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推出创新措施 健全政策引导机制 让企业便捷获得政策红利[1][10] - 强化项目支撑 布局一批重大项目 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 把更多金融活水引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1][10] - 需提高政策精准度 缩小普惠性政策与企业精准滴灌需求之间的差距 让好政策真正用得上、兑现快[9][10]
强化产业升级、需求支撑、创新驱动 上海下半年经济任务明确
第一财经· 2025-07-31 22:27
在扩大投资上,今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6.2%,全市重大工程完成全年计划 50.9%。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今年上半年上海市经济呈现平稳开局、韧性增长态势,实现了"时间过半、完成 任务过半"。 在7月31日举行的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代表市政 府报告2025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工作总体考虑。 龚正提出,上海着力强化经济运行分析调度,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二三产业协调 发展;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国内大循环深入推进;着力稳外贸稳外资,开放型经济展现韧性。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市生产总值达到2.62万亿元,同比增长5.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84.4 亿元,同比增长0.2%,其中税收收入占比84.9%;6月份上海市制造业PMI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 分别为50和51.5,均回升至扩张区间。 同时,上半年上海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较一季度提高1.4个百分点;同期第三产业增加值 同比增长5.4%,占GDP比重达到79.1%。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政策+活动"带动消费回升,上半年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
强化产业升级、需求支撑、创新驱动,上海下半年经济任务明确
第一财经· 2025-07-31 22:21
宏观经济表现 - 上半年上海市生产总值达2.62万亿元 同比增长5.1% [1] -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84.4亿元 同比增长0.2% 税收占比84.9% [1] - 6月制造业PMI指数50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1.5 均回升至扩张区间 [1] -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 较一季度提高1.4个百分点 [1] - 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 占GDP比重达79.1% [1] 投资与消费 -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6.2% 重大工程完成全年计划50.9% [2]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 以旧换新补贴带动消费超540亿元 [2] - 国际旅游入境人数424.8万人次 同比增长38.5% [2] - 离境退税商品销售额14亿元 同比增长84.9% [2] 外贸与外资 - 货物进出口总额2.15万亿元 同比增长2.4% 出口增长11.1% [2] - 对非美市场出口增长16.1% 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11.8% [2] - 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23.6% 占全市比重提升至38.1% [2] - 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16.4% 制造业利用外资增长48.7% [2] - 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家 外资研发中心19家 [2] 产业政策与发展方向 - 加快建设"五个中心" 深化三大先导产业"上海方案" [3] - 配合制定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2.0版方案 [3] - 用足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资金 加快专项债券发行 [3] - 开展工商业项目土地使用权续期试点 [3] - 促进软信业 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4] - 支持租赁商务服务业 批发零售业转型升级 [4] 创新驱动 - 全面落实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意见 [5] - 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 [5] - 促进专业孵化器功能提升 建设高质量概念验证平台 [5] - 出台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实施意见 [5]
北交所市场点评:震荡调整,关注拐点信号
西部证券· 2025-07-31 19:12
行情复盘 - 7月30日北证A股成交金额270.1亿元,较上一交易日增加5.9亿元,北证50指数收盘价1439.64,下跌1.75%,PE_TTM为67.33倍,北证专精特新指数收盘价2459.66,下跌1.57%[1][7] - 当日北交所268家公司中81家上涨,4家平盘,183家下跌,涨幅前五为云创数据(28.1%)、科力股份(9.6%)等,跌幅前五为基康仪器(-12.0%)、五新隧装(-8.7%)等[1][16] 重要新闻 - 智谱发布Agent大模型GLM - 4.5,在已公布同类模型中价格最低,低价策略将冲击市场[2][19] - 国家发改委强调基金在长期布局领域发挥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作用,支持重大战略等薄弱环节[2][20] 重点公司公告 - *ST广道股票于2025年7月31日复牌,存在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2][20] - 新赣江拟继续用闲置自有资金买理财产品,单笔或未到期余额不超1.65亿元,期限一年[2][21] - 乐创技术两股东拟分别减持不超325,726股(占总股本0.46%)、不超374,194股(占总股本0.53%)[2][22] - 德源药业1类新药注射用DYX116新适应症获临床试验批准[2][23] - 天宏锂电等共同设立子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公司出资1260万元占42%[2][24] 风险提示 - 存在政策监管、北交所政策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等风险[3][26]
直面掌门人|中天科技薛驰:向新向海向外 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
上海证券报· 2025-07-31 16:53
公司发展历程与财务表现 - 自2002年上市以来营业收入增长超100倍 累计纳税超138亿元 向股东分红累计近34亿元 市值增长40余倍 [2] - 1992年进军光纤通信 2002年迈入智能电网 2011年布局新能源 形成多领域协同发展格局 [4] 战略布局与创新体系 - 以差异化创新为根基 构建新能源为突破 海洋经济为龙头 智能电网为支撑 数字通信为引擎的多板块协同生态 [2] - 2023-2025年经营方针均围绕"创新"主题:2023年"创新驱动 合规奋进" 2024年"固本兴新 合规精进" 2025年"守正创新 贡献驱动" [4] - 打造7个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和14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4] - 2024年研发投入19.44亿元 占营业收入比例超4% 研发人员超2700人 博士硕士占比超10% [23] 技术突破与产业成果 - 2010年成功研制国内首根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光纤预制棒 突破国外技术垄断 [17] - 2024年新增160余项新产品 其中30余项通过国家级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 [19] - 在电力领域成为特高压建设主力军 海洋领域实现±525kV直流海缆技术突破 新能源领域半固态电芯具备量产条件 [18] - 截至2024年4月23日能源网络领域在手订单约312亿元 其中海洋系列134亿元 电网建设140亿元 新能源38亿元 [19] 国际化战略与海外布局 - 2002年起布局海外 已在欧盟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设立5家海外工厂 14个海外营销中心 40多个海外办事处 [10][27] - 2024年境外营业收入占比近两成 土耳其工厂2024年实现超1亿元净利润 [27] - 启动"海外再造一个中天"行动 推行"三个全球"战略(全球思维 全球布局 全球服务) [10][29] - 通信 电力 海洋板块海外建厂计划正在积极推进 [28] 组织管理与人才机制 - 设立5000万元人才基金引进国际化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 [23] - 推行"知识产权银行"项目 超11000名员工开设账户 累计发放奖金超2000万元 [24] - 实施"三我众创"机制(我工作 我思考 我建议)并推广至海外工厂 [24][28] - 建立未来产业研究院承担中央研究院职能 布局新领域和新技术 [23]
天铁科技:以减振(震)业务和锂化物新能源业务为主要发展方向
金融界· 2025-07-31 08:45
业务方向 - 公司当前主要发展方向为减振(震)业务和锂化物新能源业务 [1] - 公司将持续关注国家政策导向及市场发展趋势以指导业务布局 [1] 产品与创新 - 公司坚持创新驱动以完善产品体系并提升产品竞争力 [1] - 公司积极拓展客户及市场空间以增强业务覆盖范围 [1] 投资者问询回应 - 公司未直接回应干冷器和换热器产品在算力数据中心建设中的应用可能性 [1] - 公司感谢投资者关注但未提供具体业务细节或技术应用信息 [1]
中天立,立中天——解构中天科技跃迁史
上海证券报· 2025-07-31 02:03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从江苏省如东县河口砖瓦厂起步,发展成为横跨通信、电网、海洋、新能源等多个领域的高端制造龙头企业,业务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6][7] - 公司标志性建筑为高143米的海缆立塔,生产的海缆经长江入海输往全球 [6][7] - 公司成为南通市递给世界的名片,是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样本 [7] 技术创新突破 - 2010年成功生产出国内首根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预制棒,打破日本、美国巨头垄断,占据产业链70%价值 [8][9] - 研发团队历时3年绘制4万多张图纸,近60人参与攻关 [9] - 目前开展多芯光纤、空芯光纤等前沿技术研发,实现从跟随创新到源头创新的跨越 [9] - 电力板块保持特高压建设领先地位,每年多项新产品达国际领先水平 [10] - 海洋领域完成±525kV直流海缆技术"五连跳",构建海洋能源开发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10] - 新能源领域率先卡位固态电池研发,半固态电芯产品已具备量产条件 [11] 研发与市场成果 - 2024年新增160余项新产品,其中30余项通过国家级鉴定达国际领先/先进水平 [11] - 截至2024年4月,能源网络领域在手订单312亿元(海洋134亿元、电网140亿元、新能源38亿元) [11] - 近期中标国内外通信电力项目36.17亿元,海洋项目17.22亿元 [11] 人才战略机制 - 研发人员超2700人,博士、硕士占比超10%,设立5000万元人才基金引进国际化领军人才 [13][14] - 推行"知识产权银行"项目,超11000名员工参与创新建议,累计发放奖金2000万元 [15] - 典型案例:博士伉俪郭朝阳、曹珊珊分别担任海洋系统总经理和副总工程师,突破水下湿插拔连接器技术 [13] 国际化与制造升级 - 境外营收占比近两成,在5国设立工厂、14个海外营销中心,产品出口160多国 [17] - 土耳其工厂2024年净利润超1亿元,成为国际化标杆 [17] - 提出"精确制造2.0"战略,从定性转向定量以应对国际高端客户需求 [16][17] - 计划在通信、电力、海洋板块加速海外建厂,目标"海外再造一个中天" [18][19]
瑞晨环保:公司将继续深化创新驱动
证券日报网· 2025-07-29 19:50
公司将继续深化创新驱动并拓展新产品新商业机会[1] 公司将持续实行双坐标战略从客户群的纵向拓展和产品族的横向拓展两个维度积极开拓市场[1] 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宗旨以现有优势产品高效节能离心风机和高效节能离心水泵为基础持续进行研发和优化[1] 公司在节能燃烧类产品电机等领域大力研发拓展新产品以及相配套的智慧节能管控系统形成多产品组合的综合解决方案[1] 公司除了在钢铁水泥行业继续深耕将持续布局造纸铝行业有色化工等领域为公司的业务和利润创造更多增长空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