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
搜索文档
绿色金融发展年度报告(2025):融合化、转型化、市场化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5-15 13:4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4年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按下加速键,在政策体系、市场运行、产品服务、机构发展、区域建设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2025年绿色金融发展或呈现六大特征,包括与科技金融、数字金融融合,转型金融发展,被动产品发展,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价格信号强化,加强国际合作等[1][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2024: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按下加速键 - 转型金融成为绿色金融顶层设计的发力点:顶层设计完善,国家级文件加速出台,标准体系更新突出转型金融,监管制定相关标准,地方机制落地实施[9][10] - 全国碳市场扩容预期推动价格提升: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扩容预期带动价格提升、交易量略微下降,交易额上涨,地方碳市场量跌价升,试点间量价差异明显[13][14][21] - 传统绿色金融产品呈多元化、国际化发展:产品种类丰富,ESG体系完善,国际化进程加快,绿色信贷和债券多元化、精细化发展,国际化服务跨境项目[25][26] - 金融机构积极推动“首创”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落地:银行业“首创”服务方案助力多行业转型,保险行业开展绿色保险实操创新[28][29] - 绿色信息披露标准不断完善,披露要求不断提升:中国迈入ESG信息强制披露阶段,金融机构以身作则,披露主体范围扩大[30][32][33] - 部分地区加速探索转型金融,形成宝贵的“地方经验”:多地出台地方性转型金融目录,实践应用涵盖多方面,区域协同效应显现[35][37][38] - 不断提升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中的领导力:国际话语权与领导力提升,合作成果推进,金融机构发挥主体作用支持跨境合作[41][42][43] 2025:绿色金融六大趋势展望 - 绿色金融、科技金融与数字金融将加速融合发展:实体经济转型推动三者融合,科技金融提升精准性,数字金融优化服务模式,绿色金融推动二者发展[46][47][49] - 转型金融仍将是绿色金融的重要发展方向:顶层设计与标准体系完善,加速工具创新,产品将扩容[50][51] - 以ESG指数ETF为代表的被动产品将迎来大发展:资本市场改革带来机遇,可持续发展指数体系完善,衍生品或有发展机遇[54][55] - 绿色金融交易市场将呈现多层次化发展:完善两大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平台,加速绿色金融信息化平台建设[59][60][61] - 价格信号作用将得到强化,推动形成绿色溢价:资本市场发挥更大作用,解决碳核算问题,推动企业成本内部化,培养支付意愿[63][64][67] - 面对全球气候治理多重挑战,将主动加强国际合作:美国“退群”、欧盟强化壁垒带来挑战,我国将制定NDC,应对壁垒,加强合作[68][69][72]
欧盟碳市场行情简报(2025年第78期)-20250513
国泰君安期货· 2025-05-13 14:4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短期震荡偏强,上方压力位€75;中期下跌风险仍存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市场风险偏好持续回暖,EUA大幅上涨 [1] 相关目录总结 市场行情 - 一级拍卖价格71.01欧元/吨,涨幅1.15%,投标覆盖比1.56 [1] - 二级EUA期货结算价73.41欧元/吨,涨幅4.29%,成交3.39万手,涨幅1.37 [1] - 2025年5月12日EUA拍卖量324.55万吨,拍卖价格71.01欧元/吨,拍卖收入23046万欧元,投标覆盖比1.56,CBAM证书价格64.16欧元/吨 [1] - 2025年5月12日期货结算价73.41欧元/吨,较5月9日涨4.29%,成交量3.39万手,较5月9日涨1.37;现货结算价72.31欧元/吨,较5月9日涨4.27%,成交量3501手,较5月9日涨13.00 [1][2] 利多因素 - 中美发布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自5月14日起,美国对中国新增关税降至30%,中国对美国新增关税降至10%,市场风险偏好持续回暖 [1] - 最新卫星图像显示俄罗斯近期在芬兰边境新增部署130个军事营地及3座大型仓库,与俄乌战争前夕部署相似,引起北约警觉 [1] 利空因素 - 欧洲地区气温回暖,风电、光伏发电资源将有所上升 [1] - 因能源成本过高,大型化工企业Sabic正在考虑将生产基地迁出欧盟 [1] - 特朗普正积极考虑亲自参加5月15日伊斯坦布尔俄乌元首会晤的可能性,助力俄乌停战 [1]
4月全国碳市场交易升温 碳配额日均成交量环比增近50%
证券时报网· 2025-05-12 10:57
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提升 - 4月全国碳市场碳配额(CEA)日均成交量为23.31万吨,较3月的15.88万吨增长接近50% [1] - 四分之三以上交易日的成交量超过10万吨量能水平 [1] - 交易活跃度和稳定性提升,清明假期影响有限 [1] 行业扩容政策推动市场预期 - 生态环境部印发《通知》,明确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名录管理、数据质量管理、配额分配清缴等全流程要求 [1] - 年度直接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单位纳入重点排放单位名录 [2] - 纳入全国碳市场管理的单位不再参与地方碳市场相同行业管理,避免重复管控 [2] 碳市场价格持续下跌 - 4月CEA日均收盘价为82.26元/吨,较3月的87.90元/吨下跌6.42% [2] - 价格呈波动下降态势 [2] - 预计5月CEA买入价格预期为78.37元/吨,卖出价格预期为82.66元/吨,中间价为80.52元/吨 [2] - 买入价格指数下跌7.70%,卖出价格指数下跌7.32%,中间价格指数下跌7.51% [2]
完善“碳普惠”释放绿色动力
经济日报· 2025-05-12 05:59
绿色消费与碳普惠发展现状 - 绿色消费成为消博会焦点 展现我国推动绿色消费和循环经济的积极行动 [1] - 碳普惠通过市场化机制激励个人、家庭、社区及中小微企业绿色减碳 将分散行为转化为"绿色权益" [1] - 我国在碳普惠制度设计、平台建设、方法学开发等方面取得进展 各地出台特色方法学 [1] - 数十个地方数字碳普惠平台上线 如北京"绿色生活季"、上海"随申行"、武汉"武碳江湖" [1] - 平台实现个人碳减排量计量与可视化 支持兑换礼品礼券、捐赠公益项目、参与碳中和众筹 [1] 碳普惠体系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 - 碳普惠体系处于探索阶段 制度体系不健全 技术规范和应用场景不成熟 [2] - 缺乏系统价值量化机制和市场转化路径 需打通"减排—资产—融资"链条 [2] - 推动碳减排价值资产化 探索与碳市场、绿色金融协同 [2] - 需出台国家层面方法学指南 制定统一核算规则、标准和认证机制 [2] - 探索地方碳市场+碳普惠双轨机制 开发碳资产证券化产品 [2] 数字化碳普惠平台的应用拓展 - 需完善平台系统架构、方法学、核算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 [3] - 运用物联网、区块链、AI技术提升全场景低碳行为数据采集与处理能力 [3] - 探索碳积分与绿色信贷、消费券、供应链招标联动 增强激励成效 [3] - 拓展减排量在企业碳抵消认购、大型活动碳中和、生态修复等场景应用 [3] 碳普惠与公共治理融合 - 探索碳积分应用于场馆预约、医院挂号、金融服务、公益捐赠等领域 [4] - 引导商超、酒店、餐饮、金融网点参与 激励居民绿色消费 [4] - 推动平台与社区数字治理系统互联 将减碳表现纳入基层评优体系 [4] - 建立"低碳社区"激励机制 依据减排绩效与参与率评星评级 [4]
4月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提升
中国化工报· 2025-05-09 11:08
碳市场交易活跃度 - 4月份全国碳市场CEA日均成交量为23.31万吨,较3月增幅接近50% [1] - 3/4以上交易日的成交量保持在10万吨量能水平之上 [1] - 交易活跃度提升受生态环境部《通知》推动,明确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管理要求 [1] 碳市场价格走势 - 4月CEA日均收盘价为82.26元/吨,较3月87.90元/吨下跌6.42% [1] - 价格呈波动下降态势 [1] - 预计5月CEA买入价格预期为78.37元/吨,卖出价格预期为82.66元/吨,中间价为80.52元/吨 [2] - 5月买入价格指数下跌7.70%,卖出价格指数下跌7.32%,中间价格指数下跌7.51% [2]
创新金融工具及其在管辖REDD发展中的作用+
世界银行· 2025-05-09 07:10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行业投资评级 但指出REDD+市场具有显著潜力 未来可能对热带森林保护做出重要贡献 [5][18][71] 核心观点 - 实现全球净零碳排放需要充分利用热带森林作为碳汇 但目前REDD+市场发展不充分 规模远低于需求 [4][11] - JREDD+方法通过区域范围量化减排量 在环境完整性方面优于传统REDD+项目 是规模化减少森林砍伐的关键 [14][15] - 创新型金融工具(森林碳债券 期权合约)可降低风险 撬动私人资本 帮助热带国家实现减排量货币化 [18][32][55] - 巴西案例显示 通过金融工具可动员900-180亿美元期权收入和450亿美元债券投资 远超当前保护资金规模 [68][94] 行业现状分析 - 2023年REDD+减排量平均价格为11.21美元/吨CO2 较2019年3.9美元显著增长 但仍低于30-50美元/吨的可行成本 [11][12] - 自愿碳市场中森林碳交易量从2019年2800万吨CO2增至2021年1.42亿吨 但2023年回落至3580万吨 占市场总量34% [22][23] - 目前12.6GtCO2e(占全球排放24%)纳入碳定价计划 价格区间0.46-176美元/吨 政策强化将刺激REDD+需求增长 [21] 金融工具创新 森林碳债券 - 本质是对碳减排信用额的远期购买 债券持有人支付初始金额 到期兑换约定量减排证书 [44][48] - 设计包含反转缓冲机制 仅分配永久性保证的减排量 收益率曲线随政策可信度和碳价预期波动 [48][61] - 巴西案例显示可通过债券筹集450亿美元前期投资 远超终结非法砍伐所需资金 [68][94] 期权合约 - 看跌期权帮助国家锁定最低销售价格(如10美元/吨CO2) 降低借款成本 [56][58] - 看涨期权允许企业对冲合规成本风险 巴西通过交易2030年期权可获90-180亿美元收入 [57][94] - 期权组合可实现风险对冲 看跌期权确保最低回报 看涨期权保留价格上涨收益 [62][64] 实施路径 - 初期依赖发展机构/ESG投资者支持 后期转向合规市场 发行由减排量支持的债券 [53][61] - 需建立监测报告核查(MRV)机制 采用前瞻性基线(非历史数据)评估毁林风险 [67][84] - 多边机构可支持市场创建 巴西因成熟金融市场和碳汇规模具备领导潜力 [73][101]
碳市场发展壮大,碳服务如何才能跟上?
中国环境报· 2025-05-07 07:21
碳市场发展现状 - 全国统一碳市场形成"双轮驱动"格局,包括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交易规模持续扩大[1] - 强制碳市场涌现计量检定校准、检验检测、排放报告编制、技术审核等专业服务[1] - 自愿碳市场出现项目设计文件编制、碳汇计量监测、减排量核算报告编制、项目审定等服务模式[1] - 新增问题诊断、交易咨询、履约咨询、碳资产咨询、碳会计、碳金融、能碳数字化等服务需求[1] 行业发展问题 - 强制碳市场需求不足:覆盖行业有限、配额分配宽松、未引入有偿分配,企业配额管理意愿低[2] - 自愿碳市场需求受限:项目方法学有限、开发项目少、消纳途径有限、跨境机制不明确[2] - 专业服务发展不均衡:检定校准、核算核查初具规模,碳资产管理等服务不成熟[2] - 行业准入门槛低:除个别环节外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缺乏专项扶持政策[2] 发展建议 - 健全产业政策:加强顶层设计,扩大市场规模,制定指导性政策文件[3] - 培育机构矩阵:推动差异化发展路径,支持节能环保等领域机构转型[4] - 丰富服务场景:提升多口径核算、数据审核等传统服务,培育能碳数智化等新业态[4] - 构建监管机制:落实机构准入机制,制定服务评价标准,强化跨部门监管联动[5][6]
全国碳市场行情简报-20250501
国泰君安期货· 2025-05-01 09:4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建议缺口企业暂时观望,等待价格跌至合适位置再采购 [3] - 2025 年剩余 40%强制流通配额只能满足部分市场需求,约 0.4 - 0.5 亿吨市场需求或由盈余企业自愿卖出来满足 [3] - 新纳入行业 2024 年度履约不设配额缺口,全国碳市场缺口略有下调,但对供需平衡影响有限;扩围方案带来短期情绪利空,或加速强制流通配额释放,综合价格 5 月底部区间 50 - 60 元/吨 [3] - 强制流通配额耗尽节点延后,上涨动能或出现在三季度末、四季度初;若盈余企业卖出节点继续后移,价格底部越低,反弹高度越有限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情 - CEA 方面,CEA21、23、24 大跌,挂牌 10.63 万吨,大宗 71.23 万吨;CEA19 - 20 收盘价 73.00 元/吨,涨跌幅 0.00%;CEA21 收盘价 70.50 元/吨,涨跌幅 - 3.42%;CEA22 收盘价 73.00 元/吨,涨跌幅 0.00%;CEA23 收盘价 70.80 元/吨,涨跌幅 - 2.71%;CEA24 收盘价 70.00 元/吨,涨跌幅 - 4.33%;总成交量 80.23 万吨,总成交额 5663.82 万元 [3][4][5] - CCER 方面,挂牌协议成交量 0.00 万吨,成交均价 96.13 元/吨,涨跌幅 1.19%,成交额 0.25 万元,累计成交量 168.98 万吨 [3][5] 策略 - 建议缺口企业暂时观望,等待价格跌至合适位置再采购 [3] 核心逻辑 - 2025 年剩余 40%强制流通配额只能满足部分市场需求,约 0.4 - 0.5 亿吨市场需求或由盈余企业自愿卖出来满足 [3] - 新纳入行业 2024 年度履约不设配额缺口,全国碳市场缺口略有下调,但对供需平衡影响有限;扩围方案带来短期情绪利空,或加速强制流通配额释放,综合价格 5 月底部区间 50 - 60 元/吨 [3] - 强制流通配额耗尽节点延后,上涨动能或出现在三季度末、四季度初;若盈余企业卖出节点继续后移,价格底部越低,反弹高度越有限 [3]
《洞见ESG》4月刊:ESG强制信披倒计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30 20:45
文章核心观点 介绍《洞见 ESG》4 月刊内容,涵盖 ESG 政策动态、A股 上市公司 ESG 报告披露情况、行业 ESG 表现及相关环保话题等信息 [2][3][4] 政策速递 - 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2025 年 7 月 1 日起施行,要求上市公司按规定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458 家上市公司需做好准备 [3] - 生态环境部发布方案,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新增 1500 家重点排放单位,扩围后预计重点排放单位达 3700 家左右,覆盖排放量约 80 亿吨 [3] - 生态环境部继发布两个新 CCER 方法学后,公开征集 CCER 方法学建议,分布式能源等项目有望入围 [3] A股ESG报告披露情况 - 截至 4 月 20 日,A股 已交出 1131 份 ESG 报告,略高于去年同期,仅 20.90%的 A 股上市公司披露了 ESG 报告 [4] 行业影响 - 铝冶炼纳入碳市场,管控范围与电力行业不同,除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工业过程排放也纳入管控,2026 年碳配额缺口或达 34 万吨,企业需降低碳成本 [4] - 近十年我国水泥工业每年碳排放在 11 亿吨以上,1200 家水泥企业将纳入全国碳市场,目前减排压力不大,预计三到五年内碳配额收紧,减排成本上升 [4] 行业洞见 - ESG 强制信披名单里的青啤和重啤已完成 2024 年 ESG 报告披露,减排成果显现,年度碳排放量同比下滑,多项指标下降 [4] - 新茶饮行业发展火热,但可持续发展有隐忧,古茗、蜜雪集团、茶百道赴港上市,“315”期间多家企业被曝食品安全问题 [4] - 美股对 ESG 强制信披有重大调整,霸王茶姬在招股书中披露 ESG 章节,陈述 4 个维度要点 [4] - 化工业范围 3 碳排放占 77%,上下游协同减碳迫在眉睫 [4] 绿证情况 - 截至 2024 年 12 月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 49.55 亿个,其中可交易绿证 33.79 亿个,参与绿证交易的消费主体约 5.9 万个,同比增长 2.5 倍 [6] 首席气候官观点 - 我国需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推动细颗粒物标准限值趋严,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治理协同推进,企业应布局绿色技术 [6] 世界地球日相关 - 4 月 22 日世界地球日,正值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披季,ESG 信披与应对气候变化使命相辉映 [9] - 蚂蚁森林在河北丰宁小坝子乡举行“2025 春种活动”,种下第 6 亿棵树,当地种植超 160 万棵樟子松,森林覆盖率达 58.53% [9]
生态文明导刊丨周宏春:发挥碳市场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积极作用
搜狐财经· 2025-04-30 13:47
碳市场发展现状 - 全国碳市场包括强制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自愿性的碳减排交易市场,二者互为补充并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相衔接 [4] - 2024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年成交量1.89亿吨,年成交额181.14亿元,创2021年上线交易以来新高 [6] - 全国碳市场CEA累计成交量6.3亿吨,累计成交额430.33亿元,已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 [7] 碳市场运行机制 - 2024年交易集中在下半年,四季度成交量占全年79%,12月成交量7536.55万吨为全年峰值 [6] - CEA收盘价在2024年四季度稳定在97-106元/吨区间 [7] - 2024年换手率3.5%,较2021年和2023年的2.0%显著提升 [6] 碳市场制度建设 - 已建立33项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形成"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规范"的多层级法律制度体系 [5] - 2024年2月国务院颁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为碳市场提供上位法依据 [5] - 生态环境部发布配额分配方案,规定配额结转量与净卖出量正相关,消除企业"惜售"心态 [6] 碳市场技术影响 - 碳价代表社会节能降碳边际投资成本,促进生物质掺烧、绿氨掺烧等低碳技术应用 [7] - 煤电低碳化改造行动方案推荐三种技术路线,碳市场加速了前两种技术的推广应用 [7] - 企业建立碳减排技术储备库并动态更新,促进碳减排技术产业化 [8] 碳市场国际化发展 - 《巴黎协定》框架下碳信用促进气候资金跨国流动,降低减排成本 [1] - 推动国际碳资产以人民币结算,带动人民币国际化 [1] - 吸引"一带一路"国家参与交易,提升碳市场国际影响力 [11] 碳市场发展建议 - 扩大参与主体至金融机构、基金公司和个人投资者等多元主体 [9] - 引入配额有偿使用机制,建立一级市场提供流动性和价格参考 [9] - 开发碳金融衍生产品,丰富市场供给并提升活跃度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