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南向资金流入
icon
搜索文档
外资加仓中国,资金为什么爆买港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8 23:24
南向资金流入规模 - 截至8月18日南向资金年内累计净流入9403.07亿港元创历史新高 [1][7] - 预计全年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有望超1.2万亿港元 [2][9] - 2020年至2024年南向资金成交净买入额分别为6721.25亿港元、4543.96亿港元、3862.81亿港元、3188.42亿港元和8078.69亿港元 [7] 港股市场表现 - 上半年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最大涨幅分别达33%和49% [4] - 8月18日恒生指数跌0.37%报25176.85点恒生科技指数涨0.65% [6] - 最近3日恒生指数累计下跌1.71%其中8月18日跌0.37%8月15日跌0.98%8月14日跌0.37% [7] 资金流动特征 - 8月15日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358.76亿港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7] - 最近3日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382.97亿港元 [7] - 资金加速流入因港股估值优势及利率下行带来的流动性宽松 [8] 配置策略方向 - 主攻低估值高股息类资产和科技类资产两大方向 [2][12] - 高股息资产包括银行能源通信等行业 [14] - 科技成长板块涵盖互联网AI创新药新消费等领域 [13][14] 市场分化与资金偏好 - 6月中旬以来港股涨幅落后于A股 [4][9] - 保险资金关注高分红资产散户及私募资金聚焦短期边际改善标的 [12] - 部分机构采取哑铃策略平衡高股息与高成长资产配置 [13] 机构操作动态 - 近期对涨幅较高品种动态止盈锁定收益 [13] - 在回调中买入低估值的互联网消费和地产等板块 [13] - 增加大金融和原材料配置并关注中报后创新药AI新能源机会 [13] 中长期投资价值 - 港股稀缺资产在无风险利率下行环境中具备长期配置价值 [11] - 外资对中国股票处于历史性低配状态悲观预期反转或提供持续动力 [11] - 港股核心资产估值便宜且具备成长增速是抢占价值洼地的重要时机 [14]
外资加仓中国,资金为什么爆买港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8 23:16
南向资金流入港股 - 截至8月18日,南向资金年内累计净流入超9400亿港元,创历史新高 [1][3] - 2020年至2024年南向资金净买入额分别为6721.25亿港元、4543.96亿港元、3862.81亿港元、3188.42亿港元和8078.69亿港元 [5] - 8月15日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358.76亿港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4] 港股市场表现 - 上半年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最大涨幅分别达33%、49%,但6月中旬后表现逊于A股 [4] - 8月18日恒生指数跌0.37%,恒生科技指数涨0.65%,国企指数跌0.06% [4] - 最近3日恒生指数累计下跌1.71% [4] 南向资金配置方向 - 主攻低估值、高股息类资产和科技类资产 [1][9] - 保险资金偏好高分红资产,散户及私募资金聚焦短期边际改善标的如新消费 [10] - 机构采用"哑铃策略":一手高股息红利资产,一手高科技高弹性资产 [11] 港股投资逻辑 - 港股估值优势叠加利率下行带来的流动性宽松是资金流入主因 [6] - 港股拥有腾讯、美团、阿里等A股稀缺资产 [6] - 外资对中国股票处于历史性低配状态,悲观预期反转或推动港股持续上涨 [8] 机构观点分歧 - 部分机构认为A股补涨已透支融资杠杆,更倾向增配港股 [7] - 短期A股快速上涨可能对港股产生资金虹吸效应,但中长期港股稀缺资产仍具配置价值 [7] - 互联网、创新药、新消费等赛道被普遍看好 [11][12] 行业配置动态 - 金融板块配置力度持续强劲,科技板块配置较二季度回升 [12] - 高股息资产(银行、能源、通信)和成长性科技板块(AI、创新药)受青睐 [12] - 部分机构已对涨幅较高品种动态止盈,转投低估值互联网、消费和地产 [11]
南向资金,单日狂扫359亿元!
证券时报· 2025-08-17 20:48
文章核心观点 - ETF资金持续流入港股市场 推动港股估值修复 并在部分板块逐步争夺定价主导权 定价体系从外资主导向南向资金驱动转变 [1][8][9] 南下资金与ETF资金流动 - 8月15日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358.76亿港元 创互联互通机制启动以来新高 年初至今累计净买入9389亿港元 [1] - 年初至今超百亿资金净流入的9只股票型ETF中 6只为港股主题ETF [1][5] - 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年内净增规模469.18亿元 位列市场第一 [3] - 挂钩港股通互联网等7只指数的ETF规模增长超2000亿元 [8] 重点投资主题与业绩表现 - 互联网 非银金融和创新药三大主题领跑 [2][3] - 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年内涨幅37.14% 跑赢沪深300指数 [4] - 易方达中证香港证券投资主题ETF年内收益率64.89% 位列同类前1% [4] - 广发中证港股通非银行金融主题ETF年内收益率超50% 多只成份股涨幅翻倍 [5] ETF对港股定价体系的影响 - ETF资金持续净买入直接影响港股供求关系 在定价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7][9] - 易方达香港证券ETF规模大增 被动补券买入指数成份股 导致对多家券商持股超5% [7] - 券商H股表现远好于A股 如广发证券H股涨93.34% A股仅涨34.36% [7] - 港股定价权从海外资本向内资倾斜 恒生科技 创新药和非银金融估值体系系统性转变 [8][9] 机构观点与长期配置价值 - 港股估值修复远未结束 ETF被视为参与定价体系变革的最优解 [10] - 南向资金定价权提升 新兴产业成长空间清晰 估值相较海外市场具吸引力 [10] - 互联网行业仍处机遇期 创新药和新消费龙头未普遍高估 外资低配状态或反转 [10] - 港股作为全球最大人民币离岸市场 兼具南向资金流入和外资再配置吸引力 [11]
国泰海通:港股资金流出压力有限 南向全年增量或达1.2万亿护航流动性
智通财经网· 2025-08-10 10:48
港股市场展望 - 下半年港股有望延续牛市走势 增量资金流入和资产结构性优势是两大驱动因素 [1] - 全年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有望超过1.2万亿港元 外资配置或边际改善 [18] - 港股科技板块因估值低位有望获得增量资金青睐 [19] 融资规模分析 - 年内后续港股整体融资规模预计2500-3000亿港元 其中IPO约1500亿港元 再融资约1200亿港元 [5] - 前7个月港股融资总额达3318.8亿港元 IPO融资1278.8亿港元跃居全球首位 A股企业贡献893亿港元占比70% [2] - 港交所IPO申请队列显示207家企业在审 结合历史通过率(32%)和募资规模(21.9亿港元/家)推算后续IPO规模 [3] - 再融资市场前7个月同比增长211% 假设维持增速则年内新增需求约1200亿港元 [4] A股赴港上市动态 - 超80家A股公司计划赴港上市 已完成备案3家 已递交材料49家 [3] - 已备案/递交材料企业潜在流动性需求约2100亿港元 公告计划企业约1200亿港元 预计年内实际落地1000亿港元 [3] - 典型案例包括牧原股份(潜在募资119.6亿港元)、赛力斯(185.1亿港元)、三一重工(98.4亿港元)等 [13] 解禁与减持压力 - 25Q2港股解禁4448亿港元达全年峰值(占比50%) 但股东整体净增持260亿港元 [13] - 25Q3/Q4解禁额占比降至17%/31% 预减持披露公司数量保持平稳(7月新增3家) [14] - 必需性消费板块解禁压力上升(市值占比从1%升至5%) 医疗保健从1%升至2% 资讯科技和非必需消费压力下降 [15] - 香港日常消费零售指数PE处于历史98%分位 高估值新消费板块或面临减持压力 [15] 资金流入结构 - 南向资金前8个月净流入8300亿元已超去年全年 公募基金潜在增量3000-4500亿元 险资增量2500-4000亿元 [18] - 港股稀缺性资产(如硬科技、特色消费)吸引外资回流 国际资金偏好港股因制度灵活性和资产供给改善 [18]
港股盘整,资金逆势抢筹港股通科技ETF南方(159269)
搜狐财经· 2025-08-08 18:44
港股通科技ETF南方(159269)资金流向 - 8月7日盘中获资金逆势净申购1200万份 近10个交易日有7日实现资金净流入 [1] -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8945.28亿港元 大幅超过去年全年净买入额 [1] 流动性环境与市场预期 - 美国非农数据显示经济放缓迹象 强化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稳增长"的押注 [1] - 若美联储同步降息 下半年市场流动性将更加充沛 [1] - 南下资金持续加速流入港股市场 流动性环境整体友好 [1] 指数估值与权重股表现 - 港股通科技指数最新PE(TTM)为23.84倍 处于近十年40.31%历史分位 [1] - 第一大权重股腾讯将于8月13日披露2025年中期业绩 机构普遍看好其二季度表现 [1] 港股市场前景判断 - 历史性北水南下预示下半年港股或创新高 [1] - 经济基本面韧性较强 处于盈利下行周期尾声阶段 [1] - 政策利好持续出台 南下资金有望进一步推动港股行情向好 [1]
大摩:外资7月加速流入中国股市,主动资金增持腾讯、网易等股
智通财经网· 2025-08-06 13:28
外资基金流向 - 7月外资净流入中国股市27亿美元 高于6月的12亿美元 [1] - 被动型基金7月净流入39亿美元 主动型基金净流出12亿美元 [1] - 被动型基金主要集中在月底入场 恰逢多项"反内卷"政策发布 [1] 累计资金流动 - 今年以来境外被动型资金累计流入达110亿美元 超过2024年全年70亿美元水平 [1] - 境外主动型资金累计流出达110亿美元 低于2024年全年 [1] 板块配置变化 - 主动基金增持最多板块为传媒与娱乐、制药和保险 [1] - 主动基金减持最多板块为消费服务、耐用消费品与服装 [1] - 腾讯、网易、恒瑞医药和药明康德获增持最多 [1] - 美团和小米减持最多 [1] 南向资金流动 - 7月南向资金流入港股170亿美元 高于6月的100亿美元 [1] - 今年前7个月累计净流入达1100亿美元 超过2024年全年的1030亿美元 [1]
刷新纪录!年内南向8200亿扫货,阿里美团最吸金
天天基金网· 2025-07-28 19:43
港股市场南向资金动态 - 7月25日南向资金净买入201.84亿港元,年内累计净买入超8200亿港元(约7638亿元),刷新2024年8079亿港元(约7470亿元)的纪录 [1] - 中金公司预计今年南向资金累计流入将超万亿港元,年内相对确定增量约2000亿-3000亿港元(公募约1000亿+保险约2000亿) [2] - 若各类资金在当前港股配置比例基础上提升2%~3%,可能带来500亿-1000亿港元的额外流入 [2] 个股资金流向 阿里巴巴 - 年内南向资金净买入720亿港元,持股市值1852亿港元 [1] - 相比5月中旬峰值875亿港元,近两个月累计净卖出超150亿港元 [1] - 年内累计涨幅从56%收窄至46% [1] 美团 - 年内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506亿港元,持股市值超1316亿港元 [1] - 受外卖补贴大战影响,今年股价下跌14% [1] - 高盛预计未来一年EBIT将减少250亿元 [1] 建设银行 - 年内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453亿港元,持股市值超2784亿港元 [2] - 持股数从年初不足265亿股升至近331亿股,增幅25% [2] - 股价今年累计上涨约37% [2] 其他个股 - 中芯国际、中国移动、招商银行、腾讯控股、中国银行等年内净买入均超200亿港元 [2] - 腾讯一季度净买入达582亿港元,二季度后收窄至236亿港元 [2]
港股通50ETF(159712)涨超1.2%,市场关注结构性机会与流动性变化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8 11:13
港股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港股在AI科技重估带动下开局强劲,新消费、创新药、非银金融等板块轮动支撑 [1] - 金融与科技板块最受市场青睐,南向资金持仓以金融(尤其是银行)为核心,近期开始多元化配置信息技术、通讯服务 [1] - 外资偏好金融、可选消费及信息技术 [1] - 下半年结构性牛市韧性料将延续,人民币升值和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是重要支撑 [1] 行业分析 - 金融板块因低波动、高股息特性受险资青睐 [1] - 科技成长板块受益于融资成本降低 [1] - 长期看港股作为人民币核心资产代表,"国家风险溢价"收敛潜力大,内资定价权上升将放大重估高度 [1] 港股通50ETF - 港股通50ETF(159712)跟踪港股通50指数(930931),由符合港股通资格的50家大型企业组成 [1] - 指数成分股覆盖多个行业,侧重于金融、信息技术和消费等关键领域,具有较强的市场代表性及流动性 [1] - 没有股票账户的投资者可关注国泰中证港股通50ETF发起联接A(014689)和国泰中证港股通50ETF发起联接C(014690) [1]
港股投资周报:资源行业领涨,港股精选组合年内上涨50.61%-20250726
国信证券· 2025-07-26 15:38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港股精选组合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基于分析师推荐事件(上调盈利预测、首次关注、研报标题超预期)构建股票池,再通过基本面和技术面双重筛选选出超预期股票[13][14]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事件筛选:捕捉分析师上调盈利预测、首次覆盖或标题含“超预期”的研报事件 2. 基本面筛选:从事件股票池中选取盈利增速、估值等指标优于行业的个股 3. 技术面筛选:结合股价动量、突破新高等技术指标进一步精选 - **模型评价**:兼顾基本面逻辑与技术面趋势,长期超额收益显著[14] 2. **模型名称**:平稳创新高股票筛选模型 - **模型构建思路**:从创250日新高的股票中筛选具备持续动量的个股,结合分析师关注度与价格路径平滑性[19][21] -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 1. 初筛条件: - 样本池:上市超15个月的港股 - 分析师关注度:过去6个月≥5份买入/增持评级研报 - 股价强度:过去250日涨幅前20%[22] 2. 精细筛选: - 价格路径平滑性:计算位移路程比 $$ \text{平滑性} = \frac{\text{过去120日涨跌幅绝对值}}{\text{过去120日日涨跌幅绝对值加总}} $$ - 创新高持续性:过去120日250日新高距离的均值[21] - 趋势延续性:过去5日新高距离的均值[22]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250日新高距离因子 - **因子构建思路**:量化股价接近历史高点的程度,捕捉趋势延续性[21]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 \text{250日新高距离} = 1 - \frac{\text{Closet}}{\text{ts\_max(Close, 250)}} $$ 其中`Closet`为当日收盘价,`ts_max(Close, 250)`为过去250日最高价[21] - **因子评价**:有效识别处于强势趋势的股票,但需结合其他指标避免追高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港股精选组合模型**: - 年化收益19.11%,超额收益18.48%(vs恒生指数) - 最大回撤23.73%,信息比率(IR)1.22,跟踪误差14.55%[18] - 2025年收益50.61%,超额24.05%[16] 2. **平稳创新高股票筛选模型**: - 2025年医药板块16只入选股票平均涨幅276.6%(如诺诚健华),科技板块9只平均涨幅193.0%(如OSL集团)[27]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250日新高距离因子**: - 入选股票平均250日涨幅215.3%(如心动公司226.7%),20日涨幅中位数18.6%[27] - 创新高后5日内平均延续涨幅12.4%(传媒板块最高达18.9%)[27]
AH溢价持续缩窄 南向资金年内净买入额超2024年全年
上海证券报· 2025-07-26 02:21
南向资金流入情况 - 7月25日南向资金合计净买入201.84亿港元(沪市港股通114.74亿港元 深市港股通87.1亿港元)[1] -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合计净买入8200.28亿港元 超过去年全年的8079亿港元 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1] - 南向资金连续25个月净买入港股 国泰海通预计全年净流入额有望超万亿港元[1] - 7月以来南向资金合计净买入888.35亿港元 呈现"高位不惧 低位抢筹"特点[1]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年内累计上涨26.56% 领涨全球主要股指[2] - 南向资金成交额占港股成交额比例达约35%[2] - 主动公募基金港股持仓占比从去年底的25.8%提升至32.5% 配置规模增加1000-1200亿港元[2] - 保险资金稳步买入港股高股息板块 特别是分红比例较高的银行板块[2] 资金配置方向 - 近一个月南向资金重点买入互联网龙头、医药、银行、保险等公司[1] - 7月以来南向资金大幅买入快手-W、美图公司、地平线机器人-W等[3] - 南向资金持有快手-W 6.55亿股 较7月初增加2347万股[3] AH股溢价变化 - 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7月25日跌至123.4点 创2020年6月以来新低[3] - 今年以来AH股溢价指数累计下跌超13%[3] - 南向资金流入推动港股流动性改善 与A股流动性差距趋势性收窄[3] - 南向险资对港股红利的偏好是AH溢价缩窄的重要驱动因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