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品牌整合
icon
搜索文档
贝泰妮(300957):2024年报及2025一季报点评:产品渠道阶段性调整,库存持续消化
长江证券· 2025-05-26 10:1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6][10]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线上投流费用高、阶段性线下承压和线上产品聚焦等使公司收入和利润端承压,但精简SKU、存货持续优化,核心大单品价盘稳定,有望驱动全年利润率回升,美白防晒抗衰产品发力和中小品牌高速增长,有望带动后续收入规模增长 [1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业绩情况 - 202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7.36亿元,同比增长3.87%,归母净利润5亿元,同比下降33.53%;2025Q1实现营业收入9.49亿元,同比下降13.51%,归母净利润2834万元,同比下降83.97% [2][4] 收入端情况 - 2024年分渠道看,线上/线下/OMO渠道分别为39.1/12.7/5.2亿元,同比变动10%/-11%/持平;线上阿里/抖音/京东/唯品分别为17.3/8.3/5.3/2.9亿元,同比变动-2%/31%/41%/-7%;整体线上表现优于线下,天猫优于大盘,抖音、京东渠道快速增长,线下或受产品聚焦策略影响下滑 [10] - 2024年分品牌看,薇诺娜主品牌/薇诺娜baby/aoxmed/ZA&泊美分别实现营收49.1/2.0/0.6/5.2亿元,同比变动-5%/34%/66%/新增并表,主品牌相对平稳,中小品牌高双位数增长带动整体收入增长 [10] 利润端情况 - 2024年毛利率为73.74%,同比基本持平,销售费用率49.97%,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管理费用率8.94%,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研发费用率5.15%,同比基本持平;归母净利润率由13.7%下降为8.8%;2024年底存货由2023年的9亿元下降至6亿元 [10] - 2025Q1营业收入同比下滑13.5%,毛利率同比提升5.4个百分点至77.5%;销售费用额整体平稳,但受收入下滑影响,销售费用率被动提升,利润率下滑 [10] 投资建议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EPS分别为1.66、2.04、2.49元,维持“买入”评级 [10] 财务报表及预测指标 - 给出2024A、2025E、2026E、2027E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相关数据及基本指标数据,如营业总收入、营业成本、毛利等 [17]
中金:维持吉利汽车(00175)跑赢行业评级 目标价26.00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5-19 09:56
业绩表现 - 1Q25实现收入725亿元 同比增长25% 归母净利润56.7亿元 同比增长264% 业绩接近预告上限 [2] - 1Q25极氪实现净利润5.1亿元 单车净利润达4500元 同比大幅扭亏 [4] - 中金上调2025/2026年净利润预测15.5%/6.1%至162/176亿元 [1] 财务指标 - 1Q25毛利率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至15.8% 主要受益于新能源业务规模效应和GEA架构降本 [4] - 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至5.0% 管理费用率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至1.9% 体现整合后费用管控增强 [4] - 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6年11.4倍/10.3倍市盈率 目标价26港元对应15.0倍/13.6倍市盈率 较现价有31.7%上行空间 [1] 业务运营 - 1Q25乘用车总销量70.38万辆 同比增长48% 其中新能源车销量33.9万辆 渗透率超50% [3] - 分品牌看:吉利银河销量26万辆同比增214% 极氪销量4.1万辆同比增25% 领克销量7.3万辆同比增19% [3] - 出口销量9万辆同比增长2% 主要受益于中东等地区增量贡献 [3] 战略发展 - "一个吉利"战略推动品牌整合与资源聚焦 极氪定位向上突破 领克定位横向拓展 [5] - 通过技术共享、供应链协同和产能优化实现规模效应 海外组装工厂和渠道布局建立先发优势 [5] - 依托领克、极氪、沃尔沃品牌协同突破欧洲市场 产品在中东和亚太地区销量持续提升 [5] 未来展望 - 吉利银河品牌车型矩阵丰富 主力车型市占率稳健提升 [3] - 加速新能源车型推出节奏与智能化技术落地 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3] - 多品牌整合展现协同降本能力 高端车型领克900、极氪9X爬坡贡献盈利弹性 [4]
“时间不等人”!吉利大整合,要花多少钱?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7 15:34
核心观点 - 吉利汽车与极氪智能科技在8天内完成从拟合并邀约到官宣人事任命,标志着吉利进入"整合攻坚期",目标是归拢资源、重塑新版图 [2][3] - 合并后吉利汽车集团将成立银河事业部和极氪事业部,旗下四大主力品牌定位清晰:极氪(全球豪华科技)、领克(全球高端新能源)、银河(主流新能源)、中国星(主流燃油品牌) [3][10] - 合并旨在"杜绝重复投入,降低成本",目标包括生产降本大于3%、研发优化10-20%、管理增效10-20% [3][20] - 吉利采用"换股"方案减少现金压力,投资者可分享合并后红利,预计私有化极氪需花费超20亿美元 [9][10] - 人事调整方面,安聪慧将出任吉利控股集团CEO,淦家阅担任合并后吉利汽车集团CEO,并首次尝试轮值总裁制度 [12][16][17][18] 公司战略与整合 - 吉利已持续一年多进行供应链、SQE、中央研究院等整合工作,领克已并入极氪 [2][20] - 极氪与领克整合后产品数量将减少20%,力争研发优化10-20%,生产降本大于3%,管理增效10-20% [20] - 合并后预计研发环节每年可节省数十亿元,联合采购去年额外节省几十亿元,管理费用和营销费用将降低 [21] - 下一阶段目标包括效益增长超5%,研发效力、管理效益、营销费用效率提升15-20% [21] - 吉利明确表示不会收购极星、Smart和路特斯,也无其他已上市公司私有化计划 [21][22] 财务与市场表现 - 2025年Q1吉利营收725亿元(同比+25%),归母净利润56.7亿元(同比+264%),现金储备352亿元(环比减少78亿元) [9] - 极氪2025年Q1实现单季度盈利5.1亿元,但2021-2024年累计净亏损超260亿元 [23] - 2014年吉利曾进行品牌整合,取消三个子品牌后,2016年销量同比增长50.2%至76.59万辆 [17] - 2024年吉利销量比比亚迪少93.5万辆,正通过整合调整重回黄金年代 [7] 组织架构与人事 - 安聪慧持股极氪2.68%,将回归吉利控股"大管家"角色,兼任电池产业集团董事长 [16] - 李东辉出任吉利控股集团副董事长,主导过沃尔沃、戴姆勒等重大并购项目 [15][16] - 首次尝试轮值总裁制度,戴庆被任命为轮值总裁,拥有25年财务背景 [17][18] - 淦家阅从负责银河、中国星系列扩展至极氪科技事业群业务,成为吉利首位80后掌舵人 [18]
吉利汽车(0175.HK):推动极氪私有化 《台州宣言》深化落地 利好公司长期发展
格隆汇· 2025-05-17 10:23
收购事件 - 吉利汽车计划以每股2 57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25 66美元收购极氪全部股份 目前持有极氪65 7%股份 交易完成后极氪将成为全资附属公司 [1] - 建议购买价较纽交所最后交易日收市价溢价13 6% 较30日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溢价20% [1] - 交易属于《台州宣言》深化落地 品牌整合有利于内部资源协同和成本降低 [2] 财务影响 - 极氪2024Q3实现单季度盈利 2024Q4盈利1 5亿元 全资持有后有望增厚吉利汽车盈利 [2] - 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润161亿元 对应PE为9 8X [4] 品牌与产品战略 - 极氪 领克回归同一上市公司平台 理顺品牌定位 [2] - 2025年计划推出10款全新新能源车型 包括吉利品牌5款新车 极氪007 GT 极氪9X等 领克900 EM-P等 [3] - 智能化全面升级 银河新车搭载干里浩瀚智驾方案 领克900 EM-P首搭英伟达Thor芯片 [3] 技术平台与行业前景 - GEA架构支撑新车周期 极氪 领克 银河新能源转型顺利 规模效应凸显 [4] - 燃油车基盘稳固 联营企业创新出海模式打开海外市场 [4]
李书福重塑吉利:资源集中、管理分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6 22:44
吉利与极氪合并战略 - 公司宣布吉利汽车与极氪智能科技合并,仅用8天完成从拟合并邀约到官宣人事任命 [1] - 合并背景是新能源淘汰赛加剧,公司需改变品牌"小而散、散而乱"的形象,凝聚资源应对竞争 [1] - 合并后公司内部将成立银河事业部和极氪事业部,旗下四大主力品牌为极氪、领克、银河和中国星 [2] - 合并目标包括生产降本大于3%、研发优化10-20%、管理增效10-20% [2] - 公司已持续一年多整合供应链、SQE、中央研究院及领克并入极氪等工作 [1][10] 组织架构调整 - 安聪慧将出任吉利控股集团CEO,不再负责极氪经营业务 [2] - 淦家阅将担任合并后吉利汽车集团CEO,职责范围扩大至银河和极氪事业部 [2][9] - 李东辉将出任吉利控股集团副董事长,负责董事局日常管理和集团投融资 [6] - 公司首次尝试轮值总裁制度,任命戴庆为轮值总裁 [9] - 安聪慧目前持股极氪2.68%,并兼任电池产业集团董事长 [7] 财务与资本运作 - 公司拟以25.66美元/股价格收购极氪剩余34.3%股份,预计花费超20亿美元 [4] - 2025年Q1公司营收725亿元(同比+25%),归母净利润56.7亿元(同比+264%) [4]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现金储备352亿元,较去年四季度减少78亿元 [4] - 极氪2025年Q1实现单季度盈利5.1亿元,但2021-2024年累计净亏损超260亿元 [13] - 合并后投资者可能通过换股成为吉利汽车股东,减少现金支出 [5] 整合效果与挑战 - 极氪与领克整合后产品数量将减少20% [10] - 研发环节预计每年可节省数十亿元,联合采购去年额外节省几十亿元 [11] - 下一阶段目标包括效益增长超5%,研发效力、管理效益和营销费用效率达15-20% [11] - 整合面临挑战包括两家上市公司沟通成本高和员工激励机制不一致 [10] - 公司明确表示除极氪外,目前没有对其他已上市公司进行私有化的计划 [11] 历史经验与未来展望 - 公司2014年曾进行"一个吉利"整合,取消三个子品牌,后销量增长50.2%至76.59万辆 [2][7] - 2024年吉利比比亚迪少卖93.5万辆新车,正通过整合试图重回黄金年代 [2] - 合并成功后港股上市公司吉利汽车或将迎来市值重估 [6] - 公司旗下还有路特斯、沃尔沃、极星、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和曹操出行五大子公司 [11] - 整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短暂阵痛,包括影响员工工作状态和财务报表 [13][14]
“一个吉利” 加速成形:确定的和未知的
晚点LatePost· 2025-05-16 21:33
核心观点 - 吉利汽车一季度业绩表现强劲,销量、营收和利润均实现显著增长,其中销量同比增长48%至70.4万辆,营收同比增长25%至725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264%至56.7亿元 [4] - 公司正在加速推进"一个吉利"战略,计划通过私有化极氪实现品牌整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协同效应 [5][6] - 合并后预计将实现显著成本节约,目标为研发、管理和营销效益提高15%-20%,增长效益提高5%以上 [8] - 高管团队进行重大调整,淦家阅将出任吉利汽车集团CEO,安聪慧接任吉利控股集团CEO [6][7] - 公司明确表示不会对其他上市公司(如极星、Smart、路特斯)进行私有化 [10] 业绩表现 - 一季度新车销量70.4万辆,同比增长48% [4] - 一季度营收725亿元,同比增长25% [4] - 归母净利润56.7亿元,同比增长264% [4] - 销售和行政费用下降,但研发开支增长近25% [8] 品牌整合 - 极氪将回归吉利体系,成为全资附属公司并从纽交所退市 [4][5] - 整合流程分为多个阶段:谈判合并条件、股东大会表决、交割完成 [5][6] - 整合原因包括提高决策效率(目前需要两家公司各自董事会批准)和统一激励机制 [6] - 极氪定位将保持为全球豪华科技品牌,领克为全球新能源高端品牌,吉利银河和中国星为全球主流品牌 [11] 管理架构调整 - 淦家阅(44岁)出任吉利汽车集团CEO,权责范围扩大至管理吉利自有所有汽车品牌 [6][7] - 安聪慧(55岁)接替李东辉担任吉利控股集团CEO,全面负责集团运营管理 [7] - 李东辉转任吉利控股集团副董事长,负责董事局日常工作管理和集团投融资管理 [7] - 戴庆被任命为吉利控股集团轮值总裁 [7] 成本控制与协同效应 - 目标合并后研发、管理和营销效益提高15%-20%,增长效益提高5%以上 [8] - 参考极氪与领克整合经验,预计可节约3%以上生产制造成本、10%-20%研发投入和管理费用 [8] - 已在7个技术领域推进协同,包括辅助驾驶、智能座舱、动力电池等 [11] - 一季度极氪销售费用节省9.2%,营收增长1.1% [8]
“美股一年游”的极氪,还能讲出什么故事
美股研究社· 2025-05-16 20:07
核心观点 - 极氪在成立三年后快速IPO,但仅一年后即被吉利汽车以25.66美元/股的价格私有化退市,成为"中国新势力最快退市"案例 [3] - 私有化退市是吉利应对新能源行业激烈竞争的主动调整,旨在整合资源、减少内耗,以"一个吉利"战略重新定位极氪品牌 [14][16] - 极氪退市前面临产品迭代混乱、销量持续下滑等问题,2025年1-3月极氪001交付量分别为4359/3933/2976辆,4月品牌交付量同比降15% [9][10][12] - 私有化代价为22.4亿美元(约162亿人民币),占吉利436亿现金流的37% [8] - 整合后极氪与领克形成"极氪向上(30万+)、领克向宽(20万+)"的差异化定位,2025Q1双品牌毛利率达16.5%,极氪单品牌利润率升至21.2% [16][19] 掉队的必然 - 2024年新能源行业格局剧变:小米SU7凭借生态优势快速上量,问界M9单车型11个月大定破19万,零跑/理想交付量同比显著增长,极氪独立作战模式难以应对 [9][10] - 产品策略失误:2024年3月发布小幅改款的001,8月又推出大幅改动的2025款001/007,引发老用户维权,被批"一年磨三剑" [9] - 资源错配矛盾:极氪占用集团70%资源但销量仅占10%,2025年32万辆目标截至4月仅完成17.22% [12] - 资本市场表现平淡:IPO首日涨34.57%至28.26美元,一年间股价波动于13-33美元,退市前市值约70亿美元 [13] 不那么完美的新故事 - 品牌整合效果初显:2025Q1极氪科技净亏损收窄60%,综合毛利率19.1%创历史新高,预计研发费用率降至6%,物料成本降5-8% [17][19] - 渠道整合痛点:部分省份售后网点稀少,领克与极氪售后体系未完全打通,代理制扩张引发高端用户服务体验担忧 [20] - 未来可能性:极氪或与领克/银河组建新能源集团,不排除再度上市,但需面对20-30万元市场空白和更激烈竞争 [20][21] - 行业竞争关键点:爆款车型、用户服务、成本控制能力成为新势力生存核心要素 [23]
“一个吉利” 加速成形:确定的和未知的
晚点Auto· 2025-05-15 23:38
公司业绩与战略整合 - 吉利汽车一季度销量70.4万辆,同比增长48%,营收725亿元,同比增长25%,归母净利润56.7亿元,同比增长264% [2] - 公司提出"一个吉利"战略,计划通过私有化极氪实现品牌整合,解决"小而散、散而乱"问题,提升资源协同效率 [2][4] - 极氪私有化流程分为谈判合并条件、股东大会投票、交割三个阶段,完成后将成为吉利全资附属公司 [4][5] 管理层调整 - 淦家阅将出任吉利汽车集团CEO,权责范围扩大至所有自有汽车品牌 [5][6] - 安聪慧接替李东辉担任吉利控股集团CEO,全面负责集团运营管理 [6] - 李东辉转任吉利控股集团副董事长,戴庆被任命为轮值总裁 [6] 成本优化目标 - 合并极氪后,研发、管理和营销效益目标提高15%-20%,增长效益目标提高5%以上 [8] - 一季度吉利汽车销售费用下降,极氪销售费用节省9.2%,但两家公司研发开支均增长近25% [8] - 参考极氪与领克整合经验,预计生产制造成本节约3%以上,研发投入和管理费用节约10%-20% [8] 品牌定位与协同 - 整合后极氪定位全球豪华科技品牌,领克定位全球新能源高端品牌,吉利银河和中国星定位全球主流品牌 [12] - 吉利控股计划在7个技术领域推进协同,包括辅助驾驶、智能座舱、动力电池等,其中三项已基本完成整合 [12] - 明确极星、Smart、路特斯等非全资品牌不在当前整合计划内,吉利汽车控股将成为自有品牌旗舰上市主体 [10] 整合挑战与不确定性 - 极氪从独立运作回归体系后,其战略重要性可能从独立高端品牌转向服务母公司价值增长 [11] - 品牌间研发、供应链、市场推广的资源倾斜问题尚未明确,尤其与快速推进的吉利银河业务存在潜在冲突 [12] - 约14万名员工的激励机制调整和职能整合存在执行难度,可能影响最终协同效果 [13]
降本增效成主旋律: 新能源车企加速品牌整合
中国证券报· 2025-05-13 04:36
蔚来汽车组织架构调整 - 蔚来汽车对旗下乐道品牌和萤火虫品牌进行大幅组织架构调整 整合进入蔚来体系 涉及产品研发 用户服务 车型营销等部门 [1] - 乐道品牌新设产品设计与研发一级部门和用户服务一级部门 原事业部中的多个职能划入新部门 [2] - 萤火虫事业部划入产品设计与研发集群 不再作为独立事业部 仅在品牌层面保持独立 [2] - 调整目的是深化资源整合和管理提效 品牌层面仍保持独立 [1] 行业品牌整合趋势 - 2024年下半年以来 多家车企进行品牌整合 包括上汽荣威与飞凡 吉利几何与银河 长城欧拉等 [3] - 吉利极氪完成对领克的收购及注资 预计联合采购成本降低5%-8% 产能利用率提升3%-5% 研发投入降低10%-20% [1] - 车企品牌整合主要目的是降本增效 应对日益激烈的新能源市场竞争 [1][4] 行业竞争环境变化 -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强度不断加码 车企越来越重视财务健康和单车利润 [1] - 行业从"多生孩子好打架"策略转向战略收缩 品牌整合成为趋势 [4] - 消费者购车时平均只考虑3个品牌 车企面临品牌重塑挑战 [5] - 新车研发周期从36个月压缩至18个月 快速捕捉需求和推出差异化产品成为关键 [5] 品牌整合驱动因素 - 新增品牌导致管理成本上升百分之十几 但销量贡献可能不足10% [4] - 企业资源有限 新增品牌意味着边际资源递减 [4] - 品牌成功具有偶然性 过度扩张策略边际效应快速递减 [4] - 车市从蓝海转向红海 竞争加剧倒逼战略收缩 [4]
对话安聪慧:极氪领克整合下的差异化突围与战略协同
中国经济网· 2025-05-12 17:19
品牌整合战略 - 领克与极氪整合后推出首款产品领克900 定位智享百变旗舰大六座SUV 售价28.99万元起 上市1小时大定破10000辆 [1] - 整合战略涵盖品牌重构 后台支持与智能制造等多领域协同 目标实现1+1>2的战略纵深 [1] - 极氪品牌向上聚焦豪华商务市场 领克品牌向宽覆盖更多细分市场及海外区域 [4] 产品差异化定位 - 极氪9X与极氪009光辉代表品牌向上竞争 面向成功人士及高端消费者 [4] - 领克900侧重大型家用SUV市场 在设计 技术及功能配置上与极氪产品形成差异化 [4] - 极氪定位豪华商务市场 领克聚焦家庭使用场景 双方在细分市场各有优势 [4] 协同效应与行业竞争 - 通过品牌重构与规模化效应提升整体竞争力 强化市场地位 [6] - 新能源汽车时代为中国车企提供高端豪华品牌发展机遇 [6] - 品牌与企业文化被视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