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聚焦
搜索文档
研报掘金丨东吴证券:维持伟星新材“买入”评级,业绩依然承压,坚守高质量发展
格隆汇APP· 2025-08-14 17:48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2.71亿元 同比下降20.25% [1] - 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1.57亿元 同比下降15.55% [1] - 境外收入1.48亿元 同比下降12.03% [1] 业务发展 - 持续推进"同心圆"战略与全屋水生态业务落地 [1] - 防水业务实现稳健增长 [1] - 净水业务持续优化调整 [1] 区域表现 - 华东 东北 华中地区销售收入出现明显下滑 [1] - 海外业务处于先期布局与整合阶段 [1] 战略举措 - 通过战略聚焦与转型升级应对行业竞争压力 [1] - 聚焦核心主业与零售基本盘 [1] - 持续夯实零售渠道能力并推进产品服务创新 [1] - 稳步推进商业模式升级与海外市场开拓 [1]
伟星新材(002372):业绩依然承压,坚守高质量发展
东吴证券· 2025-08-14 11:18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1] 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营收20.78亿元同比-11.33%,归母净利2.71亿元同比-20.25%,Q2营收11.83亿元同比-12.16%,归母净利1.57亿元同比-15.55% [7] - PPR系列产品收入9.32亿元同比-13.04%,PE系列4.11亿元同比-13.28%,PVC系列2.90亿元同比-4.21%,其他产品4.24亿元同比-8.39% [7] - 2025Q1-Q2销售毛利率分别为40.45%/40.53%,同比分别下降1.0pct/2.1pct,PPR产品毛利率降1.6pct,PE产品降2.8pct,PVC产品升2.6pct [7] - 经营性现金流净额5.81亿元同比增加约3亿元,中期分红1.57亿元,股利支付率约58% [7] 财务预测 - 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调整为8.89/10.50/11.99亿元(原预测10.82/12.25/13.59亿元),对应PE为19.7X/16.7X/14.6X [7] - 2025E营业总收入5.911亿元同比-5.68%,2026E/2027E分别增长6.06%/6.66%至6.269/6.687亿元 [1] - 2025E归母净利8.89亿元同比-6.71%,2026E/2027E分别增长18.16%/14.13%至10.50/11.99亿元 [1] 市场数据 - 收盘价11.00元,一年最低/最高价10.13/16.46元,市净率3.83倍,总市值175.12亿元 [5] - 每股净资产2.87元,资产负债率22.93%,总股本1.59亿股 [6] 业务表现 - 华东、东北和华中地区销售下降明显,境外收入1.48亿元同比-12.03% [7] - 防水业务稳健增长,净水业务持续优化,"同心圆"和全屋水生态战略持续推进 [7] - 零售渠道市场份额预计保持提升趋势,服务户数降幅小于收入表现 [7] 财务指标 - 2025E毛利率41.27%,2026E/2027E提升至41.79%/42.49% [8] - 2025E归母净利率15.04%,2026E/2027E升至16.75%/17.92% [8] - 2025E ROIC 17.05%,2026E/2027E提高至20.08%/22.80% [8]
跨国药企半年报:冰火两重天,创新突围战打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14:12
行业整体业绩表现 - 跨国药企2025年上半年业绩呈现分化态势 部分公司实现增长 部分公司面临下滑 主要受专利到期 市场竞争加剧及政策调整影响[1] - 强生以456.36亿美元总营收位居行业榜首 同比增长4.1% 是唯一突破400亿美元大关的企业[1][2] - 礼来与诺和诺德凭借GLP-1类药物实现高速增长 礼来营收282.86亿美元(+41%) 诺和诺德营收247.84亿美元(+18%)[1][2] - 罗氏营收395亿美元(+7%) 艾伯维营收287.66亿美元(+8%) 阿斯利康营收280.45亿美元(+11%) 诺华营收272.87亿美元(+13%)[2] - 默沙东营收313.35亿美元(-2%) 百时美施贵宝营收234.7亿美元(-2%) 主要受成熟产品收入下滑拖累[1][2] 企业战略调整举措 - 多家跨国药企通过优化人员结构 削减非核心业务成本改善成本结构 默沙东计划到2027年底每年节约30亿美元成本[5][8] - 百时美施贵宝自2024年4月起实施七轮裁员 累计裁员1223人[7] - 企业密集终止临床研发管线 默沙东终止MK-1308等4个II/III期临床研究 礼来终止4个临床项目 辉瑞终止8个临床项目包括GLP-1项目[10][11] - 跨国药企转向通过收并购布局潜力赛道 2025年上半年生物制药领域发生约32笔交易 主要集中在10-50亿美元规模[21] 核心产品表现 - GLP-1类药物成为重磅炸弹 诺和诺德三款司美格鲁肽产品合计收入180.41亿美元 占总收入超70% 其中Wegovy收入59.02亿美元(+78%)[15] - 礼来GLP-1产品Mounjaro收入90.407亿美元(+85%) 减肥版替尔泊肽Zepbound收入56.933亿美元(+223%)[16] - 肿瘤药物保持核心地位 阿斯利康肿瘤业务收入119.54亿美元(+16%) 强生肿瘤板块收入119.90亿美元(+21.1%)[16][17] - 明星产品表现突出:百时美施贵宝Opdivo收入48.24亿美元(+8%) CAR-T疗法Breyanzi收入6.07亿美元(+134%)[6][7] - 赛诺菲Dupixent收入80.15亿美元(+20.7%) 艾伯维Skyrizi收入78.48亿美元(+65.8%)[17][18] 专利悬崖与并购合作 - 2025-2030年间将有133种药品专利到期 影响超3500亿美元年销售额 欧美药企销售侵蚀规模最高可达1370亿美元[20] - 默沙东因Keytruda专利2028年到期面临最大风险敞口 辉瑞 强生和诺华也将面临严重仿制药侵蚀[20] - 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持续升温 2025年上半年达72笔交易 总金额600亿美元 较2024年全年高出16%[21] - 跨国药企加速通过并购补位增长缺口 诺华上半年完成两笔收购总金额47.75亿美元 礼来13亿美元收购Verve 赛诺菲95亿美元收购Blueprint[21] 区域市场策略 - 跨国药企需制定灵活的本土化市场策略适应不同区域政策环境 在中国市场面临集采 医保控费等政策压力[13] - 赛诺菲优化中国市场布局 停止新型降脂药波立达在中国市场的推广[8] - 企业将研发重点转向投资回报率更高 市场认可度更强的管线 在中国市场产品必须具备绝对优势否则难敌本土企业[9][13]
盒马宣布本财年内新开近100家盒马鲜生店 新增进入城市超50个
证券时报网· 2025-08-07 13:39
开店计划与战略调整 - 公司计划新财年开设近100家盒马鲜生门店并新增进入超过50个城市 [1] - 截至2025年3月31日门店总数超过420家 2025财年首次实现全年盈利 [2] - 公司战略聚焦盒马鲜生和盒马NB两种核心业态 主动关闭其他业态门店 [2] 财务与市场表现 - 2025财年GMV超750亿元 首次实现全年经调整EBITA盈利 [2] - 2024年连锁百强榜单中销售额和门店数双位数增长跻身前三 [2] - 预计今年营收将达到千亿级别 可能成为仅次于沃尔玛的商超企业 [3] 供应链与会员体系 - 已建成8个供应链中心 超过300个直采基地和8个物流中转仓 [2] - 淘宝88VIP会员可免费领取90天盒马X会员权益 扩大服务人群 [3] 业态布局与行业分析 - 通过"盒马鲜生+盒马NB"双线布局下沉市场 前者聚焦社区生鲜 后者采用硬折扣模式 [2] - 关闭全国最后一家会员店(上海森兰商都店) 8月31日停止营业 [2]
上海洗霸: 上海洗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第三次临时股东会会议资料
证券之星· 2025-07-30 00:18
会议基本信息 - 会议为上海洗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第三次临时股东会 会议时间为2025年8月6日下午14:30 会议地点为上海市虹口区中山北一路1230号柏树大厦B区5楼会议室 [1][2] - 股权登记日为2025年7月31日 登记在册股东有权出席或委托代理人出席 会议采用现场投票与网络投票相结合方式 [1][2] - 会议议案为关于调整对参股公司海南申能新能源有限公司出资暨关联交易的议案 该议案涉及关联股东回避表决 [1][4] 关联交易背景与结构 - 公司原与申能股份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共同投资设立海南申能新能源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20,000万元 公司持股10% 申能股份持股85% 电气风电持股5% [4] - 为满足海南申能紧急资金需求 推进项目建设 各方拟进行同比例增资 增资价格每1元注册资本1元 增资后注册资本由20,000万元增加至294,618.60万元 [4][6] - 增资完成后 公司与电气风电将适时以零对价定向减资方式退出海南申能 减资后注册资本由294,618.60万元减少至250,425.81万元 公司不计划实缴出资 [4][7][8] 关联方与交易细节 - 海南申能被认定为关联法人因公司实际控制人 董事长王炜任其董事 董事王善炯任其监事 海南申能不属于失信被执行人 [5]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未经审计 海南申能资产总额5,680,038,349.54元 负债总额4,640,315,177.99元 净资产1,039,723,171.55元 2025年1-6月营业收入58,621,241.53元 净利润18,269,484.37元 [5][6] - 除控股股东申能股份已实缴出资外 其他股东均未实缴出资 也未参与日常管理运营 [6] 交易影响与公司战略 - 交易有利于优化公司业务结构 减轻现金流压力 符合战略发展规划 交易价格合理公允 不会导致合并报表范围变化 [7][10] - 公司战略聚焦为着力做好水处理特种化学品主营业务 同时大力拓展锂离子固态电池先进材料业务 控制直接关联度较弱业务投资 [7] - 本次交易不涉及人员安置 土地租赁 债务重组 过去12个月内公司与海南申能未发生其他关联交易 [10][11]
读了20遍《毛选》,我找到了团队内耗的关键
36氪· 2025-07-21 10:13
全局统筹管理策略 - 核心观点源自毛泽东"弹钢琴"理论:强调全局统筹、主次分明、协同配合的管理哲学 [3][4] - 现代企业管理痛点:部门墙导致内耗严重,资源浪费,目标不一致 [1][14] - 成功案例验证:华为聚焦研发、阿里中台战略均体现该理论有效性 [12][15] 战略聚焦实践 - 华为"战略务虚会"机制:高管需将公司级目标拆解为部门级军令状并签字确认 [18] - 阿里双11目标拆解:5000亿GMV目标细分为3000+子目标,精确到仓库扩容等执行细节 [18] - 京东物流618策略:用红黄蓝旗标记仓库优先级,红旗仓配置三倍资源 [23] 资源分配方法论 - 淮海战役资源分配模型:"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的动态资源调配策略 [19] - 腾讯支付逆袭案例:2014年集中全公司技术精英攻坚"1秒付款成功率",地推全力押注线下场景 [25] - 字节跳动资源倾斜:2021年砍掉教育/游戏边缘业务,集中资源投入TikTok/飞书 [25] 协同机制构建 - 美团"战情室"机制:核心部门每日两次碰头,实时数据屏同步关键指标 [28] - 阿里双轨制KPI:业务部门50%考核业绩+50%考核中台服务使用次数 [28] - 华为"拧麻花"模式:研发与市场强耦合,设立"蓝军"部门专唱反调防闭门造车 [12] 数据驱动决策 - 字节跳动A/B测试体系:用户停留时长、完播率等数据实时驱动算法迭代 [31] - 亚马逊"两个披萨原则":用具体数字控制团队规模以保持敏捷性 [31] - 毛泽东"三三制"政权:基于90%农民人口比例制定农村包围城市战略 [31] 成功期风险防控 - 诺基亚失败教训:功能机市占率巅峰期忽视智能手机范式革命 [33] - 柯达案例警示:数码相机发明者因胶卷利润依赖错失转型机遇 [34] - 制度化防控措施:强制三七开复盘/专职蓝军团队/危机预警绑定高管绩效 [40][41] 持续创新文化 - 张一鸣"Day 1心态":要求字节跳动始终保持创业公司般的危机感 [43] - 任正非下一线制度:高管定期参与装设备等基层作业以保持战略-执行统一 [30] - 京东物流"211限时达":通过对仓储/分拣/配送的原子级拆解实现战略落地 [30]
极氪告别纽交所回归吉利:新能源整合迈入深水区
36氪· 2025-07-17 19:33
吉利与极氪合并事件 - 吉利汽车与极氪智能科技签署合并协议,极氪从纽交所退市成为吉利全资子公司,交易对价为每股2.687美元现金加每股置换1.23股吉利新股,总估值约172亿元人民币,较极氪最后交易日收盘价溢价18.9% [1][2] - 合并前吉利汽车已持有极氪65.7%股份,此次通过现金与股权置换实现100%控股,现金部分保障原股东即时收益,股权置换强化吉利汽车股权集中度 [2][4] - 合并推动极氪财务数据直接并入上市公司报表,提升新能源业务在整体营收中的占比,为港股估值重构注入新动能 [4] 战略布局与架构调整 - 吉利乘用车板块完成"两横"架构重构:吉利汽车集团整合吉利、银河、雷达等品牌,聚焦10万-20万元主流市场;极氪科技集团统辖极氪与领克,主攻30万元以上高端豪华新能源市场 [4] - "两横"布局通过品牌定位形成互补,极氪主打智能纯电高端市场,领克覆盖20万元以上年轻化需求,吉利银河巩固主流市场性价比优势,构成覆盖10万-80万元价格带的全维度产品矩阵 [4] - 集团设立统一技术研究院统筹核心领域研发,成立供应链公司整合采购需求,极氪与领克合并后研发成本降低10%-20%,供应链成本下降5%-8% [6] 技术协同与全球化 - 极氪的SEA浩瀚架构、麒麟电池等技术成为吉利全系共享资源池,吉利银河系列基于SEA架构开发的车型研发周期缩短30%,成本降低15% [9][10] - 吉利推出"千里浩瀚"全域智能驾驶方案,覆盖从10万元至80万元级车型,实现"技术反哺全品牌" [12] - 极氪退市后资源更灵活投入欧洲、中东等海外市场,吉利计划2025年进入50个国家,在欧洲建立本地化生产基地,整合沃尔沃、极星等品牌海外资源 [12] 市场表现与挑战 - 2025年上半年吉利新能源渗透率从2024年的52%提升至73%,销量同比增长73%,超行业平均增速 [9] - 品牌定位平衡难题:极氪高端化形象可能因技术下沉至吉利银河而稀释 [15] - 组织文化融合障碍:极氪团队与吉利传统体系存在管理理念差异 [15] - 价格战压力下新能源车均价下降12%,吉利需在成本控制与产品力提升间找到新平衡点 [17]
汽车视点丨吉利汽车合并极氪 透视“一个吉利”的战略进化密码
新华财经· 2025-07-17 19:13
合并交易核心内容 - 吉利汽车将收购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极氪股份,实现全资控股[2] - 收购价提高至每股极氪股份2.687美元或每股极氪美国存托股份26.87美元,较5月7日公告价溢价超4%[4] - 极氪股东可选择现金或吉利汽车股票作为对价,保留流动性选择权[4] 战略协同效应 - 合并将实现技术、产品、供应链、制造、营销与服务、国际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深度协同[3] - 研发环节预计每年可节省数十亿元,联合采购已在原预算基础上额外节省几十亿元[7] - 管理费用和营销费用预计将显著降低,提升整体运营效率[7] 品牌与市场布局 - 合并后形成四大品牌生态圈:极氪(豪华)、领克(潮流)、银河(高价值新能源)、中国星(节能燃油车)[7] - 实现对燃油、纯电、插电混动、醇氢电动等多种动力形式的全面覆盖[3] - 完成对主流、中高端及豪华汽车市场的全方位布局[3] 财务与运营表现 - 上半年总销量193.17万辆,同比增长30%,其中新能源销量100.15万辆,同比增长73%[9] - 新能源渗透率达52%,二季度提升至55%[9] - 吉利银河销量同比增长232%,吉利汽车新能源(含吉利、领克、极氪)销量同比增长126%[9] - 全年销售目标从271万辆上调至300万辆[10] 技术创新成果 - 发布统一的智能安全辅助驾驶系统千里浩瀚[10] - 成立全新电池产业集团吉曜通行,整合金砖电池和神盾短刀电池为神盾金砖电池品牌[10] - 极氪发布全球首个全栈900V高压混动架构浩瀚-S[10] - 实现"天地一体化"出行科技全覆盖,包括eVTOL飞行器和低轨卫星[10] 行业背景与战略考量 - 中国汽车市场从增量转向存量博弈,新能源汽车改变市场格局[6] - 公司战略从多元化扩张转向聚焦汽车主业,强调"穿越周期、韧性成长、稳健前行"[6] - 整合旨在解决品牌"小而散、散而乱"的问题,凝聚资源应对激烈竞争[6]
成立国内业务事业群,奇瑞称:不涉及品牌定位调整
第一财经· 2025-07-07 17:12
奇瑞汽车组织架构调整 - 公司成立奇瑞品牌国内业务事业群 下设星途事业部 艾虎事业部 风云事业部 QQ事业部四大事业部 [1] - 调整最大变化为高端品牌星途国内业务事业部的组织和职能整体纳入奇瑞品牌国内业务事业群 [1] - 星途事业部聚焦高端品牌星途 艾虎事业部聚焦经典产品艾瑞泽和瑞虎 风云事业部聚焦新能源品牌风云 QQ事业部聚焦小车产品 [1] - 奇瑞汽车执行副总裁李学用兼任奇瑞品牌国内业务事业群总经理 [1] 品牌矩阵与调整背景 - 此前品牌矩阵为"奢值野潮智"五大概念 分别对应星途 奇瑞 捷途 iCar和智界五个品牌 [1] - 公司回应称此次仅为内部机构调整 不涉及品牌定位 [1] - 调整主要目的为实现战略聚焦 资源整合 强化协同 品牌向上 [1]
乐普医疗(300003)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业绩点评:创新与结构优化共振 业绩筑底修复可期
新浪财经· 2025-07-04 16:38
2024年及2025Q1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61.03亿元(同比-23.52%),归母净利润2.47亿元(同比-80.37%),扣非净利润2.21亿元(同比-80.28%),经营性现金流7.35亿元(同比-25.82%)[1] - 2024Q4营业收入13.18亿元(同比-23.41%),归母净利润-5.56亿元,扣非净利润-5.13亿元(同比+196.09%)[1] - 2025Q1营业收入17.36亿元(同比-9.67%),归母净利润3.79亿元(同比-21.44%),扣非净利润3.37亿元(同比-26.08%),经营性现金流4.19亿元[1] - 2024年毛利率同比下降3.36个百分点至60.88%,2025Q1毛利率环比提升10.12个百分点至64.03%[1][3] 分业务板块表现 药品板块 - 原料药收入3.49亿元(同比-14.99%),制剂收入14.09亿元(同比-46.50%),受"四同药品"价格治理影响显著[1] - 2025Q1药品零售渠道库存清理完成,制剂收入环比+135.65%至5.95亿元,非阿托伐他汀钙和硫酸氢氯吡格雷占比提升[3] 医疗器械板块 - 2024年收入33.26亿元(同比-9.47%),其中心血管植介入业务保持平稳增长[1][2] - 2025Q1收入9.04亿元(同比+2.05%),其中心血管植介入收入6.19亿元(同比+8.49%),结构性心脏病同比+37.44%,冠脉业务同比+2.03%[3] - 体外诊断业务受竞争加剧影响,2024年收入同比-51.31%,2025Q1同比-19.87%[2][3] 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板块 - 2024年收入10.19亿元(同比-19.24%),其中合肥心血管医院营收同比+15.60%[3] 战略调整与创新进展 - 计提商誉、存货、无形资产等减值2.51亿元,影响归母净利润2.17亿元[3] - 冠脉血管内冲击波导管/设备、冠脉乳突球囊、射频房间隔穿刺针/设备、生物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等创新产品获批[4] - GLP-1/GCGR/GIP-Fc融合蛋白候选药物MWN101注射液完成二期临床试验,植入式CGM产品NeoGLUCOMFORT提交注册申请[4] - 消费医疗管线储备丰富,包括角膜塑形镜、透明质酸钠溶液等,预计2025Q2获证[4] 未来展望 - 2025-2027年预测归母净利润9.99/11.97/14.15亿元,同比增速304.43%/19.88%/18.21%[5] - 创新产品及消费医疗管线放量有望提升整体盈利能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