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期现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期货工具引发变革 新疆棉花加速升级
期货日报网· 2025-10-22 00:10
文章核心观点 - 棉花期货市场作为风险管理工具和产业升级加速器,正在重塑从生产到消费的棉花产业链条 [1] - 以冠农股份和弘一实业为代表的公司实践表明,期现融合模式能有效对冲价格风险、盘活资金并提升行业质量标准 [1][7][8] 冠农股份产业布局与规模 - 公司以13万吨皮棉年加工能力为支点,构建覆盖13个轧花厂、14条生产线的生产网络 [2] - 依托冠农汇锦物流、益康仓储两大郑商所棉花期货交割库,形成110万吨的仓储体量,成为行业“超级仓库” [2] - 2023年冠农汇锦物流的棉仓储量与期货交割量双双位列全国第一 [2] 交割库的枢纽功能与金融服务 - 交割库不仅是仓储中心,更是价格发现的市场中枢,连接金融机构、贸易商和加工厂 [2][3] - 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为每包棉花提供数字身份证,实时追踪货物流向 [2] - 标准仓单可转化为可质押资产,多家银行提供利率优惠的仓单质押贷款,盘活库存资金 [2] - 仓单质押形成“原料—产品—资金—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中小轧花厂可获得收购资金 [7] 风险管理与套期保值策略 - 公司在采购、加工、销售全链条构建立体化套保体系,包括期货套期保值、基差贸易和期权工具 [4] - 2024年棉花套期保值业务量达14.3万吨,通过期货市场空头头寸成功对冲现货市场跌幅,守护预期利润 [4] - 针对棉籽油脂油料加工板块,创新采用“非标套保+期现转换”模式,用相关性强的油脂、粕类期货进行风险对冲 [4][5] - 自2024年4月以来,累计套保棉粕超10万吨、棉油近5万吨 [5] 基差贸易与定价模式创新 - 基差贸易模式将定价拆解为“期货价格+升贴水”,赋予买方在约定期限内自主点价的权利 [7] - 超过90%的棉花销售采用“期货定价+基差”模式,正在改变行业定价规则 [7] - 这种定价机制促使棉农按照期货交割标准调整种植方案,推动新疆棉花从量变到质变 [7] 期货市场制度支持与行业影响 - 郑商所自2017年起将棉花期货交割基准地调整至新疆,2019年上市棉花期权,2020年以来在新疆增设至12家交割仓库 [8] - 目前新疆棉花交割库容占比超过80%,2024年修订棉纱期货业务细则,扩大交割品范围,延长仓单有效期 [8] - 弘一实业依托完善的交割体系,其棉花经营规模达两万吨,实现高效的期现转换 [6]
期现结合赋能铝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提升!“2025期现融合助力铝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郑举行
期货日报· 2025-10-17 07:44
论坛背景与核心议题 - 论坛主题为期现融合助力铝产业高质量发展,汇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产业龙头和贸易商代表[1] - 论坛评选出10个中国企业风险管理优秀案例及17家优秀服务商,展现期货机构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成果[1] - 铝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与支柱产业,面临转型升级战略机遇与市场价格波动、成本上升等多重挑战[2] 期现融合的价值与现状 - 期现融合被视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能帮助企业锁定成本、管理库存、规避价格风险、稳定经营利润[3] - 铝期货和现货已形成良好互动,铝企业深度参与沪铝期货,提升了市场有效性和价格发现功能,扩大了沪铝期货价格的国际影响力[3] - 期货市场目标成为铝产业链的风险管理枢纽与绿色低碳转型的金融服务引擎[3] - 近3年河南省内企业参与期货交易规模年增长率达23%,去年通过期货工具规避价格风险超120亿元[8] 铝产业面临的挑战 - 全球宏观经济增长结构性放缓,逆全球化思潮、地缘冲突及大国博弈重塑大宗商品贸易流向与供应链模式[2] - 部分重点企业对期货及套保认识不足,复合型人才缺口突出,交割品与新兴产品需求匹配度有待提升[4] - 尽管行业整体景气,但众多铝加工企业仍面临订单不足的压力[6] 风险管理策略与工具应用 - 企业可利用期货工具进行期现融合操作,控制风险并挖掘超额利润,建议贸易商转向基于数据的基差交易,摒弃单纯依赖方向性判断[3] - 贸易商的核心盈利模式是基差交易,利用基差的规律性变化赚取稳定、低风险利润,不依赖于对铝价涨跌的预测[7] - 实体企业可构建三级进阶式风控体系:深化传统期现结合、发展期权工具应用、与期货公司合作降低研究成本并实现信息共享[9] - 国内期货市场已形成氧化铝—电解铝—铸造铝合金的完整风险对冲体系,构建了铝产业链全覆盖的衍生品产品体系[8] 行业供需与市场展望 - 供应端国内电解铝运行产能临近天花板,产能利用率高企,未来供应弹性低;海外电力供应限制长期存在,供应增量不确定性大[6] - 需求端家电等传统消费有支撑,新能源汽车、电网改造、互联网数据中心及机器人等新兴行业需求持续上升,电解铝年度需求增速或维持在2%[6] - 中期电解铝供需格局偏紧对价格形成支撑,铝价中枢有望继续上移[6] - 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电解铝行业进入高景气周期,当前利润居有色金属行业前列,四季度有色金属板块有望维持强势[5] 转型与发展路径 - 在资源瓶颈和双碳目标约束下,中国铝产业的深度国际化发展与绿色发展成为新趋势和必然方向[2] - 企业可通过结构调整实现产品差异化竞争,以质量提升构建核心优势,并与供应端签订长期协议以平抑价格波动风险[6] - 建议通过建立期货公司、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培训联盟,加强期货人才培养,推动区域性特色品种市场开发,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4] - 大宗商品定价话语权建设的关键在于规则制定能力,而非交易量[5]
各方共话铝产业风险管理与转型路径
期货日报· 2025-10-17 00:04
论坛背景与核心议题 - 论坛主题为期现融合助力铝产业高质量发展,于10月16日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1] - 论坛由期货日报和产业服务联盟主办,并得到行业协会及多家期货公司支持,汇聚了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和产业龙头代表 [1] - 铝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与支柱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以及市场价格波动、成本上升等多重挑战 [1] 宏观环境与行业趋势 - 全球宏观经济增长结构性放缓,逆全球化思潮、地缘冲突及大国博弈重塑大宗商品贸易流向和供应链模式 [2] - 在资源瓶颈和双碳目标约束下,中国铝产业的深度国际化发展和绿色发展成为新趋势与必然方向 [2] -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面临的风险种类日益复杂,必须高度重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冲击 [2] 期现融合的价值与现状 - 将期货工具与现货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可帮助铝企锁定成本、管理库存,规避价格风险、稳定经营利润,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2] - 铝期货和现货已形成良好互动,铝企业深度参与沪铝期货,提升了市场有效性,促进了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等功能 [3] - 企业利用期货工具进行期现融合操作,已成为控制风险、挖掘超额利润的关键,建议贸易商转向基于数据的基差交易 [3] 期货市场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建议 - 期货服务铝产业的挑战包括部分企业对期货认识不足、复合型人才缺口突出、交割品与新兴产品需求匹配度有待提升 [4] - 建议通过建立培训联盟加强期货人才培养,推动区域性特色品种市场开发,并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 [4] - 产业企业可与风险管理公司合作,尝试使用期权工具等更灵活的风险管理方式,大型企业可运用定制化场外期权 [4] - 增强国内大宗商品定价话语权的核心在于规则制定能力,而非交易量 [4] 未来展望 - 期货市场需成为铝产业链的风险管理枢纽与绿色低碳转型的金融服务引擎,这对金融衍生品创新是挑战也是机遇 [3] - 媒体与联盟致力于发挥桥梁作用,推动金融资源更精准服务实体经济,促进期现结合理念在铝产业落地生根 [5]
期现结合赋能铝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提升
期货日报· 2025-10-17 00:04
行业现状与展望 - 电解铝行业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高景气周期,当前利润居有色金属行业前列[1] - 供应端国内电解铝运行产能临近天花板,产能利用率高企,未来供应弹性较低,海外受电力供应限制,全球供应仅能维持刚性增长[1] - 需求端家电等传统消费有支撑,新能源汽车、电网改造、互联网数据中心及机器人等新兴行业需求增长,年度需求增速或维持在2%[1] - 中期电解铝供需格局偏紧对价格形成支撑,铝价中枢有望继续上移[1] - 展望四季度,受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及新经济需求保持韧性推动,有色金属板块有望维持强势[1] 企业应对策略与风险管理 - 铝加工企业面临订单不足压力,可通过结构调整实现产品差异化竞争,以质量提升构建核心优势[2] - 风险管控需积极开拓订单来源,并与供应端协商签订长期协议以平抑价格波动风险,创新定价模式[2] - 现代贸易商需转变思维,从依赖现货赌方向的被动模式,升级为利用期货进行风险对冲和机会捕捉的主动管理模式[2] - 实体企业可构建三级进阶式风控体系:深化传统期现结合、发展期权工具应用、与期货公司合作降低研究成本实现信息共享[5] 期现融合实践与价值 - 贸易企业使用衍生工具走在前列,基差交易成为核心盈利模式,基于对本地供需、库存周期和市场情绪的深度理解赚取稳定利润[3] - 国内期货市场已形成氧化铝—电解铝—铸造铝合金的完整风险对冲体系,构建了铝产业链全覆盖的衍生品产品体系[3] - 近3年河南省内企业参与期货交易规模年增长率达23%,去年通过期货工具规避价格风险超120亿元[4] - 期货市场正从价格发现工具升级为产业资源配置枢纽,期现融合成为铝产业穿越周期的强大引擎[4][5] 区域产业发展 - 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大省,电解铝、氧化铝、铝材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领先地位[4] - 河南先进铝基材料产业以科技突围、绿色重构、数智赋能为战略支点,对河南省工业利润增长支撑作用显著[4]
智汇铝业 共绘发展新蓝图
期货日报网· 2025-10-13 00:12
论坛概况 - 论坛名称为“2025期现融合助力铝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将于10月16日上午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1] - 论坛由期货日报、产业服务联盟主办,并得到河南省有色金属行业协会等机构指导及浙商期货、中粮期货、银河期货等大型期货经营机构支持 [1] - 论坛旨在汇聚行业协会领导、产业龙头代表、研究专家与贸易商,构建覆盖“研、产、贸、融”的完整生态闭环,共同探索铝产业发展路径 [1] 核心议题与背景 - 论坛背景是全球宏观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国内产业升级加速,铝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期 [1] - 核心议题包括如何把握高质量发展内核,以及如何运用期货及衍生工具管理风险、发现价格、优化经营 [1] - 论坛认为期现融合是铝产业提升发展韧性与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1] 议程与演讲内容 - 主题演讲环节,中铝国际贸易集团研究员魏宏杰博士将剖析中国铝工业在复杂国际环境与国内政策下的发展趋势 [2] - 浙商期货研究中心有色金属高级分析师蒋欣彬将拆解影响铝价波动的核心因素,挖掘市场交易机会,并提供风险管理参考 [2] - 实战派代表巩义市康毅物资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鹏辉将分享企业如何通过期现结合策略增强韧性并创新商业模式 [2] - 圆桌讨论环节将汇集铝加工领域标杆企业代表,从生产、贸易、研究等维度探讨期现工具在稳定供应、优化库存、规避价格风险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2] 奖项与行业激励 - 论坛期间将颁发2024年中国企业风险管理“金长城”优秀案例奖与优秀服务商奖 [3] - 奖项旨在表彰在运用期现融合服务实体经济、推动模式创新方面取得卓越效果的案例和期货公司 [3] - 此举意在树立行业标杆,发挥示范作用,激励更多企业拥抱风险管理工具,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3]
探索广西产业风险管理新路径
期货日报网· 2025-09-30 02:27
活动概况 - 大商所联合广西多个金融监管及行业协会在南宁举办期货衍生品市场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训班 [1] - 活动旨在提升广西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运用期货工具开展风险管理的能力 [1] - 培训吸引上百家实体企业及期货经营机构的100余名代表参加 包括广西投资集团 广西扬翔股份 广西北港油脂等企业 [1] 政府支持与期现融合现状 - 广西已设立47家期货交割库和32个交割品牌 推动开展超30个"保险+期货"项目 初步构建起期现联动的服务体系 [2] - 广西证监局表示将持续强化沟通协作 深化期货市场政策工具宣传 推动"保险+期货"业务常态化运作 [2] - 大商所在广西设立包括豆粕 生猪 木材等品种在内的多个交割库点及车板场所 "广西交割"便利性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3] 企业参与衍生品市场现状 - 2024年国内开展商品套保的上市公司有425家 参与率9.13% 较国际水平(标普500企业参与率86.5%)有较大差距 [4] - 有色金属 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参与率超35% 而建筑业 房地产业参与率不足1% [4] - 当前企业面临的价格波动风险较40年前放大了3~5倍 期货工具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需品 [4] 期货工具应用价值与误区 - 规范套保可使企业利润波动率降低60%以上 [5] - 企业运用期货工具存在三大认知误区 将套保异化为投机 片面追求"零风险" 忽视基差风险管理 [5] - 期货工具被比喻为企业经营的风险"防护盾"和资源"助推器" 具有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的双重价值 [4] 企业风险管理实践方法 - 企业可以结合期货衍生品提供现货中远期报价 对冲风险敞口 锁定合理收益 [6] - 提出"敞口管理三维模型"(价格维度 时间维度 数量维度)为企业建立科学套保体系提供方法论指导 [5] - 套保有效性评估需通过关键条款法 线性回归法等工具验证 企业需重点关注规则变动和对手方信用管理 [6]
期现深度融合构建共赢生态 驱动贵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
期货日报网· 2025-09-29 17:20
黄金产业现状与趋势 - 黄金是2024年全球有色矿产勘查投资第一大矿种和全球有色金属矿业并购第一大品种 [2] - 中国黄金产量和黄金消费分别实现连续18年世界第一和连续12年全球第一 [2] - 中国黄金产需缺口长期存在 未来加大矿产金生产、再生回收和促进国内黄金存量流通十分重要 [2] - 截至2024年中国海外金矿投资超过60个 控制的权益黄金资源量已经超过7500吨 [2] 白银产业现状与趋势 - 全球2024年白银矿产和回收均有所增长 但供应增速不及需求端 [3] - 白银主要细分领域消费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工业需求形成支撑 [3] - 以旧换新政策直接拉动白银下游消费 技术创新拓展白银高端应用边界 [3] - 企业整合与产业集群提升竞争力 政策协同效应形成白银消费正向循环 [3] 贵金属市场与价格展望 - 贵金属结构性机会大于整体驱动 金银比进入“有效时间” [4] - 金银比进一步回升 月度级别白银价格向上弹性将明显大于黄金 [4] - 在供需不拖累白银价格、降息通道开启、经济具有韧性的情形下 白银天然更易上行 [4] 中国贵金属市场体系发展 - 中国多层次、多产品的黄金白银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包括现货、期货和银行柜台市场 [3] - 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黄金期货、白银期货、做市商制度、标准仓单、期权等产品 [3] - 上海黄金交易所推出国际板、上海金、上海银和白银询价期权等 [3] - 贵金属期货市场参与者结构持续改善 形成期现共赢、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4]
期货赋能托举中国贸易强国梦
期货日报网· 2025-09-12 02:37
文章核心观点 - 期货市场正成为国内实体企业提升贸易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和供应链韧性的关键工具 通过价格发现 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功能 推动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1][7][15] 全球价格影响力提升 -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大宗商品消费国和贸易国 正通过期货市场将"中国价格"转化为全球基准价格 改变过去"量大利薄"的局面 在化工品 原木和农产品等领域实现定价突破 [2] - 金能科技在PP产品出口中采用国内期货价格作为结算基准 每月5万吨出口订单不再依赖国际指数 客户接受度超预期 [2] - PVC期货价格成为国内产业链定价核心 "期货+基差"模式在现货市场广泛应用 部分出口订单以大商所期货价格为基准议价 亚洲地区定价由国内期货价格主导 [3] - 在PE和PP进口贸易中 国际报价体系开始参考国内期货价格 海外供应商主动关注大商所盘面 [4] - 原木期货通过统一交割标准和价格标准 解决跨境贸易中价格割裂和检尺标准不统一问题 降低贸易摩擦成本 [4][5] - 大商所豆系期货对外开放后 约30%的南美农民通过观察黄大豆2号等品种价格来调整销售报价 反映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影响力提升 [5][6] 贸易模式革新 - 期货工具推动贸易从"低买高卖"的价差盈利模式向"期现融合"和"价值共享"升级 实现从零和博弈到互利共赢转变 [7] - 基差贸易使企业可根据生产节奏和市场行情灵活定价与结算 含权贸易实现个性化风险管理 上下游关系从对手转为合作者 [7] - 明日控股通过基差合同锁定上下游利润 含权贸易定制价格保障方案 盈利来源从价差转向服务增值 客户黏性显著增强 [8] - 中泰多经在外贸中运用期货管理内外市场价差 对冲汇率风险 打通国内外市场 通过"现货+套保"销售团队降低价格下跌风险 [8][9] - 盛泰药业运用玉米淀粉期货以"期货+基差"形式报价 满足下游客户远期采购需求 目前30%至40%销售通过基差等远期交易完成 [9] 供应链韧性增强 - 期货工具帮助企业管理原料与产品价格双向风险 锁定加工利润 降低市场价格变动影响 增强抗风险能力和供应稳定性 [10][11] - 原木进口商通过期货构建覆盖"采购—运输—销售"的全链条风险管理体系 化解因汇率 关税和海运费等因素导致的价格波动风险 [11] - 浙江中财管道在2020年PVC价格突破7000元/吨时 通过期货套保稳定成本售价和开工率 实现按时供货 维护客户关系 [12] - 贸易商利用期货工具集中小微企业需求 批量采购后以点价方式供货 帮助小微企业降低采购风险和资金压力 [13] - 期货工具促进上下游协同发展 生产企业可专心生产创新 无需过度担忧价格波动 共同实现长远发展 [13] - 原木期货推动企业从被动承受风险转向主动设计对冲方案 从依赖市场波动赚取短期暴利转向锁定确定性长期利润 [14] 产业质效提升 - 期货市场将风险管理能力内化为服务意识 构建上中下游风险共担 价值共享的新型产业生态 增强贸易能力 信用资质和融资能力 [15] - 国内化工产业推进升级换代 淘汰小装置 在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上形成优势 期货工具提升成本收益精准核算能力 增强出海底气 [16] - 作为全球最大PP生产国和消费国 未来可能成为最大出口国 企业应提升期货定价比例每年5%至10% 结合套保推动对外贸易做大做强 [16] - 期货市场通过"价格发现—标准输出—跨境协同"路径 提升中国企业全球话语权和竞争力 推动"中国价格"和"中国标准"成为行业共识 [17] - 中国企业需从"期货使用者"进化为"规则制定者" 提升产品和品牌全球地位 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发展目标 [17] - 国内大宗商品贸易商需提升期现结合能力 缩小与国际大型贸易商在衍生工具使用上的差距 为建设贸易强国和维护全球贸易秩序贡献力量 [18]
从“试水”到“深耕” 国有企业期现融合的进阶之路
期货日报网· 2025-09-02 08:47
核心观点 - 期货工具已成为实体企业风险管理、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工具 功能边界不断拓展 国有企业通过创新实践构建产业链风险管理新生态 [2][3] - 企业通过期货套保策略抵御市场波动 实现经营利润稳定 在行业危机中展现抗风险能力 [4][5][6] - 企业从单一期货套保演进至多元化期现结合体系 包括基差贸易、含权贸易、虚拟工厂和交割服务四大模式 [7][8][9] - 国有企业参与期货市场面临专业认知壁垒、监管同质化、术语体系冲突等挑战 需平衡市场化应对与合规管理 [11][12] - 企业通过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多级风险预警机制和行业协同机制应对挑战 [13] - 国有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空间不断拓展 2024年发布套保业务公告的上市公司数量连续11年增长 世界500强中90%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工具 [15] - 未来需从生态共建、政策协同、人才培育三方面推动国有企业与期货市场高质量融合 [16] 期货工具应用与成效 - 物产中大化工自2005年成立以来深耕化工、粮油、轮胎等领域供应链服务 以期货工具为支点实现稳健发展 [3] - 2007年开始探索期货工具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2020年疫情后期货工具减震器作用凸显 [4] - 2022年聚酯—纺织产业危机中 通过创新设计MEG和PTA浮动执行价亚式期权套保方案 实现综合盈利124.22元/吨 帮助数十家经编企业渡过难关 [5] - 福海创在PTA产业中通过期货锁价、锁定加工费模式降低生产经营波动 并积极申请交割厂库参与交割 [6] - 物产中大化工液化气业务2024年95%交易量采用基差贸易模式 [7] - 2021年液化气期货上市后推出基差贸易+套期保值综合方案 2024年国庆节期间为客户设计后点价方案 单批1000吨货物节省成本25.5万元 [8] - 物产中大化工液化气年贸易规模2021年至2024年实现爆发式增长 [9] - 福海创2019年开始接触期货市场 期货点价+基差定价的PTA销量一度超过总销量40% [9] - 福海创通过注册仓单参与期货交割或销售 实现回款并规避价格下跌风险 同时获得仓储服务费收益 [10] 期现结合模式创新 - 物产中大化工构建涵盖基差贸易、含权贸易、虚拟工厂和交割服务四大业务的期现结合体系 [7] - 基差贸易利用期货价格锚定现货交易 将价格风险转化为基差风险 [7] - 含权贸易灵活运用场内场外期权 为客户保留盈利空间 [7] - 虚拟工厂通过期货工具锁定加工费 实现全产业链利润闭环管理 [7] - 交割服务依托四大商品交易所产融基地资质及六家交割厂库资源 提供期现转换通道 [7] - 福海创通过期货点价+基差定价模式掌握产品销售定价主动权 实现原料采购与产品销售动态联动 [10] 挑战与解决方案 - 国有企业参与期货市场面临三大挑战:专业认知壁垒、监管同质化、术语体系冲突 [11] - 套保业务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是难点 需区分期货交易是投机还是套保 [12] - 炼油化工一体化企业起始阶段面临挑战 原料和产品种类繁多 计价方式复杂 需多部门协同梳理风险敞口 [12] - 物产中大化工建立交易、结算、风控三权分立制度 明确各岗位权责边界 [13] - 定期邀请交易所专家开展培训 帮助客户及相关机构理解业务逻辑 [13] - 积极参与产融基地建设 推动形成常态化交流机制 [13] - 福海创建立多级风险预警机制和处置措施 对资金使用规模、持仓规模和亏损金额设置上限 [13] 未来发展趋势 - 2024年发布套保业务公告的上市公司数量连续11年增长 世界500强中90%企业运用金融衍生工具 [15] - 期货工具从价格发现到风险管理再到资源配置 全方位重塑企业经营逻辑 [15] - 未来需从生态共建、政策协同、人才培育三方面推动国有企业与期货市场高质量融合 [16] - 生态共建需联合政府部门、交易所、金融机构打造期现联动平台 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 [16] - 政策协同需改革国资监管考核体系 将套保效果科学纳入绩效评价 实施差异化监管 [16] - 人才培育需通过双向挂职、联合培养等方式造就复合型人才队伍 [16] - 制度规划需明确鼓励企业开展套保业务 破除管理层心理戒备 [16] - 强化业务管理需推动套保业务系统化与数字化升级 完善效果评价体系 [16] - 加强业务推广需鼓励跨企业交流分享 展示优秀实践案例 在绩效评价体系中纳入正向激励 [16]
供需格局面临重构 纯苯产业链企业探索风险管理新路径
中国证券报· 2025-08-23 04:14
纯苯期货上市及市场影响 - 纯苯期货和期权于7月8日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 为产业链企业提供风险管理新机遇 [1] - 纯苯期货主力合约BZ2603报收6208元/吨 较上市首日上涨4.67% 较挂牌基准价上涨5.22% [2] - 部分企业通过低位建立虚拟库存 高位卖出苯乙烯期货实现加工利润对锁 并开展基差交易及进口利润锁定 [1] 纯苯产业链供需格局 - 纯苯是石油炼制重要产物 直接下游包括苯乙烯 己内酰胺 苯酚 苯胺 己二酸五大产品 占总消费量95% [2] - 终端订单不足导致供需矛盾突出 反内卷政策目前仅情绪面驱动价格 对供应端未产生实质性影响 [2] - 2023-2025年纯苯产能受炼化一体化项目驱动扩张 但下游苯乙烯 己内酰胺等领域产能扩张更为显著 [3] - 未来五年下游装置投产速度将快于上游 己内酰胺和己二酸领先 可能加剧供不应求局面 [3] 企业参与衍生品市场情况 - 山东京博石化拥有22万吨/年纯苯产能 利用期货建立虚拟库存并做空苯乙烯期货实现利润对锁 [4] - 中哲物产上半年纯苯和苯乙烯销售量超百万吨 开展基差交易 价差交易和进口利润锁定 [5] - 卫星化学深度参与苯乙烯期货并申请成为交割厂库 通过买纯苯卖苯乙烯期货锁定加工费 [5] - 江苏利士德和亿科化学利用苯乙烯期货作为价格参考和避险工具 指导ABS等下游产品定价 [5][6] - 企业采用基差点价模式 后点价模式服务产业链上下游 贸易商搭建生产商与消费企业桥梁 [6] 纯苯期货发展前景 - 产业界对纯苯期货发展持乐观态度 因与苯乙烯市场参与者高度一致 预计流动性可观 [7] - 纯苯期货完善能化产业链风险管理工具体系 提供价格发现工具并支持经营决策和库存套保 [7] - 企业可组合纯苯期货与苯乙烯 PX期货及外盘 通过内外价差 跨品种价差等模式提升服务能力 [8] - 产业界呼吁上市更多下游期货品种 以形成完整风险管理工具闭环 提升套期保值效果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