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基准

搜索文档
新发浮动费率基金深度观察:非对称上下浮动,锚定基准不放松
中泰证券· 2025-06-11 20:5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增持(维持)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首批浮动管理费公募基金问世,新发产品数量占比约七成,符合《行动方案》要求,优化收费模式强调保护投资者利益,25位基金经理历史业绩较好,投资建议关注非银板块机会及欠配非银金融龙头个股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引言 - 首批浮动管理费公募基金问世,新发产品数量占比约七成,24只浮费基金均为主动权益类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占比95.8%,普通股 票型基金占比4.2% [5][8] 1. 浮费基金管理费浮动方法、其他费率历史对比 1.1 浮费基金管理费率浮动方法 - 持有期小于1年,管理费率均为1.2%;持有期大于等于1年,年化收益率低于业绩比较基准三个百分点及以上,管理费率减半至0.6%;扣除管理费率后的年化收益率为正且超过业绩比较基准六个百分点以上,管理费率上浮25%至1.5%;其他情况维持1.2%,该模式强调保护投资者利益 [14][15] 1.2 浮费基金其他费率历史对比 - 浮费基金其他费率与历史费率相似,24只基金托管费率均为0.2%,C类基金销售服务费率平均为0.53%,部分基金需根据购买规模支付浮动认购费和申购费 [17] 2. 首批试点基金公司及基金经理概况 2.1 基金经理经验以及历史管理基金数量 - 25位基金经理平均任职6.51年,最高11.99年,最低2.56年;历史管理基金数量平均7.08只,最高14只,最低1只;基金经理指数规模加权年化波动率平均25.76%,最高46.55%,最低0.98% [5][18] 2.2 首批25位基金经理历史业绩好于同业 - 25位基金经理年化收益率平均5.89%,超越基准的年化收益率平均4.30%,2位低于 -3%,占比8%,10位大于6%,占比40%,平均收取1.27%的管理费率,历史业绩好于同业 [5][20] 2.3 基金经理历史重仓股配置 - 25位基金经理所持重仓股中,腾讯控股、贵州茅台、宁德时代等为前十基金重仓股 [5] 3. 浮费基金基准指数对比 3.1 浮费基金基准占比分布 - 24只基金业绩比较基准共涉及17个指数,股票类指数9个,权重占比79.08%,债券类指数7个,权重占比20.71%,存款类指数1个,权重占比0.21%,沪深300占比45.5% [29] 3.2 历史主动权益类基金基准占比分布 - 历史基金股票类指数占比分别为沪深300(53.4%),中证800(23.0%)等 [31] 3.3 浮费基金与历史基金的基准占比对比 - 浮费基金沪深300占比较历史占比下降7.9pct.,中证800成长和中证A500占比有所上涨,其余指数占比较为相似 [5][32] 4. 投资建议 - 在系列监管政策推动下,紧握非银板块的β机会,推荐新华保险,关注中国太保底部补涨机会;受益于本次行动方案的欠配非银金融龙头个股(中国平安、东方财富) [5][36]
主动权益基金应该如何选业绩比较基准?——后明星时代公募基金研究系列之六
申万宏源金工· 2025-06-06 14:49
证监会《行动方案》对公募基金的影响 - 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约束作用,直接影响管理费收入、基金经理考核及投资策略 [1] - 市场关注点集中在基准选择方法及跑赢基准的可能性,尤其讨论宽基指数作为基准的潜在问题 [1] - 若基金经理选择宽基指数(如沪深300/中证800)且不调整策略,三年业绩跑输基准10%的概率达47.82% [5][6] 主动权益基金跑输基准的测算误区 - 历史数据存在偶然性:2019-2021年仅1.05%基金跑输基准10%,而2022-2024年达68.76%,反映风格轮动(成长vs金融周期)的影响 [2] - 假设基金经理选择风格匹配基准(如成长风格用中证800成长),跑输比例从47.82%降至22.34% [7] - 价值风格基金若用中证800价值为基准,跑输比例高达69.42%,显示基准选择需与策略强相关 [7] 海外主动权益基金的基准选择经验 - 美国主动权益基金(规模5.67万亿美元)中,40.55%以标普500为基准,风格型指数(如罗素1000成长/价值)占比显著 [11][12] - 大盘核心产品偏好标普500,风格产品倾向罗素系列指数,小盘产品多选罗素2000 [13][14] 市场短期交易预期与行业配置缺口 - 假设基准统一为沪深300/中证800,均衡风格基金需增配金融周期板块(非银/银行低配965亿/699亿) [15][16] - 成长风格基金超配电子(333亿)、电力设备(122亿),低配食品饮料(507亿) [18] - 港股配置中,主动基金低配金融股(汇丰控股/建设银行低配730亿/302亿),超配医药生物(220亿) [25][26] 业绩比较基准的选择建议 宽基指数选择 - 中证A500行业结构与主动权益偏离度最低(1.90%),优于沪深300(3.27%)和中证2000(6.00%) [39][41] - 中证1000/中证2000成分股收益标准差更高(37.35%/49.62%),提供更大超额收益空间 [42] SmartBeta指数选择 - 成长风格基金适用国证成长指数(行业结构与主动权益匹配度更高),价值风格基金可选国证价值或沪深300 [46][47] - 需避免权重股超10%的指数(如科创50、创业板指),否则基金将永久低配高权重个股 [49] 行业主题基金的基准优化 - 消费主题基金需调整传媒(超配94亿)与汽车(低配257亿)配置,科技主题基金需平衡电子(超配531亿)与电力设备(低配603亿) [20] - 港股通基金需纳入恒生指数等基准,解决金融股系统性低配问题 [25]
银行理财2025年6月月报:当“存款搬家”遇到监管指引
国信证券· 2025-06-04 18:2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优于大市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5月银行理财规模因存款利率下行、理财收益基准较高而继续高增长,存量规模回升至31.3万亿元,环比上月回升0.5万亿元;同时监管政策持续规范理财业务,包括通过机构评级办法鼓励重视业务质量、弱化规模增长,以及要求淡化收益基准;后续理财产品形态将在符合监管导向、争取中收业务、满足存款搬家后的资金需求三者中取得平衡,理财报价基准将进一步下滑30 - 50BP,负债长期化、资产短期化成为理财配置资产重要方向,拓展权益等风险资产占比并探索债券估值创新技术 [1][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收益率:环比持平 - 2025年5月银行理财规模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2.57%,较上月持平,其中现金管理类产品年化收益率1.49%,纯债类产品年化收益率2.69%,“固收+”产品年化收益率2.50% [9] 存量:规模回升 - 5月理财产品存量规模回升,月末为31.3万亿元,环比上月回升0.5万亿元,现金管理类和固收类产品是绝对主力 [10] 新发:业绩比较基准继续回落 - 5月新发产品初始募集规模2330亿元,按募集规模统计基本是固收类产品,大部分是封闭式产品,新发产品业绩平均比较基准2.55%,再度回落 [16] 到期:大部分产品达到业绩比较基准 - 5月到期的封闭式银行理财产品共1763只,大部分产品达到了业绩比较基准 [24] 附录:银行理财配置主要资产收益表现 - 银行理财产品基础资产包括债券、权益、非标资产等,报告展示了相关资产近一年及近一个月表现情况 [27]
A股回调拖累理财收益,超六成权益类产品近一周收益告负丨机警理财周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4 18:05
市场回顾 - 债市方面,上周跨月,央行细心呵护,资金面整体均衡,债市窄幅震荡,5月30日DR007加权均价为1.66%,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收至1.67% [2] - 股市方面,上周A股主要股指收跌,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和沪深300指数周跌幅分别为0.03%、0.91%和1.08%,环保、医药生物、国防军工板块周涨幅居前 [2] 破净情况 - 截至2025年6月1日,理财公司共有23,709只存续公募理财产品,其中167只累计净值低于1,银行理财综合破净率收至0.7% [3] - 权益类、混合类理财破净率分别为53.85%和7.08%,固定收益类公募理财破净率为0.25%,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破净率为0 [3] - 各期限人民币固定收益类理财破净率维持低位,均在1%以下,其中2~3年期限和1~2年期限产品破净率稍高,分别为0.51%和0.46% [3] 新发情况 - 32家理财公司上周合计发行了496只理财产品,股份行理财公司发行产品数量位居前列,华夏理财发行47只,兴银理财发行46只,招银理财发行37只 [4] - 新发产品仍以R2(中低风险)、封闭式净值型、固收类公募型产品为主,混合类产品发行15只占比3.0%,权益类产品无新发,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新发3只 [4] - 浙银理财已发售32只理财产品,其中22只已成功发行,2只募集到期,5只正在募集,3只即将启动募集,另有47只产品在中国理财网登记但开售时间未定 [4] - 浙银理财发行的均为固收类产品,涵盖"琮善""琮简""琮融"三个系列,分别对应活钱类、固收类和固收增强类 [4] 产品特点 - "琮简"系列中的"同善共富"主题产品通过管理费捐赠支持公益慈善事业,例如"琮简富春6号"为封闭式净值型产品,风险等级R2,业绩比较基准2.15%,期限97天 [5] - "琮融"系列主打固收增强策略,涵盖价值精选、大类资产配置策略、军工策略、科创轮动策略等多款产品 [5] - 新发产品定价方面,1年以内期限产品定价环比持平,1~2年、2~3年期限产品定价略有下滑,2~3年期限产品定价环比下跌12个基点,3年以上期限产品定价出现倒挂 [5] 收益情况 - 上周仅固定收益类人民币公募理财录得正收益,平均净值增长率为0.0461%,混合类、权益类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近一周平均净值增长率分别为-0.0445%、-0.4934%、-0.6651% [7] - 固定收益类各期限产品平均周收益率均为正,1~2年期限产品近一周净值增长率均值最高为0.0561%,3年以上期限产品最低为0.0359% [7] - 现金类理财人民币、美元、澳元产品周内七日年化收益率均值为1.447%、3.94%和2.9% [7] - 上周负收益产品占比上升至10.38%,固定收益类、混合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负收益比例分别为8.2%、45.23%、66.67%和75% [7] - 固定收益类产品中,1个月以内期限负收益产品占比最低为4.02%,3年以上投资期限负收益产品占比最高为15.03% [7] 行业热点 - 近期多家理财公司及银行下调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个别3个月期限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限低于1%,低于同期存款利率水平 [8] - 理财公司下调业绩比较基准旨在反映市场环境变化,引导投资者理性理财投资,同时加速权益投资能力建设和向"固收+"产品布局转型 [8] - 中银理财、交银理财、招银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下调旗下理财产品费率,包括固定管理费、销售服务费、托管费等,最低降至0.01% [9]
金融深一度 | 亮剑公募基金“风格漂移”
证券日报· 2025-06-03 00:16
公募基金行业规模与高质量发展 - 我国公募基金行业总规模首次突破33万亿元,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1] - 当前存在"风格漂移"问题,部分产品实际投资方向与合同约定及名称不符,影响投资者体验[1][3] - 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包含25项改革举措推动行业从"重规模"转向"重回报"[1] 基金"风格漂移"现象与监管措施 - "风格漂移"表现为投资方向与合同约定不符、风格频繁切换、投资范围与名称差异明显[3] - 典型案例包括名称含"低碳"却重仓白酒银行、冠名"智能"但90%持仓为金融股的产品[3] - 证监会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约束,要求三年以上考核权重不低于80%,减少追涨杀跌[2][4] - 监管拟推出"风格偏离度"指标,可能纳入持仓偏离度、行业相关性系数等量化监控标准[7] 行业实践与改进措施 - 公募机构已建立全链条内控体系,未经审批的标的无法入库及购买[8] - 部分公司主动调整业绩比较基准,包括细化资产指数、新增港股指数、纳入存款利率等[8] - 某小型公募系统梳理权益类基金基准,发现8%跟踪误差或可作为有效控制指标[9] - 建议采用风格因子分析、实时偏离预警等手段控制"风格漂移"风险[9] "风格漂移"成因分析 - 市场风格转换压力导致基金经理调整投资方向,部分新手跟风抱团[5] - 销售渠道和投资者的短期业绩诉求迫使基金经理改变原有风格[5] - 业绩比较基准设定不合理,如主题基金采用宽基指数导致评估失真[5] 投资者识别与维权途径 - 建议计算基金净值与基准的波动相关系数,观察持仓集中度判断偏离[10] - 可对比前十大重仓股行业分布与产品定位识别异常[10] - 投资者可依据《证券投资基金法》通过仲裁或诉讼维权,需举证合同与持仓差异[11][12] - 管理人可能因违反80%资产投向规定及合同约定承担赔偿责任[12]
公募基金深度报告:浮动费率基金的前世今生
华宝证券· 2025-05-30 17:4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梳理了公募基金浮动费率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新型浮动费率基金的特点,包括基准选择、基金经理风格分类等,并通过重点基金经理案例给出投资启示,强调业绩比较基准在新型浮动费率产品中的重要性 [22][26][35] 各目录总结 1. 公募基金浮动费率发展全梳理 - 早期探索(2013 年之前):2002 - 2004 年部分基金约定在特定条件下暂停收取管理费,但未取得良好市场反馈;2013 年国内首只浮动费率债券基金发行,设置奖惩对称浮动费率 [10][11] - 初具规模(2014 年 - 2022 年):2014 年证监会支持设立浮动管理费基金,2017 年细化费率规则,2018 年拉开券商大集合资管产品公募化改造序幕;此阶段管理费收取方式多样,如分档管理费率、支点浮动费率等 [12][13][14] - 产品试水(2023 年 - 2024 年):2023 年证监会推进费率改革,8 月首批 20 只与规模、业绩、持有期挂钩的浮动费率产品获批;但 2023 年行情低迷,产品未引发认购热情,部分开放式产品遭大比例赎回 [18][21] - 基本成型(2025 年):2025 年 5 月证监会发布方案,引导头部机构新发权益基金大量采用业绩挂钩浮动费率机制;26 只浮动管理费基金获批,费用计提方法细化,体现管理费与投资者利益关联,强化业绩比较基准作用 [22][24][25] 2. 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分析 - 新型浮动管理费产品的基准选择:“单客户、单份额”场景下,基金管理人考察投资者相对业绩比较基准的超额收益,基金经理应紧贴基准累积超额收益;已披露基准的 21 只产品为全市场选股,业绩基准多为复合基准,权益中枢约 80%,A股 多对标主流宽基指数,港股部分占比 5 - 25% [26][27] - 新型浮动管理费对应基金经理风格分类:管理新型浮动管理率产品的基金经理风格多元,包括价值选手(如招商基金朱红裕等)、成长选手(如景顺长城基金农冰立等)和“另类”选手(如工银瑞信郭雪松等) [30][31] - 重点基金经理的启示:以东证资管周云为例,长周期跑赢基准得益于“低估 + 趋势结合”投资思路、“均衡 + 分散 + 低相关”组合构建方式及准确基准选择;以汇添富基金卞正为例,应选择贴近实际投资情况的业绩比较基准;未来基准选择需考虑指数代表性、与基金经理投资策略适配程度和基金公司内部差异化 [35][39][48]
【公募基金】浮动费率基金的前世今生
华宝财富魔方· 2025-05-30 17:42
分析师:王骅 登记编号:S0890522090001 分析师:宋逸菲 登记编号:S0890524080003 投资要点 浮动管理费基金的历史沿革: 早期探索:2013年之前 初具规模:2014年-2022年 基本成型:2025年 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剖析: 首批26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产品均为全市场选股的基金,其业绩基准大多对标沪深300、中证A500、中证500 或者中证800等主流宽基指数,并部分参与港股和债券投资,权益中枢(A股和港股)一般在80%左右。 价值选手包括招商基金朱红裕、东证资管周云、华夏基金王君正、鹏华基金袁航、安信基金袁玮等。成长选手 包括景顺长城基金农冰立、银华基金王晓川、大成基金杜聪等。"另类"选手包括工银瑞信郭雪松、兴证全球基 金陈聪、华商基金张明。 重点基金经理的启示: 1、长周期跑赢基准的基金是如何炼成的?以东证资管周云为例: 东方红京东大数据长周期跑赢基准是周云低 估+趋势结合的投资思路,均衡+分散+低相关组合构建方式以及准确的基准选择三者共同结果。 2、选择贴近实际投资情况的业绩比较基准,以汇添富基金卞正为例: 立足代表基金产品,本次新型浮动管理 费产品中偏成长风格的基金经理其针 ...
3年跑输基准超10%将降薪 哪些基金经理“亮红灯”?
南方都市报· 2025-05-30 07:10
政策核心内容 - 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将基金经理薪酬与长期业绩深度绑定,对管理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基准超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降薪,显著超过基准的可提高薪酬 [2] - 政策旨在强化基金经理与投资者利益一致性,引导行业摒弃短期投机倾向,推动长期投资能力建设 [2] 跑输基准情况 - 全市场成立满三年且基金经理管理超三年的公募基金近6000只,其中1341只近三年累计收益率低于基准超10个百分点,涉及735位基金经理 [3] - 31只产品跑输基准超50个百分点,包括嘉实基金姚志鹏管理的嘉实智能汽车(-41.25%,跑输75.47个百分点)、天治基金梁莉管理的天治新消费(-56.66%,跑输63.19个百分点)等 [3][4] - 摩根基金郭晨管理的摩根中小盘A跑输幅度达128个百分点(-23.03% vs 105%) [3] 跑赢基准情况 - 全市场543只产品近三年累计收益率高于基准超10个百分点,其中33只跑赢超50个百分点 [6] - 华夏基金顾鑫峰管理的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两年定开表现最佳,近三年收益率194%,跑赢基准176个百分点 [6] - 北交所主题基金表现突出,汇添富、万家、广发、南方等旗下相关产品均跑赢基准超60个百分点 [7] 业绩比较基准调整 - 政策发布后多家基金公司密集调整业绩比较基准,年内已有超100只基金完成变更 [8][9][10] - 调整案例包括浦银安盛三只债券基金、鹏华普天债券、中邮医药健康等,涉及基准指数构成和权重变化 [8][9] - 调整动因包括基准设计优化、强化约束作用、适配考核要求等,部分可能因风格漂移被动调整 [10]
权益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重构方案
招商证券· 2025-05-29 19:5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结合对政策的理解和海外成熟市场经验,给出一套完整的重构主动权益型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的方法论,且在招证基金评价团队优选池上运行该体系,多数新基准适配性指标表现符合预期,基金相对新基准超额收益小幅提升且更稳定,收益更贴近基准 [1][3][6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业绩比较基准选取规则 - 基准选择对持有人、基金经理、基金公司的影响:《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多项举措涉及业绩比较基准,其确定影响三方利益,合理基准应反映基金经理投资风格下的 Beta 以评估主动管理收益 [6] - 业绩比较基准选取法则:提出三点法则,基准具备可投资性和市场认可度、能有效反映基金的 Beta、具备主动获取超额空间,要求基准成份股数量最低不低于 30 只 [3][13] 业绩比较基准选取流程 - 指数备选池构建:考虑可投资性和市场认可度,选取主流指数构建备选池,纳入港股通或沪港深指数,截至 2025 年一季度共 168 只指数进入备选池 [14][17] - 拟选择基准的主动权益基金池构建:追溯基金过往三年持仓和净值,筛选成立于 2022 年 3 月 31 日之前等条件的基金,剔除事前行业/主题基金、量化基金,得到 3474 只样本,区分事后赛道基金和全市场基金并调整基准指数备选池 [21] - 业绩比较基准适配度的计算:设计 6 个适配性指标,包括持仓重合度、行业偏离度、风格偏离度、市场风险一致性、超额收益标准差、超额收益独立性 [3][24] - 业绩比较基准重构方案:构建优化模型,将行业偏离度、风格偏离度作为约束条件,市场风险一致性等作为优化目标,持仓重合度作为辅助手段,输出单一、双指数、三指数型基准 [3][32] 业绩比较基准重构结果展示 - 重构后基准的适配性评估:优选池中单指数、双指数、三指数基准的基金数量依次升高,多数基金在各适配性指标上表现良好 [36][39] - 基准重构后,基金相对新基准的收益表现:2022/6/30 - 2025/5/18 期间,优选池内基金相对新基准超额收益率小幅提升,年度超额收益表现更稳定,收益更贴近基准 [50] - 基准重构后的部分基金样本展示:重构后的新基准覆盖指数丰富,风险特征更具体 [55] 总结与展望 - 提出完整的重构方法论,包括指数备选池构建等 4 个模块,在优选池上运行效果良好,但受基准约束细则、监管对备选指数规定等因素影响,模型待进一步调整 [59][61]
公募新规量化观察系列之二:基金超额收益的困境与突破
招商证券· 2025-05-29 17:31
报告核心观点 - 以主动股票型基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与业绩比较基准在收益表现及匹配程度方面的现状,评估业绩比较基准的增强难易程度,并为部分基准与投资风格偏离较大的基金重新筛选更具代表性的业绩比较基准指数 [1] 主动股基与业绩比较基准现状分析 主动股基超额收益表现 - 《行动方案》构建“奖优罚劣”双向激励机制,将管理费率和基金经理薪酬与基金相对于业绩比较基准的表现联动 [12] - 主动股基近三年超额收益均值为 -7.17%,标准差 20.73%,极差达 245.37%,仅 31.34%的基金实现正超额收益,近半数基金落后基准超 10 个百分点 [4][15] - 2022 年 5 月至 2023 年初主动股基三年滚动超额收益亮眼,2023 年起超额收益显著收窄 [15] 基金与基准的契合度:从相关性看约束效力 - 主动股基与其业绩比较基准三年期收益率相关系数均值为 0.79,超八成基金相关系数高于 0.7,多数产品收益走势与基准较为一致 [20] - 有 1.6%的主动股基近三年与基准收益率相关系数低于 0.5,35 只基金低于 0.1,这些基金多采用存款利率或固定年化收益率作基准,难以反映实际投资业绩与风险特征 [22][24] 主动股基业绩比较基准的增强难度 以全市场股票为选股空间,对基准指数进行增强 - 构建 19 个常用选股因子,覆盖 9 大维度,经预处理和融合后,融合选股因子展现较强选股能力 [25][32] - 以全市场股票为选股空间构建增强组合,主要宽基指数增强组合信息比均超 1.8,近三年年化超额收益普遍超 3%,国证 2000、中证 1000 增强难度最低 [36] - 近 5 年中证 1000、国证 2000、中证 500 等大型宽基指数增强效果居前,中证半导指数增强效果最差 [40][41] 以基准指数成分股为选股空间,对指数自身进行增强 - 加强约束条件,将选股空间调整为基准指数成分股,增强组合跟踪误差明显改善 [42][45] - 强化约束后国证 2000、中证 1000、中证 500 等宽基指数区间年化超额收益较高,农林牧渔(中信)、300 医药等行业类指数增强效果不理想 [47] - 近 5 年国证 2000、中证 1000 和中证 500 增强表现领先,农林牧渔(中信)和中证半导等指数增强效果不佳 [48] 主动股基业绩比较基准的增强难度分析 - 指数成分股数量影响增强难度,成分股数量多的指数增强效果普遍较好 [49][50] - 指数的风格和行业集中度影响增强难度,风格和行业分布分散的指数有利于增强策略发挥,集中度高的指数增强难度大 [51] 为主动股基寻找合适的业绩比较基准 - 部分主动股基所选业绩比较基准与实际投资策略和风格偏离较大,从成分股匹配角度为这些基金重新筛选基准指数 [61] - 依据基金持仓与指数成分股重合度及收益率相关系数筛选基准指数,调整后新基准指数与对应基金近三年收益率相关系数显著提升 [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