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价值转化
搜索文档
短评丨从“输血”到“造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15:48
核心观点 - 全国首个生态保护修复产业专项基金在浙江启动,标志着金融工具创新和生态治理模式转型,旨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 [1] - 该实践突破了传统依赖财政投入的单一模式,通过市场化机制设计,将社会资本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1] - 探索的核心是构建有效的转化机制,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通过赋予生态资源经济属性、市场化配置权益、产业化运营来激活沉睡的生态资产,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新动能 [2] 模式与机制创新 - 基金投资范围涵盖生态系统恢复等公益性领域,并延伸至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板块,通过可持续商业模式化解生态修复投入大、周期长、收益低的难题 [1] - 创新路径一为“生态修复+产业导入”,例如安吉、浦江等地将耕地修复与农文旅产业融合,使难以盈利的修复工程通过后续产业运营获得回报 [1] - 创新路径二为“生态修复+权益打包”,例如绍兴柯桥将矿山治理与旅游资源开发权绑定,践行“谁修复、谁受益”原则,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1] 风险与管控 - 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需警惕过度开发对生态本底的破坏,以及资本逐利性导致公益目标偏移的风险 [2] - 浙江强调底线思维和规划管控来设置红线,确保在严格监管下生态优先原则不被突破 [2]
见证河湖蝶变·共建美丽山东丨治水兴农,潮白河畔绘就新图景
齐鲁晚报· 2025-09-13 15:42
生态治理投入与成效 - 累计投入6840万元用于流域内57个村庄污水治理工程 受益户数超1.14万户[5] - 流域内164个规模养殖场和345个专业户均建设粪污处理设施 实施农药化肥"双减"工程[5] - 2023年新增水肥一体化农田3400余亩 推广商品有机肥3.5万吨[5] - 省控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 氨氮降低88.7% COD降低33.9% 总磷降低85.6%[8] 生物多样性恢复状况 - 湿地维管植物达705种 含3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6] - 野生动物710种 包括25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6] - 水生植被覆盖度74.6% 底栖动物69种 鸟类189种[7] - 退化湿地重现生机 岸坡植被覆盖率超75% 吸引中华凤头燕鸥等稀有鸟类栖息[7] 生态经济价值转化 - 发展樱桃 茶叶 药用菌等特色产业集群[8] - 流域内现有省旅游民宿集聚区2个 省级景区化村庄13个 省星级民宿14个[8] - 2024年民宿接待游客7.45万人次 实现收入1090.9万元[8] - 7个村庄GEP合计1.81亿元 获"生态活力贷"授信5900万元[8]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刘锋:强化金融资源导流 精准施策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华财经· 2025-09-10 20:25
核心观点 - 金融资源需通过生态价值转化和资本市场深化支持甘肃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特别强调特色产业优势与民营经济融资需求 [1][2] 甘肃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 - 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及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与产业升级成效显著 经济增速国内领先 [1] - 新材料、新能源及矿产勘探冶炼等特色产业优势突出 需充分发挥 [1] - 经济结构优化、资源优势发挥、政策支持及科技创新构成增长核心动力 [1] 金融支持策略 - 生态价值需转化为金融产品 使资源成为融资底层资产以激活流动性 [1][2] - 地方政府需通过增信措施支持民营经济 其占比高且需匹配金融资源 [1] - 深化资本市场作用 包括扩大上市公司数量、引进金融机构及创新金融服务维度 [2] - 优化信用担保体系并发展股票债券市场 科创板与北交所定位契合当地产业 [1][2] 金融工具创新 - 特色金融工具可通过金融杠杆加速产业发展 实现生态价值转换 [2] - 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明确指引 [2]
一叶兴百业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7 10:51
核心观点 - 武夷山市通过文化赋魂、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及体制创新推进"三茶"统筹发展 实现从生态资源到产业价值的转化 形成百亿级茶产业链并显著提升居民收入 [2][3][18] 文化赋魂 - 系统性保护古茶园和传统制茶技艺 传承创新"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6] - 以"万里茶道起点"为基底推进茶文化整体性保护 突出茶文化交流属性 推动茶文旅融合与产品创新 [6] - 建立"武夷茶天下"官方传播矩阵 通过短视频、数字藏品、书籍及品牌活动展示茶文化价值 [6] 科技赋能 - 通过"种质保护—生态种植—数字赋能—精深加工"全链条技术革新 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核心竞争力 [8] - 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省级茶树种质资源圃 收集保存大红袍等名丛 成功驯化栽培八仙等优质品种 [9] - 运用5G通信、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高效绿色种植 构建覆盖数字茶园、工厂、溯源等的茶产业大数据平台 [9][12] - 政企校协同打造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 为产业提供长效技术支撑 [12] 产业强链 - 政策引导培育规模化茶企 2024年规上茶企达3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 税收超千万元茶企突破6家 [14] - 引进茶包装、茶机械等精深加工企业 合作开发茶含片、茶化妆品等衍生品 补全产业链短板 [14] - 打造"武夷岩茶"区域品牌及"武夷山大红袍"等公共品牌 建立全流程可追溯质量管控体系 [15] - 建成全国首个"茶产业数字孪生平台"覆盖14264家茶企 2023年抽检合格率达99.6% [15] 发展成效 - 茶园面积从2005年不足10万亩扩展至2024年14.8万亩 从业人员增长超10倍 [2][3] - 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50亿元 较2005年1亿余元实现百倍级增长 [2][3] -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4516元增至27189元 茶产业收入占比达49.2% [3] 体制创新 - 建立国家公园协同联动保护机制 从管理体制、规划建设等方面提供法治保障 [17] - 成立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 打破条块分割行政模式 实现跨部门政策协同 [17] - 创新"生态茶基金"和碳汇交易机制 推出"生态茶贷"等金融产品支持生态保护企业 [18]
“两山”转化还需要持续科技创新
科技日报· 2025-08-21 15:30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理念日益深 入人心,社会各界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绿色发展的行动更加自觉,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 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昔日污染河道化作景观水系带动沿岸产业升级,智能灌溉系统让农田在节水的同时丰产增收,光伏治沙 技术使荒漠上种出"阳光银行"……在"两山"转化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从粗放式增长到创新驱动,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应用,成为绿色发展的强大引擎。在工农业生产中,各种 绿色技术的应用,既通过污染控制、资源循环、能源转型等解决环境问题,又通过降本增效、产品升级 等产生更多经济效益。同时,为绿色发展而生的技术本身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可再生能源产 业——我国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已突破10亿千瓦,不仅大幅提升清洁电力供给,还催生了完整且具国际竞 争力的光伏全产业链。 在技术赋能下,生态的价值也由抽象变得可量度、可交易、可变现,成为市场化商品,产生经济效益。 以碳排放权交易为例,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了生态价值的数据量化,区块链技术解决了数据可信度 和流程透明度等。最新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运行4年以 ...
上千公里游憩空间孕育“新”业态、凝聚“新”活力 深圳:“山海连城”到“价值连城”
深圳商报· 2025-08-19 15:22
公园经济与政策发展 - 深圳公园数量突破1320个 构建全国领先公园矩阵 [2] - 2025年公园条例出台 允许通过竞争方式选择经营者提供餐饮零售等配套服务 推动艺术书吧禅意茶室等新业态落地 [2] - 2025粤港澳大湾区花园大赛10天吸引128.3万人次参观 带动周边商圈销售额同比增长40% [2] - 2035年规划建成各类公园1500个以上 实现居民5分钟可达绿色开敞空间 [2] - "五园连通"已率先实现 通过打造公园群贯通城市与公园慢行系统 [3] 骑行产业规划建设 - 2035年规划建成超1000公里休闲骑行网络 构建"1+3+N"体系:1条200公里滨海骑行道 3个百公里级山海骑行大环 N个20公里以上特色骑行环 [4] - 全市已贯通骑行道100余公里 计划引入社会资本建设运营40处以上服务驿站和休闲健身场所 [4][5] - 正与环法赛事团队接洽引入国际顶级赛事 今年将举办滨海公路自行车公开赛和十五届全运会自由式小轮车比赛 [5] 远足径体系与户外经济 - 420公里"三径三线"远足径体系基本贯通 鲲鹏径获评2024年全国十大登山户外运动特色目的地 [6][7] - 正申报全国首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 重点发展徒步越野水上运动低空运动三类优势项目 [7] - 推进大鹏半岛马峦山—梧桐山等4个重点区域建设 2025年年底目标建成超1000公里远足径 [7]
江西九江:金融发力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金融时报· 2025-08-15 10:33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金融支持 -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2016年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生态优先导向,九江作为重要节点城市拥有152公里长江岸线,既是生态功能区也是工业基地 [1] - 九江金融系统将长江生态修复列为首要任务,与产业转型、生态价值转换并列为三大核心工作,推动出台《九江市金融支持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3] - 截至2025年6月末,九江绿色贷款余额达990.15亿元,同比增长23.25%,新增绿色贷款占比达54.4% [4]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金融创新 - 湖口县江豚湾项目获农业发展银行10.6亿元贷款,采用未来收益权质押模式,江豚数量从800只增至1249只,配套科普馆两年接待23万人,年均收入1.64亿元 [2] - 全国首单生物多样性挂钩银团贷款5亿元落地九江,利率与鄱阳湖保护目标挂钩,最高可为企业年降成本25万元 [11] 水环境治理与金融工具应用 - 九江金融系统累计投入193.7亿元信贷资金治水,通过银团贷款和项目库机制降低风险,入湖污染削减率超80%,长江干流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 [6][7] - 工商银行在滨江改造项目中采用"一项目一策",通过特许经营、收益权质押破解公益项目融资难题 [7] 工业转型与绿色金融实践 - 湖口县工业园区开展转型金融试点,九江银行推出"碳效贷"5.35亿元,利率较普通贷款低1个百分点以上,与企业碳减排表现挂钩 [9] - 交通银行18亿元银团贷款支持心连心化工清洁改造,其甲醇项目获全国节能双十佳奖,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9] 生态价值市场化机制突破 - 九江首创排污权抵押贷款400万元,通过排污权交易试点将环境容量使用权市场化 [10] - 金融系统通过量化生态价值标的(如排污权、生物多样性指标)建立"资金流入—环境改善—价值提升"循环机制 [12] 零碳能源与产业升级 - 彭泽县棉船岛风电项目年发电2.44亿度,节约标煤9.6万吨,减少CO₂排放24万吨,获工商银行6亿元联合授信支持,成为长江首个"零碳岛" [8] - 转型金融推动高碳行业绿色升级,银行通过价格杠杆引导企业实现"节能降本"与"低碳发展"双赢 [13]
学习手记|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环境优势——读懂“两山”理念的科学路径
新华社· 2025-08-15 08:18
核心观点 - "两山"理念提出因地制宜发展路径 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强调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 [2][3][4][5][7][8] 发展模式 - 黑龙江将冰天雪地由竞争短板锻造成发展长板 9年间转化为资源优势 [3] - 福建通过菌草技术实施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解决生态脆弱地区的经济发展瓶颈 [6] - 不同区域需根据生态价值转化能力和路径差异 制定差异化发展导向和生产布局 [7] 实践成果 - 理念提出20年来 从一村之变扩展到普遍实践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画卷 [8] - 生态治理需秉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科学理念 顺应自然规律 [5][8] - 菌草技术作为优势技术被应用于宁夏扶贫协作 体现扬长避短的发展思路 [6][7] 理论价值 - 突破片面看待生态与发展问题的思想桎梏 指明人类改造自然的科学逻辑 [8] - 理念体现唯物辩证发展观 强调因地制宜发挥主观能动性 [8] - 通过特色化发展路径 各地可打造独特优势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7]
湖州在“两山”实践中焕然一新
中国环境报· 2025-08-14 09:40
生态修复与价值转化 - 湖州通过关停矿山、水泥厂等污染企业实现生态修复,例如余村从污染村转型为绿色发展典范 [7] - 下渚湖湿地水质长期保持Ⅱ类至Ⅲ类,拥有800多种珍稀动植物,年接待游客超120万人 [8] - 通过“村企合作+生态产品交易”模式,铜山村以水土保持生态资源入股漂流项目,村集体每年稳获80万元租金分红,并直接吸纳60余名村民就业 [10] - 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已累计完成70项案例,成交金额约6.3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4000个,带动沿线村集体年均增收超50万元 [11] - 采用“水边走”“陆上巡”“天上飞”的立体化智慧监管体系,太湖沿岸40平方公里水域生态状况实时监控,7个入太湖国控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 [11] 绿色产业发展与能源革新 - 长兴县建成35公里全封闭“全电物流”项目,年运输能力1200万吨,相当于减少约100万车次重卡运输,年减少碳排放约1万吨,降低运输成本1.35亿元 [17][18] - “和平共储”百万度电级别储能电站一次充放电可满足8万户居民一天日常用电,有效平抑电网峰谷 [18] - 护童科技打造“零碳工厂”,厂房屋顶铺满光伏板,生产线节能改造后注塑机能耗下降30%,全年可降低成本10%以上,提升效益5%以上 [18] - 久立集团通过屋顶光伏、能源在线管理等技术革新,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万吨 [18] - 近15年间湖州婉拒环保不达标项目760余个,涉及投资额超千亿元,相当于其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的近1/4 [19] 创新经济与人才集聚 - 西塞科学谷已吸引十余个高层次人才团队落户,南太湖新区八大新兴产业集聚度高达80% [20] - 德清地理信息小镇集聚企业430余家,并吸引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安家 [20] - 从2005年到2024年,湖州规上工业增加值从239.9亿元跃升至1336.3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从30家激增至2048家 [20] - 自2019年启动“万名农创客培育工程”以来,全市累计培育农创客8515名、创客团队900个,平均每名农创客可带动18名农户增收 [26] - 农创客沈钻专通过规模化种植高山灵芝,农场年产值突破1200万元,并带动周边560多位村民增收 [26] 区域协同与全民参与 - 湖州以“组团式、片区化”理念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累计推进49个市级样板片区,组团联结225个行政村,辐射带动周边398个村 [27] - 各区县发展轴共布局重点项目341个,计划总投资高达2256亿元 [27] - 推出“生态身份证”系统,将个人低碳行为换算为“减碳量”和“绿币”并兑换权益,企业碳效等级与金融政策挂钩,驱动绿色转型 [28] - 2024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7290元,同比增长5.2%,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53:1 [11]
浙江安吉如何奏响山水富民乐章?
新华社· 2025-08-11 16:02
白茶产业发展 - 安吉白茶品牌价值突破50亿元 从零星试种发展而来[1] - 黄杜村通过茶叶种植彻底改写村庄命运 从穷山村变为致富村[1] - 茶旅融合模式显著 游客在非采茶季仍大量涌入万亩茶园[1][2] 竹产业发展 - 安吉拥有百万亩翠竹资源 以竹子为载体探索生态价值实现路径[3] - 峰晖竹木制品公司产品涵盖近2000种品类 去年产值达1.3亿元[3] - 全县推广竹制品替代塑料 300多家村咖使用竹浆纸吸管 累计减少一次性塑料消耗500余万套[3] 区域经济发展 - 安吉地区生产总值近20年翻近三番[3]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倍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倍[3] - 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9缩小至1.53[3] 青年返乡创业 - 2022年以来累计吸引青年入乡近4.3万人 每年新增常住人口约1万人[3] - 落地青创项目861个 涌现乡村咖啡 乡村音乐等新业态[4] - 青年返乡开设茶咖简餐 茶礼竹艺文创等复合型小店 年创收达十几万元[4] 旅游产业升级 - 2024年安吉村民旅游收入占直接收入比重超20%[4] - 打造长三角露营天堂 县域村咖聚集地等旅游新IP[4] - 青年入乡加速旅游人才集聚和业态更新 提升村民生活品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