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产业体系
搜索文档
权威解读四中全会精神,要点汇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14:06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 [3] -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当前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其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80%左右,未来5年预计新增10万亿元左右市场空间 [20][21] -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18%,将催生数个万亿级甚至更大规模市场 [22] 产业发展重点方向 - 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巩固提升化工、机械、造船等行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 [20][21] - 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22][23] -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经济增长点,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22][23] 国内市场与营商环境 -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从328项压减至106项,清理4200余件阻碍要素流动的政策举措 [25] - 提出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规范地方政府经济促进行为,以破除各种市场障碍 [25][26] -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3] 科技创新与开放合作 -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29] - 积极扩大自主开放,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加快推进区域和双边贸易投资协定进程,扩大高标准自贸区网络 [32] - 擦亮“投资中国”品牌,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引导产供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既重视“中国经济”也重视“中国人经济” [32]
亮点速览、“干货满满”!这场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央视网· 2025-10-24 13:48
规划总体框架 - 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该建议共15个部分、61条,分为总论、分论和加强党的领导三大板块 [1][3] - “十五五”时期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以实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时期 [1] - 规划建议旨在系统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以应对复杂外部环境、赢得国际竞争主动并推动高质量发展 [1] 产业发展战略 - 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第一条,部署“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四方面重点任务 [9] - 固本升级指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创新育新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扩容提质指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强基增效指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9] 科技创新部署 -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做支撑,部署包括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四个方面 [11] - 将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13] - 加强基础研究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加大长期稳定支持,强化原始创新导向 [13] 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 -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优先补上的最大短板,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7] -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 [7] - 做好耕地保护和农业科技创新两篇文章,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7] 高水平对外开放 - 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从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等四个方面作了专章部署 [13] - 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15] - 加快推进区域和双边贸易投资协定进程,扩大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搞好各类开放试点试验 [15] 健康中国与人口发展 - 部署加快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 [17] - 倡导积极婚育观,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发挥育儿补贴等政策作用,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以降低家庭成本 [17] - 完善落实生育保险、生育休假制度,加强妇女和儿童健康服务 [17]
郑栅洁:未来十年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适度超前建设新基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13:20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战略 - 全会提出将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 [3] - 战略任务第一条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部署了“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四方面重点任务 [3] 固本升级: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 传统产业是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其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约80% [4] - 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巩固提升化工、机械、造船等行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4] - 初步估计未来5年传统产业将新增约10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场空间 [4] 创新育新:培育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 - 2024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18% [4] - 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预计将催生数个万亿级规模市场 [4] -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4] - 未来10年这些产业新增规模预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4] 扩容提质:促进服务业发展 - 服务业仍有巨大扩容和提质空间 [5] - 实施服务业扩能提质行动,提高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 [5] - 此举将打开经济增长新空间,形成一个巨大的新市场 [5] 强基增效: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 已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邮政快递、电力、宽带等基础设施网络 [5] - 加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5] - 目标为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融合、安全高效发展,发挥更强支撑保障作用 [5]
策略快评报告:四中全会描绘未来蓝图
万联证券· 2025-10-24 13:18
核心观点 - 报告核心观点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描绘了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蓝图,强调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扩大内需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等关键方向,以此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3][4] 经济发展总体定调 - “十五五”是我国经济夯实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重要阶段,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结构转型仍是核心目标 [3] -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复合年化增速在5.4%左右,部分缓和了“十五五”阶段经济增速的压力 [3]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此次四中全会将产业发展列为第一项重点任务,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3] - 产业转型升级将成为“十五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将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与质量等指标,加强产业协同、畅通数据等要素流动 [3] -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3] - 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各地或将立足区域资源禀赋,打造资源配置新模式,提升整体竞争力 [3] 科技创新与自立自强 - 四中全会要求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3] - 预计加强培养培育高质量的原创科技和核心科技技术将是“十五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以提升我国科技能力的国际领先性和影响力 [3] - 强调加强科技成果向商业应用、产业发展的转化,促进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3] 扩大内需与促进消费 - 四中全会明确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要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居民消费是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能的重要抓手 [4] - 与“十四五”规划相比,“十五五”规划或将更加着重做强国内大循环,大力提振消费,增强民生保障,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4] - 未来居民消费场景有望进一步拓宽,培育新型服务业有望成为工作重心,并发展科技创新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结合 [4] 要素市场化改革与高水平开放 - 四中全会公报要求扩大高水平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全产业链竞争优势与科技创新能力优势 [4] - 提出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要素市场化改革有助于促进要素流动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反内卷筑牢根基 [4] - 预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将提速,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红利提高发展质量 [4]
四中全会公报释放哪些信号?八大券商解读
南方都市报· 2025-10-24 13:13
核心观点 - 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十五五”规划建议,多家券商解读其将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及扩大内需,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 [1] 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 - “新质生产力”首次被纳入全会规划框架,强调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引领其发展 [2] - 科技创新地位在近几次五年规划中持续突出,本次表述从“科技自立自强”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并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 [2] - “十五五”规划有望继续加码高技术与产业自立自强,以解决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匹配的短板 [2] - 科技创新追求层次提升,目标是“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并要“抢占制高点” [5] - 公报强调需“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建立先行优势 [11] - 新增“航天强国”目标,显示出对航天科技发展的重视,其对引领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0][11] 经济增长目标与路径 - 为实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未来十年需实现6%以上的复合名义增长 [5][6] - 根据2035年经济总量翻番要求,2021-2035年年均GDP增速需达到4.73%,“十五五”时期设定5%的年均增速目标有现实需求 [3] - 经济发展驱动需从单一GDP驱动转为“生产力+通胀+汇率”的多元驱动 [6] - 全会重申2035年远景目标,并新增“国防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两大跃升目标 [3][10] 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制造业 - 全会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置于更突出位置,并首次明确提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7] - 强调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融入产业实践,促进传统与新兴产业协同 [7] -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11] -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的表述相较于“十四五”的“基本稳定”,更强调对产业结构优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统筹 [7] 区域发展战略 - 区域战略强调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等的叠加效应,体现政策连续性 [4] - 叠加效应体现在政策互补、定位差异化避免产业“内卷”、以及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有效流动三个维度 [4] - 建议聚焦五大城市群:着力培育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世界级城市群,打造成渝双城经济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4] - 公报特别强调“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东部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值得关注 [4] 扩大内需与对外开放 - 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被延续,强调惠民生、促消费与投资于物、投资于人紧密结合 [5] - 对外开放部分在公报中的位置提前,延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提法,强调“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5] - 涉及对外开放的相关题材,如一带一路、海南自贸港等值得关注 [10] 政策实施与短期支撑 - 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结合已投放的近30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和财政安排的5000亿元,对实现全年5%经济增长目标形成坚实支撑 [8] - “有为政府”是保障“反内卷”成功的核心,需财政积极发力并改变地方政府激励约束机制 [6]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精神学习: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
东海证券· 2025-10-24 13:10
十五五规划定位与宏观环境 - 十五五时期定位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阶段,承载完成三中全会部署的300多项改革任务(2029年)[2] - 外部环境判断偏谨慎,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但内部优势突出,经济基础稳、韧性强、长期向好趋势不变[2] - 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2020年翻一番),2026-2035年GDP年均增速不应低于4.4%,隐含十五五期间增速要求约4.7%[2] 主要目标与战略重点 - 主要目标表述精简,高质量发展需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和国家安全屏障首次单列为主要目标,重要性提升[2]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任务排序提升至首位,制造业比重被强调,产业目标新增航天强国、交通强国[2] - 科技创新突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新质生产力紧密结合[3] 政策与市场方向 - 扩大内需强调供需双向互动,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3] - 对外开放在重点任务中排序从十四五第九位大幅提升至第五位,内涵升级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3] - 房地产发展落在民生栏目,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旧改、保障房及好房子或是重点方向[3] - 短期政策强调坚决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宏观政策将持续发力,年内仍有降准降息空间[3]
券商看全会丨四中全会公报释放哪些信号?八大券商解读
南方都市报· 2025-10-24 12:48
10月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闭幕,本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并发布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 称"公报")。 宏观经济和政策走势如何?对各类资产有何影响?A股市场又将发生哪些变化?多家券商首席分析师从 多个角度深入解读政策对于经济与市场的影响。 中信建投黄文涛 : "新质生产力"首次纳入全会的规划框架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指出, "新质生产力"首次纳入全会的规划框架。《公报》提出"加快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几次五年规划中,科技创新地位始终突出。十九届五 中将"科技自立自强"上升为战略支撑。二十届四中在此基础上升级"新质生产力"表述,并强化"教育科 技人才一体推进"。 中国目前在全球制造业版图中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在若干新兴制造领域优势显著。与此同时,短 板在于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仍不匹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 任务仍然艰巨,围绕关键核心技术与原始创新的攻关仍需加力。因此,"十五五"规划有望继续加码高技 术与产业自立自强。 华泰证券史进峰: 重申2 ...
新增10万亿市场空间!发改委详解→
第一财经· 2025-10-24 12:29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被列为"十五五"期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首位[5] - 传统产业是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其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约80%[5] - 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未来5年预计新增10万亿元左右市场空间[5] 产业升级四大方向 - 固本升级: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巩固提升化工、机械、造船等行业全球地位和竞争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5] - 创新育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18%,将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催生数个万亿级市场[6] - 扩容提质: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实施服务业扩能提质行动,提高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水平[6] - 强基增效: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7] 新兴产业发展机遇 - 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6] - 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未来产业[6] - 未来产业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6] 扩大内需战略 -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把握"拓展增量、提升效益、畅通循环"三个关键[7] -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规模已达50万亿元,将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投资比重[8] - 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扩大服务消费,推动商品消费扩容升级,保持投资合理增长[7] 统一大市场建设 -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已从328项减至106项,清理4200多件阻碍要素流动的政策举措[8] - 提出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规范地方政府经济促进行为[8] - 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红利[8]
郑栅洁:中国经济靠实体经济起家,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
南方都市报· 2025-10-24 12:03
南都讯 记者潘珊菊 发自北京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 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二是提升效益。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规模已达到50万亿元,但惠民生、补短板、育动能等任务还很 重,必须把"钱"特别是政府资金更好地用在发展紧要处,花在群众生活上。对此,《建议》提出优化政 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统筹用好各类政府投资,加强政府投资全过程管理等举措,将 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不断增进投资的综合效益。 三是畅通循环。有了统一大市场,才能畅通大循环。我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已从过去的328项减到 目前的106项,4200多件阻碍要素流动的政策举措得到清理,但还有不少堵点和卡点。对此,《建议》 提出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规范地方政府经济促进行为,统一市场监管执 法,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等举措,将更加有力有效地破除各种市场障碍,充分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 红利。 强基增效,就是要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我国已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 邮政快递、电力、宽带等基础 ...
一文速览重磅发布会主要内容!
Wind万得· 2025-10-24 11:57
产业体系现代化 -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作为制造业基本盘 增加值占比80%左右 预计未来5年新增10万亿元市场空间 [9] -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三新"经济占GDP比重超18% 将催生数个万亿级市场 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高技术产业 [10] - 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实施服务业扩能提质行动 打开经济增长新空间 [10] -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11] 强大国内市场建设 -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 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 扩大服务消费 推动商品消费扩容升级 [11] - 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规模达50万亿元 高质量推进"两重"项目建设 [11][12] - 畅通国内大循环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从328项减至106项 清理4200多件阻碍要素流动政策 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13] 区域协调发展 - 优化区域布局 推动四大板块和三大动力源取得新突破 建设跨区域大通道等硬联通设施 [14] - 推进新型城镇化 预计建设改造地下管网超70万公里 新增投资需求超5万亿元 [14] - 实施陆海统筹 海洋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 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 [14] 科技创新自立自强 -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等领域突破 [17]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 [17] - 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赋能千行百业 [18] 高水平对外开放 - 积极扩大自主开放 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 加快推进区域和双边贸易投资协定 [20] - 推动贸易创新发展 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 完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20] - 拓展双向投资空间 擦亮"投资中国"品牌 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制度环境 [20] -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民生项目 拓展绿色、数字等领域合作 [21] 健康中国与人口发展 - 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 健全健康促进政策体系 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和健康水平 [24] - 健全医疗、医保、医药协同治理机制 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24] - 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优化生育支持政策 发展普惠托育服务 降低家庭养育成本 [25] - 推动老有所养 发展医养结合服务 推行长期护理保险 扩大康复护理供给 [25] - 推动老有所为 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 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发展银发经济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