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制

搜索文档
坏消息!房产新政时代,大城市60%家庭,今后不用买商品房了
搜狐财经· 2025-05-26 08:06
房地产行业双轨制模式 - 核心观点为借鉴新加坡模式,并行发展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两条轨道,保障房为中低收入群体兜底,商品房由市场机制调节[1] - 新加坡模式中80%公民居住在政府组屋,四居室组屋售价30-50万新币,远低于数百万的商品房价格[3][4] - 申购组屋需满足公民身份和家庭收入上限要求,并通过抽签或轮候方式确保公平[5][6] 双轨制实施原因 - 实现房地产市场稳健发展:保障房分流购房需求,平抑房价波动,防范系统性风险[8] - 促进社会和谐:精准帮扶中低收入群体,解决大城市高房价下的住房困境[9] - 解决城镇化需求:满足年轻人过渡性居住需求和高收入群体改善性需求[11] 中国保障房发展展望 - 十四五期间全国计划建设870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预计帮助2600万新市民和青年人改善居住条件[13] - 保障房将覆盖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低租金或低成本购房选择,商品房面向高收入群体[13] 六成家庭无需购买商品房的原因 - 中低收入群体经济压力大,如北京房价6-8万/㎡使部分家庭难以承担首付[15] - 全国45%城镇家庭拥有2套及以上房产,子女可通过继承解决住房需求[17] - 保障房租金比同地段商品房低30%-50%,建筑标准和设计更优[18] 普通家庭应对策略 - 精准定位需求:根据经济实力选择保障房过渡或商品房改善[20] - 提升居住品质意识:保障房通过软装优化体验,商品房注重环境与配套[21] - 关注政策动态:及时了解申请条件、补贴和购房优惠[22]
为了救楼市,终于使出了杀手锏 达美乐又一新店进驻三台子万象汇!|栋察楼市早报(5.23)
搜狐财经· 2025-05-25 20:36
房地产收储政策 - 全国拟收储总规模达3918亿元 涉及171个城市 其中宅地收储6565公顷 [2] - 收储资金支持从央妈3000亿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扩容至地方政府专项债 去年新增2万亿 今年安排4.4万亿 [2] - 收储类型分两种:直接收购未售商品房消化狭义库存 收购闲置土地消化广义库存 1-4月土地收储规模单月增长48倍至7198公顷 [2] 区域收储数据 - 三四线城市占收储主导 面积占比84%(5437公顷) 金额占比74%(1659亿) 郑州以273公顷居首 西安以125.6亿金额最高 [2][3] - 13个城市收储超100公顷 前五为郑州273公顷 平顶山165公顷 电明157公顷 宣春156公顷 新关150公顷 [3] - 克尔瑞测算显示1-4月收储使2025年广义库存去化周期缩短2个月 加速去库存54% [3] 商业动态 - 达美乐沈阳第9家门店进驻三台子万象汇 已开业5家 围挡4家含沈北吾悦广场等 [6] - 皇姑腾鹰大厦希尔顿欢朋酒店挂牌 沈阳希尔顿系酒店达11家 欢朋品牌占7家(含2家筹备中) [10][13][14] 农业与人才 - 辽宁15个名特优新农产品上榜全国榜单 实现十大特色产业全覆盖 含长海海参 盘锦大米等 总量达121个 [14][15] - 2025"博士沈阳行"活动提供9223个岗位 平均年薪23.5万 30万以上岗位近1000个 聚焦工业互联网等42个领域 [18][21][23] - 参会博士8163名 61.7%为20-29岁 50.4%为女性 覆盖663所高校(含海外306所) 30家双创企业参与路演 [23][24]
厦门房价:最新各小区涨跌排行榜
搜狐财经· 2025-05-22 19:46
厦门楼市区域房价分析 - 厦门二手房市场存在明显的区域鄙视链,岛内思明区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单价前十中思明占据8席,前20名中占据18位 [8] - 2025年5月厦门二手房成交单价最高达7.72万/㎡(思明区山景叠院),最低仅8672元/㎡,4万/㎡以上房源集中在思明区 [3][8] - 实际成交价与报价浮动比为-19.75%~-1.25%,多数业主报价趋于理性,实际谈价集中在10%以内 [2] 区域价格分化特征 - 思明区作为厦门核心区,拥有顶级学区和地标建筑,2025年初常住人口106.9万,户籍人口占比高达91.4%,为福建最高 [9] - 湖里区五缘湾及次新盘价格较高,新景翡翠苑成交价5.15万/㎡;岛外最高单价为集美IOI棕榈半岛4.4万/㎡ [10] - 岛外2.5万/㎡以上房源集中在绿苑新城、世茂璀璨天城等新城核心板块,3万/㎡以上房源已屈指可数 [10][11] 市场交易数据 - 典型成交案例:文社典铁社区78.12㎡以405.8万成交(降幅11.4%),山景会展157.96㎡以1220万成交(降幅18.56%) [5][12] - 400万以上房源主要分布在岛内,思明区占比最高;2万/㎡以下房源成为年轻刚需主要选择 [6][12] - 市场呈现"自住优先"特征,购房者更关注实际居住需求而非单纯区域划分 [1][13] 市场趋势变化 - 岛内新房限价导致一二手房价格调整明显,全市4万/㎡或400万以上房源比例大幅减少 [10] - 市场进入新周期,传统地段价值判断标准发生变化,需用新视角评估房产价值 [13][14]
“我是客观派”
中国发展网· 2025-05-13 11:11
中国经济内在逻辑 - 1978年至2024年中国人均GDP年均增速达8.3% 2024年人均GDP突破1.3万美元 [2] -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重工业优先战略奠定工业基础但效率较低 1978年后转向劳动密集型产业激活后来者优势 [2] - 双轨制改革通过"老人老办法 新人新办法"维持经济稳定并培育市场力量 [2] 经济增长前景 - 以2019年中美技术差距为基准 中国在2035年前具备8%增长潜力 实际增速有望保持5%~6% [3] - 到2049年增长潜力降至6% 实际增速3%~4%仍可期 [3] - 三大支撑要素包括每年1100万大学毕业生 14亿人口超大规模市场 全球最完备产业体系 [3] 中美经济关系 - 当中国人均GDP达美国半数 经济总量两倍于美国时 科技"卡脖子"将失去现实基础 [3] - 美国高科技企业对中国市场依赖将重塑双边关系格局 [3] - 贸易摩擦中应保持战略定力 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和开放水平 [3] 经济结构转型 - 创新需要制度创新协同 提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辩证关系 [3] - 产业政策制定应遵循"潜在比较优势" 通过"增长识别法"甄选重点领域 [3] - 消费提振需提高居民收入占比 完善社会保障 推动共同富裕 [4] 发展模式比较 - 中国经验颠覆"华盛顿共识"教条 渐进改革创造连续四十年增长奇迹 [2] - 中国用四十余年走完发达国家两百年工业化道路 [2] -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将释放巨大内需潜能 [4]
燃油车“回潮”!多车企聚焦发力内燃机,69.3%购车者将燃油车作为首选
华夏时报· 2025-05-08 17:12
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市场表现 - "五一"假期期间全国高速服务区新能源汽车充电量达306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8% [2] - 充电桩密度较三年前提升2.7倍,超充技术普及率达45%,但仍有69.3%购车者首选燃油车 [2] - 新能源车国内渗透率达47.6%,同比增加12个百分点,但燃油车仍占据半壁江山 [3] 车企技术双轨制战略 - 长城汽车发布"泛内燃机战略",新能源赛道布局Hi4智能四驱电混技术,传统动力领域推出4.0T V8发动机 [2] - 长安蓝鲸动力迭代热效率,吉利雷神动力完成混动专用发动机技术储备 [2] - 吉利CMA超级母体架构反哺燃油车,G-Power动力系统热效率达44.26%,节油效率提升40% [3] - 长安新蓝鲸动力平台采用500Bar超高压直喷技术,UNI-K车型WLTC工况油耗4.8L/100km,减排15% [3] 跨国品牌技术路线 - 奥迪MLB Evo平台整合48V轻混系统与EA888 Evo4发动机,Q7车型百公里油耗降至7.6L [4] - 大众MQB evo平台兼容燃油/混动/纯电三种动力总成,长城柠檬平台衍生四种驱动形式,单车研发成本降低30% [4] - 在-30℃极寒环境下,燃油车续航达成率保持85%,纯电动车普遍衰减至55% [4] 市场需求与地域差异 - 西北地区燃油车保有量占比高达68%,混动车型在三四线城市销量增速连续18个月超纯电车型20个百分点 [3] - 家庭首购群体中,年收入15万元以下消费者对燃油车偏好度达63%,购置成本较同级电动车低2-3万元 [6] - 30万元以上消费群体中,76%认为燃油车机械素质稳定性仍具优势 [6] - 西北地区因冬季极端低温(年均-20℃天数超60天)与充电设施不足,燃油车仍是刚需选择 [6] 产业链与政策支持 - 全国2.3万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中,75%仍以燃油车核心部件为主营业务 [6] - 长三角产业集群发动机缸体、变速箱齿轮等精密加工产能占全球35% [6] - 国六b排放标准倒逼燃油车减排技术突破,如GPF颗粒捕捉器、350Bar高压直喷 [6] 海外市场拓展 - 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燃油车市占率仍高于80% [7] - 长城哈弗F7强化-35℃冷启动性能,上汽MG7通过沙特50℃高温测试,市占率突破8% [7] - 2024年燃油车出口量达234万辆,同比增长27%,出口均价从2020年1.2万美元提升至1.8万美元 [7] 行业未来趋势 - 未来十年油电并行仍将是中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核心特征 [7] - 技术互补与市场分化共同驱动行业走向深度整合 [7]
美媒:"英伟达已向中国三家企业通报"
是说芯语· 2025-05-06 15:54
申请入围"中国IC独角兽" 半导体高质量发展创新成果征集 5 月 3 日,据台湾《工商时报》报道,并援引《观察者网》消息,全球 GPU 龙头企业英伟达( NVIDIA )已向三家中国大陆科技企业通报供应链调整计划。尽管未公开具体企业名单及细节, 但行业分析普遍指向美国政府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政策升级的直接关联。 据美媒报道, 英伟达已向中国三家企业通报,正调整AI芯片设计,寻求在不触犯美国出口管 制的前提下,继续向中国供应产品。 此次通报的背景可追溯至 2022 年 10 月美国启动的对华高端芯片出口限制,尤其针对人工智能( AI )训练场景的高性能计算芯片。英伟达曾为中国市场定制 " 降规版 " 芯片 A800 和 H800 以应 对初期限制,但 2023 年 10 月美国进一步下调算力阈值后,这些特供芯片也被纳入禁售范围。此 次通报或为提前预警客户切换至符合新规的产品型号。 业内推测,三家被通报企业可能涉及中国头部服务器制造商、云计算及 AI 厂商,如浪潮信息、 华为及互联网巨头等。这些企业的 AI 大模型训练、数据中心建设高度依赖英伟达 GPU ,短期内 可能面临算力短缺和研发延迟压力。部分厂商已开始测试 ...
苹果或调整iPhone发布节奏:2026年起推行“春秋双轨制”
环球网· 2025-05-06 13:01
产品发布策略调整 - 苹果计划自2026年起将iPhone产品线发布模式从"一年一更"调整为"高端旗舰先行、基础款错季补位"的春秋交替模式 [1] - 秋季将优先发布价格定位更高的Pro系列机型,强化其作为技术标杆的市场定位 [3] - 基础款iPhone的发布周期将大幅延后,例如原计划2026年秋季发布的iPhone 18可能推迟至2027年春季 [4] 高端产品布局 - Pro系列将成为唯一以"年度旗舰"身份迭代的产品线,率先搭载最新芯片、影像模组及AI功能 [3] - 折叠屏iPhone可能纳入秋季档期,与Pro系列形成"双旗舰"组合拳,对标三星Galaxy Z Fold系列 [3] - 折叠屏iPhone的入局将推动超高端市场扩容,Pro系列的常规迭代则能维持技术连贯性 [3] 基础款产品策略 - 基础款iPhone将采用"秋季Pro系列+春季基础款"的错季发布格局 [4] - 调整基础款发布周期可延长销售周期、减少库存周转压力,并为折叠屏产品腾出市场培育空间 [4] - 错季发布可降低供应链集中备货风险,提升产能调配灵活性 [4] 市场影响 - 错季发布模式可能带来双重收益:高端机型提前收割换机需求,基础款机型借春季促销季清库存 [4] - 若折叠屏iPhone未能如期落地,2026年秋季可能面临"单旗舰"独木难支的风险 [5] - 基础款机型延后发布或导致中端市场被安卓阵营蚕食 [5]
林毅夫:中美贸易局势影响可控,中国仍有望实现预期增长目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9 19:57
文章核心观点 林毅夫认为美国关税政策对中国出口影响不如一些机构预测严重,中国凭借自身优势仍有很大可能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且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复苏有拉动作用 [1][3][5] 中国经济现状与应对策略 - 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额达5246.5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4.65%,面对对美出口压力,中国可出口转内销、拓展新兴市场,且货币和财政政策空间充足 [2] - 解决消费能力不足关键在于提升居民消费意愿,提升生产力、增加就业和收入是关键 [2] - 反驳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的观点,强调投资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要按比较优势投资 [2] - 中国消费者实际消费潜力未充分释放,需丰富优质产品、提振市场信心 [2] 中国经济增长前景 - 除非美国贸易战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否则中国经济实现5%左右增长可能性高,若无美国关税政策因素,有望实现5.3%以上增长 [3] - 中国从改革开放后到1995年平均9.7%高速增长,1995 - 2024年平均8.3%高速增长,是同时期增长最快且无系统性经济金融危机的国家 [3] - 2024年中国的人均GDP按现价美元计算是13445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高速增长拉动东亚及世界经济复苏 [3]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原因 - 发展需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提高,发展中国家可利用后来者优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更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4] - 1949年后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1978年后遵循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利用后来者优势发展经济 [4][5] 中国经济发展与国际对比 -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普遍选择资本相对密集的进口替代战略 [5] - 20世纪80年代后按主流理论市场化转型的国家多数经济停滞、崩溃、危机不断,中国凭借渐进双轨制改革保持稳定快速发展 [5] 中国经济未来意义 - 中国凭借人才、市场和产业链优势有很大可能实现5%增长,若实现有助于强国复兴目标,为世界稳定发展提供基石 [5]
林毅夫:应对新挑战,人才、国内大市场、产业链配套齐全是中国经济的优势
经济观察报· 2025-04-29 16:56
中国经济的内在逻辑与新挑战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普遍选择资本密集型进口替代战略导致资源错配和寻租腐败 只有13个发展中经济体实现7%以上经济增长 绝大多数陷入低收入或中等收入陷阱 [1] - 主流经济学理论开出市场化 私有化 自由化的"华盛顿共识"药方 但按此转型的国家多数出现经济停滞和危机 中国通过渐进双轨制改革实现稳定快速发展 [2] 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 中国人均GDP与美国的差距衡量后来者优势 2019-2035年有16年8%以上增长潜力 可能实现5%-6%增长 2036-2049年有6%增长潜力 可能实现3%-4%增长 [3] - 凭借人才优势 国内大市场优势和产业链配套齐全优势 中国仍有很大可能实现5%增长 [3] - 若增长预期实现 2049年中国人均GDP有望达美国一半 经济总量达美国两倍 美国高科技企业将依赖中国市场 [4]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 - 改革开放后至1995年连续16年平均增长9.7% 1995-2024年平均增长8.3% 是同期增长最快且唯一未出现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国家 [6] - 2024年中国人均GDP达13445美元 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14005美元) 并拉动东亚及全球经济复苏 [6] 中国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 发展中国家可利用后来者优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比发达国家更快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7] - 1978年后中国遵循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真正利用后来者优势 这是改革开放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7] 《解读中国经济》学术价值 - 该书实现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实践逻辑三重自洽 观点经得住理论历史和现实检验 [5] - 已被翻译近20种语言全球发行 成为了解中国经济的首选必读之作 [5]
房地产新规、双轨制大洗牌,普通人的资产要被收割了?
搜狐财经· 2025-04-26 12:06
在房地产市场的大潮中,一场深刻的变革正悄然进行。住建部即将于5月1日实施的新住宅标准,不仅颠覆了传统"好房子"的定义,还在新房 与二手房之间激烈展开了一场生死角逐。这一变革的背后,是国家推动新房市场发展的战略意图,同时也揭示了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信 号。 新规的实施是居住品质的一次革命。从最基础的层高要求开始,新的标准明确规定住宅建筑层高不得低于3米,而过去的普遍标准通常为2.8 米甚至更低。这一变化将有效消除狭小、压抑的居住空间,使得居住环境更加开阔、舒适。更高的层高不仅提升了视觉感受,还为智能家 居、新风系统等现代化设备提供了更多安装空间,带来便利与舒适。 在住宅配套设施方面,新规也设定了更高的标准。比如,四层及以上的住宅必须安装电梯,并确保电梯轿厢内的公共移动通信信号覆盖。这 项规定使得即便是低层住宅,居民也能享受到便捷的垂直交通和畅通的网络连接。此外,新规对墙体和楼板的隔音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通 过技术升级减少邻里间的噪音干扰,进一步提升了居住环境的静谧性。 新规还强调每套住宅必须确保至少有一个符合日照标准的房间,并在夏季炎热或冬季寒冷地区,预留供暖设备或安装位置。这些看似细微的 变化,实际上大幅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