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基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全球首套!生物基 1,5 - 戊二醇工艺试验成功
DT新材料· 2025-09-01 00:04
技术突破与工艺创新 - 全球首套生物基1,5-戊二醇一步加氢工艺在舟山基地试验成功,采用特殊催化剂实现高效生产[2][5] - 产品纯度超过99.5%,色度小于5,水分含量低于0.1%,指标超越国际标准[2] - 传统石油基路线以四氢糠醇为原料,需两步转化(脱水+加氢),收率达85%以上,关键控制点为pH调节和蒸馏温度[4] - 生物基路线以环戊二烯为原料,通过光氧化和高压加氢(70-100℃/7MPa),但反应器设计门槛高[4] - 新工艺采用先进自动化控制系统,兼顾环保、安全与高效生产需求[5] 应用领域与市场需求 - 化妆品行业:生物基1,5-戊二醇具备保湿防腐特性,纯度要求≥99%,契合天然绿色消费趋势[6] - 生物医药:用于合成药物中间体,高纯度和稳定性满足行业严格标准[6] - 高分子材料:可生产高端PCDL、戊内酯、PA56纤维等,应用于电动汽车锂电池包覆材料、高价服装、建筑及包装领域[6] - 产品出口至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市场,需求旺盛[6] 行业技术对比 - 工业化生产存在石油基与生物基两种路线,均需精密控制反应条件(温度、压力、时间)[3][4] - 石油基工艺使用镍催化剂,在120-150℃/6MPa下加氢,生物基工艺依赖光化学反应装置[4] - 两种路线最终产品均需符合化妆品原料标准,包括重金属残留≤10ppm等指标[5]
美思德化学、林科院林化所共建联合技术实验室
中国化工报· 2025-08-29 10:22
合作概况 - 江苏美思德化学与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共建生物基聚氨酯材料联合技术实验室 聚焦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1] - 合作方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剑春 美思德董事长孙宇 林化所所长周永红等高层出席揭牌仪式[2] 合作内容 - 双方将重点研发生物基聚氨酯材料 生物基助剂和生物改性技术 共同建设创新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2] - 美思德将发挥有机硅匀泡剂和有机胺催化剂产业优势 结合林化所实验室与公司中试基地 开发性能优异 成本可控的绿色聚氨酯材料[2] - 合作致力于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市场应用的全链条无缝衔接[2] 战略意义 - 此次合作被定位为优势互补 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 旨在推动聚氨酯行业绿色转型升级[1][2] - 合作目标在三五年内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合作上实现突破[2] - 将建立联合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长效机制 推动行业向绿色高质量方向发展[2] 公司发展 - 联合实验室将加速美思德产品绿色转型进程 重点突破材料性能 成本及环保指标等关键技术瓶颈[3] - 公司计划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品 持续开发高端助剂产品并快速实现产业化[3] - 新产品将满足绿色建筑 新能源汽车等广阔市场需求[3]
新凤鸣(603225):涤丝龙头竞争格局持续向好,看好公司业绩增长弹性
信达证券· 2025-08-28 22:19
投资评级 - 买入评级 [1] 核心观点 - 涤纶长丝龙头竞争格局持续优化 公司业绩增长弹性显著 [2]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34.91亿元(同比增长7.10%) 归母净利润7.09亿元(同比增长17.28%) [2] - 二季度单季营业收入189.34亿元(环比增长30.06%) 归母净利润4.03亿元(环比增长31.44%) [2] - 行业反内卷政策推动供需改善 5-6月涤纶长丝行业平均毛利环比增长24%和23% [3] - 公司通过装置改造与工艺优化实现提质增效 新增65万吨长丝装置并完成五套装置检修 [3] - 战略性投资利夫生物进军生物基材料领域 布局FDCA为基础的新材料应用 [6] 财务表现 - 2025年预计营业总收入707.89亿元(同比增长5.5%) 归母净利润15.61亿元(同比增长41.8%) [5] - 2025-2027年预测EPS分别为1.02元/股、1.19元/股和1.38元/股 [5][6] - 毛利率预计从2024年5.6%提升至2027年7.6% [5] - ROE预计从2024年6.4%提升至2027年10.0% [5] - 2025年PE为14.67倍 2027年降至10.85倍 [5] 行业供需 - 2025年上半年行业新增125万吨产能 下半年预计新增130万吨(92%为龙头企业) [3] - 行业CR6产能占比达87%(同比提升2pct) [3] - 投产超20年的老旧产能约615万吨/年(占总产能12.4%) [3] - 需求端温和复苏:居民衣着消费支出同比增长2.1% 服装鞋帽零售额同比增长3.1% [3] - 江浙纺织企业开工率升至61% 行业库存降至21天(较4月下降7天) [3] 战略布局 - 投资利夫生物进军呋喃类生物基材料 全球替代率不足5% [6] - OECD预测2030年生物基产品将取代25%有机化学品市场 [6] - 布局高端生物基纤维与绿色包装领域 提升差异化竞争力 [6]
凯赛生物(688065):25Q2业绩持续增长,生物基PA商业化放量在即
华安证券· 2025-08-25 17:21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2][9]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收16.71亿元,同比增长15.68%,归母净利润3.09亿元,同比增长24.74% [5] - 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销量创历史新高,实现营业收入15.00亿元,毛利率提升至42.59% [6] - 与宁德时代合作建设生物基电池壳制造基地,总投资5亿元,达产后年产250万套电池壳 [7] - 生物基聚酰胺商业化取得显著进展,产品方案获头部产业客户认可 [8]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86亿元、8.49亿元、11.22亿元,对应PE分别为54倍、44倍、33倍 [9]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8.95亿元,同比增长17.80%,环比增长15.37% [5] - 2025年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1.72亿元,同比增长20.77%,环比增长25.39% [5] - 长链二元酸产品毛利润6.39亿元,同比增长23.63% [6] - 预计2025年营业收入32.68亿元,同比增长10.5% [10] - 预计2026年营业收入69.60亿元,同比增长113.0% [10] 业务进展 - 年产4万吨生物法癸二酸建设项目已于2022年三季度投产,开工率及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 [6] - 生物法癸二酸生产每吨减碳约40%以上 [6] - 完成生物基哌啶许可证办理并开始生产销售,有望成为国内主流供应商 [8] - 生物基聚酰胺在汽车、电子电气、风电叶片等领域应用潜力巨大 [8] 合作项目 - 与宁德时代合作的生物基电池壳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5亿元,建设18条生产线 [7] - 上游配套年产4.1万吨生物基复合材料项目同步推进 [7]
2025年中国环保胶黏剂行业发展政策、发展现状、企业布局及未来趋势研判:水性生物智能突破,环保胶黏剂行业迈向千亿规模[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8-23 09:59
环保胶黏剂行业概述 - 环保胶黏剂采用天然、可再生或低毒原料制成,具有低VOC、无甲醛、可生物降解等特性,涵盖天然胶黏剂(如淀粉胶、大豆胶)和合成环保胶黏剂(如水性胶、UV固化胶)等类型 [1][2] - 按应用分为包装、家具、电子等行业专用胶,按固化方式分为物理固化、化学固化和光固化等 [2] - 随着环保法规趋严和市场需求增长,环保胶黏剂正成为行业重要发展方向 [2] 政策背景 - 中国密集出台政策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要求到2025年溶剂型胶粘剂使用量下降20% [5][7] - 配套出台涂料、油墨及胶粘剂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专项规范,构建覆盖生产、应用、排放全流程的环保监管体系 [5][7] - 政策倒逼产业升级,推动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胶粘剂产品 [7] 产业链分析 - 产业链上游以有机硅、合成树脂、丙烯酸及丙烯酸酯等基础化工原料制造商为核心,生物基原料(如淀粉、大豆蛋白)崛起提供替代选择 [8] - 中游生产环节通过自动化升级(如机器人涂胶系统)和环保技术(如RTO焚烧炉)提升效率与合规性 [8] - 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建筑、包装、汽车、电子等行业需求占比超80%,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新兴产业对高性能环保胶黏剂需求爆发式增长 [8] 行业发展现状 - 胶黏剂作为关键基础材料,"十四五"期间保持产量年均4.2%、销售额年均4.3%的稳健增长,2024年产量约855万吨,消费量约756.2万吨 [10] - 进出口呈现"进口收缩、出口扩张"态势,2024年出口量117.01万吨(同比增长23.93%),2025年1-6月出口量63.78万吨(同比增长18.46%) [12] - 行业销售额承压下行,2023年销售额1140.9亿元(同比下降0.91%),2024年进一步下滑至1097亿元(同比下降3.85%) [14] 环保胶黏剂发展现状 - 行业沿高性能突破、低碳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路径加速迈进,技术创新聚焦生物基材料合成、水性化技术迭代及可降解体系构建 [16] - 水基型胶粘剂成为市场支柱,2023年市场规模480亿元,预计2025年攀升至650亿元,2023-2025年复合增长率达16.3% [16] - 热熔胶作为重要品类,2024年销售量突破180万吨达180.10万吨(同比增长11.45%),销售额319.81亿元(同比增长5.06%) [18] 竞争格局 - 国际化工巨头(如汉高、3M)凭借技术专利壁垒占据汽车、电子等高端市场,维持40%以上毛利率 [20] - 本土龙头企业(如回天新材、硅宝科技)在新能源、光伏等中端市场实现50%-60%国产化替代,加速布局生物基材料与智能化产线 [20] - 中小型企业深陷低端建筑、包装胶领域价格竞争,面临环保政策倒逼的产能出清压力 [20] 企业布局 - 回天新材重点发展新能源车用胶黏剂,计划2025年扩建5万吨产能 [22][23] - 硅宝科技光伏密封胶市占率超25%,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22][23] - 万华化学推进8万吨CO₂聚醚项目(2026年投产) [22][23] - 永冠新材投建30万吨可降解胶项目应对欧盟禁塑令 [22][23] - 汉高在华布局生物基结构胶生产(60%生物基),烟台"鲲鹏工厂"2025年投产 [22][23] 发展趋势 - 技术端聚焦水性化、生物基化与智能化突破,预计2030年水性胶市场份额突破50%,生物基聚氨酯固化时间缩短30%,成本降低15% [24] - 市场端向绿色化、高端化转型,新能源汽车领域结构胶单车用量从2020年2.5公斤增至2025年4.2公斤,2030年高性能水性热熔胶需求量预计达35万吨 [24][25] - 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行业集中度提升,预计2030年行业CR10超65%,海外产能占比达25%,形成"国内研发+海外生产"全球化布局 [26]
薄如蝉翼,强如铠甲:中国新材料暗战中的“膜”力革命
凤凰网财经· 2025-08-21 11:07
行业地位与市场表现 - 功能性涂层材料是连接基础工业与新兴产业的重要桥梁 直接决定下游产品的技术上限与可靠性[1] - 高端市场曾长期被日韩企业垄断 核心配方受制于人 环保标准滞后国际[1][3] - 公司手机专用可回收环保材料以20.1%和18.7%的市场占有率连续两年领跑全球[1][7] - 全球超过15亿部手机使用公司功能性复合材料 部分机型应用达26种材料[1] - 2024年功能膜材料市场规模达1623亿元 同比增长8.9% 长三角地区占全国36.5%市场份额[11] 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 - 开发2000余种功能性复合材料 覆盖半导体减粘材料 新能源阻燃隔热材料等高端领域[5] - 哑黑遮光膜打破日本技术垄断 填补国内技术空白[1][5] - 0.1微米无线充电纳米金胶带实现国产化 关键指标超越海外竞品[5] - 镜头模组遮光材料跻身全球唯二供应商[5] - 可回收透明有色复合薄膜技术获国家专利 开创行业先河[1][7] - 生物基胶水产品生物基成分达79% 获美国农业部认证[7] 研发体系与生产能力 - 在安徽 苏州 武汉 东莞设立四大研发中心[11] - 获得专利100余项 多款材料性能达国际领先水平[11] - 千级无尘车间精密涂布机涂布精度达0.0001毫米 月产能2600万米[12] - 三层材料复合技术中胶层厚度仅0.003毫米 基材薄至0.001毫米[5] 环保战略与可持续发展 - 2024年环保业务占比超50%[8] - 为国际客户开发300余类环保复合薄膜 形成三大类解决方案[8] - 环保材料成本与传统产品持平甚至更低 通过碳交易和GRS认证获得额外收益[9] - 帮助客户解决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配额限制 节省处理费用[12] 全球化布局与客户体系 - 产品销往全球数十个国家 在美国 印度 越南等地建立销售分公司[11] - 曾为戴尔 索尼 富士通等国际品牌提供服务[3] - PS3游戏机全球发售期间获得索尼大单[4] - 2023年成为某国际品牌独家供应商[8] 发展模式与竞争策略 - 采取小批量 定制化策略 走专业化 差异化发展道路[14] - 产品聚焦特定细分领域 具备不可替代性[14] - 避开规模化竞争 凭借独特技术掌握定价主导权[14] - 从进口代理转向自主研发 从技术跟随到标准制定[2]
卓越新能收盘上涨2.93%,滚动市盈率31.12倍,总市值56.42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8-20 19:22
股价与估值表现 - 8月20日收盘价47.02元,单日上涨2.93%,总市值56.42亿元 [1] - 滚动市盈率31.12倍,创32天以来新低,静态市盈率37.86倍,市净率1.98倍 [1][2] - 行业市盈率平均50.32倍,行业中值45.03倍,公司估值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1][2] 行业地位与机构持仓 - 在化学制品行业市盈率排名中位列第79位 [1] - 2025年一季报显示9家基金机构持仓,合计持股202.52万股,持股市值0.97亿元 [1] - 行业总市值平均89.62亿元,行业中值48.44亿元,公司市值56.42亿元接近行业中值水平 [2] 业务构成与企业资质 - 主营业务为废弃油脂资源生产生物柴油及生物基材料利用 [1] - 主要产品包括1-4生物柴油、生物酯增塑剂、工业甘油、环保型醇酸树脂 [1] - 公司及子公司厦门卓越、卓越生物基均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福建省专精特新企业 [1]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报营业收入7.09亿元,同比下降18.39% [1] - 同期净利润6131.22万元,同比大幅增长111.22% [1] - 销售毛利率8.67%,盈利能力显著改善 [1] 同业对比 - 行业市盈率最高为正丹股份8.25倍,最低为万华化学17.97倍,公司31.12倍估值处于行业中高位 [2] - 行业市净率最高为正丹股份3.87倍,最低为浙江龙盛0.99倍,公司1.98倍处于中游水平 [2] - 总市值在同行中处于中等规模,低于万华化学1973.45亿元但高于建业股份34.95亿元 [2]
凯赛生物,营收再创新高
DT新材料· 2025-08-18 00:03
凯赛生物2025年半年度业绩 - 实现营业收入16.71亿元,同比增长15.68% [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9亿元,同比增长24.74% [4] - 扣非净利润2.96亿元,同比增长23.67%,营收创历史新高 [4] 业绩增长驱动因素 - 长链二元酸(DC10-DC18)全球主导地位持续,产能达11.5万吨,销量创历史新高 [6] - 生物法类二酸项目(年产4万吨)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成为"以生物取代化学法"典型案例 [6] - 十二碳二元酸入选工信部"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名单(第一批)" [6] 创新研发与产业化进展 - 生物基哌啶完成量产销售,可替代石油基哌啶应用于医药、农药及新材料领域 [6] - 生物基连续纤维复合材料(Bio-PPA CFRT)在新能源电池壳、储能箱体等场景通过头部客户验证 [6] - 聚酰胺改性技术开发出PA5X双组分复合弹性纤维,入选"中国纤维流行趋势2025/2026" [6] 技术突破与专利成果 - 新增39项发明专利,累计专利达516项(含400项发明专利) [7] - AI蛋白计算平台加速菌种改造效率,在短链二元酸菌种开发、戊二胺转化率提升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7] - 太原基地年产50万吨生物基戊二胺及90万吨聚酰胺项目持续推进 [7] 产业链布局与应用拓展 - 生物基聚酰胺系列产品(产能10万吨)在民用丝、工业丝、工程塑料等领域加速应用推广 [7] - 安徽凯酰时代承建宁德时代-凯赛(合肥)生物基电池壳制造基地项目 [8] - 招商凯赛生物材料(合肥)有限公司年产4.1万吨生物基复合材料项目公示,完成从单体到复合材料的全产业链布局 [8] SynBioCon 2025大会信息 - 8月20-22日于宁波举办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聚焦"AI+生物制造"赛道 [14][15] - 专题论坛涵盖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产业化进展 [15] - 同期举办生物制造青年论坛、产业高层座谈会及科技成果展示对接活动 [16][17]
化工板块全天狂飙,化工ETF(516020)盘中涨超2%!机构力挺+资金持续加码,板块转机或至?
新浪基金· 2025-08-16 07:57
化工板块市场表现 - 化工ETF(516020)8月15日收盘上涨1.81%,盘中最高涨幅达2.11% [1] - 成分股中联泓新科涨停,金发科技、新凤鸣涨超6%,桐昆股份、三棵树涨超5% [1] - 基础化工板块单日主力资金净流入115.78亿元,近60日累计净流入1562.63亿元,在中信一级行业中排名第5 [3][4] - 化工ETF(516020)近5日净申购2540万元,近20日累计吸金超3.2亿元 [4] 行业基本面与政策环境 - 2025年以来化工行业面临"增收不增利"困境,产品价格走弱、产能利用率走低 [2] - "反内卷"政策推动供给侧改革,有望改善竞争格局并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2] - 细分化工指数市净率2.07倍,处于近10年25.29%分位点,估值具备吸引力 [6] 细分领域投资机会 - 农药、有机硅和涤纶长丝等行业景气度有望阶段性好转 [7] - 合成生物学需求爆发,生物基材料成本下降推动行业高景气 [7] - 钾肥价格触底回升,国际减产与农产品需求改善供需 [7] - MDI行业供给格局优化,高技术壁垒支撑盈利韧性 [7] 化工ETF产品特征 - 跟踪中证细分化工产业主题指数,覆盖化工全细分领域 [7] - 50%仓位集中于万华化学、盐湖股份等大市值龙头,50%布局磷肥、氟化工等细分龙头 [7] - 提供场外联接基金(A类012537/C类012538)作为投资工具 [7]
宁德时代-凯赛生物,250万套大项目公示!
DT新材料· 2025-08-13 00:04
生物基尼龙复合材料商业化突破 - 安徽凯酰时代投资5亿元建设18条生物基电池壳生产线,采用长/短玻纤生物基尼龙56复合材料,年产250万套电池壳,产品厚度1-3mm [2] - 公司由凯赛生物、宁德时代旗下溥泉资本及卡涞复材联合成立,整合PA56合成技术与CTP3.0电池工艺,覆盖电池壳体、储能箱体等交通领域应用 [2] - 项目原材料来自招商凯赛生物年产4.1万吨生物基复合材料项目,产品抗冲击强度≥80kJ/m²,耐温范围-40°C~120°C,绝缘电阻>100MΩ [3][4] 凯赛生物产业链布局 - 合肥基地规划2025年建成生物基聚酰胺改性和Bio-PPA CFRT工厂,合资公司已开展下游产业运营 [5] - 公司完成从单体到树脂再到复合材料的全产业链布局,应用覆盖光伏边框、建筑模板、储氢瓶、风电叶片等,光伏边框年产能0.3万吨,建筑模板1.8万吨 [4][5][6] - 招商局集团66亿元入股并签订3年29万吨生物基聚酰胺采购协议(2025年采购20万吨) [7] 生物基尼龙56技术特性 - 材料可在160℃以下长期使用,分解温度>300℃,介电性能优异,长玻纤增强板材强度高,短玻纤增强板材流动性好 [8] - 已被纳入《"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工程,工信部列入首保险补偿目录,未来需聚焦赖氨酸转化率提升和耐温/阻燃改性技术 [10] - 在纤维领域应用更快,与海澜之家等企业合作推广 [9] 行业合作与产能规划 - 凯赛生物与阜阳交通能源投资公司合作开发生物基聚酰胺复合材料产业应用 [4] - 与韩国3P.COM合资开发氢气储存运输、城市空中交通等领域的生物基复合材料 [4] - 合肥生物基复合材料项目计划投资4.685亿元,2025-2026年建设2万吨/年复材产品(7400吨自用) [4] 产品规格与产能明细 - 生物基电池外壳分两种规格:2m*1.5m(年产50万件,单件6kg)和1.5m*1.2m(年产200万件,单件3kg) [3] - 复材产品尺寸1.3m×2m,厚度0.3-5mm;光伏边框长度300-2000mm;建筑模板宽度300-1500mm,长度500-3400mm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