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融监管
icon
搜索文档
国务院:金融市场顶住高强度外部冲击,将研究新货币政策举措
南方都市报· 2025-10-28 20:37
货币政策执行与成效 - 2024年11月以来金融总量合理增长,社会融资成本处于历史低位 [2] - 2025年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7%,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同比增长8.4% [2] - 2025年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14% [2]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保持在1.75%—1.85%左右,扭转了2024年单边较快下行的趋势 [3] - 下一步将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研究储备新的政策举措,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6] 金融市场表现 - 金融市场顶住高强度外部冲击考验,预期明显改善、信心大幅提升 [2][3] - 2024年11月至2025年9月,上证综指累计上涨18.4%,2025年10月突破3900点创10年来新高 [3] - 2025年8月以来沪深股票日均成交额约2.3万亿元,大幅高于去年同期日均约7000亿元的水平 [3] - 2025年6月以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在7.1—7.2元左右,跨境资本流动总体均衡 [3] 金融业机构运行状况 - 2025年9月末金融业机构总资产超520万亿元 [3] -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5.36%,不良贷款率1.52% [3] - 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86% [3] - 证券公司平均风险覆盖率295%,期货公司平均风险覆盖率226%,均显著高于监管标准 [3]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 2024年11月至2025年9月,A股共98家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918亿元,其中86%为民营企业,92%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4] - 同期上市公司再融资9968亿元,相当于前两年总和 [4] - 2025年9月末科技贷款同比增长11.8%,绿色贷款增长22.9%,普惠贷款增长11.2%,养老产业贷款增长58.2%,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增长12.9%,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5] - 超600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约1.4万亿元 [5] 金融监管与执法 - 2024年11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处罚责任主体1978人(家)次,金融监管总局处罚银行保险机构4127家次,中国证监会处罚责任主体1423人(家)次,国家外汇局查处外汇违法违规案件959起 [3] - 下一步将大力整治金融机构无序非理性竞争,强化董事、高管任职资格准入管理,加强穿透式监管 [6] - 继续加强金融法治建设,统筹推动金融法、中国人民银行法等金融重点领域立法修法 [2][6]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 2025年9月末全国融资平台数量较2023年3月末下降71%,存量经营性金融债务规模下降62%,风险明显缓释 [5] - 发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指导商业银行通过"白名单"机制新增贷款2.2万亿元 [5] - 完善金融风险防范、预警和处置机制,设立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委员会 [5] - 下一步将继续发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巩固资本市场向好势头 [7] 金融改革与开放 - 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大型商业银行做好资本补充后续工作,制定政策性银行业务分类监管政策 [7] -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科技板",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促进股权投资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直接融资比重 [7] - 推进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推进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做好金融支持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 [7] - 持续推进自主可控跨境支付体系建设和发展,跟踪研判海外经济形势及政策影响,坚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7]
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
财联社· 2025-10-28 19:55
货币政策执行 - 2024年11月以来实施一揽子较大力度货币政策措施,2025年推出新措施进一步降准降息并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力度 [3] - 2025年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7%,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同比增长8.4%,社会融资成本处于历史低位 [3] - 2025年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14% [3] 金融业运行与监管 - 2025年9月末金融业机构总资产超520万亿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5.36%、不良贷款率1.52%,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86% [4] - 2025年4月全球金融市场震荡期间,相关部门打好政策组合拳维护稳定,上证综指从2024年11月至2025年9月累计上涨18.4%,10月突破3900点创10年来新高 [4] - 2025年8月以来沪深股票日均成交额约2.3万亿元,大幅高于去年同期约7000亿元的水平,10年期国债收益率保持在1.75%-1.85%左右 [4] - 2024年11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处罚责任主体1978人(家)次,金融监管总局处罚银行保险机构4127家次,中国证监会处罚责任主体1423人(家)次 [4]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 2024年11月至2025年9月A股共98家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融资918亿元,其中86%为民营企业,92%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公司再融资9968亿元相当于前两年总和 [6] - 2025年9月末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1.8%、22.9%、11.2%、58.2%、12.9%,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6] - 超600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约1.4万亿元 [6] 金融改革与开放 - 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成功定向增发5200亿元用于补充资本金 [7] - 人民币成为我国第一大跨境收付币种、全球前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权重位列第三 [7] - 2025年9月末外汇储备规模3.3万亿美元,较2024年11月末增加728亿美元 [7] 风险防范与化解 - 2025年9月末全国融资平台数量、存量经营性金融债务规模较2023年3月末分别下降71%、62%,风险明显缓释 [8] - 指导商业银行通过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新增贷款2.2万亿元 [8] 未来工作方向 - 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相匹配 [10] - 加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继续聚焦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重点方向 [11] -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科技板”,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提升直接融资比重 [12] - 稳慎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12] - 继续做好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化债工作,发挥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13]
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
中国基金报· 2025-10-28 19:49
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 2024年9月后出台一揽子较大力度货币政策措施,2025年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5月进一步降准降息并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力度 [4] - 2025年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7%,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同比增长8.4% [4] - 2025年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14%,社会融资成本处于历史低位 [4] 金融业运行和监管 - 2025年9月末金融业机构总资产超520万亿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5.36%,不良贷款率1.52% [5] - 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86%,证券公司平均风险覆盖率295%,期货公司平均风险覆盖率226% [5] - 2024年11月至2025年9月上证综指累计上涨18.4%,2025年10月突破3900点创10年新高 [5] - 2025年8月以来沪深股票日均成交额约2.3万亿元,大幅高于去年同期日均约7000亿元水平 [5] - 2024年11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处罚责任主体1978人(家)次,金融监管总局处罚银行保险机构4127家次 [6] - 中国证监会处罚责任主体1423人(家)次,国家外汇局查处外汇违法违规案件959起 [6]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 2024年11月至2025年9月A股98家企业IPO融资918亿元,其中86%为民营企业,92%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7] - 同期上市公司再融资9968亿元,相当于前两年总和 [7] - 2025年9月末科技产业贷款同比增长11.8%,绿色金融贷款增长22.9%,普惠金融贷款增长11.2% [7] - 养老金融贷款增长58.2%,数字经济产业贷款增长12.9%,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7] - 超600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约1.4万亿元 [7] 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 - 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成功定向增发5200亿元用于补充资本金 [8] - 人民币成为我国第一大跨境收付币种、全球前三大贸易融资货币和支付货币 [9] - 2025年9月末外汇储备规模3.3万亿美元,较2024年11月末增加728亿美元 [9]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 2025年9月末全国融资平台数量较2023年3月末下降71%,存量经营性金融债务规模下降62% [10] - 通过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机制新增贷款2.2万亿元 [10]
国务院报告:金融机构经营和监管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
智通财经网· 2025-10-28 19:24
智通财经APP获悉,10月26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受国务院委托,中国人民银 行行长潘功胜作了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金融机构经营和监管指标保持在合理区 间。2025年9月末,金融业机构总资产超520万亿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5.36%、不良贷款率1.52%, 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86%,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平均风险覆盖率分别为295%、226%,均显著 高于监管标准,损失抵御能力总体充足。 潘功胜介绍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情况。2024年11月至2025年9月,A股共98家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融资918亿元,其中86%为民营企业,92%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公司再融资9968亿元,相当于前 两年总和。 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质效进一步提升。建立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 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框架、统计制度和工作机制。设立债券市场"科技板",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 分担工具,调增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推出科创板改革"1+6"政策举措,开展科技企业并购 贷款试点,推进科技保险发展攻坚破局,持续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平。 ...
金融“活水”润京华 2025年首都金融高质量发展纪实
金融时报· 2025-10-28 08:37
行业整体表现 - 截至2025年前三季度,北京金融业增加值达6700亿元,同比增长9%,占GDP比重17.4%,对首都经济拉动1.5个百分点 [2] - 金融业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 [2] 金融风险防控与监管 - 通过“蜜蜂计划”进行防非宣传,制作202期电视专题、1200条短视频,总播放量达15亿次 [2] - 依托“冒烟指数”平台加强风险监测,实现对企业异常苗头的毫秒级识别 [2] 科技金融与资本市场 - 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科技贷款余额达4万亿元,设立14只股权投资基金,科创债规模4500亿元 [3] - 2025年1至9月北京市新增11家上市公司,截至9月末上市公司总数达795家,位居城市榜首 [3] - 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超270家,总市值突破8000亿元,“北证50”指数年内涨幅超50% [3] 绿色金融 - 北京绿色交易所敲响全国CCER市场启动首锣,利用金融手段将污染成本转化为价格信号 [3] 普惠金融 - 举办54场“畅融工程”活动,促成775家企业与597家金融机构对接 [3] - 通过普惠金融支持,例如平谷区草莓采摘园引进无土栽培技术,实现一季增收6万元 [3] 养老金融 - 个人养老金账户数及缴存额稳居全国试点城市前列 [3] - 商业养老金覆盖11.6万户,资产规模达257.4亿元 [3] 数字金融与金融科技 - 北京地铁全网支持五大国际卡组织“拍卡过闸” [3] - 金融监管沙盒作为创新孵化器,有31个监管工具项目排队入场,19家顺利“毕业” [3] - 资本市场领域有28个试点项目,其中13个已实现常态化运营 [3] 区域协同与对外开放 - 京津冀协同发展融资规模突破万亿元 [4] - “平急两用”项目获得贷款56亿元,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达1100亿元 [4][5] - 吸引瑞穗证券、保德信资管、高盛中国证券等一批外资金融机构落户北京 [5] - 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齐聚金融街论坛 [5]
潘功胜:继续打击境内虚拟货币经营炒作,密切跟踪境外稳定币发展
国际金融报· 2025-10-27 22:20
潘功胜指出,2017年以来,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多项防范和处置境内虚拟货币交易炒 作风险的政策文件,目前这些政策文件仍然有效。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会同执法部门继续打击境内虚拟 货币的经营和炒作,维护经济金融秩序,同时密切跟踪、动态评估境外稳定币的发展。 10天前,在华盛顿召开的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上,稳定币及其可能产生的金 融风险成为各国财长、央行行长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比较普遍的观点主要集中在稳定币作为一种金融 活动,现阶段无法有效满足客户身份识别、反洗钱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放大了全球金融监管的漏洞,如 洗钱、违规跨境转移资金、恐怖融资等,市场炒作投机的氛围浓厚,增加了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并 对一些欠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主权产生冲击。 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近年来,市场机构发行的虚拟 货币特别是稳定币不断涌现,但整体还处在发展早期。国际金融组织和中央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对稳定 币的发展普遍持审慎态度。 ...
金融街论坛再吹政策暖风,金融重磅新政齐发
第一财经· 2025-10-27 20:54
货币政策动向 -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恢复已暂停10个月的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以强化货币与财政政策协同 [1][2][3] - 央行重启国债买卖操作旨在向银行体系注入长期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预计将采用“买短卖长”模式以投放基础货币并维护收益率曲线合理形态 [3][4] - 政策目标是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提供短期、中期、长期流动性安排,并使国债收益率曲线更平稳,期限利差收窄,从而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3][4][5] 金融开放与外汇改革 - 国家外汇管理局即将推出9条政策措施,聚焦贸易创新发展,包括扩大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试点范围和轧差结算业务种类,并同步发布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等重点政策 [5] - 中国金融业坚定不移推进深层次改革与高水平开放,2024年外汇市场交易量较2020年增长37%,涉外收支规模增长64%,2023年前三季度涉外收支规模达11.6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5][6] - 改革方向包括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高质量开放,深化直接投资、跨境融资、证券投资等重点领域改革,并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5][6] 金融风险防控 - 监管层明确全链条、多层次的金融风险防控路径,强调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各有侧重、相互补充,以维护金融体系整体稳定 [7] - 在微观风险处置层面,将稳妥有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兼并重组、减量提质,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和资本补充力度,并加快构建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应的融资制度 [8] - 针对虚拟货币特别是稳定币的潜在风险,监管层保持严监管态势,将继续打击境内虚拟货币的经营和炒作,并密切跟踪评估境外稳定币发展 [8]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金融监管核心部门聚焦金融供给侧改革,提出构建融资期限与产业发展匹配的金融服务新模式,强化对硬科技、新兴产业的长期资金支持 [2] - 政策着力引导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找准定位、专注主业、错位竞争,以实现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共同构筑健康持续的金融生态 [6]
潘功胜:继续打击境内虚拟货币的经营和炒作
北京商报· 2025-10-27 20:48
会上,潘功胜介绍,近年来,市场机构发行的虚拟货币特别是稳定币不断涌现,但整体还处在发展早 期。国际金融组织和中央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对稳定币的发展普遍持审慎态度。10天前,在华盛顿召开 的IMF/世界银行年会上,稳定币及其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成为各国财长、央行行长讨论最多的话题之 一,比较普遍的观点主要集中在,稳定币作为一种金融活动,现阶段无法有效满足客户身份识别、反洗 钱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放大了全球金融监管的漏洞,如洗钱、违规跨境转移资金、恐怖融资等,市场炒 作投机的氛围浓厚,增加了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并对一些欠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主权产生冲击。 潘功胜强调,2017年以来,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了多项防范和处置境内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 险的政策文件,目前这些政策文件仍然有效。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会同执法部门继续打击境内虚拟货币 的经营和炒作,维护经济金融秩序,同时密切跟踪、动态评估境外稳定币的发展。 北京商报讯(记者刘四红)10月27日,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就"中国宏观 审慎管理体系的建设实践与未来演进"主题发表演讲。 ...
2025金融街论坛|潘功胜:继续打击境内虚拟货币的经营和炒作
北京商报· 2025-10-27 20:47
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指出稳定币等虚拟货币处于发展早期并存在多重风险 国际金融监管机构普遍持审慎态度 [1] - 人民银行强调2017年以来发布的防范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政策文件仍然有效 将继续打击相关活动并跟踪评估境外稳定币发展 [1] 行业监管动态 - 国际金融组织和中央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对稳定币的发展普遍持审慎态度 [1] - 在近期召开的IMF/世界银行年会上 稳定币及其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成为各国财长和央行行长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1] 稳定币风险分析 - 稳定币现阶段无法有效满足客户身份识别、反洗钱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放大了全球金融监管漏洞 [1] - 稳定币活动涉及洗钱、违规跨境转移资金、恐怖融资等风险 市场炒作投机氛围浓厚 [1] - 稳定币增加了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 并对一些欠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主权产生冲击 [1] 公司政策与行动 - 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自2017年以来已发布多项防范和处置境内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政策文件 目前这些政策文件仍然有效 [1] - 下一步 人民银行将会同执法部门继续打击境内虚拟货币的经营和炒作 以维护经济金融秩序 [1] - 人民银行将密切跟踪、动态评估境外稳定币的发展 [1]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加快构建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应的融资制度|快讯
华夏时报· 2025-10-27 20:15
金融监管政策方向 - 金融监管总局将坚定履行防风险首位主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2] - 监管机构将稳妥有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兼并重组、减量提质 [2] - 将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和资本补充力度,丰富处置资源和手段 [2] 重点风险领域防控 - 监管机构将加快构建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应的融资制度 [2] - 政策将助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2] 监管体系与效能提升 - 监管机构将加快金融法律和监管规制"立改废释",健全分级分类监管框架 [2] - 将强化科技赋能,优化资源配置,为"五大监管"提供有力支撑 [2] - 坚持同责共担、同题共答、同向发力,深化央地协同和部门联动 [2] 国际金融监管合作 - 监管机构将加强多边和双边协调,健全跨境风险监测、预警和响应机制 [2] - 将提升国际监管合作和危机管理效率,共同应对重大风险和挑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