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辅助

搜索文档
Arbe Robotics .(ARBE) - 2025 Q1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5-20 21:32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为4万美元,2024年第一季度为10万美元 [11] - 截至2025年3月31日,积压订单为25万美元 [11] - 2025年第一季度毛利润为负30万美元,与2024年第一季度持平 [11] - 2025年第一季度总运营费用为1310万美元,2024年第一季度为1250万美元 [12] - 2025年第一季度运营亏损为1340万美元,2024年第一季度为1280万美元 [12] - 2025年第一季度调整后EBITDA亏损为970万美元,2024年第一季度为850万美元 [12] - 2025年第一季度净亏损为1380万美元,2024年第一季度为1280万美元 [13]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持有3670万美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短期银行存款,3520万美元长期银行存款 [13] - 2025年预计营收在200万 - 500万美元之间,且收入将集中在年底 [14] - 2025年调整后EBITDA预计亏损在2900万 - 3500万美元之间 [15]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汽车业务方面,在欧洲接近与领先OEM达成潜在设计合作,获得支持高级数据收集计划的雷达系统订单;在中国,Tier 1高端技术于4月推出基于公司高性能芯片组的LRR615长距离成像雷达系统 [5][6] - 非汽车业务方面,Tier 1 Sensorad订购超1000个成像雷达芯片,用于多个用例的不同客户 [7]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欧洲市场,公司认为其雷达技术将成为2028年高产量乘用车平台的关键推动因素,预计2027年开始产生收入 [6] - 中国市场,Tier 1推出的LRR615展示了公司平台的工业可扩展性和合作伙伴将RBL驱动解决方案推向市场的能力 [6]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公司战略是与OEM和Tier 1合作,推动雷达技术在汽车和非汽车领域的应用;通过与NVIDIA等公司合作,增强在软件定义汽车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6][7] - 行业竞争方面,公司认为其高分辨率成像雷达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多个汽车贸易展上展示的产品获得了OEM和Tier 1的积极反馈 [8][9]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管理层认为公司坚实的资产负债表和之前筹集的资金使其能够支持相关项目,预计2027年开始产生收入 [6] - 近期7000万美元的现金注入凸显了投资者对公司市场潜力和增长轨迹的信心 [14] - 尽管宏观经济变化导致汽车制造商推出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时间推迟,但公司仍与行业领导者密切合作,加强自身的市场地位 [14] 其他重要信息 - 2025年1月,公司通过承销注册直接发行成功筹集3300万美元,包括承销商全额行使的400万美元超额配售选择权 [9] - 2025年1月,因2024年在特拉维夫证券交易所发行的可转换债券转换,2015万美元从托管账户释放给公司 [9] 问答环节所有提问和回答 问题1: 请详细说明与OEM的谈判和讨论情况,以及为何预计下半年可能获得合作机会 - 公司不直接向OEM销售,而是向Magna销售芯片,Magna再向OEM销售雷达系统公司与欧洲领先OEM、Magna密切合作,Magna已向OEM交付用于数据收集的系统,公司在软件方面大力支持Magna,认为目前解决方案已准备好进行最终选择,且Magna雷达作为主要数据收集平台,公司获胜机会很大 [17][18] 问题2: 这些OEM总部位于哪些地区 - 目前主要在欧洲,欧洲在无人驾驶方面领先,美国稍落后,中国情况不同,公司预计中国的收入和生产将提前一年 [20] 问题3: 工业应用市场有何进展 - 公司通过与Sensorad合作开展工业应用销售Sensorad有来自智能城市、收费站、重工业、重型机械和工厂等领域的客户,每个应用需要定制软件,Sensorad为欧洲和中国的客户提供定制服务 [21][22] 问题4: 今年的收入指引意味着第三和第四季度将大幅增长,这些收入预计来自哪里 - 主要收入来源包括Sensorad的大额订单(订单在第一季度后下达,收入将在交付芯片后确认)、与Sensorad的NRE协议、领先OEM的选择(将带来数百个数据收集系统和少量NRE)以及预计第四季度在中国开始的芯片量产 [24][25] 问题5: 除已讨论的OEM外,其他目标汽车客户的合作进展如何 - 公司参与的所有项目都在取得进展,选择延迟并非技术原因,而是市场因素和OEM投入资源的能力问题目前情况逐渐明朗,预计将推动OEM的决策进程 [28] 问题6: 在中国与自动驾驶市场合作时,是否与中央汽车处理器公司合作,是否需要合作才能获得市场份额 - 公司与Horizon Robotics和NVIDIA合作,通过HiRen作为渠道,HiRen正在构建二级以上和自动驾驶的全栈解决方案,并将公司雷达和摄像头纳入其中,同时HiRen也是公司与中国本地机器人出租车公司的合作渠道 [30] 问题7: 能否确认中国市场量产的时间框架 - 公司认为今年年底将开始在中国量产,HiRen宣布有生产就绪的雷达,目前处于最后阶段,具体时间可能是今年第四季度或推迟几周至明年 [32] 问题8: 第一季度有流片费用,今年剩余时间的研发费用预计是多少 - 今年运营费用预计在3200万 - 3400万美元之间,其中研发费用约为2500万美元 [35] 问题9: 北美市场的时间线如何,2029年车型年并在2028年开始产生收入是否合理 - 美国公司此前因一些问题导致进展延迟,目前正在稳定和选择GM宣布与NVIDIA合作,对公司有利,预计2028年开始在美国产生收入 [36][37] 问题10: 在中国和欧洲市场初期量产时,毛利率预计如何 - 初期量产毛利率预计在50% - 60%之间,第一批10万 - 20万个单位,由于安全启动阶段的额外测试和烧录成本,毛利率将降至30% - 35% [39]
奥迪只卖13万多了
盐财经· 2025-05-18 18:05
奥迪A3降价策略 - 奥迪A3系列车型在5月推出限时一口价促销活动,两厢版A3 Sportback起售价12.49万元,三厢版A3L Limousine起售价12.79万元,降价幅度达4万~5万元[5][7] - 中配车型A3 Sportback裸车价降至13.2万元,落地价约15.2万元(不含利息),贷款方案为5年期年利率5%,满2年可提前还款无违约金[8] - 部分4S店推出更低价格,如两厢版起售价低至12.18万元,三厢版中配车型落地价约16万元(含赠品)[5][8] - 降价引发老车主不满,部分车主反映3月购买价格比现价高近1万元,半年内贬值近4万元[9] 奥迪A3市场表现 - 奥迪A3于1996年推出,2014年国产化后成为BBA中首款国产紧凑级轿车,初期指导价18万~29万元[13] - 2017-2018年面临宝马1系和奔驰A级竞争,终端起售价降至15万元左右[14] - 2021年第四代A3上市,轴距加长50毫米,2024年中期改款再次加长轴距并换装1.5T发动机,指导价降至16.59万元起[14] - 销量数据显示:2016年销量峰值8.48万辆,2024年降至5.32万辆,2025年1-4月月均销量约4600辆[16] - 2025年1-3月紧凑级轿车市场整体销量同比下滑11.1%,豪华品牌燃油轿车受众收窄[17] 奥迪战略转型 - 奥迪加速新能源布局,推出基于PPE平台的A6L e-tron、Q6L e-tron等纯电车型,上汽奥迪新品牌AUDI首款车型E5 Sportback亮相[19] - 燃油车领域推出基于PPC平台的全新A5L(现款A4L换代车型)和新Q5L,搭载第五代EA888发动机[20] - 智能化方面与华为合作开发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采用双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方案,实现无图L2++级辅助驾驶[20] - 新车型采用E³ 1.2电子架构,提升算力和数据传输速度,同时与Momenta合作开发智能驾驶方案[20] - 市场对Q6L e-tron预期定价36万~43万元,消费者心理价位低于40万元[21]
魏建军:为造好魏牌高山 买了5辆埃尔法对标研究
经济观察网· 2025-05-16 19:36
"过去,MPV多以商用为主,即便兼顾商乘两用,也是商务属性在前。但如今,MPV已经正式进入家庭时代。"5月13日,在全新魏牌高山的上市发布会上,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表示,尽管MPV市场看似规模有限,长城汽车却在此领域深耕不辍。从项目立项到产品上市,高山历经五年打磨,远超业内平均三 年的研发周期,期间投入超百亿元,更斥巨资购置五辆丰田埃尔法进行深度对标研究。 "之前大家公认最好的MPV是丰田埃尔法,我本人也是埃尔法车主,为了造好魏牌高山,我们前后买了5辆埃尔法进行研究。长城一直都在向丰田学习对 标,我们认真研究了埃尔法的每一处细节,每一个优势力求做到完美,现在我们要把魏牌高山,带给更多的中国家庭。"魏建军强调,全新高山将重新定义 MPV市场的产品标准。 安全性方面,全新高山采用三重高强度笼式车身结构,高强度钢的应用比例高达81.96%,同时,热成型钢最高强度达2000MPa,并配备最长达3387毫米的6 秒保压侧气帘。"安全不怕投入,怕的是投入还不够",长城汽车表示,为保障车型安全,其投入5.1亿元建立亚洲面积最大的全球领先的多角度碰撞试验 室,拥有8条牵引轨道,5个碰撞区,实验室假人总价值1亿元,单个假人身 ...
极氪20250515
2025-05-15 23:05
纪要涉及的公司和行业 - 公司:极氪集团(Zeekr Group)、领克(Lynk & Co)、吉利(Geely) - 行业:新能源汽车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公司业绩 - 2025年第一季度极氪集团交付11.4万辆汽车,同比增长21%,营收达220亿元,汽车营收191亿元,毛利率16.5%,极氪品牌毛利率21.2%[2][3] - 2025年第一季度运营效率提升,费用降至29亿元,车辆交付量同比增长21%,车辆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6%,整体车辆利润率升至16.5%,极氪品牌利润率21.2%,领克达11.4%,SG&A费用环比显著下降,净亏损同比收窄60%至 - 7.63亿元[18][19] 战略整合 - 吉利集团对领克和极氪进行战略整合,开展联合研发、升级制造系统、加强用户参与和渠道协调,加速平台技术共享,实现规模经济,提升盈利能力[2][3] 产品发展 - 极氪4月15日推出ZEEKR 007 GT猎装轿跑,首月产量超1万辆;ZEEKR 009 Grand Collectors Edition受高端买家欢迎;上海车展发布ZEEKR X9超级电动混合动力SUV,基于900伏高压架构,零百加速3秒内,结合插混和增程优势[5][6] - 领克4月推出Lynk & Co 900,采用EM - P智能电动混合动力技术,获超3万预订单,80%选高配2.0 turbo ultra车型,超30%订单来自前宝马和奥迪车主[8] - 2025年下半年极氪将推出首款EMP中大型轿车,Q3推出Zeekr Nine X,Q4推出Eight X,均配备超级电动混合动力技术[9] 技术创新 - 极氪研发三年的超级电动混合动力技术结合纯电、插混和增程系统优势,消除里程焦虑,受全球关注[7] - 吉利推进极氪和领克关键平台技术整合,包括车辆架构、电气/电子架构、动力系统、智能驾驶辅助和智能座舱技术[10] - 吉利推出标准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G - Pilot,极氪即将推出的车型将配备G - Pilot H7/H9系统,ZEEKR X配备G - Pilot H9系统,具备三级智能驾驶辅助能力[11] - 极氪和领克在智能座舱领域共享控制器和电气/电子架构,但应用层面保持不同用户体验[12] - 吉利自研Golden Battery开启磷酸铁锂超快充电新时代,是全球充电速度最快的量产电池之一[13] - 极氪推出V4超快速兆瓦级充电器,单枪峰值输出1.3兆瓦,杭州首站已运营,总功率超1400千瓦,可同时为三辆800伏车型超快充电,用户反馈积极,计划全国推广[14] 渠道拓展 - 国内极氪借助领克渠道资源加强门店网络,拓展低线市场,共享售后基础设施,提高用户可达性和渠道覆盖率[15] - 全球极氪加速欧洲以外市场扩张,成立统一销售公司,Lynk & Co Zero Eight EMP和ZEEKR Seven X已运往海外,Seven X 5月16日在欧洲开始商业交付,截至4月底极氪进入超60个国际市场,全球零售网点超1200家,其中海外超150家[16] 未来展望 - 极氪集团2025年销售目标为极氪品牌32万辆、领克品牌39万辆,共71万辆,新车型推出有望提升销售业绩[20] - 新产品推出预计从5月起积极影响财务结果,后续车型将进一步提升销量和财务状况[22] - 极氪营销和销售部门组织变革,引入代理模式拓展低线市场,预计Q3和Q4见成效[23] - 超级混合动力技术目标全球年销售15 - 20万辆,有望成为混合动力系统新标杆[33]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吉利对私有化要约成立独立董事特别委员会评估,按法律要求适时公告[24] - ZEEKR 007 GT 5月15日交付1万辆,ZEEKR 009 Grand Collectors Edition订单超预期,Lynk & Co 900 4月28日推出,订单超3万,工厂加班生产[25][26] - ZEEKR Nine X和Eight X定位豪华市场,配备超级电容混合动力系统,采用900伏高压架构,Nine X还具备全球领先的主动底盘技术和三级辅助驾驶技术[27][28] - ZEEKR 001长5.2 - 5.3米,ZEEKR 009长超5米,尺寸差异使其针对不同市场细分[29] - ZEEKR 009 X和ZEEKR AX预计利润率超现有车型[30] - 大型车辆细分市场电动汽车销售增长可能放缓,电池回收技术预计在中国和全球快速增长[31] - 超级混合动力技术主要用于未来车型,也可能考虑应用于现有车型[34]
2025款阿维塔12购车手册 两款入门版本物有所值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5-13 16:44
2025款阿维塔12上市信息 - 推出增程和纯电两种动力形式共6款车型,售价26.99万元起,结合权益后实际到手价25.99万元-41.99万元 [1] - 增程版包含Max和Ultra两个版本,指导价分别为26.99万元和28.99万元 [5] - 纯电版提供两驱和四驱共4款车型,售价28.99万元至42.99万元 [14] 增程版核心配置差异 外部配置 - Ultra增程版比Max增程版增加全LED星轨式流光尾灯、智能感应电动门、前门迎宾Logo灯等豪华配置 [6] - 两车均标配静音电吸门、电动尾门、主动升降尾翼、雨量感应雨刮 [5] 动力与底盘 - 均采用单电机后驱,CLTC纯电续航245km,综合续航1155km,搭载39.05kWh磷酸铁锂电池 [12] - Ultra增程版独有智能空气悬架系统、CDC动态阻尼减振器和魔毯悬架功能 [12] 纯电版核心配置差异 车型分级 - Max纯电版(单电机后驱/755km续航/28.99万元) - Ultra纯电版四驱(705km续航/31.99万元) - Master纯电版四驱(705km续航/36.99万元) [20] 高端配置升级 - Master版升级25扬声器英国之宝音响(功放功率2016W)、超纤绒类麂皮顶棚、全粒面半苯胺真皮座椅 [16] - 四驱车型标配智能空气悬架系统、CDC动态阻尼减振器和魔毯悬架功能 [20] - 顶配车型配备智能光感变色前风挡/天幕、16英寸后舱悬浮天幕屏 [15][17] 全系标配技术亮点 - 智能驾驶:全系搭载华为ADS高阶版系统,含3激光雷达+11高清摄像头+12超声波雷达 [10][18] - 智能座舱:标配鸿蒙系统、35.4英寸4K一体屏、四分区语音交互 [8][17] - 安全配置:全系标配前/侧气囊、一体式气帘、20项主动安全功能 [11][19]
高通(纪要):今年 iPhone 新机中的份额将降至七成
海豚投研· 2025-05-04 12:26
高通2025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核心信息 - 2025财年第二季度总收入109.8亿美元,超出市场预期3.26% [1][2] - 非GAAP每股收益(EPS)2.85美元,同比增长20.9% [1][3] - 半导体芯片业务(QCT)收入95亿美元,同比增长18%,占营收比重86.2% [1][4] - 许可授权业务(QTL)收入13亿美元,同比基本持平,占营收比重12% [1][4] - 汽车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9%,物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7% [1][5] - 向股东返还27亿美元,包括9.38亿美元股息和17亿美元股票回购 [1][6] 技术与产品进展 移动业务 - 推出x85 5G平台,支持AI驱动的调制解调器到天线系统,预计2025年下半年应用于手机、汽车和物联网产品 [1][7] - 全球安卓OEM厂商已推出或发布90款搭载骁龙8 Elite的旗舰机型 [1][7] AI PC业务 - 85款基于骁龙X高性能设备的设计正在生产或开发中,目标2026年商业化超100款设计 [1][7] - 在美国和欧洲高端Windows笔记本市场(>600美元)中,骁龙平台占比达9% [1][7] 扩展现实(XR) - 与Meta、谷歌合作推动XR业务,全球合作伙伴设计的智能眼镜款式超15种 [1][8][9] 工业物联网(IoT) - 与Palantir合作集成智能企业系统和AI能力至工业边缘平台 [1][10] 汽车业务 - 获得30个新项目,包括5个ADAS项目及中国车企(蔚来、极氪等)订单 [1][11] - 全球基于骁龙平台已推出29款商用车,与Visteon等合作开发AI智能座舱及L1/L2+级ADAS方案 [1][12] 边缘网络业务 - 推出全球首款支持5G Advanced的固定无线接入平台(骁龙之翼第四代) [1][13] 财务展望 - 2025财年第三季度收入指引99-107亿美元,非GAAP EPS指引2.60-2.80美元 [1][14] - QTL业务预计收入11.5-13.5亿美元,EBT利润率67%-71% [1][15] - QCT业务预计收入87-93亿美元,EBT利润率28%-30% [1][16] - 手机业务预计同比增10%,物联网增15%,汽车增20% [1][17] 战略收购 - 收购边缘AI开发平台Edge Impulse Inc,覆盖17万开发者,强化预测性维护等工业应用 [1][18]
北汽蓝谷2024年净亏损近70亿,张国富讲脱口秀坦承销售压力
中国经济网· 2025-04-30 20:03
公司业绩与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5 12亿元 同比增长1 35% 归母净亏损69 48亿元 扣非净亏损73 23亿元 同比亏损均进一步扩大 [1] - 2024年1-4季度分别净亏损10 16亿元、15 55亿元、19 2亿元和24 56亿元 呈现逐季度扩大趋势 [2] - 2025年一季度营收37 73亿元 同比增长150 75% 归母净亏损9 53亿元 较去年同期净亏损10 16亿元有所收窄 [3] - 2020-2024年归母净亏损累计接近300亿元 其中2024年亏损69 48亿元为五年最高 [3] 销量与成本结构 - 2024年北汽新能源实现销量11万台 同比增长23 53% 其中极狐品牌销量8 1万台 同比增长169 91% [2] - 2025年一季度极狐单月销量超过1 3万台 一季度同比增长超过700% [4] - 整车业务营业成本同比增长32 12% 主要因销量增长导致材料、人工和制造费用大幅提升 [2] - 2024年研发投入17 6亿元 同比增长48 5% 主要系无形资产摊销增加 [2] 资金与融资动态 - 2025年一季度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36 87亿元 低于2024年底的83亿元 [3] - 拟定向增发不超过16 72亿股 募集资金不超过60亿元 其中北汽集团认购不超过5亿元 福田汽车认购不超过2 5亿元 [3] - 2024年底曾获得以北汽股份为代表的战略投资累计超过100亿元 [3] 管理层与营销策略 - 董事长张国富通过脱口秀形式发布极狐产品 提出"脸朝用户"等营销口号 并亲自参与"极狐极结号"宣传 [1][4] - 阿尔法T5、阿尔法S5终端价格下探至10万元以下 推动销量攀升 [4] - 公司提出2027年极狐年销50万台目标 以具备"穿越周期能力" [5] - 新任管理层推行"三年跃升行动计划" 强调"让看得到炮火的人指挥战斗" [4]
Canalys: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L2级及以上功能渗透率将达62%
智通财经· 2025-04-29 13:52
ADAS技术发展与市场渗透 - 2025年中国市场L2级及以上功能渗透率预计达62%,高速NOA与城市NOA分别达10.8%和9.9% [1] - 2027–2028年城市NOA增速将反超高速NOA,重塑SoC竞争格局 [1] - 高通Snapdragon Ride平台连续两年位列中国ADAS SoC领导力矩阵"冠军阵营" [1] 主机厂策略与SoC需求 - 主机厂将中高阶ADAS功能下放至10-20万元主力车型,推动功能标配化 [2] - 主机厂采用跨平台策略,要求SoC具备平台化能力、算法复用效率和端到端交付能力 [2] - 主机厂对SoC厂商的工具链完整度、FAE服务响应能力和算法支持强度要求严苛 [2] 高通Snapdragon Ride平台优势 - 骁龙8650能效为竞品2倍,IPS和DDR带宽占用表现突出 [5] - 算法验证周期缩短约40%,某新势力项目从定点到量产仅6个月 [5] - 提供多阶段工具链,支持QNX/Android/Linux并行开发及本土算法适配 [5] 本地化与定制化能力 - 高通采用"平台通用+模块可调"思路,支持主机厂打造差异化方案 [6] - SoC厂商参与整车方案验证与优化,提升生态伙伴解决方案集成能力 [6] 燃油车市场ADAS增长潜力 - 2025年新能源渗透率预计接近60%,但燃油车市场仍保持800万辆体量 [7] - 燃油车ADAS面临散热与能耗限制,高通被动散热机制适配燃油车需求 [8] E/E架构集中化趋势 - 20万元以上车型采用舱/驾双域控制器架构,10–20万元区间加速推进融合方案 [9] - 行业向"One-chip"演进,面临开发复杂度高、跨域标准未统一等挑战 [9] - 高通推进"One-box"向"One-chip"演进,降低跨平台开发复杂度与成本 [11] 中国主机厂出海需求 - 中国主机厂出海需求升级,需快速响应本地需求并确保全球一致性体验 [12] - 高通通过本地FAE团队和全球业务布局,支持中国主机厂海外ADAS部署 [13] - 高通与全球Tier-1及软件服务商合作,助力中国主机厂构建海外运营体系 [13]
高通在驾驶辅助行业演进中的角色
Canalys· 2025-04-29 12:04
ADAS技术发展与市场渗透 - L2级高速NOA与城市NOA加速渗透,推动域控方案替代前视一体机方案,并提升中高算力SoC需求,2025年中国市场L2级及以上功能渗透率预计达62%,高速NOA与城市NOA分别达10.8%和9.9% [1] - 2027–2028年城市NOA增速将反超高速NOA,市场结构快速演变重塑SoC竞争格局,高通凭借Snapdragon Ride平台连续两年位列中国ADAS SoC领导力矩阵"冠军阵营" [1] 主机厂策略与SoC需求 - 主机厂将中高阶ADAS功能下放至10-20万元主力车型,比亚迪、吉利、奇瑞等采取跨平台驾驶辅助方案排布策略,实现功能差异化配置 [3][4][5][6] - ADAS功能标配化并向中低端车型扩散,对SoC平台化能力、算法复用效率及端到端交付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主机厂产品迭代节奏加快 [7][8][12] - 主机厂对SoC厂商工具链完整度、FAE服务响应能力及算法支持强度评估标准更严苛 [10] 高通Snapdragon Ride平台优势 - 平台覆盖万元级到旗舰车型需求,骁龙8650在IPS和DDR带宽占用等性能表现突出,能效优于竞品 [14] - 算法适配与交付效率优势:模块化架构设计缩短算法验证周期约40%,某新势力品牌项目从定点到量产仅6个月 [15] - 开发工具链与生态完整性:支持多操作系统并行开发,优化BEV、Occupancy等本土算法适配 [17] - 本地化与定制化能力:通过"平台通用+模块可调"思路支持主机厂打造差异化量产方案 [18] 燃油车智能化趋势 - 燃油车成为驾驶辅助新增点,2025年新能源渗透率近60%,但燃油车仍保持800万辆左右市场体量,合资品牌及吉利、奇瑞推进"油车智能化"路径 [21][22][23] - Snapdragon Ride平台被动散热机制适配燃油车有限散热条件,简化系统集成并控制成本 [27] E/E架构集中化与跨域融合 - 20万元以上车型采用舱/驾双域控制器架构,10–20万元区间加速推进舱泊一体等融合方案,零跑落地ADAS+座舱双骁龙SoC的One-box方案 [29] - 行业向"One-chip"演进,高通推进从"One-box"到"One-chip"技术演进,依托统一工具链降低跨平台开发复杂度 [31][33] 中国主机厂出海与全球化支持 - 中国主机厂出海需求升级,高通通过本地化赋能、可扩展软硬件平台及生态整合提供支持,例如与德赛西威合作加速ADAS全球化部署 [34][36][37][38] - 高通全球FAE团队及供应链协同能力助力中国主机厂快速响应海外市场需求 [40]
观车 · 论势 || 从电动化迈向智能化 中国汽车引领变革 ——2025上海车展深度观察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4-29 09:19
技术趋势 - 新能源技术突破显著,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上汽首款搭载能量密度超400Wh/kg固态电池车型将量产 [1] - 800V高压平台成为标配,理想i8支持5C超充,实现"充电10分钟补能400公里",极氪1.2MW超充桩大幅提升补能效率 [1] - 能源形态多元化,广汽氢燃料电池汽车续驶里程超800公里,比亚迪推出"兆瓦闪充"与增程式混动并行 [1] - 驾驶辅助技术进入量产验证期,小鹏G7优化BEV+Transformer模型,蔚来乐道L90采用纯视觉方案压缩硬件成本至2000元以内 [2] - 中国科技企业重塑供应链话语权,地平线征程6芯片占国内高阶驾驶辅助市场40%份额,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创新标志技术输出转型 [2] 市场竞争格局 - 中国车企凭技术溢价冲击高端市场,比亚迪仰望U8加长版冲击百万级,极氪009被定义为全球顶级阵营标志 [3] - 2025年一季度中国品牌新能源车销量占比65%,30万元以上车型份额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 [3] - 全球化进展显著,蔚来ET9适配多国标准,比亚迪ATTO 3海外销量同比增58% [3] - 传统巨头加速转型,奥迪E5 Sportback搭载570kW双电机与800V超充技术,大众ID.EVO采用小鹏全栈技术 [3] - 合资车企生存法则转向"技术本土化",70%合资展车搭载L2+级驾驶辅助系统,较2023年提升45个百分点 [3] 新势力企业动态 - 头部企业构建生态壁垒,理想发布全新纯电SUV i8巩固高端市场,鸿蒙智行推出四大品牌矩阵多款核心产品 [4] - 尾部品牌加速出清,哪吒、极越因资金问题逐步淡出,竞争焦点转向"体系化能力" [4] 用户体验升级 - 汽车进化为智能终端,宝马基于阿里通义大模型开发"出行伴侣",上汽系统支持语音定制座舱环境 [4] - 多模态交互成标配,奔驰MBUX系统支持手势控制,奥迪E5 Sportback配备全息交互界面 [4] - 汽车成为"第三生活空间",催生新商业模式,小米SU7 Ultra实现跨设备生态衔接 [4] 行业启示 - 智能化能力决定市场竞争力,L2+级车型销量占比将达65%,高阶驾驶辅助提升车型溢价 [4] - 差异化定位决定生存空间,市场呈"哑铃型"分化 [4] - 全球化需本土化先行,中国车企"出海"需适配硬件、软件和服务,打破"低价竞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