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现代化产业体系
icon
搜索文档
优化产业布局重在量“产”量“力”
经济日报· 2025-10-14 08:34
新质生产力发展原则 -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因地制宜,避免一哄而上和单一模式 [1] -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1] - 产业布局需坚持量“产”而行和量“力”而行,统筹经济性与战略性 [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定义 -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于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需求,对经济社会有重大引领作用 [1] - 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驱动,处于孕育或产业化初期,具有颠覆性和不确定性 [1] - 两类产业均具有高素质劳动力密集、高资本密集、高研发投入等特征 [1] -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化程度更高技术更成熟,未来产业处于孵化期技术更前沿 [1] 量“产”而行的经济性与战略性 - 产业经济性包括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盈利能力及对关联产业的带动作用 [2] - 产业战略性从安全和发展角度衡量,涵盖粮食能源产业链安全及长期发展潜力 [2] - 产业政策需因“产”施策,战略性强的领域政府重点支持,经济性强的领域激发市场活力 [3] - 战略性与经济性兼备的产业需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协同 [3] 量“力”而行的要素匹配与产业配套 - 布局产业需考量地区要素禀赋与产业要素需求特性的匹配程度 [4] - 未来产业是创新要素驱动的探索性领域,对创新要素和研发能力有高需求 [4] -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资本要素强度的特性 [4] - 产业配套是布局关键,传统产业为新兴和未来产业提供技术资源要素支持 [5] - 政策应聚焦补齐要素短板而非盲目扩大配套规模 [5] 产业布局的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 经济发达地区需在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约束下确定产业发展侧重点和优先级 [6] - 发展基础薄弱地区应选择发展成本更低收益更高的产业,发挥比较优势 [6]
“加减乘除”中的发展密码——从“四则运算”解析“十四五”中国经济
上海证券报· 2025-10-14 02:20
宏观经济总体表现 - 中国经济总量在“十四五”期间接连跨越三大台阶,逼近140万亿元,年均增速达5.5%,五年经济增量预计超35万亿元 [2] - 2024年中国经济总量按年平均汇率折算约18.9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7%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约30% [2][4][7] - 年均5.5%的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是全球经济发展最稳定、最可靠的动力源 [2][4][7] 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 - 制造业增加值五年增量预计达8万亿元,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5] - 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2%,“三新”经济占比持续提高 [2][5]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1.6% [2][14] 政策支持与市场环境 - “十四五”期间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预计达10.5万亿元,其中支持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占比达36.7% [2][9] -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从2020年版的123项缩减至2025年版的106项,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造业条目已全面清零 [10] - 2024年度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3.32万亿元、享受户数61.5万户,较2021年度分别增长25.5%和16.7% [10] 创新驱动与内需市场 - 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86.4%,其中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为56.2%,比“十三五”时期提高8.6个百分点 [14] - 创新产出呈现倍增效应,如AI智能眼镜在电商平台成交量同比增长7倍,展示了新兴品类的市场爆发力 [14] - 国产大型客机C919等“大国重器”牵引新材料、精密制造等高端产业链协同发展 [12] 绿色发展与能效提升 - “十四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1.6%,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升至60%左右 [2][15] - 绿色转型赋能传统产业升级,为经济发展积累长期潜能 [15] 市场流通与基础设施 - 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国累计集中清理4000余件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 [16] - 2025年前4月全国省际贸易销售额占全部销售收入比重为40.4%,较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 [16] - 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软联通”结合,如5G智能调度系统使集装箱铁水联运效率提升超20% [16]
别回头,向前走:触摸“平房”的伤痛与荣光!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13 07:53
历史沿革与工业基础 - 平房区在“一五”期间承接了156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的4项,包括国营120厂(今中国航发哈尔滨东安发动机有限公司)、122厂(今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101厂(今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7] - 工业建设带动区域发展,至1960年代平房区已成为拥有10余万人口的新兴城市工业区,形成“一家供全国、全国靠一家”的铝镁合金材料保障基地,1965年101厂年产铝镁合金能力达3.62万吨[8] - 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期间,东轻在1991年至2005年间有69项重大研究成果填补国内空白,2007年中国铝业公司重组东轻后开启跨越式发展[9] 现代产业体系与集群发展 - 平房区与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区政合一”管理体制,全域纳入哈尔滨新区规划,定位为“哈南现代制造产业集聚区”,现已形成2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集聚企业近2万家[11] - 2023年平房区航空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航空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2024年其航空配套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以平房区为核心的哈尔滨航空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2] - 区域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占全省41.7%,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全省31.5%[14] 企业创新与智能化升级 - 东轻成功研发国产大飞机机翼板材,打破国外封锁,使国际市场同类产品价格大幅下降[12] - 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N25TM甲醇增压发动机点火成功,填补国内大排量甲醇发动机空白[12] - 东安动力推动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其数字化车间采用全自动智能视觉检测生产线,6台2000万像素工业相机实现产品装配精准无误[12] 新兴产业与低空经济 - 哈尔滨联合飞机大型无人直升机产业基地新下线重载无人机铂影T1400,最大起飞重量达1400公斤,升限6500米,航程900公里,公司计划2025年冲刺生产1000架目标[13] - 波司登(哈尔滨)智能制造生产基地实现一件羽绒服从剪裁到成衣仅需两三个小时,羽绒生产车间依托数智平台仅需4人,人均生产效率较传统工厂提升200%至230%[13] - 中国移动智算中心(哈尔滨)节点正式投产,总规模达1.84万张智算卡,算力6.93EFLOPS,相当于300多万台高性能计算机算力水平,算力输送实现地市1毫秒、省内5毫秒、全国20毫秒传输[14]
从“卖产品”到“卖方案”!七部门政策力推服务型制造业价值跃升
证券时报网· 2025-10-11 21:42
政策核心目标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为制造业转型划定时间表与路线图 [1] - 方案明确提出到2028年的三大核心目标:完成20项服务型制造标准制定、打造50个领军品牌、建设100个创新发展高地 [1] -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是提升产品附加值与企业竞争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核心路径,旨在解决传统制造业“利润薄、抗风险能力弱”的痛点 [1] 行业发展基础与挑战 - 2018—2023年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水平持续攀升,浙江、广东等15个省份形成领先格局 [1] - 浙江省累计创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达73个,成为区域产业转型的排头兵 [1] - 关键技术供给能力薄弱、标准体系不健全、模式应用不均衡、统计监测难度大等问题制约着服务型制造的规模化推进 [2] 顶层设计与核心任务 - 方案从七大维度部署核心任务,构建系统性转型框架 [3] - 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模式创新,发布技术清单,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动需求感知、集成研发设计等共性技术攻关 [3] - 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提高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数字化,加强中试能力体系建设,发展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 [3] - 推进服务型制造模式分类施策,在原材料、装备制造、电子制造、消费品等行业及安全生产领域推动典型模式普及 [4] - 强化数字底座支撑,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按需布局算力基础设施,提升工业数据要素供给,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应用 [4] 专项行动与落地路径 - 方案提出三大专项行动作为政策落地的实操抓手 [5] - 共享制造培育提升行动优先建设“平台接单、按工序分解、多工厂协同”的共享制造平台,面向园区和产业集群打造共享工厂 [5] - 河北融钢金属制造有限公司通过共享供应链平台开展集采集销,帮助下游企业降低采购成本超5% [5] - 服务型制造品牌提升行动聚焦标杆引领,培育打造100家服务型制造龙头企业和50个领军品牌,建立品牌评价体系 [6] - 融合应用场景创新示范行动着眼需求导向,打造面向生产需求、消费需求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三大类融合应用场景 [6]
赵一德赵刚与李乐成一行座谈
陕西日报· 2025-10-11 06:40
核心观点 -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陕西省举行部省座谈 双方承诺深化合作 共同推动陕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新型工业化建设 [1][1] 产业发展战略 - 陕西以"链长制"为抓手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 [1] - 陕西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1] - 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陕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合作支持领域 - 陕西希望工业和信息化部在重大生产力布局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民营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1] - 工业和信息化部承诺全力支持陕西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为推进新型工业化 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1] 产业基础与定位 - 陕西被定位为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基础坚实 [1]
“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第三场发布 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优化
四川日报· 2025-10-10 08:18
农业产业发展 - 生猪 油菜籽等15项农产品产量常年保持全国第一 [1][2] - 2024年粮食总产达7268亿斤 连续5年稳定在7000亿斤以上 [1][2] - 2024年粮食亩产3782公斤 总产 单产均创历史新高 [2] - 生猪出栏61496万头 连续多年全国第一 [2] 工业产业发展 - 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6% 工业增加值总量从134万亿元增加到179万亿元 [1][2] - 工业增加值总量在全国排位提升至第七 [1][2] -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50% 研发强度增长41% [2] - 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3% 位居全国第七 前十经济大省第一 [2] - 电子信息 食品轻纺 能源化工3个产业规模先后迈上万亿级台阶 [1] - 装备制造 先进材料 医药健康3个产业正加速迈向万亿大关 [1] - 柔性显示 超高性能永磁材料 核电设备 高端化药制剂等一批标志性产品加速涌现 [1] 服务业发展 - 服务业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524%提高到56% [1][3] -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425%提升到605% [1][3] - 服务业呈现总量升位 增速领跑的发展态势 已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3]
四川“十四五”时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成就公布 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楼”越筑越坚实
四川日报· 2025-10-10 08:18
核心观点 - 四川省在“十四五”期间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产业体系特色更加突出、优势更加鲜明 [6][7] 农业现代化 - 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2024年达726.8亿斤,粮食亩产378.2公斤,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新高 [2][8] - 农业全链条升级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更加丰富充实 [2][8] 工业发展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6%,工业增加值总量从1.34万亿元增加到1.79万亿元,在全国排位提升至第7位 [2][9] - 围绕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组织开展17条重点产业链建圈强链,实行“链长+副链长+牵头部门”的协同推进机制 [10] - 累计实施制造业项目超1.5万个,带动制造业投资超2万亿元,制造业投资和工业投资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 [11] 服务业与建筑业 - 服务业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52.4%提高到5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42.5%提升到60.5% [2][9] - 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速6.4%,累计完成总产值超9万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保持在8%左右,累计上缴税收超4000亿元 [2][9] 创新发展动能 - 培育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19家,数量居西部第一 [5][12] - 常态化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近30项,形成涵盖成果发现到企业孵化的全链条转化体系 [12] - 省中试公司以“1+N”模式与88家中试平台合作,以费用分担、先投后股方式组织实施22个项目 [12]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培育 - 人工智能产业2024年营收超1300亿元,同比增长超25% [12] - 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提升到45.5%,培育超800家智能工厂 [5][12]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1.99万家,A股上市工业企业134家,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86家、国家单项冠军企业29家、世界500强企业3家,上云企业43万家 [5][13]
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郑州篇丨高质量发展,靠什么硬支撑
河南日报· 2025-10-10 07:40
文章核心观点 - 郑州市通过“强链壮群”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5][6] 传统产业升级 - 装备制造领域,中铁装备盾构机产销量连续八年世界第一,累计出厂超1700台,出口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7][8] - 郑煤机更名“中创智领”,转型建设智慧园区和智能产品研发项目,成为全球煤机行业隐形冠军和首座灯塔工厂 [9] - 铝精深加工形成全产业链,巩义供应全球10%的罐体材料和国内33%的易拉罐瓶盖,助推千亿级产业规模 [10] - 现代食品产业集群规模达1300亿元,拥有三全、思念、蜜雪冰城等企业,蜜雪冰城成为全球现制茶饮第一股 [10] - 服装产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化发展,叫响“中国女裤看郑州” [10] - 郑州已成为全球最大苹果手机和智能网联客车生产基地,全国最大气体传感器、超硬材料等生产基地 [11] 新兴产业发展 -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一号产业”规模达8000亿元,富士康郑州工厂累计生产智能手机超12亿部,一分钟组装300余部手机 [14][15] - 超聚变自2021年底落地郑州,营收高速增长,2022年超100亿元,2023年超280亿元,2024年超400亿元,AI服务器和液冷服务器市场份额中国第一 [14] - 智能传感谷聚集传感器相关企业3011家,产业规模300亿元,气体传感器国内市场占有率75% [14] - 郑州比亚迪超级工厂50秒下线1台整车,3秒生产1只电池电芯,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超100万辆,产值超1700亿元 [17] - 上汽郑州基地累计生产整车超250万辆,产值超1800亿元,是上汽集团全国最大乘用车生产基地 [17] - 郑州市集聚7家整车企业和150多家配套企业,汽车年产量突破110万辆,跻身全国前十,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近70% [18] 未来产业布局 - 成功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试验区、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和5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打造“人工智能之城”“算力之城”等标签 [19] - 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中原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启用,郑州成为全国第三个具备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能力的城市 [5][20] - 引进优必选、卓益得等机器人企业,深圳众擎机器人计划在郑建设年产5000台机器人生产线和人形机器人全球生产制造中心 [21] - 集聚150余家人工智能产业链重点企业和2万余家大数据关联企业,规划图灵小镇打造AIGC产业发展先行区 [21] - 算力设施快速发展,投用算力规模约1.6万P,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等项目建设将助推算力规模跃居全国城市首位 [23] - 中原量子谷聚焦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入驻12家科研机构,集聚超300名科研人员,二期工程加速建设 [25] - 低空经济引进飞龙通航,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入驻36家企业,目标到2026年产业规模超200亿元,企业数量突破300家 [26]
“十五五”专题研究系列之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内外部环境条件八大趋势(下)
中国银行· 2025-10-09 23:07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全球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在2016-2022年间提升,其中中国提升0.45个百分点至2024年研发投入强度为2.68%[7][8] - 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升至2024年第11位,PCT专利申请前五大经济体合计占比达77.9%[6][8] - 基础研究经费占GDP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带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0.12个百分点,十五五目标设为8.5%-10%[11] - 工业数字化目标为2027年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9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75%[17] - 低空经济、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前景广阔,预计203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达3.5万亿元[20][24] 房地产市场转型 - 十五五时期商品房年均销售面积预计为7-8亿平方米,较十四五年均水平下降39%-47%[26][27] - 房企净利润率从过去15%-25%降至2024年A股上市房企中位数5.2%,未来将向制造业3%-5%水平收敛[36][37] - 城市更新行动覆盖八大领域,老旧小区改造潜力大,2000年前建成住房占比不足32%[31][35] 人口结构变化与人力资本 - 2024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5.6%,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25-2030年60岁以上人口将从3.2亿增至3.9亿[40] - 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预计2030年降至59%,高技能人才计划从2024年超6000万增至2030年7000万人次[43][46] - 中国劳动参与率达68.06%,居全球主要经济体首位,人力资本总量2030年预计达710.2万亿元[46][48]
青海因地制宜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央视网· 2025-10-08 20:50
盐湖产业 - 全国最大钾肥生产基地钾肥总产量占全国77% [3] - 基本形成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 [3] 清洁能源与数字产业 - 清洁能源与新能源装机占比分别达到94%和72% [5] - 在建已建数据中心标准机架19万架、算力规模1.7万P [5] - 发布5项绿色算力地方标准并融入国家东数西算战略 [5] 农牧业 - 大力发展冷凉蔬菜和冷水鱼产业 [7] - 湟中国家级高原冷凉蔬菜产业园和龙羊峡三文鱼产业科技园等重大平台建成投用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