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大市场

搜索文档
城市24小时 | 举全省之力,浙江又一个万亿产业来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9 23:45
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 - 到2027年浙江规模以上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营业收入目标超1万亿元,当前年产值已达5700亿元 [1][2] - 构建以杭州、宁波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格局,覆盖芯片、服务器、大模型等环节,杭州企业数量569家且利润占全省70% [1][2] - 设立100亿元以上人工智能基金群,杭州计划2025年组建千亿级产业基金 [2][3] 区域人工智能发展动态 - 浙江人工智能综合发展水平全国第五,杭州居第一梯队,形成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完整链条 [1][2] - 广州开通8条自动驾驶专线,覆盖核心城区地标及交通枢纽,建成首个超一线城市24小时运营网络 [7] 行业经济数据 - 2024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124110元(+2.8%),私营单位69476元(+1.7%) [10][12] - 信息传输/软件业、金融业、科研技术服务业工资水平连续居前三,非私营单位最高达238966元 [10][12] - 制造业私营单位工资同比降0.4%,批发零售业私营单位工资增速达5.3% [12] 中小企业发展评估 - 上海蝉联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综合第一,长三角城市占据前十名半数席位 [13][14][16] - 专精特新企业64.69%营收增长或持平,63.98%有创新研发计划,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0][21] - 用工成本上涨为中小企业首要压力,工业领域受原材料成本(53.62%)和订单减少(48.12%)冲击明显 [23] 其他产业动态 - 湖北楚商回乡项目签约89个,总金额1163.54亿元 [8] - 上海计划2025-2027年培养5万名持证直播技能人才,其中中高级占比80% [5]
省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张建军走进“在线访谈”节目为农强流通 务农拓销售 兴农锻生态
新华日报· 2025-05-19 07:41
供销合作社作为党领导下的为农服务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是推动我省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一 支重要力量。江苏省人民政府网、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中国江苏网和"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公 众号联合推出"在线访谈"节目,邀请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张建军,就"健全供销 社现代流通体系,激发农产品市场消费潜力"主题,与网友进行分享交流。 "170700","一体两业三网"这样建 在现场,"170700"这个数字引起记者和网民关注。 "这是我们'一体两业三网'建设中的一个目标任务。"张建军解释,"一体两业三网"即以构建全省上 下贯通、整体协调、高效运转的现代经营服务体系为目标,以做大做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村流通两大 主业为重点,以省龙头企业为引导、市县社为平台、基层社为阵地,打造覆盖全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网、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网。 据介绍,为解决传统流通渠道存在的环节多、成本高、信息不畅等问题,规划到2030年基本建 成"从田头到餐桌江苏供销农产品直供配送体系"。"1"是指1个省级运营平台,牵头直供配送网络的建设 运营,全力铸就一流配送体系。"70"是指70个区域配送中心,推动省、市、县 ...
河南引领新食尚
河南日报· 2025-05-19 07:37
行业趋势与创新 - 第二十二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成为展示食品产业前沿成果和培育新消费增长极的重要平台,吸引全球客商和新技术 [2] - 新质生产力成为河南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推动营养健康、药食同源、未来食品等领域的企业崛起 [6] - 中原食品实验室成立不足3年已突破16项关键技术,发布41项代表性成果,聚焦营养健康、食药同源、未来食品三大方向 [7][8] 企业案例与技术转化 - 河南三剑客食品科技公司与中原食品实验室合作推出"快乐酸奶",添加专利益生菌菌种,带动企业产销两旺 [4] - 漯河微康生物科技建立超3万株益生菌菌种资源库,拥有亚洲最大益生菌菌粉生产线,产品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 [5] - 中原食品实验室采用"企业下单、科学家接单"模式,已为28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80多次,促成42家企业成为成果转化基地 [9] 市场拓展与开放合作 - 本届食博会吸引12个国家、26个省(区、市)的1268家企业参展,国际展区成为亮点 [15][16] - 漯河隆谷食品运用互联网思维,新品上线两天突破4万单,老面小笼包线上销量全国第一 [15] - 盐津铺子漯河基地预计年营收达60亿元,将成为国内最大休闲零食生产研发基地 [15] 科技赋能与产业升级 - 中原食品实验室创建世界首个小麦蛋白数据库,实现小麦全价利用与高值化 [7] - 实验室通过筛选马铃薯雪花全粉原料和工艺优化,生产高品质复合型烘焙薯片 [7] - 漯河市建成亚洲最大益生菌菌粉生产基地,代糖产品年出口数千吨,销往80多个国家和地区 [17] 数据驱动与物流优化 - 专家建议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引入物联网监测和区块链溯源技术 [18] - 冷链物流体系重构需重点布局干线通道,推广新型温控装备和省级信息平台 [19] - 消费数据价值挖掘可指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缩短市场适应周期 [20]
21社论丨做强国内大循环,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7 15:34
国内大循环战略核心观点 - 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对冲国际循环不确定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1] - 中国具备14亿人口全球最完整产业体系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消费市场潜力[1] - 内需为主导的内部循环是大国经济特征市场资源是核心优势[1] - 当前全球化逆流需依托国内大市场化解外部冲击[1]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需通过改革实现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消除地方保护提升市场运行效率[2] - 市场规模和深度依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畅通[2] 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化 - 建立自主完备产业链供应链是避免"卡脖子"风险的关键[2] - 需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传统与新兴产业竞争力[2] 扩大内需与供需平衡 - 扩大内需需与供给侧改革结合形成供需动态平衡[3] - 当前社会总需求不足主要体现在消费短板需以消费提振经济循环[3] 消费升级与服务业主导 - 扩大就业增收减负是提振消费基础服务业成为就业主要领域[4] - 中国正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消费服务消费比重低于发达国家[4] - 数亿中等收入群体服务消费需求受制于供给创新与质量[4] 经济结构调整方向 - 需同步强化制造业供应链自主与改善服务业供需短板[4] - 建筑业和自动化制造业就业吸收能力下降服务业成关键[4]
做强国内大循环 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证券日报· 2025-05-17 00:27
做强国内大循环 - 核心观点是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把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到更突出位置 统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升经济循环质量和层次 促进国内外市场高效联通 以国内大循环牵引国际循环 [1] - 当前背景下做强国内大循环具有充分必要性和迫切现实性 能够以国内大循环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不确定性 降低外部冲击影响 同时提升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使国内市场更具吸引力 为国际循环提供更强大支撑 [1] 挖掘国内经济潜力 - 重点体现在四个方面:资源要素高效配置 消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2]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 打造新产业新赛道 [2] - 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完备 发挥各地优势加强专业化分工和地区间协作 持续补链强链拓链 增强产业发展韧性 [2] - 供给和需求动态平衡 加快补齐消费短板 推动经济政策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 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 以优质供给满足需求 [2] 资源要素高效配置 - 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稳步推进 一季度交通运输物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8% 其中多式联运和快递服务同比分别增长22%和20.6% [3] - 全国省际贸易销售额占全部销售收入比重为40.2% 较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 反映省际间商品服务贸易较为畅通 [3] 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完备 - 后续发力方向可放在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合作 推动上下游企业战略合作和技术协作 建立稳定产业配套体系 提高整体稳定性和竞争力 [4] - 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 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提升产业链协同效应和集群优势 [4] -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现代产业集群 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地位 [4]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 需要统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畅通需求牵引供给传导机制 破除市场分割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促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 [5] - 加快补齐消费短板 激发消费市场活力 引导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 [5] - 从优化供给体系出发增强对需求适配性 提升国内经济循环质量和层次 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 [5] - 强链补链拓链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和韧性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 [5]
中国交通“第五极”为中部崛起注入发展新动能
中国新闻网· 2025-05-16 16:56
2024年召开的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就指出,加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强化中部地区的大通道 格局。 一碗热干面的酱香尚未散去,刀削面的臊子香已飘至眼前。 近日,武汉、合肥、南昌、长沙、太原、郑州联合发起《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交通运输协同发展合作倡 议》,提出携手构建中部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共同打造中国交通"第五极"。 从武汉江汉路到太原柳巷,跨越近千公里的双城早午餐,未来将被高铁压缩在4小时之内。 这不仅仅是时空距离的缩短,人口、信息、资金等要素的跨域速配,正在重塑中部地区的竞争力。 中国交通"第五极"。 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构成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 的"四极"。 谁会成为中国交通"第五级",备受外界关注。 从自身交通综合实力来看,湖北和河南都是各大区域间往来绕不开的两个省份,武汉和郑州在中部地区 都是以"通"著称。 如,在高铁通达度上,郑州、武汉不分伯仲,都远超其他中部省会。据国铁集团郑州局去年10月发布信 息,郑州5小时高铁旅程可直达123个城市。武汉地区每天开行始发高铁也达到近500列,通达全国28个 省会城市。二者都是全国"高铁朋友圈"最广的城市。 曾 ...
因势利导优化经济布局
经济日报· 2025-05-16 06:05
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意义 - 科学编制和实施国家发展规划是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对保持国家战略连续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具有关键意义 [1] - 当前处于"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期,需前瞻性优化经济布局以应对全球化逆流和单边主义挑战 [1] - 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实施14个五年规划,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载体,规划法治化建设取得新进展(草案提请审议) [1] 内需主导与区域协同战略 - 内需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持续强化,需巩固制造业优势并推动供需结构升级以增强内需驱动力 [2] - "双循环"战略通过高水平开放实现国内外资源高效配置,提升国际经济合作竞争力 [2] - 需突破行政壁垒加快要素流通改革,强化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联动,构建"东西互济、南北贯通"格局 [2] 创新与绿色双轮驱动 - 经济布局优化需以创新驱动和绿色转型为核心,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与产业链协同创新 [3] - 健全绿色激励机制引导资本流向低碳产业,加速形成绿色供应链 [3] - 需统筹发展与安全,在开放合作中锻造核心竞争力,构建韧性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3]
李强:把做强国内大循环作为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战略之举
证券时报· 2025-05-15 20:47
做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举措 - 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是大国经济的独有优势 需将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到更突出位置 统筹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升经济循环质量和层次 [2] - 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高效联通 以国内大循环牵引国际循环 现阶段重点体现在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完备、供需动态平衡四个方面 [2] 资源要素配置与市场建设 - 消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2] -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攻关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 打造新产业新赛道 [2] 产业链与供需优化 - 发挥各地优势加强专业化分工和地区协作 持续补链强链拓链 增强产业发展韧性 [2] - 加快补齐消费短板 推动经济政策转向惠民生促消费 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 以优质供给满足需求 [2] 经济循环薄弱环节突破 - 精准帮扶外贸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应对外部冲击 千方百计稳定就业 支持企业稳岗并扩大服务业就业 [3] - 深挖消费潜力 推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 激发服务消费和新兴消费 扩大有效投资 加快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 [3] 地方发展与风险防范 - 支持地方打造发展亮点 通过科技创新培育产业亮点 依托特色资源打造品牌亮点 [3] - 统筹发展与安全 防范化解风险 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强化政策实施和工作协同 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3]
大摩最新发声!中国经济迎关键机遇期,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有望提升
券商中国· 2025-05-14 11:39
中美经贸关系进展 - 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 超出市场预期 双方达成重要共识 [1] - 中美关税谈判进程超预期提速 建立常态化磋商机制 双边贸易停摆局面将缓解 [3] - 二季度及三季度GDP同比增速预计优于此前预期 但持久性解决方案仍存挑战 [3] 中国经济韧性分析 - 中国已夯实四大应对冲击的基础:政策刺激空间 社会民生承压能力 产业链集群优势 科创领域潜力 [4][5] - 产业链集群优势稳固 涉及多产业环节 难以被短期取代 [5] - AI硬件自给率预计2027年达82% 智能驾驶 AI应用 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崭露头角 [5] 内需刺激政策建议 - 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 建议下半年推出万亿级额外财政支持 [6] - 推动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是激活消费关键 需解决医疗 教育 住房等问题 [6] - 三项资金支持举措:增加财政赤字/国债 国企分红注入社保 财政支出转向社会福利 [6][7][8] 2030战略机遇期规划 - 目标2030年内需规模提升30%(增加3万亿美元) 年均消费增长率需达5 4% [10][11] - 第二个"三零"目标:对非美国家实现零关税 零准入限制 零产业补贴 [13] - 建议扩大服务业开放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减少光伏 风能等成熟产业补贴 [13] 全球资产配置趋势 - 美元资产面临定价再平衡 全球资金寻求新投资方向 [6] - 中国科创潜力释放 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提升 [2][14] - 美国经济例外论动摇 中国政策托底确定性受全球投资者关注 [14]
把握关键真抓实干 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05-14 06:09
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 壮大工业经济是边疆地区发展的关键任务 通过工业化带动农业进步、服务业发展、土地增值、城镇化建设以及劳动力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 工业发展滞后导致劳动力外流、人口老龄化、消费市场萎缩等问题 需因地制宜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发展特色产业激发新动能 [2] - 发挥比较优势是破解市场制约的核心 边疆地区面临国内市场物流成本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的挑战 需依托资源禀赋 降低物流成本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3] - 对接国家战略如"一带一路"显著促进外贸增长 2024年云南省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5.1% 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13.6% 新疆外贸进出口总值达4351.1亿元 同比增长21.8% 需加强出口加工以抓住发展机遇 [4] 工业化与城市建设的协同 - 现代工业发展依赖城市承载能力 当前边疆城市建设存在规划分散、协同不足的问题 导致产业支撑和要素集聚能力薄弱 需科学规划空间布局 发挥城市化与工业化集成效应 [5] - 特色产业是边疆工业化的突破口 通过锻长板、补短板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可扭转劳动力外流趋势 增强地区经济内生动力 [2][5] 区域经济一体化机遇 - 边疆地区需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竞争力 例如西藏农畜产品因运输问题难以打开内地市场 优化供应链是转化资源禀赋的关键 [3] - 国家战略为边疆提供外向型发展通道 云南、新疆外贸增速显著高于全国 表明区位优势正在转化为实际经济收益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