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升级
icon
搜索文档
广东外贸越千年:互利天下,向新而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5 10:48
广东外贸历史地位与制度贡献 - 广东外贸活动始于秦汉,世界上第一个有官方史书记载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是徐闻古港[1] - 唐宋时期形成由国家主导的完整外贸管理制度,距今约一千年,清代形成以广州为核心、粤海关监管的十三行体制[1] - 十三行体制深刻影响近百年中西贸易格局,是理解近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要窗口[1] - 1957年广交会应势而生,为国家开辟"以贸破局"路径,成为国家经济风向标[1] - 唐代设立中国最早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市舶司,宋代《广州市舶条法》推广全国,清代实行"一口通商"[5] 开放包容的商贸文化基因 - 广东商脉跨越千年持续繁荣的核心动力是深植血脉的开放基因,体现为地理枢纽优势与敢为人先的制度探索[5] - 广东是南海地区东西方海上交往的"十字路口",历时最久且最具延续性的枢纽与引擎[5] - 梁启超指出广东重要地位兼具世界性与全国性,不仅是商品交流窗口更是新经济模式与思想观念输出中心[5] - 唐代广州设"蕃坊"供外商居住,出土唐代牙雕人像印章具阿拉伯人面貌证实"番商如织"盛况[5] - 清乾隆款画珐琅牡丹纹海棠式花篮由法国工匠与本地匠人合作制作,体现中西技术审美融合[6] 外贸模式与产业升级演进 - 第138届广交会以"新质生产力"为标签,展品覆盖人工智能、智慧出行、服务机器人等热门板块[8] - 参展企业通过差异化产品开辟市场,例如AI+AR智能眼镜集成89种语言实时翻译、AR导航、声纹支付等功能[8] - 服务机器人在第137届广交会大放异彩,展示从具身机器人到教育娱乐机器人的多样化产品[8] - 广东外贸从依赖外商订单的代工模式转向主动运营,希音凭借"小单快反"供应链模式重塑服装制造业逻辑[9] - 出海形态从"产品出海"迈向"产业链出海",TCL在越南建生产基地,比亚迪在泰国投资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9] 出口产品结构与市场多元化 - 广东出口产品从陶瓷、代工产品升级至高技术产品,形成从"新三样"到新"新三样"的产业升级路线图[11] - 电子产品、家电、新能源汽车大量出口至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市场格局多元化[9] - 出口市场不再局限于欧美,多元化策略应对单一市场经济波动和贸易摩擦冲击[9] - 广东实现从依赖"人口红利"的"汗水驱动"转向凭借"人才红利"的"创新驱动",成为行业规则制定者[11] - 人才技术等高阶要素集聚持续强化外贸竞争优势,外贸核心始终是做生意、交朋友、谋发展[11]
新闻1+1|前三季度外贸增速4%,怎么看?
央视网· 2025-10-15 10:36
外贸整体表现 - 前三季度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33.6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 [1] - 第三季度同比增长6%,9月单月同比增长8% [1] - 外贸增长呈逐季加速态势,第一季度增长1.3%,第二季度增长4.5% [1] - 外贸已实现连续八个季度正增长 [1] 增长驱动因素 - 政府通过多方面努力创造了相对稳定的贸易政策环境,中美谈判取得一定成效稳定了市场预期 [3] - 各级政府对面临困难的企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3] - 产业经过数十年发展,技术能力和产业水平达到相当高水平,国际竞争力在动荡市场环境中作用明显 [3] - 民营企业作为外贸主力军,其灵活性和机动性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得到充分体现 [3] 市场多元化与“朋友圈”拓展 - 对非洲进出口增长19.5%,对中亚进出口增长16.7% [6] - 与东盟、拉美及“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快速增长 [6] - 对亚太经合组织其他经济体的进出口增长2% [6] - 亚太地区仍是外贸重点,东盟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且贸易增速超过平均水平 [6] 未来发展方向与第四季度展望 - 未来需继续提升硬实力和硬技术,增加产品技术含量 [9] - 需增强软实力,特别是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满足市场对个性化、定制化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9] - 第三季度被视为最困难时期但外贸仍取得良好成绩,为第四季度发展奠定信心基础 [11] - 制造业和服务业已具备非常强的国际竞争力,政策环境趋于稳定,第四季度世界市场需求旺盛,对第四季度外贸表现持乐观态度 [11]
文昌市糟粕醋协会成立
海南日报· 2025-10-15 09:45
文昌市糟粕醋协会推动成立"糟粕醋技艺传承中心",系统梳理酿造技艺脉络,打造"糟粕醋文化 节""酿造体验工坊"等IP活动,让百年醋香承载文昌故事走向全国。 为推动"产业升级",该协会将加快制定生产技术规范与质量分级标准,搭建行业共享平台,推动产 品创新与产业链延伸,助力"铺前糟粕醋"从区域品牌成长为全国知名品牌;推动建立"企业+合作社+农 户"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企业与本地农户签订种植协议,建设乡镇加工基地,带动农民增收,实现"产业 兴、乡村美、农民富"的良性循环。 海南日报讯(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冀冀 通讯员 马誉嘉)10月13日,文昌市糟粕醋协会成立大会在 文昌溪北书院举行。这标志着文昌糟粕醋产业从"民间传承"迈入"产业升级"的新阶段,为推进海南特色 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擦亮"海南味道"金字招牌注入新动力。 近年来,文昌市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打造铺前糟粕醋文化体验街区,推动"美食+文旅"深度融 合。截至目前,文昌全市共有糟粕醋加工企业7家、传统加工小作坊26家、传统店铺70余家、相关餐饮 门店137家,初步形成"线下体验+线上辐射"的消费矩阵。 文昌市糟粕醋协会成立 将打造"酿造体验工坊"等IP活动 成 ...
经纬江苏——方寸球衣上的产业制造密码
中国证券报· 2025-10-15 08:03
产业升级与材料创新 - 球衣材质从纯棉演变为高科技化纤材料,实现从传统纺织向高科技产业的能级跃迁 [2] - 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发布智能聚酯纤维T恤,其纤维可根据环境温湿度变化调控微结构,实现“越运动、越出汗、越透气”的效果 [3] - 江苏东渡纺织集团凭借完整产业链,可将国际赛事球衣订单的20天交付期缩短至15天完成 [2] - 淮安洪泽区形成纤维新材料等“3+1”主导产业,三联新材料以“柔性生产+纤维超市”模式精准对接市场,佩浦科技攻关“生物酶解PET”技术突破纺织品循环瓶颈 [3] - 江苏扎实推进“1650”产业体系建设,纳米新材料、先进碳材料等5条重点产业链发展态势良好 [4] - 中信泰富特钢研发2100兆帕级超高强度斜拉索用盘条,材料强度相当于一根直径7毫米钢丝吊起7辆小汽车,其高端轴承钢产销量连续十余年全球第一 [4]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 江苏发展策略进入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新阶段,形成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的格局 [6][7] - 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中,江苏实现13个设区市全覆盖 [6] - 苏南地区扮演“前锋”:苏州1至7月新增Ⅰ类创新药6款占全国14%,无锡集成电路产业规上产值达2512亿元,常州吸引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企业中的4家布局 [8] - 苏中地区承担“中场发动机”角色:南通海工装备规模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启东送出国内最大吨位新型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装置;扬州2025年第一季度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4.4%位列江苏第一;泰州“中国医药城”成为生物医药引擎 [9] - 苏北地区成为“新生力量”:徐州徐工集团为全球工程机械巨头;盐城海上风电规模接近江苏一半、全国五分之一,“十四五”规划容量3000万千瓦 [10] 产业链协同与集群效应 - 江苏新能源汽车产业已集聚3000余家规上企业,形成南京、常州、盐城、扬州、苏州等整车生产基地及沿江八市零部件生产基地 [12] - 理想汽车常州基地一辆新能源汽车30%的核心件来自常州本地,每40秒有一辆车下线,公司推进“近地化战略”形成紧密协同的产业圈层 [12] - 无锡半导体产业链配套完备形成闭环,新洁能附近分布华虹宏力制造基地及英飞凌、SK海力士等国际大厂 [13] - 中国(南京)软件谷拥有36万软件从业人员和数千家企业,诚迈科技与附近汽车、手机领域大客户研发中心合作紧密 [13] - 传统纺织企业与扬州、连云港等地高新科技企业合作,向新材料和智能可穿戴转型 [13] - 苏州与宿迁探索“研发在苏州、生产在宿迁”模式,格烁光电材料、昇利扬材料项目生产基地落地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研发总部入驻苏州“科创飞地” [13]
经纬江苏——方寸球衣上的制造密码
中国证券报· 2025-10-15 08:00
产业升级与材料创新 - 球衣材质从纯棉演变为高科技化纤,体现材料科技创新,涤纶、锦纶成为主流并持续升级 [4] - 江苏东渡纺织集团凭借完整产业链,国际订单交付期从20天缩短至15天,展示高效供应链能力 [4] - 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发布智能聚酯纤维T恤,可实现根据环境温湿度自动调节透气性,突破传统聚酯纤维闷热印象 [5] - 淮安洪泽区聚焦纤维新材料产业,三联新材料采用"柔性生产+纤维超市"模式,佩浦科技攻关生物酶解PET循环技术,台华新材发展化学法再生尼龙技术 [7] - 中信泰富特钢研发2100兆帕级超高强度盘条,材料强度可支持单根7毫米钢丝吊起7辆汽车,其高端轴承钢产销量连续十余年全球第一 [8]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 江苏形成"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格局,13个设区市实现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覆盖 [10][12] - 苏南地区作为创新前锋:苏州1-7月新增6款Ⅰ类创新药(占全国14%),无锡集成电路产业规上产值达2512亿元,常州吸引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企业中4家布局 [13] - 苏中地区承担中场引擎功能:南通海工装备规模占全国约25%,启东发出国内最大吨位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装置;扬州工业投资2025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24.4%;泰州建设国家级医药高新区 [15] - 苏北地区实现弯道超车:徐州徐工集团为全球工程机械巨头,盐城拥有江苏近一半、全国约五分之一海上风电规模,"十四五"规划容量3000万千瓦 [16] 产业链深度融合 - 江苏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3000余家规上企业,形成南京、常州、盐城、扬州、苏州整车生产基地及沿江八市零部件基地 [18] - 理想汽车常州基地每40秒下线一辆新能源汽车,30%核心件本地供应,推行"近地化战略"构建长三角产业圈层 [18] - 无锡半导体产业链形成闭环配套,新洁能周边布局华虹宏力12英寸制造基地、英飞凌、SK海力士等企业,覆盖设计、材料、设备、晶圆制造、封测全环节 [20] - 传统纺织业与新兴产业融合,苏州企业频繁与扬州、连云港高科技企业合作,转型为新材料及智能可穿戴公司 [20] - 苏州与宿迁探索"科创飞地"模式,格烁光电材料、昇利扬材料等项目实现研发总部在苏州、生产基地在宿迁的协同布局 [20]
双轮驱动形成新优势
经济日报· 2025-10-15 06:16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核心战略 - 产业转型升级是资源型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需注重双轮驱动:一是立足传统资源将产业做强做精,二是跳出传统资源培育新兴科技型替代产业 [1] - 转型发展应辩证看待传统资源,着力构建“一主多元”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一主”指做强做精传统资源产业 [1] - 资源型城市最大优势是已开发的传统资源,需将资源吃干榨尽、延链拓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用足优势创造新优势,并为培育新兴产业积累资金和时间 [1] 传统产业的升级路径 - 资源型城市应通过延链拓链提高资源型产品附加值,在传统优势上创造新优势 [1] - 转型不是简单“去资源化”,而是要更科学地精深利用资源、延伸资源,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2] - 在转型过程中应让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同步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2] 新兴产业的培育策略 - 培育新兴替代产业应坚持多元发展,避免从依赖一项单一产业滑向依赖另一项单一产业 [1] - 一方面发展与传统资源产业相关联的新产业,如克拉玛依发展新能源由传统石油石化产业消纳,既培育新产业又赋能传统产业 [1] - 另一方面培育与传统资源产业关联度较低的新兴产业,如克拉玛依重点发展绿色算力、文旅产业 [1] 产业结构优化方向 - 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通常是第二产业一枝独秀,第一和第三产业相对薄弱,转型应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主线 [2] - 推进双轮驱动需坚持因地制宜,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统筹推进总量增长与结构调整 [2] - 在调整二产内部结构的同时扩大三产比重,走出一条从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产业结构转变之路 [2] 转型发展的统筹关系 - 资源型城市转型需特别统筹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关系、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 [2] - 转型应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的原则 [2]
经纬江苏
中国证券报· 2025-10-15 04:17
产业能级跃迁 - 球衣材质从纯棉演变为高科技化纤,实现从重达数斤到轻便耐穿的转变,反映出材料科技的进步 [1] - 江苏东渡纺织集团凭借完整产业链可将国际赛事球衣订单交付期从20天缩短至15天,体现纺织业已升级为高科技产业 [2] - 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发布智能聚酯纤维T恤,其纤维能根据环境温湿度变化调控微结构,实现“越运动、越透气”的效果 [2] - 淮安市洪泽区将纤维新材料作为主导产业之一,三联新材料采用“柔性生产+纤维超市”模式,佩浦科技攻关“生物酶解PET”技术,台华新材打造绿色高端化纤产业链 [3] - 中信泰富特钢研发的2100兆帕级超高强度盘条用于常泰长江大桥,材料强度可让一根直径7毫米钢丝吊起7辆小汽车,其高端轴承钢产销量全球第一 [4] 区域均衡发展 - 江苏形成“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的区域平衡格局,发展战略进入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新阶段 [5] - 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中,江苏实现13个设区市全覆盖,包括苏州高端科技仪器集群、盐常宿淮光伏集群等 [5][6] - 苏南地区作为“前锋”:苏州1至7月新增6款Ⅰ类创新药占全国14%,无锡集成电路产业规上产值达2512亿元,常州集聚4家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企业 [6] - 苏中地区作为“中场发动机”:南通海工装备规模占全国四分之一,启东启航国内最大新型海上浮式液化天然气装置;扬州工业投资2025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24.4%;泰州“中国医药城”成为生物医药引擎 [7] - 苏北地区作为“新生力量”:徐州拥有全球工程机械巨头徐工集团;盐城海上风电规模接近江苏一半、全国五分之一,“十四五”规划容量3000万千瓦 [7] 产业链协同融合 - 江苏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3000余家规上企业,形成南京、常州、盐城、扬州、苏州等整车生产基地及沿江八市零部件生产基地 [8] - 理想汽车常州基地每40秒下线一辆新能源汽车,其30%核心件来自常州本地,公司推进“近地化战略”形成紧密协同产业圈层 [8] - 无锡半导体产业链配套完备,新洁能附近有华虹宏力12英寸制造基地及英飞凌、SK海力士等国际大厂,形成从设计到封测的闭环 [9] - 中国(南京)软件谷拥有36万软件从业人员和数千家企业,诚迈科技与附近汽车、手机领域大客户研发中心合作紧密 [9] - 传统纺织业与高新技术企业融合,苏州纺织企业与扬州、连云港等地合作,转型为新材料和智能可穿戴公司 [9] - 苏州与宿迁探索“研发在苏州、生产在宿迁”模式,格烁光电材料、昇利扬材料项目生产基地落地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研发总部入驻苏州“科创飞地” [10]
加快优质企业培育 浙江有了新方案
国际金融报· 2025-10-15 01:19
行动方案核心目标 - 力争到202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3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4.2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8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5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300家、雄鹰企业达到150家 [2] 小微企业培育策略 - 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创业辅导水平,强化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等载体建设,鼓励整合闲置资源并降低入驻门槛 [2] - 优化公司注册登记办法,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设立新企业 [2] 科创型企业支持措施 - 积极利用各类人才支持政策,鼓励技术人员和高层次人才创业,强化创业启动资金支持,加快专利成果产业化 [3] - 举办创新创业赛事,对获奖项目重点跟踪管理,加大政策扶持推动项目落地 [3] - 加大创投基金支持,推广"浙科联合贷"模式,发挥债券市场"科技板"作用,为科创型企业提供多元资金支持 [3] 规上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培育 - 实施新一轮"小升规"行动,摸排营收达规企业名单,支持项目投产达产,指导企业升规纳统,并对达标企业给予政策支持 [4] - 加快数字化改造2.0全覆盖,推动新升规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4] - 指导各地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推广"创新积分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 [4] 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 开展潜力摸排,重点支持梯度培育,探索建设赋能体系,建立互认机制引进企业 [4] - 优化隐形冠军培育,实现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补位发展,引导其争创单项冠军企业 [4] - 建立主动发现机制,跟踪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承接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 [5] 龙头企业与上市公司发展 - 将独角兽企业纳入上市培育库,提供全方位支持,同时支持引进独角兽企业 [5] - 深化"凤凰行动",加强企业上市等服务,加强区域股权市场专精特新板和北交所浙江服务基地建设 [6] - 深化产业链"链长 + 链主"制,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深入实施"雄鹰行动",培育认定雄鹰企业 [6] 企业创新与国际化支持 - 支持雄鹰企业在先进制造业等领域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承担省级高价值专利海外培育专项,加强专利海内外获权 [6] - 支持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联合体,给予人才和自主评价授权,培育管理现代化企业 [6] - 支持企业参与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企业主导的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不低于70% [6] 资源与金融保障 - 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实施"金种子"计划和"蒲公英"行动,建立高校院所专利资源流入企业机制 [6] - 鼓励大型科研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用好创新券 [6] - 发挥政府产业基金集群引领作用,吸引创投机构支持,引导银行机构提供针对性金融支持 [7]
广西推动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蔗糖制造业基地
中国新闻网· 2025-10-14 22:12
产业发展目标与格局 - 目标到2027年实现糖产业链工业产值达到810亿元人民币 [1] - 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蔗糖制造业基地 [1] - 构建"两核一极两区"产业新格局,以崇左、来宾为核心建设现代蔗糖先进制造高地,以南宁为创新引领极打造策源地,以柳州、贵港为协作区打造支撑地 [1] 产业升级与产品拓展 - 重点发展蔗糖精深加工,推动产品向功能糖、营养糖、医药用糖等高附加值领域转化 [1] - 积极引入L-阿拉伯糖、阿拉伯木聚糖等新产品线 [1] - 产业链向饮料、休闲食品等下游延伸 [1] - 深化蔗渣、糖蜜等副产物循环综合利用,发展环保餐具、膳食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 [1] 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 支持企业攻关蔗糖精深加工、糖基生物制造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并加速成果产业化 [1] - 推进糖业场景数字化试点,支持建设智能工厂 [1] - 探索"AI+糖业"应用,利用大模型技术提升从种植到质量检测全链条的智能化水平 [1] 国际合作与全球竞争力 - 引导企业"走出去"参与境外糖料种植生产 [2] - 利用中国—东盟糖业博览会等平台深化交流与合作 [2] - 鼓励企业加快与国际顶尖糖业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2]
加快优质企业培育,浙江有了新方案
国际金融报· 2025-10-14 20:05
文章核心观点 - 浙江省印发《加快优质企业培育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旨在通过构建梯度培育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1] 企业培育量化目标 - 力争到202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3万家 [2] - 力争到2027年,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4.2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1.8万家 [2] - 力争到2027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5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300家,雄鹰企业达到150家 [2] 小微企业培育措施 - 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创业辅导水平,强化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等载体建设 [3] - 优化公司注册登记办法,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鼓励优势企业设立新企业 [3] 科创型企业支持策略 - 积极利用人才支持政策,鼓励技术人员和高层次人才创业,强化创业启动资金支持,加快专利成果产业化 [4] - 举办创新创业赛事,对获奖项目重点跟踪管理,加大政策扶持推动项目落地 [4] - 加大创投基金支持,推广“浙科联合贷”模式,发挥债券市场“科技板”作用,提供多元资金支持 [4] 企业升级与数字化转型 - 实施新一轮“小升规”行动,支持项目投产达产,指导企业升规纳统,并对达标企业给予政策支持 [5] - 加快数字化改造2.0全覆盖,推动新升规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5] - 指导各地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推广“创新积分制” [5] 高成长性与领军企业培育 - 建立主动发现机制,跟踪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承接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 [6] - 将独角兽企业纳入上市培育库,提供全方位支持,同时支持引进独角兽企业 [6] - 深化“凤凰行动”,加强企业上市等服务,加强区域股权市场专精特新板和北交所浙江服务基地建设 [6] - 深化产业链“链长+链主”制,深入实施“雄鹰行动”,培育认定雄鹰企业 [6] - 支持雄鹰企业在先进制造业等领域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承担省级高价值专利海外培育专项 [6] 科技创新与资源支持 - 支持企业参与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企业主导的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不低于70% [7] - 大力推动专利产业化,实施“金种子”计划和“蒲公英”行动,建立高校院所专利资源流入企业机制 [7] - 发挥政府产业基金集群引领作用,吸引创投机构支持,引导银行机构提供针对性金融支持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