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
搜索文档
中国海油携手森城生态 共绘绿色低碳新蓝图
金投网· 2025-10-09 11:41
森城生态 深度链接用户与生态项目,推动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绿色发展; 三期生态林项目的启动,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新阶段。该项目不仅聚焦于 生态修复与碳汇价值,更融入新 能源产业实践,构建起绿色能源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本。 (森城生态平台讯)2025年,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600938)")与森城生态科技 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森城生态")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全面深化合作,共同推动生态林建设与绿色能源转 型,携手开启绿色低碳发展新征程。 中国海油:从油气巨头到绿色能源引领者 自1982年成立以来,中国海油持续以改革创新和国际化战略引领发展,从单一油气勘探企业成长为覆盖 油 气开发、炼化销售、天然气与电力、新能源等六大板块 的综合性能源公司。近年来,中国海油发布《中 国海油"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明确了 2028年率先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碳中和 的宏伟目标,积 极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能源体系。 森城生态:践行"双碳"承诺的生态先锋 作为新兴生态科技平台,森城生态长期深耕 碳汇林、绿色基础设施、新能源生态林 等板块,以创新模式助 力用户参与到生态环保与碳中和事业中。通过打造生态 ...
行业热盼氢燃料汽车接续政策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09 10:08
2021年起,五部门先后批复京津冀、上海、广东、郑州及河北五大示范城市群,全国燃料电池城市群形 成"3+2"示范应用格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五大城市群已示范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达1.8万辆,其中 重型货车占比最高接近60%,加氢站累计建设超过180座,车辆累计用氢行驶超过5亿公里,显著减少了 碳排放,助力"双碳"目标持续推进。 数据显示,示范前三年度中央财政累计发放奖励资金超51亿元,示范期最后一年还剩45.4%的奖励资金 未拨付。其中,获得资金累计前五位的城市依次为上海、唐山、北京、郑州和天津。近期,新疆哈密、 山西吕梁、河南济源、河南濮阳、河北沧州、辽宁大连等地也加入了示范城市群。 《蓝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2.8万辆,其中去年销售7131辆,同比略降 5%,但系统装机量820MW,同比增10.7%,单车功率提升显著;销量集中在示范城市群,车型以牵引 车和专用车为主,应用场景覆盖全面,上线运营率约70%。在示范政策推动下,电堆、膜电极、双极 板、空压机、氢气循环系统等关键部件的国产化率从示范前占比不到10%增长到超过90%,燃料电池系 统成本从示范前15000元/kW降低到25 ...
【科技日报】科研团队首创人工海洋碳循环系统 实现“海水变生物塑料”
科技日报· 2025-10-09 10:04
人工海洋碳循环系统技术核心 - 首次提出并验证基于“电催化+生物催化”耦合策略的人工海洋碳循环系统,可捕集天然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并转化为生物制造中间体[3] - 电催化环节采用新型电解装置和铋基催化剂(Bi-BEN),在天然海水中连续稳定运行超过500小时,二氧化碳捕集效率高达70%以上,并可同步副产氢气[6] - 生物催化环节构建了能高效利用甲酸的“超级细胞”工程菌,可将甲酸精准转化为可降解塑料PBS的单体琥珀酸和PLA的单体乳酸[7][8] 技术验证与产业化进展 - 通过碳同位素(13C)标记实验证实最终产物琥珀酸的碳原子来源于最初捕获的二氧化碳,验证了系统碳流向[8] - 在1升和5升发酵罐中成功完成放大实验,实现了从实验室摇瓶级到中试水平的过渡[8] - 已基于合成的生物塑料单体进一步合成了可完全生物降解的PBS及PLA,并制备出示范吸管产品[9] 经济性与平台扩展潜力 - 电催化环节每捕集一吨二氧化碳的成本约为229.9美元,展现出良好的实际应用前景[6] - 该平台以可降解塑料单体为示范案例,但有望通过模块化设计与组合优化扩展至有机酸、单体、表面活性剂、营养配料等多元产品谱系[9] - 未来计划在沿海地区构建集成化“绿色工厂”,实现“捕碳-产料-制品”一体化绿色产业链,服务于材料、化学、医药与食品等产业[9]
广州加快打造绿色低碳美丽城市
广州日报· 2025-10-09 07:01
全城织就低碳网络 作为超大城市交通减排的破局者,广州的探索始于2017年。8年间,广州以"车辆电动化、能源清洁化、运营 智能化、电池循环化"为核心路径,构建起全链条绿色公交体系:中心城区实现公交与巡游出租车100%纯电 动化,累计投运纯电动公交车1.2万辆、电动出租车近1万辆,配套建成400座充电站与8000台充电桩,织就覆 盖全城的绿色出行网络。数据见证转型成效:项目实施以来,广州公共交通能耗降低50%,累计减少碳排放 近100万吨,PM2.5浓度下降40%,市民出行体验与城市空气质量同步提升。 广州累计投运纯电动公交车1.2万辆。王燕 穗外事 公交宣摄 由广东省广州市公共交通集团牵头推进的"广州公共交通电动化"项目成功入围"为地球奋斗奖""清洁空气"类 别决赛,标志着广州在绿色交通转型领域的探索已跻身世界前沿,成为中国"双碳"实践走向全球的鲜活注 脚。 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关键阶段。广州作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及粤港澳大湾 区核心引擎,牢牢锚定"双碳"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处理好高质量发展 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积极探索城市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之路,加快打 ...
电力设备:产业周跟踪:固态电池界面问题取得技术突破,新能源贝塔行情有望扩散
华福证券· 2025-10-08 21:26
行业投资评级 - 强于大市(维持评级)[7] 核心观点 - 新能源贝塔行情有望扩散,固态电池界面问题取得技术突破[2] 锂电板块 - 9月车市旺季温和回暖,8大核心车企销量合计交付67.35万辆,环比增长9%[9] - 比亚迪全系交付39.63万辆,小鹏交付4.16万辆同比增95%,零跑交付6.67万辆同比增97%[9] - 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开发出阴离子调控技术,通过引入碘离子解决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电解质和锂电极界面接触难题[10] 光伏板块 - 内蒙古库布齐沙漠中北部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大基地全面开工,总投资988亿元,规划光伏800万千瓦、风电400万千瓦,配套储能500万千瓦时[15][16] - 项目配套特高压外送通道设计全长699公里,投运后年输送电量约360亿千瓦时,新能源电量占比60%[16] - 9月多晶硅产量较8月小幅下降约1.26%,10月组件排产预计环比下降3.19%[18][19] - 9月全球电池片排产约60GW,月环比上升2.3%[18] 风电板块 - 浙江深远海示范项目完成海缆招标,每个标段海缆约110公里,有望2026年开工建设[24] - 9月国内海上风机招标超2GW,包括舟山普陀2项目408MW和阳江三山岛三项目500MW[25][26] - 9月30日风电产业链原材料价格较9月26日:10mm造船板均价降0.02%,废钢(唐山)价格降1.32%[27] 储能板块 - 阳光电源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2025年上半年储能系统出货19.5GWh,实现营收178亿元,收入占比达41%,毛利率为39.9%[30][31] - 深圳市公布《兆瓦级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范》,要求充/放电响应时间≤500ms,120%额定功率运行时间≥1min[32][34] 电力设备板块 - 南方电网拟收购智利输电企业Transelec SA控制权,潜在交易估值超40亿美元[37] - 山东招远核电1000kV送出工程公示,新建线路折单长度108.6公里,计划2028年投产[39] 工控及机器人板块 - 2025年9月制造业PMI指数49.8%,较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生产指数为51.9%[42] - 2025年1-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42] - 2024年中国协作机器人销量达4.0万台,同比增长27.39%,其中国产六轴及以上产品市占率升至90.25%[44] - 优必选Walker系列累计获近4.3亿元合同[45] 氢能板块 - 隆基氢能、三一氢能、华电科工中标中石化48套电解槽项目,投标总价分别为1.37亿元、1.22亿元、1.32亿元[48] - 2025年1-9月全国氢能电解槽中标、签约项目总规模4456.65MW,碱性电解槽以4347.475MW、97.55%的占比居主导地位[50] - 武汉市发布氢能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力争2027年产业总产值达200亿元[49]
海水“变”生物塑料 中国科研人员联合破解海水捕碳难题
中国新闻网· 2025-10-07 16:10
技术突破核心 - 首次提出并验证基于“电催化+生物催化”耦合策略的“人工海洋碳循环系统”,可捕集海水中的CO₂并转化为高价值化学品与材料 [1] - 该系统构建了从“海水吸碳”到“材料与分子产出”的完整链条,首次打通海水碳捕集与下游生物转化的关键环节 [1] - 采用新型电解装置,实验结果显示能在天然海水里连续稳定运行超过500小时,二氧化碳捕碳效率高达70%以上,并可同步副产氢气 [2] 技术路径与示范 - 技术路径采用“电催化+合成生物学”协同方案,以可降解塑料单体为示范,形成可扩展的平台路径 [1] - 首个关键环节利用电催化技术实现高效海水碳捕集,并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 [1][2] - 后续环节通过发酵罐中的工程菌将甲酸高效转化为绿色塑料原料等多类高价值产品 [2] 应用前景与影响 - 未来计划在沿海地区构建集成化的“绿色工厂”,进行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2] - 该成果为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发展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推动了海洋碳资源的高值化利用 [1] - 技术优化与大规模应用将有效缓解海水酸化问题,并为“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
绿水青山成为百姓幸福靠山
经济日报· 2025-10-05 06:08
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导向 -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美丽中国建设置于强国复兴的突出位置 [1] - 推动从重点污染防治攻坚战向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跨越式转变 [1] - 以高水平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 [4]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 - 北京市前8个月PM2.5平均浓度25.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2%,优良天数198天同比增加20天 [2] -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PM2.5浓度较2020年分别下降18%、10%和20% [2] - 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90%和93.3%,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2] - 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5%以上 [3]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 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科尔沁沙地重现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系上阻沙防护带 [4] - 建成“两级、三类、一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实现全地域覆盖和差异化准入 [4] - 大熊猫等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4]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北京市门头沟区炭厂村转型生态旅游,2024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0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5万元比转型前增长近两倍 [5][6] - 山东省烟墩角村通过保护环境、大天鹅和海草房,成功发展文旅产业 [6] 绿色低碳转型进展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累计成交量7.14亿吨,累计成交额489.61亿元 [7] - 构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体系,截至7月底风光装机达16.8亿千瓦,年均增速28%,风电装机连续15年世界第一,光伏装机连续10年世界第一 [8] - 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向京津冀提供清洁电能93亿千瓦时 [7]
先生丨汪集暘:为大地蓄能 让热流奔涌
央广网· 2025-10-04 16:41
地热行业概述 - 地热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之一,其最大优点是能源利用效率高,平均为73%,高时可达百分之九十几,远优于受天气影响的太阳能和风能[10] - 地热资源温度大于25摄氏度的定义为"热水",区别于温度小于25摄氏度的地下"凉水"[10] - 行业提出"地热+"理论和"地球充电宝"概念,旨在实现地热能的储存和更广泛应用,以延长地热能的开发周期[23] 技术发展与突破 - 20世纪70年代全球能源危机促使各国探寻新能源,地热能成为焦点,中国开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10] - 1979年在《地震学报》首卷首期发表中国第一批大地热流数据,标志着中国地热学研究进入新阶段[12] - 20世纪80年代确定中国首个"热流省",并划分出中国岩石圈热结构的五种类型[2] - 截至2019年,中国热流数据已达到2000多个,并绘制了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分布图[16][21] 应用与市场潜力 - 地热能在"双碳"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下迎来重大发展机遇[25] - 提出"油田变热田"理念,将东部已开采殆尽的油田区转化为以热水为主的热田,实现资源再利用[25] - 地热资源可用于矿山热害治理,如解决平顶山煤矿井下38摄氏度热水淹没巷道的问题,并探索变害为利[10] 研发与人才培养 - 已培养四代弟子三百多人,分布在高教、科研等领域,形成持续行业动能[19] - 采用独特的"教游泳"式培养方法,鼓励学生在科研实践中自主探索,以提升其工作能力和创造性[18] - 研究注重国家需求,在宏观判断和方向把握上具有优势[19]
破局与重构:2025 空调行业趋势与消费需求白皮书
艾瑞咨询· 2025-10-04 08:06
行业宏观环境 - 政策推动低碳转型,国家和地方出台政策如《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支持节能改造,为市场提供战略指导和政策保障 [2] - 技术创新驱动发展,包括高效设备应用、系统管理优化和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太阳能、风能、余热资源等) [2] - 建筑空调节能改造市场潜力巨大,预计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2] - 国家补贴政策与极端高温天气共振,降低消费者购买成本并激发市场需求,放大旺季效应 [3] 市场格局与渠道 - 空调市场增速放缓进入成熟期,线上销售占比达60%,传统电商为核心流量入口 [5] - 线上价格呈K级分化,1.5P挂机低价(1599元及以下)与高价(3000元以上)占比均上升,3P柜机4000元以下及9000元以上价格段占比亦上升 [5] - 全渠道融合驱动消费体验升级,线下兼具空间体验优势,线上可随时随地享受品质与服务 [7] - 综合电商平台在信息触达中起关键作用,京东已建立起"家电第一信息渠道"的强势认知 [24] 消费需求演变 - 消费需求从基础温控向"舒适+健康+高端"方向升级,舒适型、健康型空调成为明确新增长点 [1] - 社媒热议话题映射空调体验升级方向,节能、舒适、制冷效果、颜值、健康等成为2025年TOP10热议内容 [9] - 需求从"单一温度调节器"向"舒适、健康、美观兼具的品质生活中枢"进化 [11] - 购买动机在刚需基础上,逐渐向追求更高品质、更好体验和家居环境适配性转变 [21] - 超八成消费者空调实付价格低于预算,线上成高端空调核心选购渠道,用户线上购置高端款空调趋势显著 [32] 产品创新与高端化趋势 - 高端化向"极致舒适+健康净化+美学融合+智能互联"的综合体验与持续服务方向升级 [13] - 舒适化方向强调内在舒适与外在适配,无风感、柔风、静音等功能获用户高度认可 [53][56] - 健康化方向成为下一代空调基本任务,涵盖新风、空气净化、除菌除病毒、除甲醛、自清洁及空气质量监测等多维度 [55] - 京东用户对舒适风、健康风产品好评率达99%以上 [56] 细分场景与新机会 - 行业转向从"卖产品"到"卖生活方式",围绕用户特定生活场景、空间功能和情感需求进行产品创新 [15] - 细分场景机会包括:针对新生儿、过敏体质、老人家庭的健康呵护场景;针对影音娱乐需求的极致静音场景;针对厨房的高温、高油烟、强制冷场景 [16] - 超三成用户养宠,催生除菌、无风感等细分需求 [40] - 居家办公场景衍生对静音、舒适风、空气洁净、美观集成的高端化需求 [44] 典型消费人群 - 00后、90后两代家庭成为主流购买群体,一线城市、两代家庭(与孩子同住)人群对舒适程度关注度最高 [19] - 空调消费人群结构精细化,形成八类典型群体 [34] - 四大主力人群需求引导产品新方向,舒适体验、健康净化为主,智能操作引领新风尚 [36] - 育儿适老关爱衍生舒适健康新场景,相关家庭对空气健康舒适度要求更高 [38] 品牌合作与标杆产品 - 京东联合格力、海尔、美的、TCL、小米等品牌共塑舒适、健康新生态 [59] - 格力AI节能王子Pro实现"舒适、节能"两大维度全域领先 [61] - 海尔舒适风系列搭载人感模组,实现自动调节送风与风避人功能 [63] - 鸿蒙智选风神之眼搭载毫米波雷达AI人感技术,实现三重智能送风模式 [65] - TCL小蓝翼Q7 Pro首创"新风净化二合一"系统 [67] - 美的无风感·云朵系列集AI无风感、母婴级净护和冷暖双出风为一体 [69] - 小米巨省电风管机具备节能优势、智能配置、舒适体验及健康功能 [71]
国美又双叒叕转型,昔日首富黄光裕“不认命”
创业家· 2025-10-03 17:47
国美氢能公司成立与战略合作 - 北京国美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于9月10日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实际控制人为黄光裕[5] - 公司由黄光裕直接控股的北京鹏润投资有限公司持股80%[12] - 经营范围广泛覆盖氢能产业链核心环节,包括新兴能源技术研发、储能技术服务、站用加氢及储氢设施销售等[12] - 公司成立仅5天后,即与国家电投集团控股的国氢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推进速度极快[13] 黄光裕的战略意图与国美现状 - 黄光裕表示布局氢能是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符合国家双碳目标,并希望借助国美在零售领域的资源和渠道优势支持氢能业务[13] - 国美零售面临严峻经营挑战,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26.76%至4.74亿元,较2016年巅峰时期766.95亿元缩水超99%[18] - 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国美零售负债总额高达422.01亿元,资产负债率达209.23%[18] - 国美系多家公司已被法院裁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国美电器有限公司有118条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涉案总金额20.27亿元[18] 氢能行业机遇与挑战 - 氢能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国内涉氢企业已超过3000家,产业链协同不足问题日益凸显[23] - 行业面临上游电解水制氢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协同性差、低成本绿氢氢源与消费区域地理错配、大规模氢气管输技术尚不成熟等挑战[23] - 氢能产业需要政策扶持,目前碳交易市场对氢能减排价值缺乏明确认定,加氢站建设审批程序复杂[23] - 氢能行业是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从研发到产业化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长期技术积累[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