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低利率环境
icon
搜索文档
贺博生:6.18黄金原油晚间行情涨跌趋势分析及欧美盘最新多空操作建议
搜狐财经· 2025-06-18 18:34
黄金市场分析 行情趋势 - 现货黄金维持温和跌势,当前价格位于3381美元/盎司附近,远离3400美元/盎司关口 [2] - 市场等待美联储政策公告,可能引发剧烈波动,需关注政策指引、美元走势及中东局势 [2] - 长期低利率环境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黄金吸引力,但短期波动性可能加剧 [2] 技术面分析 - 关键多空分界线为3405美元/盎司,突破则确认见底转多,否则主导短线空头 [3] - 早盘急跌至3370美元/盎司后反弹至3400美元/盎司,但反抽力度弱且未突破3405压制位 [3] - 短线支撑位3365美元/盎司,若下破可能测试3350美元/盎司 [3] - 操作建议:反弹做空为主,回踩低多为辅,阻力关注3400-3410美元/盎司,支撑关注3365-3355美元/盎司 [5] 原油市场分析 行情趋势 - 原油价格在周二大涨后趋稳,布伦特原油一度突破76美元/桶,WTI接近75美元/桶 [6] - 地缘政治主导价格波动,伊朗局势及霍尔木兹海峡稳定性是关键影响因素 [6] - 若冲突升级,油价可能进一步大幅走高,需关注美国库存数据及外交进展 [6] 技术面分析 - 日线级别突破区间上沿阻力,测试75.50美元新高,均线呈多头排列 [7] - 短线走势向上测试75.30美元高位,但可能遇阻回落 [7] - 操作建议:回踩低多为主,反弹高空为辅,阻力关注76.0-77.0美元,支撑关注72.0-71.0美元 [7] 交易策略观点 - 市场运动方向呈现震荡形态,趋势需全局性判断,强调利用支撑和阻力位下单 [1] - 交易需避免盲目进场,应注重仓位把控和点位选择 [1] - 市场二八定律永恒,不确定性是常态,需通过仓位、风控和技术配合应对 [8][9]
狂揽400亿,低利率时代港股红利资产成“避风港新宠”
金融界· 2025-06-18 10:26
港股红利低波ETF表现 - 港股红利低波ETF(520550)6月18日上涨0.17%,2025年以来已33次创历史新高 [1] - 近五日资金净流入5333万,总规模突破5亿元,单日净流入超2000万 [1] - 港股红利ETF总规模超400亿,2025年年内流入107亿,同比增长40% [1] 南向资金流向 - 南向资金近一年净买入港股银行股超2000亿元,在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一 [3] - 银行、公用事业等高股息行业持续吸引资金流入 [3] - 低利率环境和"资产荒"推动资金配置高股息、低估值资产 [3] 股息率比较 - 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股息率达8.1%,显著高于中证银行指数(5.75%)、沪深300(3.39%)[5][8] - 远超10年国债收益率(1.64%)和定期存款利率(3年期1.25%、1年期0.95%)[5] - 股息率与国债收益率差值持续扩大,凸显配置价值 [10] 估值与分红特征 - 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PE为7倍,PB为0.6倍,低于同类指数 [9] - 港股红利低波ETF(520550)实施月度分红,当前每十份分红0.04元,分红比例0.37% [12] - 该ETF费率为0.2%,为全市场同类产品最低 [12]
险企年内新推出403款寿险产品 分红险占比37%
证券日报· 2025-06-15 23:56
分红险市场动态 - 今年以来保险公司共新推出403款人寿保险产品,其中分红险产品有151款,占比为37%,较2024年全年提升9个百分点 [1] - 分红险"固定+浮动"的收益机制既提供保证收益,也具有一定的向上收益弹性,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选择 [1] - 加强分红险布局有利于防范利差损风险,优化保费结构,提升产品吸引力 [1] 分红险产品特点 - 分红保险是指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在向被保险人提供保障的同时,根据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向客户分配一定比例红利的保险产品 [2] - 红利的分配主要有现金红利和增值红利两种方式 [2] - 人寿保险(包括定期寿险、终身寿险和两全保险)和年金保险都可以设计成分红保险产品 [2] 政策与市场环境 - 自2024年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调整为2.5% [2] - 自2024年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调整为2.0% [2] - 预定利率差异使得分红险能够为保险公司提供更多降低刚性负债成本的空间 [2] - 客户对分红险的需求正在持续增长,这与低利率环境下客户对"保证+浮动"类产品的需求提升有关 [2] 险企战略调整 - 新华保险从二季度开始将分红业务结构转型和调整作为重要方向,全面聚焦在10年期分红销售方面 [3] - 中国平安表示在预定利率持续下降的基础上,分红险在公司产品结构的占比会持续增加 [3] 行业转型趋势 - 分红险已成为人身险行业今年产品转型的重点方向 [4] - 长端利率持续走低背景下,寿险产品结构向分红险转型 [4] - 预计下一阶段各个公司将大力推动分红型增额终身寿险、年金险销售,负债端刚性成本有望继续降低 [4] - 分红型产品能够降低刚性负债成本,缓解利差损风险 [4] 产品吸引力 - 分红险等储蓄型保险兼具了保障和储蓄两种功能,这些特点增强了储蓄型寿险产品的吸引力 [4] - 在市场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保险公司应推出更多收益浮动型产品,特别是分红险和万能险产品 [4] 长期发展趋势 - 从短期来看,随着利率中枢下行态势延续,分红险等储蓄型保险仍具替代优势 [5] - 从长期来看,预计保险行业会向"保障+长期规划"转型,保险产品设计将更侧重风险覆盖与保障 [5]
存款利率进入0字头时代!现在存钱等于扔钱?真相扎心了
搜狐财经· 2025-06-15 08:50
存款利率下调 - 2025年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及部分城商行活期储蓄利率降至0.05%左右 多地农商行、村镇银行跟进下调 [1] - 低利率环境反映市场资金充裕 企业融资成本降低 政府债务负担减轻 [3] - 房贷、消费贷等贷款利率下调 间接利好民众 [3] 人民币价值分析 -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自2025年初持续走强 国际购买力未下降 [1] - 2025年2月至5月国内物价连续4个月同比负增长 人民币国内购买力增强 [1] - 低利率不等于货币贬值 未来消费可能因物价走低获得更多商品 [3] 资金管理策略 - 将闲置资金配置到不同期限定期存款 3-6个月定期适合短期资金 1-3年定期适合中长期资金 [3] - 债券投资在低利率环境下价格上涨 国债和优质企业债收益稳定 [5] - 基金投资提供便捷选择 货币基金、债券基金适合低风险投资者 股票型基金适合高风险投资者 [5] 保险理财选择 - 年金险和增额终身寿险兼具保障和理财功能 锁定长期回报 [5] - 保险产品为家庭提供稳定现金流 有效规避风险 [5] 不同收入群体影响 - 低收入群体储蓄少 利率下降直接影响有限 但企业裁员风险可能增加就业压力 [7] - 中等收入群体储蓄收益减少 但债务成本降低 需谨慎调整投资策略 [7] - 高收入群体转向股票、房地产、私募股权等多元化投资 融资成本降低利好企业发展 [9] 经济环境总结 - 低利率环境是多重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结果 需制定合理投资策略 [11]
存款利率跌破1%!金价3300、比特币11万,如零利率来临普通人怎么办
搜狐财经· 2025-06-15 08:26
全球金融环境变化 - 日本银行自1999年实施零利率政策 欧洲在2014年出现负利率 许多国家居民通过结构化资产配置实现资产稳步增长 [1] - 金价达3300美元 比特币价格攀升至11万美元 存款利息低于1% 国内六大银行整体下调存款利率 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跌破1% [3] 资产配置策略 - 个人资产管理应采用"3分法"划分 短期流动资金可转入货币基金或银行T+0现金管理产品 年化利率约1% 配置三个月国债逆回购或高流动性纯债基金提升收益率 [3] - 以分红为导向的资产配置 日本居民投资高股息股票和REITs 国内可关注上交所深交所红利ETF 近12个月平均分红率约3% 香港恒生高股息主题ETF股息率达7% [5] - 公募REITs分配率多在4% 需核查资产所在地 资源年限 经营收入覆盖率等关键指标 [5] - 稳健固定收益策略 欧洲居民采用政府债券 可转债与高评级企业债组合 目标收益3% 国内类似工具包括政策性金融债基金 可转债指数基金 [5] - 担心人民币贬值可配置QDII指数基金 如标普500 纳斯达克100指数基金 搭配黄金ETF实现国际资产多元配置与商品风险对冲 [5] 长期收益布局 - 选择终身寿险 年金险或万能险账户等保险产品 提供约3%长期保证收益率 适合锁定未来收入 香港保险产品收益通常高于内地 需关注保险公司资质 分红实现情况及现金价值回本时间 [5][7] 金融生态趋势 - 零利率时代单靠银行存款难以应对通胀压力 有效资产配置需涵盖多元策略 包括现金管理工具 高分红ETF REITs 政策性金融债 可转债基金 QDII产品 黄金ETF 长期保险产品 [7] - 未来金融生态要求不断调整投资策略 理性规划资产 才能在低利率环境中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7]
5月企业债券净融资超1400亿元 业内专家:低利率背景下企业加大债券融资力度
快讯· 2025-06-13 16:45
企业债券融资情况 - 今年前5个月企业债券净融资达9087亿元 [1] - 5月单月企业债券净融资超1400亿元 [1] - 二季度以来企业债券净融资自4月起出现改善 [1] 企业发债成本趋势 - 二季度企业发债成本总体呈低位下行态势 [1] - 5月5年期AAA级企业债到期收益率平均为1.97%,较4月进一步下降 [1] 行业融资策略 - 低利率背景下部分企业加大债券融资力度 [1] - 企业通过债券融资降低整体融资成本 [1]
热门基现发行小高峰!这些创新指数也来了
券商中国· 2025-06-13 06:50
中证A500指数基金发行情况 - 全市场有8只中证A500指数相关基金处于发行中,发行主角由大型公募转向中小公募 [2] - 2024年四季度至今,布局中证A500指数基金的基金公司数量超过75家 [2] - 中证A500指数基金赛道持续多样化,新增"红利"和"质量"策略指数 [2] 中小公募成为发行主力 - 中信建投、国联安、永赢、财通等中小公募密集发行中证A500指数增强基金或ETF [3] - 中信建投基金和新华基金于2024年12月申报中证A500指数增强基金,2025年2月获批 [4] - 西部利得基金旗下产品由总经理助理盛丰衍担任基金经理 [4] 市场规模与表现 - 全市场113只中证A500指数基金总规模从2165.56亿元增长至2964.76亿元 [5] - 10只ETF规模超百亿元,华夏、富国等旗下产品规模超150亿元 [6] - 58只基金规模低于10亿元,10只不足2亿元 [6] - 113只基金平均单位净值0.997元,成立以来平均回报率-0.23% [7] 指数创新与市场展望 - 中证指数公司推出5条策略指数,包括红利、质量等风格因子 [8] - 中证A500红利指数选取50只高股息标的,前十大含中远海控、工商银行等 [9] - 低利率环境推高股票估值,存款利率下降可能使市盈率从50倍升至70倍 [9] - 上市公司一季度利润同比增长约3%,政策支持成为重要催化剂 [9]
红利+:红利价值和自由现金流因何更优
2025-06-12 23:07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煤炭、地产、焦煤、银行 - 公司:华富基金、新华中诚信公司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华富新华中证红利价值指数 - **核心观点**:是防御性红利指数,能提供高于传统红利指数收益,及时反映基本面,避免估值陷阱,提升投资组合质量 [1][2] - **论据**: - 采用多因子模型(低波动、低估值等)筛选综合得分最高的 50 个标的 [2] - 自 2013 年以来年化超额收益约 5% [1][5] - 样本空间筛选要求现金分红总额大于再融资总额,股息支付率大于 20% [1][7] - 行情较好阶段(2022 - 2024 年、2017 年、2016 年)表现优于一般红利指数;牛市阶段(2019 年、2020 年)可能表现稍差 [11] - 加入市场面指标和低波因子,季度调仓,能及时剔除波动大的股票并高抛低吸 [12] - 行业分布更分散,煤炭配置比例约 1%,单一行业上限不超过 30% [13] 华富中证全指自由现金流 ETF - **核心观点**:跟踪自由现金流指标,专注企业财务健康,市场调整时保持稳定,有持续增长潜力 [1] - **论据**: - 自由现金流是分红前置条件,能更全面及时反映公司基本面 [15][16] - 样本调整频率一年四次,采用自由现金流净额加权,更偏向大市值公司,行业分布分散 [18][19] - 成长性更强,有更高 ROE 水平和净利润增速,过去两年股息率与中证红利指数相当,某些年份中证现金牛指数表现更优,年化超额收益 6.7% [20] 市场对红利类资产需求强劲 - **核心观点**:低利率环境下,投资者寻求替代债权类资产获高收益,风险偏好提升时配置需求仍强 [1][4] - **论据**:2024 年 9 月 3 日市场上红利 ETF 规模约 700 亿人民币,2025 年 3 月底增长至 1200 亿人民币以上 [4] 自由现金流指标优势 - **核心观点**:比传统股息率指标更具优势 [15] - **论据**: - 是分红前置条件,能全面反映基本面,充沛的公司竞争地位好 [15] - 对基本面反应更及时,如中证红利指数用过去三年平均股息率,反应滞后 [15][16]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新华中诚信公司编制新型策略指数,在传统高股息率基础上引入多因子模型,提高业绩表现,增强对基本面的及时反映能力 [5] - 多因子虽计算方式和指标不同,但指向防御性强、低估值股票,结合能达 1 + 1 大于 2 的效果 [6] - 市场面指标(低波动率、低贝塔、低换手)能剔除估值陷阱,避免静态基本面恶化致股价剧烈波动,选择低换手率公司可获超额收益 [8][9][10] - 自由现金流与高股息都是估值指标,差异在于一个体现实际收益,一个体现发展潜力,自由现金流更优越 [17] - 中证先锋 ETF 煤炭行业占比从 5 月底的 22%降至调整后的 5%,调仓后行业分布更分散 [21] - 投资者选红利相关因子应全面客观了解优缺点,红利价值因子适合防御型投资,自由现金流因子适合成长型投资,对自由现金流因子应降低超额收益预期但保持下限信心 [25] - 红利相关产品合理配置可帮助投资者实现长期稳健丰厚回报,红利价值指数提供稳健回报,自由现金流指数兼具成长潜力 [27]
创新药要不要止盈?
表舅是养基大户· 2025-06-12 21:31
A股与港股市场分化 - A股主要指数勉强收红,而港股恒生指数下跌1%以上,恒生科技指数下跌2%以上,其中芯片、互联网平台、整车板块跌幅较大 [1] - AH股溢价指数创5年内新低,日内最低点跌破127,为2020年6月以来最低水平 [1] - AH股溢价指数反映同一公司在A股和港股的价格比值,目前约150家公司在两地上市,按市值加权平均计算,若指数为130,则A股平均比港股贵30% [1] AH股溢价指数历史表现 - 该指数常年保持在130以上,主要因A股散户比例高、流动性好、税收更友好 [2] - 近5年有6个月份跌破130,包括2021年2月(129)、2023年1月(129)、2024年10月(128.5)、2025年3月(128.3)以及本周 [3] - 历史数据显示,每次跌破130后都会出现剧烈反弹,例如2024年10月最低128.5后一个月飙升至150,2025年3月最低128.3后一个月升至145 [3] 当前市场趋势分析 - 2024年2月以来呈现绵延下行趋势,跌破130频次增加,显示溢价指数中枢正在下移 [4] - 这一趋势与国内史无前例的利率下行周期相关,机构资金在政策松绑下增配港股高股息板块,特别是银行、石油石化、电信等AH两地上市公司 [5] - 短期可能因跌破130心理阈值而调整,但中长期在低利率环境下,溢价指数中枢可能持续下移,跌破130或成新常态 [6] 港股生物医药板块表现 - 恒生医疗ETF(513060)单日上涨4%以上,年内涨幅超50%,自去年4月低点已近翻倍 [8] - 港股生物医药表现优于A股,主要因2018年港交所18A政策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吸引最具成长性创新药企业 [10] - 从配置角度可继续持有,但从交易角度看短期可能出现10%以上回调 [13][14] 其他市场动态 - 债券账号进行预防性迁移,将挂靠企业改至上海 [16] - 表韭全球组合主理人在港股下跌背景下发出调仓建议 [18]
利率 - 当低存款利率遇上定存到期高峰
2025-06-11 23:49
纪要涉及的行业 银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存款定期化趋势难改**:实体经济活跃度降低使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减弱,尽管存款利率下降,但宏观经济未显著改善,风险偏好低的居民仍倾向定期存款;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收益率下滑降低其他投资渠道吸引力;日本经验显示存款利率低于 0.5%时定期存款占比才明显下滑,目前中国定期存款利率在 1%左右,综合利率下降也难改居民选择定期存款趋势[1][2][3] - **到期资金仍流向定期**:2025 年大量三年期定期存款集中到期后,因基本面改善有限、其他投资渠道吸引力不足以及理财产品收益率同步下滑,大部分资金预计仍流向新定期期限,风险偏好低的群体更倾向长期限产品[1][5] - **定期期限调整原因**:受总体存款基数和结构变化影响,实体经济活跃度降低使居民和企业倾向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长期限产品,不同期限存在不对称调息,3 年、5 年调息幅度更大[1][6] - **存款基数增长因素**:受宽货币和宽信用力度、居民风险偏好下降、其他资产收益不佳以及央行上缴利润等因素影响,如 2022 年央行上缴利润下发到企业和居民使存款增速显著提升[1][7][8] - **定期存款占比提升原因**:经济活跃度下降,居民和企业倾向将存款转定期,反映投资渠道和预期变化;广义利率下行使人们预期未来利率下降,选择更长期定期存款[9] - **存款利率与定期存款关系**:非简单因果关系,日本经验显示定期存款利率降至 0.5 以下时定期存款占比显著回落,但整体存款规模和增速未显著下降,2025 年定期存款到期高峰人们仍可能继续储蓄[10] - **日本经验启示**:日本政策利率降至零并实施量化宽松后,定期存款占比下降但整体储蓄规模未显著减少,中国可借鉴经验,面对低利率环境引导预期和提供多样化投资渠道应对储蓄行为变化[11]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定期存款到期测算**:根据银行年报数据测算,国有大行 2025 年内到期存款数额为 51.12 万亿元,不包含国企定期及其他存款;中小行定期存款占比稍高,通过同比增速和占比估算;2025 年定存到期规模含定期和其他存款共 108 万亿元,其他存款占比约 17%,剔除后 2025 年定期存款到期规模约 89 万亿元,2026 年约 98 万亿元[12] - **到期期限对银行配置影响**:到期期限对银行配置行为有一定影响但总体较小,部分定期可能转活但不一定转向其他业务部门,可能利好中短端配置行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