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孪生

搜索文档
中国团队披露新型晶体管,VLSI 2025亮点回顾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22 08:56
芯片制造技术进展 - 中国北京大学展示FlipFET设计 实现与CFET类似PPA而无需单片或顺序集成难题 [2] - FlipFET工艺在晶圆正面形成FinFET NMOS 背面形成FinFET PMOS 两者性能良好 [8] - FlipFET关键工艺步骤包括晶圆翻转和背面晶体管形成 共8个主要步骤 [11] - FlipFET优势在于自对准晶体管堆叠 无需高纵横比工艺 但面临成本和良率挑战 [12] - 中国实验室进一步创新FlipFET设计 包括自对准栅极和4堆叠晶体管方案 [13] DRAM技术发展 - DRAM面临4F2和3D两个拐点 6F2架构只能扩展到1D节点 [16] - 4F2单元尺寸为6F2三分之二 理论上密度可提高30% [23] - 4F2关键推动因素是垂直沟道晶体管 但制造难度更高 [24] - 4F2架构面临高纵横比蚀刻和沉积挑战 需EUV图案化 [31] - 3D DRAM同步开发中 中国芯片制造商可能成为该领域颠覆者 [36] 台积电技术创新 - 台积电研发BEOL金属层内eDRAM阵列 释放前端晶体管和底层金属层 [38] - 台积电4Mbit宏位密度63.7 Mb/mm² 未来几代技术潜力巨大 [41] - 台积电展示CVD生长二维材料NSFET 采用新颖"c形"接触方案降低电阻 [50][52] - 台积电广泛讨论forksheet架构 可能预示未来技术路线 [59] 二维材料应用 - 二维材料预计将在10A节点(约2030年)成为必要 聚焦TMD单层材料 [47] - 台积电展示NMOS器件 英特尔展示PMOS和NMOS器件 并在300mm晶圆试产 [52] - 二维材料生长是工业化关键障碍 目前主要采用CVD直接生长方案 [50] - 英特尔改进二维晶体管接触工艺 但仍依赖材料转移而非生长 [55] 先进晶体管架构 - Forksheet是GAA演进 通过介电壁使NMOS和PMOS更紧密连接 [56] - Forksheet面临制造挑战 需开发能承受工艺处理的超低k材料 [58] - CFET预计2030年左右推出 台积电/英特尔/三星/IMEC方案趋同 [63][64] - 英特尔展示CFET+背面供电集成方案 解决供电难题 [67] 英特尔18A工艺 - 英特尔18A工艺SRAM尺寸比Intel 3缩小30% [72] - 结合GAA晶体管和PowerVia背面供电 形成新金属堆叠架构 [74] - 在1.1V下时钟速度提高25% 0.75V下性能提高18%功耗降40% [74] - 预计2025年下半年量产 密度略低于台积电N3P [78] 数字孪生技术 - 数字孪生涵盖原子级到晶圆厂级模拟 加速设计优化 [79][80] - 新思科技QuantumATK套件用于原子级材料工程模拟 [82] - Lam Research SEMulator3D软件用于虚拟晶圆制造优化 [87] - 目标实现"无人值守"晶圆厂 设备需具备预测性维护能力 [89][92]
逐新向高,创新场活力充沛(年中经济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7-20 08:40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规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接近10% [2] - 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专注高端钢材、特种钢材,一季度经营绩效实现大幅增长 [3][4] -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孙家岔龙华煤矿采用智能采煤机,作业更安全高效 [5] - 苏州华旃航天电器有限公司接入DeepSeek大模型后员工工作效率提升,培训周期缩短近一半 [5] - 华工科技实现激光晶圆隐切设备关键零部件自主生产,具备大批量生产和销售能力 [6][7] 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 - 中国首个海上CCUS项目在恩平15—1海上原油生产平台投用,实现全链条技术升级 [12]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氢液化技术为解决氢能储运痛点提供新方案 [12] - 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开发高镁轻强铝,有望提升多领域竞争力 [15] - 北京培育人形机器人、生物制造等20个未来产业,南京发力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制药 [15] - 灵心巧手公司研发的"灵巧手"实现工业场景自动装配,耐用性好性价比高 [16] 外资与民营企业创新 - 西门子医疗深圳新基地将承担血管造影设备和磁共振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 [18] - 湖南钢铁集团与安赛乐米塔尔集团合作推动汽车用钢全球研发中心建设 [18] - 中国独角兽企业集中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技术等领域 [16] - 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成为科技创新主体 [9] 技术突破与产业链韧性 - 北京化工大学研制全球首个500千瓦电解海水制氢装置,实现1万小时稳定运行 [19] - 华科精准SR系列机器人定位精度超越进口产品,占国内市场七成以上 [20] - 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接近2.7%,超欧盟平均水平 [19] - 有效发明专利申请量接近500万件,增长12.8% [19] 应用场景与人才优势 - 国产SR手术机器人将脑深部电极植入术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1小时 [20] - 深圳理工大学胡强团队示范运行全球最大微藻"光碳智造"产线 [21] - 我国研发人员达到724万人年,连续多年世界第一 [22] - STEM专业毕业生每年超500万,数量全球领先 [22]
百年电梯巨头加码中国制造数字化转型,将宣布在华投资新计划
第一财经· 2025-07-19 20:21
数字化技术在电梯行业的应用 - 数字化技术正在改变电梯行业的生产制造流程,通力昆山生产车间内大批机器人进行电梯门板等大件的加工,整个过程完全由自动化软件控制 [1] - 通力电梯正在进行大规模数字化制造升级,加速本地化服务能力并将中国智能制造成果出口全球,近期将宣布新的在华投资项目用于智慧物流等建设 [1] - 通力昆山工业园是该集团全球最大生产基地及芬兰以外最大海外研发中心,本地供应链占比达99%,产品出口至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通力电梯的数字化生产与运维 - 昆山工厂自动化生产水平全球领先,已实现5G网络全覆盖,利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技术打造层门自动生产线,实现精准监控、故障预测和动态优化 [2] - 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入电梯高效运维,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监管数据实时上传与透明化管理 [2] - 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系统可提前演算电梯潜在故障风险并推送预警信息,使维保工作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设备故障率最高可降低约55%,困人风险最多减少约40% [2] 电梯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趋势 - 通力正在构建柔性生产体系以应对中国城市更新阶段电梯行业从增量建设向存量运维的转型,数字化在柔性生产中发挥关键作用 [2] - 电梯改造现场勘测环节采用电子化工具,数字化信息实时上传至内部系统并同步工厂,实现根据勘测结果及需求的柔性生产 [2] - 跨国电梯巨头如通力、奥的斯积极投入国债支持住宅老旧电梯更新项目,通力在8个月内完成昆山首批2106台老旧电梯更新交付 [3] 跨国电梯企业在华布局 - 奥的斯中国区总裁表示中国已建立成熟的数字经济和生态系统,物联网连接电梯与数字系统有利于提升安全保护和智能化管理 [3] - 奥的斯上海研发中心是其全球规模最大研发基地,负责开发智能电梯设备与数字化技术创新,参与上海多个地标和基础设施项目 [3]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推出“房屋体检师”专项能力培训 助力城市更新
证券日报网· 2025-07-18 21:47
行业动态 -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推出"房屋体检师"专项能力培训及《房屋体检机构能力评价》标准体系,为行业输送专业化、标准化技术人才 [1] - 协会依托30年防灾减灾专业积淀,构建覆盖房屋体检全流程的标准化课程体系,包含建筑结构检测、设备设施评估、消防安全诊断等核心模块 [1] - 课程创新性融入AI技术与数字孪生应用场景 [1] 市场前景 - 我国城镇化率突破70%,大量既有建筑进入"中年期",安全隐患问题日益凸显 [1] - 房屋体检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未来五年房屋体检市场规模将超千亿元 [1] - 市场覆盖验房、物业、装修、工程检测等多个领域 [1] - 未来五年全国房屋体检师岗位缺口将超50万人 [2] 培训体系 - 培训课程面向验房机构、房地产中介、物业服务、建筑检测等12类从业人员 [2] - 通过系统化教学提升学员在材料评估、结构诊断、设备设施诊断等核心环节的检测能力 [2] - 学员结业后可投身第三方检测机构,或在政府部门、开发商、物业公司担任房屋安全管理员 [2] 行业影响 - 推动形成"检测-诊断-治理"的房屋健康管理闭环 [2] - 与城市更新行动紧密相连,"先体检、后更新,无体检、不更新"成为重要理念共识 [2] - 通过专业检测精准找出城市既有建筑存在的结构安全、设施老化等问题,为城市更新行动提供关键依据 [2]
苹果连续三年参加链博会 深化中国供应链合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8 19:32
供应链合作与本土创新 - 苹果连续三年参加链博会,展示与中国供应商欣旺达、杰士德、山东创新在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升级的合作成果 [1] - 苹果全球200家主要供应商中超过80%在中国设厂,形成紧密供应链体系 [1] - 欣旺达自主研发磁悬浮生产线,核心技术国产化,并运用AI和大数据实时监控电池质量 [3] - 杰士德展出微型O型圈装配设备,实现高精度自动化装配,APE机械手完成进口替代 [5] - 杰士德从简单治具起步,发展出全套自主研发机械手臂和视觉系统,应用于苹果产线精密组装 [5] 智能制造技术升级 - 中国智能制造水平全球领先,苹果全线产品包括Apple Vision Pro和iPhone均在中国生产 [3] - 苹果与中国供应商引入大数据、AI、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生产实时监测与智能调控 [3] - 生产模式从被动反应转向主动预测与预防,提升效率与质量 [3] 绿色供应链与碳中和 - 山东创新提供100%再生铝材料,助力首款碳中和Mac Mini生产 [5] - 欣旺达参与电池回收与清洁能源生产,山东创新践行废旧电子回收循环经济 [5] - 苹果碳排放较2015年减少60%,中国生产三分之二由可再生能源驱动 [5] - 90多家中国供应商承诺2030年使用100%可再生电力为苹果生产 [5] - 首期清洁能源基金推动超1000兆瓦可再生能源建设,二期基金投资7.2亿元人民币 [6] 中国市场战略 - 过去5年苹果在中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领域投资达200亿美元 [6] - 苹果CEO库克强调中国是供应链最重要地区,30年来持续拓展并加大投资 [6] - 苹果将继续深耕中国,与供应商共同创新合作 [6]
摩尔线程科创板IPO“已问询” 拟募资80亿元
智通财经· 2025-07-18 15:39
公司上市进展 - 摩尔线程申请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审核状态变更为"已问询",中信证券为其保荐机构,拟募资80亿元 [1]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主要从事GPU及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和销售,以自主研发的全功能GPU为核心,致力于为AI、数字孪生、科学计算等高性能计算领域提供计算加速平台 [1] - 已成功推出四代GPU架构,并拓展出覆盖AI智算、云计算和个人智算等应用领域的计算加速产品矩阵 [1] - 采用Fabless经营模式,专注于芯片研发设计,将制造环节外包 [1]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集成电路行业被英伟达、AMD等国外头部厂商垄断 [1] - 国内厂商凭借对下游客户的紧密跟踪服务以及快速响应需求的能力,已在各自专攻领域获取一定市场份额 [1] 技术实力对比 - 与国际龙头相比,公司在技术积累、产品性能等方面仍需持续提升 [2] - 英伟达在性能、兼容性及GPU集群建设方面具有明显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 [2] - 公司MTT S80显卡单精度浮点算力性能接近英伟达RTX3060 [2] - 基于MTT S5000构建的千卡GPU智算集群效率超过同等规模国外同代系GPU集群 [2] 募投项目 - 新一代自主可控AI训推一体芯片研发项目拟投入25.095798亿元 [3] - 新一代自主可控图形芯片研发项目拟投入25.023323亿元 [3] - 新一代自主可控AI SoC芯片研发项目拟投入19.818033亿元 [3] - 补充流动资金拟投入10.062845亿元 [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608.83万元、1.24亿元、4.38亿元 [3]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8.4亿元、-16.73亿元、-14.92亿元 [3] - 2024年资产总额70.823964亿元,负债总额25.9242亿元,资产负债率36.6% [5]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从2022年的2422.51%降至2024年的309.88% [5]
机器人、AI、数字孪生 先进制造“新物种”上岗
中国证券报· 2025-07-18 05:03
机器人应用加速制造业自动化升级 - 视比特机器人展示AI+3D视觉融合技术,车身漆面缺陷检测精度达0.15毫米,已应用于多家汽车主机厂[2] - 杰士德通过自研机器人控制卡和IO模块,移除控制器降低APE工业机器人30%成本,提升产线点胶效率[2] - 浪潮智能终端发布iSpect X40运维机器人,实现7×24小时自动巡检,精度达毫米级动态导航[3] - 优必选Walker S系列人形机器人进入多家车企实训,覆盖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家庭陪伴三大场景[4] AI与数字化技术重构制造逻辑 - 施耐德电气上海普陀工厂应用AI技术,人均效率提升82%,交付周期缩短67%[5] - 欣旺达展示锂电池数字孪生工厂,实现生产实时监控与自适应优化[5] - 西门子Teamcenter光线追踪技术将轮船设计验证周期从几十天缩至数小时,支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协同仿真[6] - 中化鲁西通过数字孪生实现工厂全生命周期三维建模,覆盖设备管线等细节[6] 全产业链协同推动制造范式革新 - 南京钢铁26条生产线完成数字化改造,工业软件年营收超3亿元,实时数据延迟仅毫秒级[7] - 苹果5年投资200亿美元推动中国供应链绿色智能制造,施耐德"零碳计划"覆盖全球1000家供应商[8] - 机械工业联合会指出制造业三大趋势:数据驱动生产范式、协同化产业链生态、全球化创新资源配置[8] 先进制造业的三维发展方向 - 中国贸促会提出先进制造需聚焦产业创新、科技赋能、绿色转型三大方向[7] - 链博会展示110家链主企业技术,定义先进制造为"智能""创新""绿色"三位一体[7][8]
北自所(北京)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自愿披露签订日常经营合同的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7-18 02:49
合同基本信息 - 合同类型为日常经营性合同,总金额为人民币16,400万元(大写:壹亿陆仟肆佰万元整)[2][7] - 合同双方为北自科技与巨石集团淮安有限公司,后者为港澳台投资企业,主营业务涵盖玻璃纤维及制品制造、销售等[7][8] - 合同生效条件为双方盖章或签字后生效[2][12] 合同条款细节 - 付款方式为按合同执行进度分期支付[10] - 施工地点位于淮安市[11] - 交货工期以合同约定为准,违约责任明确,违约方需承担赔偿损失等责任[13] - 争议解决方式为协商不成时向甲方住所地法院提起诉讼[13] 合同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 合同采用国际先进水平的工厂级纱布联产全流程智能物流系统,涵盖公司自主研制的物流装备和数字孪生技术,有助于巩固公司在玻璃纤维智能制造领域的市场地位[14] - 合同履行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提升持续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15] - 合同对方与公司无关联关系,不影响公司业务独立性[15] 合同对方情况 - 巨石集团淮安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99,988.347万元人民币,由巨石集团有限公司(持股60%)和巨石集团香港有限公司(持股40%)控股[9] - 公司资信良好,具备履约能力,与北自科技无关联关系[9]
脱掉皮衣换唐装,黄仁勋急了
36氪· 2025-07-17 20:33
英伟达CEO黄仁勋近期动态 - 黄仁勋在"链博会"上穿唐装演讲,展现对中国市场的重视[4] - 黄仁勋表示穿唐装是别人送的礼物,心情很好[5] - 英伟达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的公司[7][23] 中国市场相关动态 - 英伟达H20芯片重新获得出口许可,将恢复向中国客户供货[5][13] - H20芯片虽不是最好产品,但系统内存带宽优秀,适合中国AI公司使用[14][16] - 英伟达将在中国发售RTXPro芯片,用于数字孪生和机器人领域[5][17] - 中国市场占英伟达全球营收15%,重要性显著[13] 汽车行业合作 - 黄仁勋对小米SU7 Ultra表示浓厚兴趣,但因不在北美销售无法购买[9] - 黄仁勋高度评价中国新能源车企包括吉利、小鹏、理想等[10] - 英伟达Orin和Thor智驾芯片为这些车企提供支持,年收入达50亿美元[10] - 英伟达在自动驾驶领域从芯片到训练全链条布局,暂无强力竞争者[10] AI行业观点 - 黄仁勋认为Meta重金投入AI是明智决策,AI将成为数万亿美元行业[19] - 苹果虽被挖角但仍有足够资源,只是按自己节奏发展[20] - 黄仁勋使用Google Pixel手机因其基于原生Android系统[20][21] 公司发展理念 - 黄仁勋享受从低谷到巅峰的过程,更看重创造新计算形式的价值[24] - 英伟达创造了加速计算,引领了AI浪潮[24] - 黄仁勋表示财务自由已久,更关注公司发展和帮助他人[26]
盛赞中国:黄仁勋为何嘴更甜了?
和讯· 2025-07-17 17:50
英伟达CEO黄仁勋访华行程 - 黄仁勋年内第三次访华,与小米创始人雷军非公开会面并称赞小米汽车技术"世界最佳",特别提及车载科技和造型设计优势 [1] - 公开评价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认为小米/比亚迪/理想的产品各具特色,特别指出理想汽车空间设计优势 [1] - 与中国贸促会会长会谈,强调中国AI市场潜力巨大,美国企业需扎根中国市场 [1] 英伟达在华业务进展 - 美国政府已批准向中国销售H20芯片,该芯片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用于大模型训练和推理 [2][3] - 将推出针对中国市场的专用GPU,面向计算机图形/数字孪生/AI领域 [2] - 公司1999年上市至今已25年,创始人表示已实现财务自由,可专注事业发展 [7] 对中国科技产业的评价 - 高度认可华为技术实力,指出其在芯片设计/系统工程/网络技术等领域的全面能力,认为其仅用几年就达到与英伟达竞争水平 [5] - 评价中国AI大模型发展,特别提及DeepSeek/通义千问/Kimi等模型的开源适配性和应用潜力 [6] - 看好中国机器人产业,认为中国在机电一体化和制造业基础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7] 行业合作与生态建设 - 强调与腾讯/网易/米哈游等中国游戏公司的合作历史,共同推动PC游戏产业发展 [3] - 指出英伟达CUDA技术为AI时代奠定基础,目前为全球AI生态系统提供计算支持 [4] - 列举AI技术在中国各行业应用案例,包括微信/淘宝/抖音等平台,以及医疗/自动驾驶等领域 [4] 市场战略与竞争格局 - 提出AI领域未来竞争焦点将从"模型智能度"转向"模型实用性" [6] - 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做好充分准备,必将取得重大成功 [5] - 公司近期宣布5000亿美元美国投资计划,同时积极拓展中国市场 [7]